发耳煤矿三采区突水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耳煤矿三采区突水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肖永洲,于展绅,孔祥周
(兖矿贵州能化有限公司,贵州贵阳550081)
摘要该文根据发耳煤矿三采区突水和处理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涌水灾害原因,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抢救措施,提出了防治大气降水的对策,治理效果显著。
关键词突水原因分析防治水对策
中图分类号TD745文献标识码B
1发耳煤矿概况
发耳煤矿位于贵州省水城县发耳乡,设计生产能力180万t/a,矿井采用平硐—斜井开拓,长壁后退式采煤法,综合机械化开采,全部陷落法管理顶板。
生产采区为三采区和一采区,其中三采区位于浅部,+980m水平以上,面积1.25km2,回采面积0.6km2,开采龙潭组的1、3煤层,厚度稳定,1煤平均厚度1.95m;3煤平均厚度1.81m。
1煤位于煤系地层顶部,上距龙潭组顶界平均13.6m,下距3层煤顶界平均10.58m。
矿井为中低山地貌,三采区总体为南高北低,地面标高+1020.20 +1526.67m,最大高差506.47m。
地表发育有缓坡、台阶、冲沟和悬崖陡壁。
地表不存在河流及水体。
2水文地质特征
发耳煤田为开放式煤田,煤系地层直接出露于地表,1煤埋深2 280m,煤层露头防水煤柱按垂深37m 留设。
采区发育一条较大断层F
J1006
正断层,落差35m,留设30m防水煤柱,据井下揭露,断层面充填密实,其富水性、导水性均差。
采区内没有封闭不良钻孔。
2.1含水层
三采区地层自上而下发育有第四系、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下段、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和峨眉山玄武岩组。
第四系弱含水层,厚度0 10.77m,以残积物、坡积物、崩积物滑坡堆积体为主,主要分布于同向坡及沟谷中,厚度小,含水性较弱,对采区充水影响很小;飞仙关组下段弱含水层,厚度0 148.75m,一般120m,以细砂岩为主,夹粉砂岩,采区内大面积直接出露,构成了悬崖陡壁地形,属裂隙含水层,富水性较差;龙潭组弱含水层,由细砂岩、粉砂岩及煤层组成,地表出露面积大,*收稿日期:2011-11-15
作者简介:肖永洲(1964-),男,山东沂南人,1987年毕业于山东矿业学院,高级工程师,多年来一直从事煤田地质、矿井地质、水文地质技术及管理工作。
地貌上形成缓坡和沟谷,属裂隙水,富水性较差;下伏地层峨嵋山玄武岩组富水性弱,为隔水层。
2.2水文地质类型
采区内无强含水层,也没有隔水层,采区直接充水含水层为飞仙关组下段弱含水层和龙潭组弱含水层,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充水方式以顶板淋水、滴水为主,导水通道为岩层裂隙、采动裂隙。
水文地质类型属裂隙充水矿床,水文地质条件中等。
依据2004年矿井建设生产以来的涌水资料分析,采区涌水量随开采范围增大而逐步增加,正常涌水量由2004年的8m3/h增加到2009年的45m3/h,最大涌水量为80m3/h,涌水量随季节性变化强,受大气降水控制明显。
3三采区突水特征
三采区的1煤已经回采7个工作面,3煤已经回采3个工作面,1306工作面回采完毕尚未撤除,1105工作面正在安装,掘进工作面有1304运输巷、1304回风巷、10302配电巷。
3.1突水经过
2009年6月28日8时至30日8时,贵州省水城县发耳片区发生雷暴强降雨,据六盘水市水文资源局大渡口水文站资料,总降雨量305.2mm,其中6月28日8时至29日8时降雨量为249mm,降雨规模为五十年一遇。
受特大暴雨影响,6月29日5时三采区井下各采掘工作面涌水量突然剧增;5时20分,1304运输巷和1304回风巷被淹;5时30分,1306工作面采空区涌水量100m3/h以上;5时35分,1105运输巷至+980m回风大巷的5-1#泄水孔(Φ108mm)被大量淤煤堵塞,1105运输巷涌水量150m3/h以上,水位上升速度0.05m/min;10时10分,1105工作面通风阻断,采区涌水量达到500m3/h;至29日20时达到极限涌水量650m3/h。
采区涌水量大大超过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成为突水事故,矿井受到较大水害威胁。
3.2突水特征
(1)突水滞后降雨21h,来势迅猛。
从6月28日8
时开始降暴雨到29日5时井下涌水量明显增大,历时21h ;到29日10时10分涌水量达到500m 3/h ,淹没1105工作面,历时26h10min ;到29日20时达到极限涌
水量650m 3
/h ,历时36h 。
(2)突水量大,最大达到650m 3
/h ,峰值持续时间
较短,
但突水量下降缓慢。
6月29日5时 7月15日24时,三采区涌水量由45m 3/h 骤增至650m 3
/h 再逐渐减小到50m 3
/h (图1),接近采区正常涌水量,突水总量达156590m 3
,
历时17d12h。
图1
发耳煤矿三采区突水期间涌水量变化图
(3)突水点分布广,全采区普遍出水,但主要突水
点位于煤层埋藏浅、靠近露头的采空区部位。
4
突水原因分析
(1)大气降水量大,且过于集中。
2009年6月28
日至30日,总降雨量305.2mm ,其中月28日20时至29日8时降雨量为249mm 。
(2)大气降水沿煤层露头渗入井下。
煤层露头,遭受风化后形成相对低洼的沟谷,大气降水和地表径流汇集于低洼处,沿煤层露头渗入地下,进入矿井。
(3)防水煤柱留设高度偏小。
1煤顶板为中等抗压强度,工作面实际采高平均2.4m 左右,计算导水裂
隙带最大发育高度可达38.90m [1],而露头防水煤柱留
设高度为37m ,
导水裂隙发育到地表。
实际观测地面裂缝宽度最大达2m ,大气降水和地表径流直接沿采动
裂隙进入采空区,形成突水。
(4)1煤之上没有良好的隔水层。
1煤之上的龙潭组地层和其上的飞仙关组下段地层岩性均为细砂岩、粉砂岩,裂隙发育,岩石渗透性高,直接接受大气降水补给。
(5)采掘工作面设计排水能力偏低。
本次突水的峰值涌水量是采区正常涌水量的14.44倍、最大涌水
量的8.13倍,大大超出了设计排水能力。
5
突水处理措施
(1)快速反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6月29日早
班立即启动水害应急预案,
实施《矿井水害应急预案专项措施》,全矿立即停产,积极组织防灾救灾,撤出受水害威胁区域的所有人员,
撤除可能受水害威胁区域的电气设备,有效控制了突水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
(2)及时安设水泵。
疏通完善排水系统,所有涌水地点均安设水泵,
敷设排水管路,共安设各类抢险水泵22台套,排水能力达到800m 3
/h 以上。
6月29日8
时,各突水地点开始排水,有效控制了水位上升趋势。
(3)疏通原有泄水孔,同时施工新孔。
投入各型号钻机5台,30日4时,5-1#泄水孔疏通,泄水量120m 3/h ,缓解了1105工作面排水;7月1日2时,新施工的5-2#、
10-1#、10-2#、10-3#泄水孔相继贯通泄水,泄水量260m 3
/h ,缓解了三采区排水压力。
21时,
1105工作面恢复通风。
6
三采区防治水对策
(1)建立灾害性天气的预警和预防机制,完善防治水管理体系和水害应急预案。
(2)完善矿井及采掘工作面排水系统。
保证排水设备齐全完好、系统运转正常可靠,加大排水系统的富裕系数,切实提高水害防御能力;加强水仓、泄水孔、密闭墙的维护管理;凡超过3m 的低洼点均施工放水孔,所有泄水孔不得小于Φ108mm 。
(3)堵塞导水通道,治理地表裂缝和煤层露头。
加强地面巡查,对地表裂缝及时充填堵塞夯实;开挖排水沟渠疏导地表径流,阻止地表水进入井下;治理煤层露头区,堵塞地表水的通道。
(4)留设足够的煤层露头防水煤柱。
设立地表岩移观测站,开展“三带”发育高度研究,确定1煤露头防水煤柱垂深按46m 留设,同时调整了其他类型的防水煤柱。
7
结束语
根据发耳煤矿三采区情况,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抢救措施,提出了防治大气降水的对策。
通过治理,2010年、2011年三采区雨季最大涌水量50m 3/h 左右,治理效果显著,消除了大气降水对三采区的威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12719-91)[M ].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