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
中国的自然资源与环境问题

中国的自然资源与环境问题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自然资源与环境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目前面临的自然资源与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水资源问题中国是个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水资源分布不均衡,且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许多地区面临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一些河流湖泊甚至干涸了。
同时,工业废水、农业排放和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导致大量水域受到严重污染。
解决方案:加强水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首先,要推行节水措施,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其次,加强水污染治理,改善水环境质量。
还要实施水资源的跨流域调配,优化水资源配置结构。
二、土地资源问题中国的土地资源呈现出多样性,但土地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开发导致土地资源短缺与质量下降。
城市扩张、工业用地的过度开发,以及农业的过度耕作和不合理的施肥,都对土地资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解决方案: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首先,要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保护耕地和生态用地,限制城市扩张。
其次,加强土壤污染治理,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还要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土地利用效益。
三、空气污染问题中国的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气、车辆尾气和燃煤排放。
空气污染不仅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也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例如酸雨的形成。
解决方案:加强空气污染治理与防治。
首先,要推行清洁能源,减少燃煤的使用。
其次,加强工业和交通尾气的治理。
还要完善大气环境监测与预警体系,提高空气质量监管能力。
四、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日益凸显。
违法违规采矿、乱砍滥伐等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
解决方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
首先,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依法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
其次,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
还要推行生态补偿机制,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

目录目录…………………………………………………………………………………1摘要 (2)关键词 (2)1对“稀缺性”的认识 (2)1.1稀缺的相对性 (2)1.2稀缺的差异性 (2)1.3稀缺的绝对性 (2)1.4稀缺的瞬变性 (2)2 环境资源稀缺性 (3)2.1传统经济学对环境资源稀缺性的认识 (3)2.2环境资源稀缺概念的扩展 (4)3 环境资源稀缺性的凸显 (4)3.1凸显的成因及表现 (4)3.2人类社会高度关注环境资源稀缺性问题 (4)4 缓解环境资源稀缺的办法 (5)4.1依靠技术进步 (5)4.2利用国际分工与比较优势 (5)4.3基础设施投资 (5)4.4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政策体系 (5)5中国环境资源稀缺性分析 (5)5.1我国环境资源稀缺性严重 (5)5.2我国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6)5.3我国资源环境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6)6总结 (6)参考文献 (6)论述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陈祖源(长沙理工大学资环0901 200932020131)【摘要】:人类在发展社会经济过程中很多时候都以牺牲环境和过度利用资源为代价的,其造成的结果是,环境的急剧恶化,自然资源的日趋减少,人类的生产生活受到威胁。
在此,有必要学习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了解稀缺性的相对性、差异性、绝对性和瞬变性。
从传统经济学对环境资源稀缺性的认识中深入了解环境资源的绝对稀缺与相对稀缺,以及技术创新和生产率提高对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靠的重要性。
现在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稀缺的环境和自然资源具有提供原材料和能源等的经济功能。
环境资源稀缺性的日益凸显,缓解环境资源稀缺迫在眉睫。
中国也要为缓解环境资源稀缺而努力。
【关键词】:环境自然资源稀缺性办法措施中国环境资源1 对“稀缺性”的认识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是指相对于既定时期或时点上的人类需要,资源是有限的。
而资源的稀缺性,既不是指这种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或可以耗尽的,也与这种资源的绝对量大小无关,而是指在给定的时期内,与需要相比较,其供给量是相对不足的。
环境与自然资源稀缺性

小组成员: 09724212赵钱亮 09724227刘小清 09724228何永福 09724238李 林
第一节 稀缺性பைடு நூலகம்
• 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是指相对于既定时期 或时点上的人类需要,资源是有限的。 • 资源的稀缺性,既不是指这种资源是不可再 生的或可以耗尽的,也与这种资源的绝对量 大小无关,而是指在给定时期内,与需要相 比较,其供给量是相对不足的。 • 经济学的稀缺是物理意义上的稀缺在特定经 济关系中的具体体现,或说是在物理意义上 的稀缺在特定时点内的具体体现。
(二)新古典经济学对环境资源稀缺性认识
1、20世纪上半叶,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问题并未得到 人们的关注。这一时期出现了拉姆齐的优化增长理论和哈 罗德对耗竭资源经济学的研究。 2、20世纪60年代初期,巴尼特和莫尔斯提出关于环境资源 稀缺性的理论,认为只有作为经济过程原材料和能源供应 者这一功能的环境资源才具有稀缺性。 3、环境资源对经济增长构成约束的传统资源稀缺性理论归 结为两种基本观点:(1)资源绝对稀缺性。 (2)资源相对稀缺性
第二节 环境资源稀缺性
一、传统经济学对环境资源稀缺性的认识 (一)古典经济学对环境资源稀缺性的认识 1、绝对稀缺论与相对稀缺论 绝对稀缺论的代表人物是经济学家马尔萨 斯,他在《人口原理》一书中认为:人口 呈几何级数增长,而土地等资源产出却呈 算术级数增长,如果对人口增长不加限制, 就会导致灾难。他的理论显然过于偏激。
二,人类社会高度关注环境资源稀缺性问题 20世纪中叶到现在,出现了许多关于环境 稀缺性的事情,如《人类环境宣言》, 《我们共同的未来》,《联合国气候变化 框架公约》,《里约宣言》等。这些表明 了,人们已开始高度关注环境资源稀缺性 和严重的环境问题并对其认识得越来越深 刻。
第四章-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稀缺性

从总体上看,传统经济学家研究对环境资源稀 缺性的长期影响持乐观态度。他们将环境功能 分为生产性功能和服务性功能。 威廉姆指出,从长期来讲,人们可通过技术创 新和生产率提高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靠,不 存在任何长期对经济增长构成约束的资源稀缺 问题。
二、环境资源稀缺概念的扩展
环境自然资源稀缺性的显现,以及由此 而产生的环境资源的配置和利用问题是环境 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石,
2.凯恩斯革命:宏观经济学的正式诞生 《通论》(1936)
3.序数效用论和一般均衡理论:希克斯《价值与资本》(1939) 九、新的发展:20C中期至今 1.后凯恩斯学派:新古典综合派(萨谬尔森)、新剑桥学派 2.凯恩斯反对派:新制度学派、新自由主义(货币主义、预期学派) 3.相对独立学派:熊彼特创新理论,等等 4.空间经济学:克鲁格曼
正相关关系,但有时会发生变化。
稀缺的相对性
稀缺的绝对性
稀缺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 他存在于一切时代和资源的共同属性。
西方经济学曾有“生产资源”和“自由资源之分”
稀缺的差异性
在不同地区,作为资源总体或某种资源的 相对稀缺程度是不一样的。
2.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19C初
(1)继续发展和完善: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 (2)篡改和歪曲:庸俗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
七、边际学派:19C中末期 1.边际学派第一代:19C70年代: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斯 2.边际学派第二代:1890年,马歇尔:
新古典经济学
八、完善时期(修改和补充):20C-30年代 1.垄断问题:不完全竞争市场 张伯伦等(1933)
资源总量
(二)资源稀缺物理度量的方法
但更多情况下是用资源储量与其年开采量或年利用 量的比率(储量用量比)来表示
第二讲 资源及其稀缺性精选全文

衡即制度失衡。
2024/9/30
资源经济学
7
二、自然资源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分类
阿兰·兰德尔:由人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
2024/9/30
资源经济学
35
七、资源稀缺性的测度
理想的稀缺性指标至少应具有三种特性:
预见性 可比性 可计算性
2024/9/30
资源经济学
36
资源稀缺性的指标
物质指标:保留与利用比率 经济指标:
资源价格 稀缺性租金 边际发现成本 边际开采成本
2024/9/30
资源经济学
37
八、缓解资源稀缺性的因素
2024/9/30
资源经济学
16
几个重要的自然资源类型概念
恒定性资源(immutable or perpetual resources):按人类的时间尺度来看是无穷无 尽,也不会因人类利用而耗竭的资源。
不可更新资源:地壳中有固定储量的可得资源, 由于它们不能在人类历史尺度上由自然过程再生 (如铜),或由于它们再生的速度远远慢于被开采 利用的速度(如石油和煤),它们是可能耗竭的。
《辞海》:“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类加工制造 的原料。如土地资源、水利资源、生物资源和海洋资源 等,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
《英国大百科全书》:“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物及生 成这些成分的源泉的环境功能。前者如土地、水、大气、 岩石、矿物、生物及其群集的森林、草场、矿产、陆地、 海洋等,后者如太阳能、地球物理的环境功能(气象、海 洋现象、水文地理现象)、生态学的环境功能(植物的光合 作用、生物的食物链、微生物的腐蚀分解作用等)和地球 化学的循环功能(地热现象、化石燃料、非金属矿物生成 作用等)”。
如何保护环境并采取可持续生活方式

如何保护环境并采取可持续生活方式1. 引言1.1 概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生活方式已成为当代社会中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导致了资源稀缺、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气候变化等严峻问题的出现。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确保我们能够传给后代一个更美好的地球,我们需要采取行动来保护环境并过上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环境保护重要性和可持续生活方式概述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首先,将介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包括自然资源稀缺性、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威胁。
接着,将总结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定义和特点,并探讨资源循环利用以及减少浪费与污染等关键概念。
在第四部分,将具体探讨个人应如何从实际行动出发来保护环境与采取可持续生活方式。
最后,在第五部分,将介绍社会层面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包括政府政策支持和立法措施、教育宣传推广可持续理念以及绿色科技创新与应用推广。
1.3 目的本文旨在提高读者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的认识,并为个人和社会层面提供具体的行动方案。
通过了解环境问题的严峻性以及可持续生活方式的概念,读者将能够意识到个人行为对环境和未来世代产生的影响,并学习到如何采取实际步骤来保护环境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外,通过介绍社会层面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本文还将向读者展示需要共同努力来解决这些问题,并强调每个人都可以为建设更绿色、更健康的未来作出贡献。
以上是“1. 引言”部分内容,主要概述了本文将讨论的主题、结构和目标。
接下来将深入探讨“2. 环境保护重要性”的内容。
2. 环境保护重要性2.1 自然资源稀缺性自然资源是地球上的宝贵财富,如水、土壤、森林和矿物等。
这些资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带来的过度开采和不可持续利用,许多自然资源正面临枯竭的危险。
例如,水资源是维持生命和支撑各种经济活动必不可少的资源之一,但全球许多地区都面临着水供应不足的问题。
自然资源的四个特征

自然资源的四个特征一、引言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存在且可供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源。
它们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自然资源并非无限可持续利用的,它们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需要我们认识和合理利用。
本文将探讨自然资源的四个特征,分别是稀缺性、不可再生性、地域性和价值性。
二、稀缺性稀缺性是指自然资源的供给数量相对于人类需求数量的有限性。
不同自然资源的稀缺程度各不相同,有些资源如水和空气属于广泛且大量存在的非稀缺资源,而有些资源如石油和金属矿产则属于相对稀缺的资源。
稀缺性首先体现在资源的数量有限,供不应求的情况经常出现。
例如,近年来全球对于石油的需求快速增加,但石油资源的采集和供应并没有相应增加,导致石油价格的飙升和供应紧张的局面。
其次,稀缺性还表现为资源的分布不均。
不同地区的资源分布不均匀,有些地区富含某种资源,而有些地区则几乎没有这种资源。
比如,北极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而撒哈拉沙漠则极度缺乏水资源。
三、不可再生性不可再生性是指自然资源的生成速度远远低于消耗速度,无法在人类的时间尺度内得到恢复和再生。
这意味着一旦某种资源耗尽,就无法再从自然界中获取,人类只能利用已经储备的资源。
许多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例如,石油、天然气和煤炭是亿万年形成的化石能源,在人类时间尺度内无法再生,一旦耗尽就无法再获取。
森林资源也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因为植树造林所需要的时间远远超过树木被砍伐的时间。
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至关重要。
我们必须在充分考虑资源保护的前提下,精确测算资源量并制定科学的开发规划,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地域性地域性是指自然资源的分布与地理条件密切相关。
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种类和数量差异很大,这与地球地理结构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例如,水资源在沿海地区相对丰富,而内陆地区往往缺乏水资源。
这是因为沿海地区水文循环比较活跃,地下水和河流水源丰富,而内陆地区地下水往往被覆盖厚重的土层所限制,缺乏充足的水资源。
自然资源稀缺性与经济发展策略

自然资源稀缺性与经济发展策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自然资源的稀缺性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的加速,自然资源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日益严重的短缺。
如何合理利用、保护自然资源,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同时也需要制定相应的经济发展策略。
首先,理性利用自然资源是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经济的增长,但过度开发与浪费却往往导致资源枯竭,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并通过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例如,在能源领域,我们可以通过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与利用,减少对石油和煤炭等传统能源的依赖,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其次,环保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环保与经济发展并非矛盾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如果我们过度开发与污染环境,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因此,我们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将环保工作贯穿到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
例如,在工业制造过程中,我们可以推行绿色制造技术,减少环境污染与能源消耗;在城市建设中,我们可以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城市绿化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在农业生产中,我们可以推动有机农业的发展,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土壤和水资源。
再次,合理规划和管理自然资源是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时,要做好综合规划和合理管理。
例如,在土地使用方面,我们可以制定土地规划政策,避免过度城市化造成土地浪费;在水资源管理方面,我们可以建立科学的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机制,合理分配水资源,防止水资源过度开采;在矿产资源开发方面,我们可以加强资源勘探与管理,避免资源的浪费和过度开采。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是解决自然资源稀缺性的有效途径。
自然资源的短缺不仅是个别国家的问题,更是全球性的挑战。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间的资源互补性和合作共赢变得尤为重要。
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制定合理的国际资源管理机制,共同应对资源短缺问题。
论资源与环境的关系

论资源与环境的关系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话题。
资源是指人类在生产与生活过程中所依赖的各种物质与能源,而环境是指人类生活与发展的空间和条件。
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资源的开发利用会对环境产生各种影响,同时环境的质量也影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资源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首先,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力资源,都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要素。
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能源资源等,它们是人类生产活动不可或缺的原材料。
人力资源则是指人们的智力、技能和创造力等,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然而,资源的稀缺性使得人们必须合理利用资源,以满足人类的需求。
然而,资源开发和利用也会带来环境问题。
一方面,大规模资源开发会导致环境破坏。
例如,过度的煤炭开采导致土地沉陷、水源污染和空气污染等问题;大规模的森林开发导致退化和砍伐率加快。
另一方面,资源的开发利用也会造成能源消耗和废物排放,给环境带来压力。
例如,化石燃料的燃烧会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从而引发全球气候变化。
因此,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人类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资源的节约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这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推动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应用,降低资源消耗和排放,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其次,我们应该加强环境保护,防止环境的进一步破坏。
这需要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增加环境投资。
同时,人们应该树立环保意识,减少碳排放,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利用。
第三,我们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资源与环境问题。
跨国企业和国家应该携手合作,共同开展资源和环境的研究和合作,加强技术和经验的交流,形成合力。
在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企业和个人都有着重要的责任。
第四章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稀缺性

二、缓解资源稀缺的途径
1.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 2.节约使用环境资源,减少浪费 节约使用环境资源, 节约使用环境资源 3.合理开采环境资源,加强环境资源管理 合理开采环境资源, 合理开采环境资源 4.寻概念及分类
存在于自然界中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 存在于自然界中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被 用来改善生产和生活状态的物质和能量 物质和能量, 用来改善生产和生活状态的物质和能量,都被称为 是自然资源。 是自然资源。 狭义的自然资源只包括实物性资源, 狭义的自然资源只包括实物性资源,即天然物质和 自然能量的总和。 自然能量的总和。 广义的自然资源则包括实物性自然资源和舒适性自 然资源的总和。 然资源的总和。
可更新资源(可再生资源) 可更新资源(可再生资源)
能够通过自然力以某一增长率保持或增加蕴藏量的自然 资源是可更新资源 可更新资源。 资源是可更新资源。 可更新商品性资源 财产权可以确定,能够被私人所有和享用, 财产权可以确定,能够被私人所有和享用,并能在市场 上进行交易的可更新资源是可更新商品性资源。 上进行交易的可更新资源是可更新商品性资源。 可更新公共物品资源 不为任何特定的个人所有, 不为任何特定的个人所有,但是却能为任何人所享用的 可更新资源是可更新公共物品资源。 可更新资源是可更新公共物品资源。
稀缺的特性和表现形式
稀缺的相对性 稀缺的差异性 稀缺的绝对性 稀缺的瞬变性
稀缺的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经济功能
环境为经济过程提供物质和能量来源, 环境为经济过程提供物质和能量来源,包括不可再生的和 可再生的资源。 可再生的资源。 环境为经济过程提供吸收其排放废物的功能。发挥这一功 环境为经济过程提供吸收其排放废物的功能。 能的土地、空气和水资源通常具有公共物品性质。 能的土地、空气和水资源通常具有公共物品性质。 环境的服务功能。 环境的服务功能。环境为人类提供的服务依赖于人类对环 境的保护和环境质量。 境的保护和环境质量。
经济学对于资源稀缺性的解释与应对

经济学对于资源稀缺性的解释与应对在经济学领域,资源稀缺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资源的稀缺性意味着我们所拥有的资源有限,而需求却是无限的。
因此,经济学致力于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以满足人类无限的需求。
一、资源稀缺性的解释经济学家认为,资源的稀缺性是由两个主要因素引起的:有限的自然资源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
首先,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例如,石油、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所必需的。
然而,这些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无法无限地提供给每个人或每个产业使用。
其次,人类的需求是无限的。
人们对于物质和服务的需求一直在不断增长,尤其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发展的进步。
然而,资源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导致了资源的稀缺性。
二、资源稀缺性的应对携手应对资源稀缺性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方法:1. 有效配置资源经济学的核心是研究如何有效地配置有限的资源,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市场经济体系通过价格机制,通过供需关系来决定资源的分配。
通过价格的上涨或下跌,市场能够为资源提供合理的使用方向。
2. 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效率是应对资源稀缺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技术进步、劳动力改善以及资本的有效利用,可以提高单位资源的产出量,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需求。
3. 开发可替代资源在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寻找可替代资源是一种重要的应对策略。
例如,替代能源的研发和利用可以减少对石油等有限能源资源的依赖,从而缓解资源紧张的局面。
4. 资源的回收与循环利用资源的回收与循环利用是资源稀缺性应对的另一种方式。
通过垃圾分类、废物再利用等措施,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延长资源的使用寿命。
5. 调整消费观念人们的消费观念也需要调整来应对资源稀缺性。
倡导节约、环保的消费方式可以减少对资源的不必要浪费,从而保护环境和延长资源的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经济学对于资源稀缺性进行了深入的解释和研究,并提出了多种应对方法。
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开发替代资源、资源循环利用以及调整消费观念等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和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自然资源与环境问题

中国的自然资源与环境问题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水源、森林、矿产等。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中国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自然资源与环境问题。
本文将从水资源、森林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呈现中国面临的自然资源与环境挑战,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中国的水资源问题尤为突出。
长期以来,中国一些地区面临着淡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和水污染的问题。
过度开采地下水、不合理的水资源配置等因素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甚至出现干井、干河流的情况。
同时,工业和农业废水的排放直接污染河流和湖泊,即使取水后也需要进行处理才能达到饮用水标准。
因此,中国必须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推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包括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强水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以及加大水环境治理的力度。
森林资源是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的森林面积却长期面临着减少的趋势。
大规模的森林砍伐、非法采伐、过度放牧等行为导致了中国的森林覆盖率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除此之外,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增加也对森林资源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保护和恢复森林资源,中国需要加强森林保护,制定更加严格的森林资源管理政策,禁止非法砍伐和滥伐行为,积极推动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修复工作。
矿产资源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然而,中国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也面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首先,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会导致地质环境破坏和土地荒漠化。
其次,矿石的加工和提炼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渣和废气,严重污染周边环境。
此外,煤炭等化石燃料的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碳是重要的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造成了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矿产资源开采和利用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中国可以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法律法规制定,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和处理过程中的环保技术水平,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
除了水资源、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问题外,中国还面临着其他众多的自然资源与环境问题,如土壤退化、空气污染、气候变化等。
名词解释资源的稀缺性

名词解释资源的稀缺性名词解释:资源的稀缺性资源是指能够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求的一切具有利用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
而资源的稀缺性则是指资源的供给总量有限,而需求不受限制的情况下,资源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活动的运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资源的稀缺性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首先,资源的自然限制导致了其稀缺性。
自然资源是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的物质财富,包括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水资源等。
自然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无法无限制地满足人类的需求。
例如,石油是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但由于其储量有限,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石油资源不断减少,出现日益增长的供需缺口,从而导致了资源的稀缺性。
其次,人力资源的有限性也是资源稀缺性的原因之一。
人力资源是人类的智力和劳动能力,人力资源的供给也是有限的。
人口增长、教育水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等因素都会从根本上决定人力资源的稀缺性。
例如,在一个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劳动力市场对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高技能人才的供给相对有限,导致了高技能人力资源的稀缺性。
此外,金融资源的有限性也是资源稀缺性的一个方面。
金融资源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使用的资金,包括储蓄、投资、贷款等等。
金融资源的供给受到金融市场的调节和限制,因此其供给总量有限。
在一个经济活动发达的国家,金融资源的需求可能远远超过供给,导致金融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的稀缺性对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资源的稀缺性推动了人类经济活动的进行。
由于资源有限,人们必须选择和分配资源。
经济活动的目标就是通过有效的资源利用和分配,满足人们的需求,并实现社会的福祉。
资源的稀缺性促使人们进行经济活动,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其次,资源的稀缺性导致了资源的竞争。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们不得不进行资源的争夺和竞争。
资源的竞争会影响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效率,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不公平现象。
自然资源的四个特征

自然资源的四个特征
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可以被人类利用的各种物质和能源,它们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一、稀缺性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资源消耗速度加快,使得许多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
例如,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是非常重要的能源来源,但它们在地球上数量有限,且采集困难,因此价格昂贵。
二、不可再生性
某些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例如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在使用过程中会逐渐减少,并且无法再生。
因此,在利用这些资源时必须谨慎使用,并寻找替代能源。
三、分布不均
自然资源在地球上分布不均衡。
一些国家拥有丰富的资源储备而另一些国家却缺乏这些资源。
这种分布不均衡导致了国际之间的竞争和冲
突。
四、价值多元化
自然资源具有多种价值。
除了直接利用价值外,还包括环境保护和文
化遗产等方面的价值。
例如森林不仅可以提供木材,还可以保护生态
环境和维护生物多样性。
总之,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它们的稀缺性、不
可再生性、分布不均和价值多元化也给人类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因此,我们应该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如何理解资源的稀缺性

如何理解资源的稀缺性资源的稀缺性是指相对于需求而言,可用于满足这种需求的资源数量和质量有限。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个体和社会必须做出选择,以分配和利用资源。
以下是对资源稀缺性的理解。
首先,资源的稀缺性是由于资源供应有限而需求无限。
任何一种资源都存在着其自身的限量。
无论是自然资源如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还是人力资源和资本资源,都存在一定的数量限制。
而人类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不断推进,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资源供应无法完全满足需求。
其次,资源稀缺性也体现在不同资源之间的互斥性。
一些资源的利用是排他性的,即一种资源的使用会排除其他资源的使用。
例如,土地资源的使用就是排他的,一块土地一旦被用于其中一种目的,就无法再被用于其他目的。
因此,资源之间的互斥性也导致了资源的稀缺性。
此外,资源稀缺性还表现为资源的可再生性和不可再生性。
可再生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通过自然过程或人为措施恢复和再生的资源,如太阳能、风能。
不可再生资源是指一旦耗尽就无法再生的资源,如石油、煤炭等。
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意味着越来越少的可利用资源,也加剧了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的稀缺性对个体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资源的稀缺性要求个体在面对有限资源时做出选择。
个体需要考虑资源的有效利用方式,以及资源所带来的收益和成本。
只有通过有效的选择和管理,才能更好地利用有限资源,从而在资源分配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其次,资源的稀缺性还促使个体和社会进行资源的分配和配置。
面对资源的有限性,政府、组织和个体需要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分配,使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和合理分配。
资源的合理配置不仅能满足社会的经济需求,还能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资源的稀缺性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最后,资源的稀缺性也给人们以珍惜资源的意识。
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人们应该更加珍惜和节约资源。
合理的使用和管理可以帮助减少浪费,延长资源的寿命,并为后代留下更多的资源。
总之,资源的稀缺性是指相对于需求而言,可用于满足需求的资源数量和质量有限。
经济学视角下的资源与环境问题

经济学视角下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在当今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资源与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作为经济学家,我们可以从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经济学告诉我们,资源是有限的。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需求却是无限的。
这就导致了资源的稀缺性,也就是资源供给不足以满足人类需求的现象。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合理利用和管理资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学可以提供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案。
其次,经济学强调资源的价值。
资源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其直接使用价值上,还包括其间接使用价值和未来的潜在价值。
例如,森林不仅可以提供木材和生物多样性,还可以保持水源和土壤的稳定,对气候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经济手段来评估和衡量资源的价值,以便更好地管理和保护资源。
第三,经济学强调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很多人认为经济增长必然伴随着环境破坏,但实际上,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并不是对立的关系。
通过技术进步和创新,我们可以实现经济的繁荣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发展清洁能源技术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碳排放,同时促进经济增长。
第四,经济学提供了一些政策工具来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
例如,通过制定环境税收和排放交易制度,可以在经济活动中内部化环境成本,激励企业和个人减少污染和资源浪费。
此外,经济学还提倡建立合理的产权制度,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最后,经济学强调合作与共享责任。
资源与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来解决。
经济学可以为国际合作提供理论和实证分析的支持,推动各国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进行合作与交流。
综上所述,经济学视角下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议题。
通过经济学的分析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继续深化研究,探索更多创新的解决方案,实现经济的繁荣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壮大,我们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生态环境遭受重创。
生态环境的破坏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而长期的经济发展也会反过来进一步破坏生态环境,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因此,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不仅是相互制约,更是密不可分的。
本文将探讨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 资源的稀缺性生态环境的破坏会导致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如水资源的不足、土地的退化、化石能源的枯竭等。
这将对经济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
因为资源的稀缺性会导致资源价格的上涨,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利润和经济增长。
如果不采取措施,生态环境的破坏将会使资源的稀缺性进一步加剧,导致整个经济的崩溃。
2. 生产成本的提高生态环境的破坏会导致一些生产成本的提高,如环境污染治理费用的增加、资源的昂贵等。
这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利润和经济发展。
因为生产成本的提高会导致产品的价格上涨,造成市场需求不足,进而对整个经济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3. 社会影响生态环境的破坏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会导致一些社会问题,如健康问题的发生、城市化进程的滞缓、土地资源的失去等。
这些社会问题会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如人力资本的流失、市场需求的不足等,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的稳定。
二、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 能源的消耗能源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能源的消耗也是导致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
目前,化石能源的消耗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因为化石能源的产量大、价格低、易于开采等因素。
但是,化石能源的消耗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如温室气体排放、空气污染等。
2. 生产模式的问题现代经济发展的生产模式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传统的生产模式可能会导致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
而一些新的生产模式可能会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以最小化对环境的影响。
三、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1. 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政府可以采取一定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如加强环境保护、提高环保意识、推广可替代能源等。
应对自然资源匮乏和环境破坏的措施

应对自然资源匮乏和环境破坏的措施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自然资源的匮乏和环境破坏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面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环境破坏,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以下是几个可以采取的措施:首先,加强环境意识和教育。
人人都应该意识到自然资源的宝贵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政府和学校应该加强相关的教育,向公众普及环境保护知识,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同时,应该鼓励公众参与环保行动,通过行动来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
其次,制定和执行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
政府应该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并加强对其执行的监管。
这些法律和政策将限制环境破坏行为,鼓励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行为,并对违反法律和政策的行为进行处罚。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大对环保企业和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
第三,采取措施促进节约能源和资源的使用。
人们应该尽量节约能源和资源的使用,在生活和工作中采取节约措施,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浪费。
政府可以通过减免税收等方式,鼓励企业和个人采取节能减排的措施。
此外,发展和应用节能技术和环保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
可持续发展即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生活需要的能力。
政府应该制定和执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计划,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鼓励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科技。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和研究投入,减少对非可再生能源的依赖。
第五,加强国际合作。
自然资源匮乏和环境破坏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合作来解决。
各国应该加强信息交流与共享,共同制定环保标准和准则,建立良好的国际合作机制。
同时,发达国家应该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力度,帮助他们提高环境保护能力,共同推动全球环境治理。
最后,要加强监督和执法。
监督和执法是保障环境保护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
政府应该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检查,加强对环境犯罪行为的打击,形成严厉的法律惩罚机制。
自然资源的稀缺问题

资源开发的合理性与可持续性
可持续利用
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确保 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 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 实现可持续发展。
资源效率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 浪费,通过技术和管理手 段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法规监管
制定严格的法规和监管措 施,限制过度开发和非法 开采,确保资源开发的合 理性与可持续性。
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
依赖。
新型材料
研发和推广新型材料,替代传统 的高耗能、高污染材料。
节能环保技术
推广节能环保技术,提高生产和 生活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效率。
完善资源管理制度与法规
资源产权制度
明确资源产权归属,建立合理的资源产权交易制度,促进资源的 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矿产资源开采智能化
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提高矿产资源开采效率,降低环境破坏。
循环经济技术推广
通过循环利用和废物资源化,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提高资源利 用效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未来资源稀缺问题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资源短缺可能导致价格上涨,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同时,过度开发可能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影响人类生存 和发展。
矿产资源需求多样
化
随着科技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兴起, 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将更加多样化, 包括稀土元素、稀有金属等。
水资源需求区域性
差异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分布的 变化,水资源的需求将呈现区域 性差异,部分地区可能出现水资 源短缺问题。
未来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技术创新
能源技术革新
随着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如太阳能、风能等,未来能源开发 将更加高效和环保。
0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刘邦瑜(湖北民族学院资环0708405班)【摘要】:从近代人类的活动来看,人类在发展社会经济过程中很多时候都以牺牲环境和过度利用资源为代价的,其造成的结果是,环境的急剧恶化,自然资源的日趋减少,人类的生产生活受到威胁。
在此,有必要学习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了解稀缺性的相对性、差异性、绝对性和瞬变性。
从传统经济学对环境资源稀缺性的认识中深入了解环境资源的绝对稀缺与相对稀缺,以及技术创新和生产率提高对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靠的重要性。
现在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稀缺的环境和自然资源具有提供原材料和能源等的经济功能。
环境资源稀缺性的日益凸显,缓解环境资源稀缺迫在眉睫。
中国也要为缓解环境资源稀缺而努力。
【关键词】:环境自然资源稀缺性办法措施中国环境资源1 对“稀缺性”的认识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是指相对于既定时期或时点上的人类需要,资源是有限的。
而资源的稀缺性,既不是指这种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或可以耗尽的,也与这种资源的绝对量大小无关,而是指在给定的时期内,与需要相比较,其供给量是相对不足的。
显然,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与物理意义上的稀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经济学的稀缺是物理意义上的稀缺在特定经济关系中的具体体现,或者说是物理意义上的稀缺在特定时点内的具体反映。
稀缺作为一种客观事实,有其自身的特性和表现形式。
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1.1稀缺的相对性稀缺本身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就自然界来说,所提供的各种资源都是有限的,而人类的需求和欲望是无限的。
1.2稀缺的差异性在不同地区,作为资源总体或某种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是不一样的。
稀缺的差异性是由客观地理条件的不同而导致的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决定的。
1.3稀缺的绝对性稀缺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稀缺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普遍存在的客观现实,它存在于一切时代和一切社会;第二,稀缺是大自然所提供的各种资源的共同属性。
1.4稀缺的瞬变性稀缺的瞬变性是指在供给或需求一定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或需求强度的变化而导致的各种资源相对稀缺程度的变化。
它是由供给或需求强度的变化决定的。
2 环境资源稀缺性2.1传统经济学对环境资源稀缺性的认识(一)古典经济学对环境资源稀缺性的认识。
古典经济学所分析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方面,是围绕着土地等自然资源的产出率进行研究,在方法论上是将劳动价值论作为分析的基础。
自19世纪以来,人口迅猛增加与土地产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这一矛盾成为古典经济学家研究的主要问题,或者说自然资源的稀缺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成为古典经济学家研究的对象。
(1) 绝对稀缺论与相对稀缺论绝对稀缺论的代表人物是马尔萨斯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一书中认为,人口是以几何级数增长,而受土地资源有限性和农业对土地依赖的影响,食物供给只能以算术级数增长,如果对人口增长不加限制,就会导致灾难。
抑制人口增长可以依靠战争、瘟疫、饥荒等手段。
如果不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资源、经济、人口以及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人类将面临自我设置的“生存困境”。
其人口理论显然过于偏激,但却引人深思!相对稀缺论的代表人物是大卫.李嘉图。
他不同于马尔萨斯的主要地方是看到了技术进步促进生产增长的积极作用。
(2) 约翰.穆勒的静态经济论与自然和谐论穆勒对于马尔萨斯和李嘉图的资源稀缺观点全部进行了吸收,并从技术进步上加以发展和给予更合理的解释。
如果人类社会的产出超过自然所允许的限度,社会就会出现失衡。
(二)新古典经济学对环境资源稀缺性的认识20世纪60年代以前,主要以马歇尔的思想占统治地位。
马歇尔否认绝对资源稀缺约束的可能性,认为经济上有用的自然资源的相对稀缺都能通过市场价格得到反映。
60年代初期,巴尼特和莫尔斯提出关于环境资源稀缺性的理论,认为只有作为经济过程原材料和能源供应者这一功能的环境资源才具有稀缺性。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将环境资源对经济增长构成约束的传统资源稀缺性理论归结为两种基本观点:资源绝对稀缺性和资源相对稀缺性(1)资源绝对稀缺在可获取的自然资源存量的极限没有达到之前,环境质量是不变的,不存在边际成本上升和收益递减现象,环境资源的有限性构成了对经济发展的绝对约束,只有达到极限时,资源的稀缺性影响才会在上升的成本中通过价格得到反映。
一旦这一情况发生,所有自然资源存量都已得到利用,边际费用增加,人类在资源替代方面无能为力,经济发展就会在没有任何调整机会的情况下突然停滞。
(2)资源相对稀缺性资源质量是变化的,不存在环境资源的绝对稀缺,仅有资源质量下降的相对稀缺。
当资源被消耗时,质量下降,稀缺性就上升,单位生产边际成本提高。
不断上升的相对成本会刺激技术进步,导致经济质量更优的替代性资源出现。
经济增长可能使特定资源存量出现暂时的、不断增加的相对稀缺性,但不会导致对经济增长的绝对约束。
从总体上看,传统经济学研究对环境资源稀缺性的长期影响持乐观态度。
他们将环境功能分为生产性功能和服务性功能。
人们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生产率提高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靠,不存在长期对经济增长构成约束的资源稀缺问题。
2.2环境资源稀缺概念的扩展传统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假设前提是:环境资源是外生的、可以无限供给的、不存在稀缺性的资源,不进入经济系统分析过程,不进入生产函数和消费函数。
然而,环境资源稀缺性的出现和稀缺程度的迅速提高,证明了这一传统经济学假设前提已经不能成立。
现在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稀缺的环境和自然资源具有三种重要的经济功能:首先,提供了工业生产过程中所必须的原材料和能源,包括不可再生的和可再生的资源;其次,可以吸收、容纳、降解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和污染物,这一功能常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最后,向人类社会提供自然服务,包括生产过程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直接物理交换和福利效益。
3 环境资源稀缺性的凸显3.1凸显的成因及表现环境资源的稀缺性约束表明,环境具有对经济活动的承载能力,它决定了在一定条件下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水平和提供自然资源的量。
当人们对环境资源的利用接近或超越环境承载力的极限时,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就迅速显现,随着人们对环境资源需求的进一步增加,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在迅速提高。
这种对环境资源需求的扩张首先来自于人口的迅速增加。
人口迅速增加不仅直接增加了环境资源的消费,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对环境资源的需求强度也在迅速提高。
资源稀缺程度的急剧上升,主要表现为:一方面,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的可再生资源大大超过其再生能力,人类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的速率快于人类发现替代资源的速率,导致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稀缺程度都急剧上升。
另一方面,人类排入环境的废弃物,特别是有毒有害物质迅速增加,超过了环境的自然净化能力,干扰了自然界的正常循环,导致环境容量资源稀缺程度的急剧上升。
这些方面相互影响,形成复合效应,不仅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造成危害,而且还发展成为全球性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3.2人类社会高度关注环境资源稀缺性问题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在潜心研究美国使用杀虫剂所产生的种种危害后,于1962年发表了环境保护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
作者通过对污染物富集、迁移、转化的描写,阐明了人类同大气、海洋、河流、土壤、动植物之间的密切联系,初步揭示了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968年,来自世界各国的几十位科学家、教育家和经济学家聚会罗马,成立了一个非正式的国际协会——罗马俱乐部。
它的工作目标是,关注、探讨与研究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西德哥尔摩召开,来自11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汇聚一堂,共同讨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问题。
这是人类第一次将环境问题纳入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政治的议程。
大会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20世纪80年代初,联合国本着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发展宗旨,于1983年3月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此外各国政府代表还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国际文件及有关国际公约。
1997年12月,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协定书》。
这一切,都表明人们已经开始高度关注环境资源稀缺性和严重的环境问题并对其认识越来越深刻。
4 缓解环境资源稀缺的办法4.1依靠技术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只有技术进步了,才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还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小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
高科技的环保节能产品或设备,在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上起着重要作用。
4.2利用国际分工与比较优势正所谓术业有分工,往往各个国家在同一个产业上的效率是不一样的,如果你将自己的短处抛弃,专攻长处,那么就可以用更少的的资源完成更多的工作。
这样不仅在技术上可以提高的更快,效率也更高,同时形成了更大的规模效应,成本由此也可以下降。
4.3基础设施投资加大对交通运输,机场,港口,桥梁,通讯,水利及城市供排水供气,供电设施、环保节能设施和提供无形产品或服务于科教文卫等部门所需的固定资产的投资,既是物质生产的重要条件也是劳动力在生产的重要条件,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效利用。
4.4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政策体系有效的政策制度可以使环境治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资源合理配置利用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发展,对促进可持续发展有指导性作用。
5中国环境资源稀缺性分析5.1我国环境资源稀缺性严重最近20多年,中国经济持续以年平均9%的增长率高速增长,但是今后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巨大的障碍,除了技术进步之外,最大障碍就是资源和环境因素。
环境污染、人口压力造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农牧业用地、土地荒漠化以及现代工业制造的污染,这样的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并将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对我国现阶段的资源环境问题予以思考和关注,研究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解决的对策与措施,化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促进资源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对于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质量现状:1 现阶段我国矿产资源、能源和水资源等主要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巨大;2我国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不高;3 污染物排放量大,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严重;4 环保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大。
5.2我国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1 政绩考核过分注重经济指标;2 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和不合理的能源结构造成严重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3 资源环境管理体制和机制没有进一步理顺;4 资源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5 市场化机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5.3我国资源环境问题的对策与措施1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理念上,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转变领导干部对待发展的思想认识;2 倡导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理念和合理消费模式;3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加强资源环境破坏与污染的源头控制;4 完善管理体制和机制,积极、稳妥地探索管理机构的调整改革;5 健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建设;6 加强和完善市场化调控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