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之辨证论治

合集下载

咳嗽的辨证论治

咳嗽的辨证论治

咳嗽的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外感内伤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

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见它脏见证。

2、辨证候虚实外感咳嗽以风寒、风热、风燥为主,均属实,而内伤咳嗽中的痰湿、痰热、肝火多为邪实正虚,阴津亏耗咳嗽则属虚,或虚中夹实。

另外,咳声响亮者多实,咳声低怯者多虚;脉有力者属实,脉无力者属虚。

二、治疗原则咳嗽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

外感咳嗽,为邪气壅肺,多为实证,故以祛邪利肺为治疗原则,根据邪气风寒、风热、风燥的不同,应分别采用疏风、散寒、清热、润燥治疗。

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故以祛邪扶正,标本兼顾为治疗原则,根据病邪为“痰”与“火”,祛邪分别采用砝痰、清火为治,正虚则养阴或益气为宜,又应分清虚实主次处理。

咳嗽的治疗,·除直接治肺外,还应从整体出发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

外感咳嗽一般均忌敛涩留邪,当因势利导,俟肺气宣畅则咳嗽自止;内伤咳嗽应防宣散伤正,注意调理脏腑,顾护正气。

咳嗽是人体祛邪外达的一种病理表现,治疗决不能单纯见咳止咳,必须按照不同的病因分别处理。

三、分证论治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症状:咳声重浊,气急,喉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

方中用麻黄、荆芥疏风散寒,合杏仁宣肺降气;紫菀、白前、百部陈皮理肺祛痰;桔梗、甘草利咽止咳。

咳嗽较甚者加矮地茶、金沸草祛痰止咳;痒甚者,加牛蒡子、蝉蜕祛风止痒;鼻塞声重加辛夷花、苍耳子宣通鼻窍;若挟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者,加半夏、茯苓、厚朴燥湿化痰;若表证较甚,加防风、苏叶疏风解表;表寒未解,里有郁热,热为寒遏,咳嗽音嘎,气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烦,或有身热者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芩解表清里。

2、风热犯肺症状:咳嗽咳痰不爽,痰黄或稠粘,喉燥咽痛,常伴恶风身热,头痛肢楚,鼻流黄涕,口渴等表热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完整版)小儿咳嗽中医理论辩证论治

完整版)小儿咳嗽中医理论辩证论治

完整版)小儿咳嗽中医理论辩证论治咳嗽是小儿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咳嗽产生的器官包括呼吸道、肺脏、呼吸肌和神经系统。

咳嗽中枢位于延脑,当咳嗽中枢受到刺激时,便可产生咳嗽动作。

呼吸道炎症、物理性和化学性因素以及异物进入呼吸道都可以刺激咳嗽中枢。

因此,咳嗽的产生是多方面的。

中医认为,咳嗽是外感或内伤所致的多种急慢性病证中的一种症状。

咳嗽的分类有很多种,包括伤风咳嗽、风寒咳嗽、风热咳嗽、伤燥咳嗽、燥热咳嗽、痰饮咳嗽、寒嗽、热嗽、湿咳、暑咳、火咳、食咳、瘀血咳、时行咳嗽等。

询问患儿是否有痰、痰的量和色对指导诊断和治疗有直接关系。

辨痰之有无,可以辨别病变部位。

痰的颜色和质地也可以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因此,针对不同的咳嗽症状,中医有不同的治疗原则。

外感者以祛邪宣肺为主,内伤者以调理脏腑为主。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病因、病位、病机、病证,进行辩证论治。

炼液为痰,通常是因为邪火所致,痰多黄稠;聚湿为痰,通常是因为脾湿所致,痰多稠白;水泛为痰,通常是因为脏气虚寒所致,痰液清冷。

因此,咳嗽不仅仅是肺部问题,五脏六腑都可能导致咳嗽。

小儿咳嗽通常与肺、脾、肾有关。

如果是因为痰而咳嗽,通常是因为小儿脾胃虚弱,食物不当或积热所致。

这会导致脾失健运,无法正常消化食物,从而产生痰浊,阻塞气道,导致咳嗽。

此外,肾也与咳嗽有关,因为肾纳气,肺依赖于肾来生成气。

如果肾阳虚衰,就会导致脾虚湿聚而生痰,或者水寒上犯而为饮。

因此,治疗小儿咳嗽需要全面考虑。

小儿频繁咳嗽、呛咳或剧烈咳嗽通常是病理性的,可能是以下疾病所致:呼吸道感染、过敏性疾病、肺循环障碍、机械性或其他因素、精神性咳嗽以及其他罕见疾病。

根据咳嗽的声音来判断疾病并不可靠,需要全面考虑病情并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临床上,可以通过小儿咳嗽的声音来判断其所患的疾病。

详细询问咳嗽的性质或亲自听到患儿的咳嗽声有助于鉴别诊断。

干性、刺激性咳嗽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之初期、胸膜炎及肺结核早期。

咽炎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

咽炎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

咽炎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咽炎,属中医喉痹范畴,是⼀种常见的喉科疾病,咽部疼痛为其主要症状,但本病常常累及⽓管,因此,咳嗽也是其主要临床表现,采⽤中医辨证分型调治,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风热:症见咽部红、肿、痛,吞咽不利,咳嗽,痰黄稠,伴有发热,恶寒,⾆红,苔薄黄,脉浮数。

咽后壁淋巴滤泡红肿,肿胀的淋巴滤泡中央出现黄⽩⾊点状渗出物。

治则:疏风清热,利咽⽌咳。

处⽅:桑叶、菊花、⾦银花各15克,枇杷叶、⽜蒡⼦各12克,板蓝根、猫⽖草各30克,黄芩、浙贝母各20克,百部、桔梗各10克,⽢草5克。

2.风寒:症见咽喉微痛,吞咽不畅,咳嗽痰⽩,并见恶寒头痛,⾆淡红,苔薄⽩,脉浮紧。

咽后壁淋巴滤泡肿胀微红。

治则:疏风散寒,利咽⽌咳。

处⽅:防风、荆芥、百部、桔梗各10克,僵蚕、紫苏叶、薄荷、⽢草、细⾟各6克,⽣姜3⽚。

3.痰湿:患者体型多肥胖或长期嗜⾷肥⽢厚味⾷物,常⾃觉咽部吞咽不利,如有痰状,咳嗽痰⽩粘稠,⾆淡红、⾆体胖,苔⽩厚腻,脉滑。

咽后壁滤泡增⽣,黏膜肥厚。

治则:化湿祛痰,利咽⽌咳。

处⽅:半夏、桔梗、百部、昆布、海藻各10克,黄芩、浙贝母各20克,陈⽪、⽢草各6克,牡蛎、猫⽖草、茯苓各30克,丹参20克。

4.肝郁:患者平素情志容易激动,易怒,常觉咽中不适,如有异物,咳嗽痰难咯出。

⽤⼒咳时甚⾄可引起呕吐,⾆边暗红,苔薄⽩,脉弦。

咽部黏膜层慢性充⾎,后壁滤泡增⽣,粘液腺肥⼤,分泌亢进。

治则:疏肝理⽓,利咽⽌咳。

处⽅:柴胡、⽢草、薄荷各6克,⽩芍、浙贝母、丹参各20克,枳壳、郁⾦、⽊蝴蝶、⽠蒌、昆布、海藻、桔梗各12克,⽞参、牡蛎各30克。

5.阴虚:患者年龄偏⼤,常⾃觉咽中不适、微痛⼲痒并有灼热感,常因咽痒⽽引起咳嗽,易受**引起恶⼼、⼲呕,多在⼊夜加重,⾆红苔少,脉细数。

检查时咽部敏感,易引起恶⼼,咽后壁黏膜⼲燥或萎缩。

治则:患者病程较长,治以滋阴降⽕,利咽⽌咳。

处⽅:⽣地黄、⽞参、丹参各20克,麦冬、桔梗各10克,知母、桑⽩⽪、地⾻⽪、⽜膝、⽠蒌各12克,薄荷、⽢草各6克,牡蛎30克。

小儿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心得

小儿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心得

小儿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心得摘要:咳嗽是儿科的常见病,本文浅谈在临床工作中,运用中医内治法对小儿咳嗽进行辨证施治。

首先应分清外感与内伤,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

咳嗽一般预后好,尤其是外感咳嗽,因其病轻浅,及时治疗多能短时间内治愈。

内伤咳嗽,其病较深而难治,每与痰热、痰湿、气虚、阴伤有关,临证必须辨证准确,用药得当,方能奏效。

关键词:小儿咳嗽;中医;咳嗽既是独立性的病症,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

小儿咳嗽是儿科的常见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冬春季节为多。

小儿咳嗽,大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等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本文浅谈在临床工作中,运用中医内治法对小儿咳嗽进行辨证施治。

现代医学认为咳嗽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射,有利于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和有害的因子,但是频繁剧烈的咳嗽对患者的生活、社会活动等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

咳嗽按发病时间通常分为类: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咳嗽。

一般急性咳嗽时间在3周以内,而亚急性咳嗽为3-8周,慢性咳嗽超过8周。

而急性咳嗽原因通常包括普通感冒以及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而亚急性咳嗽常见的原因主要包括感染后咳嗽、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等,慢性咳嗽的常见的病因主要包括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以及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等等。

咳嗽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气管、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纤毛细胞损伤脱落,粘液腺体肥大,粘膜下层有炎症细胞浸润,分泌物增加。

若细菌感染,分泌物可呈粘液脓性。

炎症消退后,粘膜的结构和功能恢复正常[1]。

中医对于咳嗽的认识,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作声、咳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症候之一。

分而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临床上多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咳嗽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分为五脏咳和六腑咳,并论述对对应的症状及治疗。

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區要略》文中对咳嗽证治论述比较多,将咳嗽作为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阐述,从辨证和立法遣方来看,张仲景论及的咳嗽理论认识及治则方药都为小儿咳嗽的诊治提供重要借鉴。

唐步祺咳嗽之辨证论治二

唐步祺咳嗽之辨证论治二

唐步祺咳嗽之辨证论治二(五)汪x x,男,42 岁,工人。

患者过去曾患肺结核,已治愈。

此次,因淋雨,复脱衣感寒,咳喘大发,吐脓痰,气紧促,整夜不能睡,心慌,四肢冷,出汗,口虽干燥,但不思茶水,诊断为支气管炎,治之无效。

面色青黯,精神疲乏。

舌苔黄腻。

脉沉细。

此阳虚不能卫外,寒邪深入少阴。

法当温经散寒以利咳,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

麻黄12克制附片31克细辛3克桂枝15克干姜31克甘草31克服药二剂后,喘咳都减轻,四肢渐温和,舌苔黄腻减薄。

但全身胀痛,复用上方加重分量,并入生姜以散表寒。

麻黄12克制附片62克细辛3克桂枝20克干姜62克生姜31克甘草62克又尽二剂,已能步行,咳喘大减,痰虽多,已由脓痰变为白泡沫痰,已不出冷汗,全身胀痛减轻。

但腹痛,小便不利,头眩,心下悸,用附子理中汤去参加茯苓治之。

制附片62克干姜31克白术31克炙甘草31克生姜31克茯苓24克连服二剂,诸证又减。

惟白泡沫痰仍多,治以苓桂术甘汤加味。

茯苓24克桂枝24克白术18克甘草18克半夏18克生姜31克尽二剂后,基本上已不咳喘,眩悸都止,整夜能安睡。

惟大病之后,食欲不佳,微吐清痰,用附子理中汤去参,加砂、蔻、茯苓治之。

制附片31克白术31克干姜31克炙甘草31克砂仁15克白蔻15克茯苓24克连服二剂,咳喘告愈,随即上班工作。

第三节伤热咳嗽《内经》谓:“热淫所胜,民病寒热咳喘,甚则腹胀,腹大满膨膨而喘咳。

”又谓:“火淫所胜,咳唾血,烦心。

”盖火、热实同一气,言热即可赅火,是即由火热引起之咳嗽。

其伤于人,多为温热之邪,而形成种种急性热性病;亦有风、寒、暑、湿、燥各邪入内,而化火化热,均应从热施治。

清叶天士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肺主气、主咳,故种种热咳,大多由此而生。

温为阳邪,伤人身之阴,故宜清凉滋润等法救其阴,治以辛凉宣透,清金降火,邪去咳止,而禁用辛温发表之剂,以免动耗津液口热邪之伤人也,其邪多由口鼻而入,自上而下,鼻通于肺,亦有皮毛先受热邪,皮毛者,肺之合也。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142619)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142619)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概说】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要点、证治分类、临证要点一、概念:咳嗽是指肺气不清,肺失宣降而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咳嗽是内科病证中最为常见的,发病率高,如上呼吸道感染全年皆可发病,冬春多发,多为散发性,常在气候突变时流行,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

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疾病所见的咳嗽,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对于咳嗽来讲,虽然为常见病,但临床的治疗仍然存在许多误区,如有些人一旦咳嗽,首先选用抗生素治疗;或者到药店买一些止咳化痰的成药,结果效果不佳,导致咳嗽反复发作,或者缠绵难愈。

我们临床遇到很多这类的患者。

有一4岁男孩,咳嗽平均每月发作一次,上幼儿园只上半天,一旦咳嗽发作,家人立即带往医院挂水治疗。

后来到门诊经中药治疗后,咳嗽发作次数减少,才得以正常上幼儿园。

即使中医治疗,也须仔细辨证,如果辨证失误,用药欠妥,也往往导致咳嗽较难治愈。

自古以来,就有咳嗽难治之说。

徐灵胎著《咳嗽难医论》,谓其研求咳嗽治法,四十余年后而后稍能措手。

【病因病机】《素问.咳论篇》既认为咳嗽是由于“皮毛先受邪气”所致,又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强调外邪犯肺或脏腑功能失调,病及于肺,均能导致咳嗽。

一、病因(一)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在天气冷热失常,气候突变的情况下,寒温失宜,或过度疲劳,肺的卫外功能减退或失调,外邪入客于肺导致咳嗽。

1、四时六气有别由于四时主气不同,因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

因而临床表现风寒、风热、燥热等不同证候,其中尤以风寒咳嗽为多。

2、常以风为先导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挟寒,或挟热,或挟燥,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相合为病。

(二)内伤咳嗽——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

咳嗽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咳嗽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肾阳不足,气化不利,水饮内停,上扰于肺,故咳嗽,痰涎清稀呈泡沫状;卫阳不固,易感外邪而诱发,故反复发作;水气上泛则头晕、心悸;水气游溢肢体则肢体沉重;腰为肾之府,肾主骨,肾虚则腰腿酸软;阳虚生外寒,故形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润,脉沉细为水湿内停之象。治法:
xx水,理气化痰4)肺虚咳嗽:
主证:
起病缓慢,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口干咽燥,消瘦神疲,午后潮热,手足心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辩证:
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2、内伤咳嗽:1)脾虚咳嗽:
主证;咳嗽痰多,痰白而粘,胸脘胀满,纳少呕恶,神疲乏力,舌淡胖,苔白腻,脉濡滑。辩证:
脾湿生痰,上渍于肺,肺气壅遏,故咳嗽痰多,痰白而粘;脾不健运,痰湿中阻则胸脘满闷,纳差,呕恶;脾虚气血生化无源,故神疲无力。舌淡胖、苔白腻,脉濡滑为痰湿之象。治法:
健脾燥湿,化痰止咳。2)肝火犯肺:
外感咳嗽是肺脏本身的病证,多以风邪为先导,而来寒、热、燥等邪气,从皮毛和口鼻侵入人体,首先犯肺,使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致咳嗽。内伤咳嗽常涉及其它脏腑,因肺为娇脏,任何脏腑有病往往累及于肺而发生咳嗽,如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上扰于肺;情志不舒,肝郁化火,上乘于肺;肾阳不足,气化不利,水气上犯;肺本身气虚、阴虚,皆能影响肺气的升降出入而致咳嗽。不论外感与内伤咳嗽,病机均属肺系受病,宣降失常,肺气上逆所致。外感咳嗽属于邪实,日久不愈,可损脏腑,发展成为内伤咳嗽,而内伤咳嗽多邪实与正虚并见,肺卫不固,又易外感,使咳嗽加重,故外感与内伤咳嗽,可互为因果。
主证:
咳嗽阵作,痰滞咽喉,咯之难出,面赤咽干,胸胁胀痛,口干苦,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辩证:
肝郁化火,上逆侮肺,肺失清肃,故咳嗽阵作,痰滞难出;肝火上炎则面赤咽干,口干苦;肝脉布两胁。脉络失和,故胸胁胀痛;苔薄黄少津、脉弦数为肝火肺热之象。治法:

中医辨证论治20例难治性慢性咳嗽

中医辨证论治20例难治性慢性咳嗽

明显 降 低 , 明 此 法 纠 正 绝 经 后 骨 质 疏 松 症 患 者 的 细 胞 因 子 说
分 泌 异 常 , 少 T a对 破 骨 细 胞 介 导 的 骨 吸 收 有 刺 激 减 NF
作 用 , 成 骨 细胞 骨形 成 有 抑 制 作 用 , 此 推 测 , 针 和六 味 对 因 耳
血 清 I 一 、1 6含 量 的 影 响 中 国 医 药 学 报 , 0 1 6 1 ) 3 — 2 I口 I , 2 0 , ( 6 : 13 .
胞 前 体 细 胞 数 量 , 且 可 增 加 破 骨 细 胞 介 导 的 骨 吸 收 , 成 而 对 骨 细 胞 功 能 有 直 接 影 响 。治 疗 后 , 者 血 清 T 患 NF — a水 平

6 8 ・ 5
Guz o dc 1 o r a ,0 0, 13 , . i u Me ia u n l2 1 Vo. 4 No 7 h J
的 金 标 准 。我 们 从 表 l观 察 到 两 组 都 较 治 疗 前 腰 背 疼 痛 缓 解 许 多 , 有 效 率 都 在 8 以 上 。提 示 可 能 耳 针 和 六 昧 地 黄 总 2 丸加 味 可 能 提 高 雌 激 素 , 激 素 水 平 的 升 高 可 以 与 成 骨 细 胞 雌 中的 雌 激 素 受 体 结 合 , 挥 酶 促 放 大 作 用 , 而 缓 解 了 躯 体 发 从 疼 痛 。两 组 我 们 从 表 3可 以 看 见 两 组 治 疗 前 后 的 对 比 : 2 E,
后 骨 质 疏 松 症 重 要 的机 制 。女 性 绝 经 后 由 于 雌 激 素 缺 乏 , 外
维 , 以补 肝 、 脾 、 血 等 方 药 , 奏 补 肾 填 髓 、 精 壮 骨文献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ppt课件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ppt课件

(四)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可相互为病。 外感咳嗽如迁延失治,邪伤肺气,更易反复感邪,而致咳嗽屡作,肺脏益伤,逐渐转为内伤咳嗽。内伤咳嗽,肺脏有病,卫外不强,易受外邪引发或加重,在气候转冷时尤为明显。久则肺脏虚弱,阴伤气耗,由实转虚
(五)咳嗽的转归及预后。 一般而言,外感咳嗽其病尚浅而易治,但燥与湿二者较为缠绵。因湿邪困脾,久则脾虚而致积湿生痰,转为内伤之痰湿咳嗽。燥伤肺津,久则肺阴亏耗,成为内伤阴虚肺燥之咳嗽。 内伤咳嗽多呈慢性反复发作,治疗难取速效。痰湿咳嗽之部分老年患者,由于反复病久,肺脾两伤,可出现痰从寒化为饮,病延及肾的转归,表现为“寒饮伏肺”或“肺气虚寒”证候,成为痰饮,咳喘。至于肺阴亏虚咳嗽,虽然初起轻微,但如延误失治,则往往逐渐加重,成为劳损。 部分患者病情逐渐加重,甚至累及于心,最终导致肺、脾、肾诸脏皆虚,痰浊、水饮、气滞、血淤互结而演变成为肺胀
3、风燥伤肺证 (1)症状: 主症: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 兼症: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 苔脉: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2)证机概要:风燥伤肺,肺失清润。 (3)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4)方药:桑杏汤加减 。本方清宣凉润,用于风燥伤津,干咳少痰,外有表证者。
(二)内伤咳嗽——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 可分其他脏腑病变涉及于肺和肺脏自病两端。 1、它脏及肺 饮食不调:嗜烟好酒,熏灼肺胃;或因过食肥甘辛辣炙煿,酿湿生痰;或脾运不健,痰湿内生,上渍于肺。 情志刺激:郁怒伤肝,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日久气郁化火,气火循经犯肺。 2、肺脏自病 常因肺系疾病迁延不愈,阴伤气耗,肺的主气功能失常,以致肃降无权,肺气上逆作咳
小青龙汤分析: 外寒 里饮 君 麻黄\发散风寒 臣 干姜\温肺化饮 桂枝/宣肺平喘化饮 细辛/助君药散寒 佐 白芍:和营养血,制约麻桂, 佐 五味子 敛肺,防肺气耗散半夏,和胃 以防发汗太过 止呕,止咳化痰 佐使 甘草:理气和中,调和诸药

咳嗽之辨证论治

咳嗽之辨证论治

咳嗽之辨证论治咳嗽之辨证论治第一章概说第一节咳嗽之含义祖国医学源远流长,托名黄帝所作之《内经》,虽笔之于书约在周代,而其内容则多上古口传心授所积累,弥足珍贵。

其中《素问》咳论一篇,对于咳嗽一证已作比较系统之论述,虽未提及嗽字,但阴阳应象大论、五脏生成篇、诊要经终篇、示从容篇皆连言咳嗽。

且相传为周公所作之《周礼》,其天官疾医条下,即有“冬时有嗽上气疾”之记载,足证咳与嗽自古即有单用,亦有连言,其词虽有单音双音之殊,其义实未见有何分别。

汉张仲景作《伤寒论》,亦仅提咳而不及嗽,但其《金匮要略》则有“肺痿肺痈咳嗽上气”及“痰饮咳嗽”两个专章并提咳嗽。

历魏、晋、六朝、隋、唐、五代以至两宋诸家论咳嗽者,亦未细为分别。

至金刘完素咳嗽论始谓:“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且嗽也。

”其后元张洁古《活法机要》及明以后诸医家,大多依此立说。

惟何柏斋说:《机要》所论咳嗽二证,盖倒说也。

肺为气主而声出焉,肺伤寒饮,郁而为痰,声欲上出,为痰所隔,故相攻而作声,痰出声乃通利,斯谓之咳。

外感风寒,肺管为寒气所束,声出不利,故亦相攻作声,然无物也,斯谓之嗽。

”是咳为有声而有痰,嗽是有声而无痰,与刘说几全相反。

赵献可《医贯》谓:“咳谓无痰而有声,嗽是有痰而有声,虽分六腑五脏之殊,而其要皆主于肺,盖肺为清虚之府,一物不容,毫毛必咳。

”则论咳同于刘氏,而论嗽则三氏之说各异,其要俱在声痰有无之辨,与主脾主肺之别。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则谓:“有声无痰曰咳,非无痰,痰不易出也,病在肺,肺主声,故声先而痰后;有痰无声曰嗽,非无声,痰随声出,声不甚响也,病在脾,脾藏痰,故痰出而嗽止。

”则咳嗽都是有声有痰,而咳则痰不易出,嗽则声不甚响,皆不过程度之差异,并非有截然分别。

故刘完素立咳嗽分言之说不久,张子和《儒门事亲》即谓:“嗽与咳一证也,后人或以嗽为阳,咳为阴,亦无考据。

中医内科学咳嗽辨证论治举例

中医内科学咳嗽辨证论治举例

中医内科学咳嗽辨证论治举例1. 表型咳嗽:表型咳嗽是指咳嗽声音响亮,咳嗽频率高,伴有胸闷气急的症状。

中医认为,表型咳嗽多属于外感风寒、风热等外邪侵袭所致。

治疗方案为解表散寒或清热解毒,如使用麻黄汤加减、银翘散等。

2. 肺热咳嗽:肺热咳嗽是指咳嗽声音尖锐,咳嗽频率高,伴有咳痰黄稠、口干咽燥等症状。

中医认为,肺热咳嗽多属于肺热病变所致,治疗方案为清热化痰,如使用川贝炖梨、百合薏米煮鸭肺等。

3. 肺寒咳嗽:肺寒咳嗽是指咳嗽声音低沉,咳嗽频率较低,伴有咳痰清稀、畏寒等症状。

中医认为,肺寒咳嗽多属于肺寒病变所致,治疗方案为温肺化寒,如使用沙参麦冬汤、炙黄芪煮鸡蛋等。

4. 肺燥咳嗽:肺燥咳嗽是指咳嗽声音干燥,咳嗽频率较高,伴有咳痰少、口干咽燥等症状。

中医认为,肺燥咳嗽多属于肺燥病变所致,治疗方案为润肺止咳,如使用玉竹百合炖梨、沙参蒸梨等。

5. 肺虚咳嗽:肺虚咳嗽是指咳嗽声音低沉,咳嗽频率较低,伴有咳痰清稀、气短懒言等症状。

中医认为,肺虚咳嗽多属于肺气虚弱所致,治疗方案为补益肺气,如使用养阴清肺汤、补肺汤等。

6. 气滞咳嗽:气滞咳嗽是指咳嗽声音响亮,咳嗽频率高,伴有胸闷气急等症状。

中医认为,气滞咳嗽多属于气机不畅所致,治疗方案为疏肝理气,如使用柴胡疏肝汤、逍遥散等。

7. 痰湿咳嗽:痰湿咳嗽是指咳嗽声音低沉,咳嗽频率较低,伴有咳痰黏稠、口苦腻等症状。

中医认为,痰湿咳嗽多属于湿浊内停所致,治疗方案为化痰降湿,如使用半夏泻心汤、苓桂术甘汤等。

8. 脾胃虚弱咳嗽:脾胃虚弱咳嗽是指咳嗽声音低沉,咳嗽频率较低,伴有食欲不佳、腹胀便溏等症状。

中医认为,脾胃虚弱咳嗽多属于脾胃失调所致,治疗方案为健脾益气,如使用理中丸、参苓白术散等。

9. 肾阳虚咳嗽:肾阳虚咳嗽是指咳嗽声音低沉,咳嗽频率较低,伴有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等症状。

中医认为,肾阳虚咳嗽多属于肾阳虚弱所致,治疗方案为温肾壮阳,如使用金匮肾气丸、牛鞭补肾汤等。

10. 心肺不交咳嗽:心肺不交咳嗽是指咳嗽声音低沉,咳嗽频率较低,伴有心悸气短、胸闷不适等症状。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与预防调理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与预防调理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与预防调理一、咳嗽的病机分析二、中医辨证处理方法2.1 外感风寒引起的咳嗽2.2 外感风热引起的咳嗽2.3 阴虚肺热引起的咳嗽三、中医预防调理方法3.1 预防感冒和流感3.2 调理免疫系统一、咳嗽的病机分析在中医看来,咳嗽是由于外邪侵入、情志不畅或内伤损伤导致气机运行失常所致。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寒性、热性、湿性和虚劳等类型。

对于不同类型的咳嗽,中医辨证施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中医辨证处理方法2.1 外感风寒引起的咳嗽当患者出现头痛身疼、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时,多为外感风寒所致。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以下治疗方法:(1)祛邪:采用温散解表的中药如桂枝、葛根等,辅助体表发汗排出寒邪。

(2)化痰:使用辛温化痰止咳的中药如白芥子、紫菀等,促进痰液排除。

2.2 外感风热引起的咳嗽外感风热引起的咳嗽多伴有咳嗽声音洪亮、痰黄稠厚等症状,治疗方法如下:(1)清肺泄火:使用清肺泄火、宣利肺气的药物,如板蓝根、连翘花等。

(2)祛湿化痰:采用护津祛湿、化浊润肺的中药方剂,如葶苈大枣汤等。

2.3 阴虚肺热引起的咳嗽阴虚肺热型咳嗽表现为干咳少痰或无痰,可能会伴有口干、五心烦动等不适。

治疗方法如下:(1)润阴降火:使用润肺养阴、清逆降火的中药方剂,如石菖蒲汤等。

(2)止咳化痰:采用止咳化痰、清肺散结的中药,如鱼腥草、百部等。

三、中医预防调理方法3.1 预防感冒和流感为了有效预防感冒和流感引起的咳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强自身免疫力:通过良好的作息习惯、均衡的饮食、适量的运动来增强身体免疫能力,减少患病机会。

(2)避免接触多人场所:尽量避免在拥挤封闭空间里长时间停留,减少传染风险。

(3)保持室内通风:经常开窗通风可以提高室内空气质量,降低空气传播疾病的风险。

3.2 调理免疫系统针对慢性反复发作型咳嗽或容易受凉后出现反复咳嗽的人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预防调理:(1)增强体质:中医提倡“平补不倦”,通过良好的饮食习惯和适量的运动来增强自身体质,提高抵抗力。

咳嗽中医辨证论治

咳嗽中医辨证论治

咳嗽中医辨证论治(1)风寒袭肺:症状:咳嗽声大,痰稀白,伴有头痛、鼻塞、鼻清、恶寒、发热、无汗、关节酸痛,咳嗽时咽部痒或胸痛,舌苔薄白,脉浮或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主方:杏苏散。

(2)风热犯肺:症状:咳嗽痰浓而黄,咳痰不爽,口干咽痛,伴发热,头痛,鼻黄,多汗,舌苔薄黄,脉浮。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主方:桑菊饮。

(3)燥热伤肺:症状:咳嗽痰少或干咳无痰,痰难粘,咳嗽胸痛,口鼻咽干,或痰中带血。

初期可伴有微寒、体热、鼻塞、头痛,舌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疏散外邪,润肺止咳。

主方:桑杏汤。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4)痰湿蕴肺:症状:咳嗽痰多,痰白色粘稠,易咳出,胸闷,有时恶心;或无精打采,舌苔白腻,脉滑。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主方:二陈汤。

(5)痰热壅肺:症状:咳嗽、气短、痰黄黏,或面红、口渴口渴、喘息鼻音激越、便秘、舌红、津液黄少、脉滑。

治法:清热解毒,化痰止咳。

主方:清金化痰汤。

(6)肺气虚损:症状:气短,咳嗽音低,咯痰稀,自汗畏寒,面色晦暗,易感外感,舌淡,脉弱。

治法:补益肺气,益气固表。

主方:玉屏风散。

(7)肺阴亏耗:症状:干咳无痰,痰少而粘,痰中带血,咽部痒,声音嘶哑,手脚发热,或午后潮热,口干颊红,舌红津液少,脉数。

治法:滋阴清热,润肺止咳。

主方:百合固金汤。

想了解更多2020护士资格证考试的精髓,欢迎关注医教网2020护士资格证考试专栏!下面是2020护士资格证考试的政策动态、必备信息和备考技巧!。

中医内科学咳嗽辨证论治举例

中医内科学咳嗽辨证论治举例

中医内科学咳嗽辨证论治举例
中医内科学咳嗽的辨证论治是根据患者的病情、症状和体质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然后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咳嗽辨证类型及其治疗举例:
1. 风寒咳嗽:
症状:咳嗽声低沉,咳嗽时有寒冷感,伴有恶寒、头痛、鼻塞、流清涕等感冒症状。

治疗:采用祛寒、散风的药物治疗,如麻黄、桂枝等,常配合薏苡仁、紫苏等药物。

2. 风热咳嗽:
症状:咳嗽声响亮,咳嗽时有发热感,伴有咽痛、口渴、咽干、咳黄痰等症状。

治疗:采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治疗,如连翘、金银花等,常配合薄荷、石膏等药物。

3. 痰湿咳嗽:
症状:咳嗽声低沉,咳嗽时有痰多、黏稠、难以咳出的感觉,伴有胸闷、气短、舌苔厚腻等症状。

治疗:采用化痰、健脾的药物治疗,如半夏、陈皮等,常配合白术、茯苓等药物。

4. 肺燥咳嗽:
症状:咳嗽声干燥、咳嗽时有干咳、盗汗、口干、咽干等症状。

治疗:采用润肺、养阴的药物治疗,如沙参、麦冬等,常配合枇杷叶、百合等药物。

以上只是针对部分常见的咳嗽辨证类型,具体的治疗方法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因此,在治疗咳嗽时,建议患者务必就医中医内科医生进行专业的辨证论治。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

• (三)内伤咳嗽属邪实与正虚并见,有先后主次的不同。 • 他脏有病而及肺者,多因实致虚。如肝火犯肺者,每见气 火炼液为痰,灼伤肺津。痰湿犯肺者,多因湿困中焦,水 谷不能化为精微上输以养肺,反而聚生痰浊,上干于肺, 久延则肺脾气虚,气不化津,痰浊更易滋生,此即“脾为 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道理。甚则病及于肾,以致 肺虚不能主气,肾虚不能纳气,由咳致喘。如痰湿蕴肺, 遇外感引触,痰从热化,则易耗伤肺阴。 • 肺脏自病者,多因虚致实。如肺阴不足每致阴虚火炎,灼 津为痰;肺气亏虚,气不化津,津聚成痰,甚则痰从寒化 为饮


咳嗽迁延不已,加紫菀、百部温润降逆,避免过于温燥辛散伤肺;
表寒未解,里有郁热,热为寒遏,咳嗽音哑,气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烦,或有 身热,加生石膏、桑皮、黄芩以解表清里或用麻杏石甘汤。麻黄:石膏之比为1:2, 首先石膏麻黄相配,既有相辅相成,又有相制相成。原方石膏麻黄用量比例是二比一。 相辅相成指的它是分工,一个宣肺散表,一个清热(就是解肌透热),而麻黄又能宣肺, 有表邪那透表,这是相辅相成。相制相成,麻黄得到石膏使全方不至于过分温散,不 会散之太过了。得到石膏也可以不会助热,石膏得到麻黄不会过份凉遏,凉遏气机, 这是它相制相成。 素有寒饮伏肺,除风寒表证外,尚有咳痰清稀、胸闷气促、舌苔白滑等,治宜疏散风 寒,温化寒饮,小青龙汤加减。



脾与肺的关系:脾为肺之母,脾主运化,运化水谷的同时,运化水湿。脾的特点为喜 燥恶湿,脾运不健,不能正常运化水湿,导致痰浊内生,上渍犯肺。
肾与肺的关系:“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肾主纳气,对于维持呼吸的深度具有 一定的作用。如果肾气虚弱,易致久咳虚喘。同时,肺肾金水相生,久咳肺虚,金不 生水,肺病及肾,气逆犯肺,为咳、为喘

咳嗽之小儿辨证论治

咳嗽之小儿辨证论治

2.(风热咳嗽)表现·分析
本症: 咳嗽,痰黄稠,鼻塞流浊涕
-- 风热犯肺,清肃失职
表热证: 症、舌(舌尖红,苔薄黄)、脉 (浮数)
辨证要点 咳嗽 + 表热见症
治则:清热解表,宣肺止咳
治法:开天门,分推坎宫,运太阳,退六
腑,清肺经,清天河水,推天柱骨, 揉乳根、 乳旁,揉肺俞,分推肩胛骨,推脊。
加减:若痰多喘咳,加揉丰隆、擦背部脾
胃区;肺内有干性啰音,加揉小横纹;有湿 罗音,加揉掌小横纹。
3.(肺脾两虚)表现·分析
咳喘无力,少气声低 -- 肺气虚主气、宣降不利 动则尤甚 -- 劳则耗气 痰稀色白如泡沫 -- 肺气虚津液不布,聚而为痰 面色
偏白无华,食少便溏 --脾虚而失健运 或自汗,畏风,易感冒 -- 肺气虚卫外不固
肺脾两虚证:症、舌 (舌质淡,苔薄白),脉 (细无力或沉)
?根据病症 适当加减取穴
五、治疗方法
1.(风寒咳嗽)表现·分析
本症: 咳嗽,痰清稀,鼻塞流清涕,咽痒 -- 风寒袭肺,肺失宣降
表寒证:症、舌(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辨证要点 咳嗽 + 表寒见症
治则: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治法:开天门,推坎宫,揉耳后高骨, 推三关,揉二扇门,清肺经,揉天突, 揉乳根、乳旁,揉肺俞,分推肩胛骨。 加减:若风寒无汗,流清涕甚者,加 拿风池,揉迎香。
咳嗽
主讲:何朝伟
生理
肺 -- 主气,宣发、肃降,调水道;
病理
肺 -- 咳嗽、气喘、胸闷、咯血等
一、概述
? 由于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系)、 内伤(脏腑 功能失调伤及于肺),致肺气不清,失于宣肃。 以咳嗽咯痰 为主要表现。
? 小儿咳嗽是临床上 常见病多发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咳嗽之辨证论治咳嗽之辨证论治第一章概说第一节咳嗽之含义祖国医学源远流长,托名黄帝所作之《内经》,虽笔之于书约在周代,而其内容则多上古口传心授所积累,弥足珍贵。

其中《素问》咳论一篇,对于咳嗽一证已作比较系统之论述,虽未提及嗽字,但阴阳应象大论、五脏生成篇、诊要经终篇、示从容篇皆连言咳嗽。

且相传为周公所作之《周礼》,其天官疾医条下,即有“冬时有嗽上气疾”之记载,足证咳与嗽自古即有单用,亦有连言,其词虽有单音双音之殊,其义实未见有何分别。

汉张仲景作《伤寒论》,亦仅提咳而不及嗽,但其《金匮要略》则有“肺痿肺痈咳嗽上气”及“痰饮咳嗽”两个专章并提咳嗽。

历魏、晋、六朝、隋、唐、五代以至两宋诸家论咳嗽者,亦未细为分别。

至金刘完素咳嗽论始谓:“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且嗽也。

”其后元张洁古《活法机要》及明以后诸医家,大多依此立说。

惟何柏斋说:《机要》所论咳嗽二证,盖倒说也。

肺为气主而声出焉,肺伤寒饮,郁而为痰,声欲上出,为痰所隔,故相攻而作声,痰出声乃通利,斯谓之咳。

外感风寒,肺管为寒气所束,声出不利,故亦相攻作声,然无物也,斯谓之嗽。

”是咳为有声而有痰,嗽是有声而无痰,与刘说几全相反。

赵献可《医贯》谓:“咳谓无痰而有声,嗽是有痰而有声,虽分六腑五脏之殊,而其要皆主于肺,盖肺为清虚之府,一物不容,毫毛必咳。

”则论咳同于刘氏,而论嗽则三氏之说各异,其要俱在声痰有无之辨,与主脾主肺之别。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则谓:“有声无痰曰咳,非无痰,痰不易出也,病在肺,肺主声,故声先而痰后;有痰无声曰嗽,非无声,痰随声出,声不甚响也,病在脾,脾藏痰,故痰出而嗽止。

”则咳嗽都是有声有痰,而咳则痰不易出,嗽则声不甚响,皆不过程度之差异,并非有截然分别。

故刘完素立咳嗽分言之说不久,张子和《儒门事亲》即谓:“嗽与咳一证也,后人或以嗽为阳,咳为阴,亦无考据。

……《素问》惟以四处连言咳酞其余篇中只言咳不言嗽,乃知咳嗽一证也。

”综合众说,仍以咳嗽都是有声有痰,单言合言,其义无别为当。

不过无痰之咳嗽,应称为干咳嗽,始不致发生歧义。

经过诸家声痰有无,主肺主脾之详析,咳嗽之含义已愈辨而愈明,对于辨证论治,实有相当裨益,这是应当首先明确的。

第二节咳嗽之病因对于咳嗽之病因,《素问》咳论早有所论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指出外邪从皮毛侵肺,内邪从胃上侵肺,为咳嗽形成之主因。

他篇亦屡言肺受邪,肝木受邪,邪害心火,及热淫、燥淫、炎暑、伤湿、肺风皆能致咳逆,实已道及风、寒、热、暑、湿、燥六淫之邪为咳嗽之外因,故张子和在其所著“嗽有六气,毋拘以寒说”中,历举《内经》所述各淫引起之咳嗽证状以为证。

喻嘉言亦谓:“六气主病,风、寒、热、暑、湿、燥皆能乘肺,皆能致咳。

”至于咳嗽之内因,咳论除指出寒饮入肺为肺咳外,复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并就五脏六腑十一种咳之传变证状,一一叙列,实力后此论内伤咳嗽之所本。

至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唐孙思邈之《千金要方》俱谓咳有十种:即风咳、寒咳、支咳、肝咳、心咳、脾咳、肺咳、肾咳、胆咳及厥阴咳。

清沈金鳌论嗽更分为十六种:即风嗽、寒嗽、热嗽、湿嗽、郁嗽、劳嗽、食积嗽、酒嗽、气嗽、痰嗽、干嗽、血嗽、久嗽、火嗽、夜嗽、天行嗽,虽搜罗颇为详备,而内因外因杂陈,意义不够明确。

故一般医家对于咳嗽病因之探索,多以外感内伤为两大纲,如明戴思恭《证治要诀》谓:“咳嗽为病,有自外而入者,有自内而发者,风寒暑湿,外也,七情饥饱,内也。

风寒暑湿先自皮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故虽外邪欲传脏腑,亦必先从其合而为嗽,此自外而入者也;七情饥饱,内有所伤,则邪气上逆,肺为气出入之道,故五脏之邪上蒸于肺而为咳,此自内而发者也。

然风寒暑湿有不为嗽者,盖所感者重,径伤脏腑,不留于皮毛;七情亦有不为嗽者,盖病尚浅,止在本脏,未即上攻。

所以伤寒以有嗽为轻,而七情饥饱之嗽,久而复见。

”张景岳亦说:“咳嗽一证,窃见诸家立论太繁,多致后人临证,莫知所从,所以治难得效。

以余观之,则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谓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

夫外感之咳,必由皮毛而入,盖皮毛为肺之合,而凡外邪袭之,则必先入于肺,久而不愈,则必自肺而传于五脏也;内伤之咳,必起于阴分,盖肺属燥金,为水之母,阴损于下,则阳孤于上,水涸金枯,肺苦于燥,肺燥则痒,痒则咳不能已也。

总之咳证虽多,无非肺病,而肺之为病,亦无非此二者而已。

但于此二者之中,当辨阴阳,分虚实耳。

”所论皆简捷明白,条理分明。

惟一则外感遗燥热二证,一则内伤仅着重于阴分,亦不可谓为赅备。

而均指出病之重点在肺,并提及内外上下传变及阴阳虚实之辨,则皆精要可从。

清陈修园亦谓:“咳嗽证,表里寒热虚实皆能致之,最为虚损大关头,然泛而求之,条绪纷繁,连篇累腰不能尽也。

”亦主张由博返约,可见咳嗽之病因,实以外感内伤立论为最当。

即宋陈无择《三因方》所说致咳之不内外因,如房劳伤肾,饥饱伤脾,疲极伤肝,叫呼伤肺,劳神伤心等,亦不过七情饥饱内伤之范畴,实无须另行立说。

现代医学日新月异,对于咳嗽之致病因素,愈益明确。

归纳起抵不外理化因素,菌毒感染,过敏因素,神经反射性,及其它某些疾病所引起。

综观历代医家之论述,对此诸项亦已具体而微地触及。

理化因素中最重要者为气候的变化,《内经》所说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实已包括温度、湿度、风向、日照、降水及四时节序变迁影响而言。

其次,所谓菌毒感染,亦与气候变化及人体抗力有关,《内经》谓“正气存内,邪不可于。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菌毒每随气候骤变而侵及抵抗力弱之人,而且互相感染。

《内经》所说“四时皆有疫病”,以及后世关于天行、时邪、瘟疫、病毒、痨虫、尸疰、传注灭门等之论述,皆属此类(许多时行病,用药如银花、连翘、黄芩、蒲公英、鱼腥草、板蓝根等,据实验俱有杀灭菌毒作用,且有些效力强于抗菌药物而少副作用,可为反证)。

至于尘埃异物秽气及过敏原刺激呼吸道而致咳,前引“肺为清虚之府,一物不容,毫毛必咳。

”及“肺为娇脏,遇寒则咳,遇热则咳”,似已论及。

神经因子引起的咳嗽,如“皮肤受凉时反射性地引起咳嗽”,则与“肺合皮毛”,“邪侵肺卫”之说扣合,各种内脏刺激亦能反射性地引起咳嗽,则与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之咳嗽,其它脏腑传变上逆之咳嗽相近。

足见各种致病因素,俱不出外感、内伤两大范围。

至于每一病证之具体原因,则须于临证时结合症状,细致推求,始能确定,而据以论治。

第三节咳嗽之病理祖国医学谓肺主气而出声,上连咽喉,开窍于鼻,为呼吸出入之门户。

肺合皮毛,主周身之卫气。

又肺为五脏之华盖,朝会百脉,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

又肺为清虚之府,主肃降。

凡此皆肺所具之功能,以保卫人体生理活动之正常运行。

但肺为娇脏,各种外邪病毒之袭人,常自口鼻皮毛而入,首先侵犯肺卫而引起咳嗽。

故《内经》谓:“五气所主肺为咳”,“肺在变动为咳”,“肺病喘咳逆”,“肺胀满膨膨而喘咳”。

张子和谓:“嗽之为病,自古归之肺,此言固不易也……”《素问》咳论虽言“五脏六腑皆有咳,要之止以肺为主”。

所谓“咳嗽以肺为主”’“咳嗽必责之肺”,诚属确论。

肺和气管有清洁、通气、湿润(喜润而恶燥)、保温(喜温而恶寒)、肃降(通调水道、降气)、卫外(合皮毛)诸功能,一遇邪气刺激,即咳嗽以祛除之。

巢元方谓:“邪气与正气相搏,正气不得宣通而逆上咽喉之间,邪伏则气静,邪动则气奔上。

”正足以说明咳嗽是呼吸道一种保护性的反射活动,是一种正邪斗争的过程,能达到清除外物痰涎,保护呼吸通畅,不受病邪侵袭之目的。

但一超过限度,产生剧烈频繁之咳嗽,则可发生许多病理变化,而使肺卫功能受损。

如发生炎症、充血(寒化热、火郁热)、水肿、分泌增多(痰涎壅盛),气道阻塞(寒凝则滞,呼吸不利),使肺气不宣,肃降失常,调水、通气、卫外诸功能俱受影响。

即以普通感冒而言,除咳嗽外,常出现鼻塞、声重、流涕、喷嚏、发热、恶风、恶寒、自汗或无汗等呼吸道及表卫失调诸症状。

其它各种内外诸邪所致之咳嗽,惧各伴有相应的病变,尤以脾、肾二脏与咳嗽、痰、喘关系密切,所以有“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不咳喘。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痰之本,水也,源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痰之成,气也,贮于肺。

”种种说法。

痰为咳嗽之内因,故李挻《医学入门》谓:“肺为五脏华盖,内通膀胱,外主皮毛,而为气之主。

气逆而不下则咳,风寒乘之,气冷则滞,热邪乘之,气燥则郁,水饮乘之,与气相搏,寒热水气皆能生痰,又咳之所从始也。

”但无论脾、肾水泛为痰,湿渍为痰,水饮上冲,以及其它种种病因,必须影响及肺而始发生咳嗽。

以“咳证虽多,无非肺病。

”“肺为气之主,诸气上逆于肺则呛而咳,是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于肺也。

”此为咳嗽病机病理之概略,各种并发症状俱由此而引起,是为辨证论治所当首先留意的。

第四节咳嗽之诊治如上所述,每当咳嗽发作,都会影响人体生理机能,而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表现为多种多样的证状。

对之进行诊断,主要是运用四诊八纲的方法原则,掌握全部证状的属性,并结合各自的病因,详加辨析,而提出治则,据以处方用药,而达到疾病痊愈的目的。

关于咳嗽证状之诊断,望色、闻声、切脉、观舌及病情询问,俱不可偏废,主要在探明咳嗽的性质,包括得病的久暂,突发与渐发,单发与连续,日夜的轻重,声音的强弱高低,痰量的多少,色泽、气味、稠粘的程度,是否带血,以及睡眠饮食、二便的实况,病史的经过,与年龄、性别、职业均应有所了解记载。

尤应注意观察其体质之强弱,及并发的各种证状,如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气短、气逆、喘息、咯血、呕吐、浮肿、自汗、盗汗,以及其它疾病引起的特殊症状,并结合切脉、观舌,审因所得之全部资料,辨明其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其中表里、寒热、虚实,俱应统于阴阳,尤其内伤虚证,更应辩明其阴阳,故前人有“只要能辨别四阳,随拈几样药都能治病”之说。

能辩明阴阳,而又视察病势进展之缓急轻重,标本之所在,而提出治则,以处方用药,庶可避免误治,而获得预期之效果。

咳嗽病之治疗方法很多,《素问》咳论虽已论及病因、病机,及各种症状,而于治疗则仅简略谈及针法,谓:“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治浮肿者治其经。

”仲景《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始立方药治疗。

自汉至今,所用方剂,丰富多采,各有所长,而其治法,则仍传统之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为主。

如外感风寒,则宜辛温宣散,使邪从汗解,桂枝麻黄各半汤之类。

吐法治痰,如张子和谓:“痰在胸膈之上,大满大实,非吐安能得出”,并用瓜蒂散加茶末治痰饮有效。

朱丹溪亦重吐法,谓:“痰在膈上,必用吐法,泻亦不能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