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商隐诗歌的用典特色
李商隐诗歌的用典特色
李商隐诗歌的用典特色1.超常搭配,独特的意象组合意象是诗歌最具魅力的成份之一,诗歌因为意象而变得充实丰满。
“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可见意象之于诗歌的重要性。
李商隐的诗歌意象往往通过独具个性的组合,从而使读者获得新的审美体验如《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其中,“竹”、“坞”,“水”、“槛”,“枯荷”、“雨”的组合最具有特色。
单列出“竹”和“坞”我们想到的只是竹子和小型的城堡,但当他们组合到了一起时,诗意就浓了,试想一个长满竹林的小小村落,清水幽幽,诗人独倚栏杆一直到黄昏,这是一个多么富于诗情画意的图景。
再看尾句“枯荷”,“雨声”。
单就荷花枯萎,我们往往把它看作正常的时令变化使然,而把“枯荷”和“雨声”组合到一起,就让人心中升起无限的惆怅之情。
李诗就是用这种简单而又不寻常的意象组合使原本平淡无奇的意象突然变得情意绻绻,言有尽而意无穷。
2.词性的变化“词性的变化,指的是一个词突破词语固有的词性,使其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临时承担另外一种词性的现象。
”我们细读李商隐的诗歌,不难发现在李商隐的诗歌中,不少词的词性也发生了变化。
这些词的词性变化使诗歌产生了陌生化的表达效果。
如:“衣带无情有宽窄,春烟自碧秋霜白。
”(《燕台四首》)“云屏不动掩孤嚬,西楼一夜风筝急” (《燕台四首》)“楚天暮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楚吟》)“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板桥晓别》)以上这些词大都是形容词作动词用,这样不仅使诗歌语言在形式上显得简练,更使诗歌在意境的传达上更显精妙得当。
如“宋玉无愁亦自愁”两个“愁”字,前面一个是作名词用,而后面一个却变成了动词。
这种无法言说的惆怅之感,诗人仅用两个“愁”字便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了,看似简单重复却又回味无穷。
最高明的技巧往往是在最平凡、最简单处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李商隐诗歌悲剧性意象的成因李商隐诗歌因为其独具个性的陌生化形式,使其诗歌风格从总体上显得深情缅邈,含蓄内敛。
清词丽句 用典精工义山诗——李商隐诗歌语言特点浅析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 望帝春心托杜
鹃。 沧海 月 明珠有 泪 , 田 日暖玉 生烟 。 蓝 此情可 待 成追忆 , 只是 当 时 已惘 然 ! 颔 联 引入 庄周 梦 蝶 的典 故 , 谓 自 己一 生 就象 做 了一 场短 暂 而令 人迷 意
惘的蝴蝶梦, 理想抱负完全成为虚幻。 进尔引入望帝国亡身死, 魂化杜鹃, 悲鸡寄恨, 比喻自己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遗恨和忧国伤时的感情都只能托之 于诗歌 。 既用典精工, 警策透辟 , 又寄意深远, 感慨深沉。 颈联清新明丽之 极, 沧海月明珠有泪, “ 蓝田 日暖玉生烟” 借用明珠被遗弃于沧海 , 抒写 自 己才 能 不为 世所 用 的 悲哀 。 代认 为珠 的 圆缺 与 月 的盈 亏相 关 , 说 “ 明 古 故 月
清词丽句 用典精工义山诗
李 隐诗歌 语 言特 点 浅析 商
梁 言 中共 新 民市 委 党校 辽宁 10 0 130
【 摘 要 】李 商 隐 的 诗歌 在吸 收前 人 创 作 的优 秀成 果 的 同时 ,在 诗歌 语 言 的 创 新 上 又 有 自 己的 独 到 之 处 , 以清 新 明 丽 的语 言 ,创造
珠有 泪 ” 并 以 “ 明 衬 托 “ 泪 , , 月 珠 渲染 一种 悲怆 的气 氛 。 接下 来用 蓝 田 玉 比 自己的才 能 不能 掩盖 , 阳光 下升 腾起 丝 丝烟辉 。 在 比喻 自己虽有 才能 而
详。 李商隐对素有 “ 诗鬼” 之称 的中唐诗人李贺非常尊崇方面 , 花费了很大力量 。 “ 不薄 今人 爱 古 人 , 词丽 句 必为 邻 ” 清 的伟 大现 实 主义 诗人 杜 甫 , 是他 学 更
不为世所用 , 然文华词采却显露于世 。 勾勒 出一 幅凄美的 自画像 。 前人评李 商隐这 首诗 “ 此篇 自伤之词 , 骚人所谓美人迟暮也。 庄生句言付之梦寐 , 望 帝句言待之来世 。 沧海、蓝田, 言埋而不得 自见 , 月明、日暖, 则清时而独 为不遇之人 , 尤可悲也。 正是这个意思。 李商隐这首诗清丽的语言 , 铿锵
试谈李商隐《安定城楼》的用典艺术
一、明引典故,准确深沉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由于社会现实的黑暗,朋党势力的排斥打击,李商隐在博学宏词科考试中落选,回到泾州,在其岳父王茂元处做幕僚。
《安定城楼》就是诗人此时在安定登楼眺望时的抒怀之作。
现实境遇的坎坷多舛,内心情感的抑郁苦闷,在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再现。
颔联“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两句,诗人选用历史上两个不得志文人的不幸遭遇来借喻自己。
“贾生"即贾谊,他是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颇有才华抱负,深得汉文帝器重,但却为朝臣所忌。
他在26岁时,曾经给文帝上过《陈政事疏》曰:“臣窃惟今之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
"并提出巩固中央集权的建议,但是终因朝臣的反对,不被采纳,落得个“虚垂涕(空垂泪)"的下场。
王粲是建安七子之一,依附刘表,十七岁时远游荆州,十五年间不被重用,颇不得志,曾于春日登当阳城楼,作《登楼赋》抒怀。
本联中,作者以两位古人自比,贾谊献策之日,王粲作赋之时,都与作者一般年轻有为;贾谊献策未售、英才埋没,王粲理想落空、英年早逝,又和作者一样怀才不遇,令人伤痛。
年轻时的李商隐可谓博学多才、踌躇满志,但现实处境和自己高远志向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诗人怎能不苦闷懊恼,怎能心宁气平呢?细细品味典故,我们发现诗句中既有对贾谊、王粲的钦慕、同情、惋惜,也有自比贾谊、王粲的自得自许之意,更有着对自己同贾、王一样不幸遭遇的感叹和悲哀,基调可谓沉博浓烈。
二、暗引典故,深绵含蓄所谓暗引,是指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不露痕迹,使得行文前后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
颈联"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就使用了这一手法,其中“江湖"是指离开朝廷归隐的地方,"扁舟"即小舟,这里暗用了春秋时代越国大夫范蠡功成后"乘扁舟游五湖"的典故,抒写自己高洁的情怀,诗人的志向就是要像范蠡那样做一番扭转乾坤的事业,到年老发白后,功成身退,归隐江湖。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李商隐的诗歌,会有怎样的艺术特色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供各位参阅,希望为大家带来帮助。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1李商隐是我国晚唐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之一,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亦与温庭筠齐名。
李商隐一生失意、落魄,少时曾勤奋苦读,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家国,但于青年时期卷入牛、李党争之中,落魄潦倒,报国无门。
在李商隐生活的时代,已是晚唐帝国衰败的时候,各种的社会茅盾相互交织,政治异常激烈,加上他出身低微,虽有“欲回天地”的壮志雄心,但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矛盾交织使他壮志难酬,梦想幻灭。
正是因为政治和人生的失意,李商隐写下了大量关注社会现实的感怀、咏物、咏史的诗作,抒发了那一时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与苦痛生涯,深刻地反映晚唐破败的社会现实,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同情人民的疾苦生活,极具现实主义意义。
诗歌自汉魏以来至盛唐时由李白、杜甫发展到顶峰。
然而,李商隐的诗歌既继承了杜甫七律的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歌的浓艳色彩;既有李贺的幻想象征手法,又形成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这些诗歌大都显得含蓄蕴籍、音调谐美、沉博艳丽,富有象征和暗示色彩,开拓了我国古代抒情诗歌的新领域,将唐代诗歌的抒情艺术推高一个新境界,形成他自己独特的意境。
诗歌表现特色如下:一、情致深蕴,构思细密,表达感情细腻深刻、细腻的感情表达是李商隐诗歌的一个明显风格,无论感时、抒怀、吊古、咏物或言情,无不渗透着诗人的真情实感。
如历来传诵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廖廖14个字,把那种受阻隔的痛苦和心有默契的喜悦,以及愈受阻隔愈感到默契可贵和愈有默契愈觉得阻隔难堪的矛盾心理,揭示得极其深刻动人。
再如代表作《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 这首七言律诗,首联以暮春衰残的景象映衬出两个倾心相爱的人此时的难舍难分,诗人用逆向思维的角度,欲说分别,却从相见之艰难写起。
论李商隐诗歌中用典的运用
论李商隐诗歌中用典的运用用典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多用于诗歌之中。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用典既要表达出主旨大意,又要自然、不露痕迹。
其中,最熟为人知的一首用典诗歌,便是高中语文教材书上的《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一句,引用庄生梦蝶的典故,以妙笔表达出人生如梦之意。
从古至今,“用典”被广泛运用在诗词之中,“用典”这一修辞手法在诗词中所起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呢?其一,用典有委婉表达作者情感之作用。
作者在创作诗词时,常常会带入自己的情感,抒发自己心中所想,可是有些想法并不好直抒胸臆,这时便会用到“用典”这一手法,委婉地表达出作者之心意,又不会使诗中所述之人难受;其二,用典可以减少诗歌中语词的繁杂。
在有限的文字之中,充分地表达出自己欲表达之意;其三,用典有升华、润色诗歌之作用,使得诗歌内容更加充实,词句更加华丽。
如李商隐的《潭州》、《锦瑟》,运用用典的手法,使得诗歌内容更加丰富,也带给作者更加丰富的想象空间。
用典这一修辞手法作用之多,运用之广,因而受到众多文人墨客的喜爱,而其中,李商隐便是用典繁多一人,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用典也是其一大艺术特色。
无题诗,无题加以用典,给读者留下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使读者摆脱束缚,可以在读诗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更好地融入诗歌里面。
李商隐《无题》诗的用典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其一,一诗多典是无题诗最显著的特点,据统计,李商隐十四首《无题》诗之中,用典处有三十七处。
诗中用典的密度极大,几乎是每句一典,由此可见李商隐的用典繁多。
而一典多义也是《无题》诗中的特点,典故的运用巧妙,所以一处用典并不一定是表示一个主旨大意,有可能对应的是多个意思,因而李商隐的《无题》诗通常都晦涩难懂。
其三,《无题》诗虽然是李商隐在日常生活的随手之作,可是依然意蕴犹存,意象相生,“意”即是李商隐诗歌中所要表达的个人情感,而“象”便是诗中的意象,即用典所表达出来的诗人的寄托。
李商隐七律研究
李商隐七律研究李商隐是唐代著名诗人之一,他的七律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李商隐七律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入手,探究其诗歌创作的独特魅力。
一、七律分析李商隐的七律诗歌作品中,常常表现出深婉、含蓄的情感,同时又充满了丰富的意象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七律诗歌的意境营造方面,李商隐往往通过物象的描绘,将自然景物与情感相互融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诗意。
例如,在《锦瑟》一诗中,李商隐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起兴,借助“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等意象,表达了他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和无奈之情。
在七律的格律方面,李商隐的诗歌既遵循了传统格式,又进行了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研究方法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对李商隐生平、思想及创作背景的研究,深入了解其七律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文化内涵。
其次,结合具体诗歌作品,从艺术特色、思想内涵等方面进行实证分析,探究李商隐七律诗歌的独特魅力。
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对李商隐七律诗歌中的代表性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和赏析。
三、结果与讨论通过文献研究和实证分析,我们发现李商隐的七律诗歌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李商隐的七律诗歌具有深婉含蓄的情感表达,既表现出他的个人情感,也涵盖了社会人生的普遍问题。
其次,李商隐在诗歌中善于运用物象描绘,将自然景物与情感相互融合,形成独特的诗意。
最后,李商隐在七律格律方面既遵循传统,又进行了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与前人的研究成果相比,我们发现李商隐的七律诗歌在情感表达、意象营造和格律创新等方面均具有独特之处。
例如,相较于其他诗人,李商隐更注重情感的内敛和表达的含蓄,这种特点使得他的诗歌作品更加耐人寻味。
此外,李商隐在诗歌意象方面也表现得更加细腻和丰富,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
最后,在七律格律方面,李商隐既继承了传统格式的要求,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李商隐的诗歌特点
李商隐的诗歌特点
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具有秾丽、繁复、象征、哀怨等特点。
他的诗歌作品承载了他对生活、情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与表达。
他的诗歌情感丰富多样,既有婉约温柔的女子之情,又有豪放奔放的男子之志。
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风格稂丽,爱情诗尤其擅长,写得缠绵悱恻,广为传诵。
他善于描绘自然景色、人物情感和社会现象。
作品中常常融入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既有对宫廷生活和政治斗争的揭示,也有对生活琐事和人情冷暖的感悟。
大量使用了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常常通过暗示、寓言和比喻等方式来表达深层含义,让读者在理解诗歌时需要细心揣摩。
李商隐的诗歌能在晚唐独树一帜,在于他心灵善感,一往情深,用很多作来表现晚唐士人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他对爱情的执著,开创了诗歌的新风格、新境界。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与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
李商隐诗歌艺术特色
李商隐诗歌艺术特色
1. 李商隐的诗歌那可真是情感丰富啊!就像他的《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多么浓烈的情感表达呀!
2. 他的用典那叫一个巧妙,简直神了!比如《锦瑟》里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哇塞,这得有多深的文化底蕴呀!
3. 李商隐诗歌的意象多独特呀!像“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中的夕阳,把那种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难道不是吗?
4. 他的语言精美得不像话呀!“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文字,啧啧,太美了吧!
5. 李商隐的诗歌意境好深远啊!就如同在迷雾中探寻,《夜雨寄北》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让人回味无穷呀!
6. 他对爱情的描写简直绝了!“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爱情得多刻骨铭心呀!
7. 李商隐诗歌的韵律节奏感好强啊!读起来朗朗上口,像“昨夜星辰昨夜风”,多顺口呀!
8. 他的含蓄表达真的好有味道!“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得细细品味才能懂呀!
9. 李商隐的诗歌有时还很隐晦呢!就像个谜题等你去解开,《嫦娥》里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多神秘呀!
10. 李商隐真不愧是大诗人呀!他的诗歌艺术特色那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不是吗?
我的观点结论:李商隐的诗歌在情感、用典、意象、语言等方面都有着独特而卓越的艺术特色,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
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特色李商隐是晚唐抒写爱情的能手,他的爱情诗格调凄美,感情真挚,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李商隐是我国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
他的爱情诗格调凄美,感情真挚。
诗中主要表现男女主人公爱情实现的艰难,异地相思的无限痛苦。
但是,他们对爱情坚贞不渝,离别的痛苦中始终有一把希望之火在燃烧。
由于距离而悲,有悲而感到绝望,绝望中又对未来寄予了希望。
看似悲剧,是凄;又想得到相聚的圆满结果,是美,其魅力就在于他把爱情表现得那样无望,但又不是那种伤情至深的绝望,从这种无望的爱情中透出主人公把希望寄予未来而让人感到一种辛酸的美,凄绝的美。
李商隐的爱情诗之所以有这种凄美的效果,是有一下几大艺术特色的缘故:一、构思缜密,情致深蕴,情挚意真,深厚缠绵如《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第一句是过去时,第二句是现在时,三、四句是将来时,四句小诗,把夫妻间的相互思念,自己客居异乡的凄苦和幻想他日相聚的欢娱全部写出,构思精妙,极尽委曲之能事。
特别是他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一开头就说尽了离情别恨。
颔联春蚕蜡炬、到死成灰,比喻中寓象征,至情至性,已经超越爱情而具有执著人生的永恒意义。
颈联于细意体贴关注中见两心眷眷,两情依依。
末联是近乎无望中的希望,更见情之深挚。
他把爱情纯化、升华得如此明净而又缠绵悱恻,在古代诗歌中是罕见的,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不为无因。
二、注重心灵世界的表现李商隐的爱情诗以多种着力抒写主人公的主观感觉、心理活动,表现他(她)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他往往借助细节描写、内心独白、以景托情等手法来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妻子王氏亡故后,李商隐悲痛万分,写了不少悼亡诗,来抒发对爱妻的思念之情。
如《正月崇让宅》就是一首悼念亡妻之作。
诗中的"鼠翻窗网小惊猜"这一细节描写,非常逼真地写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深夜诗人全神贯注地怀念亡妻,忽听到鼠翻窗网之声,还以为是妻子到室中来,所以立刻翻身起来,寻找妻子……再如《代赠二首》中的"楼上黄昏欲望休",从诗的主人公所见到的缺月、芭蕉、丁香等景物,衬托女子的思想感情。
浅谈李商隐诗歌的优长与缺陷
浅谈李商隐诗歌的优长与缺陷
李商隐的诗有着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诗,文辞清丽,意蕴深微,他崇尚事物的自然发展,尊重字句的严格韵味。
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非常喜欢在诗中使用典故。
如这首《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译:为什么精美的锦瑟竟然有五十根弦,一弦一柱都让我不禁回忆起了青春年华。
庄周翩翩起舞在梦中变成了一只蝴蝶,望帝把自己的幽恨托付在杜娟身上。
沧海明月高照,鲛人伤心的泪水都像珠子一样落了下来,蓝田红日和暖,依稀可以看见良玉上升起的淡烟。
如此感伤的情怀不是现在回忆起来才感到惆怅的,即使在当年也早已令人不胜怅惘了。
李商隐这种喜爱用典的习惯,成就了他作诗的独特风格。
宋代黄鉴的笔记《杨文公谈苑》中记载:李商隐每作诗,一定要查阅很多书籍,屋子里到处乱摊,被人比作“獭祭鱼”。
他用典过多的习惯也就成了一种毛病。
明王士贞也已玩笑的口吻说:“獭祭曾惊博奥殚,一篇锦瑟解人难。
”批评他有时候用典过多,甚至犯了晦涩的毛病,让人无法理解他的诗意。
鲁迅也曾说:“玉溪生清词丽句,何敢比肩,而用典太多,则为我所不满。
李商隐诗歌艺术特色
李商隐诗歌艺术特色李商隐诗歌艺术特色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说到诗歌,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不同的诗歌,其语言艺术所表现的语言风格、特点、技巧各不相同。
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商隐诗歌艺术特色,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李商隐诗歌艺术特色1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
李商隐他树立了与众不同的风格,确立了自己在唐诗坛上的地位,并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开辟了属于自己的诗歌的独特艺术美。
一、韵律之美诗歌之美首先在于它的节奏和韵律,读之朗朗,唇齿生香。
李商隐工于律诗,尤长七律,大家熟读的无题诗和比较有名的诗多为七律。
律诗尚声律重对偶,“回忌声病,约句准篇”,为唐代多数诗人轻视,认为格律的约束破坏了意境的营造。
然而李商隐承袭杜甫、李贺对格律的重视,用自己高超的技巧精心营造律诗的韵律之美,“戴着镣铐跳舞”,使格律诗别具美感,提振诗歌的技术标准。
他的“燕台”组诗和无题诗是代表。
二、朦胧之美(一)在诗中的体现李商隐在诗里有偏爱描写的意象。
他爱写“雨”、“蜡烛”、“柳”、“风”、“蝴蝶”、“夜”等意象。
雨,飘飘洒洒,柳,寄托着离愁别绪,蜡烛,摇摇曳曳,忽明忽暗……诗人选取的意象本身就带有朦胧感。
除此之外,诗人还借用一些特别的修饰,让这些意象变得轻盈、空灵,甚至难以感知。
以雨为例,诗人吟到“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重过圣女祠》)、“小幌风烟人,高窗雾雨通”(《寄目》)、“封来江渺渺,信去雨冥冥”(《寄令狐郎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夜雨寄北》)、“水庭暮雨寒犹在,罗荐春香暖不知”(《回中牡丹为雨所败其一》)。
诗人描写的雨多是细雨、暮雨、冷雨。
形容雨细,诗人用了“雾”、“烟”、“梦”一系列词,“雾”、“烟”、“梦”不仅细而且迷蒙,再加上“暮”、“夜”、“寒”,这样的雨天在诗人笔下,气氛变得更加沉晦。
李商隐诗歌用典特点综论
家, 一位 是杜 甫 , 一位是 李商 隐 。但杜 甫作 诗仍 然 主要 是从 抒发 情 志 出发 的 , 即便 是用典 , 也 完全是 在诗 歌需 要 的地方 使用 , 能 不 用 的绝 不滥 用 。如 他 的名 作 《 春 望》 、 《 月 夜》 、 《闻 官 军 收 河 南 河
北》 、 《 登高》 等, 均没有使用典故。并且 , 杜甫喜
形 成 独 特 的 自我 面貌 , 在 文 学 史上 具 有 较 高 的地 位 。
关键词 : 李商隐 ; 诗歌 ; 用典特点 ; 独特 面貌
中 图分 类 号 : 1 2 0 7 . 2 2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4 6 5 7 ( 2 0 1 4 ) 0 5—0 0 3 1— 0 7
3 1
典故 先解 构 、 再 重构 这一 创作手 法 的熟稔 。 比如 , “ 宓妃 ” 典 是 一个 关 于曹 丕 、 曹植 、 甄 后
诗 人缘情 绮 靡 , 有托而言 , 政 不 必 实 事 求 是 也。 ”
( 《 双砚 斋笔 记》 ) 正 因为 这样 一 种 对 待 典故 的 态度 , 使李商 隐在 用典 时更重 自身 的情感 体验 , 而
典 就是 对前人 诗 文 成 句 或 词语 的直 接 袭 用 ; 事 典 则是 对 历史 故事 、 前贤 轶事 的引用 与举证 。
由于用典 可 以增 加 文 辞 的含 蓄 与 典 雅 , 具 有
在唐代诗人甚至可以说在历代诗人 中, 用典 最频 繁 、 最精 切 且 技 巧最 复 杂 的 当属 李商 隐 。宋
用世 人熟 知 的典 故 , 并 不 以用 典来 炫 耀 学 问之 广 博 。在 用典 手法 上 , 如盐 入水 、 不露 痕 迹 。这 些 ,
浅谈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特色
浅谈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特色摘要:李商隐的爱情诗是最为人传诵的,他的爱情诗感情真挚,格调高尚,意境凄美,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的爱情诗意境扑朔迷离,情意绵绵,富有朦胧美和纯情之美,凄艳之美;多用比兴、象征手法,寄寓诗人的美好爱情;善于用典,以深化诗歌的主题。
总之,李商隐的爱情诗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登上了爱情诗的顶峰。
关键词:李商隐、爱情诗、朦胧之美、凄艳之美、纯情之美多用比兴、象征手法善于用典。
(一)、李商隐及其爱情诗简介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一位有重要成就的杰出诗人,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
李商隐初学古文,受牛党令狐楚赏识,入其幕府,并从学骈文。
开成二年(837),以令狐之力中进士。
次年入属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王爱其才,以女妻之。
因此受牛党排挤,辗转于各藩镇幕府,终身不得志。
李商隐诗现存约600首。
他的诗歌渊源上可追溯到楚大夫屈原,下及盛唐的李、杜,并继承了中唐李贺开创的唯美派诗风,以精巧的构思、含蓄的意韵、华美的辞藻登上了唐诗抒情艺术新的高峰,代表了晚唐的最高成就。
李商隐是一位饱经仕途坎坷和生活磨难的诗人,因此,他的诗作内容广博、含义深刻,其中尤以爱情诗最为后人传诵,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李商隐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专事爱情诗创作的诗人,对同时代的温庭筠、韦庄及后世的西昆体诗人,婉约派词人都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许多描写爱情的佳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等已经成为抒发真挚情感的千古绝唱,而且,又因为这些诗句含蓄、多义的特点,使它们又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辖限,成为感悟人生的至理名言。
在唐诗丛香国中,爱情诗是一国芳馨别具的奇葩。
而李商隐的爱情诗,则是这国奇葩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朵。
他以全新的热情,极度的关切,深入男女感情世界的最深层,去探索、体味,去认识、感受,把男女之情作为自己主要的审美对象,作为诗歌的重要题材。
夜雨寄北李商隐手法
夜雨寄北李商隐手法 一般而言,诗歌创作是化虚为实,而诗歌欣赏则是借实显虚。
下面我们来赏析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在运用“虚实”表现手法上的特色。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原因何在?这与其巧妙运用虚实手法有很大的关系。
首句起笔以自己所处时空为触发点,以“君”直呼对方,借对方来信之实,想象“君”对“我”的询问“归期”。
“问归期”三个字,以独特的视角描绘出妻子对丈夫的牵挂与期盼,其实也是丈夫对妻子的思念。
接下来是“我”的回答:未有期。
看似生硬的三个字,却饱含深情:我又何尝不想早点回家?但如此天气,如此艰难的旅途,如此繁杂的事务,能早得了么?妻子看到我不能回家,又会生出多少的担心呀!然而对此“我”只有满脸的无奈。
可以说这句诗诗人以换位思考写相思之情,“君”未必真有来信,可能是诗人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
这种不直接写自己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思念自己的手法在古诗词中被大量运用,以委婉形式传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君”问为虚,“我”答为实,对方思“我”为虚,“我”思对方为实。
此为一。
第二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承前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既写景寓情,又承“未有期”作出解释。
“巴山”点明自己所处的位置,“秋”点明时令,“夜”点明时间。
“雨”与“涨”点明下“雨”的程度,而究竟是下得时间长还是下得急或是又急又长则不得而知,但一个“涨”字足令诗人苦闷。
此句通过实景,使人仿佛感受到了“我”的无助与压抑:周围黑夜茫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身边无一亲友,使人倍感孤独与凄凉。
这“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饱含了诗人漫漫长夜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此为二。
第三句以“何当”一转,直点以下为“虚”境。
接下来,两句分别写了两个“虚”景:一个是“共剪西窗烛”,另一个是“话巴山夜雨时”。
而这两个景都是未来之情形。
这两个“虚”景,就未来的时间点而言,一为“未来现时之景”,一为“未来过去之景”。
李商隐诗歌特色和艺术成就
李商隐诗歌特色和艺术成就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是我国晚唐最杰出的诗人,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以爱情诗和无题诗为最佳,因缠绵悱恻、优美动人而广为传颂。
李商隐也以其寄托遥深、构思细密、意境含蓄、情韵优美、工于比兴、巧于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构成了自己特有的深细婉曲、典丽精工的艺术风格,将唐诗自中唐和盛唐的繁荣之后又一次推上了艺术的高峰。
(1)李商隐的诗歌特色主要体现为:①诗歌题材的多元化李商隐的诗歌包罗甚广,既有关心现实和国家命运的政治诗,也有托物寄情的咏物诗,还有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
a.李商隐是关心现实和国家命运的诗人,他的各类政治诗不下百首,在其现存的约六百首诗中,占了六分之一,比重相当高。
政治诗中最著名的是《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以此讽喻皇帝不识贤能。
著名的长诗《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一开头就展示了京西郊区“农具弃道旁,饥牛死空墩。
依依过村落,十室无一存”的荒凉残破景象。
接着,借村民口诉,展示社会症结。
长诗体势磅礴,既有唐王朝衰落历史过程的纵向追溯,亦有各种社会危机的横向解剖,构成长达百馀年的社会历史画面。
藩镇的割据叛乱,宦官的专*权残暴,统治集团的骄奢*淫*逸,赋税的苛重,人民生活的穷困,治安的混乱,财政的危机,边防力量的削弱,等等,都在长诗中不同程度地得到揭示,b.咏物诗大多托物寓慨,表现诗人的境遇命运、人生体验和精神意绪。
《流莺》一诗中,“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流莺飘荡流转,在长安无所依托,象征诗人飘零无依的身世。
李商隐是唐代咏物诗大家,这类诗对于周围环境和自身命运的描写,可以说传达了中晚唐士人的普遍感受。
c.无题诗是咏怀身世、托物寄兴,抒发内心伤感迷离的情感,是晚唐衰颓的象征,且风格朦胧而多义。
朦胧感与亲切可感的情思意象常常统一在一起,读者尽管难以明了《锦瑟》诗的思想内容,但那可供神游的诗境,却很容易在脑子里浮现。
浅论李商隐诗中典故的用意
浅论李商隐诗中典故的用意【摘要】李商隐是晚唐的代表诗人,适逢衰世,仕途不畅,命运坎坷,但却是晚唐中最光辉的一颗晨星。
李商隐写诗善于用典,喜欢用典说事,曾因用典太多,被称为“濑祭鱼”,李商隐常用典来表现现实生活和感慨人生。
李商隐诗中典故深情缅邈,颇有深意,李商隐用典造成诗歌的朦胧美,用典来自喻自身的才华和抱负,以及用典来讽刺当世、揭露社会等。
关键词:李商隐用典仕途不畅正文:李商隐,唐代著名诗人,子义山,号玉溪生,虽生活在晚唐,他的诗歌仍不减繁华富丽的盛唐气象,风格多样,变化无端。
李义山是用典使事之能手。
他用典之多、用典之巧妙奇崛,在前人少见。
然而他出身寒微,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小官僚家庭,一生寄人篱下,辗转于牛李党争两派之间,科考受排挤,仕途坎坷。
长期的幕僚生活,压抑了他的身心。
他的爱情之路更多痛苦与忧郁,与洛阳柳枝、玉阳宋真人、妻子王氏的三次恋爱,均多波折与阻隔。
政治的失意、爱情的多折在那个礼教社会中都是敏感话题,再加上处境的恶劣,身份的卑下,抑郁、感伤、内向的个性特质,使诗人经常心事钳口难言,“几欲是吞声”。
把这些不得已表现在诗中,因此他多用典故,使诗歌造成一种朦胧美,并以此来曲折表达自己的思想、说明当前的问题。
一、用典造成诗歌的朦胧美朦胧美是诗人创作所追求的艺术特色,诗人喜欢通过一些意象描绘出一个奇妙的意境,让读者难以揣摩,造成一种朦胧美。
李商隐则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李商隐写了许多朦胧诗,并善于将典故运用进去,以此造成了典故之下的朦胧美。
李商隐中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便出现了四个典故,“梦蝶的庄周”“化鹃的望帝”“沧海之珠”“蓝天之玉”[2]李商隐用“庄周”“望帝”来暗指自己,希望能像庄周一样,在清晨的睡梦中变成翩跹而飞的蝴蝶,自由自在,不再受现实的束缚,像望帝一样,把伤春的心事,寄托给哀怨的杜鹃,不在有愁苦哀怨,怡然快乐。
李商隐无题诗的用典现象
李商隐无题诗的用典现象李商隐无题诗的用典现象李商隐是晚唐诗歌艺术成就最高的诗人,其无题诗将大量典故生动巧妙地融裁入诗中。
所谓典故,一般辞书的解释是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历来有出处的词语,分为语典、事典及语事混合典三种。
用典若能从典故原有的内容中发现新意,则为佳作。
李商隐的无题诗,用典繁多而且生僻晦涩,用无题的方式完全摆脱了题目对读者的束缚,使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感受力和联想力,通过自己的体验去寻找解答,从而获得审美享受。
一.李商隐无题诗所用典故类型根据刘学锴《李商隐诗歌研究》中对无题诗的界定,本文着重对其所说的14首无题诗中的以下11首诗中的典故进行探究:无题(八岁偷照镜)、无题(近知名阿侯)、无题(紫府仙人号宝灯)、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无题(含情春晚)、无题(何处哀筝随急管)、无题(闻道阊门萼绿华)、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
其用典分为神仙道教、男女爱情、闺房器物三种类型。
神仙道教的为紫府、瑶台、蓬山、青鸟、刘郎、阊门、萼绿华、巫山神女;男女爱情的有宓妃留枕、贾氏窥帘、嫁不售、清溪小姑、吴王苑内花、西南待好风等;描绘闺房器物与女子居处环境的为镜中鸾、钗上燕、芙蓉做裙钗等。
二.李商隐无题诗中大量典故所传达的情思氛围与人生机遇之感神仙道教类典故使诗歌主题指向于求仙,闺房器物典故与女子服饰居处环境等将主题引向艳情,男女恋情的典故将主题引向爱情,而作者又往往在一首诗中,同时使用这三类典故,就使得诗歌主题复杂多义,暧昧不明,同时,这三类典故自身的情思氛围也带有迷茫、朦胧的特点。
神仙道教类典故赋予了无题诗迷幻、神异、朦胧的感情色彩。
因为远离了现实生活,所以不容易指实为具体的人和事,与现实题材和主题思想有疏离感。
紫府、瑶台均为仙人所居之处,蓬山是指海上的仙山,青鸟为西王母的使者,这些事物均非现实生活中的常人所能见到或遇到的,因此给人一种迷幻、朦胧的感觉,故而使这些诗歌传达的情思更加飘渺难寻。
李商隐的用典艺术
李商隐的用典艺术李商隐的用典艺术李商隐独创的《无题》诗独具特色,用典巧妙,意象朦胧,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字义山,唐朝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人。
李商隐喜欢用典,也善于用典,尤其他独创的《无题》诗用典巧妙,意象朦胧,含蓄婉转,隐晦迷离,寄寓不便言明的政治寄托与有意隐讳的爱情追求,将这一技巧运用得淋漓尽致,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用典,来自于现实世界的无可奈何。
“在唐代著名诗人中,他是居幕时间最长,诗文创作与幕府生活最密切的大家”,他在茫然不知所措中陷入一个扑朔迷离梦幻的世界,再加上敏锐而内向、多愁而善感的性格气质,更使他选取了一系列来自神话传奇的非现实色彩的典故意象:神女、碧城、紫府、灵风、梦雨、珠泪、玉烟、青鸟、彩凤、蓬山、瑶台、秦楼,等等,构筑他那虚无缥缈的仙境。
本文以李商隐的三首《无题》诗为例,阐释其诗歌用典艺术。
一、恰如其分,不着痕迹用典的最高境界就是将典故完全溶于诗歌中,如同撮盐入水,饮水乃知盐味。
李商隐是此中高手,“寄寓痕迹似有若无”,不着痕迹却又恰如其分。
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无题》作为李商隐的代表诗作广为传诵,不仅因其文采优美,更因其用典洒脱自然,不着痕迹。
它的寄意若有若无,更引起后人的众说纷纭,有主爱情说,有主寄托说,但无论是哪种说法,都一致认同其高超的用典技巧。
“东风”“百花”“春蚕”“蜡炬”都是实物,似乎平淡无奇,但是直至引出最后一联的“蓬山”和“青鸟”,顿时令人恍然大悟。
“青鸟”是传说中三足的神鸟,是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传说中的海外仙山。
李商隐借助“蓬山”和“青鸟”,仿佛是绝望的悲哀痛苦中透露出坚韧执著,既悲观又坚定,既痛苦又执著,无不对应着现实遭遇与情感。
二、灵活流畅,余味无穷巧妙地运用典故可以产生非同寻常的效果,袁行霈指出,“一切文学艺术都是诉诸感情的,它们总是借助具体的形象反映生活,通过艺术的感染力量和美感作用影响读者。
李商隐无题诗之用典
李商隐无题诗之用典李商隐无题诗之用典李商隐是用典的大师,其无题诗是典范,具体体现在哪里?一用典普遍而广泛<无题)(八岁偷照镜)中“芙蓉作裙衩”化自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长眉”自司马相如<上林赋)“长眉连娟,微睇绵邈”。
<无题)(照梁初有情)中“照梁”二句化自(神女赋)“其始来也,耀乎如白日初出照屋粱”与何逊(看伏郎新婚诗)中“雾夕莲出水,霞朝日照粱,;“锦长书郑重”自(晋书)“窦涛妻苏氏名蕙,字若兰,善属文。
涛在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素食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涛,宛转循环,词甚凄惋,凡八百四十字”:”眉细恨分明”自<后汉书,五行志)“桓帝元嘉中,京都妇女作愁眉,细而曲折”,(无题)(昨夜星辰)中“心有灵犀一点通”化自(汉书,西域传)中”通犀,谓中央色白,通两头”。
此喻双方相爱之心如犀角一线相通。
(无题)(闻道阃门)中“萼绿华”化自陶弘景(真诰)中的仙女‘“秦楼客”自(列仙传)“萧史善吹萧,作风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吴王苑内花”暗用西施典。
(无题)f近知名阿侯)中“近知”句自南北朝萧衍(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水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
十三能织绮……十六生儿字阿侯”;“腰细不胜舞”句用赵飞燕事;“黄金堪作屋”用金屋藏娇事。
正是由于李商隐在无题中采用了大量的典故。
从而使其诗文语盲更加精炼,在有限的字句中包含了更为丰富多彩的内涵,更有助于诗歌的抒情言趣。
二、用典灵活,具有创新李商隐的无题诗,既有故事典故还有成语名句用典;既有明用、正用、暗用、借用、反用,更有其他形式的创新,其中,明用、正用典故的地方非常多,通常不知此典就不明白诗歌的寓意,如(无题)(照梁初有情)中“照梁”典故,既表现新婚妻子王氏姿容清美,又点出自己初人仕途,早负声誉。
如果读者不知此典,就完全是不知所云。
暗用典故如{无题)(白道萦回)中“白道”典故一一“白道,大路也,人行迹多,草不能生,遥望白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李商隐诗歌的用典特色
李商隐(812—858),晚唐诗坛上最杰出的代表,其诗歌以表现个人内心感受最具特色,其朦胧多义的诗歌境界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而其悲剧性的生命体验则让后世文人感慨万千,或许这正是中国文坛上大多数文人在乱世年代产生共鸣的原因之一。
一、李商隐诗歌中词语的陌生化现象
1.超常搭配,独特的意象组合
意象是诗歌最具魅力的成份之一,诗歌因为意象而变得充实丰满。
“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可见意象之于诗歌的重要性。
李商隐的诗歌意象往往通过独具个性的组合,从而使读者获得新的审美体验如《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其中,“竹”、“坞”,“水”、“槛”,“枯荷”、“雨”的组合最具有特色。
单列出“竹”和“坞”我们想到的只是竹子和小型的城堡,但当他们组合到了一起时,诗意就浓了,试想一个长满竹林的小小村落,清水幽幽,诗人独倚栏杆一直到黄昏,这是一个多么富于诗情画意的图景。
再看尾句“枯荷”,“雨声”。
单就荷花枯萎,我们往往把它看作正常的时令变化使然,而把“枯荷”和“雨声”组合到一起,就让人心中升起无限的惆怅之情。
李诗就是用这种简单而又不寻常的意象组合使原本平淡无奇的意象突然变得情意绻绻,言有尽而意无穷。
2.词性的变化
“词性的变化,指的是一个词突破词语固有的词性,使其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临时承担另外一种词性的现象。
”我们细读李商隐的诗歌,不难发现在李商隐的诗歌中,不少词的词性也发生了变化。
这些词的词性变化使诗歌产生了陌生化的表达效果。
如:“衣带无情有宽窄,春烟自碧秋霜白。
”(《燕台四首》)
“云屏不动掩孤嚬,西楼一夜风筝急”(《燕台四首》)
“楚天暮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楚吟》)
“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板桥晓别》)
以上这些词大都是形容词作动词用,这样不仅使诗歌语言在形式上显得简练,更使诗歌在意境的传达上更显精妙得当。
如“宋玉无愁亦自愁”两个“愁”字,前面一个是作名词用,而后面一个却变成了动词。
这种无法言说的惆怅之感,诗人仅用两个“愁”字便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了,看似简单重复却又回味无穷。
最高明的技巧往往是在最平凡、最简单处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李商隐诗歌悲剧性意象的成因
李商隐诗歌因为其独具个性的陌生化形式,使其诗歌风格从总体上显得深情缅邈,含蓄内敛。
诗歌意象很大程度上带有悲剧性色彩,诗意核心朦胧多义。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李商隐这样的诗歌语言特色呢?
1.个人命运,经历决定其由外在世界转向内心世界
李商隐九岁丧父,家境比较清贫。
但商隐自幼好学,深受儒家
思想影响,怀着“欲回天地”的抱负。
他非常想通过科举考试成就功名。
不仅拜一位精通古文的堂叔为师勤学古文,而且通过朋友结识当时名士令狐绹与其父令狐楚。
并在令狐楚的悉心指教下学写骈文,然而初次参加科举考试就因党派之争而未能录取。
第二次终于进士及第,可是在复试时却因为自己娶了李党王茂元之女而又遭到党派之祸。
后李商隐辗转漂泊,第三次考试录取为秘书省校书郎,可惜好景不长,几个月便调为弘农县尉。
因为李商隐的耿直个性,他注定无法在晚唐这样一个党派林立、腐败横行的官场生存。
因此他一生穷困潦倒,再加上中年丧母、丧妻,使他在家庭、事业上屡受打击。
最终以幕僚为生,天涯漂泊,真是“才命两相妨”,47岁就病逝了。
从李商隐这一生的经历来看,社会的黑暗与个人的际遇使他“一生襟抱未尝开”,正是这样一种人生经历使商隐心灵善感,由外在世界转向内心世界主观感受的表达。
这种种生活上的不如意铸就了李商隐悲剧性的人生体验,特别是中年家庭与事业同时受到挫折使其悲剧性意思更加强烈。
2.晚唐总体诗风对李商隐的影响
唐诗发展到晚唐,诗歌的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种蓬勃向上、大气开放、积极进取的盛唐气象已经逝去。
诗歌也渐渐变得脱离现实。
文人们非常重视诗歌技法的使用和字词的推敲。
贾岛曾为“推敲”、“敲”二字苦吟。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贾岛《题诗后》)“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卢延让《苦吟》)可见当时
文人是多么的注重诗歌语言的运用。
李商隐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当然也免不了受到影响。
比他稍早的李贺对李商隐诗风影响很大,李贺走的是一条奇谲险怪的诗歌创作道路,李商隐在一些诗歌创作中也沿袭了这样一种诗歌创作方法,如其在《燕台》四首便是典型。
商隐在诗歌中也用到了很多似真似幻的具有迷幻色彩的词语如“阊阖天”、“桂宫”、“银汉”、“星妃”、“月浪”、“云屏”、“月娥”等等。
另一方面,温庭筠等婉约派的始祖把诗歌引向宫闱女性。
诗歌创作逐步进入了一种婉约、细腻、深情缅邈的创作状态。
这样一种诗歌创作的风格倾向对李商隐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李商隐在继承了这样一种诗风的同时,更深一层的进入了自我心灵世界的拓展,把诗歌的深情缅邈发挥到了极致,从而走了一条以表现心灵感受的微观化的诗歌创作道路。
三、总结
当李商隐的这样一种命运经历,和这样一个诗歌创作时代环境结合在一起时,便产生了李商隐这样一个赋予天才创作的诗人。
他的多愁善感,他的天才才华,他的千古“锦瑟”心,便融合为一体为唐诗开疆拓域。
“穷而后工”和李商隐的天才才华便造就了唐诗的最后一座高峰,跨越千年屹然挺立在诗歌的国度中,留给后世无数攀登者永无止境的诗国跋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