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人物

合集下载

近代地理学的主要观点和核心人物

近代地理学的主要观点和核心人物

近代地理学的主要观点和核心人物1、环境学派(1)代表人物是德国拉采尔。

拉氏的《人类地理学》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分布和迁徙的作用;(2)拉采尔的学生、美国森普尔女士在20世纪初系统地阐述了环境对人类的支配作用;大肆宣扬地理环境对人的体质、民族发展与国家历史有决定性作用。

(3)另一个美国地理学者亨丁顿著《文明与气候》和《人文地理学》,详述了气候决定论。

强调气候对人类文明的决定性作用,提出人类文明只有在具有刺激性气候条件的地区才能有所发展。

2、人地相关学派(1)法维达尔·白兰士: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他认为在人地关系中,除环境的直接影响,还有其它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地。

因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

(2)白吕纳,说“环境虽足以影响人类之活动,人类亦有操纵与征服环境之能力” ,代表作《人地学原理》。

(3)美国巴罗斯,他认为地理学应该人文化,形成人类生态学。

他同时也是地理学用生态方法参与实际工作的开创者。

3、区域学派(1)地理学区域学派的首倡者是德国的赫特纳,地理学区域应着重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

地理学的研究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的特征。

赫特纳的代表作是《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

(2)继承者是美国哈特向,他认为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域分异特征,部门地理学是起点、区域地理学是终结。

根据赫氏观点,哈特向分别于20世纪30年代末和50年代写了《地理学的性质》和《地理学性质的透视》两本专著。

4、景观学派(1)用发生学观点和综合方法划分地表类型。

(2)德国施吕特尔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提出景观学说,认为地理学的中心是对可见景观的研究。

地理学者应着眼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着眼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

景观是自然和人类共同创造的生活空间。

地理学的主要认为是探究一个原始景观转变到人文景观的过程。

中外地理学家

中外地理学家

中国地理学家裴秀裴秀(224—271年),字季彦。

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

魏晋时期大臣、学者。

少年时便颇有名气,时人称赞道:“后进领袖有裴秀。

”裴秀作《禹贡地域图》,开创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学。

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欧洲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Ptolemaeus Claudius)齐名,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

郦道元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

汉族,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

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

他博览奇书,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撰《水经注》四十卷。

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

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已佚。

徐霞客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汉族,明朝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

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探险家,中国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的作者。

被称为“千古奇人”。

其一生志在四方,不避风雨虎狼,与长风云雾为伴,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出生入死。

其足迹踏遍黄山、泰山、普陀、天台、雁荡、九华、武夷、庐山、华山、武当、罗浮、盘山、五台、阻山、衡山、九异等名山,游尽太湖、民江、黄河、富春、闽江、九鲤湖、钱塘江、潇水、湘水、郁江、黔江、黄果树瀑布、盘江、滇池、洱海等胜水。

《徐霞客游记》中对各地名胜古迹、风土人情,都有记载。

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

魏源魏源(1794~1857年),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地理学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

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邵阳隆回人,魏源学识渊博,著作很多,《海国图志》是其中有较大影响的一部,也是他作为地理学家的代表作。

【名人故事】古代科学家张衡的故事

【名人故事】古代科学家张衡的故事

【名人故事】古代科学家张衡的故事古代科学家张衡是中国东汉末年的一位杰出人物,他不仅是一位地理学家,还是一位天文学家和发明家。

他在地学、天象的研究以及发明科技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张衡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公元78年,他出生在一个叫冀州的地方,从小就显示出了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他爱读书,特别是关于物理学方面的书籍。

他非常聪明,很快就掌握了很多科学知识。

在他的考察和研究中,他最出名的成就是他对地震的研究。

在当时,人们对地震之谜充满疑惑,不知道它是如何产生的。

张衡通过观察和实验,提出了地震是由地下深处的岩石活动引起的理论,并且给出了地震的四种动力原因,也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力学理论。

除了地震之外,张衡还开始研究天文学。

他观察了星星的运动,并且从中发现了一些规律。

他发现银河是由无数的星星组成,而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他还研究了太阳的运动,并且提出了太阳是中心的宇宙观。

在发明和科技方面,张衡也有很大的贡献。

他是一位伟大的工程师,发明了很多实用的机械装置。

他发明了一种测量重量的仪器,并且用它来测定了天平的原理。

他还发明了一种可以测量风向和风力的仪器,这种仪器在航海和农业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张衡的成就使他成为那个时代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

他的研究对后来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使得地理、天文和力学这些领域的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虽然张衡的科学成就令人瞩目,但他并没有因此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地位。

当时的社会对科学家不够重视,他只能默默无闻地继续他的研究工作。

不过,尽管如此,张衡还是坚持不懈地追求科学,直到他去世。

张衡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家的成就是伟大而不可替代的。

他们的贡献对人类的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科学家们都会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知识和技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我们应该对科学家们给予更多的尊重和关注,让他们的成就得到应有的认可。

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

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

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一、人文地理学的主要人物1、洪堡:德国地理学家,和李特尔被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对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洪堡的伟大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他的成就主要在自然地理学方面,但他也注意到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洪堡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地理学从古典的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和记述,走向近代地理学解释和探讨因果关系,他强调地表事物的整体研究。

2、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他认为地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家乡,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的地理学,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

与洪堡不同的是,李特尔应用区域方法来论证人地关系,研究世界各地区不同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他学术思想上最大的缺陷是,他把“人地关系“看作为“神的意志“。

3、拉采尔: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致力于研究人类迁移、文化借鉴和人地关系,对人文地理学提出系统概括。

拉采尔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引入者,在他著作中,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国家等的支配作用,是人文地理学理论体系中完整和系统的早期思想。

4、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地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

5、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该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察觉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他注重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景观,探究一个原始景观转换成人文景观的过程,这就是地理学的主要任务。

6、森普尔:是拉采尔的学生,片名接受了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观点,他大肆宣扬地理环境对人类体质、民族发展和国家历史有决定性影响。

7、亨丁顿:片面接受了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突出人类文明只能在刺激性气候的地区才能有所发展等观点。

最著名的地理学家十位

最著名的地理学家十位

最著名的地理学家十位世界上著名的地理学家有哪些?他们的成就有哪些?他们的地理著作有哪些?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最著名的地理学家十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LotharWegener)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被称为'大陆漂移学说之父'。

魏格纳起初研究天文学及气象学,喜爱冒险,曾乘坐热气球参加耐空比赛,并曾经以52小时的成绩打破当时最长的耐空纪录(35小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参军并两度负伤。

他留意到非洲大陆西岸和南美洲东岸的海岸线很相似,因此推测大陆原本是相连的,1915年出版《大陆与大洋的起源》一书。

曾三次前往格陵兰进行极地上层大气及冰河学的研究及探险活动,并曾在北纬77度的冰上连续渡过两个冬天。

1930年11月,在一次前往格陵兰的探险中死亡,享年50岁。

后人为纪念他,月球及火星上有以他命名的陨石坑,小行星29227也是以他为名的。

二、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vonHumboldt,1769年9月14日—1859年5月6日)德国人,科学家,与李特尔同为近代地理学的主要创建人。

生于德国柏林,亦逝于德国柏林,是世界第一个大学地理系-柏林大学地理系的第一任系主任。

他的哥哥是柏林洪堡大学创立者威廉·冯·洪堡。

亚历山大·冯·洪堡是著名的德国自然科学家、自然地理学家,近代气候学、植物地理学、地球物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涉猎科目很广,特别是生物学与地质学。

三、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浙江大学前校长。

1890年3月7日,竺可桢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今属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一个小商人家庭。

地理学思想史人物总结

地理学思想史人物总结
“地理轮迴”学说,指他在《地理学论文集》(Geographical Essays)一书表述的有关地貌发育的理论,“地理轮迴”说实质上是侵蚀循环理论,是在地壳抬升的情况下,流水侵蚀形成地形的一个理想过程。
阿尔布雷希特·彭克
1858-1945
德国
近代地理学奠基人、自然科学家、地理学家、地质学家
1.创立了气候地貌学、第四纪冰川地层学2.在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考察时,他证实了第四纪冰期,著有《冰川时期的阿尔卑斯山》一书,这一发现奠定了第四纪学基本理论框架3.著有《地球表面形态学》一书,在气候分类学、区域生态学、政治地理学等方面也做出了不少贡献。
威廉·莫里斯·戴维斯
1850-1934
美国
地理学家、地质学家、地貌学家以及气象学家,常被称为“美国地理学之父”
应用发生学观点研究地貌的发生与发展,通过对科罗拉多大峡谷、阿巴拉契亚山地、大西洋沿海平原河谷发育等研究,创立“地理轮迴”(Geographical cycle)学说,也称“地貌轮迴”(Geomorphic cycle)学说。
勒内·笛卡尔
1596-1650
法国
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神学家
笛卡尔把他的机械论观点应用到天体,发展了宇宙演化论,形成了他关于宇宙发生与构造的学说。他认为,从发展的观点来看而不只是从已有的形态来观察,对事物更易于理解。他创立了漩涡说。他认为太阳的周围有巨大的漩涡,恒星。他认为天体的运动来源于惯性和某种宇宙物质旋涡对天体的压力,在各种大小不同的旋涡的中心必有某一天体,以这种假说来解释天体间的相互作用。笛卡尔的太阳起源的以太旋涡模型第一次依靠力学而不是神学,解释了天体、太阳、行星、卫星、彗星等的形成过程,比康德的星云说早一个世纪,是17世纪中最有权威的宇宙论。

世界的地理知名人物与事件

世界的地理知名人物与事件

世界的地理知名人物与事件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表面及其人文、自然特点的学科,深入了解世界的地理知名人物与事件对于扩展我们的知识储备和促进地理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世界地理领域的知名人物与事件,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与重要里程碑。

一、亚历山大大帝与希腊化时期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323年)是古希腊马其顿王国的国王,也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征服者之一。

亚历山大大帝带领军队征服了波斯帝国,开创了一个广阔的希腊化时期。

在他的统治下,希腊文化深入影响了印度、埃及和中东地区,形成了亚历山大文化的独特风貌。

这一时期的希腊化文化对于培育各个领域的学术、科学和文化繁荣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马可·波罗与丝绸之路马可·波罗(1254-1324年)是一位意大利探险家和旅行家,在13世纪初期踏上了艰险的旅程,穿越亚洲。

他追随丝绸之路,抵达中国大陆,并在元朝皇帝忽必烈的宫廷中度过了数年的时间。

马可·波罗的《东方游记》成为世界地理探索史上的经典之作,描绘了他在亚洲的冒险经历,为欧洲人民带来了中国的面貌和奇观。

丝绸之路的重要性也因其记录被广为人知,它在亚欧两大洲之间促进了贸易和文化交流的蓬勃发展。

三、詹姆斯·库克与南极探险詹姆斯·库克(1728-1779年)是英国航海家和探险家,被誉为“现代航海的父亲”。

他三次环游了世界,并参与了太平洋岛屿的地理发现与调查工作。

他的第二次航行使他成功发现并揭示了南极洲的存在。

詹姆斯·库克的探险成就不仅为地理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见解,也向世界展示了南极洲壮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四、阿尔弗雷德·韦格纳与板块构造理论阿尔弗雷德·韦格纳(1880-1930年)是德国气象学家和地质学家,他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也被称为“现代大陆漂移理论的奠基人”。

韦格纳认为地球的陆地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在地球表面漂移。

中国的地理名人

中国的地理名人

中国的地理名人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地理学家和地理探险家。

他们通过对地理环境的研究和勘测,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地理科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介绍几位中国的地理名人及其成就。

一、裴钰(1663-1706)裴钰是中国明清时期的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和地图制作者。

他以制作《康熙地图》而闻名于世,该地图被誉为中国古代地图之巅峰之作。

裴钰深入调查研究,亲自绘制地图并附有详尽的地理信息,首次准确记录了当时中国的地理形态和行政区划。

《康熙地图》的出现填补了中国地图史上的空白,对后世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郑和(1371-1433)郑和是明代的一位杰出的航海家和探险家。

他多次率领船队进行远洋航行,曾经到达过亚洲、非洲和阿拉伯半岛等地。

郑和的航海活动推动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和贸易,拓宽了中国的地理视野。

他的航海图和航海日志记录了当时的航线和地理环境,为现代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三、茅以升(1843-1909)茅以升是中国清末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致力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和教育事业,创办了中国近代地理学的第一所学术机构——自然科学学会地理学部。

茅以升提出了“地貌发育周期论”,系统阐述了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和演变规律。

他还组织并领导了许多科学考察,对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和地理教育的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陈寅恪(1890-1969)陈寅恪是中国现代地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中国文化地理学的奠基人。

他对中国历史地理和文化地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古今中外,皆应关心”、“以地方制度解中国历史”等重要观点。

陈寅恪的地理研究和地理理论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地理学知识体系,也为人们重新认识和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五、邓稼先(1924-2009)邓稼先是中国近现代地理学家、火箭专家和航天科学家。

他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中国火箭技术和航天科学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学人物列传:戴维斯(William Morris Davis)美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美国地理学奠基人,曾译W.M.台维斯。

1850年2月12日生于费城,1934年2月5日卒于帕萨迪纳。

1869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890~1912年任哈佛大学教授。

还先后任过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教授和德国柏林大学、法国巴黎大学访问教授。

曾去法国、英国考察和讲学,旅行世界各大洲。

组织过1912年美国地理学会(AGS)横贯北美大陆考察。

是美国地理学家协会(AAG)的发起人之一,曾任美国地理学家协会主席和美国地质学会(AGI)会长。

William Morris Davis (1850~1934)1889和1890年,戴维斯先后发表《宾夕法尼亚的河流和河谷》、《新泽西北部的河流和河谷》两篇论文,提出侵蚀轮回学说,用发生学观点解释地貌的发生和发展,推动了地貌学的发展,并产生广泛影响。

后又发表多篇论文补充和修改侵蚀轮回说。

戴维斯深入研究了美国西部和东部地区的地貌发育,探讨了珊瑚礁成因等问题。

他致力于改进教学方法,推动了地理教育在美国的发展。

主要著作有《自然地理学》(1898)、《地理学论文集》(1909)、《珊瑚礁问题》(1928)等。

地学人物列传:孙鸿烈孙鸿烈,1932年1月31日出生,河南濮阳人。

土壤地理与土地资源学家,中国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与区域开发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长期领导青藏高原综合研究,1987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孙鸿烈在做报告曾任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国家青藏高原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全国第八、第九届人大常委、人大环资委委员。

国际科学联合会(ICSU)副主席,国际喜马拉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ICIMOD)理事,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中方首席专家等职。

1954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化学系。

1960年中国科学院沈阳林业土壤研究所研究生毕业。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研究员、主任。

50年代起长期从事农业自然资源及区域综合开发方面的考察研究。

70年代起主持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组织多学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具体领导实施。

提出了可更新资源的整体性、多宜性、区域性与有限负荷等特性,强调将自然资源作为整体系统进行综合研究。

从全国性资源环境问题、区域性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战略、典型地区资源合理开发治理与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倡导并领导建立了生态系统试验观测研究网络,把资源环境的研究推向深入阶段。

地学人物列传:林超林超(1909~1990 )中国地理学家。

1909年4月13日生于广东揭阳。

1930年中山大学毕业,留校任教。

1934年入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学系进修,1938年获博士学位。

回国后历任中山大学地理系教授兼系主任,中国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1950年起,先后任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教授,并担任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地理学报编委、中国地名委员会学术顾问等职。

50年代以前,他主要从事人文地理学研究,曾在广东、云南、四川、新疆等地进行地理考察,主要著作有《嘉陵江流域地理考察报告》下卷(与楼同茂等合著,1946)和有关四川省的经济地理论文。

20世纪50年代后,致力于中国自然地理教学和综合自然地理、自然区划、土地类型的研究,对北京附近地区进行多次实地考察,发表了《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界线问题》(1962)、《中国土地类型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与李寿深合著,1981)、《国外土地类型研究的发展》(1984)、《华北区自然地理》(英文,1984)、《中国区域地理学的发展》(英文,1984)等。

他对地名学和中国地理学史也进行了专题研究。

林超先生生平主要活动简表1909年4月13日出生于广东省揭阳县(今揭阳市)。

1926年考取奖学金入岭南大学文科。

1927年转入中山大学哲学系。

1929年进中山大学地质地理系,师从瑞士教授汉姆学地质学,随德国教授克勒脱纳(Credner)学自然地理学。

1930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后即留校,并被聘为地理系助教,成为克勒脱纳的得力助手。

1934年以优异成绩考取中英庚款留学生,往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从世界著名地理学家罗士培(Roxby)教授学习。

1938年获得利物浦大学博士学位,随即归国就任中山大学教授和地理系主任,同年又被破格任命为中山大学理学院代院长。

1939年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0年参与筹建中国地理研究所,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人文地理研究组组长和所长。

1942年兼任复旦大学教授。

1947年兼任金陵女子大学教授。

1949年代表中国赴里斯本参加国际地理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为中国在国际地理学界争得了应有的地位,从此中国成为国际地理联合会的正式成员。

1950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1952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并历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名誉理事,该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地理学报》编委,北京地理学会副理事长、顾问,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兼《地理学卷》编辑委员会主任,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兼地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中国地名委员会学术顾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编纂委员会学术顾问,中国地名研究会顾问,国际地理联合会景观综合工作组成员,加拿大景观生态和管理学会终身会员,北京市第五届、第六届政协委员。

1954年参与拟定当时最完备的全国自然地理区划。

1969年10月随队赴鲤鱼洲北大分校。

1978年次年始,总结国内综合自然地理的经验,介绍国外的理论与发展趋势,发表了有关论文。

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1989年5月4日北京地理学会与北京大学地理系共同举办学术讨论会,庆祝林超先生八十寿辰。

1990年8月国际地理学会亚太区会议在北京大学召开,林超在会上用流利的英语发表了论文《解放前的中国地理教育》。

1990年6月1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2岁。

后葬于万安公墓。

维达尔-白兰士 P.(Paul Vidal de la Blache)法国地理学家,法国近代地理学的创建人。

1845年1月22日生于佩兹纳斯,1918年4月5日卒于塔马里斯。

1866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1872年获博士学位。

1872年起先后任南锡大学(1872~1877)、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77~1898)、巴黎大学(1898~1918)教授。

1891年创办《地理年鉴》。

Paul Vidal de la Blache (1845~1918)维达尔-白兰士致力于人文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研究,认为地理学家的特殊任务是阐述自然和人文条件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

他反对“环境决定论”的思想,提出“可能论”的人地相关论点,认为自然环境提供了许多可能性,而环境的利用取决于人的选择。

他坚持地理学研究应该集中在个别区域上,认为地理学家的主要贡献在于划出有用的自然区域或地区。

维达尔-白兰士的地理思想一直受到法国地理学家的推崇,被誉为“维达尔传统”。

他长期任教,培养了许多地理学人才,形成具有特色的法国地理学派。

维达尔-白兰士的主要著作有《法国地理学概貌》(1903)、《地理学的独特性质》(1913)和《法国的东部地区》(1917)、《人文地理学原理》(1922,由E.de马东整理出版)等。

地学家列传: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德国自然科学家,近代地理学创建人之一。

1769年9月14日生于柏林,1859年5月6日卒于同地。

出身贵族家庭。

1789年入格丁根大学,1790~1792年在弗雷堡矿业学院学习地质学,并旅行西欧各地。

后到普鲁士矿产部供职,从事植物学、地质学、气象学研究。

1793年任矿产部高级矿务师。

1797年辞去政府官职,筹划出外旅行。

1799年6月至1804年6月,和法国植物学家A.J.A.邦普朗去美洲考察了奥里诺科河流域和安第斯山等地区,到过委内瑞拉、哥伦比亚、智利、秘鲁、巴西、古巴、墨西哥和美国,广泛观察自然现象和居民生活,采集了大量植物和地质标本,测定经度、地形高度、地磁和其他地球物理现象,作了大量的考察记录、图表和日记,这些资料成为后来几十年撰写科学论著的主要资料来源和依据。

1808~1827年与邦普朗在巴黎用近20年时间整理分析考察资料,用法文写成30卷的《新大陆热带地区旅行记》。

1827年迁回柏林。

曾在柏林大学举办自然地理专题讲座,参与建立柏林地理学会的工作,并组织第一次国际科学会议(1828)。

1829年应俄国政府邀请,到西伯利亚考察,曾到达中国边界,并在回途中考察里海。

晚年在柏林从事著书和讲学,写成《宇宙》(5卷)一书。

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洪堡的科学活动涉及地理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气象学和生物学等各个方面。

他把自然界作为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一个整体,对不同地域、不同环境的现象进行比较研究。

他认为有关自然或物质世界的知识可分为3类:①按形态和内容作分类研究的现象,即根据相似的特点而分类的现象(例如植物学、动物学、地理学)。

它们是系统的科学,是描述自然史或自然现象志。

②讨论现存的各现象组合的历史科学──动物、植物和岩石的发展史。

它们研究的是地球的历史。

③地球科学。

研究地表各种现象的分布或排列。

洪堡对这一类曾下过各种不同的名称,如地理学、地球理论、自然地理学等。

他称地理学为“地球描述”,目的是研究现象的空间分布、空间关系和相互依存。

洪堡注重野外观察和现象的描述,其科学研究方法是经验的和归纳的。

洪堡在科学上的主要贡献包括:首创世界等温线图,指出气候不仅受纬度影响,而且与海拔高度、离海远近、风向等因素有关;研究了气候带分布、温度垂直递减率、大陆东西岸的温度差异、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地形对气候的形成作用;发现植物分布的水平分异和垂直分异性,论述气候同植物分布的水平分异和垂直分异的关系,得出植物形态随高度而变化的结论;根据植被景观的不同,将世界分成16个区,确立了植物区系的概念,创建了植物地理学;首次绘制地形剖面图,进行地质、地理研究;指出火山分布与地下裂隙的关系;认识到地层愈深温度愈高的现象;发现美洲、欧洲、亚洲在地质上的相似性;根据地磁测量得出地磁强度从极地向赤道递减的规律;根据海水物理性质的研究,用图解法说明洋流;发现秘鲁寒流(又名“洪堡寒流”)。

此外,还促进了沸点高度计的发明和山地测量学的发展。

洪堡的科学考察和著作对近代科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宇宙》(全名为《宇宙:物质世界概要》)是洪堡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反映了他追求自然界统一的思想,汇集了洪堡一生的研究和发现,全书共5卷,分别于1845、1847、1850、1858、1862年出版。

第1卷是关于宇宙全貌的概述;第2卷是历代对自然风光的论说和人类致力于发现及描述地球的历史过程;第3卷论述天体空间的法则;第4卷讲地球;第5卷是根据他死后遗留下的大量笔记付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