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病毒感染免疫反应研究进展
狂犬病口服疫苗研究进展
![狂犬病口服疫苗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3eb6c8f83d049649a665801.png)
口服 疫 苗 口服 免 疫 家 鼠, 抗 体 阳 转
率 达 8 % 以 上 。1 9 0 9 6年 郑 海 发 等 又 采用 C TN一1 经 Veo细胞 传 l , 株 r 5代
实 的 技 术 基 础 。Ditsh l 编 码 ezc od把
细 胞 凋 亡 蛋 白基 因 插 入 到 狂 犬 病 病
病毒感染植 物,用分 离的病毒粒子
免 疫 动 物 或 直 接 用病 毒 感 染 的 植 物 叶片 饲喂 动物 就可 起 到免疫 效果。 Yso ui v等 于 19 成 功 构 建 了带 b 97年
有 糖 蛋 白 B细 胞 表 位 和 核 蛋 白 T细 胞 抗 原 表 位 的 重 组 AI MV病 毒 。通
诱 导 T细 胞 免 疫 。反 向遗 传 操 作 系 统 方 法 是 新 近 发 明 的 方 法 ,应 用 该 方 法通 过 修 改 狂 犬 病 病 毒 糖 蛋 白 与 毒 力相 关的 位 点和蛋 白的膜外 区 ,
可 以 重组 出 更 安 全 、 更 有 效 的 减 毒
活疫 苗 。
、
狗 和 浣 熊 产 生 中 和 抗 体 ,具 有 很 好
的 保 护性 ,但 对 鼠等 啮 齿 动物 、猫 、 臭 鼬 具 有 致 病 性 。S AD— en株 疫 Br 苗 对 红 狐 有 很 好 的 保 护 作 用 ,但 对 啮 齿动 物 和狒 狒 具 有 一定 的 致病 性 。
狂 犬病 毒 的 反 向 遗 传 学 操 作 系
一
三 、转基 因植物 口服疫苗
表 达 狂犬病 病 毒抗 原蛋 白的植 物 可 能 成 为 人或 动 物疫 苗的 廉价 来 源 , 特 别 对 于 发 展 中 国 家 ,这 种 疫 苗 更
论狂犬病疫苗的研究进展
![论狂犬病疫苗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be817015a76e58fafab00381.png)
论狂犬病疫苗的研究进展摘要概述了狂犬病疫苗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合理应用疫苗及了解其发展趋势提供参考。
关键词狂犬病;传统疫苗;细胞疫苗;新型疫苗;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 r512.99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5-0223-021 传统疫苗1885年巴斯德尝试用感染狂犬病毒固定毒的兔脊髓并于室温干燥,经此制备的疫苗试验后在1885年首次应用于人并获得了成功。
1908年fermi通过在室温下用1%酚处理组织改进了巴斯德的方法。
1911年semple 应用羊脑组织的匀浆物制备疫苗,提高了疫苗的易感性。
应用化学方法如酚、β-丙内脂制备了无毒性的semple 疫苗。
我国自1949年起,一直使用由山羊脑组织制备的semple 疫苗,直到1980年停止使用,由原代地鼠肾细胞和bhk细胞疫苗取代。
脑组织疫苗由于注射量大(每针2ml),接种次数多(14针以上),接种后易引起神经变态反应,抗体产生慢而且水平低等原因,who 狂犬病专家委员会在第七次报告(1984年)中支持限制和放弃生产脑组织疫苗,并极力提倡使用灭活的细胞培养疫苗。
2 细胞疫苗2.1 人二倍体细胞疫苗(hdcv)1964年wiktor在wistar研究所首次描述hdcv,并进一步通过比较试验最终将来源于semple疫苗生产用pm狂犬病毒株适应到w1~38人二倍体细胞株(后来又适应到mrc 5细胞)。
该疫苗于1974年首次获准生产,并于1978年开始商品化。
hdcv不含任何神经毒因子,并不含任何外源动物杂质,因而可以解释它在重复注射后较好的耐受。
采用nih法检测疫苗的稳定性证实,疫苗在4℃和37℃放置1个月后,无明显差异。
进一步将5批效价为4.3~5.6的疫苗4℃存放3.5年,所有批号滴度均大于2.5iu/剂。
早期调查发现,hdcv预防接种后1个月或3个月达到抗体峰值(10iu左右),随后便逐渐降低,但1~2年内滴度始终大于0.5iu,通过1~3年内加强免疫后,抗体滴度迅速增加10~15倍,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途径相近。
狂犬病疫苗研究进展
![狂犬病疫苗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484253983c4bb4cf7ecd130.png)
灭活疫苗的抗原蛋 白在体 内主要 以外源性方
式进行抗原提呈 , 被接种动物 以产生体 液免疫为 主。人用狂犬病疫苗多为灭活疫苗 , 欧美等发达 国
家对家养动物也使用灭活疫苗进行接种 。国外生 产狂犬病疫苗的毒株多为 P M株和 F r , 国 l y株 我 u 使用 C N和 a T G株 。其生产工艺从淡苗、 浓缩苗发 展到高度纯化的精制苗 , 不断提高其免疫原性 , 减 少副 反应 的发生 。
备成狂犬病弱毒疫苗 , 应用于人体治疗并获得 了成 功 。目前弱毒疫苗仅在少数发展 中国家用于人 J
体免疫 , 而更多用于欧美等国野生动物及发展 中国 家的家 养动 物 。弱毒 疫 苗所 使用 的毒 株 主 要为 S D衍生株 , S G A 如 A 1和 E A等 J R 。其 中欧洲应 用 S G 株接种野生动物 。我 国 目前生产 E A A1 J R 株活疫苗 , 最近又重新修订 了用 F r 株生产活疫 ly u 苗的制造及检验试行规程 , 于 已取得 G P认证 对 M 的企业可 申请该产品的批准文号 。 狂犬病弱毒疫苗在体 内的增殖过程与病原感 染机体 的过程相似 , 能诱导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 疫, 且产生的免疫反应较强 , 持续 时间较长, 我国 在 狂犬病防制工作 中曾起到一定 的积极 作用。但 由 于我国目前对活疫苗安全监测 与监管制度 尚不完
[ 摘 要] 接种狂犬病疫苗是 目前防治狂犬病的唯一有效措施。根据狂犬病 疫苗发展 的不同阶 段 , 巴斯德首次研制 的狂犬病神经组织疫苗到高度纯 化的细胞疫苗, 从 将狂犬病疫苗进行 了分
类, 并对各类狂犬病疫苗 的作用机理、 生产应用以及优缺点分别予 以了阐述。
[ 关键词 ] 狂犬病, 疫苗 , 进展
狂犬病疾病研究报告
![狂犬病疾病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43cebc7fab069dc5022018a.png)
狂犬病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恐水症所属部位:全身就诊科室:传染科病症体征:恶心,排便困难,低热,呼吸困难,头痛,食欲不振疾病介绍:狂犬病是怎么回事?狂犬病即疯狗症,又名恐水症,是一种侵害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所有温血动物包括人类,都可能被感染,它多由染病的动物咬人而得,一般认为口边出白色泡沫的疯狗咬到传染,其实猫,白鼬,浣熊,臭鼬,狐狸或蝙蝠也可能患病并传染,患病的动物经常变得非常野蛮,在唾液里的病毒从咬破的伤口进入下一个病人,狂犬病从一个人传到另外一个人极为少见,患狂犬病的人类患者多数会发病身亡,在1971年有1个痊愈的病例,2004年在美国一个未诊断为狂犬病的患者过世之后捐献内脏,获得捐献的三个人因狂犬病身亡,另有同名电影症状体征:狂犬病有什么症状?以下就是狂犬病的症状介绍:狂犬病患者典型三恐(恐风、恐水、恐光)病症占60%,另40%为不典型症状。
潜伏期因为个体差异导致时间差异大。
大多数在3个月以内发病,超过半年者占4%~10%,超过1年以上者约1%,文献记载最长1例达19年。
平均20-90天。
影响潜伏期长短的因素为年龄(儿童较短)、伤口部位(头、面部发病较早)、伤口深浅(深者发病早)、病毒入侵数量及毒株的毒力、受伤后是否进行了正规的扩创处理和接种狂犬病疫苗预防等。
其他如外伤、受寒、过度劳累等均可能促使提前发病。
由吸血蝙蝠啮咬而引起的狂犬病,绝大多数病例不出现兴奋期,也无咽肌痉挛和恐水现象,而以上行性瘫痪为主要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可分为狂躁型(脑炎型)及麻痹型(静型)两型。
狂躁型狂犬病的病变主要在脑干、颈神经或更高部位中枢神经系统,麻痹型狂犬病的病变则局限于脊髓和延髓,因而造成临床症状的差异。
两者都可分为下列三期:1、前驱期两型的前驱期相似。
在兴奋状态出现前大多数患者有低热、嗜睡、食欲缺乏,少数有恶心、呕吐、头痛(多在枕部)、背腰痛、周身不适等;对痛、声、光、风等刺激开始敏感,并有咽喉紧缩感。
狂犬病导致神经系统损伤的致命机制揭示
![狂犬病导致神经系统损伤的致命机制揭示](https://img.taocdn.com/s3/m/736ef2a3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54.png)
狂犬病导致神经系统损伤的致命机制揭示近年来,狂犬病作为一种常见的致命传染病,给全球范围内的人类和动物造成了严重威胁。
狂犬病病毒属于一种病原体,其主要通过感染动物或人类的神经系统,引发神经系统损伤,进而导致患者死亡。
本文将揭示狂犬病导致神经系统损伤的致命机制,并探讨当前研究中涌现的治疗策略。
狂犬病病毒具有高度的神经侵袭性。
当病毒进入人或动物的体内后,它首先感染周围神经末梢,并利用突触传递机制慢慢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一旦狂犬病病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它将定位到大脑和脊髓中的特定区域,如海马、脑干和小脑等。
这些区域是狂犬病病毒复制和病毒颗粒的聚集地,也是导致神经系统损伤的关键。
研究表明,狂犬病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对于神经系统损伤至关重要。
病毒通过与特定的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进而进入细胞内。
一旦进入细胞内,狂犬病病毒会释放其基因组RNA,通过利用细胞内的机制开始病毒的复制过程。
在繁殖过程中,狂犬病病毒产生大量的病毒颗粒,并聚集在感染的细胞中。
研究还发现,狂犬病病毒产生的病毒蛋白质在神经系统损伤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狂犬病病毒编码了数个蛋白质,其中的狂犬病病毒糖蛋白(G蛋白)是其最主要的表面蛋白质。
G蛋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介导病毒进入细胞。
另外,病毒还编码有神经毒素蛋白(N蛋白),这种蛋白质具有毒性,能够破坏或干扰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
这些病毒蛋白质对神经系统的破坏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除了直接的细胞病理学变化外,狂犬病还可以引起宿主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导致进一步的神经系统损伤。
当狂犬病病毒感染细胞后,宿主免疫系统会启动免疫炎症反应,包括炎症细胞的浸润、炎症介质的释放等。
这些炎症反应会进一步损伤神经细胞和神经组织,导致神经系统的进一步退化。
此外,研究还发现,宿主抗病毒免疫反应的异常激活可能加重神经损伤,形成了恶性循环。
然而,近年来,研究人员已经取得了一些关键的突破,试图寻找有效的治疗策略。
一种新的狂犬病疫苗在早期进行了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鼓舞人心的结果。
狂犬病毒致病机理:基于灭活及减毒疫苗免疫的发现
![狂犬病毒致病机理:基于灭活及减毒疫苗免疫的发现](https://img.taocdn.com/s3/m/79a00a1f5727a5e9846a6109.png)
(此文是一篇专业论文的全文翻译,本来是作内部参考用,但因很多网友关心这方面的问题,而在网上对相关问题常有过时或错误的观点流传,所以在此全文发布,供感兴趣的网友参考。
因主要是供本专业人员阅读的文献,对其他专业或一般读者,其中有些内容可能不易理解,可先只看摘要。
我们以后争取能有时间作一些简化的解读。
)摘要虽然狂犬病疫苗的应用已经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但是狂犬病疫苗通过免疫接种或天然感染后引起机体免疫应答的具体机制仍不太清楚。
本研究通过减少灭活和减毒活疫苗剂量,分别采用常规、提前或延迟的处治方案来比较所产生的不同保护效果。
分别对2月龄叙利亚地鼠、4周龄ICR小鼠或成年猕猴接种犬狂犬病毒(RV)变种。
在暴露后6小时、1、2、3、4、5、6和7天开始处治。
应用单剂或多剂灭活疫苗(HDCV)、反向遗传技术构建的减毒活疫苗或γ射线灭活的ERAG333疫苗进行肌肉接种。
对病毒在这些啮齿类动物模型中的传播动力学进行监测。
结果发现,RV在感染4天后播散到脊髓,6天到达脑部。
在暴露后迟至5-6天才接种ERAG333活疫苗的地鼠全部死亡。
而在6小时、1、2、3和4天分别接种一个剂量的ERAG333活疫苗的存活率分别是78%,44%,56%,22%和22%。
与此相似,在暴露后24小时接种灭活ERAG333疫苗,地鼠存活率是67%。
如果标准预防方案――埃森(Essen)方案推迟3-6天才执行,则所有的地鼠全部死亡,而暴露后1-2天即开始进行预防的地鼠的存活率分别是67%和33%。
猕猴在暴露后24小时接种一剂减毒的ERAG333疫苗即可获得保护力。
即使预防延迟,高度减毒(活的)和灭活的ERAG333疫苗也可诱导强有力的保护性免疫反应。
按照埃森方案,采用2-5剂商品疫苗和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HRIG)进行预防,实验动物的存活率可达89-100%。
经缩减的疫苗接种程序仍可以提供有效的预防,接种疫苗的剂量总数不影响结果。
1. 引言狂犬病一旦发病就会致命,但是如果能够尽早采取适当的暴露后预防(PEP),完全可以避免疾病发生。
猪伪狂犬病免疫研究进展
![猪伪狂犬病免疫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6c7d71f7c8d376eeaeaa3157.png)
2 1 00
I c ;
本 栏 目由辉 瑞 国 际贸 易 ( 海 ) 限 公 司 协 办 上 有
T 18 08研 究 进 展
王科 文 , 福相 , 国军 , 向荣 赵 王 夏 [ 辉瑞国际贸易 ( 上海) 限公 司, 有 上海 20 4 】 00 1
平均 阳 性率 约 为 4 %,0周 龄猪 总体 阳性 率 约为 平与感染后减少病毒早期复制相关性较差 ( rn 9 2 Mat 和 i r e ,9 7Ma i i 1 8 : i m n等 19) 1 co 2 %。 6 虽然研 究人 员的调 查结果 因为采样地 区、 猪群 Wad Y18 ; rh l等 , 9 8K m a ,9 2 。 i 0 细胞介 导免疫 (MI C ) 规模 、 生产 阶段 以及猪群本 身的动态变化而有差异 , R 0 等 ( 0 ) 0i 2 4 进一步研究发现 , 和抗体反应在保护 P V早期感染 中相当重要 ,攻毒 R 但是毫无疑问, 伪狂 犬病在 我国猪群 中普遍存在 , 并 后 排毒量和抗 体 ( 血清和 局部)水平 无 明显相 关 , 且许多猪群的免疫保护不尽如人意。 R L 众所 周知 , 控制 和净 化伪 狂犬 病 , 有效 的免疫 P V特 异性淋 巴细胞 增殖 ( 反应 的迅速发 展和 起着非常重要 的作用 。本文从猪 的个体 保护、群 体 病毒繁殖位置 的 T淋 巴细胞快速流入与 临床疾病的 保护、减少潜伏感染 以及免疫程 序等方 面综述猪伪 狂犬病免疫研究的进展 。 1 个体保护 猪只 发生伪狂犬病感 染所需 的病 毒量和猪龄 、 毒株毒力 以及免疫状态有关 。 免 疫 会提 高 发 生伪 狂 犬病 病 毒 感 染 的 阈值 。 Wim n (9 1 报道 了感染 哺乳仔 猪 、 t an 19 ) t 青年猪 和 成
狂犬病疫苗研究进展
![狂犬病疫苗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803ff68caaedd3383c4d395.png)
第 一次 分离 出狂犬 病病 毒 ( a i i sR , 研 蛋 白或质粒免 疫 动 物 , R be vr , V)并 s u 多数 产 生 了抗 狂 犬 病病 毒抗
制 出狂犬 病疫 苗 。随 着 RV 血清 型变 异 , 目前 人用 和动物用 狂犬病疫 苗毒株 已不 能提 供针 对所 有种类 应 用价值 [ 。 5 ]
针 对所有种类 R 的有 效保护 , 了对 狂 犬病及 其研 究进展有 一个 全面 的认 识 , V 为 该文主要对 R 病原 以及 狂 V
犬病 疫苗等方 面的研 究进展进 行 了综述 。
关键词 : 犬病 病毒 ; 狂 复制 ; 苗 疫
中图 分 类号 :8 2 69 6 ¥ 5 . 5 .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753 (0 7 1—080 1 0—0 82 0 )20 6—5
V与 细胞受 体 相 结 合 的 部位 , 又是 有效 的保 护 的急性接 触性传 染 病 , 是危 害 人 及 家 畜 的 主要 传 染 是 R
病 之一 , 引起急 性 脑脊 髓 炎 , 旦 有 症状 出现 , 乎 性抗 原 , 一 几 能诱 导 产 生 中和 抗 体 并刺 激 细胞 免 疫 。核 10 致 死[ 。病毒 主要存 在 于感染 动 物 的唾液 里 , 0 1 ]
液分泌过 多 、 肉抽搐 、 肌 痉挛 、 恐水 , 并有 咬伤 和咀嚼
狂犬病 病毒是 一种 弹状 的有 蛋 白质 囊膜 包裹 的 R NA弹状病 毒 。狂犬 病 病 毒 属 目前 包 含 7种 血清
型, 都具有相 似 的基 因组 结 构 。狂 犬病 病毒 以及类 倾 向 , 最后 是 昏迷和瘫痪 阶段 , 因突然 心力或 呼吸 会
蛋 白 [ 蛋 白 ( u l rti , ) 磷 蛋 白 ( h s 核 n ee p oe NP 、 o n p o — 判 断 。新鲜 组织 上 获得 单 一 检 测 阴性 结 果 , 不能 排 除感 染 的可 能性 , 必须 同时进 行 乳 鼠脑 内接种 试 验 MP 、 面糖蛋 白( lcp oe , P 和转 录酶 蛋 白 )表 gy o rti G ) n
狂犬病的现状及预防研究进展
![狂犬病的现状及预防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f22a7bcebb4cf7ec4afed021.png)
4l 4/ 0 6 2 0
青 海畜 牧兽 医杂志
C ieeQnhi ora o nm l n e f a c ne hns i a Junl f i a a dV t nu Si cs g A e i e
3 6卷 4期
Vo . 6. 1 3 No. 4
狂 犬 病 的现 状 及 预 防研 究 进 展
彭 毛
( 海 省畜牧 兽 医科 学 院 , 宁 ,106 青 西 80 1 )
中 图 分 类 号 :5 .9 88 22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 编 号 :03—75 (06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 1 2 10 9 020 }40 4— 0
狂犬 病是 历史 悠久 的具 有 代表性 的人兽 共患 传染 病 , 古埃 及 时代 即 有 记 载 。世 界 上 没 有 狂 犬 病 发 生 在 的 国家很 少 , 目前 很多 地 区有狂 犬病 发 生 的报 道… , 防 制狂犬 病 的基 本对 策 与 其 它 传 染 病 相 同 , 要 充 分 了 需 解I 临床表 现 , 发病 机 理 , 行 病 学 等 资 料 , 狂 犬 病来 流 对 讲 流行病 学 就显得 更 加重 要 。 1 狂 犬病 的特 征 狂犬 病 是 由弹状 病毒 科 狂犬病 病 毒属 的嗜 神经 病 毒 引起 的人 与多 种 动物共 患 急性 、 致死 性传 染病 , 但 一 发 病几乎 是 10 0 %的死 亡 。狂犬 病 病 毒 的 侵入 门户 通 常 被 患病动 物 咬伤 的 伤 口, 后 病 毒沿 神 经 上 行 到 达 然 中枢神 经 即 出现症 状 , 伏 期 通 常 长 达 1 潜 ~3个 月 , 几 乎所有 的 哺乳 动物 都 感 染 , 毒 动 物 的 种类 因 地域 不 带 同而 不 同。 2 人 狂犬 病 的症状 人狂 犬病 的潜 伏期 一 般 1 ~3个月 , 达一 年 以上 长 的仅 占 6 %。I 临床上 可分 为潜 伏 期 、 驱 期 、 性 神 经 前 急 症状 期 、 昏睡 期 。潜 伏 期 除 咬伤 部 位 有 痛 感 外 没 有 其 他症 状 , 前驱 期 即病毒 到 达脊髓 时 , 大约 有半 数 患者 咬 伤部 位有 疼痛 , 觉 异常 等症 状 , 有 发热 、 感 也 头痛 、 肉 肌 痛、 倦怠 感 等症状 。在 2~1 0日的前 驱 期 后 , 患者 出现 行 动异 常 , 迷失 方 向 , 幻觉 并 时常 发生 痉挛 或麻 痹 等神 经症 状 。近 半数 患 者 咽 喉部 有 剧 痛 性 痉 挛 发 作 , 于 由 这 种症状 是 在 想 喝水 时 发 生 , 患 者拒 绝 饮 水 ( 水 但 恐 症 ) 以后 只要 看见 水 就会诱 发痉 挛 。急性 神 经症 状期 , 大约 持续 2~1 0日, 这期 间意识状 态 逐 渐恶 化 , 陷 入 而 昏 睡状态 或 突然死 亡 , 昏睡期约 持续 数小 时 到数 月 , 一 般 昏睡不 久 即停 止呼 吸而 死亡 。在 亚洲 和 非洲 每年 有 5 0 500人 死 于 狂 犬 病 , 部 分 受 害 者 是 孩 子 ,0 ~ 大 3% 5 %的狂犬 病例 报 告 是 l 0 5岁 以下 儿 童 。 国 内卫 生 部 报告 ,0 2 狂犬 病 发病 人数 11 1 , 20 年 9 人 死亡 119人 , 5 死亡 率 9 .l ;0 3年 狂 犬 病 发 病 人 数 20 7人 , 7 3 % 20 3 死 亡 18 人 , 死率 9 .【 ;0 4年 1 0月 因狂犬 病 90 病 7 2 % 20 】 ~1 死 亡 220余 人 , 三 年 内狂 犬 病 死 亡 人 数 持 续 上 0 J近 升 , 死率 , 亡人 数均 居 人类各 种疫 病 之首 , 病 死 目前 , 狂 犬 病 疫 区 由南 向北 扩 展 , 对我 国南方地 区犬类 抽检 , 据 狂犬 病 隐性带 毒 率 为 1 % ~3 % 。近 年来 , 典 型 0 0 呈 狂犬 病 临床症 状 的 发病 动物较 少 见 , 多呈 隐性带 毒 , 经 检测 发现 ; 类 隐 性 带 毒 率 1% ~3 % , 南 高 北 低 犬 0 0 呈 的趋 势 。人类 狂犬 病 的发 病 症 状 也 出 现 新 的 变 化 , ] 在 泰 国 目前 约 2 %的病人 不 出现 典 型 的 “ 水 、 光 、 0 恐 怕 狂暴” 的症状 , 国狂 犬病 人 也 出 现类 似 情 况 , 往 被 我 往 误 诊 为脑 炎等 疾病 。
狂犬病粘膜免疫机制及口服疫苗的研究进展
![狂犬病粘膜免疫机制及口服疫苗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74463584680203d8ce2f24ab.png)
躁不安 、攻击行为 、进行性麻痹和最终死亡为主要 临床特征的一 疫和体液免疫 ,体液免疫因素起主要的作用 ,其抗体主要成分为 g A,占粘膜 相关 组 织产 生 的所 有抗 体 的8 0 %以上 。而s I g A 种人兽共患传染病 。狂犬病一般通过咬伤感染 ,但也可通过气溶 分 泌 型I
[ 关键词]狂 犬病 粘膜免疫 口服疫 苗 研 究进展
狂犬 病 ( R V)是 由狂犬 病 病毒 引起 的 ,由感染 动物 咬伤 人 和 循 环 到 达全 身 各 处 的粘 膜 组织 。在 那里 B 淋 巴细 胞 定居 下 来 并分 易 感 动物 而 导致 的以 急性 致死 性 脑脊 髓 炎 为主 要病 理 变化 ,以 狂 裂 、增 殖 、成熟 为I 浆 细 胞 。粘膜 免疫 系统 的免疫 反 应有 细胞 免
狂犬病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狂犬病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927a0d0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6f.png)
狂犬病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研究进展杨妍梅;冯若飞;马忠仁【摘要】狂犬病病毒(RV)属于人畜共患的急性直接接触性传染病病毒,近年来又有感染上升的趋势.因此,急需一种快速、准确、灵敏的检测RV的实验室诊断方法.现就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荧光抗体方法(FAT)、快速荧光抑制灶技术(RFFIT)、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荧光定量RT-PCR,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和基因芯片技术等狂犬病病毒实验室诊断方法做一综述,为更好地开展实验室诊断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动物医学进展》【年(卷),期】2013(034)008【总页数】5页(P102-106)【关键词】狂犬病病毒;检测方法;研究进展【作者】杨妍梅;冯若飞;马忠仁【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甘肃兰州730030;西北民族大学生物工程与技术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30;甘肃省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30;甘肃省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2.659.5狂犬病(Rabies)俗称疯狗病,又称恐水症,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V)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发病后病死率几乎为100%。
我国是狂犬病的高发地区,感染狂犬病死亡人数居世界第二,仅次于印度。
当今世界,狂犬病仍然是一种高发的人畜共患病,无论在发达国家[1],还是发展中国家[2],都是重点防控的传染病。
狂犬病在我国曾一度得到有效控制,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城乡养犬、猫等宠物的家庭迅速增加,野犬、猫的数量均呈现增多趋势[3],使该病的发病率近年有上升趋势。
狂犬病病毒是弹状病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病毒属的成员,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基因组长度为11 928nt~11 932nt,编码5种结构蛋白,顺次为核蛋白(N)、磷酸蛋白(M1)、基质蛋白(M2)、糖蛋白(G)和 RNA聚合酶(L),分别由对应的5种结构基因编码,其中N基因具有毒株间相对保守和高拷贝复制的特点,成为病毒分型、系统发生分析和分子诊断的目标序列[4]。
狂犬病研究进展
![狂犬病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96849f29e2bd960590c67768.png)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又称恐水病、疯狗病等。
1709年首次报道该病,Loues Pasteur于1885年第1次分离出狂犬病毒( rabies virus,RV)。
狂犬病主要在动物间传播,患狂犬病的动物俗称疯狗、疯猫、疯狼等。
人可能因被其咬伤、抓伤而感染狂犬病毒,并因此患病。
人患病后,会出现一系列精神症状,并逐渐出现咽喉肌肉痉挛、流口水、瘫痪、呼吸和循环麻痹等症状。
我国是狂犬病的高发国,了解并有效的防治狂犬病已经成为重中之重的课题。
作者现将狂犬病的分子生物学以及预防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以下几个方面的综述。
1、病原学狂犬病毒(Rabies virus)是一种嗜神经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
病毒颗粒长160nm~240nm,直径70nm,呈子弹状,有双层脂质外膜,其表面有糖蛋白突起。
外膜内部为间质蛋白,病毒中央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和五种结构蛋白组成的核衣壳。
1.1核蛋白(NP)N基因全长1421bp,开放阅读框(ORF)全长1353bp,编码450个氨基酸。
N蛋白是病毒中最稳定的蛋白,且能高效表达。
在RV复制过程中,NP 与基因组RNA紧密结合成核糖核蛋白(RNP),保护核酸免遭核酸酶的破坏[1]。
此外,NP还在病毒RNA 从转录向复制切换方面起重要作用,并对病毒的转录与复制进行调解[2]。
另外,NP还是狂犬病病毒主要保护性抗原之一,能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3]。
1.2磷酸化蛋白(PP)P基因全长991bp,ORF全长894bp,位于全基因1514~2407位核苷酸,编码297个氨基酸。
PP 为亲水性多肽,约占病毒总蛋白的6%。
PP含有大量可结合磷酸基团的丝氨酸和苏氨酸磷酸化残基,因此,磷酸化是其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
PP与LP相互作用构成完整的转录酶活性,在病毒转录和复制中起主要作用。
另外,PP与NP和LP一起组成核衣壳,具有病毒RNA转录和复制的全部活性[4]。
PP能够结合可溶性的NP形成N-P蛋白复合物以抑制其自身发生聚合,使其保持一种适合衣壳化的存在形式,并在NP 与PP复合体中指导NP特异性的结合病毒RNA。
狂犬病病毒的研究现状及其进展
![狂犬病病毒的研究现状及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1c58df88e53a580216fcfe4a.png)
G蛋 白也 是 狂 犬 病 病 毒 唯 一 的表 面 蛋 白, 可结 合 细胞 受体 , 导病 毒侵 入 , 定病 介 决 毒 的致 病性 和 组织 嗜性 , 病毒 的 主要 表面 是 抗原, 且是 R 并 V与 细胞 受体 结合 的结构 , 因 此是 R V的 主要保 护 性抗 原 .能诱 导 产 生 中
r p a a i u ) 分 别 为 基 因 5和 6型 。 o e nb tv r s
狂 犬 病 病 毒 属 弹 状 病 毒 科 (h b R a- d v r d e ,狂 犬病 病 毒 属 (y s vr s 。 o i ia ) L s a i u ) 病 毒颗 粒一 端呈 平坦 或 略 凹状 , 一端 为半 另
3
作 者 简 介 : 伟 燕 (9 0 ) 男 , 肃 甘 谷 人 , 张 18~ , 甘
助 理兽 医师 ,主要从 事动 物卫 生监督 及行 政
执 法工作 。
甘龠葛哎兽厦
的改变 ,可 以 引起 G蛋 白抗原 性 的变 化 , 尤
21 0 2年f 2 6期 总 2)
密结 合 成核 糖 核 蛋 白 (i o u 1 o r t i , r bnce poen
患者 多 因病畜 咬伤 而感 染 ,出现 以恐 水 、 畏
光 、 咽 困难 、 躁 等 为 主要 特 征 的 中枢 神 吞 狂 经 系统感 染症状 。
1 狂 犬 病 病 毒 结 构 及 类 型
1 1 结 构 .
vr s U V ) i u V . 。血 清 I型 的疫 苗株 对其 他血 D
旋 状核 衣壳 , 直径 约 5 m 由单链 R A基 因 0n , N
组 、 核 蛋 白 (u l o r t i ) 大 蛋 白 N cep 0en 、 (a g p o e n 和 磷 酸 化 蛋 白 (h s h — Lr er ti) P opo
抗狂犬病毒中和抗体研究进展
![抗狂犬病毒中和抗体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f3f465d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6c.png)
生物技术进展2020年㊀第10卷㊀第4期㊀339~344CurrentBiotechnology㊀ISSN2095 ̄2341进展评述Reviews㊀收稿日期:2019 ̄10 ̄10ꎻ接受日期:2020 ̄04 ̄22㊀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702072)ꎮ㊀联系方式:卞论E ̄mail:1261725692@qq.comꎻ∗通信作者吴英松E ̄mail:yingsongwu@hotmail.com抗狂犬病毒中和抗体研究进展卞论ꎬ㊀林冠峰ꎬ㊀吴英松∗南方医科大学检验与生物技术学院ꎬ广州510515摘㊀要:狂犬病是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ꎬ人和动物一旦发病后死亡率几乎百分之百ꎬ而有效的暴露后预防措施可以将死亡风险降至零ꎮ根据WHO推荐的狂犬病暴露后预防方案ꎬ一般狂犬病暴露者需要进行疫苗注射ꎬ严重者则需在进行疫苗注射的同时注射抗狂犬病毒中和抗体ꎮ常用的中和抗体有马抗狂犬病毒免疫球蛋白和人抗狂犬病毒免疫球蛋白ꎬ然而两者都存在引起过敏反应或血液疾病的风险ꎮ人源抗狂犬病毒中和抗体则因为具有安全性高㊁成本低㊁可量产等优点有望代替免疫球蛋白用于暴露后预防ꎮ基因工程抗体技术的发展加速了抗体人源化的进程ꎮ就抗狂犬病毒中和抗体的发展历程ꎬ不同类型中和抗体的优缺点以及中和抗体的未来研究方向作了综述及展望ꎬ以期为新一代狂犬疫苗的研发提供参考ꎮ关键词:狂犬病毒ꎻ暴露后预防ꎻ中和抗体DOI:10.19586/j.2095 ̄2341.2019.0099AdvancesonAnti ̄rabiesVirusNeutralizingAntibodiesBIANLunꎬLINGuanfengꎬWUYingsong∗SchoolofLaboratoryandBiotechnologyꎬSouthernMedicalUniversityꎬGuangzhou510515ꎬChinaAbstract:Rabiesisazoonoticinfectiousdisease.Themortalityrateofhumansandanimalsisalmost100%afteronsetꎬandeffectivepost ̄exposurepreventivemeasurescanreducetheriskofdeathtozero.AccordingtotheWHOrecommendedrabiespost ̄exposureprophylaxisprogramꎬgeneralrabies ̄exposedpeopleneedtobevaccinatedꎬandinseverecasesꎬtheymustbeinjectedwithanti ̄rabiesvirusneutralizingantibodiesatthesametime.Neutralizingantibodiesthatcommonlyusedareequineanti ̄rabiesvirusimmunoglobulinandhumananti ̄rabiesvirusimmunoglobulinꎬbutbothhavetheriskofcausingallergicreactionsorblooddiseases.Humanizedanti ̄rabiesvirusneutralizingantibodiesareexpectedtoreplaceimmunoglobulinsforpost ̄exposureprophylaxisbecauseoftheiradvantagesofhighsafetyꎬlowcostꎬandmassproduction.Thedevelopmentofgeneticengineeringantibodytechnologyhasacceleratedtheprocessofantibodyhumanization.Thisarticlereviewedthedevelopmentofanti ̄rabiesvirusneutralizingantibodiesꎬth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ofdifferenttypesofneutralizingantibodiesꎬandthefutureresearchexpectationsofneutralizingantibodiesꎬwhichwasexpectedtoprovidereferenceforresearchofthedevelopmentofnewgenerationrabiesvaccine.Keywords:rabiesvirusꎻpost ̄exposureprophylaxisꎻneutralizingantibody㊀㊀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属(Lyssavirus)的嗜神经病毒引起的能感染人类和其他哺乳类动物的传染性疾病ꎬ发病后死亡率几乎百分之百ꎮ每年均有60000人死于狂犬病ꎬ而且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长[1 ̄2]ꎬ但是在感染病毒与发病之间进行有效的暴露后预防可以将死亡率降低至几乎零ꎮ因此有效的狂犬病暴露后预防方法在提高狂犬病患者生存几率方面极为重要ꎮ狂犬病暴露后预防方式与暴露程度有关ꎬ狂犬病的暴露程度可分为三种:Ⅰ类暴露为接触猫狗等动物时皮肤被舔ꎬ但依然保持完整ꎬ如能确认接触的动物并未感染狂犬病毒ꎬ则不需要进行处理ꎻⅡ类暴露为皮肤被咬伤或轻微抓伤ꎬ但是并未出血ꎬ这种情况只需要主动免疫ꎬ即进行狂犬病疫苗注射ꎻⅢ类暴露为皮肤被咬. All Rights Reserved.伤或抓伤或者粘膜与已破损的皮肤被动物体液污染ꎬ这种情况则需要以暴露后预防(post ̄exposureprophylaxisꎬPEP)方式进行处理[3]ꎬ主要有三个步骤:①使用清水冲洗伤口ꎬ尽量避免伤口残留狂犬病毒ꎻ②采取主动免疫措施ꎬ即注射狂犬病毒灭活疫苗ꎻ③使用抗狂犬病毒中和抗体浸润注射ꎬ以达到在主动免疫产生足量抗体之前ꎬ快速及时地中和患处及体内狂犬病毒的目的ꎬ避免狂犬病毒入侵中枢神经系统ꎮ在国内就曾发生过Ⅲ类暴露后仅接种狂犬病疫苗并未注射抗狂犬病毒中和抗体而死亡的案例[4 ̄5]ꎬ这也证明了及时注射中和抗体在狂犬病防治中的重要性ꎮ中和抗体是B淋巴细胞产生的抗体ꎬ能够与病原微生物表面的抗原结合ꎬ从而阻止该病原微生物黏附靶细胞受体ꎬ防止其侵入细胞ꎮ由于中和抗体有着成本高㊁产量小等局限ꎬ难以在基层地区生产和普及ꎮ历代科学家致力于改进抗体技术并应用于中和抗体研制ꎬ提高中和抗体生产效率ꎮ中和抗体经由多抗血清㊁单克隆抗体及基因工程抗体等技术的发展历程ꎬ其研制趋于成熟ꎬ本文就抗狂犬病毒中和抗体的发展历程㊁不同类型中和抗体的优缺点以及中和抗体的未来研究期望作了综述ꎬ以期为新一代狂犬疫苗的研发提供参考ꎮ1㊀狂犬病疫苗简史作为人类历史中出现的最早的疾病之一ꎬ对于狂犬病的相关记载可以追朔至古埃及[6]ꎮ17世纪的英文文献中以这种传染病的症状(该病的患者会过度口渴和害怕水)为其命名恐水症(hydrophobia)[7 ̄10]ꎮ1885年路易斯 巴斯德通过将狂犬病动物的脊髓进行干燥处理制备出世界上第一支用于预防狂犬病的疫苗[11]ꎬ开启了暴露后狂犬病预防的新时代ꎮ在之后的五十年里ꎬ研究者们采用了不同的措施对巴斯德最初通过简单而粗糙的干燥方式制备出的狂犬病疫苗进行了改进ꎬ以提高安全性和治疗效果ꎮ疫苗的制造工艺发展至今ꎬ目前已处于细胞培养疫苗的时代ꎮ其中以人二倍体细胞培养狂犬病疫苗作为基准ꎬ这是一种使用人类二倍体细胞接种固定病毒后进行培养繁殖ꎬ再经过浓缩㊁灭活等步骤制成的疫苗[7]ꎮ这类疫苗治疗效果好ꎬ注射后较少产生副反应ꎬ是理想的疫苗[8]ꎮ作为第一种纯化浓缩无佐剂的冻干狂犬病疫苗ꎬ人二倍体细胞狂犬疫苗(humandiploidcellra ̄biesvaccineꎬHDCV)从1974年上市以来ꎬ因其较高的安全性㊁较好的免疫原性㊁极少产生副作用等优点ꎬ被评价为最理想的狂犬病疫苗ꎮ但由于HDCV细胞培养技术难度大㊁成本高ꎬ主要应用在发达国家ꎮ目前国内狂犬病疫苗市场占比前三的辽宁成大公司㊁宁波荣安公司和广州诺诚公司的产品也主要是以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为主ꎮ而以HDCV作为主要产品的成都康华公司[9]㊁辽宁迈丰公司[10]市场占比还不足3%ꎬ这也说明HDCV其在发展中国家普及率较低的窘境ꎮ2㊀狂犬病毒中和抗体的功能狂犬病毒中和抗体的作用方式主要分为三种:①中和抗体能够在补体的参与作用下使病毒感染的细胞溶解破碎ꎮ当狂犬病毒在宿主体内的细胞中进行复制增殖时ꎬ细胞膜会表达病毒蛋白抗原ꎬ而这种抗原会被中和抗体识别并产生相互作用ꎬ在补体的协助下发生溶解破碎ꎻ②中和抗体会结合体内的游离病毒ꎬ这会阻断病毒进入细胞的过程ꎬ二者组成的免疫复合物也会被吞噬细胞识别并吞噬和清除ꎻ③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ꎬ即表达有IgG抗体的Fc受体的NK细胞和巨噬细胞等ꎬ通过和已结合于病毒感染细胞表面的IgG抗体Fc段结合ꎬ以此来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12]ꎮ3㊀狂犬病毒中和抗体发展历程中和抗体的发展历程大概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代抗体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期ꎬ早在1895年ꎬHericourt和Richet[13]就通过将癌细胞注入动物体内ꎬ取其产生的抗血清ꎬ用于治疗癌症病人ꎬ即使用抗原免疫动物获取的能中和对应抗原的多抗血清ꎻ第二代抗体ꎬ即单克隆抗体ꎬ是1975年由Köhler与Milstein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14]ꎬ与第一代抗体相比ꎬ单克隆抗体由于均由同一B细胞分裂得到的子细胞产生而拥有高纯度㊁仅针对抗原单一表位㊁生产量较大等优点ꎮ但是由于单抗043生物技术进展CurrentBio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大部分来自于鼠的杂交瘤细胞ꎬ注射后会被免疫系统识别产生人抗鼠抗体从而被中和掉ꎬ导致效果锐减[15]ꎬ同时还会引起人体产生过敏反应ꎻ第三代抗体ꎬ也就是基因工程抗体ꎬ其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ꎮ基因工程抗体是使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鼠源抗体进行改造ꎬ从而降低人体对其产生的免疫反应ꎬ例如使用DNA重组技术对单克隆抗体的鼠源部分进行替换从而构建人鼠嵌合抗体ꎬ以实现鼠源单抗的人源化[16]ꎬ甚至通过噬菌体展示技术[17]与转基因鼠技术[18]对抗体进行了彻底人源化处理ꎮ3.1㊀抗狂犬病毒多克隆抗体(抗血清)抗狂犬病毒多克隆抗体为第一代抗体ꎬ即通过使用抗原免疫动物获取的能中和对应抗原的多抗血清ꎮ目前常用于PEP的抗狂犬免疫球蛋白主要为抗狂犬病马血清(equineanti ̄rabiesimmu ̄noglobulinꎬERIG)和抗狂犬病人血清(humananti ̄rabiesimmunoglobulinꎬHRIG)[19]ꎮ虽然这两种免疫球蛋白都很有效ꎬ但是各自都有缺点ꎮ首先ERIG有着非常严重的副反应ꎬ譬如严重的过敏反应等[20]ꎬ而且还会抑制某些疫苗诱导产生的抗体ꎮ尽管有着很多缺点ꎬERIG在很多发展中国家仍是供不应求[21]ꎮ相比之下ꎬHRIG则无副反应ꎬ但是由于HRIG需从免疫过的人血清中提取ꎬ而且需要供体的抗体滴度达到一定水平ꎬ因此产量有限且价格昂贵ꎮ同时由于其供体不稳定ꎬ导致其存在着血液制品有潜在致病性㊁批次间有质量差异等问题ꎮ3.2㊀鼠源抗狂犬病毒单克隆抗体为了寻找一种可以克服ERIG和HRIG缺陷的新产品ꎬ科学家们开始着眼于研制抗狂犬病毒单克隆抗体ꎮ从杂交瘤单克隆抗体技术[13]出现以来ꎬ单克隆抗体技术发展迅猛ꎬ利用单克隆抗体技术生产的抗体拥有高特异性ꎬ能够解决多抗血清的部分缺陷ꎬ此外还拥有着高安全性㊁低成本㊁可量产等优点[22]ꎮ在临床诊断㊁预防以及治疗等方面的应用也日益广泛ꎬ其中对治疗性单克隆抗体的研究尤为深入ꎮ但由于传统的单克隆抗体为鼠源性ꎬ易引发人体抗鼠抗体产生ꎬ甚至引发超敏反应ꎮ因此直到基因工程抗体出现后ꎬ单克隆抗体作为药物才显示出了巨大的应用前景ꎮ1989年Schumacher等[14]利用杂交瘤单克隆抗体技术制备了多株针对狂犬病毒糖蛋白(glyco ̄proteinꎬG蛋白)与核蛋白(nuclearproteinꎬN蛋白)的鼠源单克隆抗体ꎬ将这些抗体混合使用即为单克隆抗体鸡尾酒疗法(cocktailofanti ̄rabiesmonoclonalantibodiesꎬMcAb ̄C)ꎬ对小鼠和地鼠进行的保护性试验证明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在被动免疫之后抵抗致死量狂犬病毒的攻击ꎬ还拥有暴露后保护作用ꎮ1990年Dietzschold等[23]研究证明糖蛋白是抗狂犬病毒主要的中和抗原蛋白ꎬ为之后以糖蛋白为目的蛋白制备新疫苗及抗体的研究提供了指导方向ꎬ也为现代的狂犬病预防奠定了基础ꎮ1991年Fu等[24]将狂犬病毒ERA毒株编码N蛋白基因克隆至杆状病毒中ꎬ随后在昆虫细胞中大量表达ꎬ经过亲和色谱法纯化之后制备出了32株单克隆抗体ꎬ其中31株能够正确识别狂犬病毒株ꎮ直到2007年ꎬMuhamuda等[25]制备了数株针对狂犬病毒G蛋白的鼠源单克隆抗体ꎬ并使用动物模型验证了其对于狂犬病暴露后预防的效果ꎮ快速荧光灶抑制试验的结果显示抗体的中和效价达到1650~75000IU mL-1ꎬ能够保护70%~100%接种了狂犬病毒的小鼠或豚鼠ꎮ这些单克隆抗体在有效蛋白浓度及中和效价方面高于商业ERIG约2000倍ꎮ3.3㊀人-鼠异源骨髓瘤杂交技术1991年Enssle等[26]通过EB病毒使人源B淋巴细胞实现永生化ꎬ再与小鼠骨髓瘤杂交细胞融合制备出人源化抗狂犬病毒特异性单克隆抗体TW ̄1ꎬ并在之后的快速荧光灶免疫试验和体内实验中均能中和病毒及保护小鼠免受感染ꎮ2000年Champion等[27]将接受过商品化疫苗接种的人B淋巴细胞通过人-鼠异源骨髓瘤杂交技术进行细胞融合并制备了数株人源化抗狂犬病毒单克隆抗体ꎮ虽然这种异源杂交瘤细胞能获得比较稳定的细胞克隆ꎬ但是会产生丢失抗体的情况ꎬ这个现象可能与染色体丢失有关[28]ꎮ3.4㊀抗狂犬病毒基因工程抗体由于鼠源性的单克隆抗体对于人体来说属于异源蛋白ꎬ容易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鼠抗体并对其进行清除ꎬ还极易产生超敏反应[29]ꎬ因此很难在临床上进行应用ꎮ而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则拥有着副反应小㊁不易产生超敏反应等优点ꎬ更有机会应用于临床治疗ꎮ基因工程抗体分为如下几种:143卞论ꎬ等:抗狂犬病毒中和抗体研究进展. All Rights Reserved.人鼠嵌合抗体㊁互补决定区(complementarityde ̄terminingregionꎬCDR)移植抗体㊁完全人源性抗体㊁单链抗体㊁噬菌体抗体(表1)ꎮ3.4.1㊀人鼠嵌合抗体㊀1984年Morrison等[30]通过获取能够分泌与已知抗原结合的特异性抗体的骨髓瘤杂交细胞系ꎬ提取其编码抗体可变区域的基因ꎬ并使用重组DNA技术将其连接至人类免疫球蛋白恒定区域基因ꎬ创造出了有抗原结合特异性的人鼠嵌合抗体分子ꎬ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研究出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ꎮ人鼠嵌合抗体有着很多优点:①能够自由地选择抗体的亚型㊁大小㊁结构域等ꎻ②其不但保留了亲本鼠源单克隆抗体的高特异性及亲和力ꎬ而且减少了其中70%的鼠源成分ꎻ③其中的人源Fc段能够有效地介导各种生物学效应ꎬ例如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等ꎮ表1㊀几种基因工程抗体的优缺点Table1㊀Advantageanddisadvantageofgeneticallyengineeredantibody抗体类型优点缺点人鼠嵌合抗体免疫原性降低ꎬ人抗鼠反应(humananti ̄mouseresponseꎬHAMR)减少仍有诱导产生HAMR的可能性CDR移植抗体免疫原性基本消除结合抗原能力下降完全人源性抗体保留亲和力和特异性ꎬ降低异源性抗体特异性和亲和力有所下降单链抗体分子量小ꎬ穿透力强ꎬ易达到靶点位置亲和力极低3.4.2㊀CDR移植抗体㊀虽然嵌合抗体的恒定区已经改造为人源化ꎬ但是由于其可变区仍是鼠源的ꎬ因此仍会引起机体不同程度地产生人抗鼠抗体[31]ꎮ而CDR移植抗体则是将人抗体的互补决定区置换为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互补决定区ꎬ这种方法制作的抗体仅有极少部分仍为鼠源性ꎮ但是这种抗体与抗原的亲和力会下降ꎬ大概仅有原抗体的30%~50%ꎮ3.4.3㊀完全人源性抗体㊀完全人源性抗体是使用基因敲除技术敲除掉小鼠的免疫球蛋白基因ꎬ并以人免疫球蛋白基因进行取代ꎬ然后再采用抗原免疫小鼠ꎬ经过杂交瘤技术生产得到ꎮ2007年Sloan等[32]利用携带人类免疫球蛋白基因的转基因小鼠ꎬ得到了数株具有中和活性的人源性单克隆抗体ꎬ其中的人源性抗体17C7能够识别狂犬病毒G蛋白的构象表位ꎬ并通过建立暴露后预防小鼠模型证实该抗体能够保护仓鼠免受致死量狂犬病毒的感染ꎮ3.4.4㊀单链抗体㊀Fv片段(variablefragment)是结合抗原的最小功能片段ꎬ是由重链可变区与轻链可变区通过疏水作用结合而成ꎬ而由于其重链可变区与轻链可变区是由非共价键连接ꎬ因此其在体内很不稳定ꎮ而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ꎬ人们利用DNA重组技术对Fv片段进行了改进ꎬ其中研究最多的就是单链抗体ꎮ1988年Huston与Bird等[33 ̄34]最早制备了单链抗体(scFvꎬsinglechainvariablefragmentanti ̄body)ꎬ单链抗体是使用一条短肽将重链可变区与轻链可变区连接而成ꎬ这种肽链结构不但能够在大肠杆菌表达中更有利于基因重组操作ꎬ同时也相应地解决了Fv不够稳定的缺点ꎮ单链抗体的优点主要在于其由重链可变区与轻链可变区组成ꎬ因此保留了完整的抗原结合部位ꎮ而且由于其分子量小ꎬ仅有标准抗体的1/6左右ꎬ因此拥有较强的穿透力ꎬ能更迅速地到达靶向部位ꎮ但是相比较于天然抗体的双价结构ꎬ单链抗体是单价的ꎬ因此其亲合力有所下降ꎮ3.4.5㊀噬菌体展示技术㊀噬菌体展示技术是把外源蛋白或者多肽的DNA序列插入至噬菌体外壳蛋白结构基因的合适位置ꎬ从而使外源基因随着外壳蛋白一同表达ꎬ同时通过噬菌体的重新组装而展示到其表面的技术ꎮ大量获取的人源基因工程抗体也因为噬菌体展示技术的出现成为可能[35]ꎮ1997年Muller等[36]通过噬菌体展示技术从分泌糖蛋白单克隆抗体的30AA5杂交瘤细胞中分离出了能够中和狂犬病毒的单链抗体片段ꎮ2005年Kramer等[37]从接种疫苗的献血者血液中提取抗体基因ꎬ成功构建了人源抗狂犬病毒噬菌体抗体库ꎬ最终得到了21株全长人免疫球蛋白ꎮ3.5㊀鸡尾酒单克隆抗体疗法事实上ꎬ由于狂犬病毒拥有较多基因型[38]ꎬ243生物技术进展CurrentBio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且G蛋白序列并不保守ꎬ因此针对单一抗原表位的中和抗体并不能达到广谱疗效ꎮ因此怎样将针对不同抗原表位的中和抗体联合使用也就成为了治疗性抗狂犬病毒抗体研究的重心ꎮ早在1989年Schumacher等[39]就将针对N蛋白与G蛋白的单克隆抗体进行联用并称之为单克隆抗体鸡尾酒疗法ꎮ2005年Goudsmit等[40]把针对狂犬病毒糖蛋白Ⅰ号位点的CR57中和抗体和Ⅲ号位点的CR4098中和抗体混合使用ꎬ中和了26种经典毒株ꎬ证明了鸡尾酒疗法的可行性ꎮ2009年Müller等[41]开发了一种由5种鼠源性单克隆抗体联用的鸡尾酒疗法ꎬ有望取代HRIG在发展中国家得到广泛使用ꎮ2018年Xi等[42]使用CR57和CR4098制备了一系列的单链Fv片段和亮氨酸拉链Fv片段ꎬ并使用小鼠和仓鼠模型证明了亮氨酸拉链Fv鸡尾酒疗法比单链Fv鸡尾酒拥有更好的保护效果ꎮ4 展望虽然已经有很多关于抗狂犬病毒治疗性抗体的专利ꎬ但是至今仍没有一种治疗性抗体投放市场ꎮ目前用于暴露后预防注射的抗体仍主要为ERIG和HRIGꎬ亟需一种能够量产并且拥有较好的稳定性㊁安全性和经济性的治疗性抗体投入市场ꎮ此外ꎬ已经有研究表明ꎬ血脑屏障在防治狂犬病毒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43]ꎬ而狂犬病毒则可以通过维持血脑屏障的完整性来逃逸免疫[44]ꎮ因此能否利用一些细胞因子帮助治疗性抗体穿越血脑屏障或者通过改造治疗性抗体本身使其能穿过血脑屏障ꎬ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ꎬ这也为科学家们对抗狂犬病毒抗体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ꎮ2019年Marosi等[45]使用免疫调节抑制剂和HRIG同时应用于狂犬病小鼠模型ꎬ最后证实无论是暴露前还是暴露后处理组ꎬ免疫抑制剂与HRIG联用处理都展现出了更高的保护效果ꎮ实验还证实了促炎症细胞因子与分子通路抑制剂可以提高小鼠模型的生存率ꎬ并且配合HRIG效果更好ꎮ这些研究结果说明抗狂犬病毒抗体在一些物质的协同作用下可以发挥更好的预防作用ꎬ也为狂犬病抗体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ꎮ目前已上市的抗体药物主要为针对肿瘤或自身免疫疾病方面ꎬ用于抗病毒的抗体药物仅有三种ꎬ其中用于狂犬病治疗的单抗药物仅有一种 Rabishieldꎮ而由于狂犬病毒G蛋白的不保守性ꎬ单独一种抗体的使用并不能有效地进行狂犬病防治ꎮ因此ꎬ针对不同抗原表位的狂犬病抗体的研究也是未来狂犬病抗体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ꎮ总的来说ꎬ狂犬病的防治不仅要做好暴露前预防ꎬ同时要在提高暴露后预防有效性㊁延长暴露后患者存活时间等方面加强研究ꎮ科学家们也需要在这些方面更加努力ꎬ使狂犬病的防治措施更加成熟㊁有效㊁经济ꎮ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FOOKSARꎬBANYARDACꎬHORTONDLꎬetal..Currentstatusofrabiesandprospectsforelimination[J].Lancetꎬ2014ꎬ384(9951):1389-1399.[2]㊀HAMPSONKꎬCOUDEVILLELꎬLEMBOTꎬetal..Estimatingtheglobalburdenofendemiccaninerabies[J/OL].PLoSNegl.Trop.Dis.ꎬ2015ꎬ9(4):e3709[2020-06-23].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ntd.0003709. [3]㊀RUPPRECHTCEꎬGIBBONSRV.Clinicalpractice.Prophy ̄laxisagainstrabies[J].N.Engl.J.Med.ꎬ2004ꎬ351(25):2626-2635.[4]㊀兰宁ꎬ刘我鹏.狂犬疫苗全程及反复加强免疫后患狂犬病死亡1例报告[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ꎬ1991(04):17. [5]㊀樊哲江.狂犬疫苗全程免疫后患狂犬病死亡1例报告[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ꎬ1989(06):51-52.[6]㊀ROSNERF.RabiesintheTalmud[J].Med.Historyꎬ1974ꎬ18(2):198-200.[7]㊀LEIVAR.Abriefhistoryofhumandiploidcellstrains[J].Natl.Cath.Bioeth.Quart.ꎬ2006ꎬ17091551[2020-6-06-23].https://doi.org/10.5840/ncbq20066328. [8]㊀PEDROLMꎬEMILYJWꎬWENDYPꎬetal..Post ̄Marketingsurveillanceofhumanrabiesdiploidcellvaccine(Imovax)intheVaccineAdverseEventReportingSystem(VAERS)intheUnitedStatesꎬ1990-2015[J].PLoSNegl.Trop.Dis.ꎬ2016ꎬ10(7):e0004846[2020-06-23].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ntd.0004846.[9]㊀赵志鹏ꎬ周蓉ꎬ蔡勇ꎬ等.一种人二倍体细胞培养狂犬病毒的工艺:CN106834237A[P].2017-06-13.[10]㊀袁若森ꎬ姜春来ꎬ杨旭ꎬ等.一种狂犬病疫苗病毒的筛选方法㊁狂犬病疫苗的制备方法:CN109666653A[P].2019-04-23.[11]㊀CONNHW.Louispasteur[J].Scienceꎬ1895ꎬ2:601-610. [12]㊀NICHOLASJꎬADAMFCꎬANTHONYRF.Theimmunere ̄sponsetorabiesvirusinfectionandvaccination[J].Vaccineꎬ2010ꎬ28(23):3896-901.[13]㊀郭亚军.新型抗肿瘤抗体药物的研究[C].//中国抗癌协会.第四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论文集ꎬ2010:14-23. [14]㊀KÖHLERGꎬMILSTEINC.Continuousculturesoffusedcellssecretingantibodyofpredefinedspecificity.1975[J].J.Immu ̄nol.ꎬ1992ꎬ24:524-526.343卞论ꎬ等:抗狂犬病毒中和抗体研究进展. All Rights Reserved.[15]㊀NISSIMAꎬCHERNAJOVSKYY.Historicaldevelopmentofmonoclonalantibodytherapeutics[J].Handb.Exp.Pharmacol.ꎬ2008(181):3-18.[16]㊀JONESPTꎬDEARPHꎬFOOTEJꎬetal..Replacingthe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regionsinahumanantibodywiththosefromamouse[J].Natureꎬ1986ꎬ321(6069):522-525. [17]㊀CLACKSONTꎬHOOGENBOOMHRꎬGRIFFITHSADꎬetal..Makingantibodyfragmentsusingphagedisplaylibraries[J].Natureꎬ1991ꎬ352(6336):624-628.[18]㊀GREENLLꎬHARDYMCꎬMAYNARD ̄CURRIECEꎬetal..Antigen ̄specifichumanmonoclonalantibodiesfrommiceengi ̄neeredwithhumanIgheavyandlightchainYACs[J].Nat.Genet.ꎬ1994ꎬ7(1):13-21.[19]㊀JAMESHS.RabiesintheAmericasandremarksonglobalas ̄pects[J].Rev.Infect.Dis.ꎬ1988(4):585-597. [20]㊀WILDEHꎬCHOMCHEYPꎬPRAKONGSRISꎬetal..Adverseeffectsofequinerabiesimmunegobulin[J].Vaccineꎬ1989ꎬ7(1):10-11.[21]㊀WILDEHꎬTIPKONGPꎬKHAWPLODP.Economicissuesinpostexposurerabiestreatment[J].J.Travel.Med.ꎬ1999ꎬ6(4):238-242.[22]㊀KELLERMAꎬSTIEHMER.Passiveimmunityinpreventionandtreatmentofinfectiousdiseases[J].Clin.Microbiol.Rev.ꎬ2000ꎬ13(4):602-614.[23]㊀DIETZSCHOLDBꎬGOREMꎬCASALIPꎬetal..Biologicalcharacterizationofhumanmonoclonalantibodiestorabiesvirus[J].J.Virol.ꎬ1990ꎬ64(6):3087-3090.[24]㊀FUZFꎬDIETZSCHOLDBꎬSCHUMACHERCLꎬetal..Rabiesvirusnucleoproteinexpressedinandpurifiedfrominsectcellsisefficaciousasavaccine[J].Proc.Natl.Acad.Sci.USAꎬ1991ꎬ88(5):2001-2005.[25]㊀KADERMꎬSHAMPURNMꎬVASANTHAPURAMR.Useofneutralizingmurinemonoclonalantibodiestorabiesglycoproteininpassiveimmunotherapyagainstrabies.[J].Hum.Vaccin.ꎬ2007ꎬ3(5):192-195.[26]㊀ENSSLEKꎬKURRLERꎬKÖHLERRꎬetal..Arabies ̄specifichumanmonoclonalantibodythatprotectsmiceagainstlethalrabies[J].Hybridomaꎬ1991ꎬ10(5):547-556. [27]㊀CHAMPIONJMꎬKEANRBꎬRUPPRECHTCEꎬetal..Thedevelopmentofmonoclonalhumanrabiesvirus ̄neutralizingan ̄tibodiesasasubstituteforpooledhumanimmuneglobulinintheprophylactictreatmentofrabiesvirusexposure[J].J.Im ̄munol.Methodsꎬ2000ꎬ21ꎬ235(1-2):81-90.[28]㊀JAMESKꎬBELLGT.Humanmonoclonalantibodyproduction.Currentstatusandfutureprospects[J].J.Immunol.Methodsꎬ1987ꎬ100(1-2):5-40.[29]㊀MATTHIEUPꎬVIOLETARG.Currentknowledgeandman ̄agementofhypersensitivityreactionstomonoclonalantibodies[J].J.AllergyClin.Immunol.Pract.ꎬ2017ꎬ5(3):600-609. [30]㊀MORRISONSLꎬJOHNSONMJꎬHERZENBERGLAꎬetal..Chimerichumanantibodymolecules:mouseantigen ̄bindingdomainswithhumanconstantregiondomains.[J].Proc.Natl.Acad.Sci.USAꎬ1984ꎬ81(21):6851-6855.[31]㊀PADLANEA.Anatomyoftheantibodymolecule[J].Mol.Immunol.ꎬ1994ꎬ31(3):169-217.[32]㊀SUSANESꎬCATHLEENHꎬWILLIAMWꎬetal..Identifica ̄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ahumanmonoclonalantibodythatpotentlyneutralizesabroadpanelofrabiesvirusisolates[J].Vaccineꎬ2007ꎬ25(15):2800-2810..[33]㊀HUSTONJSꎬLEVINSONDꎬMUDGETT ̄HUNTERMꎬetal..Proteinengineeringofantibodybindingsites:recoveryofspe ̄cificactivityinananti ̄digoxinsingle ̄chainFvanaloguepro ̄ducedinEscherichiacoli[J].Proc.Natl.Acad.Sci.USAꎬ1988ꎬ85(16):5879-2883.[34]㊀BIRDREꎬHARDMANKDꎬJACOBSONJWꎬetal..Single ̄chainantigen ̄bindingproteins.[J].Scienceꎬ1988ꎬ242(4877):423-436.[35]㊀SÖDERLINDEꎬSIMONSSONACꎬBORREBAECKCA.Phagedisplaytechnologyinantibodyengineering:designofphagemidvectorsandinvitromaturationsystems[J].Immunol.Rev.ꎬ1992ꎬ130:109-124.[36]㊀BRUNOHMꎬFLORENCELꎬCAROLINEDꎬetal..Phage ̄displayedandsolublemousescFvfragmentsneutralizerabiesvirus[J].J.Virol.Methodsꎬ1997ꎬ67:221-233. [37]㊀KRAMERRAꎬMARISSENWEꎬGOUDSMITJꎬetal..Thehumanantibodyrepertoirespecificforrabiesvirusglycoproteinasselectedfromimmunelibraries[J].Eur.J.Immunol.ꎬ2005ꎬ35(7):2131-2145.[38]㊀WIMHMVPꎬREINAVHꎬELISABETHRAMVꎬetal..EuropeanbatlyssavirusesꎬTheNetherlands.[J].Emerg.Infect.Dis.ꎬ2005ꎬ11(12):1854-1859.[39]㊀SCHUMACHERCLꎬDIETZSCHOLDBꎬERTLHCꎬetal..Useofmouseanti ̄rabiesmonoclonalantibodiesinpostexposuretreatmentofrabies[J].J.Clin.Invest.ꎬ1989ꎬ84(3):971-975.[40]㊀JAAPGꎬWILFREDEMꎬWILLIAMCWꎬetal..Comparisonofananti ̄rabieshumanmonoclonalantibodycombinationwithhumanpolyclonalanti ̄rabiesimmuneglobulin[J].J.Infect.Dis.ꎬ2006ꎬ193(6):796-801.[41]㊀THOMASMꎬBERNHARDDꎬHILDEGUNDEꎬetal..Devel ̄opmentofamousemonoclonalantibodycocktailforpost ̄expo ̄surerabiesprophylaxisinhumans[J/OL].PLoSNegl.Trop.Dis.ꎬ2009ꎬ3(11):e542[2020-06-23].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ntd.0000542.[42]㊀XIHLꎬMENGXYꎬGUTꎬetal..ComparisonofrabiesvirusprotectionbysinglechainandleucinezipperFvfragmentscocktailderivedfromamonoclonalantibodycocktail[J].Mol.Immunol.ꎬ2018ꎬ101:197-202.[43]㊀WANGLHꎬCAOYXꎬTANGQꎬetal..Roleoftheblood ̄brainbarrierinrabiesvirusinfectionandprotection[J].ProteinCellꎬ2013ꎬ4(12):901-903.[44]㊀ANIRBANRꎬCRAIGHD.Immuneevasionbyrabiesvirusesthroughthemaintenanceofblood ̄brainbarrierintegrity[J].J.Neurovirol.ꎬ2008ꎬ14(5):401-411.[45]㊀MAROSIAꎬDUFKOVALꎬFORRóBꎬetal..Combinationtherapyofrabies ̄infectedmicewithinhibitorsofpro ̄inflamma ̄toryhostresponseꎬantiviralcompoundsandhumanrabiesim ̄munoglobulin.[J].Vaccineꎬ2018ꎬ37(33):4724-4735.443生物技术进展CurrentBio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狂犬疫苗的研究进展
![狂犬疫苗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beed953c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9b.png)
狂犬疫苗的研究进展李岩异;戴碧璇;谭丽霞;张彩乔;李宏进;张卫婷【摘要】全球每年由狂犬病毒引起的死亡人数为50000例,狂犬病毒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目前狂犬疫苗是抵御狂犬病毒的最有效的手段,随着近些年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新型疫苗的研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安全有效的人用狂犬疫苗的出现,为人类抵御狂犬病毒提供了更有效的保护。
细胞培养的狂犬疫苗还将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人类抵御狂犬病毒主要手段,而单克隆狂犬病毒免疫球蛋白药物不久的上市,将为人类抵御狂犬病毒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
%Every year, the number of deaths caused by rabies virus is 50 000. Rabies virus is a serious threat to hu-man health worldwide. The rabies vaccine is the most effective way against rabies virus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biotechnology, the new type of vaccines in humans has appear, which is safe and effective for human. Rabies vaccine prepared in cells would be the main method nowadays and in the near future, while monoclonal im-munoglobulin drugs will soon provide a safer and more effective way against rabies virus.【期刊名称】《生物产业技术》【年(卷),期】2017(000)001【总页数】5页(P100-104)【关键词】狂犬病毒;狂犬疫苗;糖蛋白【作者】李岩异;戴碧璇;谭丽霞;张彩乔;李宏进;张卫婷【作者单位】华北制药金坦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 050010;华北制药金坦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050010;华北制药金坦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 050010;华北制药金坦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 050010;华北制药金坦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 050010;华北制药金坦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 050010【正文语种】中文狂犬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
人用狂犬病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研发进展
![人用狂犬病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研发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30fd1aa08bd63186bcebbc98.png)
㊀2018,34(6)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Z o o n o s e sD O I :10.3969/j.i s s n .1002-2694.2018.00.066 综㊀述人用狂犬病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研发进展赖永洁1,李㊀靖2作者单位:1.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研室,珠海㊀519041;2.珠海联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珠海㊀519041E m a i l :l i j v i c a @163.c o m 摘㊀要:狂犬病(R a b i e s )是由狂犬病毒(R a b i e s v i r u s )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人一旦发病致死率几乎100%.目前预防狂犬病的人用疫苗为狂犬病毒灭活疫苗.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进步,新一代以狂犬病毒G 蛋白(G l y c o p r o t e i n )为免疫原的疫苗在开发中,包括不同表达系统的G 蛋白亚单位疫苗,G 蛋白D N A 疫苗,G 蛋白病毒载体疫苗等.同时本文还探讨了未来可能取代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的被动免疫制剂(单克隆抗体)的研发进展.关键词:狂犬病;狂犬病毒;疫苗;G 蛋白;单克隆抗体中图分类号:R 373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 ㊀㊀㊀文章编号:1002-2694(2018)06-0563-07R e s e a r c h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p r o gr e s s o f h u m a n r a b i e s v a c c i n e s a n d p a s s i v e i m m u n e p r e pa r a t i o n s L A IY o n g Gj i e 1,L I J i n g2(1.D e p a r t m e n t o f I mm u n o l o g y a n dP a t h o g e n i cB i o l o g y ,Z h u h a iC a m p u s ,Z u n y iM e d i c a lU n i v e r s i t y ,Z h u h a i 519041,C h i n a ;2.T h eU n i t e dL a b o r a t o r i e s (Z h u h a i )C o .,L t d ,Z h u h a i 519041,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R a b i e s i s a z o o n o t i c d i s e a s e c a u s e db y r a b i e s v i r u s .R a b i e s v i r u s i n f e c t i o nh a s an e a r 100%c a s e f a t a l i t y ra t e f o l Gl o w i n g t h e o n s e t o f c l i n i c a l d i s e a s e .C u r r e n t l y ,v a c c i n e s u s e d f o r r ab i e s p r e v e n t i o n i nh u m a n a r e o r i g i n a t e d f r o mi n ac t i v a t ed r a b i Ge s v i r u s .W i t h r a p i dd e v e l o p m e n t ofg e n e e n g i n e e r i n g t e ch n o l o g y ,n e w g e n e r a ti o n r a b i e s v a c c i n e s u s i n g v i r a lG p r o t e i n (G l y c o Gp r o t e i n )a s a n t i g e n a r e i n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 c l u d i n g s u b Gu n i t v a c c i n e s p u r i f i e d f r o md i f f e r e n t e x p r e s s i o n s ys t e m s ,D N Av a c c i n e s ,a n dv a c c i n e su s i n g v i r a l v e c t o r s a s c a r r i e r ,e t c .T h i s r e v i e wa l s o d i s c u s s e s t h e r e s e a r c h 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p r o gr e s s o f t h e p a s s i v e i mm u n e p r e p a r a t i o n s (m o n o c l o n a l a n t i b o d i e s )w h i c hc o u l db e a n i d e a l s u b s t i t u t e f o r r a b i e s i mm u n o gl o b u l i n i n t h e f u t u r e .K e yw o r d s :r a b i e s ;r a b i e s v i r u s ;v a c c i n e ;G p r o t e i n ;m o n o c l o n a l a n t i b o d y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L a iY o n g Gj i e ,E m a i l :l i jv i c a @163.c o m ㊀㊀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疾病(由动物传播到人类的疾病).狂犬病毒感染家畜和野生动物,发病的动物通过咬伤或抓伤,将唾液中的病毒传播至人.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存在狂犬病,但95%以上的人类死亡病例发生在亚洲和非洲.欧美发达国家以野生动物狂犬病为主.近30年来我国狂犬病例发病数最低的一年是1996年(159例),此后逐年上升至2007年的3300例,而后逐年下降,2015年病例数为801例[1].我国计划于2025年消灭人狂犬病.目前,主动与被动免疫接种仍是控制狂犬病的最有效手段,本文就两类免疫制剂的研究现状与进展进行了综述.1㊀狂犬病毒简介和狂犬病主动被动预防措施狂犬病毒(R a b i e sv i r u s ,R V )属于弹状病毒科(R h a b d o v i r i d a e )狂犬病毒属(L ys s a v i r u s ).外形呈弹状,核衣壳呈螺旋对称,表面具有包膜,内含有单链R N A .狂犬病毒含有5种主要蛋白(L ㊁N ㊁G ㊁P 和M ),L 蛋白(L a r g e p r o t e i n )具有转录作用;N 蛋白(N u c l e o pr o t e i n )是核衣壳蛋白,为组成病毒粒子的主要核蛋白,其包裹着狂犬病毒的R N A 基因组;P蛋白(P h o s p h o p r o t e i n )和病毒复制㊁包装及逃逸机体免疫反应有关;G 蛋白(G l y c o p r o t e i n )是构成病毒365表面刺突的糖蛋白,是狂犬病病毒与细胞受体结合的结构,在狂犬病毒致病与免疫中起着关键作用;M(M a t r i x p r o t e i n)蛋白是病毒的基质蛋白.图1㊀狂犬病毒基本结构F i g.1㊀S t r u c t u r e o f r a b i e s v i r u s 狂犬病毒暴露前可以预防性接种狂犬病疫苗,通过主动免疫机制刺激机体产生抗狂犬病毒抗体.狂犬病毒暴露等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 o r l dH e a l t hO r g a n i z a t i o n ,WHO )动物接触分类标准可分为:Ⅰ类接触(触摸或饲养动物,或被动物舔舐完整的皮肤),Ⅱ类接触(造成轻微破损或无出血的轻微擦伤皮肤),Ⅲ类接触(穿透性的皮肤咬伤或抓伤,或粘膜污染).疑似狂犬病动物抓伤或咬伤(Ⅱ类和Ⅲ类接触)后的正确处理为:肥皂水彻底清洗伤口并及时注射狂犬病疫苗(Ⅱ类接触)或同时注射狂犬病疫苗和狂犬病免疫球蛋白(Ⅲ类接触).2㊀人用狂犬病疫苗现状和研发进展狂犬病疫苗免疫后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抗病毒中和抗体,激活T 淋巴辅助细胞及细胞毒性T 细胞,保护动物免受病毒感染.我国每年接种1200-1500万剂次的狂犬病疫苗,为全世界接种狂犬病疫苗最多的国家.最早期的狂犬病疫苗是在动物的神经组织中生产,采用的是干燥法灭活病毒法.后来的S e m pl e 疫苗采用化学灭活法(酚灭活),需要连续接种14-21针[2].虽然价格相对于细胞培养法生产的疫苗便宜,但接种次数太多且副作用大,WHO 不推荐使用,我国已于1991年开始禁用神经组织疫苗.1955年左右开始由鸟类动物胚胎生产狂犬病疫苗(如鸭胚胎).通过多轮的密度梯度离心去除非病毒脂质成分,并以β丙内酯灭活病毒.1967年开发了人类二倍体细胞(T h eh u m a nd i pl o i d c e l l v a c c i n e ,H D C V ).1970年代末开始又逐步开发了不同细胞培养系统生产的疫苗,如地鼠肾细胞㊁狗肾细胞㊁鸡胚细胞和V e r o 细胞等[3].目前国内生产的疫苗主要来源于V e r o 细胞培养,其次为人二倍体细胞和地鼠肾细胞.细胞中生产病毒的成本高,生产过程中有风险,贮存和运输需要低温.目前的狂犬病疫苗接种次数仍然偏多,尤其是对于暴露后的接种,需要尽可能少的接种次数且能充分诱导机体产生足量保护性抗体.基于减少狂犬病疫苗接种次数,价格及提高疫苗接种普及率和接种者依从性等方面的考虑,目前仍然有必要研发更为廉价㊁免疫原性更强和注射次数少的下一代狂犬病疫苗.天然G 蛋白在狂犬病毒包膜上为三聚体结构.G 蛋白需要胞外区㊁跨膜区和胞内区同时表达方能形成具有正确空间结构的三聚体.正确折叠和糖基化修饰后,G 蛋白具有充分的免疫原性,可诱发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G 蛋白也可以在感染细胞内表达并被转运至细胞膜上.有效的抗体不但可以中和并清除狂犬病毒,其还可以通过抗体依赖性细胞毒作用(a n t i b o d y Gd e p e n d e n tc e l l u l a rc yt o t o x i c i Gt y ,A D C C )和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c o m pl e m e n t Gd e p e n d e n tc y t o t o x i c i t y,C D C )清除被感染的细胞[4G5].因此以G 蛋白为抗原的疫苗是下一代疫苗研发的方向.但膜蛋白纯化困难,纯化过程中很难保持正确空间结构,一旦空间结构破坏即失去部分空间表位,免疫原性降低.包括一个跨膜区,一个胞外区,一个胞内区,其中五个免疫原性区域(Ⅰ㊁Ⅱ㊁Ⅲ㊁Ⅳ和a)位于胞外区.图2㊀狂犬病毒G 蛋白的结构示意图F i g .2㊀S t r u c t u r e o f r a b i e s v i r u s g l y c o pr o t e i n (G p r o t e i n )以下几种系统曾经被尝试用于表达和纯化G蛋白.2.1㊀大肠杆菌表达系统㊀大肠杆菌表达系统技术成熟且重组蛋白产量高,但表达的G 蛋白非可溶性,没有翻译后修饰如糖基化修饰.因此G 蛋白不能正确折叠形成正确的空间结构,蛋白免疫原性差,不能作为抗原激发机体产生足够强度中和抗体[6].465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8,34(6)2.2㊀直接从培养的狂犬病毒中纯化㊀狂犬病毒培养生产工艺繁琐,对生物安全要求高,相对于减毒疫苗和灭活疫苗多了一步G蛋白纯化步骤,大幅增加成本.尽管纯化的G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但因为成本过高而没有推广应用价值[7G8].2.3㊀昆虫细胞表达系统㊀昆虫细胞S f9表达的G 蛋白会被分泌到细胞膜上,一般会形成正确的三维结构并具有类似的生物学活性.可能由于翻译后修饰机制不同,S f9细胞表达的G蛋白分子量较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的小.通过将表达G蛋白的细胞或细胞裂解物作为免疫原免疫小鼠,可以产生中和抗体.但G蛋白纯化提取工作繁琐,成本高,限制了其推广应用[9G11].黑腹果蝇S2细胞也被用来作为宿主细胞表达G蛋白,表达G蛋白的S2细胞裂解物免疫小鼠可以诱导产生保护性抗体[12].有学者应用生物反应器培养S2细胞来表达G蛋白,并就生物反应器的S2细胞培养工艺进行了多方面优化,但依然面临免G蛋白的提取纯化问题,期待后续能够在蛋白提取工艺上有所突破[13G15].2.4㊀酵母细胞表达系统㊀酵母细胞是一种经济高效的真核蛋白表达系统,可以成功实现胞内表达或分泌表达,成本低廉,培养条件要求不高,适宜工业放大.尽管酵母系统有以上诸多优点,但表达的G 蛋白不能正确折叠,并有可能形成异常多聚体,此外酵母的高甘露糖糖基化修饰不利于G蛋白的稳定并对蛋白免疫原性有影响,动物实验显示酵母细胞表达的G蛋白能够在被免疫的小鼠中产生中和抗体,但仅仅能保护肌肉内注射的毒株攻击,不能保护大脑内注射的毒株攻击[16G17].基于以上原因,酵母不适合作为G蛋白表达系统.2.5㊀转基因植物表达㊀在植物如西红柿中㊁烟叶和玉米中表达抗原蛋白具有生产成本低㊁物流成本低㊁给药方便等优势.植物中的G蛋白可经过进食在小鼠体内产生保护性免疫反应.植物表达系统的以下缺点限制了其大规模推广应用:1)剂量不好衡量,尤其是对于暴露后的免疫;2)烹饪方式差异㊁进食咀嚼方式差异㊁消化道微环境和p H值差异影响了抗原蛋白的降解和接触免疫系统的机会;3)该类型抗原蛋白在人体中是否能够引起有效的免疫反应尚无实验结论[18G20].2.6㊀哺乳动物细胞表达㊀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的G 蛋白具有正确的翻译后修饰和折叠,免疫原性好.但G蛋白提取时常用的去污剂是T r i t o nXG100,这会造成G蛋白变性.从细胞膜上提取G蛋白比从病毒中提取过程要繁琐许多.此外,和可溶性蛋白相比较,膜蛋白的产量低.有报道称在M D B K细胞中表达了可溶性的G蛋白的胞外区,但因为没有跨膜区域协助蛋白正确折叠,所表达的蛋白免疫原性弱,其表达的可溶性蛋白仅可用于诊断研究[21].悬浮培养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 h i n e s eh a mGs t e r o v a r y c e l l s,C HO)可达到很高的细胞密度(1-3ˑ107/m L),培养体系可达到2000-10000L,蛋白产量高,且翻译后修饰如糖基化类似于人体细胞,蛋白活性好,被广泛用于表达各种治疗性蛋白如单克隆抗体等.有研究采用C HO表达了可溶性的G蛋白胞外区,但仅表达可溶性的胞外区不能形成有强免疫原性的三聚体结构[22].C HO细胞表达G 蛋白目前主要用于G蛋白糖基化研究[23G26].除了利用上述不同系统表达和纯化G蛋白外,将G蛋白基因导入接种者体内使其在接种者体内表达G蛋白也是狂犬疫苗的一个发展方向.2.7㊀核酸疫苗2.7.1㊀D N A疫苗㊀将含有G蛋白基因的质粒D N A通过鼻腔灌注㊁肌肉注射㊁皮下注射及基因枪等途径导入实验动物细胞内,表达的G蛋白可在兔子㊁猫㊁狗㊁小鼠和猕猴体内诱导免疫反应,产生中和抗体[27G30].2.7.2㊀R N A疫苗㊀用含有狂犬病毒G蛋白基因的R N A作为疫苗免疫小鼠,小鼠产生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类似于D N A疫苗[31].虽然核酸疫苗具有生产成本低㊁易于运输和保存等优点,但有整合入接种者基因组的风险(D N A 疫苗)及产生免疫反应所需时间长㊁免疫反应较弱等缺点,不能用于狂犬病毒暴露后免疫,暴露前预防性接种的优势也不大,以上诸多原因限制了其应用.2.8㊀利用病毒载体在被免疫动物体内表达G蛋白㊀利用病毒载体在动物体内表达G蛋白以激发机体的细胞和体液免疫是具有前景的方法[32].病毒载体疫苗已在欧美发达国家野生动物狂犬病控制中得到广泛应用且效果显著.病毒载体基因组中含有G蛋白基因,可在接种者体内表达G蛋白,但病毒载体疫苗的一个缺点是:接种者体内如业已存在抗病毒载体抗体会抑制病毒载体的感染复制和G蛋白抗原的表达.2.8.1㊀痘病毒载体(P o x v i r u s)疫苗㊀痘苗病毒(V a c c i n i a)是痘病毒的一种.减毒痘病毒狂犬病疫苗已经被欧洲和美国用于免疫动物如红狐狸㊁浣熊㊁郊狼㊁臭鼬等,有效地降低了狂犬病在上述野生动物中的发病率.减毒的痘苗病毒安卡拉株(M o d i f i e d v a c c i n i a v i r u sA n k a r a,MV A)在大部分细胞中不能5656期赖永洁等:人用狂犬病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研发进展复制,人体对其免疫耐受性好于普通痘苗病毒.但以MV A为载体的G蛋白疫苗在小鼠中的免疫原性不及普通痘苗病毒疫苗强[33].痘苗病毒载体疫苗因为不能完全减毒且在诱导T细胞免疫方面的能力较弱因而人群中应用的前景不大.2.8.2㊀腺病毒(A d e n o v i r u s,A d)载体疫苗㊀腺病毒能感染人的呼吸道㊁消化道㊁尿道㊁膀胱和眼等组织和器官,其基因不能整合入人体基因组,没有潜在的致癌能力,安全性也已经得到认证[34G35].其中人腺病毒5型(A d e n o v i r u sh u m a ns e r oGt y p e5,A d H u5)载体疫苗使用的A d H u5删除了E1基因,是一种复制缺陷型病毒.A d H u5诱导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水平远远高于痘苗病毒和D N A病毒.因病毒不能复制,减少了其在免疫缺陷人群中应用的风险.但因普通人群A d H u5抗体阳性率较高,限制了其应用[36G37].采用黑猩猩腺病毒(A d e n o v i r u sC h i m p a n z e eGD e r i v e dS e r o t y p e s,A d C)载体构建的疫苗因人群中普遍不含抗A d C抗体,表达G蛋白的A d C在经肌肉注射㊁口腔或鼻腔免疫小鼠一次后可产生持久保护性抗体[38G39].目前,基于A d C3的E b o l a疫苗已经完成一期临床试验,受试者肌肉注射疫苗一次,耐受性良好且产生的抗体可以持续到接种后48周,二期临床试验在进行中[40G41].鉴于E b o l aA d C病毒疫苗的临床研究结果,狂犬病A d C疫苗前景乐观.综上所述,G蛋白提取困难导致其成本居高不下,G蛋白亚单位疫苗目前不具备大规模推广应用条件.病毒载体疫苗尤其腺病毒载体安全㊁有效㊁经济㊁使用方便,是下一代人狂犬病疫苗的发展方向.3㊀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现状和研发进展3.1㊀狂犬病免疫球蛋白㊀狂犬病疫苗注射到产生有效抗体需要14d左右时间,在产生有效抗体前的约2周的窗口期需要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如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来中和伤口附近可能存在的狂犬病毒.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注射后能够立即中和伤口局部的大部分病毒,阻止病毒扩散并侵入神经系统.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的半衰期为14~21d,可为疫苗诱发主动免疫赢得时间.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和疫苗联合应用,可以最大限度地预防狂犬病发生.目前市场上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有两种.3.1.1㊀马源狂犬病免疫球蛋白(E q u i n e r a b i e s i mGm u n o g l o b u l i n,E R I G)㊀狂犬病毒免疫马匹采集血浆,经胃酶消化后,用硫酸胺盐析法制得的液体或冻干的免疫球蛋白制剂.因属于异源性蛋白,注射后过敏反应多见,程度轻重不一,严重者可致人死亡.3.1.2㊀人源狂犬病免疫球蛋白(H u m a nr a b i e s i mGm u n o g l o b u l i n,H R I G)㊀先用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健康人后再经人用狂犬病疫苗免疫获得血浆,经提取㊁灭活病毒制成人抗狂犬病毒免疫球蛋白.缺点是来源有限,价格昂贵.一般无不良反应,少数人有红肿㊁疼痛感,无需特殊处理,可自行恢复.E R I G和H R I G供应量有限,价格偏高,在狂犬病呈地方性流行的不发达地区难以普及.且疫苗联合H R I G或E R I G应用并不能保护所有狂犬病毒属血清型的感染[42G43].3.2㊀狂犬病毒单克隆中和抗体(m o n o c l o n a l a n t iGb o d y,m A b)㊀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相较于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具有安全性好,特异性强,用量小,成本低,可大量生产等优点.效果与H R I G近似,适用于暴露后治疗,临床应用前景广阔.一个单克隆抗体只能识别一个抗原表位,因此一般将数个单克隆抗体混合使用[44].WHO推荐开发抗狂犬病G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并且使用多个抗体的混合制剂以替代现有的H R I G或E R I G[45].国内外目前处于开发阶段的抗狂犬病毒单克隆抗体有:3.2.1㊀M a s s B i o l o g i c s和印度血清研究所(S e r u mo f I n s t i t u t e o f I n d i a)共同开发的R A B1(I7C7),该单克隆抗体的表达细胞是C HO,结合的抗原表位在胞外区免疫原性区域I I I[46G47].该单抗虽不能结合狂犬病毒所有血清型的G蛋白[48],但对绝大多数已知的狂犬病毒血清型中和效果良好,目前印度正在进行二期与三期临床试验.3.2.2㊀C r u c e l lH o l l a n dB V开发的C L184(C R57和C R4098两个单抗的混合制剂,两个单抗结合表位分别位于免疫原性区域I和I I I),表达细胞为P e r.C6.虽然两种抗体联合使用可以结合绝大部分狂犬病毒株,但因抗体不能结合中和所有狂犬病毒毒株而暂时终止二期临床试验[49G51].考虑到不同区域狂犬病毒流行株的差异,该单克隆抗体混合制剂依然有巨大的开发价值.3.2.3㊀R V C20和R V C58(分别结合位于免疫原性区域I和I I I的表位)为新报道的抗狂犬病毒G蛋白单克隆抗体,表达细胞为P e r.C6,可以中和所有35种狂犬病毒,效果优于C R57,C R4098和R A B1,目前处于临床研究前期[52].3.2.4㊀S Y N023(C T B011和C T B012两个单抗的混合制剂)是另一组新报道的人源化抗狂犬病毒G蛋白单抗混合物,和H R I G在动物中的保护效果相665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8,34(6)当.表达细胞为C HOGD G44,动物试验中接种剂量0.03m g/k g即可达到保护效果.C T B011结合表位为免疫原性区域I I I和其附近区域,C T B011结合表位为多个不连续的保守的氨基酸形成的空间表位,不属于已经报道的G蛋白免疫原性区域.初步研究表明S Y N023可以中和中国流行的15株狂犬病毒毒株和北美地区流行的12株狂犬病毒株,目前处于临床研究前期[53].3.2.5㊀我国目前在人源抗狂犬病毒G蛋白单克隆抗体(m A b)的研究已处于世界前列.国内多家学术科研机构报道了抗狂犬病毒G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㊁鉴定及中和作用效果[54G56].其中,华北制药集团从2003年开始进行人源化抗狂犬病毒单克隆抗体(NM57)的研发工作,已得到了高水平表达工程细胞株,对制备得到的H u MA b s纯品进行了充分鉴定,用狂犬病毒标准攻击毒株(C V S)以及中国有代表性的街毒株进行了中和试验,结果显示NM57对狂犬病毒有明确的中和作用.同时,在街毒株的攻击实验中,显示了优于市售H R I G的保护率[57G58].NM57为C HO细胞表达的单克隆抗体,与C r u c e l lH o l l a n dB V开发的C R57(表达系统为P e r.C6细胞)一样源于单克隆抗体S O57株(表达系统为B S R细胞),NM57的中和靶位为狂犬病毒G 蛋白高度保守的免疫原性区域I[58G60],NM57已于2013年完成一期临床试验,安全性良好[61].2016年底已完成二期临床试验,抗体特异性好,注射所需量约为1m g/人份,用量约为血源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的千分之一,预计可以显著压缩价格至传统H R I G的1/3.虽然其不能保护所有的狂犬病毒株感染,但针对中国的狂犬病毒流行株,是可以起到有效保护作用的.该单克隆抗体的上市后必定会对我国狂犬病防治产生重大正面促进作用.4㊀结㊀语发达国家已基本消除人和家养宠物的狂犬病,将狂犬病预防重心转移到野生动物上,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尽管现有的狂犬病毒灭活疫苗需要暴露前注射3针,暴露后需要注射4~5针,但在发达国家狂犬病极其罕见,市场需求少,疫苗公司缺乏动力研发新型疫苗.对于经济落后国家,更为简便经济的疫苗仍存在很大需求.对于暴露前的大规模预防接种尤其需要这种疫苗具有绝对的安全性㊁经济性以及免疫的持久性,腺病毒载体疫苗尤其是黑猩猩腺病毒载体疫苗可以满足这方面的要求.对于暴露后接种,需要疫苗能够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诱发机体的免疫反应.这种情况下D N A疫苗因为诱导免疫反应所需时间长,不是好的选择.可以选择已有的灭活病毒疫苗或病毒载体疫苗结合狂犬病毒免疫球蛋白或单克隆中和抗体.相信随着研发的进展,基于狂犬病毒G蛋白的更为廉价方便的疫苗会在不久的将来会问世.对于可能替代狂犬病毒抗血清的单克隆抗体,虽然其对生产技术要求高,但其优点不言而喻,可大规模生产降低成本,批次间效价的差异小,可以做成干粉,方便运输和贮存,提高保存期且更容易在偏远地区运用.狂犬病毒抗血清不能提供100%的保护,狂犬病毒单克隆抗体也存在同样问题.目前在研的单克隆抗体,其结合的表位均位于相对保守的区域.单个抗体不能中和所有毒株,会有免疫逃逸株出现[49G51].WHO推荐使用混合制剂,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识别不同表位的抗体联合使用.混合制剂具有以下特点:高效价,识别G蛋白上不同的无重合区域的表位,能中和尽可能多的毒株,可以显著减少或消除免疫逃逸毒株.对于在中国和印度进行临床试验的单个单克隆抗体制剂,无疑存在免疫逃逸株的问题,但考虑到中印两国狂犬病毒流行株的流行情况,其使用是可以达到中和当地流行的毒株目的.单一抗体制剂的生产工艺和成本较两种或两种以上抗体混合制剂要低.相对于H R I G或E R I G的昂贵及短缺,其在中印这两个狂犬病高发国家控制和减低暴露后风险还是有意义的.当然以后的发展方向还是混合制剂.随着时间的推进仍有可能会产生由基因突变和基因交换而来的新免疫逃逸株.就此问题需要结合狂犬病毒流行株分子流行病学上的监控数据,针对狂犬病毒流行株的变异情况,不断更新单克隆抗体混合制剂,提高抗体的保护范围,减少免疫逃逸株的出现.随着新一代狂犬病疫苗以及狂犬病毒单克隆抗体的研发和应用,有信心期待2025在中国消灭人狂犬病,进而消灭家养宠物狂犬病并有效控制野生食肉动物狂犬病.参考文献:[1]刘淑清,陶晓燕,于鹏程,等.中国2015年狂犬病流行特征分析[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6,30(6):537G540.D O I:10.3760/c m a.j.i s s n.1003G9279.2016.06.009[2]P i y a s i r i s i l p S,S c h m e c k p e p e rB J,C h a n d a n a y i n g y o n g D,e ta l.A s s o c i a t i o no f H L A a n d TGc e l lr e c e p t o r g e n e p o l y m o r p h i s m s w i t h s e m p l e r a b i e s v a c c i n eGi n d u c e d a u t o i mm u n e e n c e p h a l o m y e l iGt i s[J].A n nN e u r o l,1999,45(5):595G600.D O I:10.1128/J V I.7656期赖永洁等:人用狂犬病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研发进展79.8.4672G4678.2005[3]W o r l d H e a l t h O r g a n i z a t i o n.W e e k l y e p i d e m i o l o g i c a l r e c o r do n r a b i e s[E B/O L][2017G09G21].h t t p s://f o x r a b i e s b l u e p r i n t.o r g/ I MG/p d f/H u m a n P r o p h y l a x i s_w e r8532_WH O.p d f [4]P e r e i r aC A,N o z a k iGR e n a r d J N,S c h w a r t z J,e t a l.C y t o t o x i c i t y r e a c t i o n s a g a i n s t t a r g e t c e l l s i n f e c t e dw i t h r a b i e s v i r u s[J].JV i rGo lM e t h o d s,1982,5(2):75G83.D O I:10.1016/0166G0934(82)90084G2[5]C r a i g H o o p e rD,M o r i m o t oK,B e t t eM,e t a l.C o l l a b o r a t i o no f a n t i b o d y a n d i n f l a mm a t i o n i nc l e a r a n c eo f r a b i e sv i r u s f r o mt h e c e n t r a l n e r v o u s s y s t e m[J].JV i r o l.1998,72(5):3711G3719.[6]Y e l v e r t o nE,N o r t o nS,O b i j e s k i J F,e t a l.R a b i e sv i r u s g l y c oGp r o t e i na n a l o g s:b i o s y n t h e s i s i n E s c h e r i c h i ac o l i[J].S c i e n c e,1983,219(4585):614G620.D O I:10.1126/s c i e n c e.6297004[7]E r t lH C.N o v e l v a c c i n e s t oh u m a nr a b i e s[J].P L o S N e g lT r o p D i s,2009,3(9):e515.D O I:10.1371/j o u r n a l.p n t d.0000515[8]S u r e a uP,P e r r i nP.T h e u s e o f i mm u n o s o m e t e c h n o l o g y f o r v a cGc i n e s a g a i n s t r a b i e s a n do t h e rv i r a l d i s e a s e s[J].E u r JE p i d e m iGo l,1989,5(3):275G278.D O I:10.1007/B F00144826[9]P r e h a u dC,T a k e h a r aK,F l a m a n d A,e t a l.I mm u n o g e n i ca n d p r o t e c t i v e p r o p e r t i e so fr a b i e sv i r u s g l y c o p r o t e i ne x p r e s s e db y b a c u l o v i r u sv e c t o r s[J].V i r o l o g y,1989,173(2):390G399.D O I:10.1016/0042G6822(89)90551G5[10]F uZ F,R u p p r e c h t C E,D i e t z s c h o l dB,e t a l.O r a l v a c c i n a t i o n o f r a c o o n s(P r o c y o n l o t o r)w i t hb a c u l o v i r u sGe x p r e s s e dr a b i e sv iGr u s g l y c o p r o t e i n[J].V a c c i n e,1993,11(9):925G928.D O I:10.1016/0264G410X(93)90379GC[11]R a m y aR,M o h a n aS u b r a m a n i a nB,S i v a k u m a rV,e t a l.E xGp r e s s i o na n d s o l u b i l i z a t i o no f i n s e c t c e l lGb a s e dr a b i e s v i r u s g l yGc o p r o t e i na n d a s s e s s m e n t o f i t s i mm u n o g e n i c i t y a n d p r o t e c t i v e e f f i c a c y i n m i c e[J].C l i n V a c c i n eI mm u n o l,2011,18(10):1673G1679.D O I:10.1128/C V I.05258G11[12]Y o k o m i z oA Y,J o r g e S A,A s t r a y R M,e t a l.R a b i e s v i r u s g l yGc o p r o t e i n e x p r e s s i o n i nD r o s o p h i l a S2c e l l s.I.F u n c t i o n a l r e c o mGb i n a n t p r o t e i n i ns t a b l ec oGt r a n s f e c t e dc e l l l i n e[J].B i o t e c h n o l J,2007,2(1):102G109.D O I:10.1002/b i o t.200600211[13]S w i e c hK,R o s s iN,S i l v aB G,e t a l.B i o r e a c t o r c u l t u r eo f r eGc o m b i n a n t D r o s o p h i l a m e l a n o g a s t e r S2c e l l s: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o fm e t a b o l i c f e a t u r e sr e l a t e dt oc e l l g r o w t ha n d p r o d u c t i o no f t h er a b i e sv i r u s g l y c o p r o t e i n[J].C y t o t e c h n o l o g y,2008,57(1):61G66.D O I:10.1007/s10616G008G9130G7[14]G a l e s iA L L,A g u i a rMA,A s t r a y RM.G r o w t ho f r e c o m b i n a n tD r o s o p h i l am e l a n o g a s t e r S c h n e i d e r2c e l l s p r o d u c i n g r a b i e sv iGr u s g l y c o p r o t e i ni n b i o r e a c t o re m p l o y i n g s e r u mGf r e e m e d i u m [J].C y t o t e c h n o l o g y,2008,57(1):73G81.D O I:10.1007/ s10616G008G9139Gy[15]V e n t i n iGM o n t e i r oD C,A s t r a y R M,P e r e i r aC A.P r o d u c t i o no f r e c o m b i n a n t r a b i e s v i r u s g l y c o p r o t e i n b y i n s e c t c e l l s i n a s i n g l eGu s e f i x e dGb e db i o r e a c t o r[J].M e t h o d s M o lB i o l,2018,1674:87G94.D O I:10.1007/978G1G4939G7312G5_7[16]S a k a m o t oS,I d eT,T o k i y o s h i S,e t a l.S t u d i e so nt h e s t r u cGt u r e s a n da n t i g e n i c p r o p e r t i e s o f r a b i e sv i r u s g l y c o p r o t e i na n aGl o g u e s p r o d u c e d i n y e a s t c e l l s[J].V a c c i n e,1999,17(3):205G218.D O I:10.1016/S0264G410X(98)00196G0[17]K l e p f e r S R,D e b o u c kC,U f f e l m a n J,e t a l.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o f r a b i e s g l y c o p r o t e i ne x p r e s s e d i n y e a s t[J].A r c h V i r o l,1993,128(3/4):269G286.D O I:10.1007/B F01309439[18]M c G a r v e y P B,H a mm o n d J,D i e n e l tMM,e t a l.E x p r e s s i o no f t h e r a b i e sv i r u s g l y c o p r o t e i ni nt r a n s g e n i ct o m a t o e s[J].B i oGt e c h n o l o g y(N Y),1995,3(13):1484G1487.D O I:10.1038/ n b t1295G1484[19]A s h r a f S,S i n g hP K,Y a d a vD K,e t a l.H i g h l e v e l e x p r e s s i o n o f s u r f a c e g l y c o p r o t e i no f r a b i e s v i r u s i n t o b a c c o l e a v e s a n d i t s i mm u n o p r o t e c t i v e a c t i v i t y i nm i c e[J].JB i o t e c h n o l,2005,119(1):1G14.D O I:10.1016/j.j b i o t e c.2005.06.009[20]L o z aGR u b i oE,R o j a sE,G o m e zL,e ta l.D e v e l o p m e n to fa n e d i b l e r a b i e s v a c c i n e i nm a i z e u s i n g t h eV n u k o v o s t r a i n[J].D e v B i o l(B a s e l),2008,131:477G482.[21]G u p t aP K,S h a r m aS,W a l u n j S S,e t a l.I mm u n o g e n i c a n d a nGt i g e n i c p r o p e r t i e s o f r e c o m b i n a n t s o l u b l e g l y c o p r o t e i no f r a b i e s v i r u s[J].V e tM i c r o b i o l,2005,108(3/4):207G214.D O I:10.1016/j.v e t m i c.2005.04.007[22]W o j c z y kB S,C z e r w i n s k iM,S t w o r aGW o j c z y kMM,e t a l.P u r iGf i c a t i o no f as e c r e t e df o r m o f r e c o m b i n a n tr a b i e sv i r u s g l y c oGp r o t e i n:c o m p a r i s o no f t w oa f f i n i t y t a g s[J].P r o t e i nE x p rP uGr i f,1996,7(2):183G193.D O I:10.1006/p r e p.1996.0026[23]S h a k i nGE s h l e m a nS H,R e m a l e y A T,E s h l e m a nJ R,e ta l.NGl i n k e d g l y c o s y l a t i o no f r a b i e sv i r u s g l y c o p r o t e i n.I n d i v i d u a l s eGq u o n s d i f f e r i nt h e i r g l y c o s y l a t i o ne f f i c i e n c i e sa n d i n f l u e n c eo n c e l l s u r f a c e e x p r e s s i o n[J].J B i o l C h e m,1992,67(15):10690G10698.[24]B u r g e r S R,R e m a l e y A T,D a n l e y J M,e t a l.S t a b l e e x p r e s s i o n o f r a b i e s v i r u s g l y c o p r o t e i n i nC h i n e s e h a m s t e r o v a r y c e l l s[J].JG e nV i r o l,1991,72(P t2):359G367.D O I:10.1099/0022G1317G72G2G359[25]K a s t u r iL,E s h l e m a nJ R,W u n n e r WH,e ta l.T h eh y d r o x y a m i n o a c i d i na nA s nGXGS e r/T h r s e q u o nc a n i n f l u e n c eNGl i n k e d c o r e g l y c o s y l a t i o n e f f i c i e n c y a n d t h e l e v e l o f e x p r e s s i o n o f a c e l l s u r f a c e g l y c o p r o t e i n[J].JB i o lC h e m,1995,270(24):14756G14761.D O I:10.1074/j b c.270.24.14756[26]W o j c z y kB S,T a k a h a s h i N,L e v y M T,e t a l.NGg l y c o s y l a t i o n a t o n e r a b i e sv i r u s g l y c o p r o t e i ns e q u o ni n f l u e n c e sNGg l y c a n p r oGc e s s i n g a t a d i s t a n t s e q u o n o n t h e s a m em o l e c u l e[J].G l y c o b i o lGo g y,2005,15(6):655G666.D O I:10.1093/g l y c o b/c w i046[27]T e s o r oC r u zE,F e r i aR o m e r oI A,L o p e z M e n d o z aJ G,e ta l.E f f i c i e n t p o s tGe x p o s u r e p r o p h y l a x i s a g a i n s t r a b i e s b y a p p l y i n g a f o u rGd o s eD N A v a c c i n ei n t r a n a s a l l y[J].V a c c i n e,2008,26(52):6936G6944.D O I:10.1016/j.v a c c i n e.2008.09.083[28]O s o r i o J E,T o m l i n s o nC C,F r a n kR S,e t a l.I mm u n i z a t i o no f d o g s a n d c a t sw i t h aD N Av a c c i n e a g a i n s t r a b i e s v i r u s[J].V a cGc i n e,1999,17(9/10):1109G1116.D O I:10.1016/S0264G410X(98)00328G4[29]L o d m e l lD L,P a r n e l lM J,B a i l e y J R,e t a l.O n eGt i m e g e n e g u n o r i n t r a m u s c u l a r r a b i e sD N Av a c c i n a t i o no f n o nGh u m a n p r i m aGt e s:c o m p a r i s o no f n e u t r a l i z i n g a n t i b o d y r e s p o n s e s a n d p r o t e cGt i o na g a i n s t r a b i e sv i r u s1y e a r a f t e rv a c c i n a t i o n[J].V a c c i n e,865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8,34(6)2001,20(5/6):838G844.D O I:10.1016/S0264G410X(01)00392G9[30]L o d m e l lD L,P a r n e l lM J,B a i l e y J R,e t a l.R a b i e sD N Av a c c iGn a t i o no fn o nGh u m a n p r i m a t e s:p o s tGe x p o s u r es t u d i e s u s i n g g e n e g u nm e t h o d o l o g y t h a t a c c e l e r a t e s i n d u c t i o n o f n e u t r a l i z i n g a n t i b o d y a n d e n h a n c e s n e u t r a l i z i n g a n t i b o d y t i t e r s[J].V a c c i n e,2002,20(17/18):2221G2228.D O I:10.1016/S0264G410X(02)00143G3[31]S a x e n aS,S o n w a n e A A,D a h i y aS S,e ta l.I n d u c t i o no f i mGm u n e r e s p o n s e sa n d p r o t e c t i o ni n m i c ea g a i n s tr a b i e su s i n g a s e l fGr e p l i c a t i n g R N Av a c c i n e e n c o d i n g r a b i e s v i r u s g l y c o p r o t e i n [J].V e tM i c r o b i o l,2009,136(1/2):36G44.D O I:10.1016/j.v e t m i c.2008.10.030[32]A s t r a y RM,J o r g eS A,P e r e i r aC A.R a b i e sv a c c i n ed e v e l o pGm e n t b y e x p r e s s i o no f r e c o m b i n a n t v i r a l g l y c o p r o t e i n[J].A r c h V i r o l,2017,162(2):323G332.D O I:10.1007/s00705G016G3128G9[33]W e y e r J,R u p p r e c h tC E,M a n s J,e t a l.G e n e r a t i o na n d e v a l uGa t i o no f ar e c o m b i n a n tm o d i f i e dv a c c i n i av i r u sA n k a r av a c c i n e f o r r a b i e s[J].V a c c i n e,2007,25(21):4213G4222.D O I:10.1016/j.v a c c i n e.2007.02.084[34]A r t e n s t e i nAW,O p a l J M,O p a lS M,e ta l.H i s t o r y o fU.S.m i l i t a r y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 t o t h e s t u d y o f v a c c i n e s a g a i n s t i n f e c t i o u s d i s e a s e s[J].M i l M e d,2005,170(4S u p p l):3G11.D O I:10.7205/M I L M E D.170.4S.3[35]C h o u d h r y A,M a t h e n aJ,A l b a n oJ D,e t a l.S a f e t y e v a l u a t i o n o f a d e n o v i r u s t y p e4a n d t y p e7v a c c i n e l i v e,o r a l i nm i l i t a r y r eGc r u i t s[J].V a c c i n e,2016,34(38):4558G4564.D O I:10.1016/ j.v a c c i n e.2016.07.033[36]X i a n g Z Q,P a s q u i n i S,E r t lH C.I n d u c t i o no f g e n i t a l i mm u n i t y b y D N A p r i m i n g a n di n t r a n a s a lb o o s t e r i mm u n i z a t i o n w i t ha r e p l i c a t i o nGd e f e c t i v ea d e n o v i r a lr e c o m b i n a n t[J].JI mm u n o l,1999,162(11):6716G6723.[37]X i a n g Z Q,Y a n g Y,W i l s o nJ M,e t a l.Ar e p l i c a t i o nGd e f e c t i v e h u m a na d e n o v i r u sr e c o m b i n a n ts e r v e sa sah i g h l y e f f i c a c i o u s v a c c i n ec a r r i e r[J].V i r o l o g y,1996,219(1):220G227.D O I:10.1006/v i r o.1996.0239[38]X i a n g Z,L iY,G a oG,e ta l.M u c o s a l l y d e l i v e r e dE1Gd e l e t e d a d e n o v i r a l v a c c i n e c a r r i e r s i n d u c e t r a n s g e n e p r o d u c tGs p e c i f i c a nGt i b o d y r e s p o n s e s i nn e o n a t a lm i c e[J].J I mm u n o l,2003,171(8):4287G4293.D O I:10.4049/j i mm u n o l.171.8.4287[39]Z h o uD,C u nA,L iY,e t a l.Ac h i m p a n z e eGo r i g i na d e n o v i r u s v e c t o r e x p r e s s i n g t h e r a b i e sv i r u s g l y c o p r o t e i na sa no r a l v a cGc i n e a g a i n s t i n h a l a t i o n i n f e c t i o n w i t hr a b i e sv i r u s[J].M o lTGh e r,2006,14(5):662G672.D O I:10.1016/j.y m t h e.2006.03.027[40]D eS a n t i sO,A u d r a nR,P o t h i nE,e t a l.S a f e t y a n d i mm u n oGg e n i c i t y o fac h i m p a n z e ea d e n o v i r u sGv e c t o r e dE b o l av a c c i n e i nh e a l t h y a d u l t s:a r a n d o m i s e d,d o u b l eGb l i n d,p l a c e b oGc o nGt r o l l e d,d o s eGf i n d i n g,p h a s e1/2a s t u d y[J].L a n c e t I n f e c tD i s,2016,16(3):311G320.D O I:10.1016/S1473G3099(15)00486G7[41]L e d g e r w o o dJ E,D e Z u r eA D,S t a n l e y D A,e t a l.C h i m p a n z e eA d e n o v i r u sV e c t o rE b o l a V a c c i n e[J].N E n g l J M e d,2017,376(10):928G938.D O I:10.1056/N E J M o a1410863[42]H a n l o nC A,K u z m i n I V,B l a n t o nJ D,e t a l.E f f i c a c y o f r a b i e s b i o l o g i c s a g a i n s t n e w l y s s a v i r u s e s f r o m E u r a s i a[J].V i r u sR e s,2005,111(1):44G54.D O I:10.1016/j.v i r u s r e s.2005.03.009[43]B o t hL,B a n y a r dA C,v a nD o l l e w e e r dC,e t a l.P a s s i v e i mm uGn i t y i n t h e p r e v e n t i o n o f r a b i e s[J].L a n c e t I n f e c t D i s,2012,12(5):397G407.D O I:10.1016/S1473G3099(11)70340G1[44]B a k k e rA B,P y t h o nC,K i s s l i n g C J,e t a l.F i r s t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t oh u m a n s o f am o n o c l o n a l a n t i b o d y c o c k t a i l a g a i n s t r a b i e sv iGr u s:s a f e t y,t o l e r a b i l i t y,a n dn e u t r a l i z i n g a c t i v i t y[J].V a c c i n e,2008,26(47):5922G5927.D O I:10.1016/j.v a c c i n e.2008.08.050[45]W o r l dH e a l t hO r g a n i z a t i o n.WHOe x p e r t s c o n s u l t a t i o no nr aGb i e s.s e c o n dr e p o r tw o r l dh e a l t ho r g a nt e c hr e p s e r[E B/O L][2017G09G21],2013,(982):1G139.h t t p://a p p s.w h o.i n t/i r i s/ b i t s t r e a m/10665/85346/1/9789240690943_e n g.p d f[46]S l o a nS E,H a n l o nC,W e l d o nW,e t a l.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a n d c h a rGa c t e r i z a t i o no f a h u m a nm o n o c l o n a l a n t i b o d y t h a t p o t e n t l y n e uGt r a l i z e s a b r o a d p a n e lo fr a b i e sv i r u si s o l a t e s[J].V a c c i n e,2007,25(15):2800G2810.D O I:10.1016/j.v a c c i n e.2006.12.031[47]N a g a r a j a nT,M a r i s s e n W E,R u p p r e c h tC E.M o n o c l o n a l a n t iGb o d i e s f o r t h e p r e v e n t i o no f r a b i e s:t h e o r y a n dc l i n i c a l p r a c t i c e[J].A n t i b o d y T e c h n o l o g y J o u r n a l,2014,4:1G12.D O I:10.2147/A N T I.S33533[48]W a n g Y,R o w l e y K J,B o o t hB J,e t a l.G g l y c o p r o t e i na m i n o a c i dr e s i d u e sr e q u i r e df o rh u m a n m o n o c l o n a la n t i b o d y R A B1n e u t r a l i z a t i o na r ec o n s e r v e d i nr a b i e sv i r u ss t r e e t i s o l a t e s[J].A n t i v i r a lR e s,2011,91(2):187G194.D O I:10.1016/j.a n t i v iGr a l.2011.06.002[49]B a k k e rA B,M a r i s s e n W E,K r a m e rR A,e t a l.N o v e lh u m a n m o n o c l o n a l a n t i b o d y c o m b i n a t i o ne f f e c t i v e l y n e u t r a l i z i n g n a t uGr a l r a b i e sv i r u sv a r i a n t s a n d i n d i v i d u a l i nv i t r oe s c a p em u t a n t s [J].JV i r o l,2005,79(14):9062G9068.D O I:10.1128/J V I.79.14.9062G9068.2005[50]G o u d s m i t J,M a r i s s e n W E,W e l d o n W C,e t a l.C o m p a r i s o no f a na n t iGr a b i e sh u m a n m o n o c l o n a la n t i b o d y c o m b i n a t i o n w i t h h u m a n p o l y c l o n a l a n t iGr a b i e s i mm u n e g l o b u l i n[J].J I n f e c tD i s,2006,193(6):796G801.D O I:10.1086/500470[51]M a r i s s e n W E,K r a m e rR A,R i c eA,e t a l.N o v e l r a b i e sv i r u sGn e u t r a l i z i n g e p i t o p e r e c o g n i z e d b y h u m a nm o n o c l o n a l a n t i b o d y: f i n em a p p i n g a n d e s c a p em u t a n t a n a l y s i s[J].JV i r o l,2005,79(8):4672G4678.D O I:10.1128/J V I.79.8.4672G4678.2005[52]D e B e n e d i c t i s P,M i n o l aA,R o t aN o d a r i E,e t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b r o a dGs p e c t r u m h u m a n m o n o c l o n a la n t i b o d i e sf o r r a b i e s p o s tGe x p o s u r e p r o p h y l a x i s[J].E M B O M o lM e d,2016,8(4):407G421.D O I:10.15252/e mmm.201505986[53]C h a oT Y,R e nS,S h e nE,e t a l.S Y N023,an o v e l h u m a n i z e d m o n o c l o n a l a n t i b o d y c o c k t a i l,f o r p o s tGe x p o s u r e p r o p h y l a x i s o f r a b i e s.P L o SN e g lT r o p D i s,2017,20(12):e0006133.D O I:10.1371/j o u r n a l.p n t d.0006133(下转第573页)9656期赖永洁等:人用狂犬病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研发进展。
狂犬病实验室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狂犬病实验室检测技术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0c5734e0998fcc22bcd10d7a.png)
行检测 , 结果证明脑 干是最适合用 F T检测的组织。 ai等 A Dv s
利 用 家 用 微 波 炉 固定 , 在 材 料 送 达 1 h出结 果 , 且 与 一 能 . 5 并 般 的 乙醇 固定 结 果 一 致 。 了减 少 非 特 异 性 ,kznc i 利 为 S r ek 等 y
抗原或抗体的检测方法。
关键词 : 犬病 , 狂 病毒 , 抗体 , 测方 法 检
D0I 0 3 6 / . : . 9 9J I 1 SSN.6 1 6 2 . 0 0 0 . 1 1 7 — 0 7 2 1 .8 0 3
狂 犬 病 ( a i ) 由狂 犬 病 病 毒 ( a i i s V) R be 是 s R be v u,R 引 s r 起 的人 兽 共 患 疾 病 ,人 和 所 有 温 血 动 物 对 狂 犬 病 病 毒 都 易
或 球 蛋 白处 理 后 , 紫 外 线 激 发 下 , 过 荧 光 显 微 的抗狂 犬病病毒核衣壳抗体来检测被捕获 的抗原 , 加显色底物进行
酶 促 颜 色 反 应 。该 方 法 由 Pr n P于 18 建 立 , 经 欧 美 ei r 9 6年 后 6个 实 验 室 试 验 , 检 测 了 3 0 个 样 品 , 果 表 明 与 F T 共 0 0多 结 A 有 很 好 的相 关 性 (6 )灵 敏 度 略 低 于 F T, 检 测 到 的 基 9% , A 能 因 I 狂 犬 病病 毒最 小 核 衣 壳 抗 原 量 为 10 g L 本 方 法 具 型 n/ 。 1 m 有 灵 敏 度 高 、 异 性 好 、 作 简 单 、 复性 好 、 需 要 昂 贵 仪 特 操 重 不
专 论 与 综 述
狂 犬病 实验 室检 测技术 研究 进展
狂犬病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狂犬病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98a6ed1b14791711cc7917c4.png)
等 温扩 增技 术( L AMP ) 和基 因芯 片技 术等狂 犬病病 毒 实验 室诊 断方 法做 一 综述 , 为 更好 地 开 展 实验 室诊 断
提供 参 考 。
关 键词 : 狂 犬病病毒 ; 检 测方 法 ; 研 究进展
中 图分 类 号 : ¥ 8 5 2 . 6 5 9 . 5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7 — 5 0 3 8 ( 2 0 1 3 ) 0 8 ~ 0 1 0 2 — 0 5
狂 犬病 ( R a b i e s ) 俗 称 疯狗 病 , 又 称恐 水 症 , 是由 狂 犬病 病毒 ( Ra b i e s v i r u s , R V) 引 起 的一 种 人 畜 共 患 的急 性 接 触 性 传 染 病 , 发 病 后 病 死 率 几 乎 为 1 0 0 。我 国是狂 犬病 的高 发地 区 , 感 染狂 犬 病死 亡 人数 居世 界第二 , 仅次 于 印度 。当今 世界 , 狂 犬 病仍 然是一 种 高发 的人 畜共 患病 , 无 论在 发 达 国家 ] , 还 是 发展 中 国 家_ 2 ] , 都 是 重 点 防控 的传 染 病 。狂 犬 病 在我 国 曾一度 得 到有 效 控 制 , 值 得 关 注 的是 我 国城 乡养 犬 、 猫 等宠 物 的 家庭 迅 速 增 加 , 野犬 、 猫 的数 量 均 呈现增 多趋 势 [ 3 ] , 使该 病 的发 病 率 近 年 有 上 升趋
动物 医学进展 。 2 0 1 3 , 3 4 ( 8 ) : 1 0 2 — 1 0 6
狂犬病病毒检测历史及研究进展
![狂犬病病毒检测历史及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f40d24fb0242a8956bece427.png)
狂犬病病毒检测历史及研究进展卢彦欣1王雷1 扈荣良2(1.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长春,1300622.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130062)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感染温血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后引发急性致死性脑脊髓炎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
狂犬病是迄今为止人类病死率最高的急性传染病之一,无特效的治疗药物,一旦发病,死亡率几近100 %。
狂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1 ,2 ] 。
2000多年前,我国就有狂犬病的记载[3],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受狂犬病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人类对狂犬病的认识曾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对其本质的认识也只是在近一百年内才完成的。
随着上世纪初期和中叶微生物尤其是病毒实验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狂犬病本质的认识逐渐深入。
在狂犬病认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法国科学家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及其同事发现狂犬病是由一种传染因子引起的,并且证明这种传染因子不但存在于唾液中,而且出现在整个神经系统,它的真正感染部位是在中枢神经部位。
巴斯德及其同事于1885年利用传代获得的固定病毒成功制备成了疫苗。
1903年,Negri发现了嗜伊红包涵体,但当时他错误地认为引起狂犬病的病原是一种原虫,并最后将狂犬病命名为“神经细胞恐水病”。
尽管如此,数年后,这种Negri小体(嗜伊红包涵体)作为狂犬病的一种重要的诊断特征盛行起来。
1926年超速离心技术、1930年电子显微镜技术的引入以及1928年超滤技术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人类对病毒及其本质的认识。
二十世纪六十和七十年代,狂犬病病毒的形态、化学组成、抗原特性和细胞培养等才有了一个清晰的轮廓。
狂犬病病毒属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s)狂犬病毒属(Lyssavirus),有包膜,其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编码N、P、M、G及L 5种结构蛋白。
狂犬病诊断的研究进展
![狂犬病诊断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b30fd555804d2b160b4ec037.png)
原。其灵敏度高、 特异性强 , 加之无需昂贵设备 , 操作 简便 , 因此便 于推广使用。余光开等 建立 了 E I LS A 检测家犬唾液中的狂犬病病毒抗原 , 并研制出检测狂 犬病病毒抗原试剂盒, 其方法敏感 、 特异 , 已应用到犬
取样困难 , 可靠性低 , 因此不推荐使用。死后可做脑组
织检查 , 在细胞 内病毒特异性荧光为黄绿色颗粒, 分布 在感染细胞的胞浆 内。根据特异性荧光颗粒 的多少、 荧光亮度、 阳性细胞在细胞总数中所占比例, 可将免疫 荧光反应分为“+一++++ ( ” 阳性细胞数 < 5 2 %为
“ + ”
Ab ta t R c nl t e p e ae c f a i stn st s , ih i s r u l e l n e d v l p n f n s c : e e t h rv l n e o be d r e whc e o syi r y, r e oi s i mp r l gt e eo me t — i i h oa
Re e r h P o r s n Dig o i fRa is s ac r ge si a n sso be
WA G Xnw iD p r e t fI e iu Di ae, eA l t o i lo L zo d a C lg ,uh u N i—e( eat n o n c os s s t f i e H s t uhu Mei l o ee Lzo m f t e s h f a d pa f i c l 6 6 0 , hn ) 4 0 0 C i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 狂犬病病毒感染免疫反应研究进展*金宏丽1,2,王化磊2,齐瑛琳1,2,赵平森2,3,赵丽丽1,2,梁萌1,2,杨松涛2**,夏咸柱2**(1.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吉林长春130062;2.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吉林长春,130122;3.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北京100021)摘要 狂犬病病毒感染机体后可引起严重的脑炎,病死率几乎为100%。
暴露前预防免疫和及时的暴露后免疫可有效阻止脑炎的发生,一旦出现狂犬病临床症状后,几乎所有的治疗方法均无效。
病毒感染机体后,激发机体产生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应答,而在病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前,机体产生的免疫应答不足可能是免疫保护失败的原因之一。
本文综述了机体对狂犬病病毒感染与疫苗免疫产生的免疫反应。
关键词 狂犬病病毒;免疫反应;免疫抑制;综述中图分类号 R37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5234(2011)08 0614 04[J our nal of Pathogen B iology.2011A ug;6(8):614-617.]The immune response to rabies virus infectionJIN H ong li1,2,WANG H ua lei2,QI Ying lin1,2,ZH AO Ping sen2,3,ZH AO Li li1,2,LIANG Meng1,2,YAN G Song tao2,XIA Xian zhu2 (1.College of A nimal Science and Veter inar y Medicine,J ilin Univ er sity,Changchun130062,China;2.I nstitute of M ilitar y Veter inar y M edicine,A cademy of M ilitar y M ed ical Sciences;3.I nstitute of L abo rator y A nimal Science,Chinese A cademy of M edical Sciences&Pek ing Union M ed ical Colleg e)Abstract Rabies vir us causes encephalit is in humans w ith a fata lity rate of almost100%.Encephalitis can be effect ively prev ented by pre ex po sur e vaccinatio n and pr ompt post ex po sur e vaccinatio n.H ow ever,almost all metho ds of treat ment are ineffect ive once the clinical sy mpto ms of rabies develop.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e responses are trigg ered oncethe body is infected with the pathog en.An inadequat e adaptive immune response trigg ered by the v irus,part icularly befo re the virus enters the CNS,may be one of the reasons fo r failed immunopro tection in humans.T his paper rev iews the immune r esponse to r abies infectio n and vaccinat ion.Key words Rabies virus;immune r espo nse;immunosuppr essio n;rev iew狂犬病病毒(rabies v ir us,RA BV)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为单股负链不分节段的R NA病毒。
RA BV的基因组大小为12kb,可编码5种结构蛋白[1],依次为核蛋白(N)、磷蛋白(P)、基质蛋白(M)、糖蛋白(G)和RN A依赖的RN A聚合酶(L)。
RA BV具有高度嗜神经性,侵入感染部位的外周神经,逆轴突传输至背根神经节,此时此处可检测到病毒粒子。
病毒传播速度较快,通过足垫接种病毒感染小鼠,立即截肢或切断坐骨神经后,可阻断病毒传播,而感染数天后再用此方法将不能阻止病毒的传播。
人感染病毒后,潜伏期为数月甚至数年,其原因可能为病毒可在伤口附近的肌肉组织内持续的静止存在或以低量复制。
一旦病毒由外周神经轴突转运至脊髓,即以极快的速度上行至脑,此过程一般仅需数小时。
病毒侵入脑内后,即进行大量增殖并迅速扩散至全脑。
目前,一旦出现狂犬病临床症状,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病人会在数天或数星期后死亡[2]。
1 RABV感染的免疫反应1.1 抗病毒作用的免疫反应 病毒侵入机体后,会诱导机体产生一系列的免疫应答过程,包括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反应。
宿主的先天性免疫是抵抗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包括干扰素(inter fero n,IF N)、炎症反应的产生,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增强等;获得性免疫包括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狂犬病暴露后不一定能发病,可能因为病毒没有成功引起感染,或虽引起感染但却被机体产生的免疫反应控制在早期阶段。
以上两种情况可研究的病例极少。
此外,免疫反应抵抗病毒感染机制中,RA BV中和抗体(vir us neutra lizing ant ibody,V NA)起重要作用,而大多数病人在出现临床症状后几天才能检测到抗体[3]或一直检测不到抗体[4]。
2004年,美国一女孩在感染蝙蝠RA BV后存活[5],在其治疗过程中主要采用了诱导昏迷及抗病毒药物,此治疗方法被称为M ilwaukee法,然而仅有2例病人采用此法获得成功,大多数病例均以失败告终[6,9]。
此小女孩在入院时即在其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中检测到了VN A,因此狂犬病病人CSF内的中和抗体可能是有利于病人存活的主要因素。
研究表明,R ABV实验室致弱毒株能激活机体的先天性免疫反应,尤其是IF N / 信号通路[10]。
RA BV实验室致弱毒株***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No.2011CB504706);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No.201103032)。
通讯作者 杨松涛,E mail:Yst610223@yah 夏咸柱,E mail:xia_xzh@ 作者简介 金宏丽(1987-),女,黑龙江七台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狂犬病病毒致病机理与新型疫苗研究。
E mail:jin8616771@感染后,若干I FN介导的信号通路和细胞转录活化过程中所参与的基因均发生上调,主要包括干扰素信号通路基因(Stat1, 2, 3和Jak 2)和干扰素调节因子(IRF 1, 2, 7)。
此外,IFN / 诱导蛋白可能在抗病毒过程(如mRN A翻译抑制、RN A降解、RN A编辑和细胞毒性T细胞)中发挥作用[10]。
除IFN / 通路外,RA BV实验室致弱毒株可同时刺激其他先天性免疫分子的表达,如细胞因子[11]、趋化因子[12]、T L Rs[13]和补体成分等。
先天性免疫分子表达的增多,可进一步引起严重的炎症反应及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细胞浸润。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是分别由T、B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RA BV实验室致弱株感染基因敲除小鼠实验表明,T、B 细胞基因敲除小鼠或B细胞基因敲除小鼠对病毒的敏感性增加,而CD8+T细胞基因敲除小鼠对病毒不敏感[14]。
此外,B 细胞敲除但有功能性CD4+T和CD8+T细胞的JH D小鼠,在感染RA BV实验室致弱毒株(CV S F3)后,尽管不能完全清除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 vous system,CN S)中的病毒,但其存活时间明显延长。
因此,B淋巴细胞及T淋巴细胞在控制RA BV感染过程中均具有重要作用。
可从CN S清除病毒的正常小鼠CNS中存在B细胞(CD19)和 轻链mRN A s[15],并可检测到抗体,从CN S分离的B细胞经体外培养后能产生RA BV特异性抗体。
因此,CN S中的特异性抗体可能是由渗入的B淋巴细胞产生,而不是外周循环抗体渗入[16]。
1.2 增强病毒致病性的免疫反应 中枢神经系统病毒的清除主要依赖于CD8+T淋巴细胞介导的病毒感染神经细胞的损坏,因此必然会伴随出现一些病理变化。
与出现脑炎症状的小鼠不同,瘫痪小鼠机体内常产生高水平的特异性中和抗体[17],有时感染可被清除,表明这种损伤与能清除感染的免疫反应密切相关。
然而,抗病毒免疫反应一定程度上可对机体产生负面作用,包括单核细胞家族产生的自由基和CD8+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此外,RA BV的N蛋白有超抗原作用,可活化T淋巴细胞,并刺激机体产生针对无关抗原的免疫反应[18],这不仅可加重炎症反应,还可诱导自身免疫脑脊髓炎的产生。
因此,如果免疫反应产生的不恰当(如V N A水平低或CD8+T淋巴细胞介导高水平的细胞免疫反应),或在感染广泛传播后才产生,免疫反应介导的CN S组织损伤会十分严重,此时是免疫反应而不是病毒本身引起机体死亡。
若干R ABV毒株可在体外多种细胞中复制[19],免疫细胞可被RA BV感染的证据表明,这些细胞可将病毒从神经支配弱的区域运输至神经支配强的区域,如转移至淋巴结,进而有利于RA BV向CN S的传播。
由此看来,病毒本身是免疫病理损伤的促进者,并因毒株特性不同而不同[20]。
不充足免疫动物通常比未免疫动物死的更快的 早死 现象同样支持了免疫应答可增加致病性的观点[21]。
R ABV感染后,免疫缺陷小鼠比正常小鼠存活时间长,表明免疫应答可加速RA BV感染动物的死亡。
此外,感染R ABV的免疫缺陷小鼠注射免疫血清后,同样加速其发病与死亡,表明抗病毒免疫血清可增加病毒致病性。
因此,免疫效应物产生情况,病毒在CN S内浸润、复制和传播情况,以及抗病毒免疫反应活化所需时间等因素共同决定了免疫介导的CNS损伤程度。
因此不难理解RA BV感染动物存活后,常伴有严重的神经损伤后遗症,这主要是因清除CN S中的病毒所致。
2 疫苗接种的免疫反应疫苗在狂犬病暴露前免疫或暴露后紧急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Pasteur首次在1885年研制出神经组织疫苗并应用于狂犬病的暴露后治疗,但此类疫苗中含有大量的髓磷脂碱性蛋白,在一些病例中可引起致命性脑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