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尘封的记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近,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整理家里的旧物过程中,从一只久未打开、落满灰尘的小木箱内,惊喜地发现几颗儿时曾玩过的沪语俗称“弹子”的五颜六色的小玻璃球,还有一叠花花绿绿的香烟牌子。
睹物生情,不禁勾起了我对童年的诸多回忆。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上海刚解放不久,法华镇路还是一条宽不过数米的很不起眼的卵石路。
法华镇路的一边紧挨法华浜,浜上建有清一色的二层简易连体木板房,每户人家之间仅隔着一层薄薄的木板,甭说大声喧哗,即使是压低了嗓音的秘密交谈,夜深人静之际也难免会泄露给左邻右舍。
我便生于斯长于斯。
据说法华浜原本也是一条水质清澈的河流,后来由于旧社会城市畸形发展,加之长期环保意识的缺失,到我小时候所能看到的法华浜早已是一条死浜、臭浜。
浜水呈黑绿色,浜面上经常漂浮着死猫死狗甚至死婴。
一场大雨过后,浜水上涨,污浊之物就会一股脑儿涌进板房低层,居民们无不叫苦连天。
法华镇路的另一边,房屋虽说多为砖石结构,但也少有三层以上的建筑。
由于路面狭窄,无人行道,两边的住户基本上是开门即路。
这就难坏了一帮天真无邪、精力充沛的孩子。
何处才是他们玩耍、嬉戏的地方呢?那时候这里还没有专门供少年儿童活动的场所,少儿们活动的内容也十分单一,女孩子最青睐的无非是踢毽子、跳皮筋之类,男孩子则大多倾心于打弹子或刮香烟牌子。
路边难得一见的小块空地,常常成为男孩和女孩争夺的目标。
我清楚地记得与小伙伴在法华镇路边打弹子的情景:盛夏,赤日炎炎,我们的后脊梁晒得脱了皮;隆冬,北风呼啸,我们的手背冻得红肿、开裂……玩着玩着,不知不觉间人随弹子就上了卵石路面,又往往会遭至过往行人特别是骑车者的白眼或训斥。
好在当时法华镇路上通过的机动车辆很少,要不然的话,不时触发交通事故恐将在所难免。
这种情况下,无形之中,孩子们活泼好动的天性无疑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和压抑。
变化自1958年始。
那一年,已经没有治理和保留价值的法华浜在百姓的欢呼声中被填平了。
木板房拆掉以后,我家搬离法华镇路。
从此,读高中,念大学,去外地工作,天南海北转了一大圈,在相隔近半个世纪之后,我毅然决然地又回到了新华社区,并最终选择靠近法华镇路的一幢新建高层楼宇定居下来。
这中间,内心深处埋藏着的凝重的“法华情结”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现在的法华镇路,柏油路面宽阔平坦,人行道上绿树成荫;原来低矮破旧的老房子已经绝迹,取而代之的是连绵不断成片的多层民宅,以及拔地而起的一座又一座现代化公寓大厦。
路边再也找不到踢毽子、跳皮筋的女孩和打弹子、刮香烟牌子的男孩了。
他们到哪儿去了呢?去了青少年活动中心读书看报,去了体育健身中心打球练拳,去了文化中心排演节目,去了东方信息苑上网冲浪……
抚今追昔,怎不让人思绪起伏、感慨万千?!我发自肺腑地由衷祝愿:伟大祖国欣欣向荣、日益强盛,年年吉庆有余;祖国“花朵”枝繁叶茂、茁壮成长,代代新人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