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学与文学批评_申丹教授访谈录

合集下载

论《已故上校的女儿们》的叙事策略

论《已故上校的女儿们》的叙事策略

论《已故上校的女儿们》的叙事策略摘要: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20世纪初在英美文坛才华出众且享誉盛誉的一位女作家。

英国作家的身份赋予了她英国文学的优良传统,如字斟句酌,语言细腻准确、故事节奏紧凑等。

同时作为20世纪初的女作家,她的短篇小说显示出独特的风格。

在题材、语言形式、尤其是叙事方式上都大胆创新。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一贯以其在叙事方式上的创新为评论界所称道。

《已故上校的女儿们》作为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是其文风已经基本形成之后创作的作品。

尤其是从叙事风格来看,已经可以称得上曼斯菲尔德叙事策略的代表之作。

本文选择《已故上校的女儿们》作为分析文本,通过从叙事视角和叙事语言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来揭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精湛的叙事策略,以此呈现曼斯菲尔德的现代小说叙事风格。

标签:已故上校的女儿们;叙事视角;叙事方式;文体前言作为叙事学所关注的两个基本点,叙事视角与叙事方式是叙事学中不可忽视的两个基本问题。

这两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叙事策略从一个重要的方面体现出了作家的写作风格。

在文体学中有相当篇幅是对文学叙事进行关照,在申丹教授的《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中也以专门一个章节介绍叙事角度与叙事方式是如何彰显文体的。

叙事策略之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申丹教授在其《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中就提到“叙述学的‘话语’与小说文体学的‘文体’至少有两个重合之处。

一为叙事视角;另一为表达人物话语的不同形式,如‘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言语行为的叙述体’等。

这均为热奈特在第四章‘语式’中讨论的内容。

”[1]正是因为如此,本文旨在通过对《已故上校的女儿们》中叙事话语的分析,从叙事学的角度切入来关注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文体风格。

一、叙事视角“视角指叙述者或人物与叙事文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或状态,或者说,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股市。

视角在叙述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但必须承认,观察的角度不同,同一事件会出现不同的结构和情趣。

论申丹的叙事学研究

论申丹的叙事学研究

论申丹的叙事学研究
李森
【期刊名称】《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40)005
【摘要】申丹教授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从事叙事学理论研究,通过将叙事学与小说文体学的有机结合,把结构分析与字句解析融于一体,弥补了两种理论在小说分析时的盲区.而她的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研究,在理清线索和辨析关系的同时建立了跨学科、跨媒介的视野,对很多为人熟知的成见或定见中的问题与错误进行了重释,修正和完善了当代叙事理论发展中的问题.
【总页数】4页(P106-109)
【作者】李森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3
【相关文献】
1.小说叙事理论研究的创新之作——评申丹等著《英关小说叙事理论研究》 [J], 肖锦龙
2.谈申丹《叙事学》中的电影叙事——以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为例 [J], 杨怡
3.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丹申平衡建筑工作室 [J],
4.丹斋申采浩小说《梦天》研究-以自我交流为中心 [J], 金爱玲
5.叙事学与文学批评——申丹教授访谈录 [J], 乔国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叙事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关于叙事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61
渗入他人心灵和其他话语,说出其本来不可能 知晓的东西。Richardson在该章中还探讨了 后现代派作品中的几种不可靠叙述者:(1) 欺骗性叙述者;(2)自相矛盾的叙述者; (3)渗透性叙述者;(4)不相称的叙述者 (incommensurate narrator,即叙述者并非 文中杂乱异质信息的唯一来源);(5)超越 框架的叙述者(dis-framed narrator,即叙述 者打破了文本层次的束缚,甚至文本之间的界 限)。在后现代的非理性世界里,作者让叙述 者进行独特的不可靠叙述,颠覆了各种模仿规 约。Richardson不仅关注后现代或先锋派小 说,而且还关注当代非理性戏剧中偏离规约的 反模仿叙述方式。
叙事学研究如何应对非理性叙事的挑战
近来有的中国学者提出非理性视阈不仅 瓦解了传统叙事,使现代主义叙事取而代之, 而且也使叙事学无所作为,成为叙事学跨不 过去的一道门槛(易晓明,2008)。的确, “非理性”叙事给叙事学研究带来了严峻挑 战,但与此同时,也给叙事学研究带来了发展 机遇。在西方,已经有一些叙事学家对非理性 的叙事现象展开了富有成果的理论探讨。美国 叙事学家Brian Richardson所著《不自然的声 音:现当代小说中的极端叙事》(2006)就 聚焦于非理性叙事。在国际叙事文学研究协会 的年会上,这部专著获得了2006年度最佳叙 事研究著作奖。Richardson(2006:ix)开 篇即言:“叙事理论强调叙述和叙述者,但迄 今为止尚未对种类繁多的后现代和其他先锋 性的叙述策略展开系统探讨”。这本书旨在 帮助弥补这种不足,深入分析了现代和后现 代非理性叙事如何创造、分裂、重构叙述声 音,并对这些创新性叙述策略进行了理论化总 结归纳。譬如,该书第五章探讨了非理性叙 事中三种反常的叙述声音:(1)“对话者” (interlocutor),即提出问题的声音,而叙 事的其他部分会予以回答;(2)“消解叙 述”(denarration),即先报道一些信息, 然后又对之加以否定⑤;(3)“渗透性叙述 者”(permeable narrator),这种叙述声音

从叙事技巧的角度简析《孤独的孩子》

从叙事技巧的角度简析《孤独的孩子》

- 242 -校园英语 /从叙事技巧的角度简析《孤独的孩子》哈尔滨商业大学外语学院/姚晶【摘要】叙事学作为文学批评工具将文学理论与语言学的方法结合在一起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分析文学素材。

利用叙事技巧分析《孤独的孩子》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发展脉络。

【关键词】叙事学 叙事技巧 《孤独的孩子》叙事学作为文学批评工具将文学理论与语言学的方法结合在一起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分析文学素材。

“它审视的是所有的叙事的共同点(在故事、叙事和他们的关系层面)以及使彼此区别开来的差异;它试图解释写作和理解故事的能力。

”本文分析了叙事技巧如何在《孤独的孩子》短篇小说集的特定作品中发生作用,以及其在构建连续的作品方面的基本功能。

一、间接内心独白和聚焦转移1.间接内心独白。

在《尤利西斯》中,作者采用直接内心独白的写作手法塑造人物的思想、行动、背景信息和自己内心对事件的反射。

在《孤独的孩子》中,作者用大量的间接内心独白来告诉我们发生在特定时间的瑞秋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间接内心独白通过全知叙述者以人物的逻辑或声调探索人物的思想,可以更好地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别是心理。

它给读者角色的真实感和人物的心理变化。

读者通过全知叙述者获取信息,可以对独白的真实性更有信心。

人物的感情和思想都是通过独白来表达,可以在读者心中唤起共鸣,让读者真正了解人物的困境或困难。

通过间接内心独白的运用,作者使故事更加完整、清晰,使人物的行动和思想达到和谐。

下面是小说中的几段间接内心独白:“他们要我爱他们,瑞秋匆匆穿过街道时,大脑迅速的掠过这些疯狂的思绪,… …但他们却阻碍我给自己制造的每一个机会。

”对待不再青春的一切如此残酷,瑞秋有充分的理由:“他们没有权利,没有权利要求我,因为他们也没有像其他父母一样为我做事情。

”以上三个例子都选自第一章,反映了瑞秋和她父母的矛盾。

从瑞秋的内心活动来看,他们的矛盾是根深蒂固的、不相容的。

作者用 “大脑迅速的掠过这些疯狂的思绪”或“瑞秋有充分理由”这样的话语来指导我们从瑞秋的角度来看问题。

批判文学的标题

批判文学的标题

批判文学的标题
1、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
2、缺失与重建——论20世纪中国的文学批评
3、文化身份与中国文学批评话语的建构
4、叙事学与文学批评——申丹教授访谈录
5、中国文学批评史
6、性别意识与族群政治的复杂纠葛: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7、语用理论与文学批评--文学语用学探索之三
8、历史与文学--论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
9、文学批评理论
10、批评何为?——当前文学批评的两种症候
11、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
12、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理论
13、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反思与重建
14、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述论
15、空间转向中的文学批评
16、女性文学:女性·妇女·女性主义·女性文学批评
17、文学批评理论的主体间性转向
18、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
19、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20、《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新编》。

谈申丹《叙事学》中的电影叙事——以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为例

谈申丹《叙事学》中的电影叙事——以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为例

谈申丹《叙事学》中的电影叙事——以电影《我的父亲母亲》
为例
杨怡
【期刊名称】《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4(012)002
【摘要】申丹《叙事学》以其国际化的视野对叙事学、文体学、翻译学进行交叉
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系化叙事理论轨迹.文章引用其观点展开对电影《我的父
亲母亲》的叙事解读,通过影片“叙事主体”的追问来证明女性形象的陪衬地位.在“叙事色彩”的特点上,笔者通过“顺逆时序的色彩”、“时距中的叙事频率”以
及“叙事空间与视角”、“叙事空间的阐释”来凸显“时间叙事”和“空间叙事”中的色彩性.最后,通过“叙事补充”,让原本被影片“过滤”掉的历史重新浮现,包括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的“叙事补充”等.
【总页数】5页(P124-128)
【作者】杨怡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从低碳叙事视角浅谈电影叙事--以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为例 [J], 赵延红
2.初探叙事学理论——以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叙事时间为例 [J], 闫美光
3.电影叙事学对武侠电影的影视美学改造
——以电影《绣春刀2》人物构造为例 [J], 邓方洲
4.电影叙事学与文学叙事学的互文性——以复调与视点为例 [J], 周和军
5.弗朗索瓦·若斯特谈——当代电影叙事学和电影符号学 [J], 刘云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批判精神与批判艺术的完美结合——评申丹教授的《叙事、文体与潜文本》

批判精神与批判艺术的完美结合——评申丹教授的《叙事、文体与潜文本》

Model Combination of Critical Spirit and Critical Art A Review on Professor Shen Dan' s Narration, Style
and Subtext
作者: 王恩科
作者机构: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400067
出版物刊名: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44-148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期
主题词: 申丹;批判精神;批判艺术;叙事学理论;文体学理论
摘要:申丹教授的力作《叙事、文体与潜文本》以客观冷静的眼光透视叙事学相关理论,不迷信权威,不盲从“定见”,对个别理论观点进行修正和发展,并通过“整体细读”,对八部英关经典短篇小说的权威解读提出质疑,或颠覆“定见”,或发前人所未发。

该书作者立足文本反思和修正西方叙事学理论观点,其批判精神和严谨的批判态度无论对叙事学还是其他领域的研究者而言,在学术创新以及引进、批判和吸收西方学术理论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叙事、文体与潜文本——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读书笔记

《叙事、文体与潜文本——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读书笔记

《叙事、文体与潜文本——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读书笔记申丹教授的《叙事、文体与潜文本——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是一本研究与应用欧美文学批评的专著。

在读完这本作品三遍之后,我仍然如堕五里雾中,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我的理解困难。

第一,文学批评的理论研究本身是一门有一定难度的科学,它有着繁杂的概念,有着多样的研究流派和研究方法;第二,文学批评理论研究总是处在一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会深刻地受到一定时期的政治、文化的影响,要理清这些影响也是很困难的;第三,作家的文学创作有一部分是根据自身经验和天赋进行创作,有一部分是在接受文学理论的学习之后进行的创作,这两部分的创作都会对文学批评理论产生反作用,所以文学批评的理论研究是动态的,复杂的,是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第四,申丹教授在该专著的上篇的概述中说到“本书为文学领域的读者撰写”,已经明确指出了受众。

文学领域的读者就应该对文学概论、文学批评理论、文学潮流等有非常熟悉的认知,否则在阅读、理解该书时就会产生与我类似的困难,进而不能把握该书的理论框架、理解该书的观点和看法,更不要说对申丹教授提出的方法进行迁移运用了。

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会面对上述种种困难,但读者应选择继续阅读,并通过收集其他方面的资料来帮助理解。

一、为什么要阅读这本专著?前面已经提到这是一本文学批评方面的专著,它提供的是一种方法,一种思路。

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通过虚构、改编等方式或明或暗来展现现实生活的本质,要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把握文学作品的实质,就需要掌握文学批评的方法。

作为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研究生,掌握一定的文学批评的方法,进行文学批评的实践,对于语文文学作品的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文学作品是作者精心创作出来的,体现了作者的立场和价值判断,阅读文学作品,能引起读者的审美体验和思考,这就需要读者能尽可能地走进作者,挖掘出作者创作的真实意图,同情作者,进而生出自己的思考;同时,文学创作不是简单直白的说教,文学作品的深层次意义,有可能是不明显的,或者在文本内部是矛盾的,这就要求读者掌握一定的批评方法,能挖掘出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而对现实生活有更深层的认识。

中国文学教授千千万,为什么国际学术界引用最多的是申丹

中国文学教授千千万,为什么国际学术界引用最多的是申丹

中国文学教授千千万,为什么国际学术界引用最多的是申丹不久前,拥有全球最大同行评议学术论文索引摘要数据库Scopus的爱思唯尔(Elsevier)发布了2014年中国高频率被引用学者榜单。

这份榜单在网友中间引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因为大家发现平时舆论场上叱咤风云的大V学者基本都榜上无名。

榜单以理工科为主,不过爱好文学的我,还是发现艺术与人文领域学者排名躲在一个小角落里。

墙角的小花也动人,打开榜单链接一看,四位上榜者有两位是考古学教授——倪喜军和袁靖,另一位是哲学教授——刘清平,都不认识。

唯一一位与文学打交道的是北京大学的申丹教授,想必很多读者都没听说过。

很巧,我读过她的著作。

申丹教授申丹教授现为北京大学欧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

一搜材料,发现她是名门之后呢。

1958年生于湖南长沙,母亲张文庭是钱钟书的学生。

1977年恢复高考,申丹是第一批进入北京大学英语系学习的学生。

1982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深造。

1987年学成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历任讲师、副教授等职。

1992年,被!破!格!提!拔!为!教!授!次年成为博士生导师。

母亲是名师还不够,公公也是名师——我国著名西方语言学学者李赋宁。

2004年,李赋宁教授因病辞世,申丹在《国外文学》季刊上发表《我的公公李赋宁》一文,深情追怀这位同王佐良、许国璋等同辈一道建立我国外语文学教育体系的老学者,回忆其人格魅力,称李先生不是自己的父亲但亲如父亲(提醒注意下这里“自己”的用法,申丹教授在她的叙述学作品里对此有大段研究,我后文贴给大家)。

中科院博士后研究员韩晗,曾进行过一项大型人物访谈项目“学人录”。

其中有一篇名为《申丹:驰名西方批评界的中国女性》的文章。

据他介绍,与西方人研究英语语言文学相比,中国学者自然处于劣势。

往国外期刊投稿,难度较大;即便能够被国外期刊转载,也往往是介绍中国国内研究西方语言文学现状的文章。

“西方学者在英语语言文学期刊上发表论文也相当不易。

英美国家的英文系相当于国内的中文系,从业人员甚众,而英语语言文学期刊不收版面费,文科经费又紧张,这方面的学术期刊为数不多,每期一般又只发四至六篇论文,因此稿件接收率很低。

何为叙事的“隐性进程”?如何发现这股叙事暗流?

何为叙事的“隐性进程”?如何发现这股叙事暗流?

第四届叙事学国际会议暨第六届全国叙事学研讨会大会主题发言稿何为叙事的“隐性进程”?如何发现这股叙事暗流?申丹(北京大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西方叙事研究者对叙事进程产生了兴趣,进入新世纪以来,叙事进程成了一个更加热门的话题。

当前,西方叙事文学界对叙事进程的研究可谓方兴未艾。

美国文评家彼得·布鲁克斯1984年出版了颇具影响的《阅读情节》一书,为近年来西方学界对叙事进程的探索作了重要铺垫。

这本书是对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结构主义叙事学的一种回应。

布鲁克斯认为叙事学的分析模式揭示了在传统批评中被忽略的结构关系,给人以较大启迪。

但是,叙事学的分析模式过于静态,不利于分析情节运动。

他借鉴精神分析的方法,将叙事视为阅读过程中,文本“内部能量、张力、冲动、抗拒和愿望”构成的动态系统(Brooks xiv),着力于探讨连接叙事头尾和推动中部前行的力量。

80年代末,美国修辞性叙事批评家詹姆斯·费伦出版了《阅读人物、阅读情节》一书,与布鲁克斯类似,他将叙事视为一种进程,但没有沿着精神分析的轨道走,而是借鉴叙事学关于故事内容和话语表达的区分,将叙事进程的基础界定为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以及表达情节的话语层次的“紧张因素”。

费伦在1996,2005和2007又出版了三部独立撰写的专著和一系列论文,从不同角度探讨叙事进程。

由于费伦是近二十年来西方叙事研究界的领军人物,他对叙事进程的探讨引发了不少学者的跟进。

以色利的叙事研究也很出色。

以色利叙事理论家梅尔·斯滕伯格(Meir Sternberg)90年代以来聚焦于叙事进程的研究,发表了一些长篇论文,产生了较大影响。

世纪之交,美国叙事学家布赖恩·理查森(Brian Richardson)主编了《叙事动力:论时间、情节、结局和框架》一书,出版后引起了较大反响。

英国叙事文体学家迈克尔·图伦(Michael Toolan)在2009年出版的《短篇小说的叙事进程》一书中,采用语料库文体学的方法,对叙事进程展开探讨,分析作品的文字选择如何在阅读过程中引起读者的悬念或让读者感到意外,如何制造神秘感或紧张气氛等。

文本的漩涡——评申丹《叙事、文体与潜文本》

文本的漩涡——评申丹《叙事、文体与潜文本》

文本的漩涡——评申丹《叙事、文体与潜文本》
周靖波
【期刊名称】《中国图书评论》
【年(卷),期】2010(0)12
【摘要】@@ 在主持<当代叙事理论指南>的泽事时,申丹将第一部分的总标题"NewLight on Stubbom Problems"译作"顽题新解",可谓既"信"且"达";这同时也许在不经意之间表露出申丹个人的研究兴趣之所在,即对于叙事学界众说纷纭或是被忽略的问题的关注.
【总页数】5页(P108-112)
【作者】周靖波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独特的理论建树创新的文本阐释——评申丹新作《叙事、文体与潜文本》
2.前文本·嵌文本·潜文本——论《我们中的一个》的景观叙事
3.批判精神与批判艺术的完美结合——评申丹教授的《叙事、文体与潜文本》
4.文本与潜文本\r——千夫长《草原记》的叙事分析
5.叙事研究的新超越——《叙事、文体与潜文本》浅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

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

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文艺批评的重要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以其独特的方法论和价值观,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的重要视角。

首先,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作品是社会历史的反映,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现实的反映。

因此,在评价文学作品时,我们应该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中进行考察,分析其反映的社会现象、政治制度和经济关系等。

其次,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注重文学作品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作品是一定阶级意识的反映,是一定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表现。

因此,在评价文学作品时,我们应该其代表的阶级利益和意识形态,分析其对社会变革和革命斗争的影响。

再次,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因此,在评价文学作品时,我们应该注重其艺术表现和审美体验,分析其如何通过艺术形象和语言表现来打动人心。

最后,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还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功能。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传播工具,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功能。

因此,在评价文学作品时,我们应该其如何通过意识形态的传播来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总之,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是我们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的重要工具。

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发现其社会历史意义和审美价值,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把握其意识形态功能和阶级性等特征。

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文学批评观以《马克思主义与文学》为中心雷蒙德·威廉斯,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以其独特的文化唯物主义理论,对文学批评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代表作《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与文学之间的紧密关系,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文学批评观。

在《马克思主义与文学》中,威廉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文学研究的结合进行了深入探索。

跨学科角度的叙事分析——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

跨学科角度的叙事分析——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

跨学科角度的叙事分析——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
申丹
【期刊名称】《江西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8(000)002
【摘要】本文首先回顾了叙事学和文体学在美国和英国的发展史,讨论了两者既互补又相克的复杂关系.然后,结合"细读"以新形式主义面貌在西方的复兴,探讨了叙事学和文体学当前在国际上的学术位置.最后,在简要梳理"经典"和"潜文本"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介绍了"叙事、文体与潜文本"这一课题的研究目的、所针对的阐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全书的基本结构和采用的"整体细读"的分析途径.
【总页数】8页(P25-32)
【作者】申丹
【作者单位】英国爱丁堡大学,北京,1008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
【相关文献】
1.如何借助英美经典短篇小说培养高中学生的思维品质 [J], 张静华
2.如何借助英美经典短篇小说培养高中学生的思维品质 [J], 张静华
3.跨文化角度下英美文学作品赏析探究——评《英美文学经典作品赏析与导读(美国篇)》 [J], 张月红
4.从生态美学角度重读朱厄特短篇小说《白苍鹭》 [J], 燕文静
5.基于英美文学经典阅读培养文化品格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探究——以谭恩美短篇小说Fish Cheeks为例 [J], 王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叙事学

叙事学

2003年5月2003年 第3期外国文学Foreign LiteratureMay2003No.3,2003文论讲座:概念与术语 撰稿人:申 丹叙事学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5529(2003)0320060206一句话概说叙事学(narratology)也称叙述学,①是受结构主义影响而产生的研究叙事的理论,已走过将近40年的发展历程,可分为“经典”与“后经典”两个不同派别。

经典叙事学旨在建构叙事语法或诗学,对叙事作品之构成成分、结构关系和运作规律等展开科学研究,并探讨在同一结构框架内作品之间在结构上的不同。

后经典叙事学将注意力转向了结构特征与读者阐释相互作用的规律,转向了对具体叙事作品之意义的探讨,注重跨学科研究,关注作者、文本、读者与社会历史语境的交互作用。

大背景解说经典叙事学产生的背景经典叙事学,也称结构主义叙事学,属形式主义文论范畴,着眼于文本自身。

西方对于叙事结构的研究有渊远流长的历史,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堪称叙事学的鼻祖。

但在基于结构主义方法的叙事学诞生之前,对叙事结构的研究一直从属于文学批评或文学修辞学,没有自己独立的地位。

叙事学发轫于法国,并很快扩展到其他国家,成为一股国际性的文学研究潮流。

叙事学诞生的标志为在巴黎出版的《交际》杂志1966年第8期,该期是以“符号学研究叙事作品结构分析”为题的专刊,它通过一系列文章将叙事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公诸于众。

但“叙事学”一词直到1969年方始见于托多洛夫(T. Todorov)所著《〈十日谈〉语法》一书。

法国叙事学的兴起与20世纪中叶的结构主义思潮密切相关(参见第一讲《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创始人索绪尔(1857—1913)改历时语言学研究为共时语言学研究,认为语言研究的着眼点应为当今的语言这一符号系统的内在结构关系,即语言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这些成分各自的历史演变过程。

索绪尔的理论为结构主义奠定了基石。

寻找叙述者——与申丹同志商榷

寻找叙述者——与申丹同志商榷

作者: 王阳
作者机构: 云南民族学院干训部
出版物刊名: 外国文学评论
页码: 32-38页
主题词: 形式叙述者;叙述自我;聚焦者;第一人称叙事;阅读程式;经验自我;第三人;《喧哗与骚动》;不对称;四维时空
摘要: 寻找叙述者———与申丹同志商榷王阳近年来申丹同志发表了一系列叙事学论文,在范畴研究以及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将探讨引向深入,取得了不少进展。

但与此同时,申丹同志和国内外大多数研究者似乎始终未注意到,在他们的论文以及相应的文学批评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术语之一—...。

小说叙事理论研究的创新之作——评申丹等著《英关小说叙事理论研究》

小说叙事理论研究的创新之作——评申丹等著《英关小说叙事理论研究》

小说叙事理论研究的创新之作——评申丹等著《英关小说叙
事理论研究》
肖锦龙
【期刊名称】《江西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7(000)002
【摘要】申丹、韩加明、王丽亚等人所著的<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是小说叙
事理论研究领域的一部创新之作,它借分析、解剖英美重要小说理论家有关叙事艺
术的理论观点,全面、深入地探讨了小说叙事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
看法.该书既兼收并蓄又推陈出新,在世界小说叙事理论研究史上迈出了坚实而强劲
的一步.
【总页数】3页(P254-256)
【作者】肖锦龙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历史小说理论研究的新突破——评蔡爱国《历史的表情——当代历史小说的叙
事策略与精神旨归》 [J], 莫先武
2.中国本土特色小说叙事理论研究的典范之作——简评《中国古代小说叙事三维论》[J], 王卫波
3.可能世界理论下的数字叙事:评张新军《数字时代的叙事学:玛丽-劳尔·瑞安叙事理论研究》 [J], 武亚男
4.英美文学叙事理论与叙事方法研究——评《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 [J], 杨艳卫
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读申丹等著《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 [J], 赵炎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一个生活片段看不同叙事视角的不同功能

从一个生活片段看不同叙事视角的不同功能

从一个生活片段看不同叙事视角的不同功能
申丹
【期刊名称】《山东外语教学》
【年(卷),期】1996(000)003
【摘要】近三十年来.叙事视角(point of view,narrative perspective.focalization.etc.)一直是西方小说批评理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从创作实践来说,自法国作家福楼拜(Flaubert)和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始,很多小说家十分注重对叙事视角的运用.着力进行这方面的试验与创新。

叙事视角成了表达作品意义和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

本文拟通过对采用不同视角叙述出来的一个生活片段进行细致的分析,从一个侧面说明不同叙事视角所具有的不同功能。

【总页数】6页(P1-6)
【作者】申丹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
【相关文献】
1.重组肌腱蛋白-R不同功能片段的表达、纯化和生物学功能 [J], 肖华胜;杨浩;金卫林;黄文晋;段小莉;陈镔复;鞠躬
2.基于螺旋上升视角看经典问题的解题教学——从一个正方形经典问题的不同解法
说起 [J], 宋小玲
3.基于螺旋上升视角看经典问题的解题教学
——从一个正方形经典问题的不同解法说起 [J], 宋小玲
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一道希望杯老题看一题多解思维的广阔性 [J], 余铁青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一道希望杯老题看一题多解思维的广阔性 [J], 余铁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叙事学与文学批评———申丹教授访谈录乔国强*内容提要:申丹教授是教育部人文社科类首批长江学者、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特聘教授、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兼欧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

虽然她的研究跨文学、语言学(文体学)和翻译学诸领域,但近年来她主攻叙事理论与小说阐释,不仅是国内叙事学领域的学科带头人,而且也是欧美知名的非西方的叙事理论家,是国际上第一本《叙事理论百科全书》唯一的非西方的顾问编委和撰稿人,也是应邀为国际上第一本《叙事理论指南》撰稿的唯一非西方学者。

最近,申丹教授应邀就叙事学与文学批评的关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她首先回顾了西方和国内叙事学的发展过程,评论了叙事学研究在西方和国内的不同走向及其原因,指出经典叙事学在西方并没有过时,后经典叙事学在国内则有待进一步发展。

她认为叙事学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新的工具。

经典叙事学促进了形式审美批评的发展,后经典叙事学批评既关注作品的形式技巧,又关注读者、语境和意识形态意义,这打破了西方长期以来形式主义和反形式主义的对立。

后经典叙事学批评从各种新的角度切入作品,大大丰富了文学阐释。

她认为就文学作品的表达层而言,叙事学批评在关注面上有其局限性。

文学的艺术形式有两个不同层面,一为组合事件的结构技巧,另一为遣词造句。

叙事学聚焦于前者,而文体学则聚焦于后者,两者呈一种互为补充的关系,但这一互补关系往往被掩盖。

申丹还就国内的叙事学理论和文学叙事批评下一步应如何发展谈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叙事学 文学批评 新角度 局限性 方向乔国强(以下简称乔):国内外对于叙事结构和技巧的研究均有着悠久的历史,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堪称西方叙事学的鼻祖。

但在结构主义叙事学诞生之前,对叙事结构技巧的研究一直从属于文学批评、美学或修辞学,没有自己独立的地位。

结构主义叙事学的诞生改变了这一局面。

半个世纪以来,叙事学在西方取得了长足进展;改革开放以来,叙事学也逐渐发展成国内的一门显学。

首先我想请你就叙事学在国内外的发展谈谈看法。

申 丹(以下简称申):我们知道,结构主义叙事学于20世纪60年代在法国诞生之后,很快就扩展到了其他国家,成为一股独领风骚的国际性叙事研究潮流。

60年代至80年代,随着经典叙事学的迅速发展,深化了对叙事作品的结构形态、运作规律、表达方式或审美特征的认识,提高了欣赏和评论叙事艺术的水平。

令人遗憾的是,西方学界对于各派理论的互补性和多元共存的必要性往往认识不清。

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盛行的解构主义批评理5乔国强:叙事学与文学批评*乔国强,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外国文学研究》副主编,主要研究美国文学与英国文学。

6外国文学研究 2005年第3期论聚焦于意义的非确定性,对于结构主义批评理论采取了完全排斥的态度。

80年代以来,不少西方学者将注意力完全转向了文化意识形态分析,转向了作品之外的社会历史环境,将作品视为一种政治现象,将文学批评视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他们反对叙事的形式研究或审美研究,认为这样的研究是为维护和加强统治意识服务的。

在这种“激进”的氛围下,经典叙事学受到了强烈冲击,研究势头回落,人们开始纷纷宣告经典叙事学的死亡。

世纪之交,西方学界出现了对于叙事学发展史的各种回顾。

尽管这些回顾的版本纷呈不一,但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认为叙事学已经死亡,“叙事学”一词已经过时,为“叙事理论”所替代。

第二类认为经典叙事学演化成了后结构主义叙事学。

第三类则认为经典叙事学进化成了以关注读者和语境为标志的后经典叙事学。

尽管后两类观点均认为叙事学没有死亡,而是以新的形式得以生存,但都宣告经典叙事学已经过时,已被“后结构”或“后经典”的形式所替代。

其实,经典叙事学的著作在西方依然在出版发行。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出版社1997年再版了米克·巴尔《叙事学》一书的英译本。

伦敦和纽约的劳特利奇出版社也于2002年秋再版了里蒙-凯南的《叙事虚构作品:当代诗学》;在此之前,该出版社已多次重印这本经典叙事学的著作。

2003年11月在德国汉堡大学举行的国际叙事学研讨会的一个中心议题是:如何将传统的叙事学概念运用于非文学性文本。

其理论模式依然是经典叙事学,只是拓展了实际运用的范畴。

后经典叙事学家往往一方面认为经典叙事学已经过时,另一方面却在分析中采用经典叙事学的概念和模式。

在教学时,也总是让学生学习经典叙事学的著作,以掌握基本的结构分析方法。

英美劳特利奇出版社刚刚出版了国际上第一本《叙事理论百科全书》,其中不少辞条为经典叙事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这种舆论评价与实际情况的脱节源于没有把握经典叙事学的实质,没有廓清“经典叙事(诗)学”、“后经典叙事学”、“后结构主义叙事理论”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经典叙事(诗)学既没有死亡,也没有演化成“后结构”或“后经典”的形式。

经典叙事(诗)学与后结构主义叙事理论构成一种“叙事学”与“反叙事学”的对立,与后经典叙事学在叙事学内部形成一种互为促进、互为补充的共存关系(详见拙文《经典叙事学究竟是否已经过时?》,《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第2期,第93-103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后经典叙事学在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发展势头旺盛,可以说美国取代法国成了国际叙事学研究的中心,进入新世纪以来更是如此。

2000年美国《文体》杂志夏季刊登载了布赖恩·理查森的如下判断:“叙事理论正在达到一个更为高级和更为全面的层次。

由于占主导地位的批评范式已经开始消退,而一个新的(至少是不同的)批评范式正在奋力兴起,叙事理论很可能会在文学研究中处于越来越中心的地位。

”理查森所说的“叙事理论”主要指涉后经典叙事学,其研究范围包括各种媒介、各种体裁和生活中的叙事。

我们知道,近20年来,在西方出现了一种将各种活动、各种领域均视为叙事的“泛叙事观”。

这有利于拓展叙事研究的领域,丰富叙事研究的成果。

然而,这种泛叙事研究往往流于浅显,真正取得了富有深度的研究成果的当首推小说叙事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叙事学被引入国内,得到迅速发展,叙事学方面的译著和论著不断面世,越来越多的大学开设了叙事学方面的课程。

90年代后期还出现了以杨义先生的《中国叙事学》为代表的本土叙事学研究的热潮,旨在建构既借鉴西方模式,又有中国特色的叙事理论。

学者们将西方叙事学与我国的叙事研究传统相结合,取得了不少成果。

乔:尽管叙事学研究在国内外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发展趋势上有所不同,你能否就这一方面谈谈看法?申:由于政治文化氛围的不同和文学评论发展道路的相异,国内的叙事学研究相对于西方学界呈现出反走向。

西方20世纪上中叶形式主义批评占据了主导地位,但80年代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后结构主义、文化研究、政治批评等等。

国内的情况则正好相反。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文学界经历了长期的政治批评,改革开放以后,作品的形式审美研究也就格外受到重视。

经典叙事学研究经久不衰,西方经典叙事学处于低谷的90年代,国内的经典叙事学翻译和研究却形成了高潮。

但以关注读者和语境为主要特征的西方后经典叙事学却迟迟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有关译著和论著往往局限于80年代中期以前的西方经典叙事学,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西方叙事学的新发展。

在全国首届叙事学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围绕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的关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就如何促进后经典叙事学在国内的发展交流了看法。

乔:结构主义叙事学将注意力转向文本的内部,着力探讨叙事作品的结构规律和各种要素之间的关联,这也导致了作品阐释的一种转向。

后经典叙事学比经典叙事学要更为关注作品阐释,当然,是社会历史语境中的阐释。

请你就叙事学在文学批评中的作用谈谈看法。

申:叙事学可分为叙事诗学(包括叙事语法)和叙事批评这两个范畴。

叙事诗学对作品的情节结构、时间安排、视角种类、叙述层次和种类等各种形式技巧进行了系统分类,探讨了其不同的结构规律和文本功能。

这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新的工具,促进了形式审美批评的发展。

形式审美批评相对于传统批评来说是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在小说评论中尤为明显。

尽管不少作者注重小说创作艺术,但20世纪以前,西方学界集中关注作品的社会道德意义,采用的往往是印象式、传记式、历史式的批评方法,把小说简单地看成观察生活的镜子或窗户,忽略作品的形式技巧。

20世纪初兴起的俄国形式主义强调艺术的自律性,认为批评的着眼点应在作品本身,但未待其影响扩展到西方,便已偃旗息鼓,当然50年代以后随着法、英译本的问世,在西方产生了较大影响。

英美实用批评、新批评也将注意力转向了文学作品的艺术性,但主要关注的是诗歌,在小说批评领域起的作用有限。

60年代至80年代,随着经典叙事学的迅速发展,对叙事作品结构规律和叙述技巧的研究占据了日益重要的地位,不少批评家从形式层面切入作品,从这一角度探讨作品的主题意义和审美效果。

这一方面提高了欣赏评论小说艺术的水平,另一方面也提供了做出新的阐释的机会。

正因为传统批评集中关注作品的社会道德意义,忽略作品的艺术手法,从形式技巧切入作品也就往往能得出富有新意的阐释结果。

当然,作为以文本为中心的形式主义批评派别,经典叙事学批评有其局限性,尤其是它隔断了作品与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的关联。

这种狭隘的批评立场无疑是不可取的。

后经典叙事学是在批判形式主义和强调社会语境的学术氛围中诞生的。

后经典叙事学批评既关注作品的形式技巧,又关注读者、语境和意识形态意义,这打破了西方长期以来形式主义和反形式主义的对立。

后经典叙事学批评从各种新的角度切入作品,大大丰富了文学阐释。

且以女性主义叙事学批评为例。

女性主义叙事学批评涉足较多的一个范畴是叙述视角与性别政治的关联。

男作家与女作家出于何种社会历史原因而选择了特定的视角模式构成一个关注焦点。

叙述视角(聚焦者)与观察对象之间的关系也往往被视为一种意识形态关系。

这种女性主义叙事学批评既有别于结构主义批评,又有别于女性主义批评。

结构主义批评注重不同叙述视角的结构特点和美学效果,譬如从一个特定的视角观察故事是否产生了悬念、逼真性和戏剧性。

女性主义批评则往往聚焦于故事之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尤其7乔国强:叙事学与文学批评8外国文学研究 2005年第3期是女性人物如何成为周围男性的观察客体,对于“视角”这一“话语”层次上的叙述技巧关注不多。

女性主义叙事学关注叙述视角所体现的性别政治,同时注意考察聚焦者的眼光与故事中人物的眼光之间互为加强或互为对照的关系。

就这方面的研究而言,沃霍尔(R o b y n R.W a r h o l)的一篇论文较有代表性,该文题为“眼光、身体与《劝导》中的女主人公”(载K a t h y M e z e i,e d.A m b i g u o u s D i s c o u r s e:F e m i n i s t N a r r a t o l o g y a n d B r i t i s h W o m e n W r i t e r s(C h a p e l H i l l a n d L o n d o n:U n i v.o f N o r t h C a r o l i n a P r e s s,1996)21-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