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及处置原则
接种疫苗后常见的一般反应及处理原则
接种疫苗后常见的一般反应及处理原则[阅读次数:687]各位家长:你好!当你的孩子接种疫苗后一般不会出现反应,但有极个别儿童在预防接种后发生了,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反应:一发热:分为轻度(—37.5°C)、中度(—38.5°C)和重度(>=38.6°C)个别儿童接种百白破联合疫苗、乙肝疫苗、百破二联疫苗、安尓宝疫苗、流脑疫苗、流感等灭活疫苗后5—6小时或24小时左右体温升高,一般持续1—2天,很少超过3天;个别受种者发热可能提前,在接种疫苗后2—4小时即有体温升高,6—12小时达高峰,持续1—2天。
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麻风腮减毒活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水痘等减毒活疫苗后出现发热反应的时间稍晚,个别接种者在注射麻疹疫苗后6—10天内会出现中度发热,有类似轻型麻疹样症状。
处理原则:发生轻度、中度反应时加强观察,一般不需任何处理,注意适当休息,多喝开水,注意保暖,防止继发其他疾病。
重度反应时送医院观察治疗。
二局部反应:注射局部红肿浸润,根据纵横平均直径分为弱反应(<=2.5cm)、中反应-5.0cm和强反应(>5.0cm)。
凡发生局部淋巴管/淋巴结炎者均为局部重反应。
大部分皮下接种的疫苗在注射后数小时至24小时或稍后,局部出现红肿浸润,并伴疼痛,红肿范围一般不大,仅有少数人其直径>5.0cm。
有的伴有局部淋巴肿大或淋巴结炎、疼痛。
这种反应一般在24—48小时逐步消退。
接种乙肝疫苗、百白破联合疫苗、安尓宝疫苗、百破二联疫苗等含有吸附剂疫苗,部分接种者会出现注射局部不易吸收,刺激结组织增生,形成硬结。
处理原则:发生轻度、中度反应时一般不需任何处理。
较重的局部反应前三天应用干净毛巾冷敷,红肿好转后热敷,每日数次,每次10—15分钟。
预防接种注意事项一、接种登记前家长主动向医生提供儿童身体健康情况,如感冒、发热、急慢性疾病、过敏史、家族遗传性疾病、心、肝、肺肾、神经及精神系统疾病等。
预防接种的常见反应及处理原则
预防接种的常见反应及处理原则
1.一般反应处理
接种部位发生红、肿、热、痛、炎症反应,红肿直径0.5~2.5cm为弱反应,2.6~5.0cm为中反应,大于5.0cm或虽不超过5.1cm,但伴有淋巴腺或淋巴管炎者为强反应。
全身反应主要为发热,体温37.l~37.5℃为弱反应,37.6~38.5oC为中反应,38.5oC 以上为强反应。
一般反应不需特殊处理。
中反应以上局部可给以热敷,口服解热镇静药或卧床休息。
2.加直反应
性质虽同一般反应,但程度较重。
如反应发生的人数比例高,其原因多由于制品质量差、接种剂量过大、部位不当、疫苗注射前未摇匀或机体敏感性高等,应采取对症治疗,防止发生合并症。
(1)晕厥:平卧、注意保暖、喝些热水或糖水,重者可皮下注射肾上腺素。
(2)过敏性休克:平卧、安静、保温、注射肾上腺素后送医院观察,及时抢救治疗。
(3)过敏性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及过敏性紫癫可用抗组织胺药物。
紫癫发生较重者,必要时给激素及止血药物。
(4)局部化脓:应区别是感染还是无菌化脓,前者以抗感染为主,必要时切开引流。
若是无菌化脓则不可切开,以免造成伤口长期不愈,但轻者可做热敷,使其自行吸收,重者用无菌注射器抽脓。
在预防接种中遇到异常反应,要及时处理并填好“异常反应调查表”。
对严重的异常反应除积极处理外,还要向区卫生防疫站报告。
重大的或原因不明的反应或事故应上报市卫生防疫站。
常见的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及处置原则
基层单位作上述处理后,待病情稍有好转立即转 院以便进一步处理,或至少留观12小时,以防晚 期过敏反应的出现。
16
什么是群发性癔症?有哪些特点? 什么是群发性癔症?有哪些特点?
群发性癔症是在接种疫苗后多人同时或先后 发生,多数表现相同或相似的癔病, 发生,多数表现相同或相似的癔病,临床症状如 同癔症。临床表现呈多样化, 同癔症。临床表现呈多样化,发病者以植物神经 功能紊乱为主,可以同时出现多个系统症状, 功能紊乱为主,可以同时出现多个系统症状,但 体检无阳性体征。具有以下特点。 体检无阳性体征。具有以下特点。 急性群体发病:有明显的精神诱发, 急性群体发病:有明显的精神诱发,多数起 病急骤,可有发作性和持续性2种临床经过 种临床经过。 病急骤,可有发作性和持续性 种临床经过。 暗示性强:在他人的语言, 暗示性强:在他人的语言,动作和表情的启 发下,或者到某种事物“触景生情” 发下,或者到某种事物“触景生情”,并可相互 影响,诱发症状。 影响,诱发症状。
10
这种反应在某些人往往重复出现,不仅在预防接 种时会引起,在针灸、穿刺时也可发生。 晕针应与过敏性休克,换气过度综合症及各种癔 症及各种癔症性发作相鉴别。
11
发生过敏性休克有哪些临床表现?如何抢救? 发生过敏性休克有哪些临床表现?如何抢救? 过敏性休克是以周围循环衰竭为主要特征的症候 群,发病呈急性经过,主要临床表现: 一般在接种疫苗数分钟至30分钟内发生(个别可 达1-2小时)。 首先出现眩晕、全身发痒,随之出现局部或全身 广泛性的红疹或荨麻疹、水肿等皮肤症状。 以后出现胸闷、气急、面色苍白和呼吸困难等, 甚至出现喉头水肿、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并导致 四肢发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昏迷等一系列 严重症状,如救治不当可致死亡。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原则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原则常见不良反应处置原则一般反应发生率异常反应发生率过敏性休克•临床表现–皮肤症状:以皮肤症状开始,皮肤潮红,出汗、红斑,<24小时–呼吸道症状:口腔、舌、咽或喉水肿–心血管系统症状:低血压–胃肠道症状:少见–神经系统症状:焦虑、抽搐、认识丧失等•本病起病、表现和进程不一•各系统症状和体征既可单独存在也可联合出现。
•呈双向性表现形式,即发作-缓解-再发作•治疗原则–迅速处理–维持呼吸道通畅和保持有效血液循环•肾上腺素使用–肾上腺素1:1000(0.01mg/kg),0.01 ml/kg~0.3mg/kg,肌肉注射,如有需要可每15分钟重复一次。
•不伴过敏性休克的过敏反应(anaphylaxis without anaphylactic shock)诊断:临床症状除休克外,常见下列一项或多项表现:皮肤:潮红、瘙痒、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呼吸系统:呼吸困难、哮鸣、咽喉水肿、声音嘶哑、鼻眼症状如鼻塞、流涕、喷嚏、发痒和结膜充血、流泪;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神经系统:头晕、头痛、抽搐、意识丧失处理:(1)轻症口服抗组胺药即可;(2)重症给予1:1000肾上腺素;(3)出现以下情况尚应给予特殊处理;伴支气管痉挛应吸入或口服支气管扩张剂,喉水肿者立喷入或雾化吸入1:1 000肾上腺素,并可考虑皮质激素治疗;(4)抽搐者尽快用药物止惊;病情好转立转院进一步处理,或至少留观12小时,以防晚期过敏反应的出现。
晕厥临床表现一般在免疫接种后24小时内发生。
多见于年轻体弱的女性,或学龄儿童,婴幼儿少见。
常在接种时或接种后不长时间内,甚至在准备接种时发生。
其特点是发病突然,持续时间短,恢复完全。
晕厥易误诊为过敏性休克晕厥与过敏性休克癔症和群发性癔症癔症主要临床表现群发性癔症•在他人的语言,动作和表情的启发下,或看到某种事物“触景生情”,并可相互影响,诱发症状。
•绝大多数病人症状持续时间较短。
预防接种反应及处理
预防接种反应及处理一、什么是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受种者接种疫苗后机体发生的损害并不一定都是由接种疫苗引起怕,有的确实与接种疫苗有关:有的则与接种疫苗并无关系,只是在时间上有关联;在机体损害的性质未明确前,这种情况称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
这个定义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1、病例的发生与预防接种存在合理的时间关联性,即必须是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2、受种者机体产生一定的组织器官或功能方面的损害或行为异常;3、病例在就诊时接诊医生怀疑病例的发生与预防接种有关。
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有哪些类型引起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原因十分,经过调查分析,按其发生原因分为以下5种类型: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偶合症、事故、心因性反应、原因不明。
三、什么是预防接种不良反应预防接种网是通过接种疫苗使受种者获得抗感染的免疫力。
但是,任何疫苗作为抗原,对人体来说,都是1种大分子的或异体物质,个别受种者接种疫苗后在发生正常免疫反应的同时产生一些对机体有损害的反应,称为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与接种疫苗有关,它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2种。
四、什么是预防接种的一般反应?在预防接种时或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称为一般反应,它包括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2种。
其临床表现和强度随疫苗而异。
一般反应的特点:反应程度局限在一定限度内,除个别人因机体差异反应略重外,多属轻微,一般不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或生活。
反应过程是一过性的而不是持久性的,大多在2-3天即可恢复。
反应不会引起不可恢复的组织器官损害,或功能上的障碍(卡介苗局部瘢痕除外);无后遗症。
一般反应,有人称为正常反应。
认为没有反应,就没有效果;反应愈大,效果愈好,其实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
预防接种反应处置预案
一、目的为规范预防接种反应的处置流程,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保障接种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预防接种过程中发生的各类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异常反应和事故。
三、组织领导成立预防接种反应处置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预防接种反应处置工作。
四、预防接种反应处置流程(一)一般反应处置1. 发生一般反应后,接种单位应立即组织医疗人员进行初步诊断和处理。
2. 医疗人员应根据反应症状,给予对症治疗,如注射部位疼痛、红肿、硬结等,可给予冷敷、热敷、抗过敏药物等。
3. 对发热、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应给予退热药、止吐药等对症治疗。
4. 医疗人员应向接种者详细讲解反应原因、症状和治疗方法,指导接种者正确处理。
5. 接种单位应做好记录,包括反应时间、症状、处理措施等。
(二)异常反应处置1. 发生异常反应后,接种单位应立即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2.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调查和评估。
3. 专家根据调查结果,判断异常反应的性质、严重程度和因果关系。
4. 对疑似异常反应者,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1)停用相关疫苗,停止接种工作;(2)对患者进行严密观察,必要时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3)做好患者信息登记,包括反应时间、症状、治疗措施等;(4)对接种者进行心理疏导,消除恐慌情绪。
5.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异常反应情况,并按程序上报。
6. 接种单位应配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调查,做好相关证据收集和保存。
(三)事故处置1. 发生事故后,接种单位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医疗人员进行抢救。
2. 抢救过程中,如需转诊,应选择具备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
3.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事故报告后,应立即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调查和评估。
4. 专家根据调查结果,判断事故原因、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
预防接种副反应及处理原则
预防接种副反应及处理原则绝大多数接种对象在预防接种后能获得抗感染的有益的免疫反应。
但是,作为免疫预防制剂,对机体来说,是一种异种或异体大分子物质,一些接种对象在获得免疫保护的同时,也会发生一些除正常免疫反应以外的其他不利于机体的反应。
在这些反应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称为疫苗接种副反应。
有时,疫苗接种中也可能发生一些与疫苗反应无关的偶合病症,不属于疫苗接种副反应。
预防接处副反应按发生的性质,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一般反应是指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不会造成生理和功能障碍。
这类反应是由于疫苗本身含有的菌体蛋白、内毒素及其他毒性物质,以及附加物等物理和化学作用所造成的局部红肿、浸润,引起发热及伴随发热而致的全身症状。
有时可表现为局部和全身症状的加重,或发生的例数超过正常比例,或仅发生在个别批号的疫苗和某些次数的疫苗接种中,因而也被称为加重反应。
其实这种反应在性质上仍属一般反应范畴,只要经过适当处理,一般都无严重后果。
1、局部反应部分人在皮下或肌内接种疫苗后12—24小时,在接种部位出现红晕、浸润,并有轻度肿胀和疼痛。
一般红晕平均直径<2.5cm为弱反应; 2.6- 5.0 cm为中反应;>5.1cm 为强反应。
个别人除局部有红晕、浸润外,可能有局部淋巴肿大或淋巴管炎,也称为强反应。
以上反应一般在48—72小时内消退,很少持续3—4天。
接种某种活疫苗,可出现特殊形式的局部反应。
如皮内接种卡介苗,2周左右在局部出现红肿,以后局部化脓,偶有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一般要在2个月左右结痂,形成疤痕。
接种含有吸附剂的疫苗,少数人局部可出现硬结。
2、全身反应部分人在接种疫苗后8—24小时体温37.1—37.5度为弱反应;37,6 —38.5为中反应;>38.6度为强反应。
发热一般持续1—2天。
少数儿童接种麻疹或风疹疫苗5—7天左右可有发热、一过性皮疹。
在发热的同时,部分人伴有头晕、头痛、乏力和周身不适。
简述预防接种的一般反应及处理措施。
简述预防接种的一般反应及处理措施。
答:
预防接种的一般反应是局部痛苦、肿胀和红肿,另外可能出现发烧、乏力、头痛、轻微的疼痛、麻木感、恶心等全身症状。
因此,处理措施是:
1.局部冰敷:冰袋或冰块可减轻疼痛和肿胀。
2.止痛药:止痛效果好的药物,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可以减轻预防接种的一般反应。
3.休息:请您保持良好的睡眠、休息,加强营养和体力锻炼,有助于您恢复健康。
4.安抚治疗:采用安抚治疗的方法,如按摩压痛处、儿童拥抱、揉搓皮肤等,可减轻患者的痛苦。
5.温敷:温度适宜的温敷可减轻发热和疼痛,改善血液循环,减少发炎和抵抗机体的能力。
- 1 -。
预防接种的反应及护理措施
预防接种是一种有效的公共卫生措施,但有时会引起一些反应。
以下是常见的预防接种反应及相应的护理措施:
1.疼痛或不适:注射过程可能会引起局部疼痛、灼热感或不适。
护理人员可以提供温暖的
压迫或按摩注射部位来缓解不适感。
2.肿胀和红肿:接种后,注射部位可能出现肿胀和红肿。
可以应用冰敷或凉湿敷布来缓解
症状。
避免搔抓或用力揉搓注射部位。
3.发热:接种后,轻度发热是正常的免疫反应。
多饮水、穿着轻便衣物,保持室内环境凉
爽,以帮助体温调节。
如果发热较高或持续时间较长,应向医务人员咨询。
4.不适或疲倦:接种后,有些人可能会感到不适或疲倦。
休息和充足的饮水可以帮助恢复
体力。
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5.过敏反应:少数人可能对某些疫苗成分过敏,引起过敏反应。
在接种前告知医务人员有
关过敏史。
如果出现呼吸困难、皮肤发红、荨麻疹或其他严重过敏反应,请立即就医。
6.注意观察:接种后,密切观察接种者的反应和症状。
记录接种日期和接种疫苗的类型。
如果有异常反应,及时向医务人员报告。
7.完善免疫程序:根据计划接种表,确保按时接种所需的所有疫苗。
遵循政府或医疗机构
的建议和指导,以获得最佳的免疫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预防接种反应是轻微的,通常在几天内自行消退。
然而,如果出现严重或持续的反应,或者有任何疑问或担忧,应咨询医务人员进行进一步评估和建议。
护理人员在接种过程中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护理,可以帮助接种者渡过不适期,并确保免疫接种的顺利进行。
疫苗接种反应处理制度
疫苗接种反应处理制度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有效手段,但部分接种者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为了保障接种者的权益和健康,制定和完善疫苗接种反应处理制度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疫苗接种反应的种类、处理原则和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疫苗接种反应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局部反应,主要表现为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等症状;另一种是全身反应,包括发热、头痛、乏力等。
对于局部反应,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可以通过冷敷、按摩等方式缓解症状;对于全身反应,应及时监测体温、观察症状变化,必要时使用退热药物以降低体温。
其次,疫苗接种反应处理的原则包括:第一,及时发现和记录接种者的不良反应。
医务人员在接种过程中应仔细观察接种者的反应,并及时记录相关信息,包括症状、时间、接种疫苗等。
第二,分类评估接种反应的轻重程度。
根据症状的强度、持续时间等进行评估,区分轻度、中度或重度反应,以确定处理的方法和紧急程度。
第三,个体化的处理方法。
根据接种者的健康状况、症状严重程度等因素,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包括休息、药物治疗、就诊等。
为了规范疫苗接种反应处理工作,可以制定一套完整的制度和流程。
首先,建立疫苗接种反应监测机制。
通过接种后随访等方式,对接种者的反应进行监测和记录,建立完善的数据库。
其次,建立反应处理指导方案。
根据疫苗的不同类别和接种者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处理指南,包括对不同症状的处理方法、使用药物的剂量和时机等。
同时,应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疫苗接种反应处理的认识和能力。
第三,建立反应处理的监督和评估机制。
对医务人员的处理能力和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总结起来,疫苗接种反应处理制度的建设对于保护接种者的权益和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建立疫苗接种反应监测机制、制定处理指导方案、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和建立监督评估机制,可以提高反应处理的效能和水平,为接种者提供更安全、贴心的健康服务。
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建设和研究工作加强,进一步完善和创新疫苗接种反应处理制度。
常见的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及处置原则课件
8
什么是“晕针”?如何诊断?
“晕针”是指受种者在接种时或接种后数分钟, 由于过度精神紧张,恐惧,或空腹疲劳,注射地 点闷热、空气不流通等而造成的暂时性脑贫血, 从而引起短暂失去知觉和行为能力的现象,这种 现象就叫“晕针”或晕厥。 诊断晕针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多发生于年轻体弱的女性或小学生,婴幼儿较少 见。
发热,有类似轻型麻疹样症状。
3
1.2 部分受种者除体温上升外,可能伴有头痛、 眩晕、恶寒、乏力和周身不适等,一般持续1~2 天。个别受种者可发生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 道症状,一般以接种当天多见,很少有持续2~3 天者。
2 治疗 2.1 发生轻度全身反应时加强观察,一般不需任 何处理,必要时适当休息,多喝开水,注意保暖, 防止继发其它疾病。
5
3.1.2 大部分皮下接种的疫苗在注射后数小时至 24小时或稍后,局部出现红肿浸润,并伴疼痛, 红肿范围一般不大,仅有少数人其直径>5.0cm。 有的伴有局部淋巴肿大或淋巴结炎、疼痛。这种 反应一般在24~48小时逐步消退。
3.1.3 皮内接种卡介苗者,绝大部分受种者于2 周左右在局部出现红肿,以后化脓或形成溃疡, 3~5周结痂,形成疤痕(卡疤)。
(37.6~3Hale Waihona Puke .5℃)和重度(≥38.6℃)。部分受
种者接种灭活疫苗后5~6小时或24小时左右体温
升高,一般持续1~2天,很少超过3天;个别受
种者发热可能提前,在接种疫苗后2~4小时即有
体温升高,6~12小时达高峰,持续1~2天。注
射减毒活疫苗后出现发热反应的时间稍晚,个别
受种者在注射麻疹疫苗后6~10天内会出现中度
14
为阻止组胺释放,可给予氢化可的松成人首次每 300-500mg,后再用100-200mg维持静滴;儿童每 日4-8 mg/kg,或分次稀释于5%-10%葡萄糖静滴。 如经上述处理仍不缓解时,成人可加用重酒酸去 甲肾上腺素1.0mg加于5%葡萄糖盐水200-300ml作 静脉滴注(要严格注意不能注入血管外,以免引 起局部组织坏死)。根据病情调整药物浓度及滴 入速度,使血压维持在收缩压12-13kpa(90100mmHg)。待血压稳定后可逐渐减量,于10小时 左右停药。儿童用量酌减。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类及处置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类及处置(1)一般反应:接种后发生,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
①全身反应:发热头痛、头晕、乏力、全身不适、恶心、呕吐、腹泻等。
发热<37。
5℃要加强观察,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受种者多饮水适当休息即可恢复。
伴其他全身症状、异常哭闹、较重的反应如高烧等,应及时到医院诊治采取对症治疗,适当给予解热镇痛药[3]。
②局部反应:接种部位局部红肿直径〈1.5cm为弱反应、直径1.5~3.0cm为中反应、直径>3.0cm 为强反应。
a.皮内注射:接种卡介苗2周后,局部先出现红肿,以后会化脓并伴有腋下淋巴结肿大,2个月后形成瘢痕。
卡介苗的局部反应应禁用热敷消肿。
b.皮下注射:接种疫苗12~24小时内,接种部位会出现红肿和轻度肿胀,根据红晕的大小分为弱反应(1.5cm以下)、中反应(1.5~3。
0cm)和强反应(3.0cm以上).以上局部反应不需处理,一般在接种后48~72小时内消退。
较严重的局部反应可用毛巾热敷,每日数次,每次10~15分钟,可以帮助消肿和减轻疼痛.常见局部反应多由接种百白破疫苗所致,由于百白破疫苗中古氢氧化铝,是一种颗粒较大的吸附剂,吸收比较缓慢,因此,注射前须震荡摇匀。
另外,因注射部位不正确或因注射过浅等原因引起注射局部组织增生,形成硬结导致无菌性化脓。
c.肌肉注射:接种含吸附剂的生物制品后,少数儿童局部可出现硬结,这种情况一般不需处理,3~4天会逐渐消退,严重时也可用热敷方法。
(2)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①晕厥(晕针):一旦发现小儿出现晕针,应马上使其平卧,保持安静,并喂以热水或糖水,即可缓解.严重者数分钟后仍不见好转,可注射氟美松4mg或0。
1%肾上腺0。
3~0。
5ml 并严密观察病人BP、T、P、R的变化,同时做好各种急救准备.②无菌性脓肿:无菌性脓肿分为以下几种情况,注射局部产生红晕者,形成硬结、局部肿胀、疼痛轻者,针眼处流脓重者形成溃疡者。
常见的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及处置原则
膁常见的预防接种一般疑似接种反应及处置原则芀预防接种一般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袈 1 全身反应芄 1 临床表现薂接种灭活疫苗后少数受种者 24 小时内可能出现发热,一般持续1~2 天,很少超过 3 天;个别受种者在接种疫苗后 2~4 小时即有发热,6~12 小时达高峰。
.蚈 2 处置原则薇受种者发热在 37.5 ℃以下时,应加强观察,适当休息,多饮水,防止继发其它疾病。
受种者发热超过 37.5 ℃,或 37.5 ℃以下并伴有其它全身症状、异常哭闹等情况,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莃 2 局部反应羃临床表现有皮下接种的疫苗在注射后数小时至24 小时或稍后,少数受种者出现局部红肿,伴疼痛,红肿范围一般不大,仅有少数人红肿直径> 30mm ,一般在 24 ~48 小时逐步消退。
莀皮内接种卡介苗者,绝大部分受种者于 2 周左右在局部出现红肿,以后化脓或形成溃疡,一般 8~12 周后结痂,形成疤痕(卡疤)。
莆接种含吸附剂的疫苗,部分受种者会出现因注射部位吸附剂不易吸收,刺激结缔组织增生,而形成硬结。
蒃 3 处置原则红肿直径和硬结< 15mm 的局部反应,一般不需任何处理。
肀红肿直径和硬结 15mm ~30mm 的局部反应,可用干净的毛巾热敷,每日数次,每次 10 ~15 分钟。
红肿和硬结直径> 30mm 的局部反应,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袈接种卡介苗出现的局部红肿,不能热敷。
膅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或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
薃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判定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薀以下情形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膈 1)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蚃 2)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袂 3)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肈 4)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羇 5)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螃6)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
安全接种【2024版】
备注
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1剂 次,第1、2剂次间隔≥28 天
第1、2剂次,第2、3剂次 间隔均≥28天 第1、2剂次,第2、3剂次 间隔均≥28天
疫苗免疫程序
疫苗
接种对象 月(年)龄
乙脑(减 毒)
8月龄,2周岁
流脑A
6~18月龄
接种 剂次
2
接种部位
上臂外侧三 角肌下缘附着
处
接种 途径
皮下 注射
2
8月龄(2剂 次),2周 岁,6周岁
4
上臂外侧三 角肌下缘附
着处
皮下 注射
0.5ml
第1、2剂次间隔7~10天
甲肝灭活 疫 苗
18月龄, 24~30月龄
2
上臂三角肌 附着处
肌内 注射
0.5ml
2剂次间隔≥6个月
注:1.CHO疫苗用于新生儿母婴阻断的剂量为20μg/ml。
2.未收入药典的疫苗,其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参见疫苗使用说明书。
2、国家免疫规划使用的减毒活疫苗都可以按照免疫程 序和预防接种方案的要求,在任何季节开展常规接种 和应急接种。
3、免疫球蛋白可以与灭活疫苗同时接种;使用免疫球 蛋白后至少需间隔3个月才能接种减毒活疫苗,接种减 毒活疫苗14天后才能使用免疫球蛋白。特异性免疫球 蛋白的具体使用方法按照使用说明书的规定执行。
安全注射的含义(4)
(四)、预防接种的环境要符合工作要求 每天上、下班前须用消毒液对接种台面、器
械等消毒清洁; 接种室和候诊室用紫外线灯照射30分钟以上; 做好登记。
安全注射的含义(5)
(五)、接种后器材及废弃物处置 1、针尖销毁放入指定防刺容器中或安全
盒;
2、针筒放入指定的回收桶; 3、做好回收记录。
关于疫苗接种后反应及对策分析
关于疫苗接种后反应及对策分析疫苗接种后可能会引发一些不良反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给人们带来困扰。
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疫苗接种后的反应及对策,以下将对其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疫苗接种后的反应可以分为常见反应和罕见反应两类。
常见反应主要包括注射部位疼痛、发红、肿胀等症状,以及全身症状如低热、乏力、头痛等。
罕见反应则包括过敏反应、神经系统反应、肌肉疼痛等。
实际上,疫苗接种后反应的发生率相对较低,大多数人会产生轻微反应或无反应。
对于疫苗接种后的罕见反应,如过敏反应和神经系统反应,需要更加重视。
过敏反应可能会引起严重的过敏症状,包括呼吸困难、荨麻疹、呕吐等。
为了减少过敏反应的风险,可在接种前进行过敏试验,判断个体对疫苗成分的耐受性。
神经系统反应可能会导致头晕、瘫痪等症状,对于出现这种情况的人群,建议及时就医,以便进行详细检查和治疗。
最后,针对疫苗接种后的反应,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性。
疫苗接种是一种重要的公共卫生措施,它可以有效预防一些传染病。
尽管接种后可能会有一些不适反应,但大多数疫苗的好处远远大于这些反应的风险。
此外,疫苗接种后的反应通常是短暂的,一般会在几天内自行消失。
因此,我们应该相信科学,相信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疫苗接种后的反应及对策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了解常见反应和罕见反应,并采取相应的缓解措施,在发生严重反应时求助于医生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保持冷静和理性的态度,相信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于促进疫苗接种工作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广泛接种疫苗,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预防接种的反应及处理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预防接种的反应及处理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阐述: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它通过引入微弱或减毒病原体,使人体产生免疫反应,从而增强免疫系统对该疾病的抵抗能力。
然而,预防接种并不是完全没有副作用的,有时候人们在接种后会出现一些不适或不良反应。
这些反应的轻重和持续时间因人而异,大部分都是可轻易处理的。
预防接种的反应包括常见的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两种类型。
局部反应主要表现为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疼痛或硬结等现象,常见于败血症疫苗、百白破疫苗等。
全身反应则是指接种后可能出现的发热、乏力、头痛、肌肉酸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主要出现在百日咳疫苗、流感疫苗等。
对于预防接种的反应,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处理方法来减轻其带来的不适。
首先,对于常见的局部反应,可以通过局部冷敷、按摩或热敷等方式缓解疼痛和肿胀。
如果疼痛和不适持续时间过长或症状严重,建议及时咨询医生。
对于全身反应,例如发热、乏力等症状,可以通过补充足够的水分、适当休息和调整饮食来缓解症状。
如果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应立即就医获取专业治疗。
此外,在接种前应及时告知医生个人的过敏史以及任何以往的不良反应,以便医生能够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和给予适当的处理。
预防接种的反应虽然不可避免,但大部分反应都是暂时性的,且轻微可控。
人们在接种疫苗后,无需过分担心或恐慌,而是要适当了解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以确保接种的安全与有效。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的结构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预防接种的反应及处理方法这一主题。
文章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预防接种的反应及处理方法进行概述。
首先介绍预防接种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以及预防接种的普遍性和应用范围。
接下来,我们将概述本文的结构和内容,以及目的和意义。
这样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本文的重要性和组织结构。
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预防接种的反应和处理方法。
预防接种的一般反应及其处理措施
预防接种的一般反应及其处理措施引言预防接种是一种重要的公共卫生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多种传染病。
然而,接种疫苗后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了解和处理这些一般反应是保证接种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预防接种反应以及相应的处理措施。
一般反应及处理措施1. 发热一些疫苗在接种后可能会引起发热反应。
这是因为接种疫苗会刺激免疫系统,导致体温升高。
一般而言,这种发热反应是正常的,通常在接种后的24至48小时内发生。
处理措施包括: - 让接种者多休息,补充足够的水分。
- 穿着轻便透气的衣物,保持室内通风。
- 使用药物降低体温,如扑热息痛或布洛芬。
但在使用药物前应咨询医生的建议。
2. 疼痛或红肿接种后注射部位可能会有疼痛或红肿的反应。
这是因为疫苗中的成分会刺激局部组织。
处理措施包括: - 使用冷敷物或冰袋缓解疼痛和肿胀。
- 避免过度用力或按摩注射部位,以免加重疼痛。
- 如果症状持续或恶化,请咨询医生的建议。
3. 轻度呕吐或腹泻部分疫苗可能引起轻度的呕吐或腹泻反应。
这是因为疫苗刺激了消化系统。
处理措施包括: - 给接种者饮用大量的水分,以防脱水。
- 避免过量进食,适当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 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请及时就医。
4. 过敏反应极少数人可能对某些疫苗成分产生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可能表现为皮肤瘙痒、呼吸急促、喉咙肿胀等症状。
处理措施包括: - 立即停止接种,并告知医生或工作人员。
- 如果症状严重,应立即就医,寻求治疗建议。
处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处理过程中,应充分了解接种者的健康状况,尤其是对于曾经出现过敏反应的人群,医生应在接种前进行详细评估并做出相应的建议。
•若疫苗接种后的反应持续时间长、反应严重,或者有其他身体异常情况出现,应咨询医生的进一步指导。
•接种点应设有应急设备,如急救箱和紧急联系人信息,以便迅速处理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预防接种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措施,对个人和社会的健康起着关键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的预防接种一般疑似接种反应及处置原则
预防接种一般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1 全身反应
1 临床表现
接种灭活疫苗后少数受种者24小时内可能出现发热,一般持续1~2天,很少超过3天;个别受种者在接种疫苗后2~4小时即有发热,6~12小时达高峰。
.
2 处置原则
受种者发热在37.5℃以下时,应加强观察,适当休息,多饮水,防止继发其它疾病。
受种者发热超过37.5℃,或37.5℃以下并伴有其它全身症状、异常哭闹等情况,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2 局部反应
临床表现有皮下接种的疫苗在注射后数小时至24小时或稍后,少数受种者出现局部红肿,伴疼痛,红肿范围一般不大,仅有少数人红肿直径>30mm,一般在24~48小时逐步消退。
皮内接种卡介苗者,绝大部分受种者于2周左右在局部出现红肿,以后化脓或形成溃疡,一般8~12周后结痂,形成疤痕(卡疤)。
接种含吸附剂的疫苗,部分受种者会出现因注射部位吸附剂不易吸收,刺激结缔组织增生,而形成硬结。
3处置原则红肿直径和硬结<15mm的局部反应,一般不需任何处理。
红肿直径和硬结15mm~30mm的局部反应,可用干净的毛巾热敷,每日数次,每次10~15分钟。
红肿和硬结直径>30mm的局部
反应,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接种卡介苗出现的局部红肿,不能热敷。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或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判定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以下情形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1)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
2)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3)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4)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
5)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
6)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
1 无菌性脓肿
1.1 临床表现
1.1.1 注射局部先有较大红晕,持续多天。
2~3周后接种部位出现大小不等的硬结,局部肿胀、疼痛。
1.1.2 炎症表现并不剧烈,可持续数周至数月。
轻者可在原注射针眼处流出略带粉红色的稀薄脓液;较重者可形成溃疡,溃疡呈暗红色,
周围皮肤呈紫红色。
1.2 治疗
1.2.1 干热敷以促进局部脓肿吸收,每日2~3次,每次15分钟左右。
1.2.2 脓肿未破溃前可用注射器抽取脓液,并可注入适量抗生素。
不宜切开排脓,以防细菌感染或久不愈合。
1.2.3 脓肿如已破溃或发生潜行性脓肿且已形成空腔需切开排脓,必要时还需扩创,将坏死组织剔除。
接种卡介苗后的反应
10.1 淋巴结炎
10.1.1 临床表现
(1)卡介苗接种后2-6个月发生于接种部位同侧或腋下。
(2)卡介苗接种后同侧局部淋巴结肿大超过1cm或发生脓疡破溃,淋巴结可一个或数个肿大。
10.1.2 治疗
(1)若局部淋巴结继续增大,可口服异烟肼或加用利福平,局部用异烟肼粉末或加用利福平涂敷,最好采用油纱布,起初每天换药1次,好转后改为2~3天换药1次。
大龄儿童可以采用链霉素局部封闭。
(2)脓疡有破溃趋势,应及早切开,用20%对氨基水杨酸油膏纱条或利福平纱条引流。
若脓疡自发破溃,用20%对氨基水杨酸软膏或利福平粉剂涂敷。
局部化脓性感染
常因接种时注射器材或疫苗污染,或接种后局部感染引起。
1 局部脓肿
(1)一般以浅部脓肿较为多见,在注射局部有红、肿、热、痛的表现。
(2)脓肿浸润边缘不清楚,有明显压痛。
脓肿局限后,轻压有波动感。
(3)深部脓肿极为少见,可能发生在局部感染后因治疗不及时而延伸至深部,有局部疼痛和压痛,全身症状和患肢的运动障碍比较明显。
(4)有时局部可触及清楚的肿块,在肿块的表面可能出现水肿。
(5)病人有全身疲乏、食欲减退、头痛、体温升高,有时有寒颤等症状。
2 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1)一般在局部感染后,化脓性细菌沿淋巴管移行引起淋巴管炎。
(2)淋巴管炎以注射侧肢体最为多见,病灶上部的皮肤出现红线条,轻触较硬而疼痛。
同时伴有发冷、发热、头痛等症状。
(3)局部淋巴结炎有时单独发生,有时同时出现多处淋巴管炎,常伴有同侧淋巴结肿大,以注射侧腋下淋巴结和颈淋巴结最为多见。
局部红、肿、痛、热,有显著压痛,严重者常化脓而穿破皮肤,形成溃疡。
3 蜂窝织炎
(1)常由局部化脓病灶(A组和β-溶血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常见)扩散而引起,多沿淋巴管和血管走行而播散。
以充血、水肿而无细胞坏死和化脓为其特征。
最常见的部位为皮肤和皮下组织,但亦可累及较深部位。
(2)注射侧的上肢或颈部蜂窝组织炎症,局部红、肿、痛、热,常形似桔皮,但不像丹毒那样鲜明;边缘不甚明显,有时会有发生组织坏死和溃烂。
(3)可伴有全身疲乏、食欲不振、头痛和发热等症状。
2治疗
1 炎症初起时,应禁止热敷。
有条件者可配合理疗。
2 局部可外涂百多邦、金霉素软膏或鱼石脂软膏,也可用中药或中药提取物(如欧莱凝胶),以减轻局部炎症的症状。
3 脓肿形成后,可用注射器反复抽脓;一般不切开引流,脓液稠厚时则应切开引流。
脓肿切开或自行破溃后,可按普通换药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