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的发展过程

合集下载

汉语拼音的创造过程

汉语拼音的创造过程

汉语拼音的创造过程汉语拼音的创造过程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为了学习汉字,他们开始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汉语。

1605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迹》,其中有4篇汉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

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出版物,《西字奇迹》原书已不容易找到,据说,梵蒂冈图书馆尚有藏本。

1626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金尼阁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资》,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

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修改的。

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是以“官话读书音”为标准设计的,适于拼写北京语音。

但是,在两三百年间,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只是在外国传教士中使用,没有在中国人当中广为传播。

1815年到1823年,在广州传教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编了一部《中文字典》,这是最早的汉英字典,字典中用他自己设计的拼音方案来拼写汉语的广东方言,实际上是一种方言教会罗马字。

接着,在其他的方言区也设计了不同方言的方言教会罗马字。

其中厦门的“话音字”1850年开始传播,仅在1921年就印刷出售五万册读物,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大约还有十万人左右使用这样的方言教会罗马字。

其他各地的方言教会罗马字,在南方的通商口岸传播,主要用来传教。

1867年,英国大使馆秘书威妥玛(Thomas F. Wade)出版了北京语音官话课本《语言自迩集》,他设计了一套拼写法,用拉丁字母来拼写中国人名、地名和事物的名称,叫做“威妥玛式”。

1931年到1932年间,有两个外国传教士提出了“辣体汉字”,这是一种根据《广韵》设计的、以音节为单位的汉语拉丁字母文字,同音字几乎都有不同的拼写法,拼写的是方言。

这些用拉丁字母拼写汉字的方案,为以后的汉语拼音运动提供了经验。

五四运动之后,于1918年,钱玄同在《新青年》四卷四期上发表《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的文章,提出了“废孔学”、“废汉字”的主张。

汉语拼音运动的历史回顾

汉语拼音运动的历史回顾

汉语拼音运动的历史回顾汉语拼音运动是中国语言文字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语文的标准化和国际化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回溯汉语拼音运动的发展历程,剖析其中的重要事件、成果与意义,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自20世纪初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语言文字的规范化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

为了统一全国的语言文字,并进行有效的普及教育,汉语拼音运动应运而生。

汉语拼音运动始于1906年,由语言学家赵元任等先驱倡议发起。

他们认为,拼音文字是文字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汉字的拼音化则是实现文字改革的关键。

在他们的推动下,汉语拼音方案逐渐完善,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推广。

在汉语拼音运动的发展过程中,有几个重要的事件值得铭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58年的汉语拼音方案公布。

这一方案采用了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方式,为汉字的拼音化奠定了基础。

1982年公布的《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也是汉语拼音运动的一个重要成果,为拼音的规范使用提供了依据。

汉语拼音运动的成果与意义不言而喻。

汉语拼音方案的推广极大地规范了中国的语言文字,消除了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人们在交流中的障碍。

汉语拼音运动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拼音的普及教育,更多的人能够接受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展望未来,汉语拼音运动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国际交流的增多,汉语拼音的使用范围将更加广泛。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对于汉语拼音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加注重汉语拼音教育的普及和优化,以满足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需求。

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和汉语教育的推广,汉语拼音也将进一步发挥其重要作用。

未来,汉语拼音可能会成为连接世界各地华人的重要纽带,通过它来实现更广泛的跨文化交流和合作。

汉语拼音运动是中国语言文字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历程、重要事件、成果与意义对于我们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汉语拼音的认识

汉语拼音的认识

汉语拼音的认识汉语拼音是一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系统,用于表示汉语语音的发音。

它是中国最为常用的写作工具之一,具有重要的教学、交流和研究价值。

本文将介绍汉语拼音的历史发展、拼音的构成规则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汉语拼音的历史发展汉语拼音的发展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中国。

当时中国面临着现代化的需求,包括提高教育水平、提高文化交流等。

为了解决汉字的繁复和发音的问题,一些学者开始尝试使用拉丁字母来标记汉语的发音。

最早的汉语拼音系统是由美籍华人约翰·祖碧琳于1858年创立的“官話罗马字”,但此系统并未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

直到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正式公布了汉语拼音方案,也就是现在大家通常使用的“实用音标”。

二、汉语拼音的构成规则汉语拼音的构成规则相对简单明确,主要包括拼音字母、声调和音节构造。

1. 拼音字母:汉语拼音方案使用了拉丁字母的大部分字母,同时根据汉语语音特点进行了一些修正和创造。

其中,有些字母只有基本的音标功能,如a、b、c等;有些字母则分为不同的发音形式,如x、q、j等;还有一些语音上不存在的字母,则被重新定义为声母或韵母,如ü、ê等。

2. 声调:汉语拼音通过使用声调符号来标记汉字的声调。

汉语中有四个声调,分别以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表示,并通过数字1、2、3、4来表示。

3. 音节构造:汉语拼音方案中每一个汉字可以由一个或者多个音节构成,每个音节都包括一个声母和一个韵母。

有些音节还可以加上一个声调符号表示声调。

三、汉语拼音的重要性汉语拼音在实践应用中具有广泛的重要性和作用。

1. 语言学习:对于学习汉语的非母语学习者来说,汉语拼音是一个重要的辅助工具。

通过拼音系统,学习者可以更加准确地学习和掌握汉语的发音,并且提高听说能力。

2. 教育教学:在中国的教育系统中,汉语拼音是学龄儿童最早接触到的汉字书写工具。

它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工作,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发音和书写习惯。

汉语拼音文字

汉语拼音文字

汉语拼音文字汉语拼音文字,简称拼音,是一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通过符号表示汉语语音的文字系统。

它在汉字的学习、输入、输入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汉语拼音文字的起源、发展和应用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汉语拼音的起源与发展拼音文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晚期,在这个时期,西方传教士为了将汉字输入到机器上,开始使用罗马字母来标注汉字的音节。

1906年,郑振铎汉字拼音方案的提出,标志着现代拼音方案的诞生。

随后,汉语拼音方案经历了多次修改和改进,到1958年,第一个国家标准拼音方案——普通话拼音方案被确定下来,为广大汉语学习者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拼音标准。

二、汉语拼音的优势和意义1. 方便学习和教学:拼音文字将汉字的发音以拉丁字母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学习者可以通过学习字母组合的方式掌握汉字的发音规则,提高学习效率。

2. 促进汉字的传播:拼音文字为非汉语母语国家的人们提供了了解和学习汉字的途径,促进了汉字的传播和交流。

3. 便于文字输入和交流:拼音文字成为各类输入法的基础,方便了人们在电子设备上的文字输入。

同时,拼音还被广泛应用于社交媒体、网络聊天等场景中,促进了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三、汉语拼音的应用领域1. 汉字学习与教学:拼音文字在汉字学习和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拼音,学习者可以快速准确地掌握汉字的发音和读音规则,提高学习效果。

2. 汉字输入法:拼音输入法是最常用的输入法之一,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电子设备。

借助拼音输入法,人们可以方便地输入汉字。

3. 汉字信息搜索和处理:拼音文字可以作为关键词进行信息搜索和处理,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方式获取所需信息。

4. 汉字标注和翻译: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中,拼音文字被用于标注汉字的发音,或者作为翻译的辅助工具,方便他国人民了解和学习汉字。

四、汉语拼音的发展前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汉语热的兴起,汉语拼音文字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扩大。

在教育领域,随着越来越多的非汉字母语国家将汉语纳入课程,拼音文字在汉字学习和教学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汉字读音的演变规律.pdf

汉字读音的演变规律.pdf

汉字读音的演变规律汉字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时间流逝,人口迁徙,民族融合等原因,汉字的读音也在慢慢地产生变化。

那么,我们现在学习的汉语普通话相比造字之初的古音,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下面先从声母的角度讲一讲。

汉字读音声母的演变,大致有以下几个规律:一.分化①古无轻唇音:上古音中没有声母f,它是从声母b或p中分化出来的。

比如“庖牺”就是“伏羲”;“旁”的声旁是“方”;阿房宫“房”读páng;“板”、“版”、”阪”声旁是“反”;刚愎自用中“愎”声旁是“复”;“邦”、“蚌”的声旁是“丰”就是这条规律的反映。

②古无舌上音:即上古音中没有声母zh 、ch 、sh ,它们是从d或t中分化出来的。

比如“蛇”的声旁是“它”;“橙”、“澄”的声旁是“登”;“郑(鄭)”的声旁是“奠”;“铁”的声旁是“失”;“都”的声旁是“者”;“雕”、“凋”、“调”的声旁是“周”,,③声母n和r古音相近,后来各自分化出来:如“汝”的声旁是“女”;“仍”、“扔”的声旁是“乃”;“佞”的声旁是“仁”,,④声母j、q、x是从g、k、h或z、c、s中分化出来的。

具体的对应关系是:g和z,k和c,h和s的后面如果是i或ü,它们就分别变成了j、q、x。

如北京有庞各庄、史各庄、这个“各”,实际上是“家”的古音,粤语中“家”的发音为gā也可以证明,北方语系中g和ā中间发展出介音i,逐渐演变为jiā,又如“江”的声旁是“工”,,二.脱落上古和中古汉语中没有零声母音节,但很多字的声母演变过程中弱化脱落了,如形声字:妹—未,忙---亡,晚---免,桃---姚,,三.复合声母的单化据音韵学家研究,古音中存在着两个声母连在一起发音的现象,只不过后来逐步成为单独的声母,如:“麦”是由“来”分化出的字,但一个声母是m,一个声母是l,这就证明了上古时有ml着个复合声母的存在,类似的还有gl、sk、sm、sl、bl等。

例如:果---裸、各—路、录---剥,,四.发音部位接近的声母之间会发生转化汉语拼音21个声母按发音部位可以分为与嘴唇有关的b、p、m、f,与舌尖有关的d、t、n、l,与舌根有关的g、k、h,与舌面有关的j、q、x,翘舌的zh、ch、sh r和平舌的z、x、s 六组。

汉语拼音基本内容

汉语拼音基本内容

汉语拼音基本内容汉语拼音是一种语音标记方法,用于表示汉字的发音。

它由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基本元素构成,是学习和使用汉语的必备工具。

本文将介绍汉语拼音的基本内容,包括其起源、发展、结构以及在汉语教学和使用中的重要性。

一、起源与发展汉语拼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当时中国正面临现代化的挑战,发展一种简便易学的拼音系统成为当务之急。

以康熙字典为基础,经过多次修改和改进,最终在1958年正式推出了现代汉语拼音方案。

二、基本结构1. 声母:声母是表示汉字开头辅音的部分,包括单声母和复合声母两种。

单声母有21个,如b、p、m等;复合声母有24个,如zh、ch、sh等。

2. 韵母:韵母是表示汉字发音中的元音部分,包括单韵母和复合韵母两种。

单韵母有6个,如a、o、e等;复合韵母有25个,如ai、ou、ei等。

3. 声调:声调是表示汉字发音中的声调高低变化,包括四个声调和一个轻声。

分别用1、2、3、4和5表示,如mā、má、mǎ、mà、ma。

三、重要性1. 汉语教学:汉语拼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习者正确理解和发音汉语词语,尤其对于那些不熟悉汉字书写的学习者来说,是入门的关键。

2. 声调区分:汉语拼音中的声调可以帮助人们准确地区分不同的音调,提高交流和沟通的准确性。

例如,“mā”和“má”虽然拼音相似,但声调的不同可以使意义完全不同。

3. 汉字输入:随着电脑和手机的普及,汉语拼音在汉字输入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输入汉字的拼音,用户可以快速找到对应的汉字进行输入,提高了输入效率。

四、常见问题1. 多音字:汉字中存在很多多音字,即一个字对应多个不同的拼音和发音。

学习者需要通过上下文和语境来判断正确的读音。

2. 连读现象:在汉语中,相邻的汉字发音会有一定的连读现象,这需要学习者掌握一定的连读规律,才能正确地理解和发音。

3. 声母和韵母的组合:在学习汉语拼音时,很多学习者会遇到声母和韵母的组合发音,如"zh"加"i"读作"zhi"。

现代汉语拼音方案现代汉语拼音历史

现代汉语拼音方案现代汉语拼音历史

现代汉语拼音方案现代汉语拼音历史现代汉语拼音方案(简称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语言文字的中国拼音方案,是一种用拉丁字母拼写汉字读音的转写系统,它的规则和使用范围经过了一系列的演变和改进。

本文将为你详细介绍现代汉语拼音方案的历史演变过程。

1. 拼音的起源(Introduction to Pinyin)汉字作为一种象形文字,其发音是非常复杂和规律性较弱的。

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汉字的读音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各地方言相对独立,学习和使用汉字的语音变得十分困难。

因此,为了方便汉字的学习和教学,拼音方案的发展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2. 早期拼音方案(Early Pinyin Systems)早在19世纪末,中国的教育家和语言学家就开始探索拼音方案的制定。

1892年,汤若望神父提出了最早的拼音方案,但由于各地区的差异以及技术限制,这个方案未能在中国广泛推行。

20世纪初,国内外的学者纷纷制定了各自的拼音方案,如华英拼音、乱头字母拼音等。

然而,这些方案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字母的数量和读音的对应不准确等。

3. 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Standardization of Pinyin)为了解决拼音方案的多样化和混乱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1956年成立了一个拼音工作委员会,开始制定统一的汉字拼音方案。

经过多年的调研和论证,1958年发布了第一个正式版本的汉字拼音方案。

该方案以汉字的发音为基础,通过拉丁字母、音标和声调符号等方式来表示汉字读音。

方案的主要特点包括:不区分词性的拼写、使用声、母、韵母等音标、标注不同声调等。

4. 拼音方案的不断改进(Improvements to Pinyin)自1958年发布以来,汉语拼音方案经历了多次修改和改进。

每一次的调整都是为了更准确地反映汉字的发音和减少歧义。

在1979年和1986年,相继发布了第二版和第三版的汉语拼音方案。

这些版本主要调整了声母和韵母的拼写方式,使得拼音更加规范和准确。

汉语拼音的发展过程

汉语拼音的发展过程

汉语拼音的历史我国原来没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

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读不出来。

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反切上字与所注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注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周有光先生称反切是“心中切削焊接法”。

这两种注音方法,用起来都不方便。

唐代守温在分析汉语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基础上,制定了描述汉字语音的三十六字母,说明当时我国的语音分析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可惜他用汉字来表示这些声母和韵母,因此,这样的字母没有进一步发展成拼音文字。

500年前我国部分穆斯林少数民族中曾经使用“小经”文字,这种文字是一种阿拉伯文字。

用阿拉伯字母来拼写汉语,比唐代守温用汉字来表示声母和韵母又进了一步。

共有36个字,其中4个字母是特有的,这可能是我国最早的用来拼写汉语的拼音文字,它不再带有汉字的痕迹,完全采用拼音字母。

“小经“同时也为东乡、撒拉等民族使用。

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为了学习汉字,他们开始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汉语。

1605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迹》,其中有4篇汉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

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出版物,比“小经”用阿拉伯字母给汉字拼音稍晚,“小经”大概是最早用字母文字给汉字拼音的尝试。

《西字奇迹》原书已不容易找到,据说,梵蒂冈图书馆尚有藏本。

1626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金尼阁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资》,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

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修改的。

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是以“官话读书音”为标准设计的,适于拼写北京语音。

这种新颖的拼音方法给中国学者以很大的启迪。

明末音韵学家方以智说:“字之纷也,即缘通与借耳。

若事属一字,字各一义,如远西因事乃合音。

因音而成字,不重不共,不尤愈乎?”清朝学者杨选杞说:“辛卯户糊口旧金吾期翁家,其犹子芸章,一日出《西儒耳目资》以示余,予阅未终卷,顿悟切字有一定之理,因可为一定之法”。

【拼音的由来及演变】汉字拼音的由来

【拼音的由来及演变】汉字拼音的由来

【拼音的由来及演变】汉字拼音的由来拼音是汉字的音译工具,它帮助我们把汉字的发音用拉丁字母表达出来。

在中国,拼音是学习汉语和拼读的基础,对于外籍学习者也是学习汉语的重要起点。

那么,汉字拼音是怎样产生和演变的呢?在古代,汉字是以象形为主的,每个字都有独立的意义,但发音并非一目了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人开始在汉字的上方加上或左右加上一些符号,表示字的发音。

这些符号被称为“注音符号”,可以看作是汉字拼音的前身。

这种注音法在古代有很大的作用,但由于其形式繁琐、难以书写,所以并未广泛应用。

直到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求。

为了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中国开始研究一种新的拼音系统,以便更好地教授汉语。

1928年,中国教育部推出了一种新的汉字拼音方案,名为“国音字母”。

这是中国第一个系统化、标准化的汉字拼音方案,对于当时的汉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国音字母的方案后来在1950年代经过改革与完善,演变为了现在我们所熟悉的“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的字母是拉丁字母,英文的26个字母中的21个字母除了v、j、q、x、y外,全都被用来表示汉字的音节。

这是为了适应汉语音节结构的需要。

在汉语拼音系统中,每个字母都有特定的发音,可以准确地表达汉字的音节。

通过学习拼音,我们可以在没有学习具体汉字的情况下,准确地发音和拼读汉字。

虽然汉语拼音已经成为学习汉语的重要工具,但它的发展仍在不断演变。

近年来,为了适应科技的发展和外语交流的需要,中国推出了第二代汉字拼音方案——“汉语拼音方案”的简化字母拼写形式(即“拼音方案的简化字母拼写形式”)。

这种简化字母形式在保留了原有汉语拼音的基础上,更加方便输入和使用,适应了信息技术的发展。

总之,汉字拼音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注音符号,经过多次改革与完善,最终发展成了现代的汉语拼音系统。

它对于汉字的学习和汉语的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汉字拼音也在不断演变,以满足时代的需求。

汉语拼音(全)

汉语拼音(全)

汉语拼音(全)汉语拼音(全)汉语拼音是中国官方采用的一种注音系统,用于标记汉字的发音。

它在现代汉语教育、文字输入、信息检索等领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汉语拼音的发展历程和应用范围广泛,本文将对其历史背景、发展特点、教育意义以及未来发展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汉语拼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中国。

当时,由于汉字数量庞大、形状复杂,学习和使用汉字成为人们的一大难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学者开始进行拼音化的探索。

最早的拼音方案可以追溯到1860年代由汉学家顾炎武提出的“养正会通”方案。

此后,随着拼音方案的不断改良完善,直到20世纪50年代,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号召下,汉语拼音正式成为中国官方的注音方案。

二、发展特点汉语拼音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其主要特点如下:1. 字母与音节的对应关系:汉语拼音使用拉丁字母表中的字母作为符号,用来表示汉字的发音。

每一个汉字的发音可以用一个或多个拼音字母表示。

通过拼音字母的组合,可以准确地标示汉字的声韵。

2. 声调符号的运用:汉语拼音中,声调的标注采用5个符号,即“ā、á、ǎ、à、a”。

这些符号用于表示汉字声调的升降变化,使汉字的发音更加准确。

3. 规范标准的制定:为了使汉语拼音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拼音规范标准。

现行的拼音系统是以1982年制定的《汉字拼音方案》为基础,经过多次修订完善,至今沿用。

三、教育意义汉语拼音在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下是它的几个教育意义:1. 初级读写教学:汉语拼音是儿童学习汉字读写的重要辅助工具。

通过学习拼音,孩子们能够更快地掌握汉字的基本读音和发音规律,从而提升他们的读写能力。

2. 汉语学习的桥梁:对于非汉语母语的学习者来说,汉语拼音是学习汉字和汉语发音的桥梁。

通过学习拼音,外国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并在实际交流中准确地发音和写字。

3. 拼音输入法的应用:汉语拼音在电脑输入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汉语拼音的历史

汉语拼音的历史

汉语拼音的历史在当代中国,汉语拼音已经成为了广泛使用的文字输入工具,为了方便人们的交流和学习汉语,拼音的使用已经渗透到了各个领域。

然而,拼音的历史却是一个经过长期发展的过程。

汉字拼音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的拼音称为切韵,即根据字的音韵与声调进行划分,书写在字旁或字上。

切韵是一种声调说明符号,为字母笔画指定特定的声调,方便朗诵和搜寻字典。

然而,切韵的使用范围有限,只流行于文人学士之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拼音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母韵拼音出现了。

这种拼音是通过将声母和韵母进行组合,来表示汉字的发音。

母韵拼音的好处是能够较准确地表达汉字的音节,但对于外国人来说,仍然不够易学。

明代嘉靖年间,华佗的传人李时中开创了“点读法”,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连续拼音文字法之一。

点读法采用声调符号和不同字母组合的方式,以帮助临床医学学习者记忆医学名词的发音。

这种方法有其独到之处,但在普及使用上仍然存在各种问题。

到了19世纪末,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汉字拼音进一步得到了推广。

1903年,傅山设计了一套简化拼音体系,用音标标记汉字的声韵。

这套方法适合大众使用,但在保留汉字特点方面较为缺乏代表性。

在拼音发明历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不得不提,那就是郑张尚芳。

他在20世纪50年代创建了一个新的拼音系统——注音符号。

这套拼音系统通过在字母上加上符号来表示声调,使得发音更加准确。

注音符号在台湾被广泛使用,而在大陆则逐渐被汉语拼音所取代。

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迫切需要一套国际通用的汉语拼音体系。

这时,汉语拼音方案由一批语言学家和拼音专家共同制定,并根据普通话的音韵特点进行了一系列的修改和完善。

最终,经过多次研究和讨论,1982年颁布了现行的《汉语拼音方案》。

如今,汉语拼音已经成为了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汉字拼音方案之一。

它不仅为外国人学习汉语提供了便利,也为汉字输入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拼音的知识点总结

拼音的知识点总结

拼音的知识点总结一、拼音的历史与发展拼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是现代汉语拼音的发展是在20世纪初期开始的。

在中国近代史上,因为传统的汉字书写方式复杂,阻碍了汉语的推广和发展。

因此,为了促进汉语的普及和传播,中国一直在探索汉语拼音的编制和实践。

直到1955年,中国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全国推广普通话的方案》。

这个方案规定了以汉语拼音为基础的普通话标准。

自此之后,拼音开始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拼音并不只是为了促进汉语的普及和传播,它也在推动汉语的现代化和标准化。

在现代信息传播的时代,拼音也成为了中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拼音的音节拼音是声调文字,每个汉字的拼音由一个或几个字母组成。

它是由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组成。

声母是指汉字中具有辅音特点的部分,而韵母是指具有元音特点的部分。

声调则表示了汉字的语调。

在汉语拼音中,有23个声母、24个韵母和4个声调。

这些声母、韵母和声调的组合构成了汉字的读音。

三、拼音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汉语拼音的过程中,老师们通常会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比如,通过歌曲、游戏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拼音。

同时,老师也可以通过拼音的组合练习,来巩固学生的拼音知识。

此外,也可以通过字母在汉字中的应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拼音。

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可以通过手机软件等多种途径学习拼音知识。

通过这些互动式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更加轻松愉快地掌握拼音知识。

四、拼音的应用汉语拼音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在报纸、杂志、书籍和网络等各种媒体上都会使用拼音来标注汉字的读音。

同时,学校教育中也要求学生在书写汉字时要加拼音,这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汉字的发音。

同时,在国际交流方面,拼音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国外学习和传播汉语时,拼音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拼音,外国人可以更快地学习和掌握汉语的发音规则。

同时,它也促进了汉语在国际上的普及和传播。

总之,拼音作为一种声调文字,对于汉语的学习和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

汉语拼音的发展过程

汉语拼音的发展过程

汉语拼音的历史我国原来没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读不出来;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反切上字与所注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注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周有光先生称反切是“心中切削焊接法”;这两种注音方法,用起来都不方便;唐代守温在分析汉语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基础上,制定了描述汉字语音的三十六字母,说明当时我国的语音分析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可惜他用汉字来表示这些声母和韵母,因此,这样的字母没有进一步发展成拼音文字; 500年前我国部分穆斯林少数民族中曾经使用“小经”文字,这种文字是一种阿拉伯文字;用阿拉伯字母来拼写汉语,比唐代守温用汉字来表示声母和韵母又进了一步;共有36个字,其中4个字母是特有的,这可能是我国最早的用来拼写汉语的拼音文字,它不再带有汉字的痕迹,完全采用拼音字母;“小经“同时也为东乡、撒拉等民族使用;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为了学习汉字,他们开始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汉语;1605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迹,其中有4篇汉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出版物,比“小经”用阿拉伯字母给汉字拼音稍晚,“小经”大概是最早用字母文字给汉字拼音的尝试;西字奇迹原书已不容易找到,据说,梵蒂冈图书馆尚有藏本;1626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金尼阁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资,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修改的;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是以“官话读书音”为标准设计的,适于拼写北京语音;这种新颖的拼音方法给中国学者以很大的启迪;明末音韵学家方以智说:“字之纷也,即缘通与借耳;若事属一字,字各一义,如远西因事乃合音;因音而成字,不重不共,不尤愈乎”清朝学者杨选杞说:“辛卯户糊口旧金吾期翁家,其犹子芸章,一日出西儒耳目资以示余,予阅未终卷,顿悟切字有一定之理,因可为一定之法”;但是,在两三百年间,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只是在外国传教士中使用,没有在中国人当中广为传播;1815年到1823年之间,在广州传教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编了一部中文字典,这是最早的汉英字典,字典中用他自己设计的拼音方案来拼写汉语的广东方言,实际上是一种方言教会罗马字;接着,在其他的方言区也设计了不同方言的方言教会罗马字;其中厦门的“话音字”1850年开始传播,仅在1921年就印刷出售五万册读物,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大约还有十万人左右使用这样的方言教会罗马字;其他各地的方言教会罗马字,在南方的通商口岸传播,主要用来传教;1867年,英国大使馆秘书威妥玛Thomas F. Wade出版了北京语音官话课本语言自迩集,他设计了一套拼写法,用拉丁字母来拼写中国人名、地名和事物的名称,叫做“威妥玛式”;1931年到1932年间,有两个外国传教士提出了“辣体汉字”,这是一种根据广韵设计的、以音节为单位的汉语拉丁字母文字,同音字几乎都有不同的拼写法,拼写的是方言;这些用拉丁字母拼写汉字的方案,为以后的汉语拼音运动提供了经验;汉语拼音的近代史中国人自己的汉语拼音运动是从清朝末年的切音字运动开始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挽救民族危亡和振兴中华的热情,激发着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国的主张,梁启超、沈学、卢戆章、王照都一致指出,汉字的繁难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场“切音字运动”;梁启超在沈氏音书序中指出,“国恶乎强民智斯图强,民恶乎智尽天下之人而读书,而识字,斯民智矣”;沈学说:“欧洲列国之强,……有罗马之切音也;人易于读书,则易于明理,理明,利弊分析,上下同心,讲求富强”;卢戆章说:“以切音以识汉文,……全国皆能读书明理,国家何致贫穷人民何致鱼肉”王照说:“列位啊,咱们个人都要点儿强吧,瞧瞧咱们中国都成什么样儿啦”“中国政府非注意下层教育不可,欲去下层教育的障碍,非制一种沟通语言的文字使言文合一不可”;卢戆章1854-1928是我国第一个创制拼音文字的人;1892年,他在厦门出版一目了然初阶,公布了他创制的“中国切音新字”,用拉丁字母及其变体来拼厦门音,声韵双拼,左右横写,声母在右,韵母在左,另加鼻音符号和声调符号,增加声母后还可兼拼泉州音和潮州音;他认为,汉字“或者是当今天下之文字之至难者”,而切音新字“字母与切法习完,凡字无师能自读”,这样一来,“省费十余载之光阴,将此光阴专攻于算学、格致、化学,以及种种之实学,何患国不富强也哉”卢戆章并不要求废除汉字,他主张“切音字与汉字并列”;后来,他又编写了中国字母北京切音教科书和中国字母北京切音合订,用切音字来拼写官话;继卢戆章的一目了然初阶之后,开始了延续20年的切音字运动;几乎每隔一二年就有新的切音字方案出现,如吴敬恒的豆芽快字,蔡锡勇的传音快字,沈学的盛世元音,王炳耀的拼音字谱,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劳乃宣的增订合声简字等;这些切音字方案多数是声韵双拼式的汉字笔画式字母方案的,大多数只在小范围内传习,没有广泛推行,只有王照的官话字母和劳乃宣的合声简字推行较广;王照1859-1933曾参加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受日本假名的启发开始拟定汉语拼音字母,1900年秘密回国,以“芦中穷士”的笔名发表官话合声字母,采用汉字笔画作为字母基础,声韵双拼,并且主张以北京话为标准官话;他说:“京话推广最便,故曰官话;官者公也,公用之话,自宜择其占幅员人数多者”;他并不主张废除汉字,他说:“有力读书,有暇读书者,仍以十年读汉文为佳”,“汉文俗话并行,互相补助,为益更多”;1903年,王照在北京设立“官话字母义塾”,为了取得合法身份,他自首入狱,得到释放后全力推行他的官话字母,“十年之中,坚忍进行,传习至十三省境”,其精神令人钦佩;劳乃宣1842-1921是音韵学家,他积极支持王照的方案,在官话字母的基础上补充方言字母,拟定了南京、苏州、福建、广东等访言的方案,统称“合声简字”;推广这种“合声简字”的成绩十分显著,“不识字之妇女村氓,一旦能阅读书报,能作函札,如盲者之忽而能视,其欣快几乎无可名状”;切音字创制者的目的,虽然不想用它来代替汉字,但是他们希望切音字能够成为一种拼音文字,与汉字分工,并行使用;然而,他们的愿望没有实现;在切音字运动中提出的拼音字母方案是多种多样、琳琅满目的,大致可以归纳为三大系:①假名系:模仿日文假名,采用汉字部首作为拼音符号;1892年卢戆章的一目了然初阶一书中提出的“中国切音新字”,1901年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等都属于假名系;②速记系:采用速记符号作为拼音符号;1896年到1897年两年间出版的蔡锡勇的传音快字、沈学的盛世元音、王炳耀的拼音字谱等书中提出的方案都属于速记系;③拉丁系: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拼音符号;1906 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母和江亢虎的通字、1909 年黄虚白的拉丁文臆解等书中提出的方案都属于拉丁系;1913年2月,读音统一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审定一切字的国音发音”和“采定字母”;会议开了三个多月;在这次会议上,审定了6500个汉字的读音,用各省代表投票的方法确定了“标准国音”;拟定了一套注音字母,共39个,这套字母采用汉字笔画式,字母选自古代汉字,音节采用声母、韵母和声调的三拼制,对双拼的反切法进行了改进,其用途仅在于标注汉字读音,不作为拼音文字;这套注音字母后来减为37个声母12个,韵母13个,介母3个,比双拼切音字的方案中的字母几乎减少了一半;会议对于注音字母的作用和地位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决定注音字母的作用是给汉字注音,不能与汉字并行使用;黎锦熙明确指出,注音字母的职能是“伺候汉字,偎傍汉字”;注音字母通过之后,搁置了五年,才于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1920年,全国各地陆续开办“国语传习所”和“暑期国语讲习所”,推广注音字母,全国小学的文言文课一律改为白话文课,小学教科书都在汉字的生字上用注音字母注音;北京还成立了注音字母书报社,印刷注音字母的普及读物,还办了注音字母报;从1920年到1958年,注音字母在我国使用了近40年的时间;这对于统一汉字读音、推广国语、普及拼音知识起了很大的作用;1930年,上层官员中有人觉得“注音字母”的名称不好,改称为“注音符号”,以强调这不是一种与汉字并行的文字;周恩来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中,高度评价了注音字母的作用;他说:“辛亥革命之后产生了注音字母,这是中国第一套由国家正式公布,并且在中小学校普遍推行过的拼音字母;注音字母对于识字教育和读音统一有过一定贡献;尽管今天看来,注音字母还有不少缺点例如,作为各少数民族的共同基础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工具,注音字母显然远不如拉丁字母,但是注音字母在历史上的功绩,我们应该加以肯定;对于近四十年来的拼音字母运动,注音字母也起了开创的作用”;五四运动之后,于1918年,钱玄同在新青年四卷四期上发表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的文章,提出了“废孔学”、“废汉字”的主张;他说:“欲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甚至说:“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他提出:“废汉文之后”,“当采用文法简赅,发音整齐,语根精良之人为的文字Esperanto世界语”;这显然是一种非常激进的言论,而且把汉语和汉字混为一谈,分不清语言和文字的区别,在学术上是错误的,因而受到了陈独秀的批评;陈独秀指出,语言和文字“此二者关系密切,而性质不同之问题”绝不能混淆,所以,是“仅废中国文字乎抑并废中国语言乎”还值得研究,因此他提出了“先废汉文,且存汉语而改用罗马字书之”的意见;这个意见得到了新青年同人的支持;钱玄同也接受陈独秀的意见,一同倡导国语罗马字,开始了国语罗马字运动;1923年,国语月刊出版了汉字改革专号,采用罗马字的呼声达到高潮,国语罗马字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钱玄同发表汉字革命的论文,否定汉字,说“处处都足以证明这为老寿星的不合时宜,过不惯二十世纪科学昌明时代的新生活”,“所以汉字革命,改用拼音是绝对可能的事”,“惟有响响亮亮的说汉字应该革命如此,则汉字改革的事业才有成功的希望”;他不满足于注音字母,认为“汉字根本改革之根本改革”应该采用罗马字母;黎锦熙发表汉字革命军前进的一条大路,提出“词儿连书”的问题,对于这个重要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赵元任发表国语罗马字的研究,提出了“国语罗马字的草稿”,使用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用字母表示音节的声调,不造新字母,不加新符号,并提出了系统的词儿连写规则;1923年8月,教育部召开国语统一筹备会,决议组织“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1925年9月在北京的部分委员和一些语言学者自动组织“数人会”,提出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1928年9月,大学院院长蔡元培正式公布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作为“国音字母第二式”,用于给汉字注音和统一国语,“与注音字母两相对照,以为国音推行之助”;在国语罗马字运动中,出版了一些读物,如国语留声片读本等;1932年教育部公布的国音常用字汇,用注音字母和国语罗马字两式对照;但是,国语罗马字始终没有走出知识阶层的圈子,没有在社会上普遍推行,它的影响远不如注音字母;国语罗马字一直在台湾使用,1984年台湾发表国语罗马字修订草案,征求意见之后,于1986年1月28日正式公布,名称为国语注音符号第二式,改用于汉语拼音方案相同的符号标调法来表示声调;新文化运动中的汉语拼音发展在国语罗马字运动稍后,我国还开展了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中国的拉丁化新文字是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苏联创制的,其目的是在苏联远东的10万华工中扫除文盲,今后在条件成熟时,用拉丁化新文字代替汉字,以解决中国大多数人的识字问题;当时的苏联政府把在苏联远东地区的华工中扫除文盲也列为苏联本国的工作任务,于是,在苏联的中国共产党员瞿秋白、吴玉章、林伯渠、萧三等人与苏联汉学家龙果夫、郭质生合作,研究并创制拉丁化新文字;瞿秋白写成中国拉丁式字母草案,于1929年由莫斯科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出版社出版,1930年,瞿秋白又出版了中国拉丁化字母一书,引起很大反响;1931年5月,苏联各民族新文字中央委员会科学会议主席团对中国拉丁化字母的方案进行了审定,并批准了这个方案;1931年9月26日在苏联海参威召开的中国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又通过了书面方案中国汉字拉丁化的原则和规则;其主要内容是:1. 中国拉丁化新文字的原则13条;2. 中国拉丁化新文字的规则包括:①字母,②拼写规则,③写法规则;拉丁化新文字是在国语罗马字的基础上制定的,在标调方式上与国语罗马字不同,国语罗马字对于所有的音节都要标声调,而拉丁化新文字规定:原则上不标声调,只是在极有必要或极易混同的情况下才标声调;例如,“买”和“卖”容易混同,“买”写为maai,“卖”写为mai;于是,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正式开始,这个运动推动了中国语文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拉丁化新文字的创制者和国语罗马字的创制者之间曾经进行过激烈的论战,前者叫做“北拉派”,后者叫做“国罗派”;后来他们都发现,两派在一些根本问题的认识上是一致的,只是在个别枝节问题上有分歧;周恩来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中说:“拉丁化新文字和国语罗马字是中国人自己创制的拉丁字母式的汉语拼音方案中比较完善的两个方案;在谈到现在的拼音方案的时候,不能不承认他们的功劳”;拉丁化新文字方案通过后,首先在华工中推行,出版书籍47种,刊印10多万册,许多华工学会了新文字,可以用新文字读书写信;1933年,拉丁化新文字介绍到国内;1934年8月,上海成立了“中文拉丁化研究会”,出版介绍拉丁化新文字的书籍;接着,在北方和南方的一些大城市都先后成立了拉丁化新文字团体,甚至在海外华人中也成立了这样的拉丁化新文字团体,据统计,从1934年到1955年二十一年中,拉丁化新文字团体总共有300多个;拉丁化新文字的传播还得到了文化教育界人士的热情赞助;1935年12月,蔡元培、鲁迅、郭沫若、茅盾、陈望道、陶行知等688位知名人士,共同发表文章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其中说:“我们觉得这种新文字值得向全国介绍;我们深望大家一齐来研究它,推行它,使它成为推进大众文化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工具”;这是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一份革命宣言;1936年9月22日,毛泽东看了这篇文章之后,亲自写信给蔡元培说:“读新文字意见书,赫然列名于首位者,先生也;20年忽见我敬爱之孑民先生,发表了崭然不同于一般新旧顽固党之簇新议论,先生当知见之而欢跃者绝不止我一人,绝不止共产党,必为无数量人也”毛泽东对于当时新文字运动给以极大的赞赏;毛泽东对于新文字运动是积极支持的;他在1940年1月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说:“文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言语必须接近民众”;1941年1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新文字工作委员会”,正式宣布新文字与汉字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同年,在延安出版的Sin WenziBao新文字报第一期上,发表了毛泽东的题字:“切实推行,愈广愈好”;朱德也题了字:“大家把实用的新文字推行到全国去”;在抗日战争的最紧急年代里,拉丁化新文字的传播形成一个与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的前所未有的群众性文化革命运动;这场运动不但没有被战争的炮火摧毁,反而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在全国各地到处开花结果;新文字在陕甘宁边区推行,效果很好;据吴玉章说,“延安县市冬学中,不到三个月,就扫除了1500余文盲,他们学会新文字,能写信、读书、看报,收到了很大的成绩”;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一直延续到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时为止,历时近30年;它对中国的文字改革事业,对制定和推广汉语拼音方案,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现代汉语拼音方案的出笼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马上着手研制拼音方案;1949年10月成立了民间团体“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协会设立“拼音方案研究委员会”,讨论拼音方案采用什么字母的问题;在1951年,毛泽东就指出:“文字必须改革,必须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但是,究竟采用什么形式的拼音方案,他本人也是经过了反复斟酌的;毛泽东到苏联访问时,他曾经问斯大林,中国的文字改革应当怎么办;斯大林说,中国是一个大国,可以有自己的字母;毛泽东回到北京之后,指示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制订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同时,上海的新文字研究会停止推广北方拉丁化新文字,等待新方案的产生;1955年10月15日,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在北京举行;叶籁士在发言中说:“从1952年到1954年这个期间,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主要进行汉字笔画式拼音方案的研究工作,经过了三年的摸索,曾经拟定几种草案,都放在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初稿汉字笔画式里头”;这次会议上印发给代表们六种拼音方案的草案,有四种是汉字笔画式的,一种是拉丁字母式的,一种是斯拉夫字母式的;会议之后,当时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向毛泽东报告,他说,民族形式方案搞了三年,难以得到大家都满意的设计,不如采用拉丁字母;毛泽东同意采用拉丁字母,并在中央开会通过;在中国制定拼音方案的时候,苏联已经不再搞拉丁化,改为搞斯拉夫化,把所有的拉丁化民族文字一律改成了斯拉夫字母;蒙古人民共和国也把蒙古字母改成了斯拉夫字母;50年代,中国向苏联一边倒,有人主张采用斯拉夫字母,跟苏联在文字上结盟;苏联派到中国的语言学家谢尔久琴柯也提出使用斯拉夫字母的建议;据说,苏联的一位副总理来中国访问时,曾经向陈毅副总理说,希望中苏两国都采用相同的字母;陈毅副总理回答说,中国文化必须跟东亚和东南亚联系,东亚和东南亚都习惯用拉丁字母;这样,中国才没有采用斯拉夫字母;如果我国当时采用了斯拉夫字母,我们今天使用计算机将会遇到更多的困难;中国政府当时在字母选择上的决策,是非常正确的;1956年1月20日,毛泽东在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发表了赞成拉丁字母的讲话;他说,“吴玉章同志的发言讲的很好;关于文字改革的意见,我很赞成;在将来采用拉丁字母,你们赞成不赞成呀我看,在广大群众里头,问题不大;在知识分子里头,有些问题;中国怎么能用外国字母呢但是,看起来还是采用这种外国字母比较好;吴玉章同志在这方面说得很有理由;因为这种字母很少,只有二十几个,向一面写,简单明了;我们汉字在这方面实在比不上;比不上就比不上,不要以为汉字那么好;有几位教授跟我说,汉字是‘世界万国’最好的一种文字,改革不得;假使拉丁字母是中国人发明的,大概就没有问题了;问题就出在外国人发明,中国人学习;但是,外国人发明中国人学习的事情是早已有之的;例如阿拉伯数字,我们不是久已通用了吗拉丁字母出在罗马那个地方,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采用;我们用一下,是否就大有卖国的嫌疑呢我看不见得;凡是外国好的东西,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我们就是要学,就是要统统拿过来,并且加以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我们中国历史上,汉朝就是这么做的,唐朝也是这么做的;汉朝和唐朝,都是我国历史上很有名很强盛的朝代;他们不怕吸收外国的东西,有好的东西就欢迎;只要态度和方法正确,学习外国的好东西,对自己是大有好处的;”转引自郑林曦论语说文;此期间,群众中也创制了不少的文字方案,寄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根据统计资料,从1950年到1955年8月31日全国文字改革工作会议为止,寄来的方案有655个,从1955年8月31日到1958年2月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为止,寄来的方案有1000多个,从1958年2月到1980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寄来的方案有1667个;群众设计的各种各样的文字方案总共有3300多个;这种创制造文字方案的积极性,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上是空前的;这充分说明了语言规划的社会性;1955年2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设立了“拼音方案委员会”,开始设计汉语拼音方案,提出了汉语拼音方案草案;1956年2月12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表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公开征求意见;这个草案共有31个字母,其中有5个新字母无点的i;长脚的n;带尾的z,c,s,以便实现“一字一音”,不用变读和双字母;草案发表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热烈的讨论,甚至海外华侨和留学生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1955年10月,国务院成立“汉语拼音方案审定委员会”,经过一年的工作,于1957年10月提出修正草案,11月1日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60次会议作为新的汉语拼音方案草案通过,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秋季开始,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小学生必修的课程进入全国小学的课堂;汉语拼音方案是拼写规范化普通话的一套拼音字母和拼写方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拼音方案;这个方案吸取了以往各种拉丁字母式拼音方案,特别是国语罗马字和拉丁化新文字拼音方案的优点,它是我国三百多年拼音字母运动的结晶,是六十年来中国人民创造拼音方案经验的总结,比任何历史上一个拉丁字母式的拼音方案都更加完善和成熟;汉语拼音方案有如下特点:①只用国际通用的26个字母,不增加新字母;②尽量不用附加符号只用了两个附加符号;③尽量不用变读;④采用y,w和隔音符号“'”来隔音;⑤采用四个双字母zh, ch, sh, ng;⑥采用四个声调符号来表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⑦采用拉丁字母通用的字母表顺序,并确定了汉语拼音字母的名称;周恩来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报告中说:“现在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是在过去的直音、反切以及各种拼音方案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从采用拉丁字母来说,它的历史渊源远则可以一直追溯到350多年以前,近则可以说是总结了60年来我国人民创制汉语拼音方案的经验;这个方案,比起历史上存在过的以及目前还在沿用的各种拉丁字母的拼音方案来,确实更加完善;”汉语拼音方案自制订以来,得到迅速的推广和应用;主要有如下方面;①用于给汉字注音:从1958年秋季开始,全国小学的语文课本采用汉语拼音给汉字注音,接着,中学教科书、字典、词典以及通俗读物、扫盲课本也采用汉语拼音注音;人民日报等用汉语拼音字母给难字注音;1958年10月,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种商标图样和商品包装上加注汉语拼音字母;邮电局名、铁路站名、气象站名、城市街道名也都使用汉语拼音标注;1982年6月19日国家标准局发布了国家标准中文书刊名称汉语拼写法,规定国内出版的中文书刊在封面、或首页、或封底、或版权。

26个汉语拼音字母的历史演变

26个汉语拼音字母的历史演变

26个汉语拼音字母的历史演变
汉语拼音是一种用于标注汉字发音的文字系统,由26个字母组成。

这些字母的历史演变经历了许多阶段,下面将简要介绍其中的一些关键变化。

A [1]
汉字拼音系统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的拼音方案中并没有字母"A"。

然而,随着字母"A"在国际通用拼音标记中的流行,它被引入了汉语拼音系统,并成为汉字拼音的第一个字母。

C [2]
在最初的拼音方案中,字母"C"的发音与现代拼音方案中的发音有所不同。

在过去使用的方案中,字母"C"读作“ts”或“ch”。

j, q, x [3]
汉语拼音中的字母"j","q"和"x"分别用于标识带有辅音/ɕ/(英语中无对应发音)、/tɕ/和/s/音的拼音。

这些音在拼音方案的早期版本中可能使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但经过演变,现在统一使用了字母"j","q"和"x"。

V [4]
在现代拼音方案中,字母"v"也用于标识某些音。

然而,在此之前的方案中,并没有使用这个字母。

由于一些汉字的读音与这个字母的发音接近,因此引入字母"v"作为汉语拼音的一部分。

以上是26个汉语拼音字母的一些历史演变。

拼音方案的变化和发展,使得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标注汉字的发音,并在国际交流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汉语注音的发展历程

汉语注音的发展历程

汉语注音的发展历程汉语注音,指的是将汉字按照音节的划分进行标注,以便读者正确发音的一种写作方式。

在汉字的发音中,有很多字在音节上存在相似性,因此将其划分为音节是十分必要的。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汉语注音的发展历程。

汉语注音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代人们通过对汉字的研究,探索出了汉字的发音规律,形成了一些音节的划分方式。

这些划分方式并不统一,可以说是各自为政。

在这个阶段,汉语注音还是以传统的声韵学为主导,注音符号虽然存在,但并不普及。

到了20世纪初,随着现代汉语的发展,人们对汉字注音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国家教育部组织了一场改革汉字注音的运动。

在这次运动中制定了一个新的汉字注音方案——广州话注音符号。

这个方案在注音的方式上与传统的声韵学有所不同,它更加接近现代汉语的发音规律。

广州话注音符号采用了大量的简化字母和符号,使得汉字注音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然而,广州话注音符号并没有得到普及的机会就停留在了实验阶段。

随着汉字注音的需求不断增长,人们开始对现有的注音方案进行改进。

1958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了一个新的汉字注音方案——汉语拼音。

这个方案是在广州话注音符号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而成的。

汉语拼音采用了更加简洁的拼音符号,每个拼音符号代表一个音节,使得汉字注音更加准确和规范化。

汉语拼音方案的推出标志着汉语注音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拼音的简洁性和准确性使得其在教育和文化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现在,全世界都在学习和使用汉语拼音,它已经成为国际间交流的桥梁。

随着科技的发展,对汉语注音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了一些新的注音方案,如注音形码和注音音调符号等。

这些方案试图通过更详细的标注方式来精确表示汉字的发音。

总之,汉语注音经历了从声韵学到广州话注音符号再到汉语拼音的发展历程。

汉语拼音的推出标志着汉语注音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种简洁准确的注音方式,在教育和文化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对汉语注音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汉语拼音的起源和发展

汉语拼音的起源和发展

汉语拼音的起源和发展汉语拼音的起源和发展一、古代文字音节划分的起源汉字书写有三种方式:象形、指事、形声。

其中,形声是以汉字的最基本单元——“音节”为划分的依据。

古代文字中对音节进行划分则起源于《说文解字》。

该书将汉字音节分为声母和韵母,提出“字分声,音分韵”的理论,为后来的拼音笔画提供了基础。

二、历代拼音笔画的发展1. 隶书简化法西汉时期,人们开始用“隶书”的角抵代替画笔。

因为角抵笔法简单易学,各地用角抵表示音节的方法也随之产生。

如荆楚地区的“燕歌”、关中地区的“韦編”等。

这些方法普遍适用于音节,但是对没有相应音节的汉字则表示困难。

2. 注音符号清朝时期,西方传入汉字注音符号法。

注音符号是以音节为单元的拼音方法,符号简单易懂,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擦音和响音为代表的音节难以表示的问题。

3. 拼音方案1936年,第一套完整的汉语拼音方案诞生。

拼音方案是根据汉字的声音特点进行划分,用字母符号表示并标注声调,标志了汉语拼音的正式开始。

三、现代标准拼音的发展自1949年以来,我国先后发布了多个拼音标准。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普通话拼音方案”。

该方案是由中国教育部于1958年起编定的,是基于北方话音系的拼音方案。

该方案为书写和发音提供了较为统一的规范,使汉语拼音成为中国主要的标准发音。

四、汉语拼音的意义和应用1. 拼音是汉字书写和阅读的工具,为华人和外籍人士学习汉字提供了便利。

2. 拼音是汉字输入法的基础,使得用户在计算机等数字设备上通过拼音码来输入文字。

3. 拼音在涉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中国与世界交流的一种工具。

汉语拼音的发展

汉语拼音的发展
另外:日本的假名和老拼音很像,不知道有没有联系,设计思路是一样的。
博客园 用户登录 代码改变世界 密码登录 短信登录 忘记登录用户名 忘记密码 记住我 登录 第三方登录/注册 没有账户, 立即注册
汉语拼音的发展
1.古代传统文化是以通俗的同音异字來表音。 2.老拼音,也就是现在台湾用的拼音,台湾拼音源于民国时期,大陆解放初期也用这种拼音,是一种为汉字进行注音而设定的符号,19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3年 由中国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共计39个字母。 3.汉语拼音拉丁化的现在时期。

汉语注音的发展历程

汉语注音的发展历程

汉语注音的发展历程
汉语注音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最早的汉字注音方式是使用象形的方法,即通过图画的形状表示发音。

然而,由于汉字本身的意义和发音关系复杂,仅仅使用图画的形状无法准确表示发音。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探索更加准确的注音方式。

其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广韵》的出现。

《广韵》是唐代的一部重要字典,其中积累了大量的词语和发音。

它通过使用韵书来表示音韵的信息,为后来的注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宋代,词典编纂者开始使用注音符号来表示发音。

这些注音符号主要使用汉字的部首和笔画来表示发音的声调和声母。

然而,这种注音方式仍然比较复杂,使用笔画的方式不够直观。

到了明代,注音符号开始简化。

明代学者许多贤主编写了《字音解例》等注音著作,使用了更加简化的注音符号,例如使用带点的字旁来表示声母。

这种简化的注音方式为后来的汉语注音提供了基础。

在现代,汉语注音的发展越来越成熟。

最著名的注音方式是汉语拼音,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1958年制定的官方拼音方案。

汉语拼音使用拉丁字母来表示汉字的发音,简洁明了,方便学习和使用。

汉字拼音的推行大大提升了汉语的国际传播能力。

除了汉语拼音外,还有其他注音方式,例如注音字母和吴语注
音等。

这些注音方式在特定地区或特定方言的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之,汉语注音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图画到注音符号,再到汉语拼音的演变过程。

这一过程不断提高了注音的准确性和易用性,使汉字的发音更加清晰明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拼音的发展过程汉语拼音的历史我国原来没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

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读不出来。

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反切上字与所注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注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周有光先生称反切是“心中切削焊接法”。

这两种注音方法,用起来都不方便。

唐代守温在分析汉语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基础上,制定了描述汉字语音的三十六字母,说明当时我国的语音分析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可惜他用汉字来表示这些声母和韵母,因此,这样的字母没有进一步发展成拼音文字。

500年前我国部分穆斯林少数民族中曾经使用“小经”文字,这种文字是一种阿拉伯文字。

用阿拉伯字母来拼写汉语,比唐代守温用汉字来表示声母和韵母又进了一步。

共有36个字,其中4个字母是特有的,这可能是我国最早的用来拼写汉语的拼音文字,它不再带有汉字的痕迹,完全采用拼音字母。

“小经“同时也为东乡、撒拉等民族使用。

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为了学习汉字,他们开始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汉语。

1605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迹》,其中有4篇汉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

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出版物,比“小经”用阿拉伯字母给汉字拼音稍晚,“小经”大概是最早用字母文字给汉字拼音的尝试。

《西字奇迹》原书已不容易找到,据说,梵蒂冈图书馆尚有藏本。

1626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金尼阁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资》,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

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修改的。

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是以“官话读书音”为标准设计的,适于拼写北京语音。

这种新颖的拼音方法给中国学者以很大的启迪。

明末音韵学家方以智说:“字之纷也,即缘通与借耳。

若事属一字,字各一义,如远西因事乃合音。

因音而成字,不重不共,不尤愈乎?”清朝学者杨选杞说:“辛卯户糊口旧金吾期翁家,其犹子芸章,一日出《西儒耳目资》以示余,予阅未终卷,顿悟切字有一定之理,因可为一定之法”。

但是,在两三百年间,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只是在外国传教士中使用,没有在中国人当中广为传播。

1815年到1823年之间,在广州传教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编了一部《中文字典》,这是最早的汉英字典,字典中用他自己设计的拼音方案来拼写汉语的广东方言,实际上是一种方言教会罗马字。

接着,在其他的方言区也设计了不同方言的方言教会罗马字。

其中厦门的“话音字”1850年开始传播,仅在1921年就印刷出售五万册读物,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大约还有十万人左右使用这样的方言教会罗马字。

其他各地的方言教会罗马字,在南方的通商口岸传播,主要用来传教。

1867年,英国大使馆秘书威妥玛(Thomas F. Wade)出版了北京语音官话课本《语言自迩集》,他设计了一套拼写法,用拉丁字母来拼写中国人名、地名和事物的名称,叫做“威妥玛式”。

1931年到1932年间,有两个外国传教士提出了“辣体汉字”,这是一种根据《广韵》设计的、以音节为单位的汉语拉丁字母文字,同音字几乎都有不同的拼写法,拼写的是方言。

这些用拉丁字母拼写汉字的方案,为以后的汉语拼音运动提供了经验。

汉语拼音的近代史中国人自己的汉语拼音运动是从清朝末年的切音字运动开始的。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挽救民族危亡和振兴中华的热情,激发着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国的主张,梁启超、沈学、卢戆章、王照都一致指出,汉字的繁难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场“切音字运动”。

梁启超在《沈氏音书序》中指出,“国恶乎强?民智斯图强,民恶乎智?尽天下之人而读书,而识字,斯民智矣”。

沈学说:“欧洲列国之强,……有罗马之切音也。

人易于读书,则易于明理,理明,利弊分析,上下同心,讲求富强”。

卢戆章说:“以切音以识汉文,……全国皆能读书明理,国家何致贫穷?人民何致鱼肉?”王照说:“列位啊,咱们个人都要点儿强吧,瞧瞧咱们中国都成什么样儿啦?”“中国政府非注意下层教育不可,欲去下层教育的障碍,非制一种沟通语言的文字使言文合一不可”。

卢戆章(1854-1928)是我国第一个创制拼音文字的人。

1892年,他在厦门出版《一目了然初阶》,公布了他创制的“中国切音新字”,用拉丁字母及其变体来拼厦门音,声韵双拼,左右横写,声母在右,韵母在左,另加鼻音符号和声调符号,增加声母后还可兼拼泉州音和潮州音。

他认为,汉字“或者是当今天下之文字之至难者”,而切音新字“字母与切法习完,凡字无师能自读”,这样一来,“省费十余载之光阴,将此光阴专攻于算学、格致、化学,以及种种之实学,何患国不富强也哉!”卢戆章并不要求废除汉字,他主张“切音字与汉字并列”。

后来,他又编写了《中国字母北京切音教科书》和《中国字母北京切音合订》,用切音字来拼写官话。

继卢戆章的《一目了然初阶》之后,开始了延续20年的切音字运动。

几乎每隔一二年就有新的切音字方案出现,如吴敬恒的《豆芽快字》,蔡锡勇的《传音快字》,沈学的《盛世元音》,王炳耀的《拼音字谱》,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劳乃宣的《增订合声简字》等。

这些切音字方案多数是声韵双拼式的汉字笔画式字母方案的,大多数只在小范围内传习,没有广泛推行,只有王照的官话字母和劳乃宣的合声简字推行较广。

王照(1859-1933)曾参加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受日本假名的启发开始拟定汉语拼音字母,1900年秘密回国,以“芦中穷士”的笔名发表《官话合声字母》,采用汉字笔画作为字母基础,声韵双拼,并且主张以北京话为标准官话。

他说:“京话推广最便,故曰官话;官者公也,公用之话,自宜择其占幅员人数多者”。

他并不主张废除汉字,他说:“有力读书,有暇读书者,仍以十年读汉文为佳”,“汉文俗话并行,互相补助,为益更多”。

1903年,王照在北京设立“官话字母义塾”,为了取得合法身份,他自首入狱,得到释放后全力推行他的官话字母,“十年之中,坚忍进行,传习至十三省境”,其精神令人钦佩。

劳乃宣(1842-1921)是音韵学家,他积极支持王照的方案,在官话字母的基础上补充方言字母,拟定了南京、苏州、福建、广东等访言的方案,统称“合声简字”。

推广这种“合声简字”的成绩十分显著,“不识字之妇女村氓,一旦能阅读书报,能作函札,如盲者之忽而能视,其欣快几乎无可名状”。

切音字创制者的目的,虽然不想用它来代替汉字,但是他们希望切音字能够成为一种拼音文字,与汉字分工,并行使用。

然而,他们的愿望没有实现。

在切音字运动中提出的拼音字母方案是多种多样、琳琅满目的,大致可以归纳为三大系:①假名系:模仿日文假名,采用汉字部首作为拼音符号。

1892年卢戆章的《一目了然初阶》一书中提出的“中国切音新字”,1901年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等都属于假名系。

②速记系:采用速记符号作为拼音符号。

1896年到1897年两年间出版的蔡锡勇的《传音快字》、沈学的《盛世元音》、王炳耀的《拼音字谱》等书中提出的方案都属于速记系。

③拉丁系: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拼音符号。

1906 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母》和江亢虎的《通字》、1909 年黄虚白的《拉丁文臆解》等书中提出的方案都属于拉丁系。

1913年2月,读音统一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审定一切字的国音发音”和“采定字母”。

会议开了三个多月。

在这次会议上,审定了6500个汉字的读音,用各省代表投票的方法确定了“标准国音”;拟定了一套注音字母,共39个,这套字母采用汉字笔画式,字母选自古代汉字,音节采用声母、韵母和声调的三拼制,对双拼的反切法进行了改进,其用途仅在于标注汉字读音,不作为拼音文字。

这套注音字母后来减为37个(声母12个,韵母13个,介母3个,比双拼切音字的方案中的字母几乎减少了一半。

会议对于注音字母的作用和地位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决定注音字母的作用是给汉字注音,不能与汉字并行使用。

黎锦熙明确指出,注音字母的职能是“伺候汉字,偎傍汉字”。

注音字母通过之后,搁置了五年,才于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

1920年,全国各地陆续开办“国语传习所”和“暑期国语讲习所”,推广注音字母,全国小学的文言文课一律改为白话文课,小学教科书都在汉字的生字上用注音字母注音。

北京还成立了注音字母书报社,印刷注音字母的普及读物,还办了《注音字母报》。

从1920年到1958年,注音字母在我国使用了近40年的时间。

这对于统一汉字读音、推广国语、普及拼音知识起了很大的作用。

1930年,上层官员中有人觉得“注音字母”的名称不好,改称为“注音符号”,以强调这不是一种与汉字并行的文字。

周恩来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中,高度评价了注音字母的作用。

他说:“辛亥革命之后产生了注音字母,这是中国第一套由国家正式公布,并且在中小学校普遍推行过的拼音字母。

注音字母对于识字教育和读音统一有过一定贡献。

尽管今天看来,注音字母还有不少缺点(例如,作为各少数民族的共同基础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工具,注音字母显然远不如拉丁字母),但是注音字母在历史上的功绩,我们应该加以肯定。

对于近四十年来的拼音字母运动,注音字母也起了开创的作用”。

五四运动之后,于1918年,钱玄同在《新青年》四卷四期上发表《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的文章,提出了“废孔学”、“废汉字”的主张。

他说:“欲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甚至说:“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他提出:“废汉文之后”,“当采用文法简赅,发音整齐,语根精良之人为的文字Esperanto(世界语)”。

这显然是一种非常激进的言论,而且把汉语和汉字混为一谈,分不清语言和文字的区别,在学术上是错误的,因而受到了陈独秀的批评。

陈独秀指出,语言和文字“此二者关系密切,而性质不同之问题”绝不能混淆,所以,是“仅废中国文字乎?抑并废中国语言乎”还值得研究,因此他提出了“先废汉文,且存汉语而改用罗马字书之”的意见。

这个意见得到了《新青年》同人的支持。

钱玄同也接受陈独秀的意见,一同倡导国语罗马字,开始了国语罗马字运动。

1923年,《国语月刊》出版了《汉字改革专号》,采用罗马字的呼声达到高潮,国语罗马字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钱玄同发表《汉字革命》的论文,否定汉字,说“处处都足以证明这为老寿星的不合时宜,过不惯二十世纪科学昌明时代的新生活”,“所以汉字革命,改用拼音是绝对可能的事”,“惟有响响亮亮的说汉字应该革命!如此,则汉字改革的事业才有成功的希望”。

他不满足于注音字母,认为“汉字根本改革之根本改革”应该采用罗马字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