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歌五首 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
教学目标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感受诗歌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我爱这土地》教案
导入
介绍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 生进入诗歌情境。
朗读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模仿朗读,感受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我爱这土地》教案
讲解
拓展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探讨诗歌 的主题和艺术手法。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
汇报人:
2023-12-29
目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与步骤 • 教学反思与总结
0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首现代诗的背 景、作者、主题和艺 术特色。
掌握现代诗的朗诵技 巧,培养良好的语感 和口头表达能力。
理解现代诗的意象、 象征和语言特点,提 高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教学内容的总结
内容的完整性 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内容的实用性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涵盖了《中国现代诗三首》的各个方 面,包括诗歌的主题、语言、意境和风格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深入挖掘了诗歌的内涵,同时也引入 了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通过学习《中国现代诗三首》,学生不仅了解了诗歌的 文学特点,还学会了如何欣赏和分析现代诗歌,这将对 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再别康桥》教案
01
02
03
讲解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探讨诗歌的主题和艺术 手法。
讨论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享 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拓展
推荐学生阅读徐志摩的其 他诗歌,进一步了解其创 作风格和思想。
《雨巷》教案
教学目标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氛围。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诗歌5中国现代诗歌五首热爱生命教案2粤教版必修2

热爱生命一、课标解读1、课标内容解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学习诗歌的要求是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感悟解读诗歌,培养学生读诗、品诗的悟性及能力,练习写自由体诗。
根据这一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2、教材分析:《热爱生命》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5课的一首诗歌,也是高中阶段一首当代诗歌。
作者食指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人,他的诗歌直接影响和推动了稍后出现的“朦胧诗”的创作潮流。
因此可将本诗的学习视为新诗特别是新时期诗歌的一个“例子”。
而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课本即范例,本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意象美,领悟诗人的情感美。
通过三个层次展开鉴赏:初读,整体感知。
品读,感受意象。
美读,体悟情感。
目的在于让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能将知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因而指导学生学好本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此前,学生学习诗歌已经有了小学和初中三年的学习经验,上了高中后又掌握了不少的诗歌知识。
因此,学生学习这篇《热爱生命》短小精悍,气势充沛,读起来琅琅上口,文句明白易懂,并不会感到特别的吃力。
但不少学生还未能有序系统地赏析现代诗歌,并形成自身读诗品诗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写自由体诗的兴趣和能力,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学生的实际,通过现代诗歌鉴赏的融合互动,培养学生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人食指及其诗歌创作(2)学会通过诵读和对意象的把握和分析体会作者的感情(二)过程与方法(1)品读法,读中品,品中读,不断加深对作品内涵的把握理解(2)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深化学生对生命的认识(2)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感情,从而珍惜生命,美丽生命,让生命闪光四、教学重点1、品读语言,理解内涵2、学会通过对意象的把握和分析体会作者的感情3、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感情,从而珍惜生命,美丽生命,让生命闪光五、教学难点:1、学会通过对意象的把握和分析体会作者的感情2、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感情,从而珍惜生命,美丽生命,让生命闪光六、教学设想:由贝多芬与命运抗争事例引入——预习反馈,提出问题为何以食指为笔名——通过师生三读诗歌品味诗歌音韵美——品味诗歌意象美——知人论世:展示诗人坎坷人生路和写作背景,以此更为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情感美——教师小结——聆听你的诗意:小小诗歌分享会——写一写:你认为热爱生命最好的方式是什么?——作业:课外拓展七、教学方法1、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三维目标。
《中国现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中国现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广大附中王振华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一、诗歌的一般特征
同学们从小学甚至更早,就开始学习诗歌,那么诗歌有哪些特点呢?
二、学习诗歌的基本规律
你以前是怎么学习诗歌的呢?
三、简述诗歌发展的历程
主要是“五四”以后中国新诗的发展脉络及相关知识。
四、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的区别
1、朗诵五首诗歌,注意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的处理。
2、分别找一找五首诗里所用到的意象。
3、查阅资料,读一读五位诗人其它的作品,比如闻一多的《红烛》、徐志摩的《偶然》、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食指的《相信未来》、舒婷的《致橡树》等。
第二、三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一、导入课题
四、体验情感
《再别康桥》表达出诗人欢喜还是哀伤?飘逸洒脱还是依依不舍?
五、总结方法
吟诵诗歌,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验情感。
六、鉴赏实践
1、分组鉴赏其他的四首诗《死水》《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热爱生命》《双桅船》;
2、点评
七、拓展迁移
1、这些诗歌中有哪些句子引起了的你共鸣?
2、有没有你喜欢的其它的诗歌?。
语文版初一年级上册诗五首教案

语文版初一年级上册诗五首教案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诗歌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
下面是五首适合初一年级上册学生学习的诗歌教案:诗歌一:《故乡的月亮》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本诗,培养学生对故乡的思乡之情。
2. 学习理解和朗读诗歌的技巧。
3. 启发学生描述故乡的月亮的能力。
教学步骤:1. 首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轻柔的音乐,让他们静心聆听。
2. 然后,向学生展示《故乡的月亮》诗歌的文字,让他们仔细观察。
3. 让学生跟读诗歌,注意语调和节奏。
4. 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的故乡,描述自己故乡的月亮,可以通过画一副图画来表达。
5. 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分享给同学们。
诗歌二:《小松鼠》教学目标:1. 学习理解和背诵诗歌。
2. 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3. 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自己的小动物诗。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观察小松鼠的形象和行为,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2. 向学生展示《小松鼠》诗歌的文字,带着调子朗读诗歌。
3. 教导学生背诵诗歌,并引导他们朗读时模仿小松鼠的动作和声音。
4.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小动物诗,可以选择其他小动物进行创作。
5. 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共同欣赏。
诗歌三:《猜谜》教学目标:1. 学习理解和解答猜谜诗。
2.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3. 启发学生创作自己的猜谜诗。
教学步骤:1. 给学生展示《猜谜》诗歌的文字,读给他们听。
2.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诗歌中的描述,思考诗歌在描绘什么。
3. 给学生提供一些猜谜问题,让他们用逻辑思维解答。
4.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猜谜诗,可以选择其他物品或动物进行创作。
5. 学生互相猜谜,分享自己的作品。
诗歌四:《床前明月光》教学目标:1. 学习理解和背诵古诗。
2. 培养学生欣赏古典文学的能力。
3. 启发学生创作自己的古体诗。
教学步骤:1. 给学生展示《床前明月光》古诗的文字,让他们仔细观察。
《短诗五首》教学设计

3 短诗五首【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是第一单元的自读篇目,五首简短的现代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思。
《月夜》通过霜风、月光、树的衬托,表现了诗人坚强的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萧红墓畔口占》表达了诗人对亡友的怀念和哀思。
《断章》是一首哲理诗,表明了事物之间相互关联、依存的道理。
《风雨吟》表现了诗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统一》则表达了作者对统一的美好世界的期许。
学习这五首短诗,可以通过“反复朗读,结合背景品味诗句、理解感悟”等方法来进行。
【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
2.品读诗歌,感悟诗句的丰富内涵与诗歌主旨。
3.通读诗歌,归纳早期白话新诗的特点。
【预习提示】1.日积月累(1)我搜集的资料(作者简介)(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2.思悟发现(1)结合时代背景,解读五首短诗的主旨和情感。
(2)这五首短诗是早期白话新诗的代表,形式和内容上与近体诗有什么不同?(3)读完五首诗歌,我的阅读感受是:3.学贵有疑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教学过程】一、浅吟低唱,导入新课师生诗歌朗诵会开场:中国是诗的国度,经典的唐诗宋词唱诵不衰,清新隽永的现代诗别具一格,让我们走进新诗水草丰美的天地,聆听情感自然流淌的声音。
(一)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二)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三)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四)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
如果有来生,要化成一阵风,一瞬间也能成为永恒。
(五)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读暖心诗句,给心灵栖息的港湾,与诗歌相伴,走进阳光明媚的春天。
这节课我们与新诗继续美好的遇见,一起感悟字里行间的情怀冷暖。
二、品读诗歌,感悟诗意(一)《月夜》1.这首小诗描绘了诗人在月夜下的所见所感,他看到了什么?他是怎么做的?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他”与一株顶天立地的高树并排站立着,“他”却没有倚靠大树,而是独自站立着。
简明教学设计:《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简明教学设计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文学的需求日益增多。
而在学校中,文学教育是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诗歌是文学中的一种,而《中国现代诗三首》这一教材就是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和学习现代诗歌写作的机会。
本教案设计的目的就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接触和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韵味及其创作的艺术特点。
同时,还能使学生从中领会到情感、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特点和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对生命的热爱感。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现代诗歌的产生、发展、特点和意义;2.掌握三首中国现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3.理解三首现代诗歌的情感、意义和语言,欣赏诗歌的韵律、节奏、语言特点等。
能力目标:1.能以诗歌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感受;2.能理性评价自己与他人创作的现代诗歌作品,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时间,珍视感觉和体验的能力;2.激发学生的创意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关注时代变迁和人类命运的情感能力。
二、教学过程1.导入——《眼前》的朗诵本课的导入采用朗诵的方式,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呈现。
选取《眼前》这首现代诗歌,通过领读和朗诵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氛围,感受诗歌的情感和语言。
2.语文——现代诗歌的来源和特点通过介绍现代诗歌的发展和特点,让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的产生背景及其历史演变、艺术形式、思想倾向和语言特点等。
这对于学生后续的学习和思考将有深远的影响,也是学习现代诗歌的必要前提。
3.学练——《朝花夕拾》、《咏橘》、《人生》的鉴赏通过对《朝花夕拾》、《咏橘》、《人生》三首现代诗歌的文本分析和鉴赏,让学生能够领会诗歌的情感韵味并了解其创作背景及艺术特点。
同时,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4.阅读——课外阅读与作品创作在学习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相关的文学作品阅读,并进行简单的思考和透析。
之后,学生可以尝试自己进行现代诗歌的创作,可以选择学习的一首或多首现代诗歌进行仿写或变换。
教写现代诗教案设计

教写现代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和写作技巧;2.培养学生对现代诗的欣赏能力;3.激发学生对现代诗的创作兴趣。
二、教学重点。
1.现代诗的特点;2.现代诗的写作技巧;3.现代诗的欣赏和创作。
三、教学难点。
1.如何让学生理解现代诗的抽象性;2.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现代诗的创作。
四、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教师播放一些现代诗的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现代诗的节奏和韵律,引发学生对现代诗的兴趣。
2.讲解现代诗的特点(10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现代诗的特点,如自由的形式、抽象的意境、多重的解读等,让学生了解现代诗与传统诗歌的区别。
3.分析现代诗的经典作品(15分钟)。
教师选取几首现代诗的经典作品进行分析,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例子感受现代诗的魅力,理解现代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4.现代诗的写作技巧(20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现代诗的写作技巧,如意象的运用、语言的节奏、句式的变化等,让学生了解现代诗的创作要点。
5.现代诗的欣赏与创作(30分钟)。
教师让学生欣赏一些现代诗的作品,引导学生从意象、语言、节奏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然后,教师布置现代诗的创作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进行现代诗的创作。
6.展示与分享(10分钟)。
学生进行现代诗的创作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与分享,让学生互相欣赏和交流,激发学生对现代诗的创作兴趣。
7.总结与小结(10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与小结,强调现代诗的特点和写作技巧,鼓励学生多多尝试现代诗的创作。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现代诗的特点和写作技巧有了初步的了解,也培养了对现代诗的欣赏能力和创作兴趣。
但是,由于现代诗的抽象性较强,学生在欣赏和创作中可能会遇到困难,需要教师在后续的教学中多加引导和训练。
同时,教师还可以邀请一些现代诗人到校进行讲座和指导,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现代诗的魅力和魅力。
部编新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现代诗五首》教案

部编新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现代诗五首》教案一、教材分析《现代诗五首》是部编新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课文共包含五首现代诗,分别是《春晓》、《静夜思》、《登鹳雀楼》、《江雪》和《登幽州台歌》。
这些诗歌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通过欣赏这些诗歌,能够增加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了解,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并背诵《春晓》、《静夜思》、《登鹳雀楼》、《江雪》和《登幽州台歌》这五首现代诗;2. 学会运用适当的朗读技巧,准确表达诗歌的节奏和情感;3. 理解诗歌中所描绘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受力;4. 研究欣赏现代诗歌的语言之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1. 掌握《春晓》、《静夜思》、《登鹳雀楼》、《江雪》和《登幽州台歌》的内容和背诵;2. 运用朗读技巧,准确表达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四、教学方法1. 集体朗读:引导学生一起朗读诗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声音协调能力;2. 分组朗读: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分别朗读一首诗歌,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3. 音乐伴奏朗读:配合音乐,让学生以更具感染力的方式诵读诗歌;4. 诗歌鉴赏:引导学生发表对诗歌的看法和感受,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欣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诗歌的图片或朗读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2. 朗读训练:进行集体朗读和分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现能力;3. 引导讨论:针对每首诗歌,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展开讨论;4. 课文解读:分析诗歌的意象、表达方式和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5. 诗歌欣赏:播放音乐伴奏,让学生以朗诵的方式欣赏诗歌,感受其美妙;6.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根据所学诗歌的激发,进行创作,并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朗读和讨论环节的积极参与程度;2. 诗歌背诵:检查学生对《春晓》、《静夜思》、《登鹳雀楼》、《江雪》和《登幽州台歌》的背诵情况;3. 诗歌创作:评估学生根据所学诗歌进行创作的水平和创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诗歌五首教案教学设计第5课中国现代诗歌五首1、抓住关键词语,理清各首诗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吟咏,品味诗歌语言,发挥联想和想像的作用,感受诗歌涌动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3、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理解诗歌中创造的形象,感受诗中营造的意境。
【自学引领】培养纯正的文学兴趣,就要从诗开始,诗是要读的,同学们在翻开这课书时,请放开你的喉咙,大声地读出诗人真挚的情感。
1、《死水》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
在美国,他遭受了一个中国人在外国的种种歧视,1926年,诗人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美好愿望回到祖国,然而眼前的一切却使他深深失望,他感到痛苦、愤懑,渴望这一切都将毁灭,让祖国变成一个“美好的存在”。
在这种感情的驱使下,他创造了一系列丑恶的意象,以讽刺的基调贯穿全诗,这就是《死水》。
朗读时要注意这种讽刺是带有深恶痛绝的感情的,不可流于轻浮。
《死水》是新体格律诗,它的格律继承了旧体诗词的某些写法,以四行为一节,朗读时要按定型的“四步音”来读,例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论2、《再别康桥》他悄悄地来,又悄悄的去了,短暂而毁誉参半的35个春秋如划过天际的流星,在新诗史上创造了迷人的奇观,他走时没有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留下了永远的《再别康桥》,他就是徐志摩。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徐志摩在英国剑桥大学度过一段难忘的日子,在临别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来到剑桥大学碧波荡漾的康河里泛舟,在康桥上漫步,他流连忘返,如醉如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蛰伏在他心中诗人的天命,于是吟成这首《再别康桥》。
读这首诗时,你的心会与诗人一起飞翔在剑桥柔美的康河岸边,在一咏三叹中,那错落有致的诗行会在你的心中如音乐般,如流水般荡漾开来,尽情地在那徐行缓步的韵律中体会诗歌的美吧!3、《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位诗人手中始终高擎着“火把”,为我们送来“黎明的通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他高歌“大堰河,是我的保姆”;他是地主的后代,但始终站“在浪尖上”,唱着“光明的赞歌”;他像一块“礁石”,向当时以及多年以后蜂拥而来的人群传达着诗歌的力量,他就是艾青,一位始终为大地和人民歌唱的赤子。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不久,艾青离开杭州任教的中学,带着颗深沉热爱这土地的火热的心来到当时抗战的中心武汉,然而他看到的却是官僚的腐败,人民的困苦,黑暗的一切让诗人感受到胜利将是无比艰辛的,这种沉重、忧郁的情感化作诗行,化作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朗读时请注意体味诗人的这种情感。
4、《热爱生命》“食指,是一个圣徒,在所有人的语言都被统一在最高指示下的时候,他喊出了自己的语言。
”写于1968年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是最早揭示“由狂热迷信到冷静的批判与反思的社会情绪”的作品之一。
“文革”爆发的时候他是北京56中学的一个高中学生,在那腥风血雨、人妖颠倒的动乱年代里,诗人劝告人们要《相信未来》,坚信人们对于“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客观、公正的评定”。
他为世界保留了良知和尊严,他为那个时代争取了被救赎的一线可能,1972年诗人因强烈的刺激导致精神分裂,1979年,诗人顽强地写下了《热爱生命》。
5、《双桅船》有这样一批人,在他们年轻的时候,在他们最该在书海中徜徉的时候,他们经历了一场历时十年的浩劫,他们的青春是可怕的。
然而他们以其坚韧的意志,勇敢的精神焊接了历史的断裂处,并且成了时代的脊梁,他们其中之一便是舒婷,她初中毕业即去福建杭山村插队,1972年回城当工人,不久她开始诗歌创作,并最终成了朦胧诗创作的核心人物。
她的多数作品代表整整一代人倾吐心声。
这首《双桅船》也是如此,朗读时要注意体会。
【知识窗口】1、意象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
物是客观存在的,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就成了意象。
意象的显著特点即意在物先。
就是说,诗人先有某种情意,而后将它移注于外物之中,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移情”;移情的结果就是意象的产生。
2、现代格律诗的“三美”主张闻一多是我国新诗格律诗的最早探索者和创建者之一,他主张新格律必须具有备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所谓“音乐美”,指的是章节和旋律的美;所谓“绘画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所谓“建筑美”指的是诗节的对称和句的整齐。
诗集《死水》就是这一创作理论的最好实践。
《死水》一诗每句诗都是四步音,节奏和谐流畅,再加上严格的双行押韵,每节一韵的音响效果,使全诗声调十分动听,具有和谐的“音乐美”。
全诗五节,每节四句,每句九字,做到节的匀称,句的整齐,具有“建筑美”。
全诗都用了形象的词藻,语言雕绘满眼,像死水、丑恶、漪沦、残羹、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词语,妥贴安排,缕金错彩,这些艳丽的色彩,显示出的是油画般的“绘画美。
3、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后期,一批年轻的诗人以新颖独特的方式引起了诗坛的瞩目。
他们大胆开拓诗歌的艺术领域,用非传统的新的审美观念和表现手法来抒发感情。
他们强调诗人主观感觉世界,大量采用虚写法,使诗由具体变得抽象,追求诗内在旋律;他们的一些诗作以奇特的想像,打破时空秩序,捕捉瞬间感受,运用跳跃性的结构,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人们读起来不再像过去那样明晰易懂,这种诗被称为朦胧诗,并在诗界引起争论。
朦胧诗,是当时中国社会文化背景的产物,也是外来诗歌影响的结果。
朦胧诗的代表人物有舒婷、北岛、顾城、梁小斌等。
【要点探究】《死水》1、《死水》反讽手法的运用反讽,即用故意颠倒美丑、善恶、真假的手法进行讽刺,揭露腐朽事物的本质。
在这首诗中,诗人是如何运用“反讽”的手法的?【提示:诗人把死水说成“绿酒”,把铜绿说成“翡翠”,把铁锈说成“桃花”,把水面的油腻说成“罗绮”,把水上污浊的水气说成“云霞”,把水沫说成“珍珠”,最后总写一笔,把这条臭水沟的阴暗色调说成“鲜明”,在这些意象中,物的外象与诗人的意蕴恰恰相反--诗人早已洞悉它们丑恶的本质,却故意把它们写得很美,这是诗人对“死水”的无情嘲笑和讽刺。
】2、依据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探究“死水”的象征意义。
【提示:意象是诗人创造想象的产物,怎样意会诗中的意象,则取决于读者的再造想象,文学鉴赏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活动,对于“死水”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可以具体到一条臭水沟,也可以抽象到物极必反的哲理。
象征的是旧中国,还是表面极其繁荣的美国,甚至是整个当时的世界,同学们可任由联想,只要符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即可。
】《再别康桥》3、整体把握,理清思络全诗以离别康桥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一节写久违的学生作别母校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仿佛诗人的足尖如清风般来了又走了,生怕打扰康桥的静谧,至深的情丝在招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第二至六节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
第二节写康河岸边的柳树。
夕阳下,柳枝镀上金色,如美艳的新娘,诗人无限欣喜、眷恋。
第三节写康河的水草。
柔波中,绿油油的水草仿佛在向诗人招手。
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支水草,这正写出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拜伦潭。
诗人此时意乱情迷,物我两忘,那一潭水在诗人眼里是天上的彩虹。
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高潮,快乐也达到了极点。
撑一杆长篙,泛舟至青草更青处,晚上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时,诗人不禁要放声高歌。
第六节诗人也幻想到现实。
因为今晚就要和康桥离别。
一切归于沉默。
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最后一节呼应开头,以三个“悄悄的”与首节回环呼应,诗意也有递进,间接表达出作者深挚的感情,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神思飘逸,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描述。
4、徐志摩非常推崇闻一多的“三美”主张,探究这首诗的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提示:这首诗意境优美,诗中有画,七节诗展现的是七幅色彩绚丽的欧洲风情画卷,通过动作性极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将这七幅画卷变成动态的、立体的,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
这首诗音律和谐,除第五节不押韵外,其余各节都严格押韵,而且频繁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
此外“轻轻”“悄悄”等叠词反复运用,增强了轻盈的节奏。
从诗的建筑上看,全诗七节,四行一节,诗作的单行和双行错落排列,每句字数基本是6、7字(间有8字),于参差中见整齐。
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节奏相同,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的美感。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5、“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在诗中反复出现了四次,请从情感表达和篇章结构的角度探究一下这两句在全诗中所起的作用?【提示:这两句诗所表达的情感是沉重、忧郁的,这是本诗的基本情绪,也是反复出现的主题。
在篇章结构上,四次出现,使诗歌自然分成四部分。
反复吟咏,更体味中国人民在日寇铁蹄下生存的艰难,胜利的道路将无限艰辛。
】6、诗歌中的形象--农夫、少妇、母亲……具有怎样的概括意义。
【提示:那些在寒冷的夜晚出现在林间、河上、旷野里的农夫、少妇等形象既是为自己的生活而搏斗,被命运驱赶的劳动者,也是在生存线上挣扎、苦斗、寻找着道路的中国民众的形象。
另外“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饥馑的大地/朝向阴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的两臂”等句子都包含着抽象的概括,都应扩展为对中国人民和斗争情景的暗示,扩展为对一种普遍性激愤情绪的概括。
】7、这首诗的基调是忧郁而悲哀的,如何理解这种忧郁与悲哀?【提示:这种忧郁和悲哀来自于农人“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和“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的绝望,来自于“暴戾的敌人”强加给人民的“死亡的恐怖”,来自“象雪夜一样广阔又漫长”的“中国的苦痛与灾难”,它超越了个人遭遇的范围而具有了深广的历史内涵。
它不是无力的呻吟和对战争的回避,而是一种力--“把弥漫在广大土地的渴望、不平、愤懑……集合起来,浓密如乌云,沉重地移行在地面上”。
】《热爱生命》8、探究《热爱生命》的形式特点及主题。
[提示:食指一直坚持新格律诗的创作。
这首《热爱生命》全诗7节,每节四行,每行基本是11、12字,全诗押相同的韵,表现一种执着与坚毅,音律和谐铿锵。
食指是朦胧诗创作的启蒙人物,但他的诗主题并不朦胧,这首《热爱生命》主题非常鲜明;无论人生是什么,无论生命中充满什么样的痛苦、磨难与艰辛,我们都应坚定自己的信念,勇敢地挑战命运,热爱生命。
联想诗人的遭际,1972年,诗人因强烈的刺激导致精神分裂,但诗人始终顽强地坚持对现实的反思,坚持诗歌创作。
1978年后诗人迎来他创作的恢复期。
在1979年写下这首《热爱生命》,此诗与诗人1968年在人妖颠倒的年代写下的《相信未来》遥相呼应,坚定的信念与劲健挺拔的诗句让我们感慨生命的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