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徐霞客首游雁荡山

合集下载

徐霞客游记高三读后感(优秀10篇)

徐霞客游记高三读后感(优秀10篇)

徐霞客游记高三读后感(优秀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徐霞客游记高三读后感(优秀10篇)有感请示了剖析材料文明我鄂教版宣言发言工作简报材料举报信工作安排孟浩然了散文摘抄自荐信剧本的爱岗敬业谚语资格考试。

《游雁荡山日记》徐霞客

《游雁荡山日记》徐霞客

此则日记叙述游老僧岩、石梁洞、灵峰的情 况。 重在记游灵峰,写了灵峰路上看到的奇峰良 景,次写游灵峰寺,再至灵峰洞,后返寺。 写得井井有条,记得惟妙惟肖。


朗读课文,勾画生字词。

小组讨论: 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由右麓逾谢公岭,渡一涧,循涧西行,即灵峰道也。


麓(lù),山脚。 逾:越过。 谢公,东晋诗人谢灵运。 循:沿着。

句意: 山洞洞口有的像卷起的帷帐,水潭有的碧绿 得像澄清的蓝靛一般。


双鸾、五老之形,连肩接翼。里许抵灵峰寺。 循寺侧登灵峰洞,峰中空,特立寺后,侧有 隙可入。
双鸾(luán 鸟名,凤属)、五老:均为山峰 名。 接翼连肩:翅膀挨着翅膀,肩连着肩。这里 形容山峰一个连着一个。 许:约,光景。 特立:突出站立。
《游雁荡山日记》
徐霞客
作者介绍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 祖,字振之,号霞客,汉族,明朝南直隶江阴(今 江苏江阴市)人。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探险 家。中国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的作者。被称为 “千古奇人”。其一生志在四方,不避风雨虎狼, 与长风云雾为伴,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足迹 遍历北京、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浙江、福建、 山西、江西、湖南、广西、云南、贵州等16省,所 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 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



句意: 从缝隙处走过数十级石磴,直达窝顶上,深 远处的平台方圆而宽敞,其中有十八罗汉等 塑像。坐在平台上玩赏景色,直到暮色降临 才返回灵峰寺。
作业
熟读课文。 完成课后练习。


句意: 双莺峰如羽翼相接的双飞莺,五老峰酷 似五位联肩并行的老翁。走过景致如此幽奇 的一里多路,到达灵峰寺。顺灵峰寺侧的山 道登上灵峰洞。灵峰中部是空的,很特异地 耸立于灵峰寺后,其侧面有缝隙可以进入。

雁荡山游记700字

雁荡山游记700字

雁荡山游记700字《雁荡山游记》篇一雁荡山啊,早就在我心里挠痒痒了。

这不,终于有机会去瞅瞅了。

一到雁荡山,那山就像一群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也许它们正开着什么重要的会呢。

我瞅着那山的形状,心里琢磨着,这山咋长得这么奇特呢?有些像老鹰,展开着巨大的翅膀,仿佛下一秒就要冲向蓝天;还有些像仙女,身姿婀娜,像是在翩翩起舞。

我就想啊,这大自然可真是个超级厉害的雕塑家,比我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些艺术家都牛。

沿着小路往山里走,那路边的树就像一把把大伞,遮得路上阴森森的。

我心里还犯嘀咕呢,这会不会突然蹦出个什么怪物来。

走着走着,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就像一首美妙的乐曲。

我加快脚步,哇,看到一条小溪。

那溪水清澈得很,能看到水底的石头和小鱼。

我当时就想,这水要是能喝一口,肯定比我在城里喝的那些饮料都甜。

我脱了鞋,把脚伸进水里,哎呀,那叫一个凉,凉得我差点叫出声来。

这时候,旁边有个小孩也跟着把脚放进去,结果他那表情就像吃了苦瓜一样,逗得我哈哈大笑。

再往前走,看到了瀑布。

那瀑布从高高的山上流下来,就像一条白色的巨龙,一头扎进下面的水潭里。

那声音,轰隆隆的,就像打雷一样。

我站在那儿,感觉自己特别渺小。

我就问自己,我在这大自然面前算个啥呢?也许啥也不是,不过能看到这么壮观的景色,我也算是很幸运了。

我想在这儿多待一会儿,可是同行的人催着我走,我只好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

雁荡山啊,你可真让我难以忘怀。

《雁荡山游记》篇二雁荡山游记。

嘿,这地方我可算是来了。

刚到雁荡山脚下,我就被震撼到了。

那山连绵起伏,就像大海里的波浪一样,一波接着一波。

我心里想,这山可不好爬啊,也许我爬到一半就得累趴下。

不过我这人就是不服输,硬着头皮就往上走。

山上的空气那叫一个清新啊,就像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块一样,凉丝丝的,还带着一股泥土和树叶的香味。

我大口大口地呼吸着,感觉自己的肺都被清洗了一遍。

走着走着,看到了一些奇奇怪怪的石头。

有的石头像是一个大馒头,我都想上去咬一口,看看是不是真的馒头。

【读书笔记】徐霞客首游雁荡山

【读书笔记】徐霞客首游雁荡山

【读书笔记】徐霞客首游雁荡山第一篇:【读书笔记】徐霞客首游雁荡山徐霞客首游雁荡山徐霞客(公元1587~1641),名宏祖(又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

今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县人。

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和游记作家。

他厌弃科举仕途,放弃功名利禄,热衷于旅游考察,一生游历了泰山、嵩山、华山、恒山、五台山、黄山、庐山、普陀山、天台山、雁荡山、武夷山等名山大川,还去过云南、贵州等偏远之地。

他历经30余年,游览了大半个中国,写了260余万字日记,可惜大多佚失。

经后人编辑成《徐霞客游记》,约60余万字,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内容涉及地理、地貌、地质、水文、气候、农业、矿产以及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等,被誉为“千古奇书”。

明万历四十一年癸丑(1613年)三月上旬,28岁的徐霞客告别家乡来到浙江旅游考察。

他游过天台后,三月初十傍晚,从黄岩出发至温岭与乐清交界地段。

次日早上,翻过当时台州通往温州的必经之路——盘山岭古道(位于乐清镇安盘黄村附近)。

在大荆驿站吃过中饭后,向南淌过石门潭口溪流(今称新溪),经过章家楼,从雁荡山东外谷大荆中庄老僧岩山脚小路入山,游过东石梁洞,翻过谢公岭,游览了灵峰、灵岩、大龙湫等主要景点,逗留了五天(自三月十一日至十五日),最后从四十九盘岭出山,这是他第一次游历雁荡山。

为了探寻大龙湫水源,他曾登上雁湖岗,但没有弄清来源。

时隔近20年之后,在壬申(1632年)三月廿一日至四月十六日,他第二次来到雁荡山。

因没有留下日记,难以详考。

不久,在友人陈函辉激励下,于同年四月廿八日至五月八日,第三次到雁荡山游览考察,历时11天,亦从大荆入山,经过龙湫背,终于攀上雁湖之巅,辨明了大小龙湫的水源。

随后登上灵岩黄崖层洞(今方洞一带)、小龙湫背(今卧龙谷),再回到灵峰,沿着北侧鸣玉溪边蜿蜒曲折的山间小路,翻过马家岭,经过南阁章纶故居,冒雨到雁荡山西北麓最偏远的龙西庄屋散水岩和永嘉锯板岭交界的洞仙院游览,最后从大荆出山返回。

雁荡山游记随笔

雁荡山游记随笔

雁荡山游记随笔(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工作报告、方案大全、心得体会、随笔大全、诗词歌赋、教学教案、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work reports, comprehensive plans, personal experiences, essays, poetry, song and fu, teaching plans,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雁荡山游记随笔雁荡山游记随笔雁荡山游记随笔【第一篇】:雁荡山游记人们都说:“雁荡山奇景甲天下。

《徐霞客游记》读后有感(精选12篇)

《徐霞客游记》读后有感(精选12篇)

《徐霞客游记》读后有感(精选12篇)《徐霞客游记》读后有感篇1云海沧茫,山高水长,一朝有幸凌绝顶,俯仰之间,豁然开朗。

江河行地,浊浪排空,黄土岸边观涛涌,虎啸龙吟,心绪无穷。

风语竹叶,溪流潺潺,偶然飞鸟轻呢喃,碧卷千里,大好林川。

读《徐霞客游记》,让你憬悟:一草一木皆奇迹,何况如此风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徐霞客游记》,我期待能有一次远行的机会,让我走遍千山万水,看尽书中描绘的那个世界。

我曾在山麓游树林,看树与草的相处,听风与叶的絮语。

这里的一切,似乎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家族——尽管这儿有草有木,有鸟有虫——他们是多么的和谐!这里没有争吵,顶多是两只飞鸟之间的戏谑;这里没有愤怒,没有忧伤,没有愁思,…… 啊,只有和谐、快乐。

我问草,树比你高,你不嫉妒?他说,树向高处生长,我向四方蔓延,各有所长;我问树,别的树比你长势好,你不生气?他说,我没有那必要,大家都付出了努力,不在意结果。

我曾在山腰观瀑布,看风与浪的厮斗,听激流的高歌。

一滴水是渺小的,也许瞬间就会悄然幻化成轻烟。

然而,无数个这样的弱者,凝聚成了怎样的一支劲旅!这是所向披靡的铁军啊!他们能击碎岩石,凿山开路,他们能马不停蹄,踏遍世界,他们能运船载舟,滋润万物,他们能奋斗不息,直到汇入大洋;他们亦柔亦刚,亦弱亦强,只要有时间,他们可以侵蚀一切。

是什么让水珠们有了如此惊人的力量?请听听瀑布的声音:“团结就是力量——”我曾在山顶望云海,看云与天的奔涌,听心潮的澎湃。

你的面前,是一片绵延不尽的真实的虚无,是云的海?是水的雾?云水两茫茫,这对孪生兄弟在这里达到了绝妙的融合。

云有海的奔腾壮阔,海有云的变幻莫测;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请你全神贯注地看吧!每一秒钟,这幅画卷都要变动,永不重复,永远是古老的年轻。

作为海,他告诫你:人是微不足道的,自然对人而言,是永恒的永恒;作为云,他告诫你:人生苦短,所以珍惜每一刻,做最好的自己!期待远行的机会,让我走遍千山万水。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徐霞客游记》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创作的一部散文游记。

徐霞客喜爱外出探寻名山大川的神秘,而且想绘天下名山胜水,但由于有年迈的母亲,不忍成行。

徐母心胸豁达,通情达理,积极鼓舞徐霞客放心远游。

明万历三十六年,二十二岁的徐霞客最终正式出游,临行前,他头戴母亲为他做的远游冠,肩挑简洁的行李,离开了家乡,从今直到五十四岁逝世,绝大局部时间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过的。

他在跋涉一天之后,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都坚持把自己的收获记录下来。

翻开《徐霞客游记》,记录了他从眉宇清隽的少年到风烛残年的老人的所见所思。

他第一次游雁荡山的日记特别危险,雁荡山是东南风景名胜,徐霞客巡游共四天,每天所见所闻均一一记录。

游雁荡山日记中,徐霞客前后巡游了灵峰洞、灵岩等美景,两次观看到大龙湫瀑布的壮阔之景,最感动的是在雁荡山顶峰徐霞客看到了犹如仙境的云海奇观。

但人生中总夹杂着大喜与大悲,惊喜与圆满,雁荡山以雁荡著名,查找雁荡也是徐霞客此行主要目的,然而事与愿违,徐霞客历经千难万险,费力心力,最终也未找到传奇的位于雁荡山峰顶的湖荡。

从开头遇见各种美景的欣喜、自信、坚决到迟迟未见湖荡的疑虑、踌躇、陡崖求生直至最终扫兴而归,逐层显现,显示了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精神。

徐霞客将查找的过程记录下来,步步都是险境,步步都是犯难,在游雁荡山的第四天,山路绝断,“山愈高,脊愈狭,两边夹立,如行刀背。

又石刀棱棱怒起,每过一脊,即一峭峰,皆从刀剑隙中攀援而上。

......踌躇崖上,不敢复向故道。

俯瞰南面石壁上有一级,遂脱奴足布四条,陡崖垂空,先下一奴,余次从之,意可得攀援之路。

及下,仅容足,无余地。

望岩下斗深百丈,欲谋复上,而上岩亦嵌空三丈余,不能飞陟。

持布上试,布为突石所勒,忽中断,复续悬之,尽力腾挽,得复登上岩,出险,还云静庵。

”整个过程跌宕起伏,险象环生,惊心动魄。

其中山石之凶恶、陡崖之险峻、形式之危险,细致真实。

千山万水行来,自山川源流,地形地貌的考察到岩石,洞壑,瀑布温泉的猎奇:从动物,植物生态品种的比拟到矿业,手工业,物种的记录。

游雁荡山感悟

游雁荡山感悟

游雁荡山感悟雁荡山啊,那可真是个奇妙的地方。

一走进雁荡山,就像闯进了一个天然的大画廊。

山峰奇形怪状的,有的像一把锋利的剪刀直插云霄,感觉能把天空都给剪开似的;有的像两个巨人在面对面聊天,那模样生动极了。

这些山峰可不是规规矩矩地站着,它们或斜或歪,像是在摆着各种调皮的姿势。

沿着山路走,耳边全是鸟儿的歌声,叽叽喳喳的,就像一群小歌手在开音乐会。

偶尔还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那水清澈得很,在石头间欢快地流淌着,就像一群调皮的孩子在追逐嬉戏。

水里的石头也特别有意思,大的小的,圆的方的,有的还长满了青苔,滑溜溜的,像一个个绿色的小馒头。

走到一处瀑布下,那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色绸缎从山上垂下来。

水砸到下面的潭里,溅起无数的水花,就像炸开了无数的小珍珠。

站在瀑布旁边,水汽扑面而来,凉凉的,感觉每个毛孔都在欢呼。

这时候就想啊,这大自然可真是个了不起的艺术家,能创造出这么壮观又美丽的景色。

山上的树木也是各种各样的,松树啊,柏树啊,还有好多叫不上名字的树。

它们长得郁郁葱葱的,把整座山都遮得严严实实的。

在树林里走,就像走进了一个绿色的大帐篷,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星星点点的,就像地上开了好多金色的小花。

雁荡山的景色是看也看不够的,每一处都有它独特的美。

这里的山、水、树、鸟,就像是一个大家庭,和谐地生活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完美的画卷。

我就觉得啊,咱们人在城市里忙忙碌碌的,有时候真该到这样的地方来走走,感受一下大自然的魅力。

这雁荡山就像是一个世外桃源,让人心旷神怡,能把所有的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

这一趟雁荡山之行,就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让我更加热爱大自然了。

《徐霞客游记》游雁宕山日记(后)

《徐霞客游记》游雁宕山日记(后)

《徐霞客游记》游雁宕山日记(后)初三日仍东行三里,溯溪北入石门,停担于黄氏墓堂。

历级北上雁湖顶,道不甚峻。

直上二里,向山渐伏,海屿来前,愈上,海辄逼足下。

又上四里,遂逾山脊。

山自东北最高处迤逦即曲折连绵而来,播分散为四支,皆易石而土。

四支之脊,隐隐隆起,其夹处汇而成洼者三,每洼中复有脊,南北横贯,中分为两,总计之,不止六洼矣。

洼中积水成芜(草生之地),青青弥望(满眼,视野所及处),所称雁湖也。

而水之分堕于南者,或自石门,或出凌云之梅雨,或为宝冠之飞瀑;其北堕者,则宕阴诸水也,皆与大龙湫风马牛无及云。

既逾冈,南望大海,北瞰南閤之溪,皆远近无蔽,惟东峰尚高出云表。

余欲从西北别下宝冠,重岩积莽,莫可寄足。

复寻旧路下石门,西过凌云,从含珠峰外二里,依涧访宝冠寺。

寺在西谷绝坞中,已久废,其最深处,石崖回合,磴道俱绝。

一洞高悬崖足,斜石倚门。

门分为二,轩豁透爽,飞泉中洒,内多芭蕉,颇似闽之美人蕉;外则新箨tuò竹笋之皮高下,渐已成林。

至洞,闻瀑声如雷,而崖石回掩,杳不可得见。

乃下山涉溪,回望洞之右胁,崖卷成罅,瀑从罅中直坠,下捣于圆坳,复跃出坳成溪去。

其高亚龙湫,较似壮胜,故非宕山第二流也。

东出故道,宿罗汉寺。

初四日早,望常云峰白云濛翳,然不为阻,促卧云同上。

东逾华岩二里,由连云嶂之左,道松洞之右,跻级而上,共三里,俯瞰剪刀峰已在屐底。

一里,山回溪出,龙湫上流也。

渡溪,过白云、云外二庐,又北入云静庵。

庵庐与登山径,修整俱异昔时,卧云令其徒采笋炊饭。

既饭,诸峰云气倏尽,仲昭留坐庵中,余同卧云直跻东峰。

又二里,渐闻水声,则大龙湫从卷崖中泻下。

水出绝顶之南、常云之北,夹坞中即其源也。

溯水而上,二里,水声渐微。

又二里,逾山脊。

此脊北倚绝顶,南出分为两支,东支为观音岩,西支为常云峰,此其过脉处也。

正脊之东为吴家坑。

其峰之回列者,近为铁板嶂,再绕为灵岩,又再绕为净名,又再绕为灵峰,外为谢公岭而尽。

脊之西,其坑即龙湫背。

2023最新-徐霞客游记高三读后感【优秀9篇】

2023最新-徐霞客游记高三读后感【优秀9篇】

徐霞客游记高三读后感【优秀9篇】《徐霞客游记》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作者就这样坚持了30年,终于完成了把科学和文学溶合在一起的《徐霞客游记》这部地理学。

这次帅气的为您整理了9篇《徐霞客游记高三读后感》,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的好友哦。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600字篇一一个想成大器的人,必须要经历世间的种种磨难,就像一个人在没下雨的时候在街道上行走,所以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脚印,相反在泥泞的路上便可以找到自己的脚印,通过这个实例,我们便可明白,一个不经历挫折,不经历磨难,平平凡凡走过一生的人是永远不会有成就的。

只有经历种种挫折的人,他才会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脚印”,留下辉煌。

这个故事讲的是:鉴真和尚刚剃度的时候,做了寺里的脚行僧,化缘时经常遭白眼,于是,他愤愤不平,便不去干活了,方丈知道了,便带他到寺前的泥泞路上,把泥泞留痕的道理告诉了他,使他大受启发,终于成了一代名僧。

泥泞的路才会留痕,一生碌碌无为的人,不经风雨,不经苦难,就很难成大器,而在苦难跋涉,经风沐雨的人才会有出头之日,那些脚印证明了他行走的价值。

历代许多人都在泥泞中行走过,所以他们便有所成就,比如说:徐霞客从小立志要游览天下,于是他从小便开始了他的行程,他每天走很长的路,风餐露饮,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大方几经生死,可他不怕苦,勇往直前,一年可磨坏许多鞋,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实现了理想,还写下了《徐霞客游记》。

像这样的太多太多了,如李时珍,海伦·凯勒。

但也有一些人遇上一点点挫折,便开始退缩,比起他们可差远了,比如说我吧。

有一次暑假,我练,一开始练得不错,可渐渐热了起来,我便不想练了,可是没办法,父母逼个不停,我只好惟命是从,可是太热了,我刚坐下就发牢骚,终于我便被酷热战胜了。

一事无成。

“泥泞”多形象的字眼,它象征人间各种磨练,我只有在泥泞中走,才会留下光辉。

我们走远了,但脚印代表汗水无价。

徐霞客游记篇二这一次节目中,当代读书人穿越到300多年前的明朝末期,去探寻徐霞客踏遍祖国锦绣山河的传奇一生。

三访雁荡山的读后感

三访雁荡山的读后感

三访雁荡山的读后感第一篇嘿,朋友们!我刚读完《三访雁荡山》,心里那叫一个激动!这书里描写的雁荡山,简直美到让人窒息!我感觉自己就像跟着作者的脚步,一次次走进了那片神奇的山水之间。

第一次去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那雄伟的山峰直插云霄,心里想着这得是大自然多大的杰作呀!那陡峭的山壁,就像一个巨人在展示自己的力量。

第二次再访,我留意到了山间的小溪流,叮叮咚咚的,欢快地流淌着。

还有那些茂密的树林,微风一吹,树叶沙沙作响,好像在跟我诉说着它们的故事。

等到第三次去,我发现自己对雁荡山的感情更深了。

每一处风景都像是我的老朋友,那么亲切,那么熟悉。

我感受到了它的宁静,它的温柔,就像是一个温暖的怀抱,让我不想离开。

读完这本书,我真想马上收拾行李,亲自去雁荡山走一走,去感受那真实的美好。

我觉得呀,这书不仅仅是在写山写水,更是在写作者对大自然深深的爱。

咱们也得多多走进大自然,去发现那些隐藏在角落里的美丽和惊喜!第二篇亲人们,我来跟你们聊聊我读《三访雁荡山》的感受哈!哇塞,这书一开始就把我给吸引住了!作者那细腻的文字,让我感觉雁荡山就在我眼前似的。

你知道吗?第一次读作者初访雁荡山,我就被那奇峰怪石给惊到了。

想象一下,那些石头有的像猴子,有的像仙女,太神奇啦!我都在想,是不是天上的神仙下凡来特意摆的造型。

再读到第二次访问的时候,我更着迷啦!那山间的雾气,朦朦胧胧的,就像给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还有各种各样的鸟儿在枝头唱歌,仿佛在欢迎游客的到来。

等到第三次,哎呀,我都感觉自己跟作者一样,对雁荡山有了深厚的感情。

每一棵小草,每一朵小花,都变得格外亲切。

那种感觉,就像是回到了久违的家乡,心里暖暖的。

读完这本书,我算是明白了,大自然就是有这样的魔力,能让人一次又一次地陶醉其中。

而且作者对雁荡山的那种执着和热爱,也让我深受感动。

我决定啦,以后我也要多去探访那些美丽的地方,好好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怎么样,你们是不是也心动啦?。

雁荡山游记随笔

雁荡山游记随笔

雁荡山游记随笔
作为一个自认为喜欢山水的人,我一直憧憬着去一次美丽的雁荡山游玩。

这次终于得以实现,雁荡山的山路依次一个转弯接一个转弯,最后的盛景让人惊叹。

一推开逐渐熟悉的门,清新的空气与蓝天白云的清澈交相辉映,让人有一种脚下的大地奇妙之感。

唯一的问题是:我们走的时候天气正好,但站在山顶上,华丽丽的山路全都展现在面前,却好像被云彩笼罩着,一些景点都看不清,这让我们感觉有点小遗憾。

山路一侧,青山流水,没有污染的湖泊干净透彻,沿路俯瞰而去,绿色的山林和蓝色的湖水交错,让人赞叹自然的力量和雕琢。

一路走来常常听到的是歌曲和鸟鸣声,这里清凉宜人,不乏生机,感受着无语水玲珑,就像在设计的休闲区盖了一座住宅。

到达山顶后,林间雨露丝渔,望眼绝景尽收眼底。

尽管天气不佳,但是我们还是兴致勃勃地走上了望泉亭,这里有瀑布和那里田,非常壮观。

站在望泉亭上俯瞰,虽然被云雾笼罩,但是,依然隐约能见到腾起的径流和池底汩汩的水流,景色如画,吸引着我手中的相机一直按动快门。

傍晚时分,天空上的霞光逐渐昏暗,爬山的人越来越少,沉静的夜空营造出一种顶层的玄妙感。

走下山路,回到通往出门的场所,赞叹自然伟大的力量,我仿佛获得了一种“脚下有山,
容易坦然”的感动,仿佛整个人充满了自信和能量。

这次去雁荡山虽然有一些小小的遗憾,但夜晚在宴会上,小酌几杯、畅游荡话间,我们都感慨万千,这种感觉是以往的旅行诸多体验所无法比拟的,感性至极。

总而言之,这次游玩是精神上的一次大享受,让我感到一份心灵净化。

徐霞客《游雁荡山记》的阅读解析及原文翻译

徐霞客《游雁荡山记》的阅读解析及原文翻译

徐霞客《游雁荡山记》的阅读*解析及原文翻译游雁荡山记(节选)徐霞客自初九日别台山,初十日抵黄岩。

日已西,出南门三十里,宿于八岙。

十一日,二十里,登盘山岭,望雁山诸峰,芙蓉*天,片片扑人眉宇。

又二十里,饭大荆驿。

南涉一溪,见西峰上缀圆石。

奴辈指为两头陀,余疑即老僧岩,但不甚肖。

五里,过章家楼始见老僧真面目袈衣*顶宛然兀立高可百尺侧有一小童伛偻于后向为老僧所掩耳自章楼二里,山半得石梁洞。

洞门东向,门口一梁,自顶斜*于地,如飞虹下垂。

由梁侧隙中层级而上,高敞空豁。

坐顷之,下山,由右麓逾谢公岭,渡一涧,循涧西行,即灵峰道也。

一转山腋,两壁峭立亘天,危峰乱叠,如削如攒,如骈如笋,如挺芝,如笔之卓,如幞之欹。

洞有口,如卷幕者;潭有碧,如澄靛者。

双鸾五老,接翼连肩。

如此里许,抵灵峰寺。

循寺侧登灵峰洞,峰中空,特立寺后。

侧有隙可入,由隙历磴数十级,直至窝顶,侧?然如平台圆敞,中有罗汉诸像。

坐玩至暝*,返寺。

十二日,饭后,从灵峰右趾觅碧霞洞。

返旧路,抵谢公岭下。

南过响岩,五里,至净名寺路口。

入觅水帘谷,乃两崖相夹,水从崖顶飘下也。

出谷,五里,至灵岩寺,绝壁四合,摩天劈地,曲折而入,如另劈一寰界。

寺居其中,南向,背为屏霞嶂。

嶂顶齐而*紫,高数百丈,阔也称之。

嶂之最南,左为展旗峰,右为天柱峰。

嶂之右胁,介于天柱者,先为龙鼻水。

龙鼻之穴,从石罅直上,似灵峰洞而小,穴内石*俱黄紫,独罅口石纹一缕,青绀润泽,颇有鳞爪之状。

自顶贯入洞底,垂下一端如鼻,鼻端孔可容指,水内自滴,下注石盆。

此嶂右第一奇也。

(选自徐霞客《游雁荡山日记》)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余疑即老僧岩,但不甚肖甚肖:非常好看b.危峰乱叠,如削如攒危峰:山峰高耸c.峰中空,特立寺后特立:孤高挺立d.鼻端孔可容指容指:容纳手指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过章家楼始见老僧真面目/袈衣/*顶/宛然兀立/高可百尺/侧有一小童/伛偻于后向/为老僧所掩耳自章楼/b.过章家楼始/见老僧真面目/袈衣*顶宛然兀立/高可百尺/侧/有一小童伛偻于后/向为老僧所掩耳/c.过章家楼/始见老僧真面目/袈衣*顶/宛然兀立/高可百尺/侧有一小童/伛偻于后/向为老僧所掩耳/d.过章家楼/始见老僧真面目/袈衣*顶宛然兀立/高可百尺/侧有一小童伛偻于后/向为老僧/所掩耳自章楼/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写游雁荡山之前赶路的情形。

《徐霞客游记》游雁荡山日记摘录

《徐霞客游记》游雁荡山日记摘录

《徐霞客游记》游雁荡山日记摘录如下:
遥望雁山诸峰,芙蓉插天,片片扑人眉宇。

又行二十里,至大荆驿用餐。

南涉一溪,见西峰上缀满圆石,奴辈指为两头陀,我疑即老僧岩,但不甚肖。

再行五里,过章家楼,始见老僧真面目:袈衣秃顶,宛然兀立,高可百尺。

侧又一小童伛偻于后,向为老僧所掩耳。

自章楼再行二里,山半得石梁洞。

洞门东向,门口一梁,自顶斜插于地,如飞虹下垂。

由梁侧隙中层级而上,高敞空豁。

一转山腋,两壁峭立亘天,危峰乱叠,如削如攒,如骈笋,如挺芝,如笔之卓立,如幞头巾之欹倾斜。

洞有口如卷幕者,潭有碧如澄靛者。

十二日饭后,从灵峰右趾觅碧霄洞。

以上是徐霞客在雁荡山的游记日记摘录,描述了他对雁荡山景色的观察和感受。

他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雁山诸峰、老僧岩、石梁洞等景观,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同时,他的游记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地理信息,对于研究雁荡山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徐霞客游记》游雁宕山日记(后)

《徐霞客游记》游雁宕山日记(后)

《徐霞客游记》游雁宕山日记(后)此篇亦为第二次游览雁宕山时所记,第一次游览日期为1613年。

公元1632年,徐霞客再游雁宕,这次游历主要记录了他探灵峰洞、天聪洞、大龙湫、屏霞嶂等地的观感,此次记游较为具体,对所游经历的细节皆备述其详,生动可感,如游天聪洞时,描绘践木登升的过程即“梯穷济以木,木穷济以梯,梯木俱穷,则引绳揉树”等细节,不但生动,而且也显示了与自然搏斗的精彩场面。

至于对景物的记述,则语词精练,句式匀称,极富节奏感,绘形绘声无不出奇。

)余与仲昭兄游天台,为壬申(1632年)三月。

至四月二十八日,达黄岩,再访雁山。

觅骑出南门,循方山十里,折而西南行,三十里,逾秀岭,饭于岩前铺。

五里,为乐清界,五里,上盘山岭。

西南云雾中,隐隐露芙蓉一簇,雁山也。

十里,郑家岭,十里,大荆驿。

渡石门涧,新雨溪涨,水及马腹。

五里,宿于章家楼,是为雁山之东外谷。

章氏盛时,建楼以憩山游之屐(即供游客栖息),今旅肆(旅馆)寥落,犹存其名。

二十九日西入山,望老僧岩而趋。

二里,过其麓。

又二里,北渡溪,上石梁洞。

仍还至溪旁,西二里,逾谢公岭。

岭以内是为东内谷。

岭下有溪自北来,夹溪皆重岩怪峰,突兀无寸土,雕镂百态。

渡溪,北折里许,入灵峰寺。

峰峰奇峭,离立满前。

寺后一峰独耸,中袭一璺(wèn裂缝),上透其顶,是名灵峰洞。

蹑千级而上,石台重整,洞中罗汉像俱更新。

下饭寺中。

同僧自照胆潭越溪左,观风洞。

洞口仅半规,风蓬蓬出射数步外。

遂从溪左历探崖间诸洞。

还寺,雨大至,余乃赤足持伞溯溪北上。

将抵真济寺,山深雾黑,茫无所睹,乃还过溪东,入碧霄洞。

守愚上人精舍在焉。

余觉其有异,令僮还招仲昭,亦践流而至,恨相见之晚,薄暮,返宿灵峰。

三十日冒雨循流,西折二里,一溪自西北来合,其势愈大。

渡溪而西,溯而西北行,三里,入净名寺。

雨益甚,云雾中仰见两崖,重岩夹立,层叠而上,莫辨层次。

衣履沾透,益深穷西谷,中有水帘谷、维摩石室、说法台诸胜。

二里,至响岩。

徐霞客

徐霞客

1 徐霞客二十八岁时来到温州攀登雁荡山。

他想起古书上说的雁荡山顶有个大湖,就决定爬到山顶去看看。

当他艰难地爬到山顶时,只见山脊笔直,简直无处下脚,怎么能有湖呢?可是,徐霞客仍不肯罢休,继续前行到一个大悬崖,路没有了。

他仔细观察悬崖,发现下面有个小小的平台,就用一条长长的布带子系在悬崖顶上的一块岩石上,然后抓住布带子悬空而下,到了小平台上才发现下面斗深百丈,无法下去。

他只好抓住布带,脚蹬悬崖,吃力地往上爬,准备爬回崖顶。

爬着爬着,带子断了,幸好他机敏地抓住了一块突出的岩石,不然就会掉下深渊,粉身碎骨。

徐霞客把断了的带子结起来,又费力地向上攀援,终于爬上了崖顶。

2他去黄山考察,途中遇到大雪。

当地人告诉他有些地方积雪有齐腰深,看不到登山的路,无法上去。

徐霞客没有被吓住,他拄了一根铁杖探路,上到半山腰,山势越来越陡。

山坡背阴的地方最难攀登,路上结成坚冰,又陡又滑,脚踩上去,就滑下来。

徐霞客就用铁杖在冰上凿坑。

脚踩着坑一步一步地缓慢攀登,终于爬了上去。

山上的僧人看到他都十分惊奇,因为他们被大雪困在山上已经好几个月了。

《徐霞客游记》的故事性徐霞客所记远不止山水景物和米盐琐屑,还有不少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故事,具有很强的叙事性质,这一点在后期游记中尤其突出。

这些故事至少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徐霞客旅行途中的经历;另一类是插入的民间传说或有关人物的传记。

我们这里主要强调第一类,试举几例。

故事一:游湖南麻叶洞徐霞客在湖南茶陵听当地人说,附近有清潭和麻叶洞,里面有奇异的景致,但都是神龙的住处,不仅难以进入,而且不敢进入。

徐霞客听说之后非常高兴,即寻找火把和向导,想前去游览。

可是,当地居民只敢提供火把而无人敢做向导,他们有的说:“此中有神龙”,有的说:“此中有精怪。

除非是有法术的人,否则不能慑服精怪。

”最后,好不容易才出高价请到一个人。

他们一起来到麻叶洞前,正准备脱衣服进洞,那个向导得知徐霞客只是一介儒士而非法师,立即转身而出,惊骇不已地说:“我以为您是大师,所以想跟着您进去;如果是读书人,我怎么能跟着您去死?”徐霞客只好又回到村子里叫来他的仆从顾行,两人各持火把进洞去。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精选模板】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精选模板】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徐霞客游记读后感1今天,我读完了刘兴诗爷爷写的《少年读徐霞客游记》这本书,我决定写一篇读后感。

徐霞客走过了雁荡山、黄山、庐山、武夷山、嵩山……等名山;渡过了汉水、石嘴滩、黯淡滩……等河流,实现了他:“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愿望。

除此之外,徐霞客在爬庐山时告诉我们爬山的时候,要是走人人都走过的`大路,见的东西就和大家一样了;只有试一试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能体会别人体会不到的乐趣。

徐霞客的日记里经常写一些惊险的经历,譬如在武夷山的九曲溪中第九曲附近,那里都是光溜溜的绝壁,只有一个天然形成的凹槽才能通往前方。

徐霞客壮着胆子进去,像蛇一样匍匐着前进。

也比如雁荡山中的一座陡峭的山崖,他为了快速返回寺庙,竟然把裹腿的布条连接在一起沿布条下到了底下的石头平台!可,石头平台上根本没有路!他想上去,没想到布条居然被磨断了,好不容易才接上。

真是惊险啊这本书生动有趣,喜欢的可以来读一下哦!徐霞客是明朝人,徐霞客喜欢读地理和游记,所以,他很想出去考察探险。

徐霞客的母亲非常支持他。

徐霞客20岁开始游太湖,在外旅游了30年。

走遍了16个省和自治区,写成了举世闻名的《徐霞客游记》。

其实徐霞客并不是为了游山玩水,而是为了进行地理探险考察,他在地理学上最大成就,就是对岩洞,溶洞地貌的'考察。

现在人们进岩洞很方便,可是徐霞客进了250个溶洞,历尽了千辛万苦。

有时他会踩到蛇,差点就被蛇咬。

有时迷了路,会找不到出口。

徐霞客走了500多条河,记录了许多资料,特别是关于长江的起源。

徐霞客还知道很多植物的知识,他记下了150多种植物。

徐霞客探险了30多年,终于累倒了。

去世时,他的床头放着植物标本和写了30年的《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使我认识到徐霞客是一个做事执着、信念坚定的人,我也要向他学习。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2徐霞客游记读后感3徐霞客自小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他读书最喜欢涉猎历史,地理和游记一类书籍。

但他发现过去地理书上的一些记载由于缺乏实地考察,错误不少。

《游雁荡山日记》徐霞客解析

《游雁荡山日记》徐霞客解析
历磴数十级:经过几十级石磴。历,经历。磴 (dèng),石阶。
至:到达。 窝顶:洞顶。窝,巢穴。 窅(yǎo 深)然如平台圆敞:(至洞顶又出现了一
个)深平圆大的境地。 窅然:深远的样子。然,形容词尾,……的样子。 暝(míng):黄昏。
句意:
从缝隙处走过数十级石磴,直达窝顶上,深 远处的平台方圆而宽敞,其中有十八罗汉等 塑像。坐在平台上玩赏景色,直到暮色降临 才返回灵峰寺。
石灰沉淀而成。澄清的靛蓝。 …如……者:…像……似的。
句意: 山洞洞口有的像卷起的帷帐,水潭有的碧绿
得像澄清的蓝靛一般。
双鸾、五老之形,连肩接翼。里许抵灵峰寺。 循寺侧登灵峰洞,峰中空,特立寺后,侧有 隙可入。
双鸾(luán 鸟名,凤属)、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均为山峰 名。
接翼连肩:翅膀挨着翅膀,肩连着肩。这里 形容山峰一个连着一个。
许:约,光景。 特立:突出站立。
句意:
双莺峰如羽翼相接的双飞莺,五老峰酷 似五位联肩并行的老翁。走过景致如此幽奇 的一里多路,到达灵峰寺。顺灵峰寺侧的山 道登上灵峰洞。灵峰中部是空的,很特异地 耸立于灵峰寺后,其侧面有缝隙可以进入。
由隙历磴数十级,直至窝顶,则窅然平台圆敞,中 有罗汉诸像。坐玩至暝色,返寺。
句意: 由右边的山麓越过谢公岭,渡过一条溪涧,顺着溪
涧向西走,就是去灵峰的道路。
转入山腋,两壁峭立亘天,危峰乱叠,如削如攒, 如骈芝,如怒笋,如笔之卓,如幞之欹。
山腋:山的中上部。 亘(gèn)天:顶天。亘,横贯。 危峰乱叠:高峰重叠。 攒:这里为“积聚”貌。 骈(pián),二马并行。骈芝:两个相互连接的灵
《游雁荡山日记》
作者介绍

徐霞客游记的读书笔记

徐霞客游记的读书笔记

徐霞客游记的读书笔记徐霞客,这位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旅行家,他的《徐霞客游记》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了我国壮丽的山河与丰富的人文景观。

当我翻开这部著作,仿佛跟随他的脚步一同踏上了那充满未知与惊喜的旅途。

在书中,徐霞客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所到之处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

他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溢于言表。

他不辞辛劳,攀越崇山峻岭,穿行于幽深峡谷,只为探寻那隐藏在山水之间的奥秘。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黄山的描述。

徐霞客笔下的黄山,峰峦叠嶂,云雾缭绕,奇松怪石,美不胜收。

他写道:“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这句话简洁而有力地表达了他对黄山美景的极度赞美。

他详细地记录了登山的艰辛过程,山路的陡峭崎岖,气候的多变,然而这一切都无法阻挡他对美景的追求。

通过他的文字,我仿佛能够感受到他站在山巅,俯瞰群山时的那种心旷神怡和豪情壮志。

徐霞客在游记中也展现了对人文景观的关注。

他走进古老的村落,与当地居民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习俗和传统。

他对各地的宗教寺庙、历史遗迹也进行了详细的记载,为后人研究当时的社会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不仅如此,徐霞客的探索精神更令人钦佩。

在那个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时代,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孤身一人踏上旅途。

他没有被困难和危险吓倒,反而越是艰险越向前。

他的这种精神激励着我,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要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标,不畏艰难,持之以恒。

从徐霞客的游记中,我还深刻体会到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

他对于所观察到的现象都会进行仔细的分析和考证,力求准确无误。

他不盲目相信传闻,而是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验证和判断。

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读《徐霞客游记》也让我不禁思考一些问题。

比如,在现代社会,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我们在追求欣赏美景的同时,是否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我们是否能够像徐霞客那样,真正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而不仅仅是走马观花地打卡拍照?再者,徐霞客的游记虽然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但在当时,他的探索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霞客首游雁荡山徐霞客(公元1587~1641),名宏祖(又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

今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县人。

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和游记作家。

他厌弃科举仕途,放弃功名利禄,热衷于旅游考察,一生游历了泰山、嵩山、华山、恒山、五台山、黄山、庐山、普陀山、天台山、雁荡山、武夷山等名山大川,还去过云南、贵州等偏远之地。

他历经30余年,游览了大半个中国,写了260余万字日记,可惜大多佚失。

经后人编辑成《徐霞客游记》,约60余万字,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内容涉及地理、地貌、地质、水文、气候、农业、矿产以及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等,被誉为“千古奇书”。

明万历四十一年癸丑(1613年)三月上旬,28岁的徐霞客告别家乡来到浙江旅游考察。

他游过天台后,三月初十傍晚,从黄岩出发至温岭与乐清交界地段。

次日早上,翻过当时台州通往温州的必经之路——盘山岭古道(位于乐清镇安盘黄村附近)。

在大荆驿站吃过中饭后,向南淌过石门潭口溪流(今称新溪),经过章家楼,从雁荡山东外谷大荆中庄老僧岩山脚小路入山,游过东石梁洞,翻过谢公岭,游览了灵峰、灵岩、大龙湫等主要景点,逗留了五天(自三月十一日至十五日),最后从四十九盘岭出山,这是他第一次游历雁荡山。

为了探寻大龙湫水源,他曾登上雁湖岗,但没有弄清来源。

时隔近20年之后,在壬申(1632年)三月廿一日至四月十六日,他第二次来到雁荡山。

因没有留下日记,难以详考。

不久,在友人陈函辉激励下,于同年四月廿八日至五月八日,第三次到雁荡山游览考察,历时11天,亦从大荆入山,经过龙湫背,终于攀上雁湖之巅,辨明了大小龙湫的水源。

随后登上灵岩黄崖层洞(今方洞一带)、小龙湫背(今卧龙谷),再回到灵峰,沿着北侧鸣玉溪边蜿蜒曲折的山间小路,翻过马家岭,经过南阁章纶故居,冒雨到雁荡山西北麓最偏远的龙西庄屋散水岩和永嘉锯板岭交界的洞仙院游览,最后从大荆出山返回。

徐霞客在雁荡山游览考察中,曾先后写下了两篇《游雁宕山日记》,这是他留给雁荡山风景区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雁宕山,简称雁山,即今北雁荡山,坐落在温州乐清境内。

因雁湖岗西南侧两山之间地势低洼,山涧水流汇集一起,积水成湖,芦苇丛生。

据传,秋时归雁留宿于此,故而得名。

雁荡山境内峰峦连绵起伏,总面积约有450平方公里,主峰百岗尖与雁湖岗相连,高达1150米。

其中灵峰,灵岩,大龙湫,被称为“雁荡三绝”。

从雁荡山东外谷到西内谷,徐霞客的足迹几乎踏遍了每个角落。

虽然他第一次游雁荡山时,没有去过雁荡山北麓西部峡谷,但从游记中描述的情景来看,他登上雁湖岗看到过那里的景象。

“四望白云,迷漫一色,平铺峰下。

诸峰朵朵,仅露一顶,日光映之,如冰壶瑶界,不辨海陆……北瞰山坳壁立,内石笋森森,参差不一。

三面翠崖环绕,更胜灵岩。

但谷幽境绝,惟闻水声潺潺,莫辨何地。

望四面峰峦累累,下伏如丘垤,惟东峰昂然独上,最东之常云,犹堪比肩。

”徐霞客虽然在日记中没有点明这是什么地方,但从描述中可以发现,在雁湖岗北侧峡谷中看见的,其实就是雁荡山北麓龙西境内的景象。

俯视山下,只见幽深的峡谷内“山坳壁立”、“翠崖环绕”,“水声潺潺”、“谷幽境绝”。

显然,这就是显胜门。

凡是去过那里游览的人,一看就知道那峡谷内的景象,与徐霞客描写的完全一致。

他后来再访雁荡时,想去显胜门内观赏石佛洞,只因“路芜不能入”,最终没有去游览。

他这次看到那里的景象,却不知是何处,原因就是当时通往石佛洞的山涧小路,隐没在荒草丛之中难以寻觅,许多人没有去过,所以不知道眼前看到的就是显胜门,真是令人遗憾!徐霞客第一次到雁湖探寻大龙湫水源,因山高路绝,只好改变路线,转身向东跋涉,翻过一座座山峰,沿着险峻陡峭的山脊,历经艰险,终于登上雁湖东面最高的山峰百岗尖。

“遂返辙而东,望东峰之高者趋之……已而山愈高,脊愈狭,两边夹立,如行刀背。

又石片棱棱怒起,每过一脊,即一峭峰,皆从刀剑隙中攀援而上。

”这里所记述的,就是攀登百岗尖的经过和见到的景象,从中可见攀登之艰难。

他站在百岗尖向北遥望,他不仅看到了龙西境内层峦叠嶂、奇峰耸立的景象,也看到了北侧深邃的山谷中显胜门内峭壁陡立、清幽宁静的风光。

尽管他在日记中没有提到雁荡山主峰百岗尖,但他从雁湖往东,确实登上了百岗尖,领略到山顶上奇异险峻的风光。

徐霞客曾先后三次到雁荡山游览考察,写了两篇游雁荡山日记。

从他的日记来看,几乎游遍那里的山山水水。

这两篇日记,主要记录了他亲临雁荡山一路所见景象。

对灵峰、灵岩、大龙湫等主要景点,均作了比较详细的描述。

对老僧岩、石梁洞、龙鼻水、独秀峰和剪刀峰等许多细小景点,也分别作了简略记叙,并对各个景点的不同特色和山形地势的细微区别作了对比说明,从中可见他的观察是那么细致入微。

尤其是他那种不辞辛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实在令人钦佩赞叹,值得后人学习,发扬光大!“欲写龙湫难着笔,不游雁荡是虚生”。

自古以来,雁荡山已被许多文人墨客摹绘。

而徐霞客游记,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

徐霞客旅游日记,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以游踪为线索,记录了他到大江南北各地游览考察30余年的历程。

他所写的日记,叙事清晰,层次分明;写景状物,形象逼真,并融入了主观感受,读起来很有真实感。

文字朴实简练,奇峻中见优美,情景交融,别具一格,颇有艺术感染力。

特别是对灵峰、灵岩、大龙湫以及百岗尖上所见景象的描绘,惟妙惟肖,使人如临其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为文言文比较难懂,有些人也许没有去过雁荡山,对各个景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不太熟悉,所以对徐霞客日记中涉及的内容不太理解。

为此,笔者将徐霞客首次游雁荡山日记译成白话文,以供爱好旅游者阅读欣赏。

附译文:自初九日离别天台山,初十日抵达黄岩。

太阳已偏西,从南门走出三十里,住在八岙(ào)旅舍歇息。

十一日,走过二十里路,登上盘山岭。

遥望雁荡山许多山峰,就像木芙蓉直插蓝天,片片花瓣般的景色映入眼帘。

又前行二十里路,在大荆驿站用饭。

向南趟过一条溪水,看见西边的山峰上点缀着一块圆石,奴仆们用手指着说像两个和尚似的岩石,我则怀疑就是老僧岩,但不太像。

走了五里路,经过(大荆久防附近)章家楼,才看清楚老僧岩的真实面目:披着袈裟,头上秃顶,形象逼真地突兀凸立着,高约百尺。

边上有块岩石像小孩弯腰曲背地站在后面,不过向来被它所遮挡罢了。

从章家楼走出二里路,在山半腰上找到石梁洞。

洞门朝向东面,洞门口有一悬空横卧的石梁,从洞顶斜着插在地上,犹如飞挂在空中的彩虹向下垂落。

从石梁傍边空隙中的石阶一层一层地往上走,上面高大宽敞、开阔明亮。

坐下休息了一会儿,才下山离去。

从右边的山脚越过谢公岭,渡过一条溪涧,顺着溪涧岸边向西走,就是前往灵峰的道路。

刚一转过半山腰,就看见两边的岩壁陡峭耸立,高入云天,高耸的山峰连绵重叠,形态万千,有的像刀削般直立,有的像群蜂簇拥,有的像并列的竹笋,有的像挺拔的灵芝,有的像笔杆一般卓然挺立,有的像头巾一样倾斜。

有的洞口像卷起的帷帐,有的水潭清澈见底,像蓝靛一样碧绿。

双莺峰像一对凤凰翅膀连着翅膀,紧密连在一起;五老峰酷似五位肩并着肩、一个连着一个站在一起的老翁。

走过如此连绵不断的山峰一里路左右,到达灵峰寺。

顺着灵峰寺边上的小路登上灵峰洞(现称观音洞)。

山峰峭壁中间是空的,突出地耸立于灵峰寺后面,傍边有空隙可以进入。

从空隙处登上几十级石阶,一直到达洞顶,边上有个幽深宽敞的圆平台,其中有十八罗汉等许多塑像。

坐在平台上玩赏,直到暮色降临才返回灵峰寺。

十二日,吃过早饭后,从灵峰右侧山脚去寻找碧霄洞。

返回原路,到达谢公岭脚下。

从南边经过响岩,走过五里路,到净名寺路口,再进去寻找水帘谷。

原来是在两崖相对的峡谷之中,流水从崖顶上飘散下来。

从水帘谷出来,再向前走五里路,就到了灵岩寺。

陡峭的石壁四面围绕并立,像刀劈一般拔地而起,高耸入云。

沿着曲折的小路进去,仿佛是另外开辟出来的一个广阔的天地。

灵岩寺位于它中间,坐北朝南,背后是屏霞嶂。

山顶平坦而整齐,如同屏障的悬崖峭壁呈紫色,高达几百丈,宽与高相称。

屏霞嶂最南面,左侧是展旗峰,右侧是天柱峰。

屏霞嶂右侧中上部,处于天柱峰之间的,最前面的是龙鼻水。

龙鼻水的洞穴,从岩缝中一直向上,如同灵峰洞那样处于石壁空隙之中,但龙鼻水洞穴很小。

洞内的岩石都呈黄紫色,唯独缝隙口有一缕石波纹是青红色的,而且色泽鲜艳圆润,形状很像龙鳞龙爪。

从洞顶直通到洞底,垂落下来的一端如同鼻子,鼻端洞孔可容纳手指,水从洞孔内滴下来,注入石盆内。

这就是屏霞嶂右边的第一奇景。

屏霞嶂西南面是独秀峰,比天柱峰小,但高度和石尖锋利却不相上下。

独秀峰之下是卓笔峰,高度只有独秀峰的一半,岩石的锋利如同独秀峰。

两峰南面的山坳之间,轰隆隆地向下飞泻的,就是小龙湫瀑布。

隔着小龙湫与独秀峰相对的,是玉女峰。

山顶上开满了春季鲜艳的花朵,犹如插在玉女峰头上的发髻。

从此经过双莺峰,就到天柱峰顶上。

双莺峰只有两座山峰并列突起,山峰边上还有“僧拜石”,身穿袈裟、弯腰曲背的样子,很像老僧参拜,真是惟妙惟肖!从屏霞嶂左侧中上部,介于展旗峰之间的,最前面的是安禅谷,它就处于展旗峰与屏霞嶂下的岩壁之间。

东南面是石屏风,形状如同屏霞嶂,高度与宽度各为屏霞嶂的一半,正好插在屏霞嶂的尽头处。

石屏风顶上有块“蟾蛛石”,与屏霞嶂边上的“玉龟石”(即形似乌龟的白色岩石)相对。

从石屏风向南走去,在展旗峰边上皱褶一般弯曲凹凸的岩石中,有一条小路一直通往峰顶,石级尽头处,有门坎似的石墙阻隔着。

俯身向石门坎下偷偷一看,下临山涧,深不见底,头顶上镶着崆峒山一般高的天空。

展旗峰外有两个圆洞,傍边有一个长形洞穴,亮光从洞孔中射进来,别有一种境界,这就是天聪洞,是屏霞嶂左面第一奇景。

尖尖的山峰重重叠叠,左右回环相对,奇异美妙的景致层出不穷,真不愧为天下奇观!而小龙揪的水向下流去,经过天柱峰、展旗峰,有座石桥横跨在溪流之上,灵岩寺的山门面对石桥。

石桥外面可看见含珠岩在天柱峰山脚,顶珠峰在展旗峰之上。

这又是灵岩寺外部景观。

十三日,从灵岩寺山门出来,顺着山脚向右走,一路上只见山崖岩壁参差不齐,天上飘飞的彩霞与山间景色互相辉映。

高峻而平坦的,就是板嶂岩。

板嶂岩下高耸而又尖狭的,是小剪刀峰。

再往前走,重重叠叠的山岩之上,一座亭亭玉立的山峰直插云天,那就是观音岩。

观音岩边上就是马鞍岭,横亘在前方。

山间小路盘旋曲折。

越过山坳向右转,有条溪流水波荡漾,滚滚流淌,山涧底部的石头平坦得像细磨刀石。

沿着山涧向深处前进,大约距离灵岩寺十多里,经过常云峰,就看见大剪刀峰插立于溪涧边上。

大剪刀峰北面,重叠的岩石陡峭矗立,它的名称叫连云峰。

从这里开始,山环水绕,峰回壁合,再也看不到悬崖峭壁了。

大龙湫瀑布,轰隆隆地飘落,直冲潭中。

岩石气势开阔而陡峭,而瀑布流水没有河床依托承受,腾空飘荡而下,令人耀眼,颇为心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