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实践教学平台
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建筑设计初步”课程改革分析
安徽建筑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359(2024)2-0102-02DOI:10.16330/ki.1007-7359.2024.2.0391“建筑设计初步”课程教学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时代日新月异,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多元化。
学生在大学期间还没有形成健全的人生价值观,面对众多的网络资源信息,容易受到不健康信息的影响。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不但能促进学生个人的发展,同时也能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导向,把思政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1]。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教书与育人的思政目标要相互结合。
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还要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职业道德。
“建筑设计初步”课程是建筑学专业、城乡规划专业与风景园林专业的基础课程,授课的课时量较多且影响范围较广。
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搜集与课程相关的思政素材,深入挖掘专业知识的思政元素,将中华文化自信、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和工匠精神等思政教育内容渗透到专业知识中。
在课堂中对所学知识进行讲解,既要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又要达到思想教育的目标,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同频共振。
2“建筑设计初步”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理念“建筑设计初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基本的建筑理论及其相关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基础专业技能,让学生具备专业认知与分析能力。
除了基本理论学习与设计能力的训练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
在思政课程教学中,体现立德树人理念;在专业理论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利用建筑师专题,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利用案例式教学,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利用体验式教学,激发学生的绿色节能意识。
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建筑设计水平[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2.1理论教学环节课程思政设计在课堂讲授环节采用案例式教学,结合国内建筑发展演变的过程,激发学生爱国情怀,感受老一辈建筑师的工匠精神,培养专业知识探究热情,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师范类大学地理科学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构建解读——以云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为例
胡志昕;李琳;角媛梅;李亚
【摘 要】随着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地理教师专业要求的提升以及我国一系列教育改革的推进,师范类大学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培养势必受此影响而做出改变.因此,构建独具特色的地理专业课程体系是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以云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师范)专业为例,通过对其2010和2013两版培养方案中学分、学时及课程设置状况的对比研究,分析地理科学专业(师范)课程体系构建的学术性与教师职业性特色,为高校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提供参考.
(3)组织科研训练,培养研究能力,提升学术素养.学院十分支持科研训练,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云南师范大学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并且在毕业论文设计完成阶段实行导师制,学生必须在导师指导下实际参加一项科研项目.在学院专家及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将所学研究技术理论通过科研实践巩固,为研究生阶段学习打下基础,也为今后从事中学教育的学生应对国家课程及教育改革提出的挑战打下基础.
图1 地理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关系Fig.1 The correlativity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courses of geography teacher training
(3)以赛促练,多元评价
严格进行教师技能课程考核评价,实行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考”、“练”结合等灵活多样的训练和评价方式,考试内容侧重于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加强技术性与操作性;考试形式灵活多样,有应用理论分析教学技能、教学设计、教案、微课等,强调理论的实践应用和教学技术;考试方式不采用单一的笔试,分项多元考试,有小组测试、个人测试、分项测试、综合技能测试、作业测试、口试等,不仅强调理论的应用,而且更加强化教学设计与实施技术等.定期组织学院及学校级别的教学技能比赛,在同学竞争和老师指导反馈下,自我完善教学技能.并为学生的教师技能发展提供多种平台,通过考核给学生授予“三笔字”合格证书、教师教育语言合格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等.最终,在第四学年教育专业课程结束后,进行模拟课堂技能训练,并完成教学教育技能综合考核,达到多角度全方位的训练测评.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云南省第六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的决定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云南省第六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12.21•【字号】云政发[2009]209号•【施行日期】2009.12.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云南省第六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的决定(云政发[2009]209号)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各大专院校: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实施科教兴滇和人才强省战略,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教学成果奖励条例》(国务院令第151号)和《云南省教学成果奖励办法》(省人民政府令第147号)规定,云南省第六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已经过评审。
省人民政府决定,对《民族政治学学科与人才培养体系的创建及实践》等3项成果分别授予云南省第六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对《以全球医学基本要求(GMER)为标准,创建口腔医学临床实践教学模式》等30项成果分别授予云南省第六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一以民族健身操推广教学为例》等69项成果分别授予云南省第六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希望全省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要向获奖者学习,继续发扬与时俱进、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开拓创新精神,努力创造更多更好的高等教育教学优秀成果,推进高等教育不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附件:云南省第六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获奖项目名单云南省人民政府二00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附件云南省第六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获奖项目名单省级特等奖(3项)1.民族政治学学科与人才培养体系的创建及实践云南大学周平方盛举赵春盛王燕飞2.创建及规范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探索与实践昆明理工大学宁乎郝吉明瞿广飞陈建中唐晓龙3.农业生物多样性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与实践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胡先奇王云月何霞红陈斌省级一等奖(30项)1.以全球医学基本要求(GMER)为标准,创建口腔医学临床实践教学模式昆明医学院丁仲鹃奚春睿雷雅燕朱红董宝财2.软件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云南大学王世普梁宇姚绍文李彤柳青3.围绕统计学省级重点专业建设,探讨统计人才培养新模式云南财经大学石磊王力宾李兴绪费宇雷健敏4.旅游管理学科与人才培养体系的创建及实践云南大学田卫民杜靖川吕宛青杨桂华李洁5.以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构建具有基础医学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昆明医学院孙俊李树清李明郭泽云王文林6.边疆民族地区高校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改革、创新与实践云南师范大学刘坚陈志青金黄斌赵玲玲何光煜7.面向东南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体系创新与实践云南师范大学伊继东武友德吴雁江魏红明庆忠8.西南林学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西南林学院刘惠民姚孟春赵龙庆赵乐静廖春华9.培养云南省“云药”产业需要的中药类系列人才专业链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云南中医学院李庆生贾勇钱子刚郭兆刚杨国祥10.提升内涵突出特色增强教学实力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云南大学李霁良曹秋娥丁中涛赵逸云杨靖华11.构建地方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工程实践平台昆明理工大学陈君若王春荣李白良刘美红王胜民12.建设特色鲜明的生物学本科实践教学平台,改革实践教学云南大学肖蘅叶辉王跃华王若南程立忠13.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云南艺术学院陈劲松朱发刚刘晓耕叶明菊杨波14.面向工程校企结合三方互动的电力本科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昆明理工大学束洪春纳学梅陆建生丁炜寇伟15.创新教学管理突出理工特色强化质量工程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昆明理工大学纳海莺陆建生陈扬建邹永松黄丽16.云南特色民间工艺在《旅游商品设计》课程中的应用云南艺术学院陈劲松张勇彭瑶李海华何璞17.结合云南生物资源产业优势建设特色专业的研究与实践云南农业大学吴伯志邵宛芳李文祥杨焕文李佛琳18.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云南师范大学张雄侯德东杨卫平刘应开杨卫国19.基于“禁毒防艾”的《大学生性健康》课程构建与实施效果评价云南财经大学张河川郭思智和平英欧阳慧蓉张金甫20.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云南民族大学和少英刘劲荣陈斌罗海麟熊光红21.云南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创建与应用云南广播电视大学罗骥李渝周晓俊郑新兴田云鹏2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昆明理工大学段万春介俊董毅明陈渝秦开大23.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设与实践昆明医学院姜润生李松杨玉萍于建云杨凌24.高职高专教育“双定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夏昌祥杨丽敏代祖良谭红翔25.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晏杉杨金华刘创明周荣英秦溱26.招生一培养一就业一体化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云南农业大学唐滢晏丕振洪树琼刘鸿高段青松27.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黄晓明王石健虎智猛王磊刘永刚28.基于地域特色的土建专业群建设研究与实践昆明理工大学程赫明李莉萍费维水孙俊屈本宁29.就业导向下的少数民族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云南民族大学普林林甄朝党董兴马永涛冉德君30.搞好东南亚语种群特色专业建设,服务国家和云南发展战略云南民族大学甄朝党杨光远陆生刀承华周德才省级二等奖(69项)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一以民族健身操推广教学为例云南民族大学寸亚玲方桢赵静冬黄光伟金旭东2.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教育为边疆稳定、社会和谐发展培养优秀人才云南民族大学马丽娟张桥贵李若青赵学先何叔涛3.禁毒学(教材)云南警官学院于燕京张义荣莫关耀骆寒青王建伟4.透视辩论一大学生智辩入门指导(教材)楚雄师范学院王锡林5.写作教学改革方案及其实施成果昆明学院尹相如王昆建吴跃辉石静6.“三位一体、定点互动”教育实习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保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邓忠汉尹康平徐东李忻琪李德光7.以专业建设促进应用化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云南民族大学王红斌杨敏戴云高云涛叶艳青8.教学科研相结合促进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曲靖师范学院巴春生荀关玉朱谷生高文进杨筠9.直面云南水利特色强化立体实训培养边疆水利应用人才云南农业大学文俊龚爱民林志样王春彦王龙10.高校多元化网络教学环境构建及应用云南大学邓世昆董立昆李红灵张月芬卫纯11.“金属矿开采技术”重点专业建设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叶加冕王育军况世华翁春林段永祥1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辅助教学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云南中医学院吕峰王志红李永强何丹张潍纤13.综合实用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昆明学院李晋德李宗梅王昆建齐逾杨平14.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管理模式探索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李红梅那金华付金峰明月15.联合办学培养一专多能实战型法医学人才昆明医学院刘清李利华瞿勇强韩晓华李建京16.云南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管理模式创建与实践云南广播电视大学李昭明张卫平火寿平杨立峰王一帆17.云南财经大学“读写议”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云南财经大学李国疆旷锦云石福荣林云胡琦18.“AAI”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探索和应用一以《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学为例云南大学任新民陈国新李维吕刘亚建鄢显俊19.医学生课外素质教育创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昆明医学院李燕张爱云李瑞民张毅萍邵维庆20.以教学研究推动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促进学生体质增强云南大学李国忠杨霞杨雪芹牟少华秦庆峰21.学分制综合教学管理系统的创新与实践云南农业大学李树坚陆自强饶志坚张海涛袁永华22.中外合作国际化人才创新培养模式云南财经大学刘尔思张洪烈潘雪冬钟伟杨淑香23.数据库系列教材建设(教材)云南大学刘惟一周永恒王丽珍岳昆梁洁24.化学本科专业全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构建与实践红河学院刘卫易中周闵勇张举成严和平25.校企合作高层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云南财经大学李严锋周少方郭思智王力宾冉文学26.云南民族民间舞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云南艺术学院朱红徐梅曾金华袁蓉殷宏光27.农科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实践云南农业大学李正跃雷兴刚陈建斌李树坚刘勇28.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张云钢王雪莲韩越赵宗泽许玲29.科研支撑林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西南林学院陈宝昆王昌命杨斌黄晓园戴志荣30.西部地方院校大学英语模块教学研究与实践昆明理工大学杨世强王荣媛郝兴跃李玉琼刘艳31.提高临床医学教学水平的探索与实践昆明医学院陈明清韦嘉倪锐志赵卫何黎32.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和工学结合教学研究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张钢王红伟彭戎曹宇雷必钢33.完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探索学生能力培养新途径大理学院吴建新白丽田昆仑郭宪国申元英34.创立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构建能力本位本土化课程玉溪师范学院张汉东孙燕程斌陈江晓孙丹婷35.热带园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杜巍李宏伟毕廷菊章靖陶川36.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岗位导向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杨宏进宋麓明邢忠义张发龙张嘉智37.有机化学课程建设与应用研究曲靖师范学院汪帆杨思娅杨芬刘品华38.建设开放性实验室,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云南大学杨军宗容施继红裴以建蒋慕蓉39.地方综合性艺术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实践云南艺术学院陈勇郭浩丁煜伦付梅段晋昆40.小学教师专业化培养模式及其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楚雄师范学院XXX香赵天培陶汝林吴永社段连鑫41.医学临床教学基地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昆明医学院杨达宽夏晓玲何勤敖丽娟唐新明42.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昆明理工大学宋智夏锋唐荣刘桂芳熊志坚43.云南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研究与实践云南省高等教育评估中心张国华董云川刘康宁44.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模式、课程与实验室建设探索与实践昆明学院张明清窦志萍岳怀仁郝旭霞黄继元45.通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发与应用云南农业大学杨毅雷兴刚饶志坚洪树琼曹志勇46.“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改革云南师范大学周本贞陈路李申文罗文邬农47.提高化工类大学生工程能力的创新实践教学研究与实践昆明理工大学周梅村余旭亚杨庆云宋鹏云顾丽莉48.西部地区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云南师范大学郑勤红罗致含罗利佳何斌张绍宗49.测绘工程技术专业递进、组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苟伟黄涛殷英董云50.西部地方高师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云南师范大学郭震王涛朱维宗化存才黄永明51.构建教学平台促进团队发展探索与实践西南林学院胥辉王昌命李永和费建国郭盘江52.三年制煤矿机械专业整体教学改革方案研究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赵瑞安邓开陆季春张书征庄严53.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构建“模块化”大学语文教学新体系云南农业大学洪树琼李伟黎文李荣兴董华54.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全过程、链锁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创建与应用云南大学姚建文张建民王克岭张霓陶小龙55.《民族传统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云南师范大学饶远陈敏陈斌左力熊亚兵56.英力克:创建英语语言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模式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段平华沈紫拉杨丽萍王晓芸杨润生57.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改革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大理学院赵金元施福昆李鸿昌鲍宏光58.新型中医临床人才实践技能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云南中医学院秦国政张宏叶建州苗晓玲李世辉59.以专业基本技能为核心的学生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大理学院钱金袱段利华林椿榕李鸿昌李彬60.玉溪师范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玉溪师范学院高卫国高洪谢永安莫晓辉陶琳61.中医方剂学多维立体化综合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云南中医学院秦竹熊洪艳张胜李铭马凤丽62.《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人文教育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曲靖师范学院高小和蔡燕臧国书郭兴良朱堂锦63.信息类本科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昆明理工大学黄青松万舟张长胜龙华杨立功64.师范院校生物科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云南师范大学龚明林卫东李忠光范丽仙许波65.西部农科高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云南农业大学萧风回高洪文斌余佳祥周玲66.临床医学肿瘤专业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昆明医学院隋军黄云超王绍尧刘志敏蒋永新67.开发云南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构建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玉溪师范学院程斌聂锐新赵兴武刘林陈琍琍68.边疆农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云南农业大学雷兴刚戴志明郭华春段纲赵燕妮69.科研教学结合,建设一流的道路交通虚拟现实教学演示与探索实验室昆明理工大学熊坚万华森秦雅琴郭凤香贾现广。
“互联网+”背景下工单制教学实践分析
“互联网+”背景下工单制教学实践分析“互联网+”的基本概念被提出来之后,其所代表的是一种十分新型的经济模式,其自身基本作用是能够促使互联网在一些相关行业的生产过程中的有关工作发挥一定的优势,具有集成的基本作用,使互联网变成经济行业中的一个有力助手。
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思维进一步的扩展和开发,互联网不只在经济市场的运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在其他的一些行业中被不断地应用,比如在高校的工单制教学,教师也需要主动的关注互联网、分析互联网,使其与自己的教学实现有机结合,进而可以丰富工单制的教学课堂,最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互联网+”背景下工单制教学实践进行以下相关的分析和研究,以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1 高校在工单制课程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工单制课程建设属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间深度融合的一种科学探索,为了给中国高等教育“变轨超车”提供了更加重要的发展机遇,它属于职业教育力推的一种系统化工程,对未来相关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职工单制课程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建设和相应的推广工作,并且从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发展和推广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总结主要包括:(a).课程制作的成本比较高,而且建设的时间比较长,难以实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b).课程之中的内容并不能够适应信息时代基础知识,无法跟上技能之间更迭的基本速度和步伐。
(c).课程教学以及岗位之间的需求对接不够紧密,且工作任务以及真实的项目间无法做到充分融入课程的基本内容中。
针对上述的课程教学问题,本文通过探讨“工单制”的基本教学模式在高校工单制性课程建设中的应用,做到有效实现课程相关内容以及岗位之间基本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工作,达到更加适合高校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工单制基本课程资源。
2 “工单制”教学基本模式的一些概念工单制主要就是围绕着基础的工作任务的基本实施流程来进行设计开发的一种几何教学资源,主要由工作任务书、学习资源集以及情景训练场和质量监控单构成。
名师工作室运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58 ·2021年1月20日投稿网址: 名师工作室运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孔德宏 李一凡(云南师范大学数学学院,昆明,650500)摘 要 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发现当前名师工作室的运行整体较为高效,但也存在区域差异难协调、管理制度不完善、考评制度不完善、外部保障不到位、研修活动不丰富等问题。
基于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对策:转变观念,构建“成长共同体”;树立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创设多样化研修活动,在实践中反思成长;重视“互联网+”,构造线上线下一体化平台;完善多级管理,兼顾制度与情感;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明确考评标准。
关键词 名师工作室 教师教育 问题 对策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动力源泉。
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指出,要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从源头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1]。
作为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师教育振兴的重要举措,名师工作室这种集教学、教研、培训于一体的专业发展共同体在全国得到蓬勃发展。
同时名师工作室运行中的问题也引起了教师教育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为研究云南省中小学名师工作室项目实施的有效性,课题组采用文献分析法及专家咨询法构建了3个考评工具。
在云南省8个市(州)共选取15个名师工作室(发达地区6个,偏远地区9个)为研究对象,回收问卷后整理得到有效问卷云南省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年度考评表15份、成员对名师工作室满意度的调查问卷212份、云南省中小学名师工作室成员考评表211份。
调查结果(除满意度外得分以百分制计)显示,工作室考评平均分为92.78,成员对工作室的平均满意度为89%,成员自评平均分为85.10,工作室对成员考评的平均分为85.43。
因此,工作室与成员整体成绩较好,成员对工作室基本满意,工作室项目实施整体有效。
实践教学平台登录流程和登录名密码——毕业论文使用手册之学生
中期
中期检查
答辩
提交答辩报告 填写指导教师意见
评阅管理 填写评阅意见
答辩分组 填写答辩小组意见
学院审批
二、学生工作
选题
发布论文计划 分配指导教师
报名选题 指导教师审批
学院审批
开题
提交开题报告 填写指导教师意见
开题分组 填写开题小组意见
学院审批 开题小结
中期
中期检查
答辩
提交答辩报告 填写指导教师意见
填写开题报告 的所有内容
五、答辩管理
1、提交答辩报告
答辩报告
学院尚未审核 时提交或修改 答辩报告
五、答辩管理
1、提交答辩报告
选择准备上传 的毕业论文
填写答辩报告 的所有内容
谢谢
评阅管理 填写评阅意见
答辩分组 填写答辩择指导教师
论文选题
选择指导教师后单击“确定”, 下一步选择论文题目
三、选题管理
1、论文选题
选择指导教师后选择论文题目
可以自己输入题目
如果选择“我要自己输入”, 则单击“确定”后下一步输入 自己的题目及其选题理由
现有题目
三、选题管理
1、论文选题
自定义的题目
为什么要选 择这个题目
三、选题管理
1、论文选题
未审核之前可以重 新选择指导教师
未审核之前可以重 新选择论文题目
一旦学院审核 之后,此两个 按钮将消失
四、开题管理
1、提交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学院尚未审核 时提交或修改 开题报告
四、开题管理
1、提交开题报告
选择准备上传 的开题报告
实验教学管理平台
/
管理入口
用户名: 老师为本人姓名的全拼音 学生为本人学号 初始密码: 本人出生日期后六位
新时代大学生“课程思政”的教育创新策略研究——以《广告创意与策划》课程为例
高教研究 HigherEducationResearch94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新时代大学生“课程思政”的教育创新策略研究——以《广告创意与策划》课程为例文/方姝 胡洋 安雪摘要:当代高等艺术类院校要以“立德树人”为主线,融入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等各环节;要不断建设育人主渠道,让“课程思政”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出主要作用。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对传统的工作思路和教育方法进行创新,自觉地接受文化自信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以“专业课程思政”为抓手,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注重各类课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充分挖掘课程本身的思想政治资源,从而建立高效的教学团队和完善的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体系。
关键词: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创新策略为进一步加强对思想政治的理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高等艺术类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2017 年 12 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纲要》指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 正确认识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为社会主义新时代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为之努力。
“课程思政”指以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旨在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构建全课程育人环境,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挖掘思政映射点,寓教育于课程,进行课程的再设计,起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作用,满足学生不同的思想需求、解决学生的思想矛盾,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实现教师“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云师大网络实践教学平台(3篇)
第1篇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
为了适应新时代教育需求,云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云师大”)积极构建了云师大网络实践教学平台,为师生提供便捷、高效的教学实践环境。
本文将从平台建设背景、功能特点、应用效果等方面对云师大网络实践教学平台进行详细阐述。
一、平台建设背景1. 国家政策支持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国家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为高校网络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2. 教育需求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变革,对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代教育需求,构建网络实践教学平台成为必然趋势。
3. 云师大发展需求云师大作为云南省重点建设高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
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云师大决定建设网络实践教学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二、平台功能特点1. 丰富的教学资源云师大网络实践教学平台汇聚了校内优质教学资源,包括课件、视频、实验指导书等,为师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
2.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平台支持在线教学、直播教学、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模式,满足不同师生的教学需求。
3. 互动交流功能平台设有讨论区、问答区等功能,方便师生进行交流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4. 实验室远程操作平台支持远程操作实验室设备,学生可在家中或异地进行实验操作,突破时空限制。
5. 智能化学习分析平台通过数据分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建议,助力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6. 智能化教学管理平台具备课程管理、成绩管理、教学评估等功能,方便教师进行教学管理工作。
三、平台应用效果1. 提高教学质量云师大网络实践教学平台的应用,使得教育教学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提高了教学质量。
2. 优化教学方式平台支持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教师能够根据学生需求灵活调整教学策略。
3. 促进教育公平平台为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提供了公平的学习机会,缩小了教育差距。
幼儿园教师分层培养的策略探究
伴随着我国第四次生育高峰的到来,新办幼儿园的数量急速增加,幼儿园新教师的人数也持续攀升。
有效帮助幼儿园新教师适应工作并加速其专业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下是分享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幼儿园教师分层培养的策略探究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学前教育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前教育被作为独立的一章提出来,这充分体现出党和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高度重视。
学前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职前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是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因此,如何更好的提高职前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意义十分重大。
本研究采用文献,观察等方法,了解到我国职前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策略存在着准幼儿教师专业意识淡薄,师范院校培养目标单一等问题,结合我国高校培养现状,提出转变人们思想,使准幼儿教师积极主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高校不断创新,完善培养目标等策略,对师范院校在职前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方面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职前;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策略一、前言(一)选题缘由2001年8月1日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奠基阶段,它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①高质量的幼儿教育的基本条件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幼儿教师应当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这充分表明幼儿教师在整个幼儿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是组织幼儿教学活动的主体,占有主导地位。
实施《纲要》中教育理念的关键就在于幼儿教师质量的高低,而师资质量提高的关键在于职前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
因此,提升职前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在现阶段己经刻不容缓。
从不同的角度和使用不同的方法研究提高职前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策略具有重要且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职前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培养职前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培养指在准教师教育阶段,对正式步入职场之前的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进行的培养,强调培养学生基础性的知识,教学技能,教师专业情意,科技、创新精神等,为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从事教师这一职业作充分准备。
【免费下载】云南省教学成果奖
云南省第六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获奖项目名单 省级特等奖(3项) 1.民族政治学学科与人才培养体系的创建及实践 云南大学 周 平 方盛举 赵春盛 王燕飞 2.创建及规范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探索与实践 昆明理工大学 宁 乎 郝吉明 瞿广飞 陈建中 唐晓龙 3.农业生物多样性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与实践 云南农业大学 朱有勇 胡先奇 王云月 何霞红 陈斌 省级一等奖(30项) 1.以全球医学基本要求(gmer)为标准,创建口腔医学临床实践教学模式 昆明医学院 丁仲鹃 奚春睿 雷雅燕 朱 红 董宝财 2.软件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云南大学 王世普 梁 宇 姚绍文李 彤 柳 青 3.围绕统计学省级重点专业建设,探讨统计人才培养新模式 云南财经大学 石 磊 王力宾 李兴绪 费 宇 雷健敏 4.旅游管理学科与人才培养体系的创建及实践 云南大学 田卫民 杜靖川 吕宛青 杨桂华 李 洁 5.以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构建具有基础医学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 昆明医学院 孙 俊 李树清 李 明 郭泽云 王文林 6.边疆民族地区高校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改革、创新与实践 云南师范大学 刘 坚 陈志青 金黄斌 赵玲玲 何光煜 7.面向东南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体系创新与实践 云南师范大学 伊继东 武友德 吴雁江 魏 红 明庆忠 8.西南林学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西南林学院 刘惠民 姚孟春 赵龙庆 赵乐静 廖春华 9.培养云南省“云药”产业需要的中药类系列人才专业链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云南中医学院 李庆生 贾 勇 钱子刚 郭兆刚 杨国祥 10.提升内涵突出特色增强教学实力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云南大学 李霁良 曹秋娥 丁中涛赵逸云 杨靖华 11.构建地方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工程实践平台 昆明理工大学 陈君若 王春荣 李白良刘美红 王胜民 12.建设特色鲜明的生物学本科实践教学平台,改革实践教学 云南大学 肖 蘅 叶 辉 王跃华王若南 程立忠 13.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云南艺术学院 陈劲松 朱发刚 刘晓耕叶明菊 杨 波 14.面向工程校企结合三方互动的电力本科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昆明理工大学 束洪春 纳学梅 陆建生丁 炜 寇 伟 15.创新教学管理突出理工特色强化质量工程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昆明理工大学 纳海莺 陆建生 陈扬建邹永松黄丽 16.云南特色民间工艺在《旅游商品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云南艺术学院 陈劲松 张 勇 彭 瑶 李海华何璞 17.结合云南生物资源产业优势建设特色专业的研究与实践 云南农业大学 吴伯志 邵宛芳 李文祥杨焕文 李佛琳 18.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云南师范大学 张 雄 侯德东 杨卫平刘应开 杨卫国 19.基于“禁毒防艾”的《大学生性健康》课程构建与实施效果评价 云南财经大学 张河川 郭思智 和平英欧阳慧蓉 张金甫 20.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云南民族大学 和少英 刘劲荣 陈 斌罗海麟 熊光红 21.云南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创建与应用 云南广播电视大学 罗 骥 李 渝周晓俊 郑新兴田云鹏 2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昆明理工大学 段万春 介 俊 董毅明陈渝秦开大 23.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昆明医学院 姜润生 李 松 杨玉萍于建云 杨 凌 24.高职高专教育“双定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夏昌祥 杨丽敏代祖良 谭红翔 25.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晏 杉 杨金华刘创明 周荣英秦 溱 26.招生一培养一就业一体化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云南农业大学 唐 滢 晏丕振 洪树琼刘鸿高 段青松 27.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黄晓明 王石健虎智猛 王 磊刘永刚 28.基于地域特色的土建专业群建设研究与实践 昆明理工大学 程赫明 李莉萍 费维水孙 俊 屈本宁 29.就业导向下的少数民族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云南民族大学 普林林 甄朝党 董 兴马永涛 冉德君 30.搞好东南亚语种群特色专业建设,服务国家和云南发展战略 云南民族大学 甄朝党 杨光远 陆 生刀承华 周德才 省级二等奖(69项) 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一以民族健身操推广教学为例 云南民族大学 寸亚玲 方 桢 赵静冬 黄光伟 金旭东 2.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教育为边疆稳定、社会和谐发展培养优秀人才 云南民族大学 马丽娟 张桥贵 李若青 赵学先 何叔涛 3.禁毒学(教材) 云南警官学院 于燕京 张义荣 莫关耀 骆寒青 王建伟 4.透视辩论一大学生智辩入门指导(教材) 楚雄师范学院 王锡林 5.写作教学改革方案及其实施成果 昆明学院 尹相如 王昆建 吴跃辉 石 静 6.“三位一体、定点互动”教育实习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保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邓忠汉 尹康平 徐 东 李忻琪 李德光 7.以专业建设促进应用化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云南民族大学 王红斌 杨 敏 戴 云 高云涛 叶艳青 8.教学科研相结合促进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曲靖师范学院 巴春生 荀关玉 朱谷生 高文进 杨 筠 9.直面云南水利特色强化立体实训培养边疆水利应用人才 云南农业大学 文 俊 龚爱民 林志样 王春彦 王 龙 10.高校多元化网络教学环境构建及应用 云南大学 邓世昆 董立昆 李红灵 张月芬卫纯 11.“金属矿开采技术”重点专业建设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叶加冕 王育军 况世华 翁春林 段永祥 1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辅助教学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云南中医学院 吕 峰 王志红 李永强 何丹 张潍纤 13.综合实用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昆明学院 李晋德 李宗梅 王昆建 齐 逾 杨 平 14.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管理模式探索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李红梅 那金华 付金峰 明 月 15.联合办学培养一专多能实战型法医学人才 昆明医学院 刘 清 李利华 瞿勇强 韩晓华 李建京 16.云南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管理模式创建与实践 云南广播电视大学 李昭明 张卫平 火寿平 杨立峰 王一帆 17.云南财经大学“读写议”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云南财经大学 李国疆 旷锦云 石福荣 林 云 胡 琦 18.“aai”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探索和应用一以《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学为例 云南大学 任新民 陈国新 李维吕 刘亚建 鄢显俊 19.医学生课外素质教育创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昆明医学院 李 燕 张爱云 李瑞民 张毅萍 邵维庆 20.以教学研究推动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促进学生体质增强 云南大学 李国忠 杨 霞 杨雪芹 牟少华 秦庆峰 21.学分制综合教学管理系统的创新与实践 云南农业大学 李树坚 陆自强 饶志坚 张海涛 袁永华 22.中外合作国际化人才创新培养模式 云南财经大学 刘尔思 张洪烈 潘雪冬 钟 伟 杨淑香 23.数据库系列教材建设(教材) 云南大学 刘惟一 周永恒 王丽珍 岳 昆 梁 洁 24.化学本科专业全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构建与实践 红河学院 刘 卫 易中周 闵 勇 张举成 严和平 25.校企合作高层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云南财经大学 李严锋 周少方 郭思智 王力宾 冉文学 26.云南民族民间舞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云南艺术学院 朱 红 徐 梅 曾金华 袁 蓉 殷宏光 27.农科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云南农业大学 李正跃 雷兴刚 陈建斌 李树坚 刘 勇 28.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张云钢 王雪莲韩 越 赵宗泽 许 玲 29.科研支撑林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西南林学院 陈宝昆 王昌命 杨 斌 黄晓园 戴志荣 30.西部地方院校大学英语模块教学研究与实践 昆明理工大学 杨世强 王荣媛 郝兴跃 李玉琼 刘 艳 31.提高临床医学教学水平的探索与实践 昆明医学院 陈明清 韦 嘉 倪锐志 赵 卫 何 黎 32.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和工学结合教学研究 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张 钢 王红伟 彭 戎 曹 宇 雷必钢 33.完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探索学生能力培养新途径 大理学院 吴建新 白 丽 田昆仑 郭宪国 申元英 34.创立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构建能力本位本土化课程 玉溪师范学院 张汉东 孙 燕 程 斌 陈江晓 孙丹婷 35.热带园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杜 巍 李宏伟 毕廷菊章靖 陶 川 36.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岗位导向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杨宏进 宋麓明 邢忠义 张发龙 张嘉智 37.有机化学课程建设与应用研究 曲靖师范学院 汪 帆 杨思娅 杨 芬 刘品华 38.建设开放性实验室,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云南大学 杨 军 宗 容 施继红 裴以建 蒋慕蓉 39.地方综合性艺术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云南艺术学院 陈 勇 郭 浩 丁煜伦 付 梅 段晋昆 40.小学教师专业化培养模式及其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楚雄师范学院 陈兰香 赵天培 陶汝林 吴永社 段连鑫 41.医学临床教学基地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昆明医学院 杨达宽 夏晓玲 何 勤 敖丽娟 唐新明 42.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昆明理工大学 宋 智 夏 锋 唐 荣 刘桂芳 熊志坚 43.云南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研究与实践 云南省高等教育评估中心 张国华 董云川 刘康宁 44.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模式、课程与实验室建设探索与实践 昆明学院 张明清 窦志萍 岳怀仁 郝旭霞 黄继元 45.通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发与应用 云南农业大学 杨 毅 雷兴刚 饶志坚 洪树琼 曹志勇 46.“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改革 云南师范大学 周本贞 陈 路 李申文 罗 文 邬 农 47.提高化工类大学生工程能力的创新实践教学研究与实践 昆明理工大学 周梅村 余旭亚 杨庆云 宋鹏云 顾丽莉 48.西部地区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云南师范大学 郑勤红 罗致含 罗利佳 何 斌 张绍宗 49.测绘工程技术专业递进、组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 苟 伟 黄 涛 殷 英 董 云 50.西部地方高师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云南师范大学 郭 震 王 涛 朱维宗 化存才 黄永明 51.构建教学平台促进团队发展探索与实践 西南林学院 胥 辉 王昌命 李永和 费建国 郭盘江 52.三年制煤矿机械专业整体教学改革方案研究 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赵瑞安 邓开陆 季 春 张书征 庄 严 53.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构建“模块化”大学语文教学新体系 云南农业大学 洪树琼 李 伟 黎 文 李荣兴 董华 54.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全过程、链锁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创建与应用 云南大学 姚建文 张建民 王克岭 张 霓 陶小龙 55.《民族传统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云南师范大学 饶 远 陈 敏 陈 斌 左力 熊亚兵 56.英力克:创建英语语言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模式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段平华 沈紫拉 杨丽萍 王晓芸 杨润生 57.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改革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 大理学院 赵金元 施福昆 李鸿昌 鲍宏光 58.新型中医临床人才实践技能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 云南中医学院 秦国政 张 宏 叶建州 苗晓玲 李世辉 59.以专业基本技能为核心的学生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 大理学院 钱金袱 段利华 林椿榕 李鸿昌 李 彬 60.玉溪师范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玉溪师范学院 高卫国 高 洪 谢永安 莫晓辉 陶 琳 61.中医方剂学多维立体化综合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云南中医学院 秦 竹 熊洪艳 张 胜 李 铭 马凤丽 62.《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人文教育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 曲靖师范学院 高小和 蔡 燕 臧国书 郭兴良 朱堂锦 63.信息类本科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 昆明理工大学 黄青松 万 舟 张长胜 龙 华 杨立功 64.师范院校生物科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云南师范大学 龚 明 林卫东 李忠光 范丽仙 许 波 65.西部农科高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云南农业大学 萧风回 高 洪 文 斌 余佳祥 周 玲 66.临床医学肿瘤专业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昆明医学院 隋 军 黄云超 王绍尧 刘志敏 蒋永新 67.开发云南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构建大学体育课程体系 玉溪师范学院 程 斌 聂锐新 赵兴武 刘 林 陈琍琍 68.边疆农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云南农业大学 雷兴刚 戴志明 郭华春 段 纲 赵燕妮 69.科研教学结合,建设一流的道路交通虚拟现实教学演示与探索实验室 昆明理工大学 熊 坚 万华森 秦雅琴 郭凤香 贾现广。
对全面推进“十四五”教师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思考——以云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发展规划为例
时全面推进“十四五”教师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思考®—以云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发展规划为例文丨蒋永文1杨俊伟2【摘要】梳理新时代教师教育发展特征和新的挑战,把脉学校全面推进新时代教师教育现代化建设。
以 云南师范大学为例,基于“十四五”教师教育发展规划,围绕传承弘扬西南联大精神、体现新时代教师教育精 神,从指导思想、总目标及主要任务、实施路径及具体措施,提出学校全面推进新时代教师教育现代化建设整 体思路。
找准学校新时代教师教育事业发展方向、内驱动力及实施路径、具体抓手,为高等院校推进新时代教 师教育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
【关键词】“十四五”规划教师教育万名校长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云南师范大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开启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 军之际,国家召开了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党的 十九届五中全会,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出了明确 要求: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 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素质,全面提升教育服务贡献能力,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 “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
当前,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初,将深入思考、编制好“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作为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一项重大政治任 务抓紧抓好,切实把全会精神落实到“十四五”时期各项工作全过程、各环节,以保证到2035年总体实 现教育现代化,为建成教育强国开好局、起好步是我 们义不容辞的使命与任务。
一、新时代教师教育发展特征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 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改革发展,国家先后下发《中共 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 的意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等文件,相继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 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
“十大育人”理念下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育人体系的建构
“十大育人”理念下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育人体系的建构郭佳(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650000)一、构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育人体系的基础1.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育人体系的内涵。
大学生综合素质从宏观层面上,是指大学生在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各层次教育和社会交往和时间的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个体要素内部与要素之间系统的相对稳定的综合水平和品格素养。
从微观层面上说,为了更好地赢得就业和社会竞争,大学生所必备的个性特点和能力构成因素的各项综合能力的集合。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构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育人体系的重要性。
全面构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育人体系,不仅是新时代人才的呼唤,更是当代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能力的必由之路,有利于建立健全符合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体系,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为国家选拔高素质人才提供衡量标准;有利于改进高校育人工作,为进一步调整办学计划,优化教学过程,深化办学理念提供参考,为高校实现“十大育人”有的放矢;有利于教师通过评价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正确对待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引导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二、构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育人体系的“维度”1.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育人体系的核心在“育人”。
育人工作始终是高校核心工作,积极探索学生核心素质能力培养与定量评价制度的同一性,进一步的优化定性与定量评价融入育人内容中,以真真切切的定量数据为评价工作做参考,以实实在在的育人效果为评价工作做考核指标,切实做好新时代大学生的育人工作,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诉求、新时代大学生发展的新要求,不断提升高校育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2.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育人体系的评价指标关键在“全面”。
(1)评价内容要多元化,不仅要反映出学生的成绩、日常表现、品德道德和创新能力,还要保证比例分配合乎客观现实,比如大一大二专业分是评价重点,大三大四实习实践是考察重点,便于学生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
卓越教师背景下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研究——基于18所院校计算机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文本分析
卓越教师背景下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研究——基于18所院校计算机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文本分析林璇1,冯健文*2(1.韩山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广东潮州521041;2.韩山师范学院教务处,广东潮州521041)摘要: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决定了未来教师的素质.以培养未来卓越信息技术教师为目标,选取18所有代表性的师范院校计算机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师教育课程设置进行文本分析.研究发现存在重专业轻师范、重理论轻实践、师德教育缺失和教师职业素养培养不足等问题.提出应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加大教师教育课程的比重、培养教师职业荣誉感、明确职业定位、增加师德教育课程模块、强化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强化教育理论素养.关键词:卓越教师;教师教育课程设置;计算机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中图分类号:G 6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883(2020)06-0083-0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1]对过去二十年来教师教育体系改革有这样的判断:“我国师范教育体系有所削弱,对师范院校支持不够”.因此,教育部相继出台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2]和《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3],提出了要“采取切实措施建强做优教师教育”,“办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师教育院校和师范类专业”,“全面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水平”,“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新形态基本形成”.为解决“师范生培养质量不高,师范技能不强,信息化素养不足,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为深化广东省教师教育改革,广东省教育厅出台了《广东“新师范”建设实施方案》[4],助推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5]提出,2019年开始,要全面实施信息素养提升行动,包括开展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测评,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等.随着《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新高考制度改革全面铺开和信息技术学科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中小学对信息技术教师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新入职的教师不仅要尽快适应新教育形式带来的变革,还要担负起智慧校园建设和协助老教师提升信息素养的任务.作为培养未来信息技术教师摇篮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的课程体系现状如何,能否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1研究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根据目前全国各中小学招聘教师的专业要求,信息技术教学岗位的专业代码一般为0401开头(即第41卷第6期Vol.41No.62020年12月Dec.2020韩山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收稿日期:2020-02-28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东省本科高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粤教高函[2016]236号);潮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项目(项目编号:2019-C-12).作者简介:林璇(1977-),女,广东潮州人,韩山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高级实验师.通信作者:冯健文.教育学学科,但并不包括040110教育技术学)或0809开头(计算机类),结合目前国内开设计算机师范生的专业设置,绝大部分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设置师范方向,因此,本文以师范院校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以下简称计师)的课程设置为研究内容.从教育部高校招生阳光工程指定平台“阳光高考”[6]网站上以计算机专业、学历层次为本科,院校类型为师范进行查询,根据院校特性和隶属,将全国高师院校分为985、211和普通省(自治区、直辖市)属高校三类,通过学校官网等途径搜集这些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的办学情况,进行了第一轮的筛选.(1)985师范院校两所.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从2020级没有进行计师专业招生.(2)211高师六所.其中,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没有计师专业;湖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有计师专业,列入研究对象.(3)普通省(直辖市、自治区)属高师.在确定省(市、自治区)的范畴时,考虑到地域、培养方式、政策法规的不同,暂时不把香港、澳门和台湾列入其中;如果一个省有多所师范院校,则根据“阳光高考”平台综合满意度排列,选取该省(市、自治区)综合满意度最高的那所学校.其中,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4个省(自治区)没有高师院校;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湖北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8所高师没有计师专业;辽宁省两所高师均无法找到培养方案.因此,最终进入文本分析的高校共18所,如表1所示.这18所高校基本上能代表我国各类型师范院校计算机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表118所高师院校序号1 2 3 4 5 6院校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华南师范大学(广东)陕西师范大学(陕西)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山西师范大学(山西)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序号789101112院校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江苏师范大学(江苏)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闽南师范大学(福建)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序号131415161718院校贵州师范大学(贵州)青海师范大学(青海)信阳师范学院(河南)广西师范学院(广西)长江师范学院(重庆)宁夏师范学院(宁夏)1.2研究方法首先采用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利用图书馆、中国知网、教育部等数据库和平台认真研读有关卓越教师培养、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师范生教育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文件及学术著作,并通过访问师范院校官网等方式收集各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最新的培养方案.然后,运用文本分析法对收集到的18所师范院校计师专业培养方案进行筛选、查阅、归类整理、分析比较,从而对我国现行师范院校计师专业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现状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2结果与分析2.1教育部对普通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课程设置的制定,首先应符合国家政策的基本要求,结合社会需求、地区特色和学校定位进行个性化设置.课程设置是院校在确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培养标准,设计培养方案,规划课程体系,区分课程类型,明确课程内容和学时学分的一系列过程,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2018年1月,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7],其中“计算机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所适用的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体系的建议包括通识类知识、学科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由此可见,教育部并没有对计算机师范生的培养目标、知识体系和核心课程制定国家标准,部分高校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发展需要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了师范方向,培养方案也有很大不同.虽然没有计算机师范专业的课程标准,但我国教育部门一直很重视教师教育质量,教育部于2011年10月提出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简称《课程标准》)[8]、2012年9月制定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专业标准》)[9],于2017年10月更是提出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简称《认证办法》)[10],决定开展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全面保障和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市场调查可知,本科计师专业的学生就业大多在中学,鉴于此,本文结合《计算机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照《课程标准》《专业标准》《认证办法》中对中学教师教育课程的要求对18所师范院校计师专业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进行讨论.2.2对《课程标准》《专业标准》《认证办法》的解读(1)《课程标准》中对中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课程目标下设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与体验三个目标领域,学习领域课程设置要求如表2所示.表2《课程标准》中对课程设置的要求学习领域1.儿童发展与学习2.中学教育基础3.中学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4.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5.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6.教育实践教师教育课程最低总学分数(含选修课程)四年制本科学分要求最低必修学分10学分18周14学分+18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是国家对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如果师范院校能依照规定开足课程,达到预定目标,那么师范生的培养质量将能得到保障.(2)《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中学教师的基本专业要求,高校要将《专业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专业标准》包括三个维度十四个领域,如表3所示.表3《专业标准》中的基本内容维度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领域职业理解与认识教育知识教学设计教育教学评价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学科知识教学实施沟通与合作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学科教学知识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反思与发展个人修养与行为通识性知识(3)《认证办法》中,将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分成了三级,其中《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下称《认证标准》)是国家对中学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合格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制定,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中学教师的本科师范类专业,因此,本文以第二级为参照指标.在该标准中,明确了培养目标应面向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需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要求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体现专业特色,能反映师范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课程设置应符合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课程结构要体现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有机结合;其中,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50%,教师教育课程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学分要求.本文聚焦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对通识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的讨论将另文阐述.2.3普通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教师教育课程现状2.3.1.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所提出来的具体培养要求,是课程设置的起点和归宿[11].专业的培养目标需要符合所在学校的定位,要求具体、能够分解落实、能够有效指导培养进程.应作为对全体学生的期望,并将其作为日常教与学活动追求的具体目标[12].在《认证标准》中,明确指出了培养目标要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内容明确清晰,能反映师范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也就是要有前瞻性.虽然是计师专业,但绝大部分的高师院校在培养目标的制定上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兼顾了教育领域和工程技术应用领域的培养.根据目前用人单位的需求,本科计算机师范毕业生主要集中在中学就业,通过统计,除了江苏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和信阳师范学院没有明确指出培养目标的定位外,绝大多数高师院校计师专业培养目标均符合《认证标准》的要求,明确指出了培养基础教育或中职教育的人才;除此之外,有少数几所院校提出要培养培训机构的教师;有的院校提出培养实验室管理人员.而湖南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提出了培养高等(高专)院校的专业化教师,根据目前高校招聘的要求,本科毕业生是达不到从事高校教学工作的招聘要求,这两所院校的培养方案定位不合理.2.3.2培养方案总学分《计算机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建议参考总学分为140-180学分.统计上述18份培养方案,总学分平均值是173.6学分,其中,山西师范大学总学分是141学分,接近建议总学分的下限;首都师范大学183学分,长江师范学院189学分,略超过了建议总学分的上限,其它16所总学分均符合规定.2.3.3课程设置课程设置要兼顾合理性和科学性,要站在人才培养的高度进行,对照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将毕业要求分解落实到相应课程中.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教育课程有6个必修领域——儿童发展与学习、中学教育基础、中学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及教育实践,前5个领域不低于10学分,教育实践要求18周;而教师教育课程最低总学分数(含选修课程)要求是14学分+18周.由于有些师范院校的培养方案没有明确指出教育实践的周数,但都注明了学分,因此统一按学分进行统计.(1)教师教育课程总学分.从教师教育模块总学分来看,18所师范院校都达到了《课程标准》最低学分要求,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总学分/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来计算教师教育课程学分占比.图1左侧是教师教育课程总学分及占比前六的院校,右侧是后六的院校.由图1可看出,总学分和占比基本保持一致,但也有陕西师范大学、长江师范学院、宁夏师范学院、海南师范大学和广西师范学院5所高师总学分排名和占比排名不一致,这也提醒研究者,在进行统计时,需兼顾学分和学分占比两者的关系.另外,从图1也可看出,各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上差异颇大,如吉林(上海)师范大学比贵州师范大学,学分竟相差了22分,吉林(上海)师范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在占比上相差了13%,这或许与学校的定位有关,这方面的讨论将另文阐述.虽然都达到了最低学分的标准,但在教师教育必修课、教师教育选修课和教育实践课的设置上,有着明显的不同,接下来从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教育实践三个模块对标《课程标准》中的三大目标领域和六个必修领域展开讨论.(2)教师教育必修课程培养方案中的教师教育必修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和学科核心课,目的是培养计算机师范生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实践能力,以能胜任信息技术教学等领域实际工作的要求,这些课程是培养该专业人才的框架和必不可少的部分.目前,各师范院校开设的必修课如表4所示.表4部分教育教学课程必修课学校名称上海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信阳师范学院广西师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宁夏师范学院山东师范大学长江师范学院必修课学分489151616161818.525必修课占比2.50%5.00%5.10%8.80%10.00%11.30%10.30%10.70%11.00%13.00%必修课课程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基本技能,教育心理学,中学教学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专业发展、教育心理学、教育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微格教学技能训练职业教育心理学、职业教育学、信息技术教学论与教学设计、普通话与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师范生综合能力测评教师资格考试实务准职业人导向训练(一、二)、职业定位与发展(一、二)、求职能力提升训练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政策法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论、信息技术学科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技能模拟训练、二笔字、普通话书面表达与口语表达、儿童发展与学习、学校教育学基础、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中小学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学科教学与活动指导、教学技能与微格训练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学科教育心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计算机学科教学论、学科教育研究方法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评价、中学信息技术教材分析与研究教育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教育学基础、课程与教学论、教师专业发展与职业道德、基础教育改革与实践、班级管理与学习方法指导、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课程开发与教材分析、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经典阅读、教育动态专题、学科教育与活动综合指导、口语能力训练、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综合(教师职业道德、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逻辑推理与思维创新)、书写能力训练、心理教育能力训练、教育基本理论综合(现代教育哲学、教育思想史、教育管理、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学)、班主任工作训练、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训练教师教育课程总学分及占比示意图图1教师教育课程总学分及占比示意图从表4可以看出,大部分师范院校都开足了《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10个学分,吉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信阳师范学院没有开足学分,尤其是上海师范大学,仅开了两门课,4学分,占总学分的2.5%,远远达不到《课程标准》的要求.长江师范学院必修课25学分,占总学分13.2%,这两项均是18所高师最高的,该校专设了教师教育学院,根据人才培养规律在全校统一开设教师教育类课程,在开设的17门必修课中,有16门由教师教育学院负责授课.另外,还有陕西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宁夏师范学院、山东师范大学5所高师必修课占总学分比例超过10%.在这18所高师院校中,我们特别关注到广西师范学院,在教师教育平台课程中设定了四种类型——教师基本理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师资格考证和准职业人能力教育,并规定了师范生在教育实习前必须通过学校统一组织的师范生教师综合能力测评,体现了师范生培养的精细和精准,符合该校培养职业教师教育、培训讲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目标.(3)选修课程选修课是各高师基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拓展知识技能,培养兴趣爱好,提升个人素质,根据本校条件与特色而开设的课程.《课程标准》并没有对选修学分做强制规定,而18所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总学分均达到要求.目前,各师范院校教师教育选修课的开设情况如表5所示.表5部分教育教学课程选修课学校名称海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闽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选修课学分2661112课程数量2419151712选修课课程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中学生心理辅导与教育、教育政策与法规专题、教育社会学专题、教师口语、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育哲学专题、课程设计与开发、中外教育史专题、学习心理学、现代教育流派、教育热点问题专题、学校管理专题、中外教育比较专题、教育案例评析、中小学名校长/名教师讲坛、教育测量与评价专题、教师礼仪与人际交往、阅读与写作、教师文化素养(人文)、教师文化素养(科学)、教师文化素养(艺术)、逻辑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未来教师教学技能训练、课堂组织与管理、家庭教育学、比较教育、教育研究方法、简明中外教育史、德育原理、文化比较与教育改苹、板书艺术、富有想象力的教育、中学课堂教学技能赏析、教师素养培养与训练、教师职业能力与专业发展、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心理学、影视作品中的教育人生、教师科学用声、教师语言技能、教师文化素养班主任与班级管理、教师专业发展、教育发展史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学科教材与课例分析、多媒体素材与课件制作、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效教学、家庭与社区教育、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考试与评价、现代教师礼仪、现代教育思潮、学校教育发展JAVA语言程序设计、软件工程、电子技术基础、多媒体教学设计艺术、教学动画设计、数据库应用、Blackboard平台应用、Web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Office可视化集成开发、微课设计与实践、模拟课堂、教育统计方法与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校园网工程、教育机器人教师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计算机经典名著选读、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前沿与热点、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与测量、信息技术教学策略与方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中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方法、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模式与方法、计算机类课件制作、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评课与说课、信息技术奥林匹克解题训练从学分来看,陕西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的选修课均达到10学分以上;山西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这4所学校没有设置教师教育课程的选修课;其中吉林师范大学必修课学分同样达不到规定的10学分;浙江师范大学任选课模块要求4学分,虽然提供了不少的教师教育课程,却在培养方案中注明了“建议修读网络工程、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的字样,这与该校计师致力培养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相一致.从选修课开设的门数看,海南师范大学24门、山东师范大学19门、陕西师范大学17门、闽南师范大学15门、贵州师范大学12门,位列前五.从选修课开设的类型看,海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闽南师范大学和贵州师范大学的选修课偏重通识课程,侧重中学教育基础、中学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儿童发展与学习、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五个领域;而陕西师范大学偏重专业类课程,侧重培养师范生的学科知识,这与该校致力培养具有扎实系统的计算机科学和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卓越教师的目标基本一致.但大多数院校教师教育选修课开设类型略显单一,范围狭窄,交叉学科、跨学科课程较少;缺乏国际化课程.(4)教育实践课程师范生教育实践是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未来教师的必要环节和关键措施.通过系统设计和有效指导,能引导师范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提升教育教学设计与实施、班级管理、学生指导等能力.通过教育实践,能增强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推动实践就业一体化.从学分设置看,各高校差距颇大,从最低的4学分(青海师范大学)到最高的18学分(闽南师范大学),而这两所高校却都仅开设了教育实习一门课程,因此,仅从学分一个指标无法全面了解这些高校教育实践课程的开设情况,需要从综合开设的课程来讨论.从开设的门数看,有5所高校仅开设了教育实习一门实践课程;5所高校开设了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两门实践课程;5所高校开设了三门实践课程,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或教育调查);首都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分别开设了五门、七门、九门实践课程,除了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外,还特别开设了教师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的实践课程.从实施形式看,大部分高校能提供师范生观摩教育实践和参与教育实践的经历和体验,缺乏研究教育实践和教学技能训练的相关课程.综上所述,大部分师范院校并不重视教育实践环节,存在课程开设门数少、形式单一、学分设置不规范,教育实践选修课范围狭窄,教研实践缺失等问题.3存在问题及建议通过以上分析,对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和《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建设要求,剖析目前我国院校计算机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3.1存在问题3.1.1课程设置重专业轻师范、重理论轻实践完善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是培养和提高师范生教师素质的重要手段,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欧美等发达国家普遍采用开放式的教师培养模式,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基础上,用1年或2年的时间完成教师专业化训练,开设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学分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在20%—50%之间,教师专业理论课程和教师职业技能课程门类丰富,内容广泛,类型多样,彰显了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特色,培养目标实际达成度高,有效地促进了职前教师的专业发展[13].而我国是以“大学+师范”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教师,利用4年的时间同时完成学历教育和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突出学科专业教育,师范类课程学分占比小.另一方面教师教育类课程以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教育技术等居多,内容上偏向理论化,实践活动的安排往往是空中楼阁,缺乏与基础教育的衔接,忽视师范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教育实践重视不够,实践课程过于单薄,实践时间短,流于形式,忽视师范技能的培养,实践效果难以保证.3.1.2师德教育缺失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职业道德具有强烈的示范性,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因此,要把师德教育放在培育师资的首要位置,未来教师才能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早在2011年,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中,就明确指出了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列为教师教育必修课程”,2018年底,教育部更。
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类多专业联合实践教学探索——以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为例
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类多专业联合实践教学探索——以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为例谷晓丽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摘要:艺术类专业实践性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在现代职业教育中有重要意义,是推动艺术类专业学生提升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然而现实中的任务是综合的,而学生的能力却是单一的,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艺术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类多专业联合实践教学模式。
本文着重分析了艺术类 多专业联合实践教学的意义,阐述了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艺术学院多专业联合实践教学的实施情况,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可为其他院校、其他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 艺术类 多专业 联合实践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 (2021 )05-0088-03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 平得到不断提高,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求知、求乐、 求美的愿望越发强烈,人们企盼受到丰富、优质的文化 滋养,可以说,文化创意产业迎来了大发展。
应用型本 科院校艺术类专业是培养文创人才的重要阵地,文创 产业的兴盛给艺术类专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然 而,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类专业教育囿于平台、师资、 经费等因素,跟不上文创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培养的 艺术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节”,艺术类人才“就业难”与 艺术人才市场“用工荒”并存。
解决艺术类人才供与求 “不协调”的矛盾才能为社会输送急需的艺术人才,应 用型本科院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应紧密结合地方经 济建设状况和地方传统文化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 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其 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
基于现代社会对艺术类专业人 才的需求变得更加多元和全面,艺术类多专业联合实 践教学应成为教学的重要环节。
一、艺术类多专业联合实践教学的意义艺术类多专业联合实践教学是艺术类不同专业方 向围绕同一项目共同展开实践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 式,这种实践教学所依托的项目是综合的,它包含多个任务,能吸收不同专业的学生参与进来,其教学目标涉 及两方面:一是培养不同专业学生通过发挥各自专业 特长来共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培养不同专业 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通过联合实践可培养创新 型人才。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策略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策略作者:杨桂英来源:《考试与评价》2021年第06期【摘要】新课改工作步入新阶段,教师不仅应重视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应使其学会学习、享受学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不仅是学生识字、了解不同文体、获取文本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是否具有阅读兴趣,也关系着他们语文素养的发展。
因此,教师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他们的阅读量,使其具有文字与语言知识的积累意识。
为此,应关注对课外阅读的教学引导,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在此,本文展开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策略探思。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策略引言:新课标提到“应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他们的情感体验,使其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只有进行针对性阅读引导,促进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融合,让小学生逐渐掌握多样性阅读学习方法,才能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水平,使其形成文学审美意识,充分地获取文本知识,感受文学作品的熏陶。
进而,让小学生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使其接触多元化文本,让他们的阅读量不仅符合新课标要求,更将形成较为独特的阅读学习感受。
一、简析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必要性(一)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立足于生本视域下,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将自身视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不仅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未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注兴趣培养,需要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视角,彰显学生的阅读学习中心地位,更加重视小学生的阅读感受,为他们推荐个性化、趣味化及具有教育意义的读物,使学生感受读本的熏陶,用阅读浸润小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形成良好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与文化理解能力。
(二)有利于开阔学生知识视野部编本教材虽然编制合理、贴近小学生生活,具有文质兼美、内容充实、定位明确的特点,但其也考虑课时时长,很多文章都是节选内容,其可作为教学素材,但是却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学习要求。
高校老师个人总结
通过总结,可以使人发展迅速,趋利避害,思维清晰,少走弯路。
这里提供优秀的高校老师个人总结,方便大家写高校老师个人总结参考。
高校老师个人总结篇1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间,踏上工作岗位已是第八个年头。
一向以来,“做一名好教师”是我一生所追求的目标。
自踏入教育这个岗位以来,我始终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以“师德”规范自我的教育教学,以“当一名好教师”作为自我工作的座右铭,以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我,扎实工作,勤奋学习,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让青春流逝在三尺讲台,让岁月写下自我奉献的足迹。
本学期即将结束,回首望来,有诸多收获,也有诸多有待改善之处。
一、树立科研意识,提升科研本事在路上20__年在朱海霞教师的大力支持和黄邦汉教授、岳方遂教授的指导下,进取申报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并获得《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新路径》的立项。
为个人科研之路开了头。
在准备过程中,很多阅读参考论文,提升个人理论水平,同时,在我院11级学生中近800人以“结合实际,谈谈对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意见以及提升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提议”为题,收集学生的真实想法,大大提高个人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迫切性认识和扩展了思考的空间。
二、依托课堂,进取进行教学改革探索进取探索,大胆实践。
我进取向教师们学习,努力实施创新教学,进取发挥每一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真正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中,我努力鼓励学生敢说敢为,引导学生能说会做,不断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具体探索途径比如细化平时成绩,将100分的平时成绩划分成60分出勤、20分课堂表现、20分平时作业。
学期末向学生公布每个人的平时成绩。
努力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获得学生进取拥护。
利用课间播放电影《20__》在爱国、环保、平等、互爱等方应对学生进行教育。
征集学生最爱的五首歌及歌手,既为课间10分钟的利用找到学生喜欢的材料,从中也可获得“90后”高职学生的兴趣取向,为梦想信念的教育供给直观而又贴近学生身心实际的第一手资料,获得学生的一向好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师范大学实践教学平台
云南师范大学,是全国师范生试点改革的三个地方高等师范院
校之一、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建设高校和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高校下面是的云南师范大学实践教学平台,欢迎大家查询!
点击进入》》》云南师范大学实践教学平台
云南师范大学xx年艺术类招生专业简介
xx高考艺术类报名工作即将开始,为切实做好我校xx年招生
考试工作,进一步加强招生考试管理,严格规范招生考试行为,强化* 和社会监督,促进公平公正,现将我校xx年艺术类招生专业介绍
如下:
一、舞蹈类:含舞蹈学(师范)、舞蹈表演(非师范),舞蹈表演(校企合作,非师范),云南省及省外拟招生省份均认可当省该专业或专业类统考(联考)专业成绩。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舞蹈历史文化知识、舞蹈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有较强的审美感觉和创造性思维,具备主要舞蹈种类表演的基本技能,能在中小学、文化馆站、社会舞蹈团体、专业文艺表演团、航空服务业等单位从事舞蹈教学、舞蹈理论研究、舞蹈表演、编导以及为航空业服务的高级服务管理等工作的专门人才。
舞蹈类:含舞蹈学、舞蹈表演、舞蹈表演(校企合作),第一学
年开设通识课程和学科基础教育,第二学年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流培养。
具体以学生成绩、志愿和身体条件进行分流。
舞蹈表演(校企合作)身体及年龄条件(男生身高172cm~185cm,女生身高162cm~173cm;五官端正、身材匀称、身体裸露部位无明显疤痕;年龄不超过二十二周岁:1995年1月1日以后出生),达到要求并有志愿从事航空服务与管理的学生,可分流到该专业选修航空服务与管理选修模块,参加航空服务培训;舞蹈学、舞蹈表演专业根据学生成绩、志愿进行分流,不受身体及年龄限制。
二、音乐学(师范),云南省及省外拟招生省份均认可当省该专业或专业类统考(联考)专业成绩。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
三、美术学(师范),云南省及省外拟招生省份均认可当省该专业或专业类统考(联考)专业成绩。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
工作者。
四、美术学(非师范),云南省及省外拟招生省份均认可当省该专业或专业类统考(联考)专业成绩。
本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科学文化和艺术理论知识,具有绘画创作、教学的能力,能在专业艺术领域和各类学校从事绘画创作或教学、研究工作的应用人才。
五、视觉传达设计(非师范),云南省及省外拟招生省份均认可当省该专业或专业类统考(联考)专业成绩。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国际设计文化视野、中国设计文化特色、适合于创新时代需求,集传统平面(印刷)媒体和现代数字媒体,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大企业市场部门、中等院校、研究单位从事视觉传播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六、环境设计(非师范),云南省及省外拟招生省份均认可当省该专业或专业类统考(联考)专业成绩。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我国 * 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相关学科领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并具有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能在艺术环境设计机构从事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并具备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能力的高素质环境艺术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
七、播音与主持艺术(非师范),云南省及省外拟招生省份均认可当省该专业或专业类统考(联考)专业成绩。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专门培养具有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能在广播电视等传媒机构和其他相关单位从事播音主持及新闻传播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八、动画(非师范),云南省及省外拟招生省份均认可当省该专业或专业类统考(联考)专业成绩。
动画专业培养具有动画创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影视与动画制作团体、动画传播企事业单位从事动画策划、动画创作、动画推广、动画应用,以及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动画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九、舞蹈表演(体育舞蹈方向,非师范),云南省及省外拟招生省份均认可当省该专业或专业类统考(联考)专业成绩。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事业第一线,具备体育舞蹈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影视传媒、普通高等学校、中小学、文化(艺术)馆、健身俱乐部、群众团体、厂矿企业等单位从事体育舞蹈表演、教学、训练、科学研究以及管理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
十、产品设计(非师范),云南省及省外拟招生省份均认可当省该专业或专业类统考(联考)专业成绩。
本专业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扎实的工业基础理论知识及产品造型能力、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能在企业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教学科研单位从事以产品创新为重点的设计、管理、科研或教学工作,能从事与产品设计相关的视觉传达设计、信息设计、环境设施设计或展示设计工作的应用型研究型人才。
十一、艺术教育(师范),以云南省音乐类、美术类、舞蹈类统一考试成绩为准,文化成绩达到云南省二本文史、理工类最低控制线且专业成绩合格后,按专业成绩从高分到底分择优录取。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艺术教育的基
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复合型艺术教育工作者。
十二、音乐表演(非师范),除云南使用我校单考成绩外,其他
拟招生省份认可当省该专业或专业类统考(联考)专业成绩。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表演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音乐表演技能,具有创新精神,能在专业文艺团体、文艺研究单位及社会文化管理部门从事音乐表演、音乐研究及演艺事业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十三、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非师范),除云南使用我校单考成
绩外,其他拟招生省份认可当省该专业或专业类统考(联考)专业成绩。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全面的音乐创作
知识、能力和专业化水平,能在有关文艺单位、学校、科研机构以及出版、广播影视部门从事音乐创作、教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十四、书法学(师范),除云南使用我校单考成绩外,其他拟招
生省份认可当省该专业或专业类统考(联考)专业成绩。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书法教育的基
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书法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书法教师和社会书法教育
工作者。
十五、广播电视编导(非师范),除云南使用我校单考成绩外,其他拟招生省份认可当省该专业或专业类统考(联考)专业成绩。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致力于培养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能够在广播电视新闻机构及其他传媒、企事业单位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制作、撰稿、音响设计等以及宣传、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十六、舞蹈表演(健美操、啦啦操,非师范),除云南使用我校单考成绩外,其他拟招生省份认可当省该专业或专业类统考(联考)
专业成绩。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事业第一线,具备健美操、啦啦操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影视传媒、普通高等学校、中小学、文化(艺术)馆、健身俱乐部、群众团体、厂矿企业等单位从事健美操、啦啦操表演、教学、训练、科学研究以及管理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
云南师范大学招生处
xx年12月5日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