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第四章

合集下载

乐黛云、陈跃红等《比较文学原理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四章至第五章【圣才出品】

乐黛云、陈跃红等《比较文学原理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四章至第五章【圣才出品】

乐黛云、陈跃红等《⽐较⽂学原理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四章⾄第五章【圣才出品】第4章研究领域:范式的形成及其发展4.1复习笔记⼀、⽅法与范式的互动(⼀)普遍的研究实践1.跨⽂化的研究范式依赖的条件(1)研究的特定学术⽬标,即多种民族⽂化的某些共同规律性研究;(2)适应于这⼀⽬标的⽐较⽅法。

2.⽐较⽂学研究与其最重要的⽐较⽅法原则之间的关系(1)⼀种研究类型的形成总是会与某些特定的研究⽅法产⽣⾎⾁相关的联系,但是,类型不等于⽅法,甚⾄⽅法本⾝也并不总是注定⾮得从研究类型的母体⽣长出来不可。

(2)⼀种研究类型常常需要运⽤多种具体的研究⽅法去展开研究,⽽另⼀⽅⾯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即⼀种具体的研究⽅法也会根据需要⽽被运⽤到不同的研究类型当中去。

(3)具体⽅法在研究类型中运⽤的情形①在最基本的⽅法层⾯,⽐较⽂学研究作为⽂学研究的⼀个重要范式和切⼊途径,⼀般⽂学研究的基本⽅法不同程度地都会有选择地被运⽤于其间。

②“⼀般⽂学研究的基本⽅法”:主要是指曾经适应于国别⽂学的研究⽅法,它⾄少包括⽂学史、⽂学理论和⽂学批评等⽅⾯的研究⽅法原则。

③⽐较⽂学研究要求研究者以跨⽂化的、国际的眼光去看待和分析问题,因此就理所当然地要运⽤属于⽐较⽂学的研究⽅法去解决问题。

④对于更深⼀层次的⽐较⽂学⽽⾔,它并不满⾜于仅仅发现差异和特点,⽽是要试图寻找不同⽂化的⽂学之间的某些中介话语和理论“共相”,即某些可能与⼈类发展共性有关的⽂学和⽂化价值的规律及其普遍性。

(⼆)⽅法与范式的互动1.⽐较⽂学中常提及的两种基本⽅法注重历史性的实证⽅法和注重⽂学性的审美批评⽅法,前者是影响研究的⽅法学标志,⽽后者是平⾏研究的理论旗帜2.新的⽐较⽂学研究策略新的⽐较⽂学研究策略:它将历史⽅法和批评精神结合起来,将案卷意见与“⽂本阐释”结合起来,将社会学家的审慎与美学家的⼤胆结合起来,从⽽最终⼀举赋予我们的学科以⼀种有价值的课题和⼀些恰当的⽅法。

3.国内⽐较⽂学消亡论的⽀点国内⽐较⽂学消亡论的⽀点:⽐较⽂学作为以国际性的眼光和⽐较⽅法研究⽂学的学科,⼀旦等到其他多数⽂学研究学科的⼈们都具备这种眼光和⽅法意识之后,⽐较⽂学学科也就消亡了。

比较文学-形象学

比较文学-形象学

“我”与“他者”的互动关系
注视 我———————————他者 注视者——————————被注视者 被注视者的形象也传递了“我”的某些形象
自我在言说他者的同时也在言说自己,他 者成了自我的延长和补充。
《外国洋人叹十声》
洋鬼子进了中国叹了头一声, 看了看中国人目秀眉清, …… 洋鬼子照镜子叹了二声, 瞧了瞧自己样好不伤情, 黄发卷毛眼珠儿绿, 手拿个哭丧棒好似个猴精。 …… ——《鸦片战争文学集》阿英编选
第四节 当代形象学及其前景
对形象学研究应给予全景式的关照 形象是对异国某种形式的误读,那么,既要分析清 楚“为什么”,同时首先要搞清楚“怎么样”。 描写异国和异国人的作品在中国纯文学中并不多见, 但大量存在于游记与札记中。如钟叔河主编的《走 向世界丛书》有关清末民初的作品。 形象学研究,北大孟华教授有著述,如《比较文学 形象学》,北大版,《中国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 安徽教育出版社。
1、注重“相异性”,注重“我”与“他者”的互动 性。 2、注重对“主体”的研究 从原来注重被注视者一 方,转而研究注视者一方,接受美学的利用。同样 也是20世纪西方思想史发展的继承。 3、注重总体分析 当代学者认为,形象研究不仅重 视文学作品,而且重视作品的生产、传播、接受的 条件。同时也注重一切用来写作、生活、思维的文 化材料。
第三节 形象学的主要理论及方法论
等级关系 我—叙述者—本土文化;他者-人 物-被描述文化。 故事情节,形象是一个“故事”,它从两种 文化、两个文本间的的对话开始,用记载、 沉淀在注视者文化中、积存在其想象物中的 各种关键词、幻觉词,各种符号化或程序化 了的情境、段落、和主题而写出。
第四节 当代形象学及其前景
其混淆的方式有: 第一、表语与主要部分相混淆,如“波尔 (某一法国人)爱喝葡萄酒” 第二、本质和两分法。 第三、自然属性和文化间的混淆。 由上可见,当代形象学研究的重点,已从过 去的对形象与原型真伪程度的讨论转向了对 形象制作者一方的探究。

中俄比较文学第四章

中俄比较文学第四章

中俄比较文学第四章
第四章:中俄文学的相似与差异
中俄两国拥有悠久而独特的文学传统,对于两国人民的精神生活
和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讨论中俄文学之
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

首先,无论是中文还是俄文,都具有深厚的历史和多样性。

古代
的中国文学作品如《诗经》、《论语》等,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中
占据了重要地位。

同样,俄罗斯文学也源远流长,包括《俄国主义》、《战争与和平》等,这些作品成为了俄罗斯文化的精髓。

其次,在文学创作的主题上,中俄两国也存在一些共同之处。


国的作家都曾以揭示社会的不公、批判权力的滥用等问题为写作的重点。

同时,这两个国家的文学作品中也融入了对人性、爱情和家庭等
永恒主题的思考和探索。

然而,中俄文学也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

首先是文体的不同,汉
文学以四书五经等经典为基础,注重平实、明晰的表达方式。

而俄文
学则重视形式美、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带有更多的抒情元素。

其次,两国文学在文学观念和审美观念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文学注重朴素和
深沉的审美情趣,而俄罗斯文学则更加强调情感的表达和余韵的营造。

最后,与中国文学繁衍出的众多文学流派相比,俄罗斯文学则更
加明确地分为了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不同的流派。

这反映了两国
在社会发展历程中的差异和文化氛围的不同。

总结来说,中俄文学之间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差异之处。

这些共同
之处和差异之处展示了两个国家在文化上的丰富多元性,并能够互相
借鉴和启发,推动各自文学的繁荣与发展。

比较文学第四章

比较文学第四章
芬兰学者创立,故又称芬兰学派,代表人物 是科隆和阿尔奈。
卡尔•科隆在较大范围内进行比较、分析和综 合研究,认为
1、民间故事和传说的国际性(共性)不仅在 于共同的基本思想,而且也在于全部情节的 大同小异,以及在各种大同小异的情节中表 现共同的主题。
2、若想发现最原始的叙述,就必须把一个 故事的各种异文、变文加以对照和比较。
一是意识到原始神话与原始信仰之间的密切 联系。
二是认为每一民族都有古老的原始神话,都 有自己原始的宗教观念。
结论:一切民间文学都源于神话。
(2)马科斯·谬勒进一步发展了神话学派的 研究方向。
1856年出版专著《比较神话学》,谬勒创立 “太阳神话说”,即认为人类的共同神话是 太阳神话,各民族最早的神话都与太阳相关, 这是从语言的分析入手得出的结论。(语言 发生学)
神话的体裁概念
《牛津字典》对myth和mythology的解释: “纯虚构的叙述性结构,通常包含超自然的 人物,反映人们对自然现象的一般概念”。
神话本体概念
马克思强调: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 种不自觉的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 身。“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 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 化。”
第四章
比较文学研究的领域
第一节 神话和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
一、神话(myth) 神话myth来源于希腊语的mythos ,含义为
“文字”或“口头语言”; 神话mythology概念中的loges在希腊语中具有
“故事”之意。 拉丁文神话是fabula,其中具有道德寓意,包
括传说、寓言、神话故事等。 英文中的fable则是从这个词演变而来。
口头流传方式,在具体细节方面因讲叙人的 不同而有较大差异,而用文字记录下来的神 话,只是其中的一个版本。

《比较文学》课程笔记

《比较文学》课程笔记

《比较文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内涵1. 定义比较文学是一门国际性的学科,它涉及至少两种文学传统的研究,通过对这些文学传统的比较,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及文学与其他领域之间的交叉关系。

2. 内涵- 跨文化性:比较文学研究跨越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 交叉性:比较文学不仅限于文学内部的研究,还涉及文学与历史、哲学、艺术、社会科学等领域的交叉。

- 开放性: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多样性,使其成为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学科。

二、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1. 跨国家文学关系- 翻译研究:探讨文学作品如何通过翻译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传播和接受。

- 文学接受与影响: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在另一个国家的接受情况及其产生的影响。

2. 跨民族文学关系-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的特点及其与主流文学的关系。

- 跨境民族文学:探讨跨境民族文学的传统、风格及其在不同国家的发展。

3. 跨文化文学关系- 东方与西方:比较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的传统、主题和表现手法。

- 古代与现代:分析古代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以及现代文学对古代文学的重新诠释。

4. 跨学科文学关系- 文学与哲学:研究文学作品中的哲学思想,以及哲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 文学与艺术:探讨文学与绘画、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的相互影响。

三、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1. 影响研究- 直接影响:研究一部作品或文学思潮对另一作品的直接影响。

- 间接影响:探讨文学作品通过中介(如翻译、评论)产生的间接影响。

2. 平行研究- 类似性比较: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似性。

- 对比性研究:对比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差异,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差异。

3. 媒介研究- 翻译媒介:研究翻译在文学传播中的作用和影响。

- 电子媒介:探讨网络、电影等电子媒介对文学形式和内容的影响。

4. 跨文化研究- 文化过滤:分析文学作品在跨文化传播中被如何重新解读和接受。

教学课件:《比较文学》陈惇

教学课件:《比较文学》陈惇
1. 应具有跨越性; 2. 应聚焦文学现象间的相互关系。
• 比较文学对象的基本属性:
A. 跨越性是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先 决条件:
B. 可比性是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第 二个关键:可比性从何而来?
C. 文学性是对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 第三个要求。
• 比较文学对象的客观基础:
1. “亲缘关系”:实际存在于两个 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互联系。
• 民族文学之间、各种文学流派之 间形成多元共存的格局;
• 从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文学是大势 所趋。
• 比较文学是从民族文学走向世界 文学的通途和桥梁。
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
• 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独 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 “世界文学”指人类文学将发展 到一个新的理想的历史阶段。
• 世界文学时代的到来以民族文学 的繁荣为基础。
• 法国比较文学在进化论和实证主 义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
• 早期比较文学家:布吕纳介、戴 克斯特、贝茨。
• 巴尔登斯贝格(Fernand Baldensperger, 1871--1958)主张严 格的实证方法,深深地影响了当 时法国学术界。
• 法国比较文学逐渐形成自己的理 论体系和研究特色,有“法国学 派”之称。
第二股潮流: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
• 19世纪以来,“欧洲中心论”在 比较文学界占有统治地位。
• 20世纪下半期世界局势的发展把 东西文学比较研究推到了中心。
• 西方一些学者敏锐地看到了东方 文学的价值。
• 代表人物:法国的艾田伯、布吕 奈尔,美国的纪廉、列文、奥尔 德里奇,荷兰的佛克玛等。
A. 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
• “欧洲—西方文化体系”的格 局已被打破,跨文化的问题尤 其突出。

比较文学 chapter five Genology (文类学)

比较文学 chapter five  Genology (文类学)
精选ppt
• 挚虞,《文章流别集》,《文章流别志论》 • “颂,诗之美者也,古者圣帝明王,功成治定
而颂声兴。于是史录其篇,工歌其章,以奏 于宗庙,告于鬼神。故颂之所美者,圣王之 德也,则以为律吕。或以颂形,或以颂声, 其细已甚,非古颂之意。昔班因《安丰戴侯 颂》……与《鲁颂》体意相类,而文辞之异, 古今之变也。……”
精选ppt
• How do I love thee? Let me count the ways. I love thee to the depth and breadth and height My soul can reach, when feeling out of sight For the ends of Being and ideal Grace. I love thee to the level of everyday’s Most quiet , by sun and candle-light I love thee freely, as men strive for Right; I love thee purely, as they turn from Praise. I love thee with the passion put to use In my old griefs, and with my childhood’s faith I love thee with a love I seemed to lose With my lost saints, — I love thee with the breath, Smiles, tears, and all my life — and, if God choose; I shall but love thee better after death

比较文学 第四章文类学

比较文学 第四章文类学

第四章文类学一、有关文类的几个问题(一)何谓文类?文类即文章的体式、类型、样式、体裁等。

文类学古代又叫文章流别论,文体学等等。

明代徐师曾认为:夫文章之有体裁,犹宫室之有制度,器皿之有法式也。

为堂必敞,为室必奥,为台必四方而高,为楼必狭而修曲,为筥(音ju,圆形竹筐)必圜,为篚必方,为簠(音fu,古代盛谷物的器皿)必外方而内圜,为簋(音gui,古代盛食物的器皿)必外圜而内方,夫固各有当也。

苟舍制度法式,而率意为之,其不见笑于识者鲜矣,况文章乎?美国列文认为,文类就像一座教堂,一所大学,一个国家,不仅有特定的外在形式,而且有内在的制度。

威勒克认为,文类是文学上的组织或结构。

(二)文类的包容性。

英国凯姆斯说,文学类型互相包容,就像颜色一样,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时,很难区分彼此。

十分正确。

例如,我国的古典小说受到佛教影响之后,往往把诗歌融进其中。

最典型的要数《西游记》,每一回都有诗歌,或者是描写风景,或者是描写人物,不一而足。

词,诗之余也。

从另一种意义理解,它是诗歌的变体,所以又叫长短句。

其实,还是诗歌与散文的结合,或者说诗歌的散文化。

(三)文类与创作的关系。

法国伏尔泰认为:几乎一切的艺术都受到法则所累,这些法则多半是无益而错误的。

克罗齐也与伏尔泰一样,激烈反对文学分类。

(▲参阅教材第69页)我们认为,文学可以分类,尽管它们有交叉。

犹如马与骡子,还是可以分的。

非马非驴是骡子,动物中有四不像。

二、西方对文体的分类。

(一)柏拉图最早。

在《理想国》卷三,以说故事的叙述方式作为分类标准,即单纯叙述,模仿叙述和混合叙述三种。

合唱队的颂歌是单纯叙述,喜剧和悲剧是模仿叙述,而史诗则是混合叙述。

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给文学分类的标准是模仿的媒介、所取的对象、所采用的方式等。

但是实质与柏拉图相同,而且还少了单纯叙述和颂歌,可能是因为颂歌只是悲剧中的成分而非单独的文体。

文艺复兴时期,作家们谈论的文类多,但是理论建树少。

比较文学教程-第4章-第二节-文档资料

比较文学教程-第4章-第二节-文档资料

本节重点
本节将主要探讨什么是跨文明的异质性,探
讨它在当下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意义和学术价 值,探讨进行异质性对比和文化寻根的必要 性,并对文学的跨文明互补和融会进行研究 具体途径加以分析。
二、异质性的界定
定义
所谓异质性,是指不同文明之间在文化机制、 知识体系、学术规则和话语方式等层面表现出的从 根本质态上彼此相异的特性。这种彼此相异的特性 在不同文明的文学中都可得以体现。
六、文学的跨文明互补与融会
对于不同文学之间的这种互补和融会,跨 文明研究提供了以下几种具体的研究途径:
归类法 附录法 引证法
混用法
融合法
1.归类法
在文学的比较研究中采取归类的方法,也即站在总体
文学的高度,将异质文明中的文学现象加以类分,并 归结为若干理论问题,加以对比研究,进而达到特定
的融合。
在当今时代,体认不同文明间文化差异的重要性日益 凸显,异质性成为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不可规避的题 域合情合理;
在跨文明的视野中进行异质性研究,是中国学者立足 于国际文化的当下语境,审时度势而采取的一种文化 策略; 在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中,异质性成为比较文学可比 性的主要内容,但研究异质性的最终目的在于达成不 同文明和文学间的互补性,以求得不同文明系统的文 学之间相互融会、整合和共同发展。
法、音乐和建筑等各种艺术门类融为一体,从 具体作品欣赏和分析入手,杂糅中西而又以中 国诗学精神的剖析为主,揭示出文艺审美活动 中具有本质特征的东西,也成为观照异质文明来自互补和融会的一种有效途径。
总结
4.混用法
将不同文学的各种观念、范畴、术语等汇于 一处,熔铸成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
这种异质融会的途径打通了不同文明体系的 文学之间的“隔”,它不分古今与中外,将各种文 学观念和理论融会到一个体系之中。

比较文学知识整理

比较文学知识整理

第一章文学比较总论一、比较文学的定义:1、法国学派定义: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是跨国文学影响关系,反对平行比较研究,以实证性影响研究为基本特征。

代表人物:卡雷基亚樊第根主张:反对平行研究;研究国际文学关系;研究文学的影响关系评价:彻底否定平行研究,显得比较狭隘;其口号让比较文学偏离了文学比较;潜藏着一种法国中心主义、欧洲中心主义的文化沙文主义倾向问题的原因分析:学界对比较文学学科合理性的质疑和挑战;法国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科学性的理性反思与追寻;法国中心主义导致了法国学派的学科理论特征2、美国学派定义:比较文学把一国文学同另一国文学或几国文学进行比较,把文学和人类所表达的其他领域相比较。

韦勒克的《比较文学危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代表人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基本特征:重视“文学性”,重视作品的文学欣赏与美学分析;高扬无影响、无实证的平行研究;提倡跨国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不足之处:研究范围界限划分比较模糊;主观随意性大;过分强调文学的美学价值平行研究的背景分析:学科理论的纠缠;民族主义动机;文化软实力的原因3、比较文学定义:比较文学是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性文学比较研究,以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作为可比性的基础,即认同“求同”也强调“求异”,强调文学变异学研究核心理念:跨异质文明研究;文明变异学研究正式传入中国的标志:第一个是比较文学专著和论文的出现:1919年张锡深翻译日本学者本闻九雄的《文学研究法》;第二个是比较文学的讲座和课题的开设:1942年吴宓在东南大学开设的“中西诗之比较”等讲座(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的讲座)1979年钱钟书的《管锥编》出版,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复苏标志;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文学会正式成立,《中国比较文学》杂志正是创刊,标志中国比较文学全面复兴。

代表人物:乐黛云《中西比较文学教程》曹顺庆:《比较文学教程》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历史比较文学发展阶段(涟漪式结构):欧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成形期;美洲阶段,比较文学的转型期;亚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拓展期。

比较文学-第四章_文学范围内比较研究的若干领域

比较文学-第四章_文学范围内比较研究的若干领域

(一)、什么是神话
从社会学角度看,它是“人民的幻想用一种 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态 本身”。 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看,它起源于巫术和宗 教的祭祀、礼仪。 从哲学的角度看,它是人类最古老的认识论 -泛灵论和最古老的思维方法-比拟类推的 产物。
(二)、神话的特点
一种口头文学 与宗教有密切的联系 既虚幻又反映现实生活 是后世文学的“武库”
《民间文学母题索引》斯蒂思· 汤普森
(五)、心理分析学派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荣格、弗莱等,从 心理活动的层面分析和寻找神话产生的原因。
(五)、心理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
《梦的解析》《图腾与禁忌》《精神分析引论》 本我 无意识 自我 前意识 超我 意识
力比多
“俄狄浦斯情结” “厄勒克特拉情结”
(五)、心理分析学派
(三)、民间文学
广义 指在民间以口头方式广泛流传的文学, 包括神话、传说、民歌、民谣、民间故事、 寓言、童话、谚语等各种类型。 狭义 由文人的创作相对的一个概念,指民间 艺人的创作。
(四)、神话与民间文学的区别
神话是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原始氏族部落、 早期奴隶社会)内 ,由先人进行的一种不自 觉的艺术加工,是大众的集体创作; 民间文学是指人类逐渐走出蒙昧状态之 后的自觉的艺术创造,大都由特定的讲述者 或传承者完成,属于个人创作。
章、表、奏、议,则准的乎典雅;赋、 颂、歌、诗,则羽仪乎清丽;符、檄、书、 移,则楷式于明断;史、论、序、注,则师 范于核要;箴、铭、碑、诔,则体制于弘深; 连珠、七辞,则从事于巧艳。比循体而成势, 随意而立功者也。虽复契会相参,节文互杂, 譬五色之锦,各以本采为地矣。
中国现行分类方法
三分法 抒情类、叙事类、戏剧类 四分法 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自考《比较文学》复习笔记

自考《比较文学》复习笔记

《比较文学》复习笔记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名与实:“比较文学”作为专用术语,并具有了现代的文学研究意义上的内涵,是1827年法国著名批评家魏尔曼在巴黎大学讲学时开始使用的。

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英国著名文学教授波斯奈特在《比较文学》一书中给予确定并使用的。

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名言:任何规定都同时是否定一样,比较文学不可能因为定义的束缚而停止发展。

第一节:比较文学ABC第二节:定义的多重建构法国学者率先提出过比较文学的定义,法国法。

基亚提出“比较文学并非比较。

比较文学实际只是一种被误称了的科学方法,正确的定义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卡雷大力倡导研究文学间的“事实联系”,他指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品之间的关联,它格外注重被研究对象之间的事实联系。

梵。

第根总结说: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

起点,放送者:作家、著作、思想;到达点,接受者;经过的媒介者:传递者。

美国:亨利。

雷马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称为“美国学派”。

奥尔德里奇:比较文学是从超越一国民族文学的角度或者从与其他一门或几门知识学科的相互关联中,对文学现象进行研究。

俄苏:比较文学被称为历史-比较文艺学,代表维谢洛夫斯基。

日尔蒙斯基: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联系和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艺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中国:杨周翰:主张对文学的主题、文学类型、文学潮流、批评和审美标准或诗学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相互影响;把文学与其他文艺领域进行比较,研究其关系;在相互比较中发现一些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

钱钟书、季羡林、现任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

当前中国学者较为认同的另一种定义为:比较文学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第三节:学科的一般性质与比较文学相关的概念主要有民族文学、国别文学、总体文学、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教程-第4章-第一节-文档资料

比较文学教程-第4章-第一节-文档资料



有普遍意义的文学表达与理解的理想,一直是不同时代、不
同地区的比较文学学者的共同追求。
3.总体文学理论之种种
总体文学理论之一
始于歌德所提出的“世界文学”(Wertliteratur)概念。
早在18世纪末,德国学者便使用了“总体文学”这一概念。
在英国,蒙哥马利作了《关于总体文学、诗歌等的讲演》
(1833),同时,伦敦还成立了总体文学与科学系。
说 明: 目前,学界对第三种理解比较认同,这种理解,已较接近“总体文学”的念。
3.总体文学理论之种种
总体文学理论之二
——「法」梵•第根的论述
在严格意义上使用总体文学的概念。 在《比较文学论》中专门用一章的篇幅讨论了“总体文学”
理论,辨析了“国别文学”、“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 的联系与区别。

二、跨文明的总体文学研究
总体文学的定义和价值诉求 总体文学的范围 总体文学的跨文明对话阶段 总体文学的三大特征
1.总体文学的定义和价值诉求
在全球范围内,在不同文明、文学的平等对话中,努力寻求不
同文化、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性,以此促进异质 文明之间全面、深入的对话与交流,实现相互间的理解与沟通。
1.总体文学的定义和价值诉求
探讨跨越中西方异质文明的文学碰撞、文学浸透、文学误读, 并寻求这种跨越异质文明的文学对话、文学沟通,以及文学观 念的汇通、整合与重构。
2.总体文学的范围


歌德注意到了中国文学对于西方文学的重要意义。
梵· 第根、韦勒克在讨论“总体文学”时,多次强
调冲破民族文学的樊篱仅仅使西方文化形成了一个
第四章
总体文学研究
第一节
从单元到多元的总体文 学研究

比较文学概论第4章第1节课后习题答案

比较文学概论第4章第1节课后习题答案

第四章学派论(第1节法国学派与“影响”研究)
1.法国学派的贡献英语局限在哪里?
法国学派是第一个比较文学学派,因此法国学派算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先驱学派。

法国学派的维尔曼在巴黎大学开设“各国文学的比较史”课程,虽然并不是经常性的讲座,但是却开启了比较文学研究的大门。

之后的戴克斯特开展经常性的讲座,促进了之后的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诞生。

第一个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是樊第根,樊第根详细地探讨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内容和方法。

基亚的《比较文学》确定了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事实联系,认为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综上所述,法国学派率先开始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认为它的归属是“国际文学关系”;它的研究对象与范围是不同民族文学和各国作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它的研究方法是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但是法国学派没有走出“欧洲中心论”的藩篱,研究范围也局限在欧洲范围内,这局限了法国学派的视野——没有渊源关系的作家作品被排除在学者们的考察范围之外。

其次法国学派强调事实联系,因此有时会陷入繁琐考证的泥淖,但是这些局限性也预言着其他学派的兴起。

2.影响研究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誉舆学,从影响的发送角度所进行的研究,它包括集团对集团的影响,集团对个人的影响,个人对集团的影响和个人对个人的影响。

渊源学是从“接受者”出发,去追索“发送者”渊源,可以分为印象的渊源,口头的渊源和书面的渊源。

媒介学,包括个人媒介,环境媒介和文字媒介。

1。

《比较文学》重点整理

《比较文学》重点整理

《比较文学》重点整理比较文学的内部体系◆文学范围内比较研究(一)影响研究(重视“同” )1 .流传学(放送→传播→接受)2 .渊源学(接受→传播→放送)3 .媒介学(传播媒介:人、环境、文字的媒介)( 二) 变异研究(重视“异” )1 .译介学(误读)2 .形象学(“他者” )3 .接受学(重视接受)(三)平行研究(重视“审美” )1 .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跨越性流变)2 .文类学3.比较诗学(四)历史类型学研究(前苏)(五)阐发研究(台湾大陆学者)◆跨学科的研究1.文学与艺术2.文学与宗教3.文学与社会科学4.文学与自然科学第一编绪论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1.比较文学的定义美国比较文学家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说: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比较文学并不是简单的文学加比较,而是以跨越为前提,以开放性为特征的。

) 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2.民族文学:指的是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它受制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由民族的政治、社会、心理、语言等条件所决定,同时也反映了本民族的审美心理和美学品格。

世界文学:包括中国文学之内的取得了经典地位的作品作家的总和。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一、法国学派(影响研究)1.观点①提倡“影响研究”的方法;②崇尚实证,重视考据;③不重视作品的美学欣赏与文学批评;④在学科上,将比较文学困于纯文学范围之内,而在地域上则局限于欧洲,特别是西欧的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⑤提出“总体文学”一说2.代表人物:①梵第根a.出版《比较文学论》,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法国文学的成就,阐述了比较文学的理论、方法与历史。

比较文学第四章

比较文学第四章

第一节影响的类型正影响:一个民族在政治、经济、或文化诸方面都较为先进发达,因而其文化、文学有能力远播其他民族,并给予其广泛深刻的影响,同时它并未因自己的优势而拒绝接受和吸收其他的民族在文化、文学方面的影响,就称为正影响。

简言之,正影响就是先进的文化、文学与后进的文化、文学之间的正常、互益的影响。

二、反影响:一国文学希望从反面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外国的影响作用,指那些借批判外国文学,从反面支持本国文学的某种趋势与意图。

三、负影响:一国文学在外来影响刺激下所产生的新的文学流派与思潮,往往被用来反对本国的固有传统或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论和文风,这就是文学中的负影响。

四、回返影响:一国文学中的某些因素为某个外国作家所接受,并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回返的现象就是回返影响。

五、超越影响:某些作家在国外的影响,超出本国范围内的影响,这种现象就是超越影响。

六、虚假影响:某些作家有意用虚假的异国题材内容,给自己的作品增加审美情趣,为读者制造某种假象,以便影响他们的审美意向,这种现象就被称为虚假影响。

七、单向影响:一国文学单方面接受别国文学的影响,而没有或不可能产生反影响的现象就是单向影响。

八、双向影响:两个民族文学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现象就称为双向影响。

九、直接影响:一国或民族的文学影响到另一国或民族的文学,其间没有插入包括其他作家或作品等媒介者,这种影响就是直接影响。

十、间接影响:一国或民族的文学影响到另一国或民族的文学,其间经过了其他作家或作品通过各种方式作为媒介,这种影响即是间接影响。

第二节誉舆学(流传学)一、定义: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

甚至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

(P65)二、分类(一)总体影响:一种民族文学或一种思潮和运动所给予接受者的影响。

(二)个别影响:指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对接受者的影响。

(三)技巧影响:指放送者所制造的或改进后的文体、艺术形式、创作技巧等一些艺术表现形式影响了接受者。

比较文学讲义-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比较文学讲义-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第四章比较文学中国学派课程:中外文学比较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中国学派的理论核心及于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的异同之处,中国学派跨文明的内在含义。

重点和难点:1、中国学派提出者的跨文明考虑2、跨文明背景与法美学派的异同之处。

3、研究范式有哪些,各自特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讨论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过程:一、背景中国比较文学经过多年的实践,尤其是近十余年中国大陆比较文学的复兴,实际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

本文试图对这一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作一初步的总结和粗线条的勾勒,以就教于方家。

如果说法国学派以“影响研究”为基本特色,美国学派以“平行研究”为基本特色,那么,中国学派可以说是以“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色。

(详后论证)如果说法国学派以文学的“输出”与“输八”为基本框架,构筑起了由“流传学”(誉舆学)、“渊源学”、“媒介学”等研究方法为支柱的“影响研究”的大厦;美国学派以文学的“审美本质”及“世界文学”的构想为基本框架,构筑起了“类比”、“综合”及“跨学科”汇通等方法为支柱的“平行研究”的大厦的话,那么中国学派则将以跨文明的“阐发法”、中西互补的“异同比较法”,探求民族特色及文明根源的“模子寻根法”,促进中西沟通的“对话法”及旨在追求理论重构的“整合与建构”法等五种方法为支柱,正在和即将构筑起中国学派“跨文明研究”的理论大厦。

下面分别对中国学派的基本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作进一步的勾勒和阐述。

二、理论特征——跨文明研究先谈谈“中国学派”的基本理论特征—“跨文明研究”。

无论是法国学派或美国学派,都没有面临跨越巨大文明差异的挑战,他的同属古希腊—罗马文明之树所生长起来的欧洲文明圈。

因此,他们从未碰到过类似中国人所面对的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巨大冲突,更没有救亡图存的文明危机感。

作为现当代世界的中心文明,他们对中国等第三世界的边缘文明并不很在意,更没有中国知识分子所面对的中西文明碰撞所产生的巨大危机感和使命感。

比较文学第四章

比较文学第四章




神话的体裁概念 《牛津字典》对myth和mythology的解释: “纯虚构的叙述性结构,通常包含超自然的 人物,反映人们对自然现象的一般概念”。 神话本体概念 马克思强调: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 种不自觉的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 身。“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 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 化。”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则认为,今日我们所 谓的神话仪式实际上是上古先民集体无 意识的反映式储藏。“集体无意识”的 内容就是原型,原型则“是从远古时代 就已经存在的普遍意象”。它存在于每 一个体的记忆中,并不断复现,于是形 成了世代文学中类似的模式和母题,其 中神话就是各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反映。



1、出发准备阶段(7种功能)2、情况复杂 化阶段(3种功能)3、转移阶段(5种功能) 4、与恶人斗争阶段(4种功能)5、主人公 返回阶段(7种功能) 6、识别阶段(5种功能) 此外他还总结出7个“行动范围”和8个与 之相应的角色(恶人、为主人公提供物件者、 助手、公主即被救助者、父亲、派遣者、主 人公即历险者或牺牲者、假主人公)。



一是意识到原始神话与原始信仰之间的密切 联系。 二是认为每一民族都有古老的原始神话,都 有自己原始的宗教观念。 结论:一切民间文学都源于神话。



(2)马科斯· 谬勒进一步发展了神话学派的 研究方向。 1856年出版专著《比较神话学》,谬勒创立 “太阳神话说”,即认为人类的共同神话是 太阳神话,各民族最早的神话都与太阳相关, 这是从语言的分析入手得出的结论。(语言 发生学) 神话的产生,按谬勒的观点,在神话时代, “雅利安语的每一个字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一 则神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神话和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及研究 中,曾出现多种理论和流派。具体有:
1、神话学派
(1)德国的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创 立了民间文学研究中的神话学派。神话学派对 民间文学的起源,本质做出了一系列的探讨。
他们在民间文学的发掘、整理和研究方面最大 的收获为《格林童话》。雅各布·格林1885年 出版的《德意志神话学》,全面说明了有关神 话和民间文学的基本观点,成为这一学派的奠 基之作。
口头流传方式,在具体细节方面因讲叙人的 不同而有较大差异,而用文字记录下来的神 话,只是其中的一个版本。
从接受角度而言:
神话为我们记录了人类最关心的问题,如生 与死的思考,信念一直延续至今。此外为什 么会有四季的追问。
二、民间文学(Folk literature)
就是通过民众口头流传的一切民间创作 形式的总称。包括神话、传说、民歌、 民谣、故事、寓言、童话、谚语、谜语 等各种类型。
主题学研究的主题是一宽泛概念,包括母题、 意象、题材、套语等,而不是一般主题概念 的文本题旨及作家的主观意图。具体而言:
主题学探索相同主题(包括人物、意象、母 题等)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家手中的处理与 变化,具此了解时代特征和作家的“意图” (intention),以及作家表达主题的手段 和形式,在挖掘主题是什么的同时,更关注 为什么的根源。
3、对有文字记录的异文,须按历史的原则 来分类。
4、要尽可能掌握一个故事的全部异文,这 样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AT分类法
安蒂•阿尔奈是科隆的学生,他利用科隆提出 的原则,提出了一套十分详细的民间文学类型 的分类方法,出版了《故事类型指南》一书。
阿尔奈分析了大量的民间故事,归纳出三大类, 一、动物故事;二、普通民间故事;三、笑话。 每个大类又分作若干细类。
1、出发准备阶段(7种功能)2、情况复杂 化阶段(3种功能)3、转移阶段(5种功能) 4、与恶人斗争阶段(4种功能)5、主人公 返回阶段(7种功能)
6、识别阶段(5种功能)
此外他还总结出7个“行动范围”和8个与 之相应的角色(恶人、为主人公提供物件者、 助手、公主即被救助者、父亲、派遣者、主 人公即历险者或牺牲者、假主人公)。
詹姆斯•弗雷泽是一位划时代的人物。其代表 作《金枝》(1890——1915)提出巫术、 图腾崇拜等观念。其中,弗雷泽提出了一个 非常有趣的命题,巫术——宗教——科学, 这是人类面对自然的发展历程。通过考察, 他发现巫术既是一种信仰,又是一种思维方 式,即“巫术思维”形成早期神话。
3、历史地理学派
4、心理分析派
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和荣格等人。这一学派 从心理、潜意识层面来理解、解释神话与民 间文学。弗洛伊德强调本能、潜意识对于人 生的重要作用。他使用“俄底蒲斯清结”、 “厄勒克特拉情结”的概念,形象地说明异 性相吸的现象。神话人物往往是意识和潜意 识的象征和代表,强调潜意识必须抑制。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则认为,今日我们所 谓的神话仪式实际上是上古先民集体无 意识的反映式储藏。“集体无意识”的 内容就是原型,原型则“是从远古时代 就已经存在的普遍意象”。它存在于每 一个体的记忆中,并不断复现,于是形 成了世代文学中类似的模式和母题,其 中神话就是各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反映。
1846年,英国学者汤姆斯提出了 Folklore的概念,首先是“民间传说” 的概念,其次才是“民俗学”的概念。
其中 lore作为中古英语,含有“教条”、 “学问”之意。因此Folklore民俗和文 学两个部分。
一切民间文学的研究难以脱离对民俗的 考察分析,而民俗中则总是包含着各种 民间传说、故事等。
宗教现象的研究而享誉宗教学术界。受英国唯理
论和进化论的影响 ,他在学术上持宗教进化观,
但认为人类在形成其宗教之前已曾处于一种“法 术”阶段,人类的理智即经历了从法术到宗教、 由宗教到科学的发展。他指出这种法术揭示了一 种原始理性,是原始社会曾经流行的“准科学”, 此后法术活动在其认识自然的发展过程中或因求 诸超自然的神灵力量而走向宗教、或因依靠人的 经验观察而走向科学。他强调从文化整合上来看 待远古灵性领域、从人类思维进化上来分析宗教 的诞生。其基本观点虽然受到某些批评或否定, 但多数学者承认他在汇集宗教史资料上贡献突出。 著有《金枝,对法术与宗教的研究》、《图腾与 族外婚》、《对永生的信仰与对死者的崇拜》等。
詹姆斯.G.弗雷泽
(Sir James George Frazer,1854~
1941)
英国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宗教史学家。曾
任利物浦大学和剑桥大学教授。早年以研究古代
文化史为主,因受泰勒《原始文化》一书的影响
而转向人类学和民俗学研究,尤其重视从民俗学
角度来搜集、整理涉及各地土著民族和远古原始
民族的宗教资料,以对法术、禁忌、图腾等原始
早期的主题学研究称为主题史或题材史研究, 即对某一题材,某人物在不同民族,不同作 家创作中的流行演变的历史及某种规律。
主题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对象
1、主题和母题(theme and mature) [motif]
主题是通过人物和情节被具体化的抽象思想 观念,是文本的主旨和中心思想,具有结论 性的倾向所指,或者理解为由抽象概念所命 名、概括的文本内容。如苦难的爱情、野蛮 的战争、伟大的英雄。
神话的产生,按谬勒的观点,在神话时代, “雅利安语的每一个字在示自然现象 的具体名称;
上古语言的另一个特点是一词多指及多词一 指,一词多指体现的是不同事物往往有相同 特性,多词一指则是天下统一事物的不同特 性。
在语言发展中,某些环节,词义消失、遗忘, 于是原本清晰的叙述,在后人看来变得难以 理解和怪诞。如Zeus的愿意是“天空”, 后来原意丢失,便逐渐变成了诸神之王。亦 可能一个词的原意被遗忘,接受了一种新的 含义,由此产生神话。
对神话的进一步理解 从创作动机而言:
神话体现为一种认识方式,描述一种人类对 自然现象的解释,其中想象力推测是解释具 有因果链条的重要因素。
从创作观念而言: 与原始宗教、巫术、图腾崇拜密切相关。 从创作内容而言:
多为自然现象的神化和人化,其中包含着寻 找答案的努力。
从创作媒介而言:
参考题
1、什么是神话? 2、神话的基本特征? 3、什么是民间文学? 4、民间文学研究的学派? 5、什么是AT分类法?
参考书目
1、[美]阿兰•邓迪斯编,朝戈金等译《西方神话 学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英]詹姆斯·弗雷泽著,徐育新、汪培基、张 泽石译《金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 版。
神话的体裁概念
《牛津字典》对myth和mythology的解释: “纯虚构的叙述性结构,通常包含超自然的 人物,反映人们对自然现象的一般概念”。
神话本体概念
马克思强调: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 种不自觉的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 身。“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 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 化。”
第四章
比较文学研究的领域
第一节 神话和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
一、神话(myth) 神话myth来源于希腊语的mythos ,含义为
“文字”或“口头语言”; 神话mythology概念中的loges在希腊语中具有
“故事”之意。 拉丁文神话是fabula,其中具有道德寓意,包
括传说、寓言、神话故事等。 英文中的fable则是从这个词演变而来。
芬兰学者创立,故又称芬兰学派,代表人物 是科隆和阿尔奈。
卡尔•科隆在较大范围内进行比较、分析和综 合研究,认为
1、民间故事和传说的国际性(共性)不仅在 于共同的基本思想,而且也在于全部情节的 大同小异,以及在各种大同小异的情节中表 现共同的主题。
2、若想发现最原始的叙述,就必须把一个 故事的各种异文、变文加以对照和比较。
一、故事中人物功能是稳定不变的,功能怎 样和由谁来完成,它们始终是构成故事的基 本成份。
二、故事中已知功能的数目是有限的。
三、功能的排列顺序总是趋于一致。
四、所有故事在结构上属于一个类型。
由此普罗普一共总结了民间故事主人公6个 行动阶段、31种功能:
普罗普的归纳、总结有助于我们理解、掌 握民间故事的基本结构,理解结构的能指, 但对于所指的理解却无帮助。但是,普罗 普为民间文学叙述寻找、确立“语法”的 努力却为后来的叙事学立下奠基之功。
5、结构主义学派
代表人物列维—斯特劳斯,他1958年发表 《神话的结构研究》引起广泛关注。斯特劳 斯认为:神话是一种文化向其个人传达信息 的密码。如依据神话的自然顺序来阅读,很 难破解这种密码,依次必须分析神话的叙述 结构。一则神话的叙述结构可以分析成若干 互相关联的单元,他把这样的单元称作“神 话元”,把神话解析之后,再把“神话元” 按类似的性质重新组织,便可以破译密码。
但阿尔奈的分类索引只能涵盖北欧各国。后来 美国学者斯蒂恩•汤普森在阿尔奈分类的基础 上作了增补修订,并把故事类型扩大为五类, 增加了“程式故事”和“未分故事”。把阿尔 奈的类型由504个增加到2499个,这就是 AT分类法,这是民间文学必备的工具书。
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分类
中国在20年代前后也注重民间故事类型分 类。1930——1931年,钟敬文撰写《中 国民谭型式》一书,划分出45个中国民间 故事的基本类型。1978年,美籍华裔学者 丁乃通以AT分类法出版了《中国民间故事 类型索引》这是有关中国民间故事最权威的 著作。
3、[俄]弗拉基米尔·普洛普著,贾放译《神奇故 事的历史根源》、《故事形态学》,中华书局, 2006年版。
4、[法]列维-斯特劳斯著,张组建译《结构人类 学》(《列维-斯特劳斯文集》1、2),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法]列维-斯特劳斯著,周昌忠译《神 话学》(《列维-斯特劳斯文集》3、4、5、 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人类学派
神话学派之后,在神话和民间文学研究中产 生重大影响的是人类学派。其代表人物是英 国的安德鲁•朗、弗雷泽和哈特兰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