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人格结构
15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人格类型(20080420 青岛)

一,人格结构与人格类型
"大七"人格维度结构复杂 ,重合与交叉较 大七" 大七 多 1 每个维度反映的行为特点主要属于评价性 每个维度反映的行为特点主要属于评价性 的,而不是对现象的客观陈述 2 每一个人格维度或行为范畴中所涉及的行 有很明显的重合, 为有很明显的重合,每一个维度的意义相 对完整, 对完整,但并不全面
一,人格结构与人格类型
"大五"人格结构反映了行为或人格特征的 大五" 大五 五个相互独立的方面 1 每个维度反映的行为特点主要属于描述 每个维度反映的行为特点主要属于描述 性的, 性的,是对现象的客观陈述 2 每一个人格维度或行为范畴中所涉及的 行为很少重合,都是相互独立的, 行为很少重合,都是相互独立的,任何 一个维度都有着完整的意义 (同质性 维度) 维度)
特点:尽管包含了自我,他人,事物指向的特点, 特点:尽管包含了自我,他人,事物指向的特点, 但总体而言,主要反映的是个体的成就取向 但总体而言,主要反映的是个体的成就取向
二,中国人的人格类型
3,他人指向(体谅他人 自我关注,暖-热)特点 ,他人指向(体谅他人-自我关注 热
正向: 正向: 利他
自我特点 诚信 他人特点 重感情 事物特点
172.79 170.71
166.96
166.65
→突出强调了心理活动内部机制的"表达方式" 突出强调了心理活动内部机制的"表达方式" 突出强调了心理活动内部机制的
判断-知觉 判断 知觉
一,人格结构与人格类型
西方人格类型/结构理论的特点 西方人格类型 结构理论的特点
对所有外部刺激"一视同仁" ★对所有外部刺激"一视同仁"
中国人的人格结构和特征

• 4、道家文化的人生态度
• (三)佛教思想及理想人格 • 1、空 • 2、诸行无常 • 3、诸法无我 • 4、一切皆苦 • 5、戒律 • 6、禅定 • 7、般若 • 8、涅槃
烦恼就是烦扰恼乱众生身心,使之迷惑、苦恼、不得寂 静的作用,是一切众生的痛苦的直接根源、生死轮回的 原因。 在五位法中,烦恼属于心所法,共有六种: 1、贪,2、瞋,3、慢,4、疑,5、痴,6、恶见.
SL1 利他:友好和关注他人的特点。
对人宽容、友好和顾及他人;或
辑任性无为。
• 马祖道一言: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
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 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 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经云:非凡夫行,非 圣贤行,是菩萨行。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 尽是道。
• 3、领悟疗法——禅修
• 谁来悟?觉悟什么?如何觉悟? • 《菩提本无树》歌词 •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 我心非我心 他心皆我心 • 我执非我执 空望天下事 • 空了何时空 心念有种种 • 忘了何时忘 佛也念众生 • 明月当头照 苦乐入禅中 • 生性当自悟 阴缺何时休 • ——我们从中悟了什么?
第八讲 中国人的人格结构和特征 ——中西人格差异
问题
• 1、中国人是谁?中国人什么样的人? • 2、传统的中国人与现代中国人的异同在哪
里?
• 3、中国人与西方人有何不同,为什么出现
人格差异?
• 4、如何研究中国人的人格? • 5、人格研究的本土化和现代化、实践意义
的出路和方法?
内容提要
• 一、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与传统人格 • 二、中国人的现实人格结构 • 三、西方人的人格结构及与中国人的比较 • 四、中国人的人格现代化问题
中国人的人格结构

中国人的人格结构“我是谁?”这是一个悬而未决的哲学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心理学家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利用实证研究的“数据”尝试将人与人之间个体差异揭示出来。
上个世纪晚期,西方心理学家在逐渐摸索区分个体人格差异的过程中,发现了人格的“五维模型说”。
它假定,人的行为和人格最终能够由五个基本人格因素加以解释。
但跨文化的研究显示,这个理论模型似乎并不能很好地涵盖生活于其他文化条件下的人的行为,当然也包括中国人。
那么,“中国人的人格结构是怎样的呢?”近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张建新研究员提出,在中国人人格的界定上,“六维模型”比“五维模型”似乎更为切合中国人的实际情况。
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如何区分?“大五”学说暴露缺口。
张建新研究员介绍,“五维说”又被习惯地称为“大五人格因素模型”。
“五维说”的始作俑者美国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一个由五个维度特征组成的抽象结构,这“五维”特征分别是:“外向性”、“情绪稳定性”、“责任性”、“宜人性”以及“开放性”。
每个人都在这个“五维空间”中占据一个相对固定的点,其人格测量值即为该点向五个维度投影所得的坐标值。
没有两个人在这个结构空间中是完全重合的,因此,可用测量值(或坐标值)的大小来区分人格的个体差异。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西方心理学界尝试用“五维说”研究人格,并将其应用于鲜活的生活。
可以说,在西方的背景下,他们获得了不小的成功。
因为,他们总结的五维人格特征基本上能够界定西方人的人格。
但是当尝试用它界定中国人的人格时,它却暴露出一个缺口。
这个“缺口”就是国际心理学界越来越多关注的文化特异性问题。
“五维说”虽在国际风行,却难以“说”清中国人。
你的性格属于外向型还是内向型?能否保持稳定的心态和情绪?你对外界事物有多大的责任感?……这一系列带有“大五”风格的问题,是西方心理测试者经常要考量的几个方面。
但是,用这一学说轮到测量中国人的人格时,就可能出现错位现象,“基于这个学说建构的心理测试量表,无法把中国人独具的人格特征揭示出来。
中国人的善与恶人格结构与内涵

心理学报 2019, Vol. 51, No. 10, 1128 1142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DOI: 10.3724/SP.J.1041.2019.01128收稿日期: 2018-11-2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671160),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学青年项目(B1804), 上海市晨光计划项目(17CG63)资助。
通信作者: 许燕,E-mail:*************.cn 中国人的善与恶:人格结构与内涵*焦丽颖1 杨 颖1 许 燕1 高树青1 张和云2(1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心理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100875)(2上海政法学院政府管理学院, 上海 201701)摘 要 为了探究中国人善恶人格的结构和内涵, 研究基于人格的词汇学假设, 从现代汉语词典和开放式问卷调查获得的人格词汇中选取善与恶的人格词, 分别建立了善、恶人格词表。
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N = 1467), 最终得到27个善人格词汇与28个恶人格词汇, 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中国人的“善”人格包含尽责诚信、利他奉献、仁爱友善、包容大度四个维度; “恶”人格包含凶恶残忍、虚假伪善、污蔑陷害、背信弃义四个维度。
关键词 善; 恶; 人格结构; 词汇学; 中国文化 分类号 B848 1 引言 自古以来, “善”与“恶”便是一个焦点话题。
早在《周易·系辞下传》中就有“善不积, 不足以成名; 恶不积, 不足以灭身”之说, 孟子也曾言“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公孙丑上》)。
哲学家罗素亦总结道:“伦理学的基本概念是内在善与内在恶”。
可以说, 在中西方的伦理思想史上, 思想家们都是从人性善恶之争开始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的(费丹乙, 2017)。
善恶作为道德评价研究的基础, 一直受到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方学者的关注和重视(Saxton, 2006; Staub, 2003)。
中国人的人格特点与

中国人的人格特点与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与QZPS-SF)的常模Ξ王登峰1,崔 红2(1.北京大学 心理学系,北京100871;2.解放军总医院 医学心理科,北京100853)摘 要:该研究的目的是确定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与QZPS-SF)的常模,明确每一个因素的含义,为QZPS的应用做好准备。
5000余名年龄在16~55岁之间的被试构成了常模群体,将被试分为青年组(16~25岁)、青壮年组(26~40岁)和中年组(41~55岁)后,比较了不同年龄、性别被试的人格特点。
关键词: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中国人人格七因素量表(QZPS-SF);常模;年龄;性别中国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04)04-0043-091 引言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与中国人人格七因素量表(QZPS-SF)[1~3]的建立为系统研究中国人的人格特点提供了有效的测量工具。
由于从人格结构的确认[4~5]到项目的编写和筛选[2,6]都遵循了严格、科学的程序,从而保证了QZPS的构想效度和内容效度。
根据QZPS的测量结果,已经从理论上分析了中西方人格结构的异同[7~8],并比较了精神分裂症、药物依赖以及罪犯与正常人人格特点的差异[2]。
然而,QZPS的广泛应用尚需两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建立广泛、稳定的常模,为各项应用研究和理解个体的人格特点提供比较的基础。
其次,需要对每一个人格维度及其小因素的含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说明。
1.1 QZPS的项目构成与中国人人格维度的含义QZPS由180个项目构成,测量中国人人格的七个大因素,共18个小因素。
大因素和小因素的命名是根据词汇学研究的结果以及项目内容共同决定的。
表1列出了QZPS的各个因素及其所包含的项目数。
与西方人格研究中的主流观点,即人格的“大五”因素模型有显著的差异[7~8],如NE O PI-R测量的是人格的五个维度、30个层面[9~10]。
中国人人格结构的确认与形容词评定结果

中国人人格结构的确认与形容词评定结果摘要中西方的人格结构既存在相似性,又有明显的差异性。
该研究根据杨国枢和王登峰探讨中国人人格结构的“大七”模型时所用的中文人格特质形容词表,经过化简,由410个形容词压缩为273个;并扩大了被试量,由原来的733人(项目与人数比为1:1.8)扩大为1511人(项目与人数比为1:5.5)。
采用相同的评定方法、评定程序和统计方法,得到了完全相同的人格结构。
采用另外的样本进行的验证性因素分析也确认了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结构。
由此揭示了中国人的人格结构及其与西方理论的差异,为系统研究中国人的人格特点和编制测量量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文中还比较了大学生被试和社会人士在各个因素上的分数差异。
关键词人格结构,词汇学假设,形容词评定,跨文化比较。
1 前言1.1 研究中国人人格结构的意义人格结构的形成是个体遗传和所处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1]。
在相似的遗传和环境(包括相似的自然和社会文化环境、法律制度、行为规范等)下,会塑造出人们相似的人格结构以及相似的行为模式。
因此,人格结构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是由于遗传或环境的相似性或差异性造成的。
由于中国人与西方人在遗传和文化方面既有相似性,又存在明显的不同,中国人与西方人的人格结构和行为模式也必然存在相似的一面和差异的一面。
人格结构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应是人类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适应各自环境要求的必然结果。
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看,人格结构可以分为两部分:①所有文化中人们共有的人格成分,它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遗传的相似性以及适应共同的或相似的生存压力的结果;②某一文化中人们所独有的人格成分,它是该文化中人们具有独特的遗传因素和适应其独有的生存压力的结果。
跨文化心理学家将前者称为人格的etic成分,将后者称为人格的emic成分[2,3]。
在人格领域中,要准确地反映中国人的人格结构,简单照搬西方的人格理论显然是不合适的。
西方人的人格结构中可能包含了中国人的人格结构的部分成分(即人格结构的etic成分),也会包含不属于中国人人格结构的成分(即西方人的人格结构中的emic成分),而不能包含中国人人格的另一部分成分(即中国人人格结构的emic成分)。
中国人人格量表

摘要旨在编制能够反映中国人人格结构特点的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 。
文中首先分析了直接采用或修订西方人格量表的问题和潜在危险,以及目前国内使用的各种人格量表存在的局限;按照人格研究的“词汇学假设”,根据杨国枢和王登峰(1999)以及后来的研究所确定的中国人人格结构的七因素模型,提出了QZPS的编制原则和操作程序。
按照人格特质形容词的含义编写测量项目,并根据小因素和大因素的含义对项目进行修改,初步确定了1600多个项目。
经2280名被试的评定,初步筛选出409 个项目。
再经1099 名被试评定,确定了215 个项目构成QZPS ,测量中国人人格的7 个维度和18 个小因素。
文中还报告了对QZPS的项目分析的结果。
关键词人格结构,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 ,NEO PI - R ,量表编制。
分类号G4491 引言1. 1 西方人格理论和测量工具应用中的问题人格理论及其测量工具是心理学研究和理论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心理学走向应用的主要领域之一[1 ]。
随着心理学应用的日益广泛、深入,对人格结构的研究和相应的人格测量工具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人格心理学(心理学的其他领域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类似问题)一直采用西方的有关理论和概念,并通过修订西方学者所编制的人格问卷,直接应用于有关的研究和教育咨询、临床诊断、就业指导以及人员安置等方面。
由于文化和遗传方面的差异,中西方人格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2~5 ]。
有关研究表明,中国人在描述人格特点时有自己独特的角度[6~8 ]。
不仅如此,美国以外的许多国家的研究都肯定:人格模型在不同文化和地区会有或多或少的差异性[3 ,8 ,9 ]。
另外,西方人格测验的项目反映的是西方人日常生活的内涵与经验,与中国人的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出入。
即使经过修订,这些项目也难以有效而贴切地涵盖中国人特有的生活内涵与经验。
目前国内使用的人格量表大致上可以分为2类:一类是直接修订国外成熟的量表,如EPQ、16PF、MMPI、CPI等。
中国人的人格结构

中国人的人格结构首先,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观念对中国人的人格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人崇尚“仁义礼智信”的传统价值观念,这在中国人的人格结构中体现得特别明显。
这一传统价值观念使得中国人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追求公平和正义的原则,注重礼貌和仪式。
这一点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得到了深入的体现,从小就教导孩子要尊敬长辈、关心他人、守礼仪。
这种价值观念深入人心,形成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对中国人形成了较为明确的人格结构。
其次,社会背景对中国人的人格结构也有重要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庞大人口的国家,在长期的封建社会和儒家文化的熏陶下,塑造了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中国是一个家庭观念非常强的国家,家庭对于个人的影响非常大,常常强调个人利益和家庭利益的统一,强调家族的延续和家族荣誉的传承。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中国人形成了依赖性较强、注重集体利益的人格结构。
此外,中国人的人格结构还受到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对于人的行为和思想有一定的规范和限制。
这种政治环境对中国人的人格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中国人更加谨慎、顺从、注重集体利益。
尤其是中国的开放以来,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对中国人的人格结构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经济的发展和的推动使得中国人更加注重个人的利益和自我实现,表现出更为自主和自信的人格特点。
综上所述,中国人的人格结构是多维度的,受到文化传统、社会背景、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影响。
中国人崇尚的传统价值观念和家庭观念,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以及经济发展等因素,都对中国人的人格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人格结构在不同的时代、地域和社会群体中有所差异,但中国人的人格结构整体上表现出依赖性较强、注重个人与集体的统一、关注人际关系和礼仪的特点。
中国人的人格特点人际关系

中国人的人格特点人际关系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人的人格特点以及他们在人际关系中的表现。
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其人民的人格特质和人际关系模式深受儒家文化、道家思想、佛教等多元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本文将结合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以及现代社会的发展变迁,系统分析中国人的人格特点,如集体主义精神、谦虚谨慎、忍耐坚韧等,并进一步研究这些特点如何在他们的人际交往中发挥作用。
文章还将关注中国人际关系的建立、维持和变革过程,探讨其中的规则、策略以及影响因素。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人的人格特点和他们在人际关系中的行为模式,为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中国人的人格特点中国人的人格特点深受其历史、文化、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格风貌。
在理解中国人的人格特点时,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集体主义精神: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个人的价值往往通过其对集体的贡献来衡量。
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人通常表现出强烈的集体责任感和归属感,愿意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
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国人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
他们倾向于避免直接冲突,而是通过沟通、妥协和协商来解决问题。
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工作、家庭和社会各个层面都有体现。
面子观念:面子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涉及到个人的尊严和荣誉。
中国人通常会尽力维护自己的面子,避免在公共场合丢脸。
这种面子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社交策略。
忍耐和坚韧:中国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往往表现出极大的忍耐和坚韧。
他们相信通过努力和坚持,可以克服一切困难。
这种忍耐和坚韧的精神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尊重权威和传统:中国文化强调尊重权威和传统,认为这些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基础。
因此,中国人在对待长辈、领导或传统习俗时,通常会表现出高度的尊重和顺从。
中国人的人格特点体现了其文化的独特性和深厚底蕴。
第二讲中国人的人格结构和特征

第二讲中国人的人格结构和特征中国人的人格结构和特征受到了文化、社会和历史的深刻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集体主义,这在中国人的个人发展和人格结构中起了关键作用。
此外,中国人的自我意识、审美观念、道德观念以及心理特征也与其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中国人的人格结构可以总结为五个主要方面:社会性、家族意识、自我意识、道德观念和整体观念。
首先,中国人具有强烈的社会性。
中国是一个伦理观念深入人心的社会,重视社会和谐与稳定。
因此,中国人通常更注重集体利益而非个人利益,更倾向于以集体为中心的决策和行动。
他们习惯于与他人保持良好的社交关系,注重人际关系的维系。
此外,中国人也更容易受到社会压力的影响。
其次,中国人具有较强的家族意识。
家庭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被视为个人幸福和身份的重要依托。
中国人通常会考虑家庭的利益和声誉,尊敬长辈,关心和照顾家庭成员。
此外,中国人更重视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念,如忍让、勤俭和尊重。
第三,中国人的自我意识表现出一种谦虚、内向、保守的特点。
中国人倾向于隐藏自己的情感和欲望,更注重他人的评价和期望。
他们常常在集体中寻求认同感,并以集体的成就为自己的成就。
这使得中国人在沟通和表达自己的需求时经常显得含蓄和间接。
第四,道德观念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国人对道德准则的遵守和维护非常重视,尤其是在家庭和社会关系中。
中国人注重公平和正义,尊重老师和长辈,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这种道德观念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价值观有关。
最后,中国人的整体观念在人格结构中起到重要作用。
中国人更注重整体和谐而非个体的独立。
他们倾向于看待问题的整体,并更注重区别于西方文化中的逻辑和分析。
中国人的整体观念体现在他们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和审美观念中。
总之,中国人的人格结构和特征受到了文化、社会和历史的深刻影响。
集体主义、家族意识、自我意识、道德观念和整体观念是中国人的主要人格特征。
理解和尊重这些特点对于与中国人合作和相处非常重要,同时也有助于促进跨文化的理解和交流。
人格结构的中西方差异与中国人的人格特点_王登峰

心理科学进展 2007,15(2):196~202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人格结构的中西方差异与中国人的人格特点*王登峰1,3崔红2,3(1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2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心理科,北京 100853)(3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天津 300074)摘要该文旨在通过对中西方人格结构的比较和分析揭示文化与人格结构的关系,并探寻中国人人格结构的文化意义。
根据词汇学假设进行的中西方人格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人格结构的形成是建立在对行为归类的基础之上的,中西方人格结构的差异最直接的原因就在于中西方对行为归类的差别。
中国文化比较强调整体性、联系性以及评价性是造成中国人与西方人行为归类差异的原因,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中西方文化中对人性看法的差异。
中国人人格量表有着比较理想的预测效度,而且与西方大五人格量表相比更高的预测效度,这些均表明中国人人格结构的合理性。
文中还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文化,人格结构,行为归类假设,中国人人格量表。
分类号 B8481 引言:什么是人格什么是人格?每个人都知道,但没有人能说得清。
40多年前,美国人格心理学教科书上的这段话至今仍然是对人格定义的真实写照,即不同的理论家对人格的界定存在显著的差异[1]。
但既然是“每个人都知道”,那一定有许多共同的地方。
西方心理学家对人格的定义尽管相差悬殊,却基本上都来自拉丁文persona,即面具的含义。
Persona是舞台上的演员所戴的面具,因此既有表演的功能,又代表这一人物的性格和角色特点,因此包括表现在外的行为特点和蕴涵于内部而外人无法直接观察的特点两部分[2,3]。
例如,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对人格的定义是由Funder提出的[4],即人格是“个体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特异性模式,以及在这些模式之下、能够或不能够被观察到的心理机制”(p.1~2)。
中国人人格结构研究

中国人人格结构研究人格是一个人在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稳定特质和特点的总和,它承载着一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等。
中国人的人格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历史和环境的影响,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中国人的人格结构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一、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的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人的人格结构。
儒家强调道德、仁爱、孝道等价值观念,倡导社会良善行为和个人修身养性。
因此,中国人通常注重道德伦理、家庭关系、以及孝道和忠诚等方面。
在人格上,中国人常常表现出包容、尊重、忍让的特质,以及注重集体利益胜过个人利益的思维方式。
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中国是一个注重社会关系网络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是中国人人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传统上注重人情往来、亲友关系和社交活动,并且在人际交往中注重面子和尊重他人的感情。
这种强调社会关系的特点在中国人的人格结构中体现为社会责任感、集体意识以及关怀他人的特点。
三、家庭与集体主义观念中国人的人格结构中普遍存在家庭和集体主义观念。
中国人注重家庭关系、尊重长辈和传统的家族责任感,家庭是中国人生活和社会交往的重要基石。
此外,由于历史上的封建社会和农耕文化,中国人注重集体利益、团队合作和共同完成任务的能力。
这种家庭与集体主义观念在中国人的人格结构中表现为集体主义倾向、团队合作能力和责任感等特点。
四、面子文化和谦逊中国是一个注重面子的社会,中国人尤其在人际交往中非常注重保持面子和避免尴尬。
面子文化在中国人的人格结构中体现为谦逊、礼貌和避免冲突的特点。
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通常表现出谦虚、含蓄和顾及他人感受的态度。
总之,中国人的人格结构受到儒家思想、社会关系、家庭与集体主义观念,以及面子文化的影响。
这些特点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中体现出来。
了解中国人的人格结构不仅对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有重要意义,也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中国人的人格特点(VI):人际关系

中国人的人格特点(VI):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人格维度包括宽和与热情两个次级因素,反映的是对待人际关系的基本态度。
该研究依据本土化的中国人人格量表对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人格维度及其两个次级因素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发现个体的性别、年龄、职业和婚姻状况均对人际关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总体上看,女性比男性对人更宽和,男性比女性对人更热情;年龄越大,人际关系分数越高;行政管理者比工人农民与和教科文卫人员人际关系分数更高,而婚姻状况也与年龄和性别一起影响个体的人际关系倾向。
标签:人际关系;宽和;热情;中国人人格;性别;年龄;职业1 引言根据人格研究的词汇学假设[1]以及对中文人格特质形容词的系统收集和评定[2-4],中国人的人格结构被确定为由七个大的维度构成[5-7],并已经编制了测量这七个维度的综合性人格量表(QZPS)[8-11]和形容词评定量表(QZPAS)[12]。
中国人人格结构的七个维度包括外向性、善良、行事风格、才干、情绪性、人际关系和处世态度,而西方的人格结构由外向性、愉悦性、公正严谨性、神经质和开放性等五个维度构成[13,14]。
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模型不仅与西方的“大五”人格模型存在差异,也与中文人格量表(CPAI)测量的人格维度[15,16]存在明显的差异。
根据中国被试对西方大五人格量表[14]项目的反应所做的因素分析表明,西方人格量表的项目重新组合成为七个因素的结构,与中国人人格结构的七因素模型非常接近[17,18]。
研究者对中西方这种人格结构内容的“重构”已经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提出了解释[19-21]。
人际关系人格维度包括宽和与热情两个次级因素,反映的是对待人际关系的基本态度。
高分者待人友好、温和、与人为善并乐于沟通和交流;低分者把人际交往看作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自我中心、待人冷漠、计较和拖沓盲目[8-11]。
其中宽和反映的是人际交往的基本态度,高分者待人温和、友好、宽厚和知足;低分者表现计较、暴躁易怒、冷漠和自我中心。
中国人的人格结构(中国心理学会年会资料)

警
理
学
工
部
军
管
大
业
企
党
政
干
文
卫
35.00% 最符合中国
文化要求 (情境化 )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00%
企管 党政 文教 大学生 工农
最符合西方 文化要求 (个人化)
和暖敏 和暖慎 和热敏 和热慎 卓暖敏 卓暖慎 卓热敏 卓热慎
一、中国人的人格与心理社会行为的关系 启示四:
陈仲庚 王登峰,1984 王登峰等,1994 王登峰 崔红,2003
大七的确定
杨国枢 王登峰,1999 王登峰 崔红,2004,2005 2006,2007,2008 崔红 王登峰,2002,2003
论证1: →“大五”测量中国人时会发生什么?
Wang, Cui, & Zhou, 2007
“强制的五”
王登峰 崔红, 2005
五 或 六
论证: →CPAI+QZPS:人格素材的完整性
王登峰 崔红, 2005
七
三、总结与展望
1、中国人的人格结构:四、五、六 或 七?
“因为相信,所以坚持” 有两种“相信”: 宗教信仰→出于天性的自我珍视,超现实 科学证据→经过科学研究证明了的理念和信念
2、两种文化:性善文化 性恶文化
Wang & Cui, in press2
QZPS与NEO PI-R对心理健康的预测
分层回归:QZPS的维度或次级因素先进入回归方程,NEO后进入 NEO的维度或次级因素先进入回归方程,QZPS后进入
ΔR2 0.383 ΔR2 β值 ΔR2 0.236 ΔR2 WX3 乐观 0.181 0.301 RG人际关系 0.110 WX1 活跃 0.235 -0.434 N神经质 0.236 WX2 合群 0.288 0.368 N4 自我意识 0.383 -0.342
人格分析方法解读

目录引言第一编中国人人格结构的本土化探索1.西方“大五”人格结构模型的建立和适用性分析2.中国人人格的词汇研究3.中国人人格结构的确认与形容词评定结果4.中国人人格形容词评定量表(QZPAS)的信度、效度与常模5.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的编制过程与初步结果6.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的信度与效度7.中国人人格七因素量表(QZPS—SF)的信度与效度8.中国人的人格特点与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与QZPS—SF)的常模第二编中国人的人格特点9.中国人的人格特点(I):外向性10.中国人的人格特点(Ⅱ):善良11.中国人的人格特点(Ⅲ):行事风格12.中国人的人格特点(Ⅳ):才干13.中国人的人格特点(V):情绪性14.中国人的人格特点(Ⅵ):人际关系15.中国人的人格特点(Ⅶ):处世态度16.中国人性别角色量表的建构及其与心理社会适应的关系17.中国人性别角色形容词评定量表的建构18.形容词评定的性别角色类型与心理社会适应的关系19.中国人的自我、他人和事物指向特点:对自我中心一他人中心概念的超越第三编中国人人格量表的应用20.人格维度与心身症状的相关研究21.人格维度与行为抑制的相关研究22.人格维度与自我和谐的相关研究23.介入治疗患者术前焦虑水平及其影响因素24.人格维度、自我和谐及行为抑制对心身症状的预测研究第四编西方人格结构与中国人的人格25.测量中国人的人格:QZPS或NEO PI—R26.中国人有没有独立的“神经质”人格维度27.西方“外向性”人格维度内涵的中西方差异28.中国人的“开放性”——西方“开放性”人格维度与中国人的人格29.西方“愉悦性”人格维度与中国人人格的关系30.西方“公正严谨性”人格维度与中国人人格的关系31.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的因素结构与同时效度32.中国人的人格结构:CPAI与QZPS的交互验证第五编人格结构的文化意义33.中西方人格结构差异的文化意义34.人格概念的中西方差异及理论与实证分析附录 1520个中文人格特质形容词的好恶度、意义度、熟悉度和现代性评定参考文献后记基本知识介绍人格与人格理论迄今为止,尚没有一种公认的定义,不同理论家对人格的界定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对中国人人格结构模型研究的评价与反思

对中国人人格结构模型研究的评价与反思注:本文由AI智能写作助手完成,仅供参考。
近年来,中国人人格结构模型研究备受关注,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本文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评价和反思,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一、研究现状人格结构是指个体内在的、相对稳定的、一致的和区别于其他个体的心理特征。
中国人人格结构模型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主要以大五人格理论为基础,结合中国文化和社会环境特点,探讨中国人的人格结构特点和构成要素。
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相关理论和模型也不断完善和更新。
目前,中国人人格结构模型主要包括大五人格模型、三因素人格模型、六因素人格模型等。
其中,大五人格模型是目前最为广泛应用的人格结构模型,它包括宜人性、尽责性、外向性、神经质和开放性五个因素。
三因素人格模型则将大五人格模型中的宜人性、尽责性和外向性三个因素作为基本的人格结构要素,认为这三个因素能够较好地解释中国人的人格特点。
六因素人格模型则在大五人格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诚实-谦逊因素和恶意因素,认为这两个因素也是中国人人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评价中国人人格结构模型研究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探索,其取得的成果也是不容忽视的。
下面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评价。
1. 理论贡献中国人人格结构模型研究不仅丰富了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体系,而且还为中国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研究成果有助于揭示中国人的人格特点和文化背景对人格的影响,为跨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此外,该领域的研究还为人格教育和心理治疗等实践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2. 方法创新中国人人格结构模型研究在方法上也有一定的创新,比如采用了大样本、多层次、多维度的研究方法,以及结合了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使得研究结果更加准确和全面。
此外,该领域的研究还探索了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如人格发展、人格与健康等,为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3. 局限性和不足中国人人格结构模型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足。
中国人人格结构探索_人格特质六因素假说

因素 1 可靠性 (DEP)
0.75 -0.73 0.73 -0.66 0.65 0.61 0.59 0.57 -0.57 0.54 -0.11 0.26 0.00 0.00 -0.54 0.27 0.00 0.00 0.26 -0.15 0.24 -0.38
因素 2 人际关系性
(IR) 0.14 0.00 0.28 0.36 -0.21 0.00 -0.20 0.32 0.20 0.21 0.73 0.71 -0.60 -0.57 0.55 0.49 0.00 0.15 -0.41 0.00 0.38 0.44
本文通过总结我们过去 20 多年中进行的系列 实证研究结果,尝试提出一个人格特质六因素结构 假说,并试图回答人格结构的文化普遍性和文化特 殊性的问题。
2 中国人人格测量表(CPAI)发现的四因素 人格特质结构
早在西方人格五因素模型开始被人们广泛认 识之前,我国学者就已引进了大量西方著名的人格 测验工具,如 MMPI,16PF,EPQ 等[28,29]。这些研 究表明,西方人格测验在中国人群中使用过程中也 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30,31]。但引进的人格测验在 我国人群中使用时,也存在着诸如文化偏差等无法 从根本上加以克服的问题[19,25,30]。因此,一些心理
心理科学进展 2006,14(4):574~585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中国人人格结构探索——人格特质六因素假说
张建新 周明洁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101)
摘 要 研究人格特质背后潜在的结构一直是人格心理学家们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因而存在着人格结构 因素(维度)之争;而论证某一人格特质结构的文化普适性(etic)或者文化特殊性(emic),则成为当今 人格特质研究者们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因而存在着彼一人格结构与此一人格结构能否相容之争。文章回 顾总结了 20 多年来有关《中国人个性测量表 CPAI》的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个人格特质“六因素”假 说(SFM),并通过比较中国人和美国人样本在“六因素”结构中的“人际关系性(IR)”和“开放性(O)” 因素上的显性/隐性表现,指出人格因素数量及其理论定性之争很可能仅具有方法学意义,对于真正了解 人格的本质并非关键。真正找到人类共有的和某一人群特有的人格特质结构的唯一途径,只能是各种文化 背景下的人格心理学家超越各自理论、彼此平等接纳、从文化的、乃至遗传的角度共同探索。 关键词 人格特质结构,CPAI,NEO-PI,六因素模型,人际关系性,开放性,文化普适性/文化特殊性。 分类号 B848
对中国人人格结构模型研究的评价与反思

对中国人人格结构模型研究的评价与反思中国人人格结构模型是指对中国人的人格特征进行分类和整合
的一种理论体系。
该模型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心理学研究,旨在深入了解中国人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社会交往方式。
然而,这种模型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首先,中国人人格结构模型是否能够准确地反映所有中国人的人格特征是值得怀疑的。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文化背景复杂,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年龄层的人们可能具有不同的人格特征。
因此,单一的模型可能无法真正反映中国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其次,中国人人格结构模型是否具有普适性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尽管该模型在中国内部被广泛应用和认可,但在国际上,由于文化差异和价值观的不同,该模型是否适用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群也存在争议。
最后,中国人人格结构模型是否具有科学性也是需要评价的问题。
尽管该模型建立在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但其分类和整合方式是否符合严谨的科学方法,是否经过充分的实证研究也需要进一步证实。
因此,对中国人人格结构模型的评价和反思是必要的。
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分析,才能更准确地了解中国人的人格特征,并将其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和人群中。
- 1 -。
中国人的权力主义人格

权力主义者的另一个特征是“世上处处有阴谋”的妄想狂。他们自己热衷于追逐权力以控制别人,而且认为别人也是这样对自己的,所以他们不信任别人;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习惯于把人分成“自己人”和“敌人”两个极端二元对立的部分;因此认为“敌人”总是阴谋反对自己,也是必然的了。中国人的妄想狂往往与极端爱国的极权主义结合起来,极为典型的是对“国际反华势力亡我之心不死”的指责:不仅仅五·八使馆事件和南海撞机事件被认为是蓄意(权力主义妄想狂认为,“一切都不是偶然的”);国际上对中国的批评和不同意见被指为“国际反华大合唱”;就连杨澜吴征面对指责时也说:“这是海外一些反动人士的阴谋……”;“核酸营养”的倡导者对待批评时说:“这是国外公司代理人的阴谋,目的是要搞垮我们的民族核酸产业……”我不是说,说这些话的人自己心里就一定真的这么认为,也许他们只是很平常地“拉大旗做虎皮”,但重要的是,他们知道这些说法在中国是有市场的,是迎合了相当多、独断的权力机构使人们追逐、崇拜权力;“集体主义和服从”的心理特点正是权力主义人格中的“求同与顺从”;而人们没有安全感,彼此之间疏远、不信任、相互提防,一盘散沙则正是妄想狂的心理根源。内心缺乏安全感,所以觉得人世险恶,对别人,其实更是对自己充满了敌意和恐惧,因而更愿意把自己交给一个强大的权力。一个人连自己的兄弟、朋友、邻居和同事都不能信任,更不用说信任外国了。我们都生活在一个敌意的世界中不能自拔,而没有注意到其实最大的敌人就在我们的内心中;我们恐惧别人“亡我之心不死”,而真正值得恐惧的,就是这种恐惧本身。
中国人的权力主义人格是如何形成的?“东方治水社会”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在类似中国、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的干旱、半干旱农业区,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这些地方被称为“治水社会”。治水需要一个强大的、集权的、独断的权力机构,因此在治水社会中生活的人们形成了如下的心理特点:集体主义,人们服从集体并且对不服从者严加惩罚;服从性,人们视服从为美德,认为美满的生活就是服从的生活。“士兵没有国王,犹如绵羊没有牧人”,“农民没有地主管家,犹如土地没有农夫”,“工人没有工头,犹如运河里的水没有管理人”;中国类似的话则是“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最后,与集体主义正好相反,治水社会中的人是彼此疏远的、自保的、一盘散沙的。长官必须提防下属的伤害,因而与下属保持很远的距离。在古埃及,一个法老对他的儿子训示:“要远离你的下属,以免遭受到意外的恐怖。不要在一个人的时候接近他们。不要和兄弟推心置腹,也不要交朋友……甚至在你睡觉时,也要注意不要泄露你内心的秘密。”官员之间也要彼此提防。平民则担心不确定的惩罚和制裁,担心官员来找麻烦。当别人出问题时,多害怕受牵连,因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在《天方夜谈》中,当人们于门前发现尸首时,总是将其移到别人家的门口,以免被官方追究。当遇到溺水者时,人们较少愿意去解救,以免被怀疑为故意淹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的人格结构演讲者简介:王登峰,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
1981年9月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本科学习,1990年7月取得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此后一直在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格和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
已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
一、人格的界定讲到人格,是指我们在描述一个人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他的什么特点。
这里有三个概念经常容易混淆,一个是人格,指一个人的比较稳定的特点。
第二个概念是性格,指的是我们对这个人的特点的评价。
换句话来讲,人格是指表现出来的实际上是什么,而性格是我们对这个人表现出的特点的评价,是好还是不好。
还有一个概念叫做个性,也是我们经常会用到的一个词,指的是这人有别于其他人的地方,也就是说他的独特性。
[1]从这三个概念来看,最基础的就是一个人的人格特点。
心理学里面讲到人格的时候,它一般是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就是这个人跟其他人相比,他的外在行为上的特点,或行为的倾向性。
这些特点可能在每个人身上都是有的,但是每个人身上的表现程度又不同。
第二个方面,人格指的是一种内部的整体性。
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场合,在不同的地点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可能是不一样的,但是作为这个人的整体来讲,他又有其内部的一致性。
因此讲到人格的时候,既是表现在外在的一种特点,同时也是一种内在的体验,或者内部的一致性。
人格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的方式,以及他内心体验的特点。
人格实际上就是讲这个人他的特点,而且了解了这样的特点,我们才有可能了解到我们应该如何跟各种各样不同的人打交道。
比如说,我们现在比较注重管理理论,对别人的管理应该怎么来进行呢?实际上讲到管理的时候,就是讲我们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问题,而人际关系的表现,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
西方人的人际关系和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有它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用一套管理西方人的模式、方法来管理中国人,从直观上来讲肯定是不合适的。
就好像说,我们对于一个外向的人应该是比较多地跟他交流,跟他沟通,跟他一起去做一些事情。
而跟一个内向人打交道的时候,我们这样的一套方法,可能是不合适的。
当我们了解了中国人的人格特点之后,首先我们可以了解中国人的人格特点与中国的文化的内在联系,同时,我们在跟这样的人打交道的时候,我们也应该针对这样的一些特点来进行。
二、研究人格结构的途径到目前为止,西方研究人格结构的方式有很多种,也已经有了很多成熟的人格理论,但是比较引人注目的,或者说有着比较实际的、实证经验支持的人格理论,也就是后面讲的特质理论。
在特质理论看来,人的特点是非常多的,但当人们有某一个特点的时候,就一定会有一个词来描写这样的一个特点,而这样的一个词,它最终会落到字典里面去。
同时,在人们的进化过程中,在跟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人们的某一个特点,可能会跟他适应环境有着更密切的联系。
那么,这个特点跟他适应环境的关系越密切,语言中对这个特点的描述也就越详细,越准确,描述的词可能也就越多,也就越有可能进入到字典里面去。
这就是人格研究的“词汇学假设”。
[2][3]例如,在中国的语言文字里面,有很多很多的关于个人特点的描述,比如说“路遥知马力”,“板荡识忠臣”,等等,类似这样的话很多。
这说明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能不能找到一个知心的朋友,是非常重要的。
这种重要程度越大,这样的词就越多,描写得也就越详细。
因此,在某种文化下生活的人们,只要他们有了某一个特点,那么就一定会有一个词来描写这样的一个特点,而且这样的一个词最终要落到字典里面去。
按照这种“词汇学假设”,如果我们想了解人们的所有的特点,我们可以让很多人来描述,最后我们把所有的这些描述都加在一起,这就是人们所有能够表现出来的特点。
但是这个做起来很难。
有一种办法很复杂,但是也很简单,就是把字典里面所有的用来描写人的特点的形容词,全部挑出来,这些词就代表了人们所能够表现出来的所有的特点。
然后再把这些特点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格结构。
实际上这样的一种做法在西方已经有人采用,并得到了很好的结果。
1936年,两位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和奥波特从韦氏国际字典第二版里面,把所有用于描写人的特点的英文形容词全部挑出来,一共是18000多个。
然后他们又把这些词进行了分类,有些是描写人们的稳定的特点,有些是描写人们的一种暂时状态,或者人们的行动的,这些都是“一过性”的特点。
其中描写稳定特点的词一共是8000多个。
[4]通过分析,最终经过了四十多年的努力,研究者们得出了西方人一致认为比较稳定的五个人格特点,这五个人格特点就构成了西方人的人格结构,反映了西方人在描述他们自己的时候,他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第一,外向性(extroversion)。
西方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外在的行为表现,也就是外向还是内向。
这个英文的词也很有意思,energetic——是不是充满活力,talkative——是不是非常愿意跟别人交流。
也就是说,当描述自己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我留给别人的印象是什么,我的外在表现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愉悦性(agreeableness)。
也就是说,我作为一个人,给别人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呢?我在跟别人打交道的时候,我能不能给别人留下一个很好的印象,也就是说我能不能让别人觉得见到我很高兴。
这是西方人的人际关系的特点。
第三,公正性(conscientiousness)。
公正性实际上指的是一个人对待工作和事物的态度,这里包含了一个人的责任,一个人是否很努力,一个人是否很愿意追求成功等。
另外,在做事的过程里面,应该遵守的规矩是什么,都包括在这个维度里。
第四,情绪稳定性(neuroticism)。
个体是很容易发生情绪波动呢,还是相对来讲比较平稳。
第五,是西方人比较独特的,就是他的创造性(Openness)。
这个维度有很多种描述的办法,有一种叫做opened to newexperience或者叫originality,是一种原发性、原创性,它是指这个人有没有高雅的情趣,有没有修养,有没有对新的经验的接受和开放的心态。
这是西方人的人格结构。
[5]三、中国人的人格结构按照人格的词汇学假设,如果将所有用于描写人类行为特点的中文人格特质形容词选出,通过被试评定和统计分析,应能揭示出中国人的人格结构。
1995年,我和我的同事们发表了中文人格形容词的挑选结果。
[6]研究采用《现代汉语词典》及其《补编》(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中小学语文课本,当时的报纸、杂志、小说,以及大学生描述他们自己及其所熟悉的人时所用的词,从中共抽取出7794个人格特质形容词(其中从词典中获得的词共6156个,占词典总词数70000余个的8%)。
这些形容词中有1542个是描写稳定的人格特点的,约占20%;描写活动、状态的词2779个,约占36%;对人格特点进行评价的词2478个,约占32%;另外还有995个词不能归为以上三类,约占12%。
这一结果与从英语中选取人格特质形容词的结果相比有两点值得注意。
首先,中文人格特质形容词中描述性的词与评价性的词所占的比例与英文中的结果有很大的差异。
英语中这两类词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25%和29%(1︰1.16),而在中文里两者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20%和32%(1︰1.60)。
[7]这说明对中国人来说,评价一个人的重要性远远超出了对一个人的客观描述。
这使得在很多情况下,让中国人去客观地描述一个人往往是很困难的事情,特别是面对一个很熟悉的人时,“描述”往往就变成了“评价”。
例如,让大学生描述他们所熟悉的人时,他们所用的词中竟有75.6%是评价性的。
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人在认识事物(特别是社会现象)时“综合”重于“分析”的特点,而且相关的研究也已表明,中国人在面对客观事物时,往往注重对它们的评价,而不是客观地反映它们的特点。
[8][9]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与西方人相比,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来自他人的威胁可能更大,因此需要及早作出评价和决策。
第二,中文人格形容词的数量远远少于英语中的形容词,这固然与选词时所依据的词典的总词量有关,但也可能反映了中国人的独特特点。
其可能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中国人对他人的描述是综合性的和评价性的,反而使得对人们具体行为特点的描述并不精确。
这与西方人对人的行为特点的具体、细致的描述是有显著差异的。
为了更进一步系统地探讨中国人的人格结构,将台湾学者杨国枢所收集的用于描写稳定的人格特质的形容词与大陆的词表合并,从中抽取出410个形容词,作为中国人描述他人(及自己)的代表性样本。
由大陆和台湾被试共1441人(包括大学生和社会人士)就每个词能够描写自己及他人的程度进行评定。
通过因素分析得出了中国人的人格结构。
其中大陆中国人的人格结构包括如下七个维度(按其在因素分析中出现的顺序),反映的是我们在描述自己的时候大致上采取的顺序。
当我们在描述自己的时候,首先我们会想到的特点是精明干练——愚钝懦弱,即我们的能力和知识方面的特点。
第二,严谨自制——放纵任性,即自己的做事风格。
第三,淡泊诚信——功利虚荣,即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和个人的动机水平,有的人做事就是为了追求名利,追求一些虚荣的东西,而另外一些人相对来讲非常地诚实,非常地愿意把自己的真实的面目表现出来,而不会去为一些虚名努力,这是一个志趣水平的问题。
第四,温顺随和——暴躁倔强,反映在跟别人打交道的时候是很温顺,很随和呢,还是很暴躁倔强,即我们的人际关系特点和情绪稳定性特点。
第五,外向活跃——内向沉静,反映我们的人际关系特点和内外向的特点。
第六,善良友好——薄情冷淡,反映我们的伦理和道德修养水平。
最后,积极豪爽——退缩自私,反映我们的个人风格,是很粗犷豪迈呢,还是比较计较、自私。
这实际上是描述了人们的一种情绪的稳定性。
对于比较豪迈、比较粗犷的人来讲,他不太会为一些小事去斤斤计较,他的情绪状态也不会因为一时的或者一点点小事就发生很大的波动,所以他相对来讲,是情绪比较稳定的。
而后面的那种计较、自私的人,可能整天在那儿嘀嘀咕咕,琢琢磨磨的,这样,他的情绪可能也会出现一些问题。
[10]四、中国人与西方人在人格结构上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与西方人的人格结构是有相当大的差别的,见表1。
人格特点可以分为事物指向、他人指向和自我指向三类,分别代表人们在处理与事物、他人及与自己有关的问题时所表现出的特点。
[7]首先,从自我指向的特点来看,中国人的自我结构跟西方人有着很大的不同。
中国人自我指向特点包括五个方面,首先一个是能力,即精明干练——愚钝懦弱;第二个是个人的动机和志趣水平,即淡泊诚信——功利虚荣;第三个是行为的外在表现,即外向活跃——内向沉静;第四个是伦理道德水平,即善良友好——薄情冷淡;最后是个人的情绪稳定性,即积极豪爽——退缩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