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评价标准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评价标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多么的珍贵,它的精粹不只是展现着留给了后人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更展现着我们历史上良好的文化传承。
但是,由于历史发展的不同,在不同时期,中国文化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糟粕,这究竟是什么呢?究竟如何对现存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糟粕的评价和分类呢?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进行评价,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以便正确地看待和认识传统中国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
此外,在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时,必须将人类学、历史学、文化理论以及社会学等各学科运用起来。
从历史学上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于它古代文明的高度、它多样性的文化、它科学文明的发展以及它和外部文化的交流等等。
如汉字文字、古代建筑、艺术形式、庙宇文化等具有悠久的历史,所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从文化理论上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于它有着深厚的传承,它崇尚和谐,它重视教育,它设立了诸子百家的文化,它尊重女性,它注重礼仪,它重视家庭,它拥抱多样性,它追求自然博大精深,它赋予人们以美丽自由,它强调政治正义等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从社会学上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于它注重社会关系,按照社会分层和社会等级处理事情,它重视和谐和文化整合,在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它也能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使整个社会都能快乐的生活在一起。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不少的糟粕,它不可避免地植根于旧有的历史传承,有时也是人们意识形态的局限性造成的。
例如,封建时代崇尚尊贵,亲朋分属,尊重礼仪,缺乏社会公平,外来文化则被狭隘地拒绝,女性受到社会观念的压迫,社会分层极为严重等。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的评价,只有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出发,以历史为基础,并运用各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才能够准确的识别和分类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在中国传统文化日渐流传,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传承的今天,我们不可避免地要以客观和科学的态度,去正确去评价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以全面准确地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采。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
浅论现代眼光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提要: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
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
对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当代中国人的共识,但传统文化精华多还是糟粕多及何为精华何为糟粕个人理解又各不相同。
我们要很好的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跟糟粕,并且吸收其中的精华,去除糟粕,这样才能在很好继承的基础上创造文化,丰富传统文化。
怎样区分精华与糟粕?1 、从评判权上考虑。
从时间上说,涉及前代人的评判权,当代人的评判权,后代人的评判权。
从空间上说,涉及到政府(官方)评判权,民众(民间)评判权,学者评判权,以及当事人评判权。
在这里,最终评判权的缺位是可以接受的。
2 、评判的依据。
某种文化或文化现象是精华还是糟粕抑或灰色中性,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评判依据。
我觉得使用的依据包括,一、这种文化对当事人的生存与发展是否有利?二、这种文化对当事人是否带来生存乐趣?三、这种文化对当事人的心灵是导致堕落还是促成升华?四、这种文化是否伤害了其他人的生存与乐趣?3 、文化效应的多样性。
文化不仅存在着使用者追求的功能,而且也对使用者和其它人产生着广泛的效应。
这些效应既有好的,也有坏的;或者说,既可以成为好的,也可以变成坏的。
这里的问题是,对某种文化的识别能力、鉴赏能力,以及应对的心态,都可能导致不同的效应。
与此同时,当事人的生存状态的变化,也可能导致对同一文化的不同评判。
如果人们普遍具有较高的教育程度和良好的修养,那么就可以更宽容地对待不同的文化形态,而且也可能更多地吸收某种文化的有益的一面。
4 、文化形态实际上是与生存条件、生存方式密切相关的。
中国北方缺水地区的人们,与中国南方多水地区的人们,他们在卫生习俗上的文化表现,可以说主要是客观条件的问题,而不是人性的差异。
这里有必要强调的是,信息载体对文化形态具有强大的作用,中国的方块汉字,既促成了中国大一统国家的超前形成(对比欧洲而言),又促成了中国文化中特有的诗词、对联、字谜等等文化形态。
如何区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谈谈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
如何区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谈谈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
区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对人类智慧的贡献: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了对人类智慧的独特贡献,在道德伦理、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展现独特魅力和智慧的深度。
这些精华体现了人的尊严、社会和谐、智慧追求等,有助于提升人类的思想境界和生活品质。
2.融合现代价值观:从当代的价值观角度来看,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需要与现代的价值观相结合。
如平等、人权、环保、创新等,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相结合,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和意义。
3.历史和环境的认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需要从历史和环境的角度进行认知和理解。
例如,某些传统文化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形成和发展,因此需要在历史和社会背景中理解其意义与烙印。
同时,历史的发展也带来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需要区分其中的糟粕与陈旧观念。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看:1.精神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精神价值,如儒家的仁爱和礼义观念、佛教的慈悲和智慧、道家的自然和谐等。
这些价值观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引领人们追求真善美,培育社会和谐与良好的人际关系。
2.社会凝聚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社会关系和团结,有助于形成社会凝聚力和共同认同。
这对于当代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促进社会和社区的发展和进步。
3.文化自信与身份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发展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至关重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能够增强国家和民族的自信心,同时也能够提升个人的文化认同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综上所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需要进行分析和辨别,但无论如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创新,能够形成与现代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文化价值观念,并且在社会发展、文化凝聚和个体自我实现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传统文化的十大糟粕(传统文化中有哪些糟粕)
传统文化的十大糟粕(传统文化中有哪些糟粕)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传统文化的十大糟粕,以及传统文化中有哪些糟粕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各例举四项)2、传统文化的糟粕有哪些3、传统家文化糟粕的例子是4、传统文化所谓的糟粕是什么?5、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里面的糟粕有哪些?6、中国传统文化糟粕都有哪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各例举四项)精华: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
糟粕:八股取士、等级差别、封建迷信、轻视劳动。
传统文化的糟粕有哪些精华:孝道、和谐观、大国风范、敢为天下先的气概糟粕:愚昧、爱面子、阿Q精神、不善于学习传统家文化糟粕的例子是比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就是比较看不起体力劳动者,还有将人分三六九等,鄙视商人,还有对妇女的压迫,如裹小脚,未嫁从父、嫁人从夫、夫死从子等等。
例如在家文化中男尊女卑,东周以后贵族阶级实行多妻的妾媵制,严格分别嫡庶,至春秋以儒家的礼教对女子的行为作了种种的规定和限制。
直到如今,仍有一群人不断鼓吹男尊女卑,公然与男女平等相对抗,成为了社会低俗文化的一部分。
扩展资料:对于家文化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从原始社会人们必须群体生活才能生存,最早的组织是血缘关系组成的氏族部落,这便是“家”的雏形,经历了上万年的时间、最后逐步演化到各部落之间为食物进行互斗。
在这个过程中起到最大作用的就是家族,家族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保证,母系氏族转化成父系氏族,这种血缘繁衍关系是根本原因。
以女性为主的的母系氏族不能使家族快速发展起来。
只有父系社会才能快速发展起来,这种血缘家族关系维持的原始部落的家,到黄帝时期,黄帝是靠家族的力量打败蚩尤,形成多种部落的联合,成立了国家式的部落联盟体制,对于黄帝来说,天下的人都是他的子民,天下是一家人,他则是最大的家长,由他制定家规、家训,进而形成了最早的家文化体系。
传统文化所谓的糟粕是什么?传统文化所谓的糟粕有女德、巫术等。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评价标准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评价标准本文旨在讨论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评价标准,以及如何根据评价标准来评判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
首先,要衡量一种文化的精华和糟粕,我们首先需要确定评价标准,即衡量文化精华或糟粕的标准。
传统上,这些标准主要包括熏陶力、通用价值、社会效益、价值观以及历史价值等。
熏陶力指的是文化对社会熏陶的能力,它可以帮助塑造社会共同的价值观,使人们认识到道德标准,形成社会共同的道德底蕴。
通用价值是指文化对所有人有用的价值。
如果一种文化可以向社会提供广泛的通用价值,如创造力、创新力、勤奋力以及尊重他人的能力等,那么它可以成为社会发展的引擎,从而实现社会的进步。
社会效益是指文化能够为社会提供有形或无形的实际效益。
文化可以为社会产生很多实际效益,例如帮助社会中贫困人口脱离贫困、宣传社会精神文明、促进社会团结等。
价值观是指文化所承载的价值观念,它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看待社会生活,也帮助人们辩证思考和审视自身存在的道德价值。
最后,历史价值是指文化的历史价值,它是从历史中总结出来的文化遗产,可以帮助我们从历史中学习经验,并以此作为未来发展的基础。
以上是评价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或糟粕的五个标准,它们涵盖了文化的道义观、价值观以及历史价值。
此外,根据这五项标准,我们还可以找出一种文化的具体精华和糟粕。
例如,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包括道德、仁慈、礼仪等,糟粕则包括宗族偏见、社会偏见等。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具体的历史案例中发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尤其是古典文学作品中所揭露出的传统文化价值观。
例如,《红楼梦》中描述的中国封建社会尊贵而庄严的礼教;《西游记》中记录的热心求知和追求自由的精神;《水浒传》中描绘的对抗暴政的勇气,以及《三国演义》中的爱国主义精神,都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但是,中华传统文化也有许多糟粕,例如偏见、不平等和贫富鸿沟等。
这些糟粕主要源于封建时代传统文化所秉持的迷信思想、不切实际的价值观以及政府对社会责任的严重疏忽。
中华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中华文化的糟粕
3. 过于强调权威和传统
中华文化中存在过于强调权威和 传统的现象。在一些人眼中,传 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是不可侵 犯的,这种态度往往导致人们忽 视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此 外,一些人过于追求权威和名利 ,这种行为也会导致一些不良后 果
中华文化的糟粕
4. 过于强调面子和形式主义
中华文化中存在过于强调面子和形式主义的现象。在一些人眼中,面子和形式主义比实质 和内容更为重要。这种态度导致了人们过于注重表面的东西,而忽视了实质的价值和意义 。此外,这种行为也会导致人们追求虚荣和浮华的东西,从而影响了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Part 3
对于我们的影响 和启示
对于我们的影响和启示
中华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对于我们都有着重 要的影响和启示。首先,我们应该继承和 发扬中华文化的精华部分,如哲学思想、 文学艺术、道德伦理等。同时,我们也应 该批判性地看待中华文化的糟粕部分,如 封建迷信、性别歧视、权威传统等。我们 应该以科学和理性的态度看待传统文化, 去除其中的糟粕,发扬其中的精华
除了以上提到的精华和糟粕,中华 文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影响和启 示
对于我们的影响和启示
1. 社会和谐
中华文化中强调的"和为贵"、"以和为美" 等价值观念,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 的作用。这些观念鼓励人们以和谐、合作 、团结的方式来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 ,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对于我们的影响和启示
中华文化的精华
4. 科技成就
中华文化中的科技成就也是其精 华之一。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 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 于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 贡献。此外,中国的传统医学、 天文学、数学等也有着独特的成 就和发展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姓名:袁骏翼专业:木材科学与工程学号:2011118 指导老师:杨志钢摘要: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
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
但一个事物往往有其两面,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糟粕所谓传统,是世代相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
中国的传统文化,则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之所以能够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也是开创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与新道德的历史依据和现实基础。
然而根据时代的推移与变迁,在21世纪现代观念下衡量的传统文化与道德,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动力,还是一种阻力?它的哪些精华值得我们传扬,而哪些糟粕又值得我们摒弃呢?这是一个纠缠了近百年的老问题了。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1、中华文明的核心元素易经:可以说是百家思想之源:天行道,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乃阴阳五行辩证思想的源头,具有超越古今的大智慧!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世界客观规律本质的科学观,也是追求自然和谐的生命观!儒家:人之初,性本善!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以人性本善为出发点,追求博爱与大同世界,追求和谐完美的人文主义,讲究人文伦理,是人文思想的集中表现。
法家:人之初,性本恶!洞悉人性中恶的部分,以严明的法律约束一切,短短几百年,成就了秦国一统天下的霸业!!兵家:智慧超越古今的兵家---孙子兵法,这些先人高度的战争智慧的结晶,可是当今最发达的美国也在学习的瑰宝!也是确保华夏民族5000年长盛不衰的强大的军事思想保障!医家:中医,博大精深,具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超越时空的科学性实用性与高效性!墨家: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2、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①包容博大的精神。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与糟粕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传统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称 , 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元点。
中国传统文化纷繁多样,本文从现代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寻出其精华与糟粕。
对于传统文化的出路提出:要继承精华,同时也要创造新文化,让其成为祖国发展的新动力。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观念精华与糟粕出路血缘,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形成;文化,使一个民族拥有了延续发展的内在精神源泉;相同的精神又使无数不同的民族融会在一起,相互渗透着、展现着各自的精彩,和谐相处——无论是伏羲的东夷部族,还是神农的南蛮部族,或者是黄帝的西戎部族,这就是今天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以“周易”文化为中心发展出来的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文化。
更实际地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应当说是以“道释儒三教为中心的十多种文化”。
中国语言文字文化。
汉字是人类的历史上最古老最神奇的文字之一,汉语是世界主要语言之一,中国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世界第五大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名篇。
《山海经》里的奇文传说,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魏晋时期的文人风骨;回荡千载、扬名海内外的唐诗、宋词、元曲;在这支滚滚东去的中国文学浪涛之中,沉淀出了无数篇美妙醉人的诗词文赋;遗落出了一篇篇沁人心脾的哲理铭文、寓言典故……中国文史典籍。
古人云:春读诸集;夏读史;秋读诸子,冬读经。
经,万学之源,铸成华夏文明基本肌骨,博大精深;史,钩沉上下三千年文明线索,一以贯之;子,海纳百川,融哲人智慧,百家争鸣;集,汇聚宇宙灵秀,孕育蓬勃昂扬生机,汪洋恣肆。
中国宗教文化。
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以及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文化,林林总总,构成了中国多姿多彩宗教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精神元素之一。
国国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篇)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
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下面是可爱的小编给家人们收集的中国传统文化论文(较新3篇),仅供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篇一1、以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一切东西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好的一面应当吸收,而坏的一面则应抛弃。
但是由于每件事物,每个人,每种理论都有这种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每件事物,每个人,每种理论差不多既是好的,又是坏的。
传统文化本身具有精华与糟粕两重性的特点,我们需要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有利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
(2)中国传统文化既然是一种传统,它就须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实现现代化,否则,它就不能得到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根据传统文化本身固有的精神,使那些可以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部分,能够更好地发展,并尽量吸取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来弥补传统文化中不足的一部分,使其发展得更加完善。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存在两重性,致使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既有丰富发展,又有消解异化。
所以,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既肯定又否定,以辩证的思维去看待它;另一方面,马克思理论也需要不断创新与发展。
只有在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中,才能促进自身的完善,实现马克思的创新与发展,成为适合中国的马克思。
2、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崛起。
这种崛起,也必然要求让我们中国特色的文化给多样化的世界文明注入活力。
文化的崛起,不仅仅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
推进马克思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并吸收和借鉴其他一切文化的优秀成果,以构建出中国特色社会文化。
辨析中华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辨析中华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一、概念界定1.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亦称华夏文化、汉文化,是指以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为基础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中国特有文化。
其特征是以中华文化的诸子百家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与天朝思想为其骨干而发展。
中华文化发展于华夏文明,华夏文明的源头有两个,即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
中华文明是历经千年以上的时间历史演变,中国各大古代文明长期相互影响融合。
如今,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中国,带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东方。
2.文化精华与文化糟粕文化精华与文化糟粕是文化界、思想界经常提及的字眼儿和阐述思想观点所经常运用的概念。
人们往往用精华与糟粕来标定文化的品质. 因而精华与糟粕便构成了文化哲学的一对基本范畴。
那么, 何谓文化精华? 何谓文化糟粕? 本文采用学者梁景时(1994)的观点,所谓文化精华是指使人的体能和心智得到健康发展和陶冶;使人际关系向着和谐、融洽、协调的方向转换;使社会形态朝着进步的趋向变革的功能性模式。
所谓文化糟粕,与文化精华恰恰相反,是指不能使人的体能和心智得到健康发展和陶冶,不能使人际关系向着和谐、融洽、协调的方向转换;不能使社会形态朝着进步趋向变革的功能性模式。
二、区别文化精华与糟粕在纵览多位学者对于文化精华与糟粕的研究,本文认为学者梁景时(1994)对于文化精华与糟粕的特征研究较为全面和准确,故采用该观点,即文化精华与糟粕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文化精华与糟粕有相对的独立性;文化精华与糟粕具有一定的历史性;文化精华与糟粕有互相包涵并相互转化的特征;文化精华与糟粕有轮回的特征。
[1]第一, 文化精华与糟粕有相对的独立性。
这是指一般的文化现象而言,诸如某些具体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哲学原理、伦理道德、科学成果、宗教信仰、艺术形式、民族精神、风俗习惯等等。
这其中的很多具体文化现象,我们可以在相当广的范围或相当长的时间内,做出文化精华或文化糟粕的判断, 使人们较容易地把握它们。
由于这种独立性的客观性质,所以这种判断和归纳往往具有人类的共通性,即判断的超时代、越地域、越民族、越国界……越阶级的性质。
中华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
中华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姓名:班级:学号:内容提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当代中国人的共识,但传统文化精华多还是糟粕多及何为精华何为糟粕个人理解又各不相同。
那么在我们现代人的眼中,什么是精华和糟粕呢?对于这些精华和糟粕又该怎么做我们呢?关键词:中华文化精华糟粕一、中华文化的概念中华文化,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不得益于炎黄子孙始终以国家民族大义为己任、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屹立潮头、白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那么,我们就以中华的儒家文化作为研究对象。
二、儒家文化的精华与糟粕1、儒家文化的精华(1)修身立德、培养高尚情操、成就理想人格儒家最讲求修身做人之道。
修身的目的在于以德润身、“以美其身”,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成就理想人格。
个人的修身需要反求诸己,“吾日三省吾身”,“深造之以道而白得”,所以儒家的修身立德之学,也就是所谓的“为己之学”。
如孔子讲“修己以敬”、涵养智仁勇“三达德”,孟子讲存心养性、善养浩然之气,〈〈大学》讲“正心诚意”,〈〈中庸》讲“至诚尽性”,荀子讲“以诚养心、以礼正身” 等等,都体现了儒家反求诸己、以德润身的修身为己之学的精义。
儒家要求“士志于道”、“居仁由义”,具有博施济众、仁民爱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和历史使命感,以经世济民为职志,以担当道义为己任;具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和坚强意志,以及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大智大勇,为实现社会、人生理想而不懈奋斗。
历代志士仁人包括一些近现代革命家都深受儒家人生哲学的影响,吸取并践行了其中的思想精华,为国家、民族以至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
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也借鉴了儒家“慎独”、“吾日三省吾身”等修养方法,说明这些方法运用于个人德性修养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
传统文化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浅谈传统文化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某人对某人说,你真是个文化人。
往往说者一说而过,反倒让我这个旁听者陷入思考,文化人什么是文化,什么样的人才能算作是个文化人近些年,随着孔子学院在各地的盛行开办,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拜佛求经”,研习中国的文化,而传统文化一词也俨然成为国人热衷讨论的话题。
那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也就是指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五千年来一脉相承,经过历史的涤荡与沉积,也铸就了博大精深的文化。
在这种丰厚的文化滋养环境中,孕育了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潜移默化的穿插或者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文化是我国的民族之魂,而文化对人的直接作用则体现在对人的教育上,教育影响着人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因此,什么样的文化,或者说什么样的精神正影响着我们教育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的进步这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文化对人类的影响,我觉得客观来说还是有利有弊的吧。
有积极的影响,但也还是有消极的影响。
我们读《弟子规》有讲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
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
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
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
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再比如我们学习《论语》,看起来好像《论语》只是一本语录,和《毛主席语录》没什么差别,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摘要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创造,传承,发展的总和。
它涵括智慧群族从过去到未来的历史,是群族基于自然的基础上所有活动内容,是群族所有物质表象与精神内在的整体。
具体的人类文化是指:群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工具,附属物、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学艺术、规范,律法,制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精神图腾等等具体人类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哲学思想(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
中国文化,是华夏文化为基础,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实体系。
中华传统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5000年优秀文化的统领。
然而在,人无完人,中国传统文化也一样,有其精华,好的内容,也有它自己不好的方面。
关键字: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糟粕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一)仁"仁"的思想可谓是孔家思想的核心,贯穿论语始终。
子曰:"仁者,爱人也"。
所以简单来讲,仁就是爱人,真心爱人。
从《论语》及孔子的言行,孔子的"仁"是有丰富的内涵的,概括来说,有四种意识:人格意识、人类意识、人为贵意识及人和意识。
孔子的"仁"包含的第二层面的意识是"人类意识"。
在当时的环境中,提出这样的意识是很伟大的。
子曰:四海之内皆兄弟子,正是这种意识的一个体现。
孔子的人类意识,突破了家族思想的局限,突破了血缘群体意识的局限,更为难得的是突破了人与我的局限。
如"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就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想法,是人类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
" 仁"的另一个内涵是"人为贵"意识。
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中华传统文化是整个人类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是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的标准,也对现在我们的生活有着根本的影响。
但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一些糟粕,对待中华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当代中国人的共识,因此我们就必须要认清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才能对其有更好的继承和发扬。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中华文化中的包容宽容。
中华文化倡导“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和“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包容,同时中华文化本身所固有的包容性则是其能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屹立不倒的前提,现如今中国作为一个由各族人民结合而成的多民族国家能够凝聚各族人民一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努力的的根本也在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精神和民本思想。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表现的都是中华民族重视天下的和谐和相互友爱而非相互对抗、欺负弱小。
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国主之有民也,尤城之有基,木之有根”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的体现。
对待人生,司马迁有逆境奋发的精神,苏轼有豪放达观的胸怀,孟子有“浩然之气”这都是健康的精神境界;对待个人得失,传统文化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利国家,而不为身谋”而谴责“见义忘利,见危授命”的小人行径。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识时务者为俊杰”、“随遇而安”的颓废的做事心态,这与中国长期的农耕思想有关态满足人们的需要,管理就是改变人和物的原来状态,达到我们设想的目标。
改变事物的原来状态就要面临很多困难,这就是工作的意义所在,也是我们之所以存在的理由。
受中庸理念的影响很多人达不到这个境界,往往把工作看成是遭罪,是维持生计的手段,所以遇到困难时更多采取逃避和掩盖的颓废做法,困难解决不了,目标就不可能达成。
要达成目标就要解决现实中出现的困难,而解决困难是非常辛苦的,所以多数人的做法是降低目标要求,妥协于现实困难,这就是所谓的“识事务者为俊杰”。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摘要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创造,传承,发展的总和。
它涵括智慧群族从过去到未来的历史,是群族基于自然的基础上所有活动内容,是群族所有物质表象与精神内在的整体。
具体的人类文化是指:群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工具,附属物、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学艺术、规范,律法,制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精神图腾等等具体人类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哲学思想(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
中国文化,是华夏文化为基础,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实体系。
中华传统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5000年优秀文化的统领。
然而在,人无完人,中国传统文化也一样,有其精华,好的内容,也有它自己不好的方面。
关键字: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糟粕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一)仁"仁"的思想可谓是孔家思想的核心,贯穿论语始终。
子曰:"仁者,爱人也"。
所以简单来讲,仁就是爱人,真心爱人。
从《论语》及孔子的言行,孔子的"仁"是有丰富的内涵的,概括来说,有四种意识:人格意识、人类意识、人为贵意识及人和意识。
孔子的"仁"包含的第二层面的意识是"人类意识"。
在当时的环境中,提出这样的意识是很伟大的。
子曰:四海之内皆兄弟子,正是这种意识的一个体现。
孔子的人类意识,突破了家族思想的局限,突破了血缘群体意识的局限,更为难得的是突破了人与我的局限。
如"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就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想法,是人类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
" 仁"的另一个内涵是"人为贵"意识。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评价标准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评价标准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评价标准是多维度考量的一个复杂问题,评价其正确与否可能会引起不同评价者看法上的分歧,因此本文以不同角度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进行评价,并以此为基础拟定评价标准。
首先,在讨论“精华与糟粕”时,应特别关注其是否具有实用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一般是表现出“博大、智慧、孝顺、忠诚”等历史悠久的传统美德的精髓,如“孝悌忠信”的传统美德在如今的社会当中仍然具有可持续使用的价值,而糟粕,则是指“不能在今天的社会当中得到认可、拥护的”有害的一些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这类文化现象应该被禁止使用。
其次,在讨论“精华与糟粕”时,另一重要标准是“是否具有文化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一般是指“在历史悠久、发展稳定、深入人心”的一些优良文化表现,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其应该被认为是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得到应该去继承发扬;而糟粕,则是指“对社会秩序、文化健康发展的潜在威胁”的一些传统文化观念、行为表现,应当被防止、禁止、淘汰。
最后,在讨论“精华与糟粕”时,另一重要标准是“是否具有价值取向”。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一般指“在社会发展中具有较为稳定的价值取向与引导作用”的一些文化表现形式,如“仁慈、忍让、包容”的传统美德,其重视“爱、慈悲、和谐”的价值取向在现代社会仍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而糟粕,则是指“偏颇、极端的
价值取向,危害社会文化发展和进步”的一些文化表现形式,应该被排除禁止。
综上所述,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评价评价应考虑其实用性、文化价值、价值取向等多维度,可以将其作为评价标准,以准确判断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在未来中国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事例
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事例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和知识体系。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不适应现代社会的传统文化也逐渐被淘汰或贬值。
为了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我们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传统文化中的有价值的元素,挖掘出来并加以应用。
1. 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很少有时间在纸上耗费大量的笔墨。
因此,我们可以取其精华,将中国书法的艺术特点应用于计算机字体设计和海报设计中,通过数字技术的手段,将传统文化中的书法艺术融入到现代化的设计当中。
2. 中国元素的服饰设计中国传统服饰中的各种花纹和图案,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美学特点。
然而,由于现代人对于实用性和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服饰逐渐地失去了市场。
因此,我们可以取其精华,将传统服饰中的花纹和图案融入到现代化的服装设计中,为现代服饰注入新的美学元素和文化内涵。
3. 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深厚的历史底蕴,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
为了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我们需要取其精华,改变传统庆祝方式的方式和形式,将传统节日的文化元素和现代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新的庆祝方式。
4. 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艺术涵盖了许多门类,如京剧、民乐、杂技、书法等。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遇到了许多困难。
为了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传统艺术,我们需要取其精华,将传统艺术的特点和传统技艺融入到现代化的表演和创作中,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总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步骤,只有将传统文化中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元素挖掘出来并应用到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才能使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
姓名:袁骏翼专业:木材科学与工程学号:2011118 指导老师:杨志钢
摘要: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
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
但一个事物往往有其两面,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糟粕
所谓传统,是世代相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
中国的传统文化,则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之所以能够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也是开创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与新道德的历史依据和现实基础。
然而根据时代的推移与变迁,在21世纪现代观念下衡量的传统文化与道德,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动力,还是一种阻力?它的哪些精华值得我们传扬,而哪些糟粕又值得我们摒弃呢?这是一个纠缠了近百年的老问题了。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1、中华文明的核心元素
易经:可以说是百家思想之源:天行道,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乃阴阳五行辩证思想的源头,具有超越古今的大智慧!
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世界客观规律本质的科学观,也是追求自然和谐的生命观!
儒家:人之初,性本善!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以人性本善为出发点,追求博爱与大同世界,追求和谐完美的人文主义,讲究人文伦理,是人文思想的集中表现。
法家:人之初,性本恶!洞悉人性中恶的部分,以严明的法律约束一切,短短几百年,成就了秦国一统天下的霸业!!
兵家:智慧超越古今的兵家---孙子兵法,这些先人高度的战争智慧的结晶,可是当今最发达的美国也在学习的瑰宝!也是确保华夏民族5000年长盛不衰的强大的军事思想保障!
医家:中医,博大精深,具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超越时空的科学性实用性与高效性!
墨家: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
2、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①包容博大的精神。
中国文化是开放的文化,是海纳百川的文化。
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在不断地包容并融合外来文化。
今天的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的融合,也是中国文化开放兼容的一个具体体现。
②天下大同的精神。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表现的都是中华民族重视天下的和谐和相互友爱而非互相的对抗或欺凌弱小。
今天中国提出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理念,也是大同精神的体现。
③中庸的精神。
中庸不是当好好先生,而是一种为人处事上的恰到好处,是一种“黄金分割”的大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智、仁、勇”的结合才是完善的人格,而非强调一端,就是中庸精神的表现。
“
④时新的精神。
“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都是时新的精神体现。
⑤以民为本的精神。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国主之有民也,犹城之有基,木之有根”。
进入现代的中国,“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宣示,也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以民为本的思想一脉相承的。
⑥爱护他人和担当社会的精神。
“仁者爱人”、“兼相爱,交相利”,都是强调对他人的关爱。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真正的个人幸福,必然是与他人及社会整体的福祉相连。
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倡导,都是强调把个人的能量和才智运用到对整个社会幸福的追求之中。
⑦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每当民族危亡的时候,无数仁人志士总是义无反顾站起来,不怕牺牲自己,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三大弊端:缺乏平等性、科学精神和法治观念。
1、缺乏平等性。
“平等”具有双重涵义。
一是人际关系的平等,也就是人格上的平等;二是社会关系的平等,也就是法律(权利义务)上的平等。
“平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现代世界三大价值观——民主、人权和法治——的基础。
没有人际和社会关系的平等性,就没有个人的独立性;没有个人的独立性,就没有个人权利可言。
在我国古代,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个人生活在社会之中,首先应承担义务,而不是享受权利。
个人受到礼教和宗法、国家和家族机器的强力压制,几乎无丝毫自由可言。
皇帝随意杀死臣民,父母可打骂甚至杀死孩子。
至于父母棒打鸳鸯、干涉婚姻,在古人眼中那是正常现象!儒家的伦理道德严重摧残了人性。
古代等级森严,百姓见了官员要磕头,官员见了皇帝要自称奴才。
虽然也有人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但是更普遍的是“刑不上大夫”。
孟子讲“浩然之气”,限于人格独立;庄子推崇“逍遥游”,限于精神自由。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这是法律上的平等。
另外,我们每个人,无论职业、年龄、职务有多大区别,人格方面都是平等的。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拜官主义”和“拜金主义”严重,人们很难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
成熟的民主国家可以通过“理智辩论”进行沟通,做到“宽容异见”。
2、缺乏科学精神。
首先,我国古代关心的是人伦和社会而不是自然界。
“四书五经”不谈科学,科举考试也不考科学知识。
被李约瑟称为“最具科学精神”的道家,产生的一些科学成果不过是追求长生术的副产品。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古代不可能出现系统的科学理论。
四大发明只是技术成果。
其次,我国古代不重视工商业。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经商被认为是不务正业。
在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处于萌芽状态,极不发达。
而近代科学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工业革命推动了近代科学的产生,近代科学的产生又推动了工业革命。
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具有相互推动的关系。
最后,我国古代缺乏形式逻辑。
形式逻辑是数学的基础,而数学是科学之母。
在诸子百家中,名家讲形式逻辑。
可惜名家只破不立,其本质是诡辩论,对我国形式逻辑的建立没有任何好处。
《易经》和《道德经》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但是,辩证逻辑必须建立在形式逻辑之上,是形式逻辑的补充和发展,它本身不能取代形式逻辑。
在没有建立形式逻辑的我国古代,《易经》和《道德经》恰恰破坏了科学的推理和实验精神,起了反科学的作用。
形式逻辑不仅对科学影响重大,还对政治和法律辩论有重要影响。
李约瑟难题“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原因很多,最重要的就是这三点。
3、缺乏法治观念。
在诸子百家中,法家讲法治,儒家讲德治。
法家一度取得优势,但是因为过于刻薄寡恩,法家随着秦朝的灭亡而失势。
自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中国封建社会施行的是“德主刑辅”的治国
思想。
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调整最基本、最重要的人和人之间、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从概念和性质上分析,道德是一般行为规范,而法律是高级行为规范。
因此,法律是最大的道德。
提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道德水准,最重要的是国家机关首先要严格守法、执法。
法律和道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相辅相成,不能相互替代。
而我国古代以儒家的“礼”作为事实上的“法”,抹杀了道德和法律之间的区别。
法律规范具有严格的逻辑结构,即使是圣人制订的“礼”,也不具备法律的严密性。
因此,“以德治国”本质上还是“以人治国”。
“出礼入刑”混淆了民法和刑法的区别,“原心定罪”败坏了刑罚的原则。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评判传统文化哪些是精华,或者哪些是糟粕,而是探讨哪些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或不合时宜了。
对于不合时宜的传统文化,重要的也不是对其进行批判,而是将其封存(留而不用)或改造。
改造传统文化,包括从心态上的改造和实际上的改造;所谓心态上的改造,即降低对该文化的笃信程度及其价值认同;所谓实际上的改造,即改造其不合时宜的成分,增加新的文化成分。
例如,舞龙,在当初是一种笃信的求雨仪式,在今天则演变成了娱乐活动。
又如,多子多福的文化观念,在今天则被优生优育的文化观念所取代。
如果
我们要想以德治国,那么就应当首先对不合时宜的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扬弃。
与此同时,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不仅仅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也要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文化来。
中国人创造出来的新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续,因为中国人的血液中和心灵里都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和成分。
参考的文献资料有:《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
《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