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9:台湾省主要年份主要能源及相关指标统计(1990-2017)

合集下载

中国制造业碳排放脱钩效应及其分解研究——基于区域与行业层次双重视角

中国制造业碳排放脱钩效应及其分解研究——基于区域与行业层次双重视角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24年第2期 总第229期81中国制造业碳排放脱钩效应及其分解研究———基于区域与行业层次双重视角林伟文1,游建民1,2,张 伟1(1.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2.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贵州贵阳 550002)摘 要:“双碳”战略背景下,推进碳排放脱钩是实现制造业高端化、绿色化的必然之举。

在制造业碳排放脱钩研究方面,现有研究更多基于全国层面对制造业整体行业进行碳排放脱钩分析,缺乏分区域、分行业方面的研究,研究视角不够具体。

文章从区域与行业层次双重视角出发,采用Tapio脱钩模型与LMDI、Kaya恒等式融合方法,考察中国制造业碳排放脱钩效应及其分解效应。

研究发现:东、中、西部制造业的碳排放脱钩效应呈现出不同特征,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整体上要好于快速发展阶段;高端和低端制造业相比中端制造业更容易实现碳排放脱钩。

此外,在脱钩效应分解方面,碳排放强度对东、中、西部制造业碳排放脱钩作用总体为正,产出规模为负,产业结构作用方向不明确。

在行业层次视角上,产出规模、产业结构、碳排放强度等因素对中端制造业碳排放脱钩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高端制造业,低端制造业受影响最小。

这一研究结果为制定针对性的制造业降碳措施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制造业;碳排放脱钩;分解效应;双重视角文章编号:2095-5960(2024)02-0081-10;中图分类号:F426,X321;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不仅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而且规模体量已跃居世界第一,增加值由1978年的1475.3亿元增至2020年的26.59万亿元[1],在全球制造业中具有较强竞争力。

但是由于制造业作为高耗能产业,对能源的依赖性较大,伴随着生产规模扩张,制造业能源消耗量快速增加,碳排放量也随之大幅增加,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量分别由2001年的8.32亿吨、1亿吨增加至2020年的27.97亿吨、3亿吨。

中国能源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能源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能源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1.中国能源构成的现状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连续多年都位居世界前列。

统计数据表明2001〜2006年间,我国每年一次性能源的消费比重均在90%以上(见表1), 而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利用率仍然很低。

我国能源消费构成的特点:(1)煤炭的生产和消费比重偏高。

近五年来煤炭年产量占能源总产量的比重呈逐年递增趋势,2006年这一比重上升至76.7%。

(2)石油的生产量低,消费量高,供需缺口需依赖进口石油满足。

与煤炭资源相反,石油在能源总产量的比重逐年递减,2006年仅为11.9%,而其消费量的比重五年来均超过20%。

(3)新能源利用率低,发展潜力大。

目前对新能源的利用率不足10%,而我国地域辽阔,太阳能,风能,生物质等能源蕴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表1 2001〜2006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及构成(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1〜2.能源消费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2.1石油短缺与能源安全我国石油储量占世界总量的2%,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自1 993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以来,到2002年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第七大石油进口国。

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见表2),1995之后的十年间,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也基本呈逐年递增趋势,2006年,全国48.2%的石油消耗量需从国外进口。

而2008年4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8)》蓝皮书预计,2010年和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将达4. 07亿吨和5.63亿吨,分别比2006年提高17.42%和62.47%。

BP世界能源统计(2 008)的数据表明,全球石油探明储量约1.24万亿桶,以目前的开采速度仅够开采40多年。

石油资源的日益匮乏和中国对进口石油的过度依赖使我们不得不面对能源安全问题,特别是全球已进入高油价时代,能源安全更成为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影响到中国整体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性问题。

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9:中国主要年份石油平衡统计(1980-2018)

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9:中国主要年份石油平衡统计(1980-2018)
单位:万吨
项目
可供量 生产量 进口量 出口量(-) 年初年末库存差额
消费量 在消费量中: 1.农.林.牧.渔业 2.工业 3.建筑业 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5.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 6.其他 7.居民生活 在消费量中: (一)终端消费 工业 (二)中间消费(用于加工转换) 火力发电 供热 制气 炼油损失量 (三)损失量
1664.6 110.3 202.4
2015
55688.0 21455.6 39748.6 5128.2 -388.1 55960.2
1733.4 19718.0 3384.3 20663.1 615.7 3683.3 6162.2
52945.7 16739.7 2926.9 265.5 493.2
1203.2 9349.3 242.8 2863.6 333.9 1390.3 682.0
13676.3 7095.5 2230.0 1358.5 399.9 51.6 420.1 158.6 7.8
2000
22631.4 16300.0 9748.5 2172.1 -1245.0 22495.9
788.5 11248.5 840.6 6399.0 247.0 1635.9 1336.5
2168.2 87.6 -272.2
2016
57710.6 19968.5 44502.9 6382.9 -377.8 57692.9
1730.3 20382.5 3599.1 21146.1 584.9 3537.1 6712.8
54387.0 17100.2 3264.3 284.6 517.8 4.8 2457.2 41.6 17.7
1748.7 182.0 67.4
2013

台湾地区能源资源及能源供需结构

台湾地区能源资源及能源供需结构

台湾地区能源资源及能源供需结构台湾地区能源资源及能源供需结构⼀、前⾔:台湾地区能源基本状况能源是经济活动的重要投⼊,与⼀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民⽣活密切相关。

台湾地域⾯积狭⼩,是典型的海岛型经济体,除⽔能以外,其他具开采价值的能源蕴藏量都⼗分匮乏,初级能源如⽯油、煤炭、天然⽓、核能等原料均依赖进⼝,能源对外依赖度较⾼。

上世纪60年代以前,台湾的能源供给以⾃产能源为主,进⼊70年代后,随着岛内经济的迅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绝对量逐渐增⼤,岛内可开采的煤、天然⽓等⽇渐枯竭。

据台湾《能源统计⽉报》数据,岛内⾃产能源占能源总供给量的⽐重从1976年的24.02%降为1986年的10.44%,1991年进⼀步下降到4.74%。

2005年台湾的初级能源总供给量为1354.97亿升油当量,其中⾃产能源为25.39亿升油当量,占总供给量的1.87%,进⼝能源1325.58亿升油当量,占总供给量的98.13%,台湾对外能源依赖度已经相当⾼。

在能源进⼝⽅⾯,原油和煤炭是台湾地区能源进⼝的两⼤主要项⽬,另外液化天然⽓与核能的进⼝也占有相当重要的⽐例。

如何确保能源进⼝安全,在国际能源供应局势不稳定的情况下保障经济发展正常进⾏是台湾地区当前⾯临的重要课题。

从能源消费⾓度看,能源消费量的多少与经济状况以及能源平均价格紧密相关,近年来,台湾地区的能源消费绝对量逐年增⼤。

1984年其能源最终消费量仅为326.4亿升油当量,2005年增长到1080.94亿升油当量,年平均增长率为5.86%。

上世纪70年代之前,台湾的能源消费以⽯油为主,能源使⽤效率也较低。

1973年第⼀次国际能源危机爆发后,台当局开始采取“能源多元化”战略,通过增加能源使⽤种类、分散⽯油进⼝来源降低对⽯油⾼度依赖的风险。

岛内能源消费结构发⽣了变化,⽯油消费不再⼀⽀独秀,煤炭、电⼒消费在整体能源消费中的⽐例不断上升,能源使⽤效率也被迫得到了提⾼。

以2005年台湾地区能源消费总量1080.94亿升油当量为例,其中煤炭为77.55亿升油当量,占7.12%;⽯油431.88亿升油当量,占39.35%;天然⽓与液化天然⽓25.64亿升油当量,占2.37%;电⼒545.87亿升油当量,占50.50%。

中国各省建筑业碳排放脱钩及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各省建筑业碳排放脱钩及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各省建筑业碳排放脱钩及影响因素研究冯博;王雪青【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匮乏、气候变暖等问题日益突出.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面临碳排放较大和能耗较高等问题,是当前我国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之一.减少建筑业碳排放,对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目标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按照IPCC碳排放核算方法,建立中国区域建筑业碳排放测算模型,基于30个省份2004-2011年的面板数据,测算了中国各省建筑业在此期间的碳排放量.在此基础上,利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了各省建筑业碳排放的脱钩状态,并运用LMDI方法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建筑业碳排放量在整体上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省际间存在较大差异.各省间接碳排放量均占到总排放量的90%左右,是建筑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大部分省份处于碳排放的弱脱钩状态,其余省份处于扩张负脱钩状态和增长连接状态,尚未出现强脱钩的省份.建筑业能源碳排放强度效应、能源结构效应以及能源强度效应在样本期间内对碳排放产生负向影响,但影响效果较小,而间接碳排放强度效应和产业规模效应对碳排放产生正向影响,是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建议,应通过加大绿色建筑材料的使用量、回收利用废旧建材、降低单位面积的建材消耗量、开发利用清洁能源、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等措施,来有效地降低建筑业的碳排放.相关部门可根据各省建筑业碳排放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制定减排目标,出台差异化的建筑业发展政策.【期刊名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年(卷),期】2015(025)004【总页数】7页(P28-34)【关键词】建筑业;碳排放;脱钩效应;LMDI;影响因素【作者】冯博;王雪青【作者单位】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天津300072;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天津30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07.9工业革命以来,大量化石能源的消耗使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急剧增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全球变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严重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香港特别行政区主要年份主要能源及相关指标统计(1990-2014)

香港特别行政区主要年份主要能源及相关指标统计(1990-2014)

14.93
13.67
25.72
29.87
31.47
15.47
19.08
21.69
3.83
4.08
3.80
40.93
41.49
41.95
8.07
8.91
8.65
695.00
700.00
705.00
207.08
201.57
220.11
29795.68
28795.71
31221.28
2.03
2.13
2.01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美元.2005年价)
17343.86
人均能源供应量(吨标准油/人)
1.52
人 资均 料电 来力 源消:国费际量能(源千署瓦.小(非时O/人EC) D成员国能源平衡表4》17. 8.00
2000
15.45 18.91 12.40 8.89 36.30 11.92 666.50 145.18 21782.45 2.01 5446.36
5866.00
5924.00
5974.00
2011
15.16 30.07 19.13 4.11 42.14 8.94 710.00 230.79 32505.63 2.14 5960.00
摘编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6》
2012
14.26 28.06 17.29 3.40 43.11 8.60 720.00 234.25 32534.72 1.99 6027.00
2013
13.93 28.46 17.52 2.90 42.60 8.65 720.00 241.03 33476.39 1.94 5933.00
2014
14.25 27.48 16.12 2.70 43.97 9.06 720.00 257.50 35763.89 1.97 6073.00

中国能源类统计数据

中国能源类统计数据

中国能源类统计数据
表1 中国能源与经济主要指标
表2 中国分品种能源产量
表3 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及结构
表4 中国2015年分部门、分品种终端能源消费量
表5 中国各种运输方式运量、周转量和交通工具拥有量
表6 中国交通运输能源消费量
表7 “十二五”规划中主要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
表8 2014年各地区万家企业节能目标完成情况汇总表
表9 2015年度中国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表
表10 “十三五”规划的主要节能减排目标
表11 “十三五”各地区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
表12 “十三五”主要行业和部门节能指标
表13 “十三五”各地区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控制计划
表14 “十三五”各地区氨氮排放总量控制计划
表15 “十三五”各地区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计划
表16 “十三五”各地区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
表17 “十三五”重点地区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全文完-。

中国主要年份石油平衡统计(1980-2015)

中国主要年份石油平衡统计(1980-2015)
52445.7 16229.7 2626.9 265.5 493.2
1868.2 87.6 27.8
1033.6 7321.6 327.3 1683.2 77.6 757.8 284.5
9304.7 5180.4 1630.4 1234.4 356.3 39.7 295.8 254.7 -50.6
2.进口量包括境内轮船和飞机在境外的加油量.出口量包括境外轮船和飞机在境内的加油量.
中国主要年份 摘编自《
单位:万吨
项目
可供量 生产量 进口量 出口量(-) 年初年末库存差额
消费量 在消费量中: 1.农.林.牧.渔业 2.工业 3.建筑业 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5.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 6.其他 7.生活消费 在消费量中: (一)终端消费 工业 (二)中间消费(用于加工转换) 发电 供热 制气 炼油损失量 (三)损失量
1466.3 17986.0 2581.8 16221.1 500.0 2880.5 3983.9
43103.3 15579.9 2334.5 319.8 525.7
1489.1 181.7 39.7
摘编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6》
2012
47864.7 20747.8 33088.8 3884.3 -2087.6 47797.3
29495.6 11107.5 2896.0 1306.4 429.1 14.4 1146.1 155.4 -7.9
41243.4 15857.8 2663.3 385.3 593.1
1684.8 194.4 77.4
2011
45659.2 20287.6 31593.7 4117.0 -2105.0 45619.5
平 注衡:1.差生额产量为原油产量.

中国绿色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30个省市的数据研究

中国绿色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30个省市的数据研究
无须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在解决多输出和多输入问 题时具有绝对优势,以实际数据求得最优权重,评价结果客 观性和科学性强。然而,DEA方法要求所有产出都是理想指 标,在绿色能源效率评价中,污染物排放作为不良产出不能 明显忽视。
Super-SBM模型引入超效率的新思想,将不良的输出结 合到效率测量中。便于区分其效率值的差异,评价其实际效 率水平,然后进行更准确的排序。运用Super-SBM模型还能 判断投入产出的冗余情况,为效率的完善指明具体方向。本 文采用Super-SBM模型,测算2013—2020年中国各省的绿色 能源效率,模型表达式为:
区域特征来看,在中国的四个主要地区中,绿色能源效率的平均水平为西部>东部>中部>东北。其中,2013-2020年间东北地区
的效率提高速度最快;(4)从影响因素来看,技术进步是绿色能源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且各区域的技术进步指数差异较大。
本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绿色能源效率;Super-SBM模型;GML指数模型;影响因素
总体来说,国内外对于绿色能源效率的研究已经较为成 熟,并且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绿色能源效率进行了探讨 和分析,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推进绿色能源发展提供了重 要的理论支持。但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我国对能源效率 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等发达地区,且
作者简介:詹逸涵 (1999-),女,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统计; 金明 (1977-),安徽桐城人,教授,高级统计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府统计。
聚集在东北及东部地区,包括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
江、安徽、山东,其中河北省效率最低,平均效率只有0.20。相
对于经济规模,它们都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但同时也面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80
22.60
155.10
296.70
361.60
7640
13610
16000
2.35
3.89
4.53
4177
8095
9701
摘编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9》
关指标统计(1990-2017)
2010
2015
12.95
12.31
101.46
101.70
110.80
109.10
47.96
46.13
项目
能源生产量(百万吨标准油) 净进口量(百万吨标准油) 一次能源供应量(百万吨标准油) 油净进口量(百万吨标准油) 油供应量(百万吨标准油) 发电量(百万千瓦小时) 终端能源消费量(百万吨标准油) 人口数(百万人) 国内生产总值(10亿美元.2010年价)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美元.2010年价) 人均能源供应量(吨标准油/人) 人 资均 料电 来力 源消:国费际%能(千源瓦署小《时世/界人能) 源平衡表》.
台湾省主要年份主要能源及相关指标统计(1990-2017)
1990
2000
2005
10.65
11.79
12.48
41.67
79.23
95.32
47.75
84.84
102.27
28.68
45.08
48.37
25.86
38.27
43.27
88398
181188
224475
29.42
48.6961.03来自20.302017
8.42 106.01 110.09 46.30 42.48 265071 70.05 23.60 528.00 22373 4.66 10987
44.17
42.59
244647
254990
68.07
69.38
23.10
23.40
446.10
506.10
19312
21628
4.80
4.66
10304
10669
统计年鉴2019》
2016
10.86 103.22 109.67 46.66 42.93 261388 70.28 23.60 513.70 21767 4.66 108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