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基础 实现课堂教学转型变革
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教学转型的实践与思考
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教学转型的实践与思考摘要:新课程标准规定,体育是一门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方式,以增进初中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是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阵地。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无法满足新课改的要求,课常教学必须依撰新课程标准的规定,以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为目的。
关键词:新课标背景;课堂教学转型;实践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心理健康水平,人们的适应能力也随之下降。
新课标背景下加强对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已经迫在眉睫。
通过体育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减少教学中的“遗憾”,有利于教师进行课堂优化研究,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提供不竭的动力。
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不仅需要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更离不开社会实践与交流。
总之在体育课堂中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下开展教育改革活动对促进我国现代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体育课堂教学转型1.1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转型体育课堂的改革,是对传统教学模式和理念进行创新性改变,使其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阶段的体育教育工作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原则。
首先应重视培养学生全面健康素质,再次注重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及师资队伍建设来促进体育课堂教学转型,教学改革创新促进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全面发展。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阶段是学生身体健康成长的一个关键时期,第一点是转变观念,并树立正确价值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改革当中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二点是转变教学观念,加强体育教师与学生们之间的合作交流,促进师生间相互理解、互相帮助。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小组合作,这样不仅能培养其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而且还能够增强体育课的趣味性。
课堂转型学习心得
课堂转型学习心得
研究心得:课堂转型
在课堂转型中,我们应该始终坚持“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
课堂教学不应仅仅是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应该培养学生的研究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终身研究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研究惯和探索精神。
如果我们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味追求学科知识点和应试高分,那只会走向死路;如果学校通过增加课时、增加科目来实现课堂转型,同样也是死路一条;如果我们仍然以拼体力、拼时间、拼作业量和做题量来提高教学质量,那更是死路一条。
现在,唯一正确的选择是以学生为本,遵循学生认知成长规律,从以考定教、以教定学,转型为以学定教。
我们应该应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最新的信息技术,重塑课堂,让课堂更具发展性、包容性和科学性。
三新”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的新做法
一、背景在“三新”背景下,指的是新基础、新技术和新要求。
新基础是指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新技术是指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先进技术,新要求则是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教学工作也必然面临新的挑战和要求。
二、教学改革1.注重学生参与。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现在的课堂教学改革注重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老师不再是单方面的传授者,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注重实践应用。
课堂教学改革不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更加注重实践应用。
教师会结合课堂内容,设置实际案例让学生思考,或者进行实地考察、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注重多元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的方法往往是单一的,主要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
现在的教学改革则更加注重多元评价,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实践操作、课堂参与等多个方面,来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
三、教育科研1.重视应用研究。
在“三新”背景下,教育科研需要更加注重应用价值。
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探讨,更需要关注实际问题,通过研究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科学的依据。
2.鼓励跨学科研究。
教育科研不应该局限在单一学科范畴中,而是需要鼓励跨学科的研究。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新时代的教育需求,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3.推动教育实践。
教育科研应该更加积极地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去,通过实践不断地检验和完善研究成果,形成良性循环。
四、结语在“三新”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需要与时俱进,更加注重学生参与、实践应用和多元评价。
教师和科研工作者需要紧密合作,共同推动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积极贡献。
在“三新”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需要与时俱进,更加注重学生参与、实践应用和多元评价,这是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的新做法。
课堂教学转型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感教育改革的重要性,而课堂教学转型正是这场改革的核心。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不断推动课堂教学转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亲身参与课堂教学转型,我深刻体会到了以下几方面的收获。
一、转变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转型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因此,我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同时,我也意识到,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二、创新教学方法为了适应课堂教学转型,我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
例如,我尝试运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项目学习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此外,我还注重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三、优化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转型过程中,我逐渐摒弃了传统的评价方式,转向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我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
同时,我也关注学生的个性化评价,尊重学生的特长和兴趣。
通过评价的优化,我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非单一的学科成绩。
四、加强师生互动课堂教学转型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互动。
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同时,我也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
通过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我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五、提升自身素质课堂教学转型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提升自身素质。
为了适应这一要求,我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和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同时,我也关注教育领域的最新动态,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融入教学中。
总之,课堂教学转型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和实践,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课堂教学转型,打造高效课堂小结2
课堂教学转型,打造高效课堂小结2一段时间的工作在不知不觉间已经告一段落了,想必大家都有了很深的感触吧,将过去的时间汇集成一份优秀小结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课堂教学转型,打造高效课堂小结2,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为了深化高中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贯彻《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教育局打造“高效课堂”实施方案》文件精神,彻底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总结以往课堂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以“导学案”教学推进课堂高效教学活动,两个多月来,学校在此做了一定的工作,具体总结以下几点:一、通过学习,树立新的理念。
推进高效课堂改革,必须彻底改变教师旧的教学观念。
为了改变广大教师的旧观念、旧思路,学校连续召开了两次全体教师会议,对开发区教育局今年全面打造“高效课堂”的工作会议精神向全校教师做了传达。
学校领导首先转变观念,通过上网观看了有关视频资料,相继学校组织教师于2月21-24日在网上进行学习高效课堂的九大教学范式,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同时教务处进行了“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相关内容的培训。
二、组建领导小组,提供组织保障。
为了切实做好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工作,学校成立了由郭延霞亲自担任组长的高效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和监督“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和实施。
同时,学校还抓好两个层面的工作:在领导层面上,领导小组抓好学习和思想动员,让课堂改革成为整个学校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在业务层面上,领导小组注重落实、承上启下和具体的操作,以各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进行实践和研究,真正做到点上有研究,线上有指导,面上有落实。
三、认真思索,确立教学模式学校在充分学习教学理论,借鉴他校先进教改经验的基本上,确定认为比较适合高中阶段的“导学案”教学模式,来推进高效课堂。
通过认真钻研和编制导学案,以导学案为载体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确保学生学习中主体地位的落实,实现学生学习的最大效益,最大限度地为师生“互动探究”提供课堂时空。
初中 课堂转型实施方案
初中课堂转型实施方案初中课堂转型实施方案。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初中课堂教学也需要不断进行转型和改革。
如何实施好课堂转型,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等方面提出初中课堂转型实施方案。
一、教学内容。
1. 突破传统教材,注重素养教育。
传统的教学内容往往局限于教科书上的知识点,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和感悟。
2. 引入多元化教学资源。
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上的内容,而是引入更多的多元化教学资源,如网络课程、教育软件、实地考察等,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中获取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
1.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教师为主导的,而现在我们应该更多地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问题导向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引入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合作学习的任务和项目,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三、教学环境。
1. 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师应该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能够为教学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智能化设备等,让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综上所述,初中课堂转型实施方案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和提升。
只有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够共同努力,为初中课堂转型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教师上课转型的心得体会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上课的方式也在不断转型。
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到“启发式”教学,从单一的课堂讲授到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这一系列的变革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工作的挑战与机遇。
以下是我作为一名教师在上课转型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一、转变教学观念在上课转型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
过去,我习惯于按照教材内容进行讲解,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我逐渐意识到,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优化教学设计在上课转型过程中,我努力优化教学设计。
首先,我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我尝试将多媒体技术、案例教学等手段融入课堂,使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最后,我注重课堂活动的组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互动性。
三、提升自身素质上课转型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
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我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我通过阅读教育理论书籍、参加教育培训、与同行交流等方式,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同时,我还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会与学生沟通,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四、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上课转型过程中,我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
因此,我努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我通过观察、交流、评价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同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五、加强课堂管理上课转型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课堂管理能力。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注重以下几点:一是建立良好的班级纪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是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三是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总之,上课转型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和实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新基础”促进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转型变革
学习“新基础”促进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转型变革作者:周婷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上旬刊)》 2018年第7期【摘要】“新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转变课堂教学价值观,将基础教育中单一传授书本上的现成知识,变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对新基础教育进行实践,充分感受新基础教育转型变革给课堂教学所带来的活力,从而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转型变革在新基础教育的研究中,是将学生看成是“具体的个人”。
凸显人类发展的主动性,是新基础教育中一直关注的重点问题。
也就是说,在新基础教育的背景之下,课堂教学的转型变革是必然的趋势。
当然,要想成功地进行课堂教学的转型变革,也要积极地学习和靠拢新基础教育。
本文在立足实践的基础之上,对在“新基础”教育基础下的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进行了分析。
一、归还学生“时空”,彰显学习主体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担心学生学不会,担心不能在规定时间完成教学进度,经常会一整节课采取的都是灌输式教学。
这样,课堂的主体就变成了教师,学生扮演的是“容器”的角色。
这种教学的方式从根本上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阻碍了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然而,在新基础教育中提出:要将课堂教学归还给学生,给予学生主动学刁的空间和时间,以此作为课堂改革的起点和突破点,这样就能够让学生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促进学习的动力内化。
例如,在教学《装满昆虫的口袋》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予学生15分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探究,之后再进行交流和分享。
首先,阅读课文,思考法布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可以让学生划一划、想一想、注一注,并试着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一下自己的想法,且可以用文章中的内容加以说明。
其次,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从课文中哪些自然段中能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呢?可以从课文里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说明吗?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究,并将时间和课堂都留给学生了,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这就是新基础教育背景下的课堂,是学生的课堂。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转变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转变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讲,学生听,注重单一的知识输入和记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和消化知识。
而在新课改中,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合作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教学方法也因此做出了相应的改变。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由传统的“灌输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和记忆。
而探究式教学则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到引导者和指导者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强调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以往的数学教学,常常只注重数学知识的纯粹性,忽略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而新课改中,教师需要通过举例、解决实际问题等方式,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实践让学生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偏重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新课改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开放性问题、数学建模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教师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同伴互助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评价。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学生的知识传授者和评价者,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和接受评价。
而在新课改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提供学习资源、指导学习方法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
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评价能力,鼓励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课堂转型及教学模式的变革
五、太原市构建新教学模 式的“343要求”
• 3特点: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以学为主 • 4环节: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课堂 展示、测评巩固 • 3精要(辅助转型): • 学生学习积极主动,能有效参与到学习活动之 中 • 教学目标明确具体且师生共明 • 重视达标性的训练与检测,达标效果明显、明 确
2. 271高效课堂
• (1)271高效课堂:将课堂教学时间和 课堂教学活动划分为“271”三个部分: 20%的时间(10分钟)为老师讲解、引 导、点拨,70%的时间(30分钟)给学 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自学、练 习、讨论、展示),10%的时间(5分钟) 让学生对当堂所学的内容进行巩固、落 实、深化、提高。
2. 271高效课堂
• (2)271高效课堂的关键要素 操作程序 学习目标 高效导学案 小组建设
操作程序
• • • • • 预习自学、探究问题 完成学案、训练应用 分组合作、讨论解疑 展示点评、总结升华 清理过关、当堂检测
学习目标——高效课堂的 方向盘
• 要保证设计科学、时间分配合理,表述 清晰; • 要工整、醒目地写在黑板右上角; • 要贯穿课堂始终,上课诠释目标,讨论 围绕目标,展示体现目标,检测回扣目 标,不偏离,不游移。
6.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教学 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条件
四、教学模式变革的趋势
1.从如何教走向如何学,构建学 生学习模式。
• 多年来,我们在如何教的问题上了投入了极大 的精力,却很少研究学生如何学。今天基础教 育改革的核心正在从如何教转变为如何学。 • 把为教师编写使用的“教案”改成教师为学生 编写使用的“学案”,课堂教学终于打破了多 年不变的“目中无人”的模式,这也意味着课 堂教学必将以“适当引导”逐步取代“全盘讲 授”。
新课程理念进课堂 实现课堂教学新突破
新课程理念进课堂实现课堂教学新突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课堂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改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学生的被动接受,而现代的教学理念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和引入新教育技术等方面,探讨新的课程理念如何进一步进入课堂并实现教学新突破。
一、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新的课程理念进入课堂的前提和基础。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
而新的课堂教学改革则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辅导者。
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
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支持。
教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如启发式教学、问题解决教学、合作学习等。
教师还需要掌握一些教学方法和工具,如多媒体教学、教学设计等。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教师可以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二、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模式是实现课堂教学新突破的重要手段。
创新教学模式包括个性化教学、探究式教学和项目化教学等。
个性化教学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优势和兴趣,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化教学通过将学习内容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实践能力。
创新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需求。
教师还需要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内容是新的课程理念进入课堂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课程内容注重基础知识的教授,而现代的课程内容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现课堂转型,推进教学改革4页word文档
实现课堂转型,推进教学改革苏州市新庄小学李美芬老师:我认为,课堂转型首先需要我们教师准确定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则是课堂教学的引领者、组织者。
其次,课堂上我们就要准确处理好教师、学生、教材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摒弃“灌输式”的教学,在课堂上与学生平等对话,带领学生共同学习、研究。
教学中,教师不需要面面俱到、逐段逐段地讲读,只要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就行了;教师应该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并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激励学生主动学习,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我想,如果能做到这些,所谓的课堂教学转型也就成功了。
当然,这只是纸上谈兵,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还需不断地去实践、反思。
[孙景华点评]李老师的观点抓住了转型的本质问题:“课堂转型首先需要我们教师准确定位。
”这是从教师的角度说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领者、组织者。
教学中,教师不需要面面俱到,只要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就行了;教师应该尊重学生,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李老师的观点有见地,也很深刻。
我想再补充一句:教师应该关注全体学生,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全体学生,让学生人人都能拥有自己的学习空间。
苏州市城西中心小学潘馨兰老师:与传统教学不同,现代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对话,不能再是简单机械地师教生从、师读生听、师问生答,在40分钟的课堂学习时间中,成功的师生对话是有实效的,学生能主动地在对话中获得知识与智慧。
但由于生活经验、知识水平以及思维能力的局限,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带有个性化的理解与感悟不可能都是正确、合理、清晰的。
因此,作为主导的教师,首先要正确理解课文内涵,准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说在师生对话前,教师与文本就应有一次深入的对话。
练就了一双能在沙中淘金的“火眼”,教师才能对学生的“节外生枝”,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反应与引导,与学生一起徜徉在文本之中。
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型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所谓“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
倡导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是新时代的诉求,实现这种诉求说到底就是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型。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说:“从课堂的战略地位出发,确保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课堂一端连接学生,一端连接民族的未来,教育改革只有进入到课堂层面才真正进入了深水区,课堂不变,教育就不变,学生就不变,课堂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地带,只有抓住课堂这个核心地带,教育才能真正发展。
”可见,改革中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作为教育实践者,如何正确引领广大教师从讲堂走向学堂,既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当务之急。
一、保留原有课堂教学的价值19世纪中叶,班级授课制已成为西方各国教育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始于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国文馆,以后逐步完善,直至今天,仍然是基础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式。
班级授课制有其重要的价值:一是有利于经济社会培养人才;二是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三是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四是有利于资源共享。
但它也同时显现出明显的不足:一是不利于照顾学生的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16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区域整体推动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FHB160523)研究成果。
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型蔡守怡(秦皇岛市教育局,河北秦皇岛066000)摘要: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是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需要引领教师的教学转型,并以事实为依据,在调研、分析、总结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的前提下,充分借鉴全国各地的课堂教学改革经验。
实践证明,“354高效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教师有路可走,改革有法可依,管理有章可循,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能力,促进其自我成长,实现课堂教书育人的目的。
“新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研究
“新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研究“新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研究,是一项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学校转型性变革综合研究,以“培育生命自觉”“成事成人”为核心价值,以实施义务教育的中小学为对象,以实现当代中国学校整体转型性变革为目标,通过学校整体转型变革、校际生态区建设等实现区域教育内涵优质均衡。
由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率队主持,先后经历探索性(1994-1999年)、发展性(1999-2004年)、成型性(2004-2009年)、扎根性(2009-2012年)、生态式(2012-2015年)研究阶段。
目前处于生态式推进共生体建设的第二阶段。
全国十余地区、百余学校、数千教师、数万学生参与研究,研究团队研课达3万余节。
一、形成过程本项目根据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对学校培养新人的改革要求,主要解决当代教学理论与学校教育实践重建、新型教师队伍培养、课堂教学形态改造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针对学校教学普遍存在的“重知识,忽视人、忽视学科教学育人价值、忽视学生积极、健康、主动发展”等根本问题,采取整体综合改革,理论适度先行、理论与实践交互生成,贴地式深入学校教学实践、日常化高频现场研讨等方式,在持续不断的日常反思与重建中提升教师教学智慧与变革内生力。
20余年研究积淀,形成了“新基础教育”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过程观、评价观等教学改革系列理论;创生了以“有向开放—交互反馈—过程生成—开放延伸”等为展开逻辑的互动生成的课堂教学新形态;创制了为教师日常改革所用的“教学设计评价表”、“教学过程评价表”、“教学反思与重建评价表”、“教研组建设评价表”等系列“新工具”;出版了直接指导中小学语、数、英三门学科的教学改革指导纲要和系列课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年再版);闯出了区域内以校际合作为载体共建区域基础教育改革生态圈,生态式推广改革成果,提高学校内生力的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径;创造了在日常研究性教学改革实践中培养新型教师的新理论和新经验(如图1)。
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的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的转变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课程改革是一次全方位的改革,涉及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
目的是要把知识的传播、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完善其人格,开发其潜能。
所以也可以说,这是一场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一个由课程改革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更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里的一场深刻革命。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要进行以下方面的转变才能创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课堂。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由传统的“学科本位”转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是一种简单的知识传授的过程。
教师的教学主要是以行为论和信息处理论为基础,讲述是主要的教学方式;教师的职责是将基本的数学知识点和数学分析技能提供给学生。
学生再通过练习,巩固这些知识点和基本的数学规律,掌握基本的套式的数学分析方法。
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强调突破学科本位,重视学科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强调规律的探索和原理的应用。
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作为教学的目的,逐渐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式学习,探究式学习。
使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能够自行将知识进行连接,能够通过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内化,形成属于自己的数学能力。
例如我在讲“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一课时主要围绕四个问题展开。
问题1:如何画出正弦函数y=sinx的图象?问题2:哪些点在确定正弦函数y=sinx的形状时起关键作用?问题3:如何得到正弦函数y=sinx的图象?问题4:怎样画出余弦函数y=cosx的图象?第一个问题是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思想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而第二,三个问题是围绕正弦函数的图象进行教学,步步深入,层层设疑,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问题4是从前面的学习中得到知识和方法上的迁移,形成属于自己的数学能力。
“新基础教育”教学变革研究的“生命·实践”特质
中小学管理_ 2021 / 05 |本刊视点I27“新基础教育”教学变革研究的“生命■实践”特质^李政林李政涛(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上海200062)摘要 "新基础教育”提出了"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目标与价值追求。
在教学变革中,"新基础教育”通过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合作的研究型变革实践,推动基础教育教学在教学观念、教学实践与教学生态三个层面的变革。
具体而言,包括基于"具体个入n概念重构教学观念,基于“主体交往”理论重构教学过程与变革实践,基于"动力内化"的变革目标,在教学生态层面提出推进型评价与教师思维方式转型的主张。
三个层面彼此关联、交互生成,形成了具有“生命•实践”特质的"新基础教育"教学变革研究。
关键词 教学改革;新基础教育;教学变革研究;"生命•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 k.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2-2384 (2021 ) 05-0027-04(请扫本刊二维码)自1994年以来,“新基础教育”研究已持续推进27 年,走出了一条基础教肓变革研究的本土道路。
这一持 续推进的变革研究,既源于教育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工作 者长期以来的教育信念,更源于‘‘新基础教育”研究一 直秉持的"生命■实践”的眼光:以促进人的生命发展、生命质量的提升为志业,将教育定位为"直接点化人之 生命的社会实践活动”,[1]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 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21;在教育实践中,聚焦“成事成 人''的核心价值,始终将人的“生命”与主体‘‘实践”置于 教育教学变革研究的首要位置,在‘‘事”与“人”的层面 不断延续拓展。
教学变革是学校变革的“突破口 ”“落脚点”,透过 “生命■实践”之眼,"新基础教育”提出了 "让课堂焕 发生命活力"[31的目标与价值追求,通过理论研究者与 实践工作者合作的研究型变革实践,让教学由‘‘塑造 人”转向"成就人”,学校由"大工厂”转为"生命场",实 现教育实践与个体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的交 互生成,呈现出"新基础教育”在教学变革研究中所独;育人价值有的“生命■实践”特质。
课堂变革研究方法论转换及其实践重构——基于“新基础教育”_研究的分析
上、 形式上保证教师能够高效地讲完知识点ꎬ 而且通过不断刷题还能保证多数同学内化所讲的知识
点ꎬ 达到听懂、 记住、 运用知识的能力水平ꎮ 有经验的教师ꎬ 娴熟开展 “ 讲、 练、 评” 教学ꎬ 尤其在
“ 练” 的环节ꎬ 通过学生做题收集学生在课堂中的现场状态ꎬ 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ꎮ 但是ꎬ 多数情况
的整体框架ꎮ 基于 “ 教学” 单位ꎬ 在实践中创造出逐层提升、 整体推进的互动生成式课堂变革实践结构ꎮ 内在
逻辑上ꎬ 课堂教学过程依据分析单位分为资源生成、 过程生成、 拓展生成三个阶段ꎬ 实现阶段间 “ 内容深化、
问题生成” 的综合融通ꎮ 相应地ꎬ 外在形态上ꎬ 课堂教学实施分为开放式导入、 核心过程推进、 开放式延伸三
位下ꎬ 教师在课堂上的首要教学任务是讲完所有的知识点ꎬ 尽可能涵盖考试内容范围ꎻ 而学生首要的
任务是 “ 听得懂” “ 记得住” “ 用得来” 教师所讲的知识ꎮ 更进一步ꎬ 学生还要通过 “ 刷题” 进行练
习ꎬ 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理解ꎬ 并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解题能力等ꎻ 通过正确 “ 做题” 来证明自己
———基于 “ 新基础教育” 研究的分析
张向众1 ꎬ 李正福2
(1. 云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ꎬ 云南 昆明 650500ꎻ
2. 楚雄师范学院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ꎬ 云南 楚雄 675000)
摘 要: 新时代课堂变革挑战在于寻求 “ 教师中心” “ 学生中心” 的破与立ꎬ 整体推进课堂教学的交互作
内的课堂 “ 高效” ꎮ 但是ꎬ 教师也越来越认识到ꎬ 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及其主动思考ꎬ 既不能促进学生
能力发展、 潜能开发ꎬ 也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ꎬ 当堂听懂教学内容ꎬ 只能通过课后再花费时
新基础教育心得体会(4篇)
新基础教育心得体会(4篇)新基础教育心得体会(通用4篇)新基础教育心得体会篇1在领悟社会转型与学校教育转型的背景下,“新基础教育”呼唤着一种富有生命活力的、健康的个体的出现。
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出于每个人生命深处的呼唤与需要。
正是由于回到了任何人都具有的“生命”这一原点上,“新基础教育”理论及其实践所面对的就不仅仅是少数人,而是拥有生命、向往生命发展的所有的人。
“新基础教育”的召唤力正来自于此。
它追求一种健康向上、积极达观的生命态度与精神状态,追求一种坚实的探究性的生命成长过程,追求一种自我寻求发展资源、积极实践、综合互动的复杂的思维方式,追求一种主动的生存方式。
“新基础教育”是相信生命的力量的,是相信学校教育的力量的。
生命有着内在的力量,无论在何种情境下,有生命活力的人不会缺少希望、不会缺少信心、不会缺少力量。
而学校教育,能够给生命以力量、给生命以阳光。
“新基础教育”追求着学生的生命成长。
一个个新生的、充满绿意的生命,在全面的、全程性的学校教育改革过程中获得成长,这是“新基础教育”的一贯追求。
“新基础教育”关注着教师的生命成长。
“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
”这句话,已经成为打动众多教师的一句名言。
也许,这句话的亲和力与感召力,正来自于它对教师生命质量的深切关注。
随着时代的变化,教学的观点与理论、方法与手段也在不断更新,教师也要学习。
教育不是把现成的东西像商品一样,放在你手里,你接过来,就学会了。
知识的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传递的过程,它需要发生一个主体的转换。
两个主体之间通过互动实现知识的一种转换,由外在的转化成内在的,成为构成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做教育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研究,不断地探索,不断地重新认识。
教育事业对喜欢挑战的人不会满足,当然光喜欢挑战还不够,还要热爱人、喜欢人。
基础教育中的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
基础教育中的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迅猛变化,基础教育中的课堂教学也面临着改革与创新的迫切需求。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求。
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需要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
首先,基础教育中的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重视知识的灌输,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激发他们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小学的科学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并引导学生从实验中获取答案,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基础教育中的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注重学生的互动参与。
过去,课堂上的教学往往是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
这种模式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缺乏兴趣,学习效果也不理想。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课堂互动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合作,相互交流和分享彼此的思考。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再次,基础教育中的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理论教学,忽略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实验和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在中学的化学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他们亲自动手实践,通过实验获得知识,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最后,基础教育中的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注重个性化教育。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和特长,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个性化教学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例如,在小学的美术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特长,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自由创作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新基础”实现课堂教学转型变革厦门市松柏小学黄德芳林振才【内容摘要】2015年春思明区教育局加入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研究。
一年来,新基础教育学习、研究,给了我们学校新基础教育研究的时间与空间。
2016年学校青年教师“无涯杯”教学比武,数学教研组的四位青年教师学以致用,设计出具有新基础教育“味道”的教案,运用于“无涯杯”教学比武的课堂,四节课均体现出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转型变革的要求。
【关键词】大问题还工具还时空代思维2015年5月,厦门市思明区教育局加入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研究,并聘请叶澜教授的研究团队亲临思明区指导新基础教育研究。
新基础教育的深层目标就是定位在“成人”的意义上,就是要改变师生在学校的生存方式,促进课堂教学的变革,通过课堂教学变革和学生工作变革,培养主动健康发展的新人。
新基础教育研究,把学生当作“具体个人”。
人的主动发展,是新基础教育研究始终关注的核心问题。
因此新基础教育研究要求我们的课堂教育转型变革。
要实现课堂教学的转型变革,就要学习新基础教育,靠拢新基础教育。
一年来的新基础教育学习、研究,给了我们学校新基础教育研究的时间与空间。
2016年5月10日,厦门市松柏小学每年一届的“无涯杯”青年教师教学比武大赛又拉开序幕,此次数学教研组的四位青年教师学以致用,设计出具有新基础教育“味道”的教案,运用于“无涯杯”教学比武,从以下四个方面反映了课堂教学如何适应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变革的要求。
一、运用“大问题”引领,发展学生思维《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指出,所谓“大问题”相对于细碎的小问题,“大问题”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需要学生检索已有知识,调用已有解决问题的路径,需要思考的时间和思维水平。
设计“大问题”之目的,在于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课堂,真正做到“放下去”。
改变课堂“小步走”的现象。
“大问题”的特征——聚焦教学目标,生成丰富的教学资源;调用恰当的旧知进行重组。
例如,一年级数学下册p74,运用“小括号”解决问题。
教师不是在教教材,而是运用“大问题”组织教材,用教材来教。
教师设计的“大问题”——同学们看这幅主题图,你获得什么数学信息?生1:两次一共剪去多少多少个?用2+3=5(个)生2:第一次剪去2个,第二次剪去3个,还剩多少?用10-2-3计算。
老师:今天,我们就一起进一步探讨“还剩多少个”的问题。
这一“大问题”直捣教学目标,既生成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调用恰当的旧知进行重组,适时引出今天要学习的新知,然后进行知识的重组,进而进入新知教学。
这一“大问题”的引领,既达到检索已有知识,调用已有解决问题的路径,又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一举两得。
“大问题”克服课堂教学“小步走”的现象,避免“是、不是”的封闭性问题,避免填空式与暗示式的问句。
避免课堂教学的“点状思维”和“细碎化”的问题。
二、运用“还工具”策略,发展学生能力《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指出:“把‘工具’定位在两个‘结构’上——教学内容的结构和学习方法的结构,教学中教会学生掌握‘结构’。
在新基础教育研究中,进行“两段式教学长程设计”,通过‘教结构’和‘用结构’由慢而快推进教学过程,最终让学生运用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主动在课堂中学习新知,发展能力”。
譬如,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中“搭配”问题。
厦门市松柏小学的张婷老师巧妙地运用教材,先从2件衣服和2条裤子搭配入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一摆,得出有4种搭配方法。
然后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4种搭配方式。
生1:(文字描述)1件衣服分别搭配2条裤子,有2种方法,2件衣服就有4种搭配方法。
生2:用衣服和裤子分别连线,表示有4种搭配方式。
生3:把两件衣服用A1、A2表示,把两条裤子用B1、B2表示,通过连线也有4种搭配方法。
生4:把2件衣服分别A、B表示,2条裤子分别用C、D表示,A分别连线C和D,B分别连线C和D,表示出4种搭配方式。
生5:用2×2表示,第一个2表示有2件衣服,第二个2表示每件衣服分别有2种搭配方法。
上述过程,是一个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的建构过程。
学生通过操作、交流、汇报的学习过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符号化上升到数学化。
学生掌握了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后,接下来就是“用结构”解决问题了,这就是新基础教育提出的“长程两段式”教学设计。
师:六一儿童节,妈妈买2件衣服和2条裤子,奶奶又买了1条裤子。
这时又会增加几种搭配方法?总共会出现多少种搭配方法呢?怎样用算式表示?生:增加2种搭配方法,总共6种,就是2×3=6师:爷爷又买了1件衣服,现在总共3件衣服和3条裤子,总共又有几种搭配方法?又怎样用算式表示呢?生:有9种搭配方法,就是3×3=9(种)师:第一个3表示什么?第二个3又表示什么?……师:如果4件衣服搭配4条裤子,4件衣服搭配5条裤子呢?(学生运用“工具,运用“结构”自主练习)实际上,对于《教育学》而言,“教结构、用结构”的问题应该就是知识的迁移和方法的迁移问题。
“教结构和用结构”的问题是一个教学策略问题,它体现建构主义的教学观点。
学生掌握了某个策略,往往会促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三、实行“还时空”做法,凸显学习主人传统课堂教学,教师当心学生不会,当心教学进度不能完成,就实行“满堂灌”。
课堂的主体是教师,学生不是学习的主人,而是“容器”。
课堂应该是“学堂”而不是“讲堂”。
课堂学习的主人应该是学生,如何让课堂凸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基础教育的妙招。
《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提出,课堂重建主动尝试“五还”。
其中“还时间着重谈到”每节课至少有1/3时间,甚至2/3的时间让给每个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思考、操作、交流、讨论、汇报。
还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课堂条件。
再如,厦门市松柏林小琼老师执教的一年级数学下册p74,运用“小括号”解决问题。
本课的重点就是认识“小括号”,并会正确计算有小括号的算式。
本课的难点就是认识“小括号”,知道“小括号”的来源。
师:要想求还剩多少,同学们列出两个算式10-2-3=5 和 10-2+3=5,如果按从左到右的计算顺序,那么10-2+3就不是等于5了,能有什么办法让10-2+3这个算式当中的2+3先算呢?同学想想试试?这个教学环节,教师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然后又把讲台和黑板这个空间让给学生,让学生汇报。
生1:把10-2+3当中的2+3用下划线表示先算,得出图(1)算式。
生2:把10-2+3当中的2+3用大括号表示先算,得出图(2)算式。
生3:把10-2+3当中的2+3用方框表示先算得出图(3)算式。
生4:把10-2+3当中的2+3用括号表示先算得出图(4)算式。
师:现在就一起重点研究学习第四种先算的表示方法——小括号(板书课题)这文化环节是这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教师这样安排也凸显了这节课的“亮点”。
为了这个“亮点”,教师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思考、交流,又把讲台这空间还给学生汇报,实行“还时空”的做法,突出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新基础教育所实施的“五还”做法,强调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实际上,也非常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这样的课堂值得变革。
四、革除“代思维”旧式,实现重心下移传统课堂教学往往就是优生思维替代差生思维,个别思维替代集体思维,教师思维替代学生,没有将重心下移到“中下生”,更没有将重心下移到“学困生”。
《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提出:“重心下移”是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独立地面对问题,并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为此,要注意“三个改变”——第一,改变“替代思维”,使教学的重心从教师和个别学生下移到全体学生,不要一有几个学生举手、回答,有了答案就立即收场。
第二,不同状态的学生都积极参与互动。
第三,改变教学缺乏针对性的现象。
此次无涯杯的四位教师的课堂,或多或少地存在“替代思维”现象,没有把重心下移全体同学,更没有把重心下移到“学困生”,就是用个别学生思维代替全体同学思维,用教师思维替代学生思维。
所以就无法生成课堂教学资源,更谈不上“资源回收”。
譬如,四年级数学教师t ea cher陈执教的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
师:组织读题,审题,同学们打算怎样做?优生1:用移多补少,让每个同学都是13个优生2:用(14+15+11+12)÷4=13计算教师:(14+15+11+12)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优生3:(14+15+11+12)表示总数,4表示份数教师:对了,用“总数÷份数”就是平均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均数”。
这个环节应该花个10—15分钟的时间,让全班同学运用学习单以下五步走。
第一步:运用“大问题”独立思考——能用什么方法求出“平均有多少个?”第二步:安排不同状态的学生交流、汇报第三步:统计和了解各种做法的人数,并进行解决方法的优化,引导到方法三。
第四步:让全班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说说(14+15+11+12)÷4=13所表示的意思,最后归纳总结为“总数÷份数=平均数”。
这就是“教结构”的问题。
第五步:“用结构”分析和解决例题2。
同时还要在这个教学环节,关注“中下生”,从“中下生”中找找生成的教学资源,并进行“资源回收”,充分利用生成的资源为教学服务,做到重心下移,关注教学生成。
这样五步走,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主动学习。
结语:一年的新基础研究,让我们知道了课堂教学应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整体性实践活动,是师生交互作用并生成智慧的动态过程。
如果我们教师课堂上能注意运用“大问题”的引领,发展学生思维;运用“换工具”策略,发展学生能力;实行“还空间”做法,凸显学生主人;革除“代思维”旧式,实现重心下移。
长此以往,在课堂上真正实现将重心下移到全班同学,关注中下学生,关注教学生成,课堂教学将会真正实现转型变革,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参考文献】叶澜“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M】海峡出版发行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