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作组:初二四班:曹玮琦、蔡沚轩、张嘉琪、邓佳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图片欣赏 2.简介 3.起源和材料、结构特点 4.与编钟一同出土的乐器 5.编钟音乐 6.提问时间 7.曾侯乙编钟的简介
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78年在湖 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 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 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起源 早在3500年前的商代,中国就有了编钟,不过那时的编钟多为三枚一套。后来随着时 代的发展,每套编钟的个数也不断增加。古代的编钟多用于宫廷的演奏,在民间很少流 传,每逢征战、朝见或祭祀等活动时,都要演奏编钟。 发音原理 编钟的发声原理大体是,编钟的钟体小,音调就高,音量也小;钟体大,音调就低,音 量也大,所以铸造时的尺寸和形状对编钟有重要的影响。 材料 曾侯乙编钟用料是铜、锡、铅合金,全套编钟上装饰有人、兽、龙等花纹,铸制精 美,花纹细致清晰,并刻有错金铭文,用以标明各钟的发音音调,它是公元前433年的实 物。可见,远在2400多年以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和铸造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它比欧洲十二平均律的键盘乐器的出现要早将近2000年。 结构特点 曾侯乙编钟数量巨大,完整无缺。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3层钟架上。最 上层3组19件为钮钟,形体较小,有方形钮,有篆体铭文,但文呈圆柱形,枚为柱状字较 少,只标注音名。中下两层5组共45件为甬钟,有长柄,钟体遍饰浮雕式蟠虺纹,细密精 致,外加楚惠王送的一枚镈钟共65枚。钟上有错金铭文,除“曾侯乙作持”外,都是关 于音乐方面的。 在鼓中部和左面标出不同音高如宫、羽、宫曾等22个名称,另一面铸有律名、调式 和高音名称以及曾国与楚、周、齐、晋的律名和音阶名称的对应关系。另有一件镈钟, 位于下层甬钟中间,形体硕大,钮呈双龙蛇形,龙体卷曲,回首后顾,蛇位于龙首之上, 盘绕相对,动势跃然浮现。器表亦作蟠虺装饰,枚扁平。镈钟上有铭文,记述此镈钟乃 楚惠王赠送的殉葬品。
一、曾侯乙编钟为什么被海内外专家学者称为 世界第 八大奇迹? 答:世界第八大奇迹,不是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墓编 钟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学界为之震惊,因为在两千多 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乐器,如此恢宏的乐队,在世界 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曾侯乙墓编钟的铸成,表明 我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 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我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 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中国古代汉族大型打击乐器,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中国 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 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 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 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引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铜钟,由古代侍 女用小木槌敲打奏乐。 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发现中国在西周时期就有了编钟,那时候 的编 钟一般是由大小 3 枚组合起来的。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的编钟数目就逐渐增多 了,有 9 枚一组的和 13 枚 一组的,等等。1957 年,在我国河南信阳城阳城址 出土的第一套编钟13枚演奏的东方红乐曲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唱响太空。 编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打击乐器,是钟的一种。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 战国直至秦汉。编钟由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钟有次序地悬挂在木架上编成一组或 几组,每个钟敲击的音 高各不相同。由于年代不同,编钟的形状也不尽相同,但钟身都绘有精美的图 案。
四、编钟属于什么类型的乐器? 答:编钟属于体鸣乐器,是靠乐器本身的震动。打击乐器中的金属类和板类 大多都属于体鸣乐器;膜鸣乐器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薄膜振动发声的,民乐中 鼓类就属于膜鸣乐器;而气鸣乐器则是气体通过乐器时震动发声,如埙、萧 等;弦鸣乐器则最多,像民乐队中各类弹拨和拉弦乐器都属于弦鸣乐器。 五、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有何重要意义? 答: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学界为之震惊,因为在两千多年前就 有如此精美的乐器,如此恢宏的乐队,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曾侯 乙墓编钟的铸成,表明我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 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我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 的骄傲。 六、曾侯乙是什么人? 答:1978年,在今湖北省随州市区西约一公里处的擂鼓墩,曾侯乙编钟考古 工作者对其墓葬(后来证实)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举世闻 名的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盘等,同时出土文物还有大量兵器、乐器、铸造 精良的漆器、青铜器等,共15000多件,其中9件被定为国宝级文物。出土的 文字材料说明曾侯乙是一位名乙的曾国诸侯王。从楚惠王送给他的一件青铜 镈上的三十一字铭文看,曾侯乙死于公元前433年或稍晚,通过对其尸骸的碳 14测定,曾侯乙尊盘可以推定曾侯乙的死亡年代在公元前433年到公元前400 年之间,他死时年龄在42―45岁之间。综合考察其他材料,曾侯乙应当生于 公元前475年或稍晚,约在公元前463年前后成为诸侯王,在位约三十年。出 土文物表明,曾侯乙生前非常重视乐器制造与音律研究,兴趣广泛,同时也 是擅长车战的军事家。
曾侯乙编钟 - 音乐特色 曾侯乙编钟的音色优美,音质纯正,基调与现代的C大调相同。它音域宽广, 有五个八度,比现代钢琴只少一个八度。中声部约占三个八度,由于有音列结构 大致相同的编钟,形成了三个重叠的声部,几乎能奏出完整的十二个半音,可以 奏出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音乐作品。根据现代学者的研究、推想,这套编钟 演奏时应由三位乐工,执丁字形木槌,分别敲击中层三组编钟奏出乐曲的主旋律, 另有两名乐工,执大木棒撞击下层的低音甬钟,作为和声。 曾侯乙编钟 - 出土意义 20世纪80年代初,湖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武汉机械 工艺研究所、佛山球墨铸铁研究所、武汉工学院和哈尔滨科技大学等单位上百名 科技人员通力协作,采用了激光全息摄影和扫找电镜等现代技术手段,对这套编 钟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中国早在两干四百多年前就摸索出了铜、锡、铅三种成 分的最佳配方,以获得优美的音色;掌握了钟体大小,钟壁厚薄与音高的严格比 例,铸造出不同音高的编制系列;设计了“合瓦式”的独特钟形与复杂的钟腔结 构,形成了奇妙的一钟双音和优美的旋律。这套编钟音域宽广,十二个半音齐备。 由于有了完备的中间音,所以能在任何一个音上灵活自如地旋宫转调。尤为可贵 的是,钟体和附件上,还篆刻有二千八百多字的错金铭文,记载了先秦时期的乐 学理论以及曾和周、楚、齐等诸侯国的律名和阶名的相互对应关系,这一重大发 现,据弃了所谓“中国的七声音阶是从欧洲传来”的说法。 它的出土说明,早在战国时期中国的音乐文化和铸造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 的水平,它比欧洲十二平均律的键盘乐器的出现要早将近2000年。
三、曾侯乙编钟为什么会一钟两音? 答:在古代,世界各地都有钟,但它们都没有成为乐器,这是因为这些钟的截面是正圆形的,声音 持续时间太长.唯独中国的编钟的截面象两片瓦合在一起,因为钟体扁圆,边角有棱,声音的衰减 较快,所以能编列成组,作为旋律乐器使用. 在湖北省随州市出土的曾侯乙墓编钟共有65件是迄 今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一套编钟.曾侯乙墓编钟铸造于两千五百年前的战国时代,它气势恢宏, 总重量达到两千五百多公斤,加上横梁、立柱等构件,用铜量达五吨之多,这在世界乐器史 上是绝无仅有的。更神奇的是,每一个编钟都能发出两个乐音,这两个音恰好是三度的关系。 曾侯乙墓编钟的音域宽达五个半八度,且十二个半音齐备,是世界上已知最早具有十二个 半音的乐器。编钟的发声原理大体是,编钟的钟体小,音调就高,音量小;钟体大,音调就 低,音量大,所以铸造时的尺寸形状,对编钟有重要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铸钟仍不是一 件易事。有的编钟形体很大,高度超过一米五,制造时需要用136块陶制的模子组成一个铸 模,灌注摄氏近1000度的铜水才能得到。从出土得编钟来看,它们不仅音调准确,而且纹饰 极为精细,说明商周时期对青铜模具的制造技术运用的极为熟练。 编钟在铸造时,除了考 虑钟的美观,还要注意它的声学特点。这钟被称为枚的突出,就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它还能 加快声音的衰减。 青铜是一种合金,主要成分是铜,又加进了少量的锡和铅,各种金属成 分的微妙的比例变化,对钟的声学性能、机械性能有重大的影响。 青铜中锡含量的增加, 能提高青铜的硬度。但含量过多,青铜就会变脆,不耐敲击。铜中加铅,可降低熔点,增加 青铜熔铸时的流动性,还可以减弱因加锡导致的脆性,使所铸的钟耐击经用。但是,含铅量 过高,钟的音色又会干涩无韵。而曾侯乙编钟里,铜、锡、前的含量达到了最合理的比例, 可见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对合金成分与乐钟性能的关系有精确的认识,正因为如此,铸 出的钟才音色优美,经久耐用。 曾侯乙编钟在一个钟上能敲出两个准确的音乐,这一现象 一度使人感到惊奇和困惑。经声学检测发现编钟能发双音的机制在于它的合瓦形状。当敲击 钟的正面时,侧面的振幅为零,敲击侧面时,正面的振幅为零。这样双音共存一体,又不会 互相干扰。 也许是过于复杂的缘故,汉代以后编钟的制造技艺就失传了。今天,人们借助 现代科学的手段,才得以了解编钟的奥秘,领略古人智慧的光辉。
1.竹枝词 2.屈原问渡 3.楚商 4.幽兰
5.国殇
返回
编磬为古代乐器一种,用石或玉制作,十六面一组。它的音色,除黄钟、大吕、 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等十二正律 外,又加四个半音,演奏打击时,发出不同音响,清宫所藏玉编磬,是清乾隆 时制,在重大典礼演奏中和韶乐时使用。 编磬是可以演奏旋律的打击乐器,多用于宫廷雅乐或盛大祭典。 编磬就是把若干只磬排成一组,每磬发出不同的音色,可以演奏旋律。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在湖北的江陵和随县出土了大型编磬。湖北江陵 纪南故城,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国都,1970年在这里出土了一套25枚编磬。 磬体用青色石灰石制成,上部作倨(gōu)句形,下作微弧形,表面都有较清 晰的彩绘花纹和略显凹凸的花纹。其中4枚绘有凤鸟图,色彩高雅,线条流畅。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全套编磬共四十一枚,石制,分上下两层悬挂,上层 十六枚,下层十六枚,另有九枚可随时调用,这套编磬与编钟密切配合,可在 同一调高上迚行合奏或同时转调演奏。其音响效应“近之则钟声亮,进之则磬 音彰”。 1980年下半年,湖北省博物馆和武汉物理研究所合作,将这套2400多年前的战 国初期大型编磬复制出来,其发音与原编磬的标音铭文相符,低音浑厚洪高, 高音明澈,音色优美而动听,音域达三个八度,可以旋宫转调,演奏多种乐曲。 清代的编磬,主要用于皇帝与王公大臣庆典的“丹陛大乐”、宫中大型宴会的 “中和清乐”和“丹陛清乐”。清乾隆年间制作的编磬,16枚为一套,大小相 同,厚度有异,采用新疆和田碧玉,其形与特磬一致,只是体积较小,每次演 奏时全套都要使用,随乐曲旋律击奏。在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乾隆皇帝 还用黄金制作了一套金编磬,和它一起使用的还有一套金编钟。
曾侯乙编钟 - 复制利用 为了使曾侯乙编钟发挥更大作用,科学工作 者将它迚行了复制。1983年1月6日至9日,中国音 协、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学会、考古学会的学 者专家共八十多人,在武汉对复制的编钟迚行了 鉴定。专家聆听和比较了原件和复制品每个钟的 音色、音高,并交替欣赏原件的录音和复制编演 奏的 《胡笳十八拍》 、 《梅花三弄》 、 《浏阳 河》 、 《圣诞夜》 等中外乐曲。他们认为复制品 确实达到了原件的音响效果,高音区清脆,明亮, 悠扬;低音区浑厚,深沉,气势磅礴。其中演奏出 的大多数音乐与原件的差异小于正负五音分之内, 为一般听众所难以辨别。
二、编钟最早什么时候出现? 答: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 由于年代不同,编钟的形状也不尽相同,但钟身 都绘有精美的图案。早在3500年前的商代,中国 就有了编钟,不过那时的编钟多为三枚一套。后 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每套编钟的个数也不断增加。 古代的编钟多用于宫廷的演奏,在民间很少流传, 每逢征战、朝见或祭祀等活动时,都要演奏编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