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打草惊蛇的成语故事
打草惊蛇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打草惊蛇的成语故事及解释打草惊蛇的成语故事及解释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打草惊蛇的成语故事及解释,欢迎阅览。
【汉字书写】:打草惊蛇【汉语注音】:dǎ cǎo jīng shé【成语出处】: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渎物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
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成语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多用于否定句。
【打草惊蛇的意思】:打草的时侯却惊动了潜伏在草丛里的蛇。
原比喻罚了甲让乙受到惊吓。
后比喻做事情不够严密,走漏了风声,使对方有了警觉和防范。
这一计是三十六计中的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的近义词】:因小失大、操之过急;【打草惊蛇的反义词】:引蛇出洞、欲擒故纵;【打草惊蛇的'故事】南唐时期,涂县的县令王鲁徇私枉法,在当地疯狂的搜括老百姓的钱财。
因此他下边的人也学着他四处敲诈,搞得百姓苦不堪言。
后来大家上书状告县衙主薄。
状书到了王鲁手上的时侯他吓得惊出了一身冷汗。
虽然状书上写的是主薄的罪过,但这些事情每一件都跟他有关系。
王鲁边看边想对策:我要是受理了案件查下去的话自已马上会暴露,不查的话他们肯定还要再上告。
于是他提笔批阅道:“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他的意思是:虽然你们告的是我的下属主薄,但是我感觉事情不是一般的严重,就像打草的时侯惊动了藏在草里面的蛇。
【打草惊蛇例句】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宋.朱熹《答黄仁卿书》:“但恐见黄商伯狼狈后,打草惊蛇,亦不敢放手做事耳。
”【打草惊蛇造句】警察在破团伙案件的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耐性,顺腾摸瓜,切不可打草惊蛇让其它犯罪嫌疑人跑掉。
当他发现妻子有婚外情的时侯,他不想打草惊蛇惊动他们,他只是暗暗地开始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
成语故事《打草惊蛇》
打草惊蛇在一本古书里,记载着这么一个故事:唐朝时候有个人名叫王鲁,是当涂县的县令,他爱财如命,贪污成习。
有一天,当涂县的百姓联名写了状子,告发他手下的主簿受贿。
王鲁接过状子,心里十分害怕,不由自主地在状子上写了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意思是说,你打的虽然是草,而我却像草地里的蛇一样惊恐了。
从此,便留下了这个“打草惊蛇”的典故,常用来比喻行动不慎密致使对方有了防备。
夏天,人们在山坡上劳动,或者去野外旅行,有时会惊动蛇它突然从脚下穿过,还没有等你喊出口,它已经“嗖”地一声,逃之夭夭了。
“蛇的眼睛真亮,人还没有到跟前,它就看见了!”人们这么猜测。
蛇的视力真的比别的动物敏锐吗?科学家着手研究蛇的眼睛。
蛇的眼睛虽然很大,但它的视力并不怎么好,它是近视眼。
蛇看不见离它距离较远的物体。
“那么蛇的耳朵一定是很灵的了。
”人们又开始这样猜测。
结果人们又失望了。
科学家研究过了,蛇是聋子,蛇没有耳朵。
原来蛇的听觉器官很特殊,它没有包括耳壳、耳道的外耳,它的中耳部分也没有鼓膜、鼓室和耳咽管,只有听骨和内耳。
蛇的内耳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半规管和椭圆囊,这是平衡器官;球囊和耳蜗是听觉器官。
因为蛇没有外耳和鼓膜,所以不能接受空气传导的声波,它听不见“声音”,因而它是聋子。
但是,科学家又发现,蛇的中耳听骨一端连于内耳的卵圆窗上,另一端连于方骨上,这样的构造使蛇能感觉地表传导的振动,比如对于人和动物的脚步声音,蛇就比较敏感。
科学家做过实验,证明了蛇对于地面的振动,比空气中传导的声音敏感多了。
所以,“打草”就会“惊蛇”。
蛇的这种生理现象,在地震发生前,表现的十分明显。
这是因为蛇在洞穴中对于人类还感知不到的震动预先感知了。
这给人们预报地震提供了依据。
科学家还曾经拿响尾蛇做过有趣的实验。
他们把响尾蛇头上的感觉器官都封闭起来,然后把用黑纸包着的电灯泡向着它,这时,响尾蛇没有反应。
但是,当灯泡通上电流,灯泡发热之后,却引起了蛇的警觉;如果再将灯泡凑近-些,响尾蛇便突然冲向灯泡。
打草惊蛇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打草惊蛇的读后感悟
打草惊蛇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打草惊蛇的读后感悟唐朝有一个人名叫王鲁,他在当涂做县令。
这个王鲁爱财如命,经常掠夺老百姓的钱物。
王鲁手下的那些大小官吏也变着法子贪污受贿,巧立名目搜刮民财。
因此,当涂县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一个个从心里恨透了这批狗官,总希望能有个机会好好惩治他们,出出心中的怨气。
有一次,适逢朝廷派官员下来巡察地方情况,当涂县老百姓一看机会来了,于是大家联名写了状子,控告县衙里的主簿等人营私舞弊的种种不法行为。
状子首先递送到了县令王鲁手上。
巧的是,状子上所列举的罪行,和王鲁平时的违法行为几乎一模一样。
这可把王鲁吓坏了,冷汗不停地往下滴,他一边看着手中的状纸,一边发着抖,心里想:怎么会这样,这……这不是在说我吗?王鲁想着想着,惊恐的心怎么也安静不下来,他用颤抖的手拿笔在状纸上写下了他此刻内心的真实感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意思是你控告主簿,虽然目的就像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是我就像那条躲在草里的蛇,被大大地吓了一跳了!写罢,他手一松,瘫坐在椅子上,笔也掉到地上去了。
后来,人们从这个故事引申出“打草惊蛇”这一成语,用来比喻一方面给予甲惩罚,另一方面乙也受到了警戒。
现在人们多用这一成语比喻做事不够机密,往往由于一些不必要的举动,导致对方察觉到了自己秘密的意图。
拓展:打草惊蛇简介:打草惊蛇,现代汉语成语,出自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
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打草惊蛇,三十六计之一,作为谋略,是指敌方兵力没有暴露,行踪诡秘,意向不明时,切切不可轻敌冒进,应当查清敌方主力配置、运动状况再说。
引证解释:喻惩彼戒此。
语本宋郑文宝《南唐近事》:“ 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虵惊。
’为好事者口实焉。
”《里语证实·打草惊蛇》引《续常谈》作“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注云:“言汝诉主簿贪贿如打草,则我为蛇之被惊知戒矣。
打草惊蛇的成语故事
打草惊蛇的成语故事成语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与文化价值,所以掌握好汉语成语也成为外国学习者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要点和难点。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打草惊蛇的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打草惊蛇的成语故事的主人公简介王鲁,南唐时期,涂县县令打草惊蛇的成语故事的典故南唐时候,当涂县的县令叫王鲁。
这个县令贪得无厌,财迷心窍,见钱眼开,只要是有钱、有利可图,他就可以不顾是非曲直,颠倒黑白。
在他做当涂县令的任上,干了许多贪赃枉法的坏事。
常言说,上梁不正下梁歪。
这王鲁属下的那些大小官吏,见上司贪赃枉法,便也一个个明目张胆干坏事,他们变着法子敲诈勒索、贪污受贿,巧立名目搜刮民财,这样的大小贪官竟占了当涂县官吏的十之八九。
因此,当涂县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一个个从心里恨透了这批狗官,总希望能有个机会好好惩治他们,出出心中怨气。
一次,适逢朝廷派员下来巡察地方官员情况,当涂县老百姓一看,机会来了。
于是大家联名写了状子,控告县衙里的主簿等人营私舞弊、贪污受贿的种种不法行为。
状子首先递送到了县令王鲁手上。
王鲁把状子从头到尾只是粗略看了一遍,这一看不打紧,却把这个王鲁县令吓得心惊肉跳,浑身上下直打哆嗦,直冒冷汗。
原来,老百姓在状子中所列举的种种犯罪事实,全都和王鲁自己曾经干过的坏事相类似,而且其中还有许多坏事都和自己有牵连。
状子虽是告主簿几个人的,但王鲁觉得就跟告自己一样。
他越想越感到事态严重,越想越觉得害怕,如果老百姓再继续控告下去,马上就会控告到自己头上了,这样一来,朝廷知道了实情,查清了自己在当涂县的胡作非为,自己岂不是要大祸临头!王鲁想着想着,惊恐的心怎么也安静不下来,他不由自主地用颤抖的手拿笔在案卷上写下了他此刻内心的真实感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写罢,他手一松,瘫坐在椅子上,笔也掉到地上去了。
那些干了坏事的人常常是做贼心虚,当真正的惩罚还未到来之前,只要有一点什么声响,他们也会闻风丧胆。
打草惊蛇的成语故事的启示故事“打草惊蛇”用来比喻那些干了坏事的人常常是做贼心虚,当真正的惩罚还未到来之前,只要有一点什么声响,他们也会闻风丧胆。
幼儿园大班成语故事
幼儿园大班成语故事篇一:打草惊蛇南唐时候,当涂县(现安徽省马鞍山市下辖的一个县)的县令叫王鲁。
这个县令贪得无厌,财迷心窍,见钱眼开,只要是有钱、有利可图,他就可以不顾是非曲直,颠倒黑白。
在他做当涂县令的任上,干了许多贪赃枉法的坏事。
常言说,上梁不正下梁歪。
这王鲁属下的那些大小官吏,见上司贪赃枉法,便也一个个明目张胆干坏事,他们变着法子敲诈勒索、贪污受贿,巧立名目搜刮民财,这样的大小贪官竟占了当涂县官吏的十之八九。
因此,当涂县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一个个从心里恨透了这批狗官,总希望能有个机会好好惩治他们,出出心中怨气。
一次,适逢朝廷派员下来巡察地方官员情况,当涂县老百姓一看,机会来了。
于是大家联名写了状子,控告县衙里的主簿等人营私舞弊、贪污受贿的种种不法行为。
状子首先递送到了县令王鲁手上。
王鲁把状子从头到尾只是粗略看了一遍,这一看不打紧,却把这个王鲁县令吓得心惊肉跳,浑身上下直打哆嗦,直冒冷汗。
原来,老百姓在状子中所列举的种种犯罪事实,全都和王鲁自己曾经干过的坏事相类似,而且其中还有许多坏事都和自己有牵连。
状子虽是告主簿几个人的,但王鲁觉得就跟告自己一样。
他越想越感到事态严重,越想越觉得害怕,如果老百姓再继续控告下去,马上就会控告到自己头上了,这样一来,朝廷知道了实情,查清了自己在当涂县的胡作非为,自己岂不是要大祸临头!王鲁想着想着,惊恐的心怎么也安静不下来,他不由自主地用颤抖的手拿笔在案卷上写下了他此刻内心的真实感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写罢,他手一松,瘫坐在椅子上,笔也掉到地上去了。
那些干了坏事的人常常是做贼心虚,当真正的惩罚还未到来之前,只要有一点什么声响,他们也会闻风丧胆。
幼儿园大班成语故事篇二:斩草除根春秋时期,有一次卫国与陈国合兵一处,进攻郑国。
郑庄公吃了败仗,就向陈桓公提出两国讲和。
陈桓公说什么也不答应,他的弟弟陈五父对他说:“与善良的人亲近,与邻国和睦相处,是最宝贵的东西,不可失去。
打草惊蛇-儿童成语故事解析
打草惊蛇-⼉童成语故事解析 打草惊蛇这个成语故事相信⼤家⽿熟能详,下⾯是5068⼉童⽹⼩编整理的关于蛇的⼉童⼩故事,供⼤家阅读和欣赏! 打草惊蛇 疑以叩实①,察⽽后动; 复者,阴之媒也②。
【注释】 ①疑以叩实:叩,问,查究。
意为发现了疑点就应当考实查究清楚。
②复者,阴之媒也:复者,反复去做,即反复去叩实⽽后动。
阴,此指某些隐藏着的、暂时尚不明显或未暴露的事物、情况。
媒,媒介。
句意为反复叩实查究,⽽后采取相应的⾏动,实际是发现隐藏之敌的重要⼿段。
【解析】 兵法早已告诫指挥者,进军的路旁,如果遇到险要地势,坑地⽔洼,芦苇密林,野草遍地,—定不能⿇痹⼤意,稍有不慎,就会“打草惊蛇”⽽被埋伏之敌所歼。
可是,战场情况复杂变化多端,有时已⽅巧设伏兵,故意“打草惊蛇”,让敌军中计的战例也层出不穷。
打草惊蛇之计,⼀则指对于隐蔽的敌⼈,⼰⽅不得轻举妄动,以免敌⽅发现我军意图⽽采取主动;⼆则指⽤佯攻助攻等⽅法“打草”,引蛇出动,中我埋伏,聚⽽歼之。
【按语】 敌⼒不露,阴谋深沉,未可轻进,应遍探其锋。
兵书云:“军旁有险阻、潢井、葭苇、⼭林、翳荟者,必谨复索之,此伏奸所藏也。
” 【解析】 兵法早已告诫指挥者,进军的路旁,如果遇到险要地势,坑地⽔洼,芦苇密林,野草遍地,—定不能⿇痹⼤意,稍有不慎,就会“打草惊蛇”⽽被埋伏之敌所歼。
可是,战场情况复杂变化多端,有时已⽅巧设伏兵,故意“打草惊蛇”,让敌军中计的战例也层出不穷。
打草惊蛇之计,⼀则指对于隐蔽的敌⼈,⼰⽅不得轻举妄动,以免敌⽅发现我军意图⽽采取主动;⼆则指⽤佯攻助攻等⽅法“打草”,引蛇出动,中我埋伏,聚⽽歼之。
【探源】 打草惊蛇,语出段成式《⾣阳杂俎》:唐代王鲁为当涂县令,搜刮民财,贪污受贿。
有⼀次,县民控告他的部下主薄贪脏。
他见到状⼦,⼗分惊骇,情不⾃禁地在状⼦上批了⼋个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 打草惊蛇,作为谋略,是指敌⽅兵⼒没有暴露,⾏踪诡秘,意向不明时,切切不可轻敌冒进,应当查清敌⽅主⼒配置、运动状况再说。
打草惊蛇成语
打草惊蛇成语打草惊蛇成语1【成语名字】打草惊蛇【汉语拼音】dǎcǎojīngshé【成语解释】击打草丛以吓走蛇。
比喻某甲受到惩戒,而使某乙、丙等知所警惕。
语或本宋.郑文宝《南唐近事.卷二》。
后用“打草惊蛇”比喻对付敌人时,行事不密,致使对方有所警觉,而预先防备。
【成语典故】宋.郑文宝《南唐近事.卷二》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
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5>,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虵(蛇)惊。
”为好事者口实。
【成语注解】1、典故或见于《祖堂集.卷七.雪峰和尚》。
2、当涂宰:当涂县的最高行政长官。
当涂,地名,或为今安徽省当涂县。
3、诉:告状、控告。
4、主簿:职官名。
主管文书簿籍及印鉴。
5、县尹:职官名。
一县的首长,此指当涂县尹王鲁。
6、口实:谈话、批评的内容。
《祖堂集.卷七.雪峰和尚》师云:“老僧在仰山时,仰山拈经中语问大众:『剎说、众生说、三世一切说。
为什摩人说?』无人对。
云:『养子代老。
』借此问阇梨,阇梨作摩生道?”玄沙迟疑。
师却云:“你问我,我与你道。
”玄沙便问,师便向面拶身云:“掴!掴!”报慈拈问卧龙:“话是仰山话,举是雪峰举,为什摩雪峰招掴?”龙云:“养子代老。
”慈云:“打草惊虵(蛇)。
”【成语出处】1、《祖堂集.卷七.雪峰和尚》:“龙云:『养子代老。
』慈云:『打草惊虵(蛇)。
』”2、《五灯会元.卷一五.泐潭怀澄禅师》:“师一日见僧披衲,师曰:『得恁么好针线?』曰:“祇要牢固。
』师曰:『打草惊蛇作甚么?』曰:『客来须看。
』”3、《景德传灯录.附录.天童宏智和尚疏》:“打草惊蛇之句,探竿影草之功。
”4、《水浒传.第二八回》:“空自去打草惊蛇,倒吃他做了手脚,却是不好。
”5、《西游记.第六七回》:“行者见了笑道:『妖怪走了,你还扑甚的了?』八戒道:『老猪在此打草惊蛇哩!』”6、《醒世恒言.卷二○.张廷秀逃生救父》:“如今若去,便是打草惊蛇,必被躲过,可不劳而无功,却又错了会试!”7、《文明小史.第一回》:“第一须用上些水磨工夫,叫他们潜移默化,断不可操切从事,以致打草惊蛇,反为不美。
幼儿园成语故事《打草惊蛇》教案
幼儿园成语故事《打草惊蛇》教案打草惊蛇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则寓言故事,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情节,教导孩子们在面对问题时应具备的思考和应对能力。
本篇文章将对幼儿园教师在讲解打草惊蛇这则成语故事时的教学方法和教案进行深入探讨。
一、故事背景介绍(300字)打草惊蛇故事发生在古代的一个农村,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农夫遇到了一条躲在草丛里的蛇,但他却没有立即捕捉蛇,而是意识到蛇可能会因此而逃跑。
于是,他决定先去修剪草丛,通过打草惊蛇的方式,最后成功地捕获了蛇。
这个故事通过生动的情节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面对问题,不能够急躁冲动,而是要像农夫那样,在思考清楚之后再行动。
二、教学目标(500字)在教学打草惊蛇故事时,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幼儿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 情感认知能力:通过故事情节的安排,让幼儿能够理解故事中人物的感受和行为,培养幼儿的情感认知能力。
2. 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引导幼儿讨论故事内容,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故事情节,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思维发展能力: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幼儿思考的方式,培养幼儿的思维发展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4. 认知能力:通过故事中的情节和反思,帮助幼儿理解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提升其对语言的理解能力。
三、教学步骤(1200字)1. 创设情境引入故事(200字)教师可以通过制作简单的道具或图片来模拟草丛和蛇,然后与幼儿分享这个情景,引导幼儿思考并提出问题。
比如教师可以问:“你们见过什么样的蛇?你们觉得蛇在草丛中会是什么样子呢?”通过引入故事的情境,让幼儿感受到故事的真实性及与自身经验的联系。
2. 讲述故事情节(300字)教师可以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明了地讲述打草惊蛇这个故事,注意语速和语调的控制,以便幼儿能够理解和接受这个故事。
同时,教师可以适时地停下来,询问幼儿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反应,促使幼儿主动参与到故事中来。
3. 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意义(400字)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故事中的寓意。
2023年最新的打草惊蛇的意思
2023年最新的打草惊蛇的意思【成语解释】击打草丛以吓走蛇。
比喻某甲受到惩戒,而使某乙、丙等知所警惕。
语或本宋.郑文宝《南唐近事.卷二》。
后用打草惊蛇比喻对付敌人时,行事不密,致使对方有所警觉,而预先防备。
【成语典故】宋.郑文宝《南唐近事.卷二》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
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5 ,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虵(蛇)惊。
为好事者口实6 焉。
【成语注解】1、典故或见于《祖堂集.卷七.雪峰和尚》。
2、当涂宰:当涂县的最高行政长官。
当涂,地名,或为今安徽省当涂县。
3、诉:告状、控告。
4、主簿:职官名。
主管文书簿籍及印鉴。
5、县尹:职官名。
一县的首长,此指当涂县尹王鲁。
6、口实:谈话、批评的内容。
《祖堂集.卷七.雪峰和尚》师云:老僧在仰山时,仰山拈经中语问大众:『剎说、众生说、三世一切说。
为什摩人说?』无人对。
云:『养子代老。
』借此问阇梨,阇梨作摩生道?玄沙迟疑。
师却云:你问我,我与你道。
玄沙便问,师便向面拶身云:掴!掴!报慈拈问卧龙:话是仰山话,举是雪峰举,为什摩雪峰招掴?龙云:养子代老。
慈云:打草惊虵(蛇)。
【成语出处】1、《祖堂集.卷七.雪峰和尚》:龙云:『养子代老。
』慈云:『打草惊虵(蛇)。
』2、《五灯会元.卷一五.泐潭怀澄禅师》:师一日见僧披衲,师曰:『得恁么好针线?』曰:祇要牢固。
』师曰:『打草惊蛇作甚么?』曰:『客来须看。
』3、《景德传灯录.附录.天童宏智和尚疏》:打草惊蛇之句,探竿影草之功。
4、《水浒传.第二八回》:空自去打草惊蛇,倒吃他做了手脚,却是不好。
5、《西游记.第六七回》:行者见了笑道:『妖怪走了,你还扑甚的了?』八戒道:『老猪在此打草惊蛇哩!』6、《醒世恒言.卷二○.张廷秀逃生救父》:如今若去,便是打草惊蛇,必被躲过,可不劳而无功,却又错了会试!7、《文明小史.第一回》:第一须用上些水磨工夫,叫他们潜移默化,断不可操切从事,以致打草惊蛇,反为不美。
8、《醒世姻缘传.第八回》:若只依了晁夫人之分付,据实学舌,倒也是打草惊蛇,他却又增添上了许些。
打草惊蛇
打草惊蛇小朋友们,晚上好!今天,夜爸爸给大家讲一个《打草惊蛇》的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宋代郑文宝的《南唐近事》。
南唐呢,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小国。
“打草”就是割草的意思。
“打草惊蛇”就是割草的时候惊动了草丛里的蛇。
话说在南唐时期,安徽当涂县的县令叫王鲁。
这个县令贪得无厌,见钱眼开。
只要是有利可图,他就可以不顾是非曲直,颠倒黑白。
在他做当涂县令的时候,干了很多贪赃枉法的事。
常言说得好,上梁不正下梁歪。
王鲁手下的大小官吏,见上司如此,也一个个明目张胆干坏事。
他们也变着法子到处敲诈勒索、搜刮民财。
这样的大小贪官竟然占了当涂县官吏的十分之九。
当涂县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
他们恨透了这批贪官,一直盼着能有个机会好好整治他们,出出心中的怨气。
有一次,朝廷派官员下来巡察地方官员的政绩。
当涂县的老百姓一看,机会来了。
于是大家联名写了状子,控告县衙里的主簿等人营私舞弊、贪污受贿等种种不法行为。
状子首先递到了县令王鲁手上。
他把状子从头到尾粗略地看了一遍。
这一看不打紧,把个王鲁吓得心惊肉跳,浑身上下直打哆嗦,像筛糠一样。
他一边看着状子,一边想到:这……这不是在说我吗?原来,老百姓在状子里所列举的种种犯罪事实,全都和王鲁自己曾经干过的坏事差不多,甚至许多坏事都跟他有牵连。
他越想越感到事态严重,越想越害怕。
如果老百姓再继续控告下去,马上就会轮到自己了。
这样一来,万一朝廷知道了实情,调查自己在当涂县的所作所为,岂不是要大祸临头啊!王鲁想着想着,不由得拿起笔在案卷上写道:“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意思就是说你这样做,目的是为了割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里面的蛇一样,被大大的吓了一跳!写完,他手一松,瘫坐在椅子上,笔也掉到地上去了。
这就是打草惊蛇的故事。
那些干了坏事的人常常是做贼心虚。
当真正的惩罚还未到来之前,只要听到一点风吹草动,他们也会闻风丧胆。
后来,大家就将王鲁所写的八个字,引申为“打草惊蛇”这个成语了。
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做事不谨慎,反而使对方有所戒备。
成语故事《打草惊蛇》故事简介PPT
05
《打草惊蛇》故事的教育意 义与传承价值
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启示
培养观察力和判断力
通过讲述《打草惊蛇》的故事,可以引导孩子们在生活中更加细 心观察,培养他们的判断力和预见性。
强化道德意识
故事中的主人公因为自己的行为而受到惩罚,可以用来教育孩子们 要遵守道德规范,不要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
传递文化价值观
寓意对比
《打草惊蛇》和《画蛇添足》的寓意都是劝 人做事不要多此一举,但《打草惊蛇》更强 调谨慎行事,不要因小失大,而《画蛇添足
》则更注重不要做无用功。
与其他相关成语故事的关联分析
与《守株待兔》的关联:《打草惊蛇》与《守株待兔》都强调做事要谨慎,不要轻易暴露自 己的意图。《守株待兔》是讲述一个农夫因偶然抓住一只兔子而期待不劳而获,结果什么都 没得到的故事,与《打草惊蛇》形成鲜明对比。
化自信心。
弘扬民族精神
成语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往往具 有民族精神内涵,《打草惊蛇》 作为其中之一,可以弘扬诚实、
守信、尊重他人等民族精神。
06
总结与展望
对《打草惊蛇》故事的总结评价
01
故事情节设计巧妙
成语故事《打草惊蛇》的情节设计非常巧妙,通过打草惊动蛇的方法,
比喻做事不谨慎,反而引出更大的问题。故事情节紧凑,逻辑清晰,容
李四是一个聪明机智、善于谋略的人 ,而王五则是一个贪婪狡诈的反派角 色。
故事情节概述
情节概述
李四为了教训贪婪的王五,故意在草丛中放置了一条蛇,并在蛇旁边撒下一些谷 物。王五前来偷谷物时,被蛇咬伤。
故事寓意
《打草惊蛇》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慎重考虑,不能因为一时的贪婪而 忽略潜在的危险。同时,也提醒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善于运用智慧和策略。
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讲笑话成语故事(一)
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讲笑话成语故事(一)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 - 讲笑话成语引言作为一名资深的创作者,我一直致力于为年轻学生提供有趣且富有教育性的故事。
在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中,讲笑话成语是一种非常有趣且有效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成语的理解和记忆。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一个与笑话成语相关的故事,以帮助五年级的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成语。
故事:大象和蚂蚁的故事有一天,大象和蚂蚁一起去旅行。
他们一路上遇到了许多有趣的事情。
行程中的笑话成语1.打草惊蛇:大象和蚂蚁路过一片草地时,大象不小心踩到了一只蛇。
蛇受到惊吓,迅速钻进了草丛中。
大象扑了个空,有点尴尬地笑了笑,对蚂蚁说:“我刚刚好像打草惊蛇了!”蚂蚁哈哈大笑。
2.五十步笑百步:蚂蚁小心翼翼地爬行,它看到大象走得很快,远远甩开了自己。
蚂蚁有些不满地对大象说:“你走得真快,我可追不上你。
”大象回头笑着说:“哈哈,五十步笑百步嘛!”蚂蚁也笑了起来。
3.井底之蛙:大象和蚂蚁路过一口井时,井底的青蛙看到了它们。
青蛙非常惊讶地说:“哇,你们好大!我从井底看上去就像只蚂蚁。
”大象和蚂蚁听后相互对视,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故事的意义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笑话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打草惊蛇:不小心惊动了别人,暴露了自己的行动意图。
•五十步笑百步:自己做得不好,却嘲笑别人做得更差。
•井底之蛙:只看到自己所在环境的狭隘观点,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
请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用成语来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
总结通过本故事的讲述,希望五年级的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掌握笑话成语的用法和意义。
笑话成语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成语,而且还能增添笑料和乐趣。
记住,语言的学习不仅是培养沟通能力,也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有趣和丰富。
加油,同学们!接下来的故事:小鸟和大树在一片繁茂的树林中,生活着一只活泼可爱的小鸟和一棵高大挺拔的大树。
他们之间有着非常有趣的互动故事。
小鸟的挑战有一天,小鸟对大树说:“大树,你看,我可以在你的枝头上筑巢。
成语典故简短故事
成语典故简短故事成语典故简短故事成语典故简短故事1打草惊蛇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王鲁的人,他在衙门做官的时候,常常接受贿赂、不遵守法规。
有一天,有人递了一张状纸到衙门,控告王鲁的部下违法、接受贿赂。
王鲁一看,状纸上所写的各种罪状,和他自己_日的违法行为一模一样。
王鲁一边看着状纸,一边发着抖:这。
这不是在说我吗?王鲁愈看愈害怕,都忘状纸要怎么批,居然在状纸上写下了八个大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
意思就是说你这样做,目的.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里面的蛇一样,可是被大大的吓了一跳了!后来,大家就根据王鲁所写的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引伸为打草惊蛇这句成语。
成语典故简短故事2以逸待劳以逸待劳总诀: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大意是说:迫使敌人处于困窘被动的形势,不需力战,等待敌我双方的强弱态势的转换。
这是刚柔相济的道理,以逸待劳,则柔也能克刚。
孔子曾经说过:强弩之末,其势不能穿鲁缟也。
这个简单的例子,在军事上也非常常见。
所以为大将者,一定要避免自己的军势成为强弩之末。
如果能够利用地理优势,使敌军成为强弩之末,那么不用战斗,敌我双方的刚柔态势就可以发生逆转。
孙子兵法军争第七篇说: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就是这个道理。
经典战例:古时候以逸待劳的例子非常多,通常埋伏计都可算作以逸待劳。
比如孙膑伏击庞涓,李牧大破匈奴等等,关键在于争取掌握战斗的主动权,以调动敌人,达到以逸待劳的目的,这里我们举王翦破楚的例子。
战国末期,秦王起用已告老还乡的老将王翦出兵攻打楚国。
王翦率领六十万军队,陈兵于楚国边境。
楚军发现后立即发兵准备抗敌。
但是,老将王翦毫无进攻之意,只是专心修筑城池,摆出一派打持久战的姿态。
楚军急于击退秦军,却找不到作战机会,两军就这样相持一年有余。
王翦在军中鼓励将士养精蓄锐,吃饱喝足,休养生息,士气高昂。
但是,经过一年坚持,楚军原本绷紧的弦早已松懈,将士也斗志全无,他们认为秦军无意进攻,于是决定撤军。
打草惊蛇的成语故事
打草惊蛇的成语故事在古代中国,有一位智勇双全的将军,他名叫廉颇。
廉颇年轻时就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他曾经多次带领士兵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因此备受国君赏识。
国君对廉颇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够带领军队保卫国家的安宁。
有一天,国境遭到敌军的入侵,国君派遣廉颇率领军队前去迎敌。
廉颇率领着精兵强将,一路奔袭,终于在一座山谷里找到了敌军的踪迹。
但是,敌军占据了有利的地形,守势极为坚固,廉颇无法轻易攻破。
廉颇陷入了沉思,他知道如果直接发动攻击,敌军必然会有所防备,自己的士兵可能会损失惨重。
于是,他决定采取一种巧妙的策略,即“打草惊蛇”。
廉颇命令士兵们在山谷周围四处放火烧草,烟雾弥漫,火光冲天。
敌军看到火势汹涌,以为是大军即将到来,于是慌乱不已,纷纷放弃了原本坚固的阵地,匆忙撤离山谷。
廉颇趁机率领士兵迅速进攻,一举击溃了敌军,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打草惊蛇”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指采取巧妙的手段,通过制造假象或者采取其他方式,来引诱对方露出马脚,从而达到出其不意的目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个成语的智慧,学会善于隐忍,善于设法引诱对手暴露自己的破绽,从而占得先机。
比如在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巧妙的沟通和交流,让同事或者下属自己暴露问题,然后及时加以解决,避免问题扩大化。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也可以通过“打草惊蛇”的策略,让对方暴露真实的意图和态度,从而更好地应对和处理。
总之,“打草惊蛇”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一定要直接冲锋,有时候需要善于隐忍和巧妙的策略。
只有在适当的时机,采取适当的手段,才能够事半功倍,取得更大的成功。
希望我们都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善于运用“打草惊蛇”的智慧,取得更好的成绩和收获。
最有意思的成语故事五篇
最有意思的成语故事五篇工作总结(JobSummary/WorkSummary),以年终总结、半年总结和季度总结最为常见和多用。
就其内容而言,工作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总分析、总讨论,并分析成果的不足,从而得出引以为戒的阅历。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最有意思的成语故事五篇,欢迎大家与参考,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最有意思的成语故事篇1:打草惊蛇:dǎ cǎo jīng shé:打草惊了草里的蛇。
原比方惩处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
后多比方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王鲁的人,他在衙门做官的时候,经常接shou 贿赂、不遵守法规。
有一天,有人递了一张状纸到衙门,控告王鲁的部下违法、接shou贿赂。
王鲁一看,状纸上所写的各种罪状,和他自己平日的违法行为一模一样。
王鲁一边看着状纸,一边发着抖:“这...这不是在说我吗?”王鲁愈看愈可怕,都忘状纸要怎么批,竟然在状纸上写下了八个大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
”意思就是说你这样做,目的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里面的蛇一样,可是被大大的吓了一跳了!后来,大家就依据王鲁所写的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引伸为“打草惊蛇”这句成语。
最有意思的成语故事篇2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
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观察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
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致。
小偷心里兴奋极了,想把这口精致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
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
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舍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
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知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旧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可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用劲捂住自已的耳朵。
简短四字经典成语故事大全
简短四字经典成语故事大全【打草惊蛇】南唐时,当涂县令王鲁是个贪官。
为了给他敲敲警钟,人们联名写信,状告他手下的一个主簿。
告状信上列举的罪行,件件都与王鲁这个县令有牵连。
心慌意乱的王鲁,神差鬼使地在信上写下了自己当时的真实思想:“你虽然打草,我已经惊蛇。
”【黄粱一梦】从前,有个穷书生碰到一位道士。
睡觉时,道士拿出一个枕头交给他,说道:“你枕着这个枕头睡一觉,就可以获得你想要的生活。
”这时,店主正在煮黄粱米饭,穷书生睡着后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生活得十分阔绰,官运亨通。
最后梦见自己快要病死时,忽然惊醒。
醒后,看见道士依然站在他的身边,而店主的黄粱米饭还没有煮熟。
原来自己享受了几十年的荣华富贵,不过是短暂的一梦而已。
【鸡犬不宁】唐朝时,柳宗元劝说一个捕蛇者去种田,那人却说:“种田,苛捐杂税繁多,官吏逼债又凶,闹得鸡和狗都不得安宁。
我干捕蛇这行当虽然有生命危险;但是也比种田要强。
”柳宗元不由得感叹道:“这样残酷地压榨老百姓的政府,真是比老虎还凶啊!”【骄兵必败】公元前65年,汉宣帝派军攻打车师国,被匈奴所困。
消息传来,将军赵充国认为,匈奴势力微弱,可以此为由向他们发动进攻。
御史魏相认为,自恃强大,对外炫耀武力,是骄兵,骄兵轻敌是一定要失败的。
汉宣帝听从了魏相的劝谏,没有出兵。
【无能为力】春秋时,秦国和晋国要组成联军攻打郑国,郑国的国君非常焦急。
有人告诉他,有个叫烛之武的官员能够劝说秦国退军。
国君立即召见了烛之武。
烛之武对他说:“我年轻的时候就不如别人,现在年纪大了,就更没有这个能力了。
”【锦囊妙计】三国时,为联合抵抗曹操,孙权将南郡借给了刘备。
后来孙权要收回,可刘备不愿归还。
周瑜设下美人计,招刘备来东吴与孙权的妹妹结婚,然后扣住刘备,逼他归还南郡。
刘备按诸葛亮给他的藏在三个锦囊中的三条计策行事,结果在他的保护下,安全地回到了荆州。
【开卷有益】宋太宗赵光义命令宰相李昉组织编写了一部学术价值颇高的百科全书,叫《太平御览》,总字数达四百七十八万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草惊蛇:惊:惊动。
打在草上却惊动了蛇。
原比喻惩治甲,以警告乙。
现比喻做事因泄密而惊动对方。
打草惊蛇的成语故事请看下文。
有关打草惊蛇的成语故事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王鲁的人,他在衙门做官的时候,常常接受贿赂、不遵守法规。
有一天,有人递了一张状纸到衙门,控告王鲁的部下违法、接受贿赂。
王鲁一看,状纸上所写的各种罪状,和他自己平日的违法行为一模一样。
王鲁一边看着状纸,一边发着抖:“这...这不是在说我吗?”
“汝虽打草,吾已蛇惊。
”王鲁愈看愈害怕,都忘状纸要怎么批,居然在状纸上写下了八个大字:
意思就是说你这样做,目的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里面的蛇一样,可是被大大的吓了一跳了!后来,大家就根据王鲁所写的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引伸为“打草惊蛇”这句成语。
打草惊蛇的成语故事就到此为大家介绍完毕了,祝大家都能早日写出一篇好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