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西和县旅游文化

合集下载

西汉水上游民俗文化传承助推乡村旅游华丽嬗变——基于陇南西和县乞巧民俗的考察

西汉水上游民俗文化传承助推乡村旅游华丽嬗变——基于陇南西和县乞巧民俗的考察

太吴之治伏毒草生处。”《 路史·后纪一 》注引
此书,云“仇夷山”即今仇池山飞亦称常羊
之山,与彭池、成纪皆西土。《山海经·海
外西经》记载 z “刑天与天帝争神,帝断其
首,葬之常羊之山。乃刑天以乳为目,以脐
为口,操干戚以舞。”先秦时期,西和县境北
部先后为西丘、西垂、西县所辖,秦人祖先
在西汉水沿岸逐水而居,南部西汉水、太石
河、福谷水一带为国羌所居。三国时期诸
葛亮六伐中原,三次取道于此,名将姜维曾
在此设戍置围,抵御曹魏。晋惠帝元康六
年,自马民人杨茂搜盘踞仇池山,始建地方
割据政权
仇池国,前后统治达三百多
[收稿日期] 2017-11-0 5 [基金项目]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精准扶贫视阁下的甘肃特色旅样村镇建设研究气编号, 2 017 八- 253 );兰州市社
科规划项目“全城旅祷视阁下兰州 城 市周边特色村镇旅祷扶贫开发研究”〈编号: 17 012D) [作者简介]李金峰 (1976 一 ) , 男,甘肃丙和人,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副教授,硕士,主妥从事区域旅蒋规划与旅游文化 研究 P
99 HJSFXYXB
李金峰 z 西汉水上游民俗文化传承助推乡村旅游华丽娃交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3734(2018)01-0099-0 8
一、弓|言
甘肃东南部的陇南市西和县,地处长 江流域嘉陵江支流西汉水上游西秦岭南侧 的沟谷丘陵地带,为古代甘人巴蜀和陕南 的交通要冲,古为南北贸易的货物集散点, 历来也为兵家必争之地。西和气候湿润, 四季分明,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夜性 地带,森林覆盖率达 41. 6 % 。西和县境内 沟整纵横,源于西和县南部铁谷坪的漾水, 《水经注 》称建安 J II ,自南向北,先后有南峪 水、横岭水、赵五河、任河、自水河、卢家河、 玉泉河、苏家河、稍峪河、张刘河、水磨川注 入,至礼县蒙张村注人西汉水。西汉水进 入礼县后折转向南,流经礼县石桥镇、龙林 乡、雷坝乡后急转向东,进入西和大桥乡, 最后在陕西略阳注入嘉陵江 。

陇南西和乞巧文化传承浅说娄炳成

陇南西和乞巧文化传承浅说娄炳成

陇南西和乞巧文化传承浅说娄炳成在大西北甘肃省内陆腹地陇南,有个西和县。

这个县有一座山,叫作仇池山,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就诞生在这里;古老的氐族在这里发祥,建立过仇池国;而这个县还有一个奇特的七夕风俗,即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由众多民间女性参与,逐渐演变而来的历史悠久的乞巧节。

2007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将西和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2008年,该民俗文化活动被国务院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陇南西和县的七夕风俗非常独特。

有民俗专家考证说:“陇南七夕风俗与古代西亚的塔穆兹祭风俗,两者之间有很大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来自于历史上陇南与中亚的粟特人的文化交流,与古代丝绸之路通商贸易,有着直接的关系”,因而断言说,其起源于西域他国。

还有个别学者教授认为:“西和七夕乞巧文化活动是秦人遗风。

”但没有撰文,做进一步的论证。

上述两种观点,都涉及到了陇南西和七夕乞巧民俗活动的文化传承问题。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就要搞清楚七夕乞巧文化活动的真实起源,及其传承发展。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的诗句。

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

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直至今天。

七夕节是一个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其节日风俗的核心是织女星崇拜和女性乞巧活动。

七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观象授时时代,《夏小正·七月》关于织女星的记载,就流露出个中端倪,七月七日的节期则确立于东汉晚期。

从魏晋到隋唐,这个以女性乞巧风俗为中心的节日,就有了基本定型。

两宋时期,七夕节兴盛一时,出现了大量前所未有的节日风物,如摩睺罗、种生、谷板等,不仅节日的规模盛况空前,而且,在某些地方,节日的时间也从原来的七月七夕一夜延长为七月六日和七月七日两天,在东京汴梁,甚至从七月初一开始,整个城市就呈现出浓郁的节日气氛。

陇南市西和县旅游景点

陇南市西和县旅游景点

陇南市西和县旅游景点
陇南市西和县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资源,以下是一些西和县的旅游景点推荐:
1. 高山峡谷景区:位于县城以西,是中国最大的红岩沟谷之一,景区内有奇峰、溶洞、瀑布等自然景观,是喜爱探险和徒步旅行的游客的理想选择。

2. 丹江源风景名胜区:位于县境内的丹江源地区,是黄河发源地之一,以雄奇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遗址闻名,游客可以欣赏到壮丽的高山、湍急的河流和古老的红色革命遗址。

3. 温泉度假村:西和县拥有丰富的温泉资源,一些温泉度假村提供了优美的环境和舒适的设施,游客可以在这里享受温泉浴和休闲度假。

4. 姜家堡古镇:位于西和县城西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保留有许多明代建筑和民俗风情,是游客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的好地方。

5. 草原风情园:位于县城南部,是一个模拟草原风光的旅游景区,游客可以骑马、参观牧民家居和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

这些景点都能让你领略到西和县的自然美景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如果有机会,可以去西和县亲身体验一下。

羲皇故里话西和

羲皇故里话西和

羲皇故里话西和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西和县隶属于甘肃省陇南市,因古西和州而得县名。

西和县是华夏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秦国的发祥地之一,氐人地方政权古仇池国的国址,三国时代蜀魏相争的主战场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华夏文明的源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史记?三皇本纪》记载:“太白皋庖羲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羲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德于地,傍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结绳崐之政,于是始创嫁娶,以俪皮这礼,结纲罟以教佃渔,崐古曰宓羲氏。

”宋代罗泌的《路史》记载:“太昊伏羲氏华胥,居于华胥之渚,尚暨叔姬翔于渚之汾。

巨迹出焉,华胥决履以辁之,意有所动,虹且绕之,因孕十有二岁。

生于仇夷,长于起城。

”“生于仇夷,长在起城”句中的“仇夷”就是今天的陇南西和县,“起城”就是现今的天水秦安县。

《遁甲开山图注》亦云:“仇夷山,四面绝立。

彭池、成起皆西士,是伏羲出生处。

”“仇夷山”就是今陇南西和县的仇池山。

因陇南和天水在行政区域划上,长期以来合合分分,1985年,又将原隶属于天水的西和县划归陇南,按照伏羲“生于仇夷,长在起城”的历史说法,说陇南西和是“羲皇故里”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当不为过。

先秦时期,县境北部是秦人的活动区域,先后为西丘、西垂、西县所辖,是秦人养马发迹之地;县境南部为氐羌所居。

秦汉时期,北部为西县所辖,南部为武都郡所辖。

魏晋南北朝时,氐人以仇池山为中心,建立地方割据政权仇池国,前后达358年。

隋唐时期,北部置长道县,属秦州,南部先后置上禄、汉禄县,属成州。

北宋,置长道县,并改为岷州所辖。

南宋,关陇一带为宋金鏖战的前沿。

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南宋朝廷被迫移岷州治所于长道县白石镇(今县城北部)。

陇南西和乞巧民俗旅游的深度开发

陇南西和乞巧民俗旅游的深度开发

陇南西和乞巧民俗旅游的深度开发高应军(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地理系,甘肃成县742500)摘要:“乞巧”是中国历史悠久,流传范围广泛的民间传统节日活动之一。

在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而又大致统一的乞巧民俗活动。

西和乞巧特色鲜明,内容丰富,成为众多“七夕”乞巧活动中独具一格的民俗活动。

通过对其活动过程、内容、文化价值和特征、保护与开发现状的研究分析,提出保护与旅游深度开发的策略。

关键词:西和;乞巧民俗;旅游价值;深度开发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020(2012)01-139-04收稿日期:2011-12-10作者简介:高应军(1973—),男,甘肃天水人,讲师。

研究方向:旅游地理学。

“七夕”在中国流传已久,是传统的民俗节日之一,各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形成了各具特点的七夕民俗活动,其中“七夕”故事和“乞巧”民俗活动是两个最为人们熟知的方面。

乞巧民俗文化活动在全国各地都广泛存在,甚至于亚洲受汉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都有乞巧的习俗。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部分地方乞巧习俗的传统气息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纯商业化的民俗活动。

而陇南西和的乞巧活动基本上代代相传,活动特色突出鲜明,被有关学者誉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

西和“乞巧”民俗旅游基本上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其旅游经济价值并没有被深度发掘出来。

一、西和乞巧民俗的历史渊源“乞巧”是向神灵讨要智慧的意思,“乞”指乞求,“巧”则指心灵手巧或有巧思妙想,其实质是说乞求聪慧。

在古代,人们心中的织女是心灵手巧的天仙,在七月初七这天晚上,年轻的姑娘和妇女都要向织女“乞巧”。

希望自己也能拥有一双灵巧的手,一颗聪慧的心,故七夕又称为“乞巧”节。

关于乞巧的起源,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的记载,这是古代文献中见到的较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有观点认为“七夕乞巧”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即源于星宿崇拜。

西和县旅游景点简介

西和县旅游景点简介

西和县旅游景点简介仇池山仇池山位于西和县城南50公里处,地处大桥乡南部,海拔1793米,相对高度791米,西汉水由西北绕山脚南下,洛峪河从东南沿山麓西来汇入西汉水,二水汇流山下,形成三面环水,一面衔山的天险胜地。

这里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神话传说中刑-首的地方,氐人的发祥地,仇池国的故土。

海内有89部点击文献有对仇池山的记载。

《水经注》描述仇池山为:“绝壁峭峙,孤险云高,望之若覆壶。

高二十余里,羊肠蟠道,三十六回。

《开山图》谓之仇夷,所谓积石嵯峨,嶔岑隐阿者也。

上有平田百顷,煮土成盐,因以百顷为号。

山上有水泉,所谓清泉沸腾,润气上流者也”。

据宋代罗泌著的《路史》载,仇池山的出名始源于五千年前的上古时代。

人文始祖伏羲“生于仇夷(仇池),长于成起(成纪)”汉《遁甲开山图》说:“仇池山,四绝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处”。

经专家学者考证神话传说中炎帝的一位氐族首领刑天被葬的常羊山,即今之仇池山。

仇池山的出名还与古仇池国有关。

公元296年,氐人首领杨茂搜统领四千户氐人部落返回仇池山,建立了仇池国,自号辅国将军,右贤王。

前仇池国“并氐搜为一国”,抗衡前赵,控制后蜀,鼎峙三国,雄霸一隅。

公元371年,前仇池国被前秦苻坚攻灭,氐人杨定奔陇右,领关中徒氐,又返回仇池,自称龙骧将军、仇池公,建立了后仇池国。

元嘉十三年春三月,氐王杨难当自称大秦王,改元建义,立妻为王后,世子为太子,置百官如天子之制,后仇池国疆域扩展到陇南全境,天水、陕南和川北,虎视关中,南图四川。

公元442年,后仇池国被南朝刘宋政权攻灭。

仇池国先后击败前赵、后赵、成汉、前秦、西秦、后秦、大夏、东晋和刘宋政权的多次进攻,与中原23个政权抗衡达数百年。

《资治通鉴·晋记》、《宋书·氐胡传》对建国358年之久的仇池国的兴衰有载,四川大学教授李祖桓撰有《仇池国志》。

1981年9月,仇池山“仇池国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唐代诗人杜甫、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等都有对仇池山吟咏的诗作遗世。

西和民间乞巧工艺美术概述

西和民间乞巧工艺美术概述

关键词 :乞巧 ;工艺美术 ;服饰 ;织绣 ;剪纸 ;道具
西 和 民间乞 巧风俗 是 一种 流行 于 西汉 水上游 漾 水河 流域 的 , 集 崇拜 信仰 、诗 歌 、音 乐歌舞 、工艺美 术 、劳 动技 能于 一体 的综 合性 岁时节 令 活动 。乞 巧活动 历 时七天 八 夜 , 内容 丰 富 ,形式 多 样 。整 个 活 动 分 为坐 巧 、 迎 巧 、祭 巧 、 拜 巧 、 娱 巧 、 巧 、 送 巧等七 个仪 式 。遗存 了大 量 唱词 、 曲谱 、舞蹈 形式 ,以及 与农 业 文 明相关 的崇 拜祭 祀仪 式 ,还 有 与 日常 生活相 关 的纺织 女 红 、服 饰道 具 、供 锞 制作 等 民间工 艺 ,是一 种独 具特 色 的非物 质 文化 遗 产 。西和 乞巧 民俗 活动所 涉 及 的民 间工 艺美术 内容较 为广 泛 ,本 文拟从 以下 几个方 面作一 概述 :


乞巧服饰
1 巧 娘 娘像 的制 作 与服 饰 :巧 娘 娘 像 是乞 巧祭 祀 活 动 的 主 . 要道 具之 一 ,在西和 乞 巧的传 统观 念 中 ,认为 巧娘 娘是 天 上 的神 仙 ,在 乞 巧期 间要把 她请 下凡 来 ,受众 人 祭祀 和朝 拜 。巧 娘娘 像 即是 巧娘 娘在 凡间 的化 身 ,乞巧 活动 结束 后 ,要烧 掉 巧娘 娘像 , 意味着 巧娘 娘 上 了天 。巧娘 娘像 一般 高约 八十 公分 至一 米左 右 , 分站姿 和坐 姿 两种 ,一般 是一 手持 拂尘 ,一手 持花 或手 帕 ,盘 坐 或脚踩 莲花 。其 的制 作过 程可 分 为两部 分 :第 一 ,头部 。 头部 一 般 是将纸 浆灌 入固 定的 模子 ,待 其干燥 硬 化 ,然 后取 出 ,在表 面 手绘 出眉 毛 、眼睛 、鼻 孔和 嘴 巴。制 作 巧娘 娘 的民 间艺人 一般 都 拥 有与 同行 不 同 的模 子 , 加上 手 绘 制 作 时 笔 法和 水 平 高 下 的 差 异 ,造 成 巧娘 娘 的面部特 征 的不 同 ,正如 生活 中的女子 ,从不 同 的 脸庞 上 亦 可表 现 出不 同的 性格 ,有 的温 柔 雅 致 ,有 的泼 辣 刚 烈 ,有 的质 朴 敦厚 ,有 的伶 俐 巧秀 。待面 部制 作完 毕 ,再 用黑 纸 剪 出头发 和头 饰 ,粘 在纸 膜 上 ,头部 制作 便完 成 了 。发 式 大多 数 为 云鬓 ,也有 下垂 的发辫 等 其它模 式 。第 二 ,躯干 。躯 干 部分 一 般先用 竹条 扎 结成 骨架 ,然 后套 上用 各色 彩纸 剪制 的服 装 。巧 娘 娘 的服 装 可 分 为衣 和 裙 两 部分 ,衣 是 上 衣 , 常 见 的有 斜 领 和 立 领 ,斜 领 应 该是 取 自明代 以前 的服 装 样 式 ,立 领 则 取 自明代 之 后 。下身 穿裙 ,一 般是 百褶 长裙 ,配 以腰 饰 。也有 不分 衣 裙 ,整 体为长 袍大 袖 的。色 彩主 要 以大 红 、粉 绿 、金 黄 、湖蓝 、深 紫 等 民间色 为主 ,对 比鲜 明 ,大俗 大雅 ,体 现 了 民间艺 人精 湛 的手 艺

甘肃西和将举行第三届中国乞巧文化旅游节

甘肃西和将举行第三届中国乞巧文化旅游节

震后举办的首届大型文化旅游盛会。节会安排有 型 民
俗文艺演出、乞巧文化民俗展、文化旅游产 品展览\书
画摄影展、山歌比赛 、旅游参观活动、招商项 目推介签 约活动、外拍宣传活动,还有 晚霞湖 、云华 山、横岭
山、大寨文化大院分会场乞巧展演等活动。游人们不仅 可以体验到乡土气息浓郁的传统乞巧文化 ,还可以看到
整,国内绝无仅有。 自 0 年 l k,西和县被 中国民间 20 6 O- ]
文化家协会命 名为 “ 中国乞巧文化之 乡” 以来, 已 连续 21 年7- 日下午,中国 ・ 00 Y6 ' J 平凉崆峒山旅游文化论 成功举办了两届乞巧文化旅游节。本届旅游节以 “ 西和
坛在兰州举行。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励小捷,省
为全力打造甘肃省 “ 丝绸之路”旅游 品牌,解决丝
路线旅游旺季铁路车票不足尤其是进 出敦煌问题 ,经甘 肃省旅游局协调 ,兰州铁路局决定 自21 年 7Il 日 00 ) 1 起 ,开行 “ 肃 旅 游 号” 兰州 至 敦 煌 隔 日始 发 的 甘
瓜果展示、吃葡萄 比赛 、品饮鲜葡萄汁、观看斗鸡比赛 / 等保 留节 目外,将继续举办第五届 “ 情泊吐鲁番”摄影
两部 门将联合召开全 国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工作会议, 联 合开展 “ 国文物旅游示范 区”标准制定和试 点工 全 作 ,探索文物旅游和谐发展新模式。双方还将共同建立 专家巡视评估制度 ,定期对各地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状 况进行检查评估 ,及时公布评估报告,并建立联合执法 机制,定期开展文物旅游执法督察工作,有效维护文物 安全和旅游业发展秩序。
议》,两部 门将成立由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 、国家文
物局局长单霁翔任组长的全 国文物旅游工作协调领导小
组。在联合开展专题调研 、文物旅游研究工作基础上,

西和乞巧习俗地域文化表征初探

西和乞巧习俗地域文化表征初探

西和乞巧习俗地域文化表征初探作者:郭昭第来源:《丝绸之路》2010年第22期[摘要]中国“乞巧文化之乡”西和县的乞巧习俗不同于其他地区,具有准备充分、为期较长、内容丰富、程序复杂、仪式隆重、意蕴深邃等地域表征,一般从农历六月底到七月初七深夜为期七天八夜,包括搭桥迎巧、祀神迎水、歌唱祈巧、和歌互拜、跳神言福、会餐拜巧、照瓣验巧和歌拜送巧等仪式,充分体现了自然崇拜精神、社会协作精神与自我解放精神,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西和;乞巧习俗;地域文化[中图分类号]K8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22-0051-03节日文化是过去的生活通过时间过滤而流传下来的保持着生命力的习俗文化结晶,是一些固定、持续的美学智慧的绵延和创新。

乞巧习俗虽是全国大部分省份普遍存在的民间习俗,与其他岁时习俗有所不同。

诸如正月十五元宵节、五月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等,是男女老少普遍参与的民间岁时节日,惟独乞巧节则大多只允许未婚女子参加。

由于此节日的这种特殊界定,所以将其称为“女儿节”或“少女节”,是有一定道理的。

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乞巧习俗虽然有所不同,但都在七月初七夜晚举行,而且一般只摆设瓜果进行祭拜,或者穿七孔针等,常常时间短、内容简单、仪式单一。

如唐徐坚等辑《初学记》卷4引晋周处撰《风土记》云:“七月七日,其夜洒扫于庭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河鼓、织女。

”南朝梁宗懔撰《荆楚岁时记》也只是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

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

或以金银玉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近年来,西和大部分地区的乞巧习俗虽然受电视等大众传媒的影响,其内容与仪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变化,其中穿插了一定数量的流行歌曲和现代舞蹈,但由于农村地区普遍隆重于城镇地区的特点,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仍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一定的传统风格与地域表征。

一、西和乞巧习俗概述西和乞巧习俗往往从农历六月开始准备,由一位或几位未婚女子牵头联系同村邻近家庭的其他未婚女子,少则十余人多则数十人自愿聚集在一起,推举年龄较大、能歌善舞、热心乞巧活动、具有一定领导和组织才能的未婚女子为领头人,这些领头人可以多次连任,也可以改换。

现代化与节日重构——以陇南市西和县为例

现代化与节日重构——以陇南市西和县为例

文化长廊CulturalCorridor18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 现代化与节日重构——以陇南市西和县为例文/李雪琴摘要:陇南西和七夕节的乞巧民俗历史悠久、仪式规模完整,富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以西和七夕节为例,分析七夕节现已形成的分布状态,探讨在非遗语境下西和七夕节的发展态势,思考在短期社会调适和长远发展视野中七夕节的节日文化重构问题。

关键词:西和县;七夕节;现代化;节日重构全球化、现代化语境下,传统七夕节面临着复杂情况,文化重构势在必然。

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的乞巧节,是传统七夕节的一种独特形式,在现代重构中更彰显出鲜明特色。

1 全国七夕节呈现出多样化姿态,形成多层次的转型结构七夕节从汉魏生成,经唐宋繁荣,至明清达到鼎盛。

晚清以来社会的结构性变化,使七夕节已发生一轮裂变和重组。

如广州的“七姐诞”,潮汕地区的“出花园”,浙江嘉兴的“香桥会”,西安的七夕庙会等,都是这一时期变革形成基本形态。

进入21世纪,随着非遗保护工作全面启动,各地七夕文化再度重塑,建立了更富现代特征的新格局。

节俗活动不再沿着传统自发性、民间化的单一轨道运行,形成多层次叠加的复合结构。

主要有三:其一,行政、学术、商业、民众四位一体的外围结构,节俗活动被推到社会表演前台。

行政管理通过政策、制度的规范化建设和自上而下的措施实施,提供转型所需的权力保障和社会条件;学术研究立足理论探讨和实践分析,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和信息保证;商业则通过市场化运作,提供发展基础和物质条件;民众作为节俗主体,以传统方式进行表演并与官方、商家之间形成各种互动关系。

其二,大众化、社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四化”表现。

七夕节本为年轻女性的传统节日,在一些地区则演绎为全民活动。

很多七夕庙会,如西安市斗门镇织女庙会、浙江嘉兴香桥会、浙江缙云县张山寨七七庙会等,都演变成全民参与的大型活动。

城市中的七夕节活动,以“情人节”为导向,增加大量的现代元素,如光、电、游戏、婚礼等,走娱乐和商业之路,脱离传统本色。

民俗文化之魅力乞巧节

民俗文化之魅力乞巧节

民俗文化之魅力乞巧节2014级生命科学基地一班王玉琪 320150948310 民俗文化是依附于人民的生活习惯、精神信仰、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等在历史演变中不断吸收,筛选,沉淀,从而凝聚在人们心理的文化现象。

乞巧节,民间又称“七夕节”。

因参加活动的多是未婚女子,故称“女儿节”,这是一种流传较为久远的节日风俗,在全国部分地区均有存在的迹象。

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的乞巧风俗,其渊源之久,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保存之完整,特色之鲜明,在全国范围内实属罕见,被称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

西和县已在2006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

作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和县迄今为止已经举办了七届乞巧文化旅游节。

作为土生土长的一名陇南西和人,从小便对乞巧节耳濡目染。

西和乞巧活动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风俗于农历七月初一到至七月初七,历时七天八夜,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整个活动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

每一环节均有歌舞相伴,又有几个富有特征性的仪式,因而留存了大量的乞巧唱词、曲谱、舞蹈形式以及与农耕文明相关的崇拜仪式,还有与生活相关的纺织女工、服饰、道具、供果制做等。

我将从其起源、现状、规划与发展来谈谈我对乞巧节的认识。

一、乞巧之起源乞巧民俗起源于先秦,形成于汉代,经唐宋发展,明清时代达到全盛,是一种集崇拜信仰、诗歌、音乐歌舞、工艺美术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

1、牛郎织女的传说乞巧节的由来,依附着牛郎织女这个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

早前,牵牛,织女只是天摩,天琴两个星座。

《史记·天宫书》对牛女双星进行记载:“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

婺女,其北织女。

织女,天女孙也。

”而最早记录牛郎织女的文献为《诗经·小雅·大东》:“趾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脘彼牵牛,不可以服箱。

”牵牛织女两星座,产生爱情,最终演绎为“牛郎织女”的传说,则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西和县专题片解说词(最终、男声)

西和县专题片解说词(最终、男声)

西和县专题片解说词(开篇)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仇池国的故土,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甘肃·西和(片头)(音乐响起.....)西和县临近中华版图的几何中心,位于西秦岭之阳,西汉水上游,绵延西北,倾斜东南,山川秀美,气候宜人。

西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居住、生息、繁衍。

据文献记载,人文始祖伏羲即诞生在这里,宋代罗泌《路史·后记》载:“伏羲生于仇夷,长于成纪。

”仇夷,即今西和县南部的仇池山。

源远流长的西汉水和漾水河流域孕育了深邃厚重的仰韶、齐家文化、寺洼文化。

在周、秦时期,戎、氐、羌和秦人在这里精耕细作,伟大的秦王朝即发祥于此,西礼县交界地即有闻名遐迩的秦西垂陵园。

三国时期,诸葛亮挥师北伐,六出祁山,两度过境西和。

魏晋时期,氐族杨氏在此建立政权,历时300余年,称霸一时,史称“仇池国”。

唐代大诗人杜甫由陇入蜀,途径西和,留下近10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成为诗圣“唐诗之路”的重要里程。

宋代文豪苏东坡梦游仇池而心向往之,更留下了“一点空明是何处,老人真欲住仇池”的佳篇名句,一时传为佳话。

丰厚的历史积淀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俗节日和美丽动人的传说。

七夕·乞巧节,这个在中国承载着女儿情节和向往幸福浪漫的节日就在西和保留了下来。

西和乞巧节,节日延续时间之长,流行地域之广,参与人数之多,活动内容之丰,在全国绝无仅有的,可称得上是“华夏第一”。

被民俗专家称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

“乞巧”是七夕节期间,姑娘们以歌舞形式向她们的神灵---织女(当地称为“巧娘娘”)讨要智慧、乞求幸福的活动。

据专家考证,西和乞巧活动发端于古代星辰崇拜和对秦人先祖女修的崇拜。

西和“乞巧节”从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晚上开始,一直持续到七月初七晚上,时间长达七天八夜,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民俗活动之一。

六月二十九晚上,姑娘们穿戴盛装,列队整齐,端上香蜡纸品盘,在老年妇女的引导下来到河边举行迎巧仪式,一路唱着歌将“巧娘娘”请进院。

甘肃省西和县旅游文化

甘肃省西和县旅游文化

景湖 色光 宜山 人色
桃子、杏子种植基地
有高低起伏的绝 壁胜境,绚丽别致 的自然景观十分诱 人,有“圭峰秋月” 之称的云华山。
圭峰秋月——云华山
塔 山 烟 云 塔 子 山
——
峰腰石龛——八峰崖
九眼鼎沸——九眼泉
故 中这 下 东 米 处 仇 土 刑里 , 南 , 大 池 。 首是 形 沿 西 桥 仇 山 的人 成 山 汉 乡 池 地文 三 麓 水 南 山 方始 面 西 由 部 位 ,祖 环 来 西 , 于 氐伏 水 汇 北 海 西 人羲 , 入 绕 拔 和 的的 一 西 山 县 发诞 面 汉 脚 城 祥生 衔 水 南 米 南 地地 山 , 下 , ,, 的 二 , 相 公 仇神 天 水 洛 对 里 池话 险 汇 峪 高 处 国传 胜 流 河 度 , 的说 地 山 从 地 。 1793 791 50
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 仇池国的故土,中国乞巧文化之 乡——甘肃.西和
伏羲雕像
文道 唐 说 化串 宋 、 旅联 明 妙 游, 清 善 伏 风文 的 公 羲 情物 历 主 生 线、 史 传 于 。古 遗 奇 仇 建迹、池 筑,汉、 为构代春 佐成、秋 证这三战 ,一国国 可地古时 以区战代 构璀场秦 建璨、先 既的武祖 有文都创 吸化古业 引明城史 力珠的、 的,迁乞 历以移巧 史古到传
西和乞巧活动从每年农历六月的最后一天晚上开始到七月初七晚结束时间长达七天八夜整个活动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等七项固有的程式融信仰崇拜生活期盼民间传说诗歌谣赋等为一体其传承之久远唱词之淳朴歌舞之精彩在全国都具有唯一性是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是得到学术界认同的中国女儿节
绚丽甘肃 特色陇南
人文西和 魅力乞巧
西和县概况
西和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东临徽县、成县, 南依武都、康县,西北与礼县交界,东北与礼县、 天水秦城区接壤。行政区域面积为1861平方公里。 境内地形由西北向南倾斜,南部为土石质山原峡 谷区,北部为沟壑梁峁区,平均海拔1692米。平 均气温8.4℃,无霜期149天至214天,日照时数 1500-1800小时,年降水量451-734.7毫米。属 大陆性季风气候。辖乡(镇)24个,行政村385个。 年底全县人口38.42万人。乡村人口35.17万人,农 村劳动力为20.98万人。

从甘肃西和乞巧节看民间的神话信仰

从甘肃西和乞巧节看民间的神话信仰

从甘肃西和乞巧节看民间的神话信仰作者:周婧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2期摘要:在中国神话历史中,“中国神话”的概念对应的是文学文本,“神话中国”的概念则对应着文化文本,后者对前者而言,既是现实的原型,也是文化编码的支配性规则,实现从“中国神话”到“神话中国”是我们的目标所在。

本文从乞巧节即“文化文本”出发,探寻其背后的神话信仰,具有深刻的传承价值和研究意义。

关键词:乞巧节;民间习俗;神话信仰;女神信仰[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2--01一、乞巧习俗与神话信仰(一)寻找失落的女儿节乞巧节,又叫女节,女儿节,是甘肃省西和县流传下来的民间习俗。

乞巧活动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所以它也就是传统的七夕节。

乞巧,顾名思义就是乞求巧慧、智慧,所以它也是擅于做饭和针线活的女子的一种表达心愿的方式。

乞巧的活动要进行7天8夜,整个过程都是姑娘们参与,没有一个男子,在西和这样的农村社会一群姑娘进行集体狂欢是她们生存所必须的人际交流方式。

在前期准备工作中,他们做面花、生豆芽、用红绳搭桥,并采用合唱、跳舞的形式来迎接“巧娘娘”的到来,据说“巧娘娘”是王母娘娘的第七个女儿,即织女,又名七仙女。

所以说这种活动是在传播祖先的规矩、信仰,是对祖先的一种崇拜。

整个活动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

在七月初七这天早上,姑娘们会呈现出生长地亭亭玉立的巧芽,首先唱迎水歌来举行迎水仪式即迎接巧娘娘的到来,接着祭拜巧娘娘供像,并在碗中盛满清澈的水来为晚上的卜巧活动做准备。

然后就是转饭仪式,她们会在八仙桌上陈列各种物品并齐声唱转饭歌。

到了深夜,就在河边举行送巧仪式,即把巧娘娘送回河边。

他们用五彩丝和红头绳接成一条长绳放入河中随河水漂流远去。

活动的尾声,点燃巧娘娘同时唱送巧歌,等待着春去秋回的另一年。

西和的“乞巧节”是秦人后裔对自己祖先的纪念。

这一活动有明文记载的在汉代,到了唐代,随着中国文化中心的东移,交通格局的变化,西和被慢慢地边缘化了。

中国乞巧文化艺术之乡——西和县

中国乞巧文化艺术之乡——西和县

乞巧节乞巧风俗由来已久。

西和县乞巧节与别处不同,有其独特的历史性和地域性,遗存着先秦和仇池文化的延展与共性。

她又是先秦与氏族活动区域内未嫁姑娘一年一度最隆重、热闹的节日,作为一种无形的文化遗产我们有必要深入挖掘研究。

每年农历六月下旬,同村邻里的姑娘们凑在一起商议乞巧事宜,一般情况是关系比较好的姐妹议起,同村同社未嫁姑娘组成一场(俗称"乞巧场")。

商定后姑娘们利用闲时间在家庭居住条件较宽裕的姑娘家练唱《乞巧歌》,此期间大多由年纪较大的妇女教,老歌要一代一代往下传,新歌以流行曲为主。

六月二十六日到三十日这几天从集镇纸货店往选定坐巧的姑娘家挑巧娘娘。

巧娘娘挑来坐在桌子上,必须有丝帕将脸遮住,意为没有正式迎巧来。

巧娘娘的制做也有讲究,头面以西峪寨子里李家为上品,制做头面是模子上,用麻纸一层一层糊成,待晾干取下模子再用细白纸糊上,然后描眉化妆,身材装饰以县城南关姬家纸货铺的为上品,五彩纸剪制的裙装美丽又合体,姬李合作制成的巧娘娘价钱最高,也最漂亮。

这段时间的逢集日,县城各纸货店生意最红火,那些打扮得花姿招展的姑娘们成群结队来挑巧娘娘,使集镇更加繁华热闹。

六月三十日晚,姑娘们穿戴盛装,列队整齐,挑上巧娘娘,端上香蜡纸品盘,在老年妇女的引导下来到河边举行迎巧仪式。

在河边,主持者焚香点蜡,燃纸放炮,巧娘娘头儿跪迎接拜,其余姑娘站在河边唱《迎巧歌》,歌词大意是:"每年有个七月七,天上牛郎配织女,巧娘娘莲花台,南天门你开开,把我巧娘娘送出来,一片天两片天,我把巧娘娘接下凡,巧娘娘穿的缎子鞋,我打高山接你来,巧娘娘穿的偏带鞋,我打河边接你来……",然后,揭去巧娘娘头上的丝帕,一路唱着将巧娘娘接进院。

进院门要唱《进院歌》,进屋唱《坐巧歌》,歌词主要是描绘巧娘娘的美貌:"乌云头发像丝线,粉红脸蛋圆又圆,线杆鼻子端又端,樱桃小口一点点,糯米牙齿尖又尖……",再就是敬茶献果,唱《献茶歌》,乞巧活动正式拉开序幕。

伏羲生出 魅力西和

伏羲生出  魅力西和

伏羲生处魅力西和…引言‟西和县地处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端,属长江流域西汉水上游,位于中华版图的几何中心。

西和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仇池国的故土和享誉全国的中国乞巧文化之乡。

资源富集,被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称为“宝贝的复杂地带”。

物产丰饶,是久负盛名的“中国半夏之乡”。

县境东南部铅锌矿区属全国第二大铅锌矿带西成矿带的西延部分,南部崖湾锑矿区为全国第三大锑矿区。

先后荣获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长治”工程样板县、全国普法教育先进县。

…正文‟思路决定出路创新引领发展金秋时节,踏上西和大地,你会看到这样一些场景:工厂内,机声隆隆;工地上,人头攒动;田野上,丰收在望的庄稼一望无际。

映入眼帘的这一切会让人深深感受到,西和正翻涌着滚滚创业的热潮,激荡起勃勃生机和活力。

“只为发展想办法,不为困难找原因”。

西和县委书记佘东鹏说。

正是基于对发展环境、县情特征的科学把握,西和上下形成了“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的共识。

始终坚持“创新引领,项目带动,富民优先”的发展理念,大力弘扬“团结拼搏、以干克难、自我加压、敢于争先”的西和精神,确立了“工业强县、产业富县、文化名县、科教兴县、旅游活县、依法治县”的发展战略和建设“生态西和、人文西和、和谐西和、活力西和”的奋斗目标。

深入开展以“比项目建设,看科学发展;比兴办实事,看改善民生;比招商引资,看民营经济;比工作作风,看班子建设;比综合治理,看和谐稳定”为主题的“五比五看”活动,在全县上下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面对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着眼西和可持续发展,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全面推行“三个三分之一”工作法,将县直机关干部职工一分为三,三分之一的干部“走出去”,找外商,招项目,引资金,抓工业;三分之一的干部“走下去”,下农村,搞服务,办实事,促发展,保稳定;三分之一的干部“留下来”,履本职,搞业务,抓项目,保重建。

充分调动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提升了各单位的工作效能,推动了重点工作的深入开展。

陇南西和乞巧民俗旅游的深度开发

陇南西和乞巧民俗旅游的深度开发

Deep Development of the Custom of Praying for
Wisdom in Xihe County
作者: 高应军
作者机构: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地理系,甘肃成县742500
出版物刊名: 甘肃高师学报
页码: 139-142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期
主题词: 西和 乞巧民俗 旅游价值 深度开发
摘要:"乞巧"是中国历史悠久,流传范围广泛的民间传统节日活动之一。

在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而又大致统一的乞巧民俗活动。

西和乞巧特色鲜明,内容丰富,成为众多"七夕"乞巧活动中独具一格的民俗活动。

通过对其活动过程、内容、文化价值和特征、保护与开发现状的研究分析,提出保护与旅游深度开发的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绚丽甘肃 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陇南
人文西和 魅力乞巧
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 仇池国的故土,中国乞巧文化之 乡——甘肃.西和
伏羲雕像
文道 唐 说 化串 宋 、 旅联 明 妙 游, 清 善 伏 风文 的 公 羲 情物 历 主 生 线、 史 传 于 。古 遗 奇 仇 建迹、池 筑,汉、 为构代春 佐成、秋 证这三战 ,一国国 可地古时 以区战代 构璀场秦 建璨、先 既的武祖 有文都创 吸化古业 引明城史 力珠的、 的,迁乞 历以移巧 史古到传
未来旅游资源开发情况
发掘伏羲文化、仇池文化、氐羌文 化、宗教文化内涵,全力打造晚霞湖、 仇池山、八峰崖、云华山、香山“五 朵金花”和仇池山歌、西和乞巧节、 西和羊皮扇鼓舞、西和影子腔、西和 春倌等文化品牌,全力推进西和文化 旅游产业发展。
湖点 畔, 水 美廊 光 景亭 潋 如依 滟 画依 , 、, 柳 晚 游夏 条 人日 垂 霞 如的 摇 湖 织西 , 。和 游 县船 晚点 霞
景湖 色光 宜山 人色
桃子、杏子种植基地
有高低起伏的绝 壁胜境,绚丽别致 的自然景观十分诱 人,有“圭峰秋月” 之称的云华山。
圭峰秋月——云华山
塔 山 烟 云 塔 子 山
——
峰腰石龛——八峰崖
九眼鼎沸——九眼泉
故 中这 下 东 米 处 仇 土 刑里 , 南 , 大 池 。 首是 形 沿 西 桥 仇 山 的人 成 山 汉 乡 池 地文 三 麓 水 南 山 方始 面 西 由 部 位 ,祖 环 来 西 , 于 氐伏 水 汇 北 海 西 人羲 , 入 绕 拔 和 的的 一 西 山 县 发诞 面 汉 脚 城 祥生 衔 水 南 米 南 地地 山 , 下 , ,, 的 二 , 相 公 仇神 天 水 洛 对 里 池话 险 汇 峪 高 处 国传 胜 流 河 度 , 的说 地 山 从 地 。 1793 791 50
西和历史文化悠久,景色独特秀美。为实现“旅游 兴县”战略目标,该县围绕推介“伏羲圣地、乞巧福地、 神秘古国”三张文化旅游名片,制定了“一湖九园” (晚霞湖、仇池山、八峰崖、云华山、隍城森林公园、 观山植物园、滨河公园、岷郡山、凤凰山、法镜寺)的 旅游发展规划。 一是 进一步加强旅游规划对我县仇池山、云华山、 八峰崖三个旅游景区进行修建性详规的编制和县城旅游 形象整体设计。 二是 进一步加快晚霞湖环湖路、游艇站、湿地保护 区亭廊和八峰崖观景亭等景点建设,加快各景区的文化 包装积极开展晚霞湖、八峰崖等重点景区质量等级申报 工作。
三是 努力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增加宾馆数量并 提升星级宾馆的等级和餐饮服务行业等,扩大市场 的需求。 四是 加快编撰《西和旅游丛书》,开发以文物 复制、刺绣剪纸、根雕石艺、花卉盆景为主的地方 风情旅游商品,启动民间资本组建专门的旅游产品 公司。 五是 以“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的正式命名挂牌 为契机,进一步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申报、 保护、开发力度,积申办好乞巧文化旅游节,不断 扩大西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全县文化旅游产 业的竞争力。
主七 《 题七 织 向, 女 大即 》 家七 材 展月 质 示初 选 乞七 用 巧西 一雕 文和 级像 化乞 汉《 的巧 白织 内节 玉女 涵, ,》 。织 雕 女塑 雕高 塑 以米 劳, 动寓 的意
7.7
坐 迎 巧
祭 巧
唱 巧
跳 麻 姐 姐
乞巧工艺品
牛郎织女
旅游资源的规划
西和享誉"中国半夏之乡”
硕果累累
半夏种植地
长道盛产苹果之乡
特色小吃
西和锅盔
陇南梯田风光
秋 收 季 节
乞巧风俗的活化石
乞巧,是一个流传甚广的古老民俗,它源于汉文化 中织女、牵牛、河汉三种天象。最早见于东汉的《四 民月令》。“乞巧”是向神灵讨要智慧的意思,乞指 乞讨,巧则指心灵手巧或有巧思妙想。 据了解,西和妇女把心目中最敬仰的天上善织云 锦布的织女称为“巧娘娘”。西和乞巧活动从每年农 历六月的最后一天晚上开始到七月初七晚结束,时间 长达七天八夜,整个活动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 巧、娱巧、卜巧、送巧等七项固有的程式,融信仰崇 拜、生活期盼、民间传说、诗歌谣赋等为一体,其传 承之久远、唱词之淳朴、歌舞之精彩,在全国都具有 唯一性,是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是得到 学术界认同的中国“女儿节”。
西和县概况
西和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东临徽县、成县, 南依武都、康县,西北与礼县交界,东北与礼县、 天水秦城区接壤。行政区域面积为1861平方公里。 境内地形由西北向南倾斜,南部为土石质山原峡 谷区,北部为沟壑梁峁区,平均海拔1692米。平 均气温8.4℃,无霜期149天至214天,日照时数 1500-1800小时,年降水量451-734.7毫米。属 大陆性季风气候。辖乡(镇)24个,行政村385个。 年底全县人口38.42万人。乡村人口35.17万人,农 村劳动力为20.98万人。
欢迎到西和游玩
谢谢观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