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旅游资源优势与发展前景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旅游资源优势与发展前景分析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正在向全球经济中发展最强和规模最大的旅游业产业靠近。
西部旅游资源是21世纪开发西部建设的后备资源和潜力所在,甘肃地区民族风情浓郁,山川自然风光独特,历史人文景观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的发展有着自身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同时也面临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和竞争。
本文通过介绍甘肃旅游资源概况,分析了甘肃旅游业发展的旅游资源优势与短板,对甘肃旅游业发展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展望,试图通过四个方面进行资源挖掘:加大资源开发与整合力度,供给复合型旅游产品;完善旅游地及沿线地区的公共设施及交通运输体系;提高旅游产品的品牌化程度及知名度,增强竞争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优化旅游资源规划布局。
关键词:甘肃省;旅游资源;前景分析
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进入经济转型新阶段,绿色经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新潮流,而旅游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支柱之一,伴随着整体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引领着时代经济的风向标。
纵观近几年甘肃旅游业虽发展迅猛发展,并且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但即使如此,与其他发达省份相比,甘肃省旅游资源布局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本文通过介绍甘肃省旅游资源概况,通过优劣对比分析,针对甘肃旅游业规划发展进行展望。
1 甘肃省旅游资源情况
1.1 自然资源
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部,地域辽阔,自然风光独特,历史古迹众多,甘肃除了没有海岛资源之外,它拥有其他各省地区所有的旅游资源类型,而且是丝绸之路、黄河风情和青藏旅游线的必经之路。
甘肃是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傲立天地的雪峰、绿草如茵的草原、广阔无垠的戈壁,枝繁叶茂的森林,有河山带砺的黄河,有碧波荡漾的湖泊,还有西北果香诱人的瓜果。
我国三大高原是甘肃的交汇带,分别是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而且长江和黄河两大流域也是经过甘肃的。
自然旅游资源的多样性,为我省的旅游业有着重大的影响。
甘肃省旅游资源丰富,同时文化素养优越。
甘肃省大致分为五种气候,分别是湿润区、半湿润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和高寒山区,因气候的不同,所以甘肃有些景区只有特定的季节才可以观赏,并且景色非常美。
但也有可供人们全年观赏的旅游景点。
甘肃省的崆峒山、鸣沙山月牙泉、麦积山、嘉峪关市嘉峪关文物景区和七彩丹霞景区为5A级旅游景区;有各类名胜古迹、人文景观、自然风光等90处AAAA级旅游景区,其中红色旅游胜地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0处、国家级森林保护公园23处、国家级地质公园11处、国家自然保护区20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9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31处。
与景点相关的食、住、娱等服务业发达,酒店超过了四百家,其中四星级以上82家。
(具体资源数量及分布参见表1和表2)
表1 甘肃省世界级和国家级旅游资源占全国比重
表2 甘肃省世界级和国家级旅游资源数量及分布表
资源类型数量(处)分布
世界遗产 3 甘肃敦煌莫高窟、长城、丝绸之路
国家级自
然保护区20 甘肃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张掖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甘肃莲花山自然保护区、太子山自然保护区、敦煌阳关自然保护区、多儿自然保护区、安西极旱荒漠自然保护区、秦州珍稀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等
国家森林
公园23 陇南市宕昌牛头寺森林公园景区、甘肃周祖陵国家森林公园、甘肃子午岭国家森林公园、甘肃大峡沟国家森林公园、甘肃寿鹿山国家森林公园、甘肃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甘肃文县天池森林公园等
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
区150
万里长城——嘉峪关、后街清真寺、张掖鼓楼、麦积山石窟、威远楼、
拉卜楞寺、玉泉观(甘肃省天水市)、炳灵寺、七里河区金天观、西
来寺(甘肃省张掖市)、张掖大佛寺、武威市凉州白塔山寺景区等
国家地质
公园11 崆峒山风景名胜区、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张掖市丹霞地质旅游景区、扎尕那景区、黄河石林风景旅游区、甘肃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宕、昌官鹅沟风景区、临潭县治力关景区等
中国优秀9 酒泉市、敦煌市、天水市、兰州市、张掖市、武威市、平凉市、合作
旅游城市市、嘉峪关市
国家4A
级90
天水市伏羲庙、凤山景区、灵台县古灵台·荆山森林公园、兰州市皋兰什川古梨园景区、兰州市榆中青城古镇景区、榆中兴隆山自然保护区、兰州水车博览园、水帘洞景区、大像山景区、张掖市肃南冰沟丹霞景区、西和晚霞湖景区、武都万象洞景区等
国家3A
级100
榆中玉泉山庄、兰州市金城公园、兰山风景区、兰州植物园、兰州石
源园林山庄、龙头山森林生态旅游区、兰州市五一山森林生态旅游区、
清水温泉生态旅游景区、姜维文化园景区、玛曲县阿万仓贡赛尔喀木道景区、金昌市永昌北武当山景区、凉州植物园等
国家2A
级85
两当县乔河景区、导流山景区、临洮县貂蝉湖公园、龙园景区、红西
路军永昌战役纪念馆、张掖市大野口水库水利风景区、皋兰生态农业
观光园、陇萃堂购物景区、永登青龙山公园、小华山休闲观光旅游区、
拉卜楞摩尼宝旅游文化产业园、五凤山森林公园、武都水濂洞等
国家1A
级
2 敦煌白马塔景区、三禾奇石文化交流中心
1.2 人文资源
甘肃历史文物古迹资源丰富,以石窟艺术为代表的敦煌学闻名世界。
甘肃省位于新藏蒙三大少数名族自治区的中间地带,拥有45个民族、234万少数民族人口的多民族省份,虽然甘肃省内少数民族较多,但唯独甘肃仅有的少数民族有三个:东乡族、裕固族和保安族。
甘肃几乎每个地方都有红军长征的足迹,有数以万计的革命先烈在甘肃这片热土地上奋战杀敌,为新中国取得最后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甘肃很多民族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宗教文化,体现了陇原各族人民的生活风貌。
甘肃的历史源远流长,其文化主要表现在农耕畜牧业、“丝绸之路”外交文化、华夏文明与西部文化交流上。
甘肃旅游开发还有潜在的资源是少数名族和民族风情。
并且甘肃传统工艺品,在我国手工艺品中独树一帜,是开发旅游纪念品、发展购物旅游的良好条件。
(其基本情况参见表3)
表3 甘肃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分类表
2 甘肃省旅游资源优势
2.1 资源种类丰富
甘肃省自然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主要涵盖了山岳旅游资源(三大流域、九大水系和许多湖泊)、生物旅游资源(珍稀动植物、名贵中药材和特产等)和气候旅游资源(全省分为五个气候区)。
人文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历史文物古迹、民俗文化、革命历史文化、传统手工艺品和地方风味等,其中甘肃少数民族风情和历史文物古迹最为突出,革命纪念地占重要位置,如会宁红军会师旧址、哈达铺红色旅游景区、南梁红色旅游景区、高台烈士陵园、岷州会议纪念馆、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纪念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等,以上都是甘肃红色旅游好去处。
甘肃的旅游资源可谓是,既有气势雄浑的雪岭冰峰,也有“风吹草地见牛羊”的大草原;既有饱经历史沧桑的古丝绸之路,也有长城巍巍雄关;既有使人热情豪爽的风情,也有使人陶醉的绿水青山。
甘肃省在开发旅游资源中充分体现集群优势,沿着黄河、陇海线向河西走廊延伸,形成河西、兰州、陇南和陇东景区,开辟旅游专线,
满足游客玩赏需求。
2.2 景观风格独特
甘肃旅游资源种类丰富、景观风格独特,具有很大的利用价值,为我省开发特殊项目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旅游形式。
例如沙漠戈壁旅游,或体现冒险情怀的探险旅游,珍稀动物观赏旅游、考古旅游、参观古民俗景观、游赏石窟壁画资源、红色纪念馆旅游等。
其次,甘肃利用自身区位和资源优势形成了多种旅游线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
例如,甘肃走廊这条旅游线。
甘肃走廊从南到北、从西到东,整个就是一个石窟走廊,艺术价值非常高。
另外,甘肃旅游资源的历史文物、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融为一体,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其具有种类品种多,分布范围广,品质地位高等特点。
比如,甘肃以华夏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的突出优势,突出人文旅游资源,在开发汇总挖掘丝路文化,和黄河文化,并追溯历史内涵,传承长城先秦文化,系统记载着中华名族的八千年历史,这也是甘肃旅游资源中极其宝贵的组成部分。
2.3 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甘肃省旅游资源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和独特性,开发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扩大和日新月异,甘肃的地理位置越来越重要,交通运输进一步适应对外交往的需要,省会城市兰州逐渐成为西北地区国内会议中心和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
这些有利条件为甘肃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引擎。
甘肃旅游业的发展可以通过把以上显著的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为推动甘肃经济的高速快效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提高甘肃人民的物质生活质量和精神文明水平,同时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次,基于甘肃独特地理位置发掘大漠戈壁资源、宗教民俗、丝路文化等能够在国际市场体系自身独特性和优势的开发支援,从而推动整个省市进行规范化管理。
最后,在交通区位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是中原东部提取通往西部新疆等地区的必经之旅,陇海线全线贯通,并依据高铁和后期完善的铁路网,形成“十字”,亚欧第二大陆桥也途径甘肃,因此对于西北省份而言,甘肃省在交通区位上具有独特地形优势和交通条件,如今丝绸文化古道借助国家经济发展规划发挥地区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拓展旅游业,为丝路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开发提供了政治条件。
3 甘肃省旅游资源的短板
3.1 旅游资源组合性差,类型单一
甘肃省主要旅游产品类型是传统自然风景,那么旅游主要收入来源是比较单一的,主要是门票收入,并且旅游购物消费要比其他发达城市过少,现在大部分游客已经不单单只在观赏性的旅游产品上消费,现今消费主体已是九零后和零零后,需求差异性大,追求个性化,休闲式旅游已经成为新的发展趋势,甘肃地区旅游产品没有创新形式和动力,与旅游人群需求不相匹配。
旅游业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在发展上部分环节还存在欠缺,交通、住食等需要不断完善满足旅客需求。
比如在满足游客标准下的酒店餐厅较少,而且方便游客携带的特色产品也很少,仅有部分手工工艺品,但价格不低,且品种单一。
目前甘肃省主要旅游资源集中在自然景观方面,然而具有得天独厚,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观却没有与当地的民风民俗完全融合起来,致使游客参与度低,没能充分融入到景区与民俗相结合的资源中来,同时甘肃独有的历史文化产品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凸显出来,娱乐消费项目还不够丰富,同时,现有的景区在休闲、体验和娱乐方面的消费项目比较缺乏,这将会限制了游客的消费需求。
3.2 旅游地及沿线地区的公共设施不完善,交通不太便利
甘肃地形是东西长南北窄,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景点整体布局比较分散,旅游淡旺季相对明显,每年8月至10月,游客所到之处,景区皆人满为患,交通运输呈现超负荷运转,而在11月中旬到次年3月下旬,由于天气寒冷,缺少相匹配的旅游产品,导致游客数量明显减少,设施大量闲置。
交通瓶颈制约突出,例如甘肃有很多石窟长期藏于深山无人知晓,在甘肃庆阳称号为“四大石窟”之一,加之古丝绸之路东起的第一大石窟,内涵丰富,远近闻名。
但是知道的人不多,去的人很少。
在交通上公路等级不高,外部支线与景区连接不完善,在通往景区的公路中仅为单线连接,未能够形成网络体系,因此限制了景区的承载能力,旅客进出存在局限,从而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并且外地到甘肃省的交通运力也不足;航线方面,外省到兰州的航线非常少,而且价格高、规模小和航班少,国际航线则少之甚少;铁路客运不便,大多数旅游景区所在的地区没有始发列车,
过路车次少、票额也少,尤其对于团队游客在购票方面较为困难,也造成游客在甘肃游玩是“进的来出不去”的状态。
3.3 旅游产品品牌化程度低,对于游客的吸引力较弱
甘肃省旅游资源很丰富,但是与其他省份相比营销策略不够完善。
旅游者异地观光,一定需要了解当地名族风情、吃住行等状况,若游客没有掌握旅游目的地的基本情况,容易造成旅游景点混乱的现象发生。
某些景点由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不优越,游客将会很少,并且创新的意识不够好,也不注重包装的新旧,总是以老款式的样式展现在游客面前,旅游促销不够,缺少宣传工作,虽然有一些电视宣传,但是促销力度不够大,并且想法陈旧,缺乏新颖度和感染力,部分景点没有产生应有的市场效应,难以让广大消费者知晓。
甘肃省地处中国西部,经济发展落后,气候条件复杂多样,给外部人贫困积弱的印象,使人会想起大片的戈壁、沙漠,从而望而却步。
由于宣传能力的原因,甘肃省在国内外旅游市场缺乏知名度,未能成为游客旅游首选的目的地。
3.4 旅游地的服务质量不高造成游客对甘肃省的印象分较低
甘肃省旅游景点、林业、建设等部门管理,由于只重视各自利益,所以矛盾很多,在规划、管理和开发方面做的有所欠缺,严重影响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住宿和餐饮部门,目前的管理方式不利于旅游质量的提高和检查督查。
甘肃省2015年游客满意度综合指数为76.5分,总体是“基本满意”的水平,和其他省份比较,我省属于较低水平。
可以发现游客对设施管理、旅游商品、卫生环境、服务质量的方面不是十分满意。
甘肃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缺乏,自然生态脆弱,景点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会增加水资源的需求和消耗,从而给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新的压力和挑战。
甘肃武威地区的沙漠公园与敦煌月牙泉处于严重缺水状态,政府在规划发展中仅关注局部眼前利益,却忽视了环境的保护和服务质量的欠缺。
例如天水市麦积山景区,麦积山石窟由省文物局下属的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负责管理,景区内森林公园由省林业厅下属的小陇山林业实验局管理,景区综合管理由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管理,由于同时受到多个部门的管理制约,造成了在不同程度上责权界限不明确、多重制约相矛盾等问题,导致景区基础设施薄弱,产品缺乏创新,发展理念偏离,严重影响了麦积山景区的旅游发展。
4 甘肃省旅游资源发展前景分析
4.1 加大资源开发与整合力度,供给复合型旅游产品
甘肃地广人稀,地形多样复杂,从东向西包括黄土高原、山地、草原、戈壁荒漠等,山水资源丰富。
民族聚集区域角度,历史文物保存完整,武威地区出土马踏飞燕文明全国。
但也存在自身的问题,观光型旅游产品单一、老化,没有创新形势,从而缺乏市场竞争,不能吸引游客前来。
因此,甘肃省应结合传统旅游资源内涵,创新产品形式,提升旅游的品味。
根据游客需求调整景区规划,是旅游产品能够顺应市场需求变化,吸引游客前来。
如今社会经济发展,人们面临巨大的精神压力,且可支配资金不断增加,对休闲旅游的需求成为时尚和趋势。
在工作闲暇之余,追求精神的放松和寄托,寻找安静优雅的地方来放松内心。
目前甘肃在天水、酒泉、陇南等地区突出发展以休闲、养老为住的度假旅游,充分发挥地形、气候、植被优势,赢得了国内游客的前来,成为具有一定名气的度假圣地。
21世纪旅游市场,一批以生态旅游、森林健身旅游为主体的旅游已经成为工作人群品味自然、回归原生态的精神寄托。
为了适应这个潮流,提高旅游产品竞争力就不得不创新。
根据甘肃实际情况,可以开设特色旅游产品,比如漂流旅游(兰州黄河、洮河漂流、渭河漂流)、自行车旅游(围绕甘肃边境骑行并了解民俗)、酒泉卫星发射地(宇航博物馆、参观模拟卫星发射等)、冰川旅游(七·一冰川)、森林探险旅游、沙漠探险旅游等。
4.2 完善旅游地及沿线地区的公共设施及交通运输体系
发展旅游的基本条件是交通便捷和可入性高,有关部门应该积极争取中央的支持,同时增加地方的投入,扩大旅游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方面的投入,改善全省交通条件。
有关部门还应加强建设更多高等级公路直通景区,各个景区之间及与周边省市也要形成发达的对接交通网,加快陇南、庆阳等封闭地区公路网建设,拓展内外交通路线,推动当地旅游也发展。
因甘肃省多个地方由于交通不便,极少游客知晓一些偏远地区的景点,导致景点快要消失,政府应完善旅游航线网络,将更多的旅游景点展现给游客游览。
交通能够刺激游客旅游欲望,影响其心理感知距离,降低旅游经济成本。
同时也要注重环境建设和城市功能的完善,提高游客的满意感知。
4.3 提高旅游产品的品牌化程度及知名度,增强竞争力
以了解游客需求为目的,深度挖掘自然、社会资源,创新旅游形式,拓展旅游产品,注重旅游商品包装和质量,提高品牌知名度,大力推销旅游商品,提高游客旅游购物欲。
除此之外,还应积极对外宣传自己,对内打造创新产品,利用自媒体新模式,大力加强宣传力度,如成立旅游产品自身营地、布置旅游宣传引导牌、政府组织到国内外参展促销宣传,扩大海外市场、做好节日宣传或发展假日旅游。
对不同的景区旅游资源特点适当进行包装,结合产品本身,制定产品营销策略,合理并开发具有甘肃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甘肃省拥有高品质的旅游资源较多,省内旅游市场潜力不大,甘肃旅游市场对外省消费者依赖性较高,为了吸引省外游客甚至全球游客,甘肃省应提升旅游品牌形象。
4.4 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优化游客体验及甘肃省旅游发展环境
旅游业务的发展重点在于服务质量的提升,游客旅游关键是对地区文化、环境的体会和感知认可。
加强培养旅游服务行业专业性人员,充分利用甘肃各大高校与科研院所,为旅游景区输送各种人才,并为旅游企业提供创新和咨询,鼓励员工参加职业培训,从而提升从业人员服务水平,尤其是一线人员的素质,使其具备良好素质和态度,给游客留下美好的印象,对甘肃旅游事业长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吸引旅游客源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优质服务。
因此,我省不仅要抓好“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还要组建一支外语精湛,服务精细,形象良好的旅游服务队伍。
除此之外,旅游景区应该不断完善景区管理规章制度,更大程度上保护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应有的权利,促使提高游客在我省的旅游消费及体验度。
甘肃省还可以建立旅游服务配套设施的服务中心,提高综合接待能力,服务中心可以分为云服务和面对面服务,云服务部分包括宣传平台、安全监督平台、绿色服务平台、云信息服务平台。
面对面服务部分包括景区服务、信息服务、旅游业服务、安全服务。
结论
综上所述,甘肃旅游资源具有地区独特优势,在发展中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和空间。
充分挖掘甘肃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彰显其资源优势,积极谋划甘肃旅游业的发展方案当为首要任务。
甘肃旅游资源依旧存在一些问题,旅游资源组合性差、类型单一,旅游地及沿线地区的公共设施不完善、交通不太便利,旅游产品品牌化程度低、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弱,旅游地的服务质量不高造成游客对甘肃省的印象分较低等方面。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充分挖掘和发挥甘肃旅游资源优势的完善路径,加大资源开发与整合力度,供给复合型旅游产品。
此外,完善旅游地及沿线地区的公共设施及交通运输体系。
再则,提高旅游产品的品牌化程度及知名度,增强竞争力。
最后,关键是要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从而优化游客体验及甘肃省旅游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 魏亚东.高铁对甘肃省旅游发展的影响与调试[D].云南师范大学.2019(06)
[2] 顾振统.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支持研究[D].兰州大学.2018
[3] 高丽娜.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模式选择研究[D].兰州大学.2018
[4] 侯佩旭.甘肃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与开发战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
[5] 张振民,唐红武,咎映涛,史江川,张磊.甘肃旅游产业发展及对策研究[J].甘肃金融.2018
[6] 杨建盛,李国锋.甘省红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8
[7] 孙永龙.甘肃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J].甘肃科技.2012
[8] 刘佳伟.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
[9] 白晓娟.民俗文化与甘肃旅游业的发展[J].九江学院学报.2006
[10] 岳颂东.甘肃旅游业:鲜花与芒刺并存[J].发展.2005
[11] 毕小宁.甘肃省旅游资源浅析[J].兰州学刊.1987
[12] 汤明宝.甘肃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科学经济社会.1985
[13] 齐德利.甘肃省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初步研究[M].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