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名词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名词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名词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传统文化和丰富社会经验的多民族国家。

在过去的数十年里,它经历了从内战到隆重的建国大典的历史变革,成为一个越来越强大的国家。

本文就从中国历史出发,介绍一些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的重要名词。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式名称,也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使用的名称。

这个国家是世界上第一个由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的个体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行政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职权的中央人民政府。

二、社会主义改革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开启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新时代。

改革开放的实施和推进,可以从当时中国社会的经济环境出发,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行科学性调整和优化,为中国大力发展经济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

三、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政策是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的重要措施,旨在整体上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现代化步伐并使人民生活更为富裕。

改革开放政策的有效实施,带来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四、“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国际战略,重点是改善服务于沿线国家的全球连通性和互利发展,同时建立中国与沿线国家间的合作关系。

本倡议是中国提出的全球性议程,也是中国国内发展的积极推动力。

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二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个战略形象,为中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提出了新的目标。

“小康”不仅仅意味着一种苛刻的物质生活基本水平,而是指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改善民生、增强国家凝聚力和竞争力的综合体系。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和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需求,改革开放以后成立的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制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把和平发展的方针、改革开放的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政治制度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发展路径。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题库正式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题库正式版

中国人民共和国试题库一、名词解释1、《共同纲领》(P7~8):(1)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

(2)内容:首先,它规定了新中国建国初的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各民主阶级的联合专政,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它的任务是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

其次,纲领规定了国家政权机关、军事制度及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等政策的总原则。

第三,规定人民的权利和国民的义务。

(3)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第一年部大宪章,它在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2、过渡时期总路线(P48):1952~1953年毛泽东在新中国建设的探索中逐渐形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表述,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加快经济发展的历史的必然,但也有追求速度过快的历史局限性。

3、统购统销(P57~58):1953~1957国家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面对1953年起严峻的粮食购销形势,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农村实行粮食征购,在城市实行粮食定量配售的方法,叫做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简称统购统销。

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粮食统购统销的决议》,政务院发布《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12月初全国开始实行。

意义:这一政策一方面促进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另一方面实际上是对私营粮食行业的改造,并带动对其他工商业的改造,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社会主义改造中重要的一步。

4、国家资本主义:“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试卷B及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试卷B及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试卷 B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A]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C]《论人民民主专政》[B] 《共同纲领》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2. 会议确定把“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作为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A] 南宁会议 [C]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B] 成都会议 [D] 中共八大3. 年被称为实事求是年,调查研究年。

[A] 1960年 [C] 1962年[B] 1961年 [D] 1963年4.1969年4月,的召开,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与实践合法化。

[A] 中共八大 [C] 中共九大[B] 中共十大 [D] 四届人大5.“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作为方针是在1961年1月的中确定的。

[A] 八届九中全会 [C] 八届七中全会[B] 八届八中全会 [D] 八届六中全会6. 年1月邓小平提出:“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实现干部的“四化”是革命和建设的战略需要。

[A] 1980年 [C] 1982年[B] 1981年 [D] 1983年7. 年9月28日,江泽民提出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A] 1992年[C]1994年[B] 1993年[D]1995年8. 年 11月26日至12月10日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召开,彭真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我国走上了社会主义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A] 1980年 [C] 1982年[B] 1981年 [D] 1983年9.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果断提出“”战略。

[A] 发展科技 [C]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B] 向科学进军 [D] 科教兴国10.党的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C]党的十三大[B]党的十二大[D]党的十五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1.双百方针2. 四清运动3. 中苏论战4.精神文明5、庐山会议6、“一国两制”三、材料分析题(共13分)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名词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名词解释

[笔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名词解释字体: 小中大 | 打印发表于: 2008-6-14 07:10 作者: soyu86 来源: 紫金香36个共和国史名词解释1.《共同纲领》: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它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权性质,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纲领规定了国家政权机关,军事制度及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等政策的总原则.规定人民的权利和国民的义务.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第一年部大宪章,它在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2.统一全国财经管理:为稳定物价,恢复和发展经济,1950年3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要求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统一全国物资调度,统一全国现金管理.这三个"统一",使全国的财力,物力集中于中央,这对于平衡收支,稳定物价,扭转财政经济的困难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到1950年4,5月间,全国财政经济便实现了初步的统一,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的局面基本上结束.这标志着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开始好转,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不要四面出击":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党内有些人"左"倾急躁情绪滋长,主张四面出击,幻想一举消灭资本主义,提前实现社会主义.对此,毛泽东在1950年6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作的《不要四面出击》讲话严厉批评了这种主张,指出:为争取国家财政状况的基本好转,党应采取的战略策略方针就是"不要四面出击",要尽可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孤立和打击主要的敌人,即"肃清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推翻地主阶级,解放台湾,西藏,跟帝国主义斗争到底".这一方针对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的任务,起了重大作用。

中国史名词解释(一)

中国史名词解释(一)

名词解释(一)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抗美援朝运动3、“三反”“五反”运动4、土地改革运动5、统购统销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政协”。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

任务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加强同全国各族人民和民主党派、港、台同胞及海外华侨的革命统一战线。

1949年9月21日,首次“政协”会议在北平开幕,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五百八十五人,候补代表七十七人,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和海外华侨及其他爱国分子。

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文件,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后,“政协”不再代行“人代会”职权,但仍然是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

2、美援朝运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击美帝国主义、支援朝鲜、保家卫国的运动。

1950年美帝国主义支持南朝鲜进攻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纠集“联合国军”,在朝鲜仁川登陆,越过三八线,并把战火引向中国边境,并且美国把第七舰队派到台湾干涉中国内政。

中共中央和毛主席发出抗美援朝和保家卫国的号召,组织中国人民治志愿军,入朝和朝鲜人民军并肩抗击美国侵略军。

各民主党派发表联合声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群众运动,并成立了抗美援朝总会。

在朝中人民军队的的沉重打击下,美帝国主义不断遭到失败,于1953年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至此,朝中人民军队取得抗美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的抗美援朝运动胜利结束。

3、“三反”“五反”运动“三反”“五反”运动是1951年底到1952年10月,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和在私营工商业中开展的“反行贿、反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的统称。

1952年10月,三反五反运动运动结束。

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打退了不法资本家的进攻,巩固了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在私营企业中建立了工人监督,并实行民主改革,对工商业者普遍进行了手法经营教育,创造了对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有利条件;同时也挽救了一批国家干部,起了清楚旧社会污毒和移风易俗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考试提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考试提纲

1、毛泽东在中共七届全会作了《不要四面出击》讲话,阐述了恢复国民经济时期的战略策略方针。

2、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召开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机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3、在1955年7月召开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毛泽东作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批评中央农村工作部邓子恢等人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是“小脚女人”走路。

4、1954年10月开始,在知识分子和思想文化领域开展了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这场运动是从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中的唯心主义观点开始的。

5、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11次(扩大)会议上做了题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创立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

6、1963年5月,毛泽东在杭州召集有部分政治局委员和中央局书记参加的小型会议,研究社会主义教育问题,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议》,作为指导社会主义教育运功的纲领性文件,后来简称“前十条”。

7、1966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会议印发了毛泽东写的《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指明了“文化大革命”的主要锋芒所向。

8、1977年2月7日,根据华国锋的建议,《人民日报》、《红旗》和《解放日报》发表题为《学好文件抓住纲》的社论,公开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9、1977年7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决定,恢复邓小平中共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职务,这是拨乱反正在政治上、组织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10、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决议,为刘少奇平反。

(国歌16、毛泽东七届三中全会讲话、志愿军出国第一仗29、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29、政协职能的转变50、粮食统购统销47、毛泽东批评农村工作部“小脚女人”P61、农业合作化大发展的开端——(七届六中全会)、双百方针宣传79、八大选举中央领导人87、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矛盾学说90、毛泽东第二次访苏提出赶超英国101、第二次郑州会议104、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苏联撤走在华专家120、全国科学工作会议和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115、毛泽东对文化部的批示、炮打司令部133、毛泽东接见红卫兵、评反动影片《清宫秘史》、八届十二中全会137、九大新党章137、三要三不要、批“宰相儒”写作班子、三株“大毒草”156、按既定方针办156、学好文件抓住纲、邓小平第三次复出、真理标准大讨论166、79年国民经济调整170、刘少奇平反17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243、十四大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242、十五大主题268、中国加入世贸294)批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1954年12月8日,中国文联主席团、中国作协主席团召开扩大的联席会议,。

共和国史(自己整理,仅供参考)

共和国史(自己整理,仅供参考)

参考书目:名词解释:1、《共同纲领》:也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于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

《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权制度;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是中国革命经验的总结,也是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的集中表现。

它包括序言和七章,共60条,7000多字。

内容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关于新中国的性质和任务(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

");第二,关于新中国的政权制度、军事制度及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政策的总原则;第三,关于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大宪章,它在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这个纲领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具体体现,又是全体政协代表集体智慧的结晶,对刚刚诞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各项工作都起了规范和指导作用。

)2、《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加强中苏两国的友谊与合作,中苏双方于1950年1月20日在莫斯科签订的条约。

条约共6条,有效期为30年。

条约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

”)当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日本同盟国之侵袭而处于战争状态时,“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等。

《条约》核心问题是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再起和对中国的再次侵略。

《条约》局部改变了1945年雅尔塔会议后苏联的基本战略,对当时的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条约》的签订,表示中苏两国的团结和反对侵略的共同立场。

是对我国重要的国际支持,不但使我国获得了国内建设所需要的资金及援助,更使我国在国际上有了一个可靠的盟军,这样就有利于我国放手进行建设工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这对维护远东和世界和平,都起了积极作用。

[原创]中国现代史习题

[原创]中国现代史习题

中国现代史习题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现代史习题中国现代史习题(上)一、名词解释《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学会“制宪救国” 直皖战争华盛顿会议北京政变五卅运动郭松龄倒戈戴季陶主义三二○事件汉浔事件南京事件四一二政变李大钊郑州会议徐州会议江浙财阀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济南惨案东北易帜《训政纲领》三湾改编“工农武装割据” 邓演达改组派人权派“四行二局” 宁都起义伪“满洲国” 福建事变天羽声明《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广田三原则冀察政务委员会一二九运动瓦窑堡会议七君子事件两广事变西安事变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二、论述题1、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3、试评五四时期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

4、论述中国共产党从“一大”到“三大”关于民主联合战线政策的演变。

5、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过程及历史作用。

6、国民党一大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7、简述1924至1926年北洋军阀势力的演变。

8、简述戴季陶主义的主要内容。

9、简述共产国际五月紧急指示的主要内容。

10、试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11、简述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初期的对内和对外政策。

12、试述国民党政权的性质及统治特点。

13、谈谈你对南京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的认识。

14、结合史实分析中原大战的影响。

15、试述南昌起义、湘赣边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的共同点及各自的特点。

16、结合史实论述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17、简述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18、第三党主张述评。

19、简述人权派的政治主张。

20、试论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

21、论遵义会议及其历史地位。

22、简述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

23、简述1927年8月—1937年7月间中共在土地革命中实行的路线与政策。

24、简要评价九一八事变后的中间政派。

25、略述华北事变和“一二九运动”。

开国大典名词解释

开国大典名词解释

开国大典名词解释开国大典名词解释:开国大典是指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

它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始了中国的新纪元。

举行典礼的目的是为了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同时,在首都北京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的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典礼,并召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开国,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一个历史事件。

2、建国,指建立新国家的含义。

3、建国大业,指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领导集团筹备、准备进行中国的建设工作和筹备新中国的诞生。

4、建国,指开始进行国家建设的工作。

5、共和国,是我国国体的表现形式,一般指社会主义国家。

6、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又称“五四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7、人民,国家的主人,指全体中华人民。

8、历史性转变,指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人民当家做主,实现了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使一个古老的东方大国逐步走向繁荣富强,这是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

9、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指1978年12月至1982年9月,党中央在北京召开的工作会议。

这次会议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10、邓小平,指邓小平。

11、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简称“中华民族共和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经济体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复习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复习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3、过渡时期总路线4、一五计划5、《论十大关系》6、“大跃进”运动7、中共七届三中全会8、万隆会议9、人民公社化运动10、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1、抗美援朝运动12、镇压反革命运动13、“三反”、“五反”运动1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5、中共八大 16、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7、中共八大二次会议18、庐山会议 19、“八字方针” 20、七千人大会 21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22、“四五运动”2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4、“一国两制” 2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二、简答题1、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包括什么内容?2、简述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任务和战略方针。

3、简述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的主要内容。

4、简述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5、简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6、简述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

7、简述“三反”、“五反”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8、简述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

9、简述邓小平1975年整顿的内容及意义。

10、“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内容和意义。

11、简述中共十三大阐述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

12、简述七千人大会的内容和意义。

13、,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阐述了哪些重要思想?三、论述题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如何实现的?有哪些经验和不足?2、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如何实现的?有哪些经验和不足?3、么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4、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在今后的对外开放中,我们应当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机遇与挑战?5、中共八大的历史功绩。

6、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7、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方针和“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过程。

05-08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样卷、答案

05-08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样卷、答案
9.“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刘少奇、邓小平等决定向北京各校派工作组,受到了毛泽东的称赞。()
10.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进入第二步,重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三、多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至5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答案选错或未选全者,该题无分。每题2分,共10分)
周恩来的纠“左”努力,是经“二月抗争”后又一次对“文革”错误的抵制和斗争,曾使各方面工作一度出现转机。但不久被江青一伙煽起的所谓“反右倾回潮”所打断。(1分)
八、材料分析题(10分)
1.指北京大学哲学系聂元梓、宋一秀等7人1966年5月25日写的题为《宋硕、陆平、彭佩云在文化大革命中究竟干些什么?》。(2分)
(3)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提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2分)
(4)根据党的地位的变化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着重提出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问题。特别提出了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原则。反对个人崇拜、个专断等问题。(2分)
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出了可贵的探索。(2分)
2.试述周恩来在1971年对纠“左”所作的努力。
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在毛泽东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为纠正“文革”中的“左”倾错误进行了大量工作。
首先,把正确地提出要批判极“左”思潮和无政府主义的意见,初步澄清了人们对林彪事件的认识。(2分)
其次,按照毛泽东的有关指示,努力抓紧为在“文革”中受到迫害的老干部落实政策,解放了一批老干部。(2分)
六、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简述“一五”期间形成的经济体制的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一、名词解释1、三反运动新中国以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在国家机关、国营经济部门、企事业单位出现贪污、浪费、官僚主义现象。

为此,1951年冬起,在国家机关、国营经济部门、企事业单位进行“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纯洁了国家机关,促进社会稳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2、五反运动在“三反运动”进入高潮,1952年1月26号,中共中央部署在全国大中城市的工商业中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斗争,查明了私营工商业的状况,对不发资本家作了不同程度的处理,并于1952年底胜利结束。

五反运动教育了广大国家工作人员,打击了资产阶级的违法运动。

3、四马分肥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利润分配形式的形象说法。

1953年国家规定:国家税占34.5%,职工福利费占15%,企业公积金占30%,资本家红利占20.5%,大体为四分之一,故名。

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后,资本家的股息红利被定息代替。

4、定息制我国在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对资本家的生产资料进行赎买的一种形式。

规定不论企业盈亏,统一由国家按照核定的资本额每年发给资本家年息5%的固定利息。

定息从1956年起支付,原定七年,后又延长了三年,于1966年9月停止支付。

5、七千人大会为确实做好国民经济巩固、调整、充实、提高的工作,中央于1962年1月1日至2月7日在背景召开扩大的工作会议,参加会议从中央到基层共七千余人,又称“七千人大会”。

毛泽东主持,刘少奇做书面报告,并讲话,总结1958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教训。

会议贯彻执行“八字方针”,促进国民经济恢复,但并未从根本上纠正中共在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对纠正“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起了积极作用。

6、一月风暴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后,1967年1月4日、5日,上海“造反派”相继夺取了《文汇报》和《解放日报》;6日,32个“造反”组织联合召开了彻底打到以陈丕显、曹荻秋为首的上海市委大会,夺了上海市的党政大权,刮起所谓“一月革命风暴”,得到毛泽东充分的肯定,此后夺权风暴在全国展开。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中国近代史是指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的历史时期。

该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变革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国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以下是中国近代史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解释:1. 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至1842年的战争,由英国对华贸易赤字和中国限制鸦片贸易而引发。

中国战败后签订《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国被列强侵略和控制的时代。

2. 戊戌变法:发生于1898年的一系列改革运动,旨在振兴中国,以应对外侮和内乱。

改革的核心是西化思想的引入和行政、教育、军事等方面的改革。

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对和外国压力,变法失败。

3. 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的中国的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以推翻清朝封建统治为目标。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4. 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的一场抗议和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爱国运动。

运动最初起因于巴黎和会中国青年的抗议,后来发展成全国范围的示威活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的中华民国政府,由国共两党合作组建。

国民政府在南京设立,在抗日战争期间担任抗战指挥中心,在温州成立初期为各省军事和行政的具体组织。

6. 五卅运动:发生于1925年的工人示威运动,起因于上海大公馆的工人罢工和抗议活动。

这次运动被认为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崛起和中国共产党的提升起点。

7. 抗日战争:发生于1937年的中日战争,历时八年。

这是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战斗,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遭受了巨大的伤亡和破坏,但坚定的抗战精神最终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

8. 解放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时期,为对抗日本侵略军而创建和管理的地区。

这些地区实行了一系列的农村改革和政府重建,为中共取得中国内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9. 中共七大:指1945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一次重要会议。

共和国史名词解释

共和国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共同纲领》全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9月21日—30日)上通过的法案。

它确定了新中国的性质和任务(国体),新中国的政权制度(政体),对于新中国的军事制度,经济制度,文化教育制度,民族政策,外交政策,人民的权利和义务都做了详细的规定。

《共同纲领》在一定时间内起到临时宪法作用;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体现;对新生的共和国工作起到规范、指导、保障的作用。

一边倒是新中国建立之初确定的外交方针之一。

毛泽东在1949年6月《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公开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这一政策解决了国民经济建设所急需的贷款、物资设备和技术,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解决了国家安全问题;还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但造成了中国外交战略上的不平衡;客观上加剧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敌意。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1950年2月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订的,由此中苏两国结成友好同盟。

共同反对侵略,维护世界和平,条约无论对新中国的安全和建设,还是对世界、特别是对远东的和平,都起了积极作用。

但条约与相关协定的签订并非完全平等。

显现出苏联对中国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益主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中印谈判首次提出来的;1954年6月中印、中缅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现在已被绝大多数国家承认,作为经过协商解决国际争端,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第二章七届三中全会1950年6月在北京召开。

会上,毛泽东做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和《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提出了中心任务,要实现任务的三个条件:A、土地改革的完成;B、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C、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以及要做好的八项工作:土地改革、镇反、整风是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3符合中国客观实际,反映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是迅速实现工业化、建设强大国家的需要;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引导个体农业走集体化道路既是发展生产力整体水平的需要,也是工业化获得支撑的需要。
2、简述“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
答:(一)必须科学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准确把握中国基本国情,从实际出发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不断对社会主义实践做出新的、科学的理论概括,深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再认识,才能找到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而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里,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方面,是决定政权巩固至关重要的基础。(三)必须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健全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而不能实行“大民主”和“造**有理”。(五)必须制定正确的党的建设的方针和政策,不断加强执政党的建设,而不能把阶级斗争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
二、辨析题:(每小题8分,3小题,共24分。先判断是非,然后请简要说明理由)
1、建国初期的没收官僚资本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答:正确。官僚资本是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结合在一起,成为买办的、封建的、垄断相结合的资本主义,是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经济基础.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形成于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在抗日战争时期和日本投降以后达到了顶峰.它不仅压迫工农,而且还压迫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没收官僚资本有两重的含义:一方面,反官僚资本就是反对买办资本,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势力,带有民主革命性质的;另一方面反官僚资本就是反对大资产阶级,又带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在辛亥革命后,由当时位于南京的临时参议院所制定的具有“宪法”性的文件。

1912年3月8日由参议院通过,3月11日公布实施,取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1914年5月1日因大总统袁世凯公布《中华民国约法》而被取代。

1916年6月29日为大总统黎元洪所恢复。

共七章五十六条。

它第一章第二条即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第三章规定立法权归参议院,第五章规定增设国务总理、各部总长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实行责任内阁制;第六章规定增设法院,行使司法权。

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第二章第五至十五条规定了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及所享有的名项民主自由权利。

2、北伐战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组成的广州国民政府,领导国民革命军于1926~1927年为推翻北洋军阀统治而进行的革命战争。

此次战争以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为讨伐对象。

于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的张作霖撤往东北并被刺杀于皇姑屯,其子张学良宣布改旗易帜。

至此,国民革命军北伐完成,中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在上海和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

北伐战争的胜利果实被窃取。

这次战争从广东出师北伐,所以叫做北伐战争。

3、驼峰航线“驼峰航线”是二战时期中国和盟军一条主要的空中通道,始于1942年,终于二战结束,为打击日本法西斯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2年夏,日军切断了中缅公路这条盟军和中国联系的最后通道,一切物资运输被迫中断。

美国总统罗斯福下令:不惜任何代价,开通到中国的路线。

由于海陆已无通道,只能开辟空中航线,于是驼峰空运诞生了。

“驼峰航线”西起印度阿萨姆邦,向东横跨喜马拉雅山脉、高黎贡山、横断山、萨尔温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进入中国的云南高原和四川省。

航线全长500英里,地势海拔均在4500-5500米上下,最高海拔达7000米,山峰起伏连绵,犹如骆驼的峰背,故而得名“驼峰航线”。

国史复习资料答案

国史复习资料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答案一、名词解释1、“一月革命”:1967年1月,姚文元指令造反派夺《文汇报》、《解放日报》的权,以王洪文为首领的上海造反派组织召开打倒上海市委大会,夺了上海市的党政大权。

一月革命是完全错误的,其中包含有张春桥、姚文元一伙乘乱篡权的严重反革命活动。

从总体上看,是在左倾错误方针指导下,贯彻毛泽东战略部署的一次完全错误的实际行动。

夺权之风刮遍全国,文革进入了夺权的新阶段。

2、人民公社:是一个生产单位,又是一个农村基层政权组织。

“管理生产,管理生活,管理政权”,是乡政权和社管委会合并为一。

是全公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公社党委对全公社的生产进行管理和经营决策,并贯彻国家指令性计划。

3、过渡时期总路线是指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的指导全国人民全面开始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基本纲领和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1953年12月,中共中央批准了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制发,经毛泽东审阅修改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实质和特点作了全面系统的解释。

4、中共八大: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

这次大会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召开的,出席大会的代表1026人,候补代表107人,代表1073万党员。

应邀列席大会的有50多个国家的兄弟党代表团,及我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代表。

毛泽东致开幕词。

大会听取了刘少奇作的《政治报告》,邓小平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周恩来作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议的报告》。

中国当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中国当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中国当代史名词解释1、共同纲领共同纲领是1949年9月,由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和通过的具有宪法性质的纲领性文件。

它总结了中国人民近百年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集中体现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意志,是当时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大宪章。

其规定了新中国的性质和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

”还规定了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政策。

它是为彻底完成党的最低纲领而制定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纲领。

2、三反、五反运动三反、五反运动是在国民经济好转,部分资产阶级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的阶级本性逐步暴露,一些干部被资产阶级“糖衣炮弹”腐蚀的背景下开展的。

三反运动,即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的“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运动,1951年冬开始,经过群众检举揭发、依法处理和思想组织建设三个阶段,到1952年6月结束,约有4.5%的干部受到不同类型的处分;五反运动,即在大中城市工商业者中开展的“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运动,1952年1月开始,本着“过去从宽,今后从严;多数从宽,少数从严;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工业从宽,商业从严;普通商业从宽,投机商业从严”的处理原则,分为守法户、基本守法户、半守法半违法户、严重违法户、完全违法户五类,严重违法户和完全违法户约占5%。

三反、五反运动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内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是从国家机关和私营工商业两方面同时进行的从经济上、政治上、思想上击退资产阶级不法分子进攻的运动,其目的是确立和巩固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确立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秩序,为国家计划性的经济建设奠定基础。

运动胜利具有重要意义:一是纯洁了国家机关,教育了干部,提高了党在人民中的威信;二是进一步查明了私营工商业的状况,巩固了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三是增强了群众对资产阶级丑恶本质和贪污浪费、官僚主义对社会危害的认识,提高了警惕性,具有移风易俗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习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习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习题一、名词解释题: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3、抗美援朝。

4、建国初期土地革命。

5、建国初期镇压反革命运动。

6、三反五反运动。

7、文坛三公案。

8、过渡时期总路线。

9、第一个五年计划。

10、统购统销。

11、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2、高岗饶漱石事件。

1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4、中国与日内瓦会议。

15、中国与万隆会议。

16、计划经济体制。

17、《论十大关系》。

18、《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中共八大。

20、整风和反右派运动。

21、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22、社会主义建议总路线。

23、大跃进运动。

24、人民公社化运动。

25、中印边界战争。

26、反右倾运动。

27、七千人大会。

28、西楼会议。

29、中苏十年论战。

30、援越抗美。

31、中共八届十中全会。

32、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33、对《海瑞罢官》的批判。

34、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

35、五一六通知。

36、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

37、红卫兵运动。

38、全面夺权。

39、二月抗争。

40、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

41、中共九大。

42、林彪事件。

43、中共九届二中全会。

44、批林整风。

45、批林批孔运动。

46、四五运动。

47、两个凡是方针。

48、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49、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50、平反冤假错案。

51、《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52、一国两制构想。

5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4、经济体制改革。

55、香港澳门回归。

56、邓小平南巡讲话。

5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简答和论述题: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制定了哪些建国方针?2、中国新民主义社会形态的特点是什么?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如何向社会主义社会逐步过渡的?3、概述建国初为恢复国民经济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成效。

4、概述我国农业、工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

5、中共八大确定的路线是怎样被中共九大确定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路线逐步取代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毛泽东开始提出以苏联为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1956年党的八大也提出了正确的路线。

但是,由于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党对当时的形势做出了一些错误判断,八大提出的路线和许多正确意见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

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根据毛泽东的创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2、西楼会议
西楼,即北京中南海西楼;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于1962年2月21日至23日在北京中南海西楼举行,故名“西楼会议”。

“七千人大会”以后,中共中央在研究1962年财政预算时,发现赤字很大,商品供应紧张,困难程度比“七千人大会”的估计还要大。

刘少奇决定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专门讨论研究这个问题。

会议的中心是讨论1962年的国家财政预算和整个经济形势等问题。

会议指出,我们的财政经济困难是十分严重的,我国经济处在非常时期。

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全党必须集中力量,大力发展农业和日用品的生产,首先解决吃、穿、用的问题,稳定市场,制止通货膨胀,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

基本建设,在近两三年内,除了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工程和十分必要的扩大再生产的某些工程以外,其他一律停止,并以农业为基础,迅速调整1962年的年度计划。

3、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简称“社教”。

1962年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把我国社会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提出要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社会主义教育。

同年年底到1963年初,一些地区进行了整风整社、社会主义教育和小“四清”(清帐目、清仓库、清财物、清工分)工作。

毛泽东肯定了这些地区的做法。

1963年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督促各地注意抓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教育问题。

3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在全国城市逐步开展反贪污盗窃、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反分散主义、反官僚主义的“五反”运动。

5月,毛泽东在杭州召集部分政治局委员和大区书记参加的小型会议,讨论农村社会主义教育问题,制定了《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即“前十条”)。

“前十条”对农村和城市的阶级斗争形势作了极其夸大的估计,对“四清”运动的任务、政策、方法作了规定。

这实际上是在为大规模的“社教”运动作准备。

9月,中央根据“社教”运动的试点情况,制定了《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草案)》(即“后十条”)。

“后十条”一方面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另一方面又提出了“社教”运动中必须执行的正确的方针、政策。

此后,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分别派出大批工作队,在试点的基础上,在部分县、社展开了大规模的“社教”运动。

论述
3、如何评价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总路线的制定,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

然而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否定了国民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

尤其是在后来的宣传工作中,片面强调总路线的基本精神是“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快,这是多快好省的中心环节。

”等等,使“左”的指导思想蔓延,盲目求快压倒了一切,给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不应有的严重损失。

[1]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从根本目的和出发点上看是正确的,它集中地反映了中共八大关于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总任务,但由于中共在指导思想上的错误,在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以后,偏离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特别是在对总路线的理解、宣传和实践过程中,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际,片面地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结果欲速则不达,出现了好心办坏事的结局。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路线应该就是党现在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