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苏轼四、延展资料(一)王兆鹏唐宋词史论(内容简介)第一章流

永遇乐苏轼四、延展资料(一)王兆鹏唐宋词史论(内容简介)第一章流
永遇乐苏轼四、延展资料(一)王兆鹏唐宋词史论(内容简介)第一章流

永遇乐

苏轼四、延展资料

(一)王兆鹏:唐宋词史论(内容简介)第一章流变论(分从代群分期看宋词的流变、从审美层次看唐宋词的流变两节)。

第二章定位论(分宋代词人历史地位的定量分析、宋词繁荣昌盛的“量化”标志、从“和词”看“名词”的地位、从比较看唐宋词的“通俗文学”特性四节)。

第三章范式论(分论东坡范式、从抒情范式看李清照词、宋代咏物词的三种范型三节)。

第四章个性论(分易女爱情词的持质、稼轩词的持质两节)。

其中“论东坡范式”一节下,又分为四部分:

一、主体意识的强化:词的抒情主人公由“共我”向“自我”的转变;

二、感事性的加强:由普泛化的抒情向具体化的纪实的转变。

三、力度美的高扬:词的审美理想由女性化的柔婉美向男性化的力度美的转变。

四、音乐性的突破,词从附属于音乐向独立于音乐的转变。

(二)詹安泰:宋词风格流派略谈

一般谈宋词的都概括为豪放和婉约两派。这是沿用明张綖(世文)评价东坡、少游的说法(见张刻《淮海集》),是论诗文的阳刚阴柔一套的翻板,任何文体都可以通用,当然没有什么不对。不过,真正要说明宋词的艺术风格,这种两派说就未免简单化。清初顾咸三(仲清)说:“宋名家词最盛,体非一格,辛、苏之雄放豪宕,秦、柳之妩媚风流,判然分途,各极其妙;而姜白石、张叔夏辈以冲淡秀洁,得词之中正。”(见高佑釲《迦陵词全集序》引)对姜、张的评价对不对是另一问题,但把他们划出豪放、婉约两派之外,则较为切合实际。此外如周济的四家说,戈载的七家说,郭麟的四体说,陈廷焯的十四体说(包括唐五代)等等,各有所见,莫衷一是。

其实,如果细加区别,即使一个作家一生的创作,风格也不是一律的。大家知道,写“大江东去”(《念奴娇》)的苏轼,也写过“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浣溪沙》)这么娇媚的作品;以精艳著称的贺铸,也不无慷慨激越的名篇(《六州歌头》、《水调歌头》)。就以被看成“词语尘下”(李清照评柳词)的柳永词来说,除通俗浅显、细密妥溜的表现之外,有如《八声甘州》一类的壮阔浑融,有如《双声子》一类的沈顿苍凉,有如《满江红·桐川》一类的高雅精健,都不能说不是他的艺术风格的表现。我们说某一作家属于某一流派,也只是就其总的表现说,不能看成他的绝对唯一的表现。老练的作家,是能够随物赋形,因宜应变的。

照我的浅见,宋词的艺术风格,可归纳为:真率明朗、高旷清雄、婉约清新、奇艳俊秀、典丽精工、豪迈奔放、骚雅清劲、密丽险涩等派,每派各有代表作家和附属作家。此外,北宋前期还有一些继往开来的风格流派。

在这里,我想对每一流派略加疏说。至北宋前期的风格流派,则另文论述。

一、真率明朗

以柳永为代表。不事假借,极少粉饰,有甚说甚,而委曲详尽,妥帖谐叶,既明朗,也深切。这是民间词的特色,应该是柳词的来源。项安世说:“杜诗柳词,皆无表德,只是实

说”;李之仪说:“耆卿词,铺叙展衍,备足无余”;周济说:“柳词总以平叙见长,或发端,或结尾,或换头,以一二语勾勒提缀,有千钧之力”;刘熙载说:“耆柳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善于叙事,有过前人”;这类说法,都是从柳词总的艺术风格着眼的。柳词确有这类特色,这在以前的文人词中还没有出现过。《乐章集》中绝大多数都是这种风格的表现,我们如果把它们细加比对(如以《迎春乐》比对敦煌曲的《送征衣》,以《斗百花》比对敦煌曲的《倾杯乐》之类),还可以看出它们和民间词一脉相承的线索。不过,柳永毕竟是一个“才子词人”,他也发挥了文人词的长处。晁补之(一说苏轼)就曾这么评过他的《八声甘州》:“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后来的词评家如宋翔凤说它“高处足冠群流”,如周济说它“言近意远,森秀幽淡之趣在骨”,如郑文焯说它“能以沈雄之魄,清劲之气,写奇丽之情,作挥绰之声”;都是柳词这一方面着眼的。由于这一方面更适合封建文人的口味,因而学柳词的人也偏于这一方面,逐渐走上典丽的路上去,而对于柳词的真率明朗的风格却由削弱而至于消失。

沈唐、李甲、孔夷、孔处度、晁元礼、曹组都是学柳词的嫡派。聂冠卿、杜安世等属于这一派而不及柳之自然。受柳词影响而另成派别的有婉约清新派和典丽精工派的词人。

二、高旷清雄

以苏轼为代表。这是文人词的提高和发展。源于五代十国的韦庄和李煜。北宋的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有部分词显示出这种风格,到苏轼才达到成熟阶段,并提倡这种风格和柳永一派相对立。“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当临镜笑春,不顾侪辈”(王灼《碧鸡漫志》);“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胡寅《酒边词序》);“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这是苏词的特色,既高旷,又清雄,《东坡乐府》中大部分是表现这种风格的作品,《西江月》(“三过平山堂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落日绣帘卷”)、《永遇乐》(“明月如霜”)、《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等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苏轼扩大了词的境界,使词抒写的范围等同于诗歌,甚至展延到散文的领域,这在词的发展史上是一种很大的贡献。

苏词也有写得很豪放的,除上举“大江东去”一首外,如《念奴娇》(“凭高眺远”)、《南乡子》(“旌旆满江湖”)等都是。也有写得很妍丽的,除上举“道字娇讹苦未成”(即含有“彩索”一联的)一首外,如《蝶恋花》(“花褪残红”)、《鹧鸪天》(“笑捻红梅”)等都是。但这类词为数不多,不能把它们来代表这派词的独具的风格。

由于取材太易,出笔太快,这派词也不无庸滥肤浅之作。

自苏轼以下,黄庭坚、晁补之、叶梦得、朱敦儒、陈与义等,都是有意学苏的,可以归入这一派。当然,他们中间也有受到柳永影响的。张元干、李纲、张孝祥等继承这一派而较沉着悲壮,是由这一派过渡到豪放派的桥梁。

三、婉约清新

以秦观、李清照为代表。秦观远师南唐,近承晏、欧而参以柳永;时有凄怨之音,似李煜中期之作,比晏、欧伸展,比柳永雅丽。《淮海居士长短句》中,不少工细精刻的描写,但一般不露着力痕迹,故看来仍极和雅、浑融而不陷于纤巧;表情重婉转含蓄;有铺排,但颇凝整。这和他的“女郎诗”有共通之点,都标志着他个人的性格特征。在当时柳、苏之外自成一种风格。而和柳较接近。蔡伯世说:“子瞻辞胜乎情,耆卿情胜乎辞,辞情相称者唯

少游一人而已。”这是说秦词的情辞兼胜。《四库提要》:“观诗格不入苏、黄,而词则情韵兼胜,在苏、黄之上。”这是说秦词的情韵兼胜。把秦词抬高到压倒柳、苏的地位,固然是一种主观的看法,但也可见秦词是另一种面目,不能把它隶属于柳派或苏派。《踏莎行》(“雾失楼台”)、《八六子》(“倚危亭”)、《望海潮》(“梅英疏淡”)、《满庭芳》(“山抹微云”)等是他的代表作,可看出他的风格所在。张炎说它“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词源》),张綎说它“婉约”(张刻《淮海集》),周济说它“和婉醇正”(《宋四家词选序论》)刘熙载说它“自出清新”(《艺概》),都能道出秦词的艺术风格。不过,秦词毕竟缺乏独创性。到了李清照,这派词才真正达到了高峰。

李清照虽说过这样的话:“秦少游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论词》)实则她的词风和秦词还是一脉相承的。她的词也没有什么“故实”,创作和理论并不一致。只是由于她所处的时代和她自己的经历的关系,使她的词风前后有所不同:前期较妍媚,后期较凄怨;可是,它的总倾向还是婉约。她的造句遣辞不少新创,她的描写手法曲折深透,往往出奇制胜,即平易近人之作,也摒绝庸滥,独标清新,在婉约派中,比较秦观,实已跨进了一大步,达到了最成熟的阶段。王士祯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花草蒙拾》),并非过誉。《渔家傲》(“天接云涛”)、《一剪梅》(“红藕香残”)、《声声慢》(“寻寻觅觅”)、《永遇乐》(“落日镕金”)等是她的代表作。

这派词,除秦、李外,赵令畤、谢逸、赵长卿、吕渭老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朝着这个方向走。

四、奇艳俊秀

以张先、贺铸为代表。张先和晏、欧、柳同时,但他的词的接触面比他们广,已有不少标题,也有部分创调和慢词,可以看出他不是一个墨守故常的词家,而是一位创作的高手。他抒写平凡的景物情事都富有韵味。晁补之说:“子野韵高。”(《复斋漫录》引)这“韵高”确是张词的一种特征。《张子野词》中还有不少奇横的意境,不少精警的句调,这都是他匠心独运,卓尔不群的表现。《醉垂鞭》(“双蝶绣罗裙”)、《天仙子》(“水调数声”)、《千秋岁》(“数声啼鴂”)、《倾杯》(“飞云过尽”)等词,表现了他的独特的风格。

贺铸词,绝大部分是写骚情艳思的,但创新的意境和精美的语言层出不穷。他善于驱使古人的辞句,做到“推陈出新”的境地。一些平凡的事物,他也写得精力饱满,神采飞动,使人耳目一新。《东山寓声乐府》中还有小部分雄奇俊伟之作,实为南宋张孝祥、辛弃疾的前驱。《半死桐》(“重过阊门”)、《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伴云来》(“烟络横林”)、《六州歌头》(“少年侠气”)等标志着他的词的风格特征。

张、贺的词风,虽各有所长,也各有所偏,而笔力精健,采藻艳逸,则是他们的共通之点。比起柳永、苏轼、秦观来,用笔较着力,色彩较秾丽,因而他们别成一种风格。由于张词的命笔遣辞较有迹象可寻,有人就说张先是“偏才”(《宋四家词选序论》),贺词喜运用前人辞句,有人就说贺铸是“拾人牙慧”(《词绎》),其实,这是不公允的。

属于这一派的词人,有王观、李廌、李之仪、周紫芝等。

五、典丽精工

以周邦彦为代表。他继承柳永而着重其中文人词的因素,并吸取“花间派”以后所有非苏派的文人词的特色。他是重视诗歌传统的,但他是“融化诗句”入词,而不是使词的抒写

范围等同于诗歌,所以和苏词大异其趣。一般说来,他遣辞造句,用意命笔,都十分矜慎,辞语精炼,结构严密,思力深透,音律谐叶,已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陈振孙说他“长调尤善铺叙,富艳精工”(《直斋书录解题》),王国维说他“言情体物,穷极工巧”(《人间词话》),都是很恰当的。常州派词人把他抬高到自有词人以来最高的地位,那就未免过分了。《兰陵王·柳》、《六丑·蔷薇谢后作》、《夜飞鹊·别情》、《瑞龙吟》(“章台路”)、《苏幕遮》(“燎沈香”)、《少年游》(“并刀如水”)等,是为人传诵的名篇。

由于周邦彦曾做过大晟乐府的提举官,他在艺术技巧上又达到了文人词中很高的地位,因而周词在当时就有不小的影响,如万俟咏、晁端礼、徐伸、田为等都可以说和周词同一派系的。李清照在《论词》中虽然没有提到周邦彦,但从她所指摘的各家的缺点来看她的主张,如高雅、协乐、浑成、典重、铺叙等,都是周词所具有的,可见周词在当时的支配力量。

南宋词人,除走苏、辛一路的以外,或多或少都受到周邦彦的影响,不过不能看成是他的嫡派。

六、豪迈奔放

以辛弃疾为代表。其源出于苏轼,经过贺铸、张元干等悲壮激昂之作,益以时代的剧变,使这一派词走上雄奇跌宕、豪迈奔放的道路而另成一种独特的风格。苏词虽然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但毕竟是“以诗为词(陈师道语),是“衣冠伟人”(谭献语)。到了辛弃疾,那就经、史、子、集任意驱遣,自然合度,是英雄豪杰、“弓刀游侠”(谭献语)了。这是辛词的特色,学辛词的人都学他这种特色。实际上,辛弃疾是一位才大、学博、有丰富的阅历、有深厚的感情,而又创造性很强的作家,他的词是兼有婉约、俊秀、典丽种种面貌的,这就不是学辛词的人都做得到,不过他不是用这些来独开户牖和影响别人罢了。刘克庄在《辛稼轩集序》中说:“公所作,大声镗鞳、小声铿輷,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未见(“未见”一作“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辛弃疾词,现存六百二十余首,杰作甚多,《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永遇乐》(“千古江山”)、《菩萨蛮》(“郁孤台下”)、《祝英台近》(“宝钗分”)、《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等最脍炙人口。辛词中有部分文字游戏之作,当然不值得重视。

这一派词人有陆游、陈亮、刘过、刘克庄等。陆游比辛稍前,词风在苏、辛之间,以内容和辛接近,故不归苏派而归辛派。刘克庄比辛稍后,词风在陆、辛之间,“与放翁、稼轩,犹鼎三足”(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

七、骚雅清劲

以姜夔为代表。他自周邦彦来而有新变。有时也学东坡之高旷,而无其襟抱;也学稼轩之劲健,而无其魄力。极意创新,力扫浮艳,运质实于清空,以健笔写柔情,自成一种风格,仿佛诗中的江西诗派。他精乐律,有十七首自注工尺旁谱,为流传下来的宋词所仅见。宋人评他的词,或说“精妙”(黄升),或说“清空”“骚雅”(张炎),或说“高远”(陈郁),或说“清劲”(沈义父),各有所见,其中“骚雅”“清劲”的评语似更恰当。《点绛唇》、《扬州慢》《齐天乐》、《凄凉犯》、《惜红衣》、《暗香》、《疏影》等都是姜词中的杰作。

姜词在当时以至后代,都有较大的影响。朱彝尊谓“词莫善于姜夔,宗之者张辑、卢祖臯、史达祖、吴文英、蒋捷、王沂孙、张炎、周密、陈允平、张翥、杨基,皆具姜夔之一体。”(《黑蝶斋诗余序》)这是浙派词人有意抬高姜词的说法,实则除特别推重姜词的张炎外,都

是探源周邦彦,甚至还有更接近辛弃疾的(如蒋捷)。说他们受姜词的影响很深则可,把他们都看成姜词的嫡派,那是不切合实际的。勉强可以归入姜派的是史达祖、高观国、周密、王沂孙和张炎,而史太丽,高太粗,周太密,玉太深,张太空,各有所失,仍不能和姜词等量齐观。

八、密丽险涩

以吴文英为代表。远祖温庭筠,近师周邦彦。讲究字面,烹炼句法,极意雕琢,工巧丽密,往往陷于险涩,面貌略近诗中的李贺和李商隐,而更为隐晦。

吴词也有较为疏宕流畅的,如《八声甘州》(“渺空烟四远”)、《风入松》(“听见听雨”)、《唐多令》(“何处合成愁”)之类,但为数不多。

吴词在当时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尹焕誉它可以媲美清真,冠绝两宋(《绝妙词选》引);张炎讥它“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拆碎下来,不成片段”(《词源》)。都不免一偏之见。吴词最吃香的时期是在清中叶以后,常州派词人周济《宋四家词选》标揭他和周邦彦、辛弃疾、王沂孙为四派的首领,把他们来领导两宋的词家,说他“奇思壮采,腾天潜渊,返南宋之清泚,为北宋之秾挚”。之后,如陈廷焯、朱祖谋、况周仪、陈洵等都极力抬高吴词的声价,作为学习的典范,直至今天,还有不少写旧词的人受到他们的影响;甚至还有人故神其说,说“梦窗之词,与东坡、稼轩诸公,实殊流而同源”(《香海棠馆词话》)。这是不正确的。

明显地可以看出走吴词一路的有尹焕、黄孝迈、楼采、李彭老等。

(三)王兆鹏:《唐宋词史论》目录

上篇史论

第一章流变论

一、从代群分期看宋词的流变

二、从审美层次看唐宋词的流变

第二章定位论

一、宋代词人历史地位的定量分析

二、宋词繁荣昌盛的“量化”标志

(词作信增、词调大备、名家辈业,名作如林)

三、从“和词”看“名词”的地位

四、从比较看唐宋词的“通俗文学”特性。

第三章范式论

一、论东坡范式

二、从抒情范式看李清照词

三、宋代咏物词的三种范型

第四章个性论

一、易安爱情词的特质

二、稼轩词的特质

下篇考据

第五章词籍考

第六章词人考

附录

忆唐圭璋师的词学研究忆唐圭璋师

唐宋词鉴赏13到16

十三 1. 《江城子》(密州出猎)借出猎场面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从军报国的壮志和抗击敌人的坚强决心。 2. 豪放词的第一首是苏轼(填作者)的《江城子》(填词牌名)(密州出猎),把原本只有在诗中表达的题材写进了词。 3. 《江城子》(密州出猎)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 多选题 (1 满分) 4. 关于《江城子》(密州出猎)说法正确的是(ABCD_____ ) A. 词人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B. 下片进一步抒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 C. 词人以汉文帝时冯唐自比,在此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D. 这首词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行程豪放风格,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文字填空题 (2 满分) 5.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_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多选题 (1 满分) 6. “把酒问青天”的“问”字关合的句子有(AB ) A. 明月几时有 B.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文字填空题 (5 满分) 7.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_ 、_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8.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用了鼎足对。 9.“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的“绕”读上声。 10.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这里用的是隐显手法。 多选题 (1 满分) 11. 关于《蝶恋花》(花褪残红)的说法正确的是(ABCD_____ ) A. 词的上片说的是一片春夏之交的光景,春天的花团锦簇渐渐的为夏天的青草葱葱所代替。 B. 这首词上下句之间、上下阕之间,往往体现出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 C. 同样是写女性,苏东坡一洗“花间派”的“绮怨”之风,情景生动而不流于艳,感情真率而不落于轻,难能可贵。 D. 苏轼的这首词也是言志,表达了他对自己满腔抱负,忧国忧民,一心想为朝廷效力,却屡遭迫害的悲惨命运的自嘲。 单选题 (1 满分) 12下列哪一句表达了苏轼“进”与“退”之间的徘徊与矛盾A A.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B.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C.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文字填空题 (2 满分)

常用词牌格律·小令

【常用词牌格律】(小令) --------------------------------- 一、本谱依词调长短分类,58字及以下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及以上为长调。本谱收录小令110种,中调70种,长调120种,凡300调。各类各调按字数多少排序。 二、本谱注重实用,所收各调均选一体,不列变格。常用变化在词谱中作简要说明。 三、本谱为简明词谱,谱表中左列词律,右列例作,供使用者对照参考。四、为本谱谱表以“□”表示平声,“◇”表示仄声,“⊙”表示可平可仄,“■”表示平韵,“◆”表示仄韵。 五、谱中所指可平可仄,除专有名词等特殊情况外,应遵循如下规律:1、⊙◇⊙□或⊙□⊙◇,前⊙用了平声则后⊙可以不论;如果前⊙用了仄声,则后⊙须用平声,以求音调和谐。2、⊙⊙⊙⊙,表示可以□□◇◇或◇◇□□,也可以⊙◇⊙□或⊙□⊙◇,灵活掌握,但不可连平或连仄。六、本谱断句力依常例,参照多谱,尽量注明可以灵活断句之处,以供参考。一般注明平仄换韵体与平仄叶韵体,换韵应为不同韵部,叶韵必须同韵部,如词谱未注明,可参照例作用韵。 七、本谱本《钦定词谱》,同时参考《白香词谱》、王力《诗词格律》、龙榆生《唐宋词格律》、李新魁《实用诗词格律辞典》、赵仲才《诗词写作概论》、吴藕汀《词调名辞典》等资料,并广泛对照历代名家名作勘定。 ----------------------------------------------------------------- 1【十六字令】又名归字谣、苍梧谣。单调16字,四句三平韵。■。⊙◇□□⊙◇■。□□◇,⊙◇◇□■。 天。休使圆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婵娟。——宋·蔡伸 1

唐宋词鉴赏-词与近体词和古体诗的区别

课题1:词与近体诗、古体诗的区别 这里根据课堂讲解、推荐书籍和个人见解,简单回答了词与诗的一些区别。我国的诗词文化的发展都曾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并且历经千年而流行不衰,下面就具体由定义、内容、题材、流行时间四个方面对它们的区别分别展开探讨。 ?定义 诗,又称诗歌,是一种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百度百科) ?内容 1. 语言特色 词作为诗歌的发展,来源于宴饮之时,起初只起到助兴、娱乐的作用。因此词在语言要求上是和音乐、朗朗上口的。词作为这样的文学,一方面固然没有诗那样教化人心,传递正能量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也更加的生活化、接地气,更流行,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有呈现社会百态,传递喜怒哀乐,引起人与人之间强烈的共鸣的效果。 而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这一点与词比较类似,另外,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样体现普通人民感情生活和《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这样返璞归真的诗句。 近体诗在格律的要求就更加的严格了,《人间词话》中有言:“近体诗易学而难工,古体诗难学而易工”,在对规则的要求更加严格后,诗人创作的方向比较固化了,不能再创作方式上有所创新,

就在深度上多做文章,比拼在思想感情上谁更高尚、更深远。如《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样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诗句。 2.思想感情 词在思想感情上以境界为上,王国维言:有境界者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例如苏轼的代表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语言精美,意境旷远。在语言的华丽精致方面,柳永当属大家,《望海潮》(东南形胜):“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山献清佳。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用华丽的语言,流畅的笔调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展现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而李煜的赤子之心和才华横溢则无处不在的体现在他的作品中;《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l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故言: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古体诗语言精练,善于从极简的文字中展现无穷的意境,风格含蓄隽永,《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笔法多变精炼,表现出强烈的忧伤。 近体诗,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还把我国古代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锦瑟》(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词藻华美,含蓄深沉,情真意长,感人至深。 题材 发展到宋代,词的类型大概可分为两种:豪放派和婉约派。 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的豪放派将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强烈的报国热血融入词中,语言大气,格局广阔,“学南宋者,不祖白石,则组梦窗、以白石、梦窗可学,幼安不可学也。”学姜夔、陆游的词相对好学,而学南宋辛弃疾宏大壮阔的格调却十分不易。故又言“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参见《摸鱼儿》:“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年表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丙子 一岁 十二月十九日(公元1037年1月8日)卯时,生于眉山县(属成都府路之眉州)纱縠行。 此年父苏洵二十八岁,母程氏二十七岁。范仲淹四十八岁,梅尧臣三十五岁,欧阳修三十岁,司马光十八岁,曾巩十八岁,王安石十六岁,程颢五岁,程颐四岁。范仲淹因反对宰相吕夷简,贬知饶州,欧阳修亦坐贬夷陵。 宝元元年(1038年)戊寅 三岁 苏轼兄景先卒。 元昊称帝,国号“夏”,史称“西夏”。 宝元二年(1039年)己卯 四岁 弟苏辙生于二月二十日。 庆历三年(1043年)癸未 八岁 始入乡校,从道士张易简读书,闻欧阳修等名。 此年范仲淹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新政”。 庆历五年(1045年)乙酉 十岁 苏洵东游京师,拟应次年的“茂才异等”科考试。苏轼从母程夫人读书,“奋厉有当世志”。此年因苏舜钦进奏院事件,范仲淹等离朝出任地方官,“庆历新政”中断。 黄庭坚生。 庆历七年(1047年)丁亥 十二岁 苏洵因制科落第,南游庐山等地。五月苏轼祖父苏序卒,苏洵闻讯返家,自此居丧读书,并教养二子。 皇祐元年(1049)己丑 十四岁 苏洵作《名二子说》,名轼及弟辙。 是岁,秦观生。 皇祐四年(1052年)壬辰 十七岁 三姊受其舅程濬、姑宋氏、夫之才(正辅)之虐,卒。苏、程结怨。 范仲淹卒。 皇祐五年(1053)癸巳 十八岁

至是岁,日益壮大,好读史、论史,章亦好道。 晁补之、陈师道生。 至和元年(1054年)甲午 十九岁 娶妻王弗。张方平镇蜀,访知苏洵之名。 是岁,张耒生。 至和二年(1055年)乙未 二十岁 以诸生谒张方平于成都,张一见待以国士。 嘉祐元年(1056年)丙申 二十一岁 张方平致书欧阳修推荐苏洵,苏轼、苏辙随父进京.兄弟俱获开封府解,拟应次年的进士试。苏洵上《书》欧阳修,并上所作《洪范论》、《史论》,修大称赏之。时欧阳修任翰林学士,荐苏洵于朝,洵文名大盛。 嘉祐二年(1057年)丁酉 二十二岁 正月六日,以翰林学士欧阳修知贡举。应省试,所撰《刑赏忠厚之至论》无所藻饰,一反险怪奇涩 的“太学体”。梅尧臣得之以荐,欧阳修喜置第二。省试时并作杂策五首、诗一首。 母程氏卒于家,父子三人回蜀治丧。 嘉祐四年(1059年)己亥 二十四岁 母丧服除,十月与父、弟携眷赴京,沿岷江、长江东下,岁末至江陵,将三人一路唱和诗歌编成《南行前集》,苏轼作序。 嘉祐五年(1060年)庚子 二十五岁 回朝,授河南府福昌县主簿。苏洵试秘书省校书郎。 梅尧臣卒。 嘉祐六年(1061年)辛丑 二十六岁 与弟苏辙同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制策,苏轼入三等,除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十二月赴任,苏辙送至郑州西门。苏洵授霸州文安县主簿,在京编撰礼书;苏辙制策入四等,除商州军事推官,知制诰王安石封还诏命,辙遂辞官不赴,居家侍父。 《石林燕语》卷二云:“故事,制科分五等,上二等皆虚,惟以下三等取人,然中选者亦皆第四等。” 嘉祐八年(1063年)癸卯 二十八岁

苏轼生平简历图表

苏轼生平简历图表

21 岁1057 仁宗嘉 祐二年 京城 开封 进士, 翰林 学士 1057 年春科举进士及第,其文章受欧阳修惊异好 评。春秋对义第一,皇帝殿试受仁宗欣赏。 科举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殿试二十五篇进策。 刑赏忠厚之至论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 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 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 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 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 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 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 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 鲧方命 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 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 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 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 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 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 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 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 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夫君子 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 立法贵 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唐宋词赏析论文

浅谈李清照其人其词 通过本学期对《唐宋词赏析》课程的学习,对李清照的词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每个词人的每首词通过多次学习和思考,总能体会到更多更有深意的不同以往的感觉,也就越发接近词人想要表达的真正的情绪和思想。 李清照作为历史上少有的女词人,其词风理所应当地以婉约为主,作为婉约派的代表,虽然她在很多作品中都表现出了很多消极、感伤的感情基调,但是这并不能掩盖她是一位气节高尚、性格刚毅、洒脱不羁的爱国女词人。 李清照出身于官宦世家,但是她不慕权贵,敢于大胆发表政见。她早年不避风险,上诗救父;对公公赵挺之升为宰相,不但不表示祝贺反而写诗嘲讽他:“炙手可热心可寒。”早在青年时代,她就以唐玄宗荒淫误国、招致安史之乱的历史 教训,劝宋徽宗:“夏为殷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俱在。”与赵明诚结为夫妻后,两人惺惺相惜,志同道合。两人经常不得已两地分居,因此此时李清照的词多以思念为主。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一剪梅》:“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但是,他们互敬互爱的美满生活,很快便被金人入侵的铁蹄踏破了。李清照的高风亮节不仅表现在她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尤其突出地表现在她关心国家民族命运、深切同情陷于外族入侵铁蹄下的人民。她不甘屈辱投降,和丈夫一起流亡江南,耳闻目睹南宋小朝廷只求偏安、不思抗敌的现实,忧国伤时,悲愤交加,写下了掷地有声的铿锵诗句:“生当作 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此歌颂项羽宁肯一死以谢江 东父老的英雄豪气,谴责赵构苟且偷安的可耻行为。 在兵慌马乱之中,赵明诚接受了湖州太守的任命,赴任途中不幸得病去世。李清照惊闻噩耗,悲痛欲绝。在颠沛流离中失去了丈夫,这无疑是天大的打击,这也使李清照的词开始变得凄冷悲怆。在如此巨大的悲痛中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字里行间,让人深深体会到当时她内心的痛苦。 虽然经历了一场再嫁、离异入狱的波折,但是李清照生活的意志并未消沉,诗词创作的热情更日益高涨。她从个人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之后,把眼光投到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上。朝廷派同签书枢密院事韩肖胄和工部尚书胡松年出使金朝。李清照满怀激情地作古诗、律诗各一首为二公送行。诗中有“欲将血泪寄山河,去 洒东山一抔土”之句,表达了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充满了关念故国 的情怀。她忍受着国破家亡、离乡背井的巨大痛苦,写下了充满伤感和悲愤的词章,并在颠沛流漓之中,带病坚持整理、编著了《金石录》,为世人留下了珍贵文物。 在七十多岁时,李清照怀着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一代女词人落得如此结局,不能不让人叹惋。但是李清照对宋词的巨大贡献必定会被人们永远铭记。

苏轼生平简介教学提纲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生平简介 【概述】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苏轼的父亲苏洵,为子取名,深有讲究。大儿子名“轼”。他说:车轮、车辐、车盖和车轸,也即车后的横木,都是车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轼,只是车前用作搭手的横木,没有它,虽然卖相会难看一点,但毕竟不要紧。苏轼从小生性旷达,其父告诫他要像“轼”那样放低身段,注意“外饰”,而不要自以为是,锋芒毕露。(见《名二子说》)巧妙地借名字作发挥,对儿子进行了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诲。观苏轼生平,于党争中不知自保,落得一生坎坷,种种情形,竟与苏洵当初所料者全同。 少年启蒙 苏轼少年聪慧,读了不少书,这与其父母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苏轼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由于苏轼从小天资聪颖,十岁时母亲教他后汉书,在母亲教导下进步非常快。一日,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出身官宦世家,性格果敢仁慈。一日,带着十多岁的小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汉代一个官员,铁面无私,得罪很多权贵,后被人诬告,判死刑。临行前与其母告别,说:儿子不能进孝,要追随黄泉下的父亲,希望母亲不要太悲伤。范滂的母亲回答:“一个人既要追求留名千古,又要追求长生富贵,怎么可能?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苏轼对母亲说:“我长大后希望做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程夫人平静地说:“你能做范滂,我为什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这就是苏轼的母亲对儿子的潜移默化,以身作则,苏轼一辈子,光明磊落,爱憎分明,潇洒自如,眼里揉不进沙子。 小苏轼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幅对联:“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被传为佳谈。 应试及第 仁宗嘉佑元年(公元1056),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殿试时,献上二十五篇进策,深得仁宗皇帝的心,被评为翰林学士。嘉佑二年四月,母亲程氏去世,苏家父子三人在京,赶紧回乡料理丧事。 嘉佑四年,母丧期满,父子三人再度赴京都。

唐诗宋词赏析

唐诗宋词赏析 在狱咏蝉骆宾王P39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在狱咏蝉》诗,属对工整,句法善变,语言精炼,音韵和美,格调深沉而不颓丧,给人以整齐活泼的美感。 首联一方面表明时令已是秋天,一方面又交待了诗人被囚禁的地点一禁垣西。蝉的哀鸣声唤起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无限惆怅与悲戚。这个“侵”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忧心忡忡的心境和情境。 颔联从“己”着笔,从自己感受的角度写蝉的外形、蝉的悲鸣。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不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诗人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而自己已经白发满头,两两对照,不禁自伤年老。在这十个字中,诗人运用比兴,把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 颈联表面是写蝉,实际是抒写自己境况。秋季露水凝重,打湿了蝉的翅膀,使它难以飞行;秋风频吹,使蝉的声音传不到远方。此处以蝉的困厄处境比喻自己仕途曲折,蹉跎难进;受谗言诽谤良多,身陷囹圄,辩词无以传递。诗句委婉,意在言外。 尾联为一句深沉的慨叹:现在世上无人看重“高洁”,又能指望谁来替我平反昭雪呢!这声哀叹,仿佛对苍天呼吁,又象是控诉奸佞,满腔愤懑倾泄而出。 总之,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物与人不即不离,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佳作。 秋登兰山寄张五孟浩然P66 北山白山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苏轼生平介绍

东坡居士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苏轼是哪里人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代文豪,在苏轼生活的饿那个时期可以称得上是无人能够比肩的一代文学大家,这样一个人无疑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从其一生的经历来看也是一个非常豁达的人,从其诗词的风格来看更是一个非常豪放的人,苏轼堪称才华四溢,作为官员也是一个具有铮铮傲骨的人。 首先说苏轼是一个聪明的人,这从苏轼的经历就可以看出,苏轼的父亲苏洵在苏轼年龄还比较小的时候就醉心于仕途,在家里刻苦攻读,这样也为苏轼的早年家庭学习打下来坚实的基础,苏轼后来的成就离不开早年的启蒙。据说苏轼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轼二十一岁就参加朝廷的考试并且高中第二名,从以上就可以看到其天资聪颖。 再说苏轼是一个豁达和豪放的人,俗话说“文如其人”,苏轼的作品很少有小情调的自怜自艾,苏轼的文章充斥着一种强烈的生命力,豪放洒脱,有着一日千里的气概,即使是被遭遇了牢狱之灾后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是那么豪放不羁,看到的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想到的是“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丝毫没有凄凄切切的伤感情绪,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苏轼豁达的胸怀和豪放的做派。 苏轼是一个才华四溢的人,从苏轼留下来的数千作品中就可以看到苏轼的才华,苏轼不仅仅是一位文坛泰斗,还是一位具有铮铮傲骨的官员,王安石改革的时候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这个时候苏轼不是放弃自己的政见为了高官厚禄而曲意迎合,而是选择了外调,后来新的皇帝上台,王安石的新法被废除,苏轼又与统治者的政见不和,这个时候也不是曲意逢迎,而是再次选择了外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坚持己见具有铮铮傲骨的人。 苏轼是哪里人 苏轼是我国的文学奇才,生活在北宋时期,苏轼出生在眉州眉山,也就是今天的四川眉山市。苏轼二十一岁的时候进京赶考,一下子就中了第二名,据说本来是应该第一名的,因为欧阳修误认为是其弟子的考卷害怕有舞弊嫌疑才将其录为第二的,可见苏轼的才学堪称是才华横溢。苏轼一生之中辗转多地,很多地方都留下了苏轼的足迹。 苏轼一开始的时候是在京城做官,后来到了凤翔做判官,在凤翔这个地方也工作了好几年,后来因为母亲去世回归了故里为母亲“丁忧”。后来苏轼因为与变法的王安石政

苏轼生平简介.doc

苏轼生平简介 【概述】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苏轼的父亲苏洵,为子取名,深有讲究。大儿子名“轼”。他说:车轮、车辐、车盖和车轸,也即车后的横木,都是车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轼,只是车前用作搭手的横木,没有它,虽然卖相会难看一点,但毕竟不要紧。苏轼从小生性旷达,其父告诫他要像“轼”那样放低身段,注意“外饰”,而不要自以为是,锋芒毕露。(见《名二子说》)巧妙地借名字作发挥,对儿子进行了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诲。观苏轼生平,于党争中不知自保,落得一生坎坷,种种情形,竟与苏洵当初所料者全同。 少年启蒙 苏轼少年聪慧,读了不少书,这与其父母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苏轼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由于苏轼从小天资聪颖,十岁时母亲教他后汉书,在母亲教导下进步非常快。一日,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出身官宦世家,性格果敢仁慈。一日,带着十多岁的小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汉代一个官员,铁面无私,得罪很多权贵,后被人诬告,判死刑。临行前与其母告别,说:儿子不能进孝,要追随黄泉下的父亲,希望母亲不要太悲伤。范滂的母亲回答:“一个人既要追求留名千古,又要追求长生富贵,怎么可能?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苏轼对母亲说:“我长大后希望做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程夫人平静地说:“你能做范滂,我为什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这就是苏轼的母亲对儿子的潜移默化,以身作则,苏轼一辈子,光明磊落,爱憎分明,潇洒自如,眼里揉不进沙子。 小苏轼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幅对联:“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被传为佳谈。 应试及第 仁宗嘉佑元年(公元1056),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殿试时,献上二十五篇进策,深得仁宗皇帝的心,被评为翰林学士。嘉佑二年四月,母亲程氏去世,苏家父子三人在京,赶紧回乡料理丧事。 嘉佑四年,母丧期满,父子三人再度赴京都。 嘉佑六年,苏轼、苏辙二人在恩师欧阳修推荐下参加制科考试。是年举行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考试。苏轼以三等、苏辙以四等的成绩分别考中入选。

苏轼资料

人物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人称“苏东坡”,号“东坡居士”。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余,苏轼为人宽大如海”。苏轼是苏洵的次子(长子夭折),嘉祐二年(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年),父亲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因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并非完全不同意,还是有部分认可的,前期反对,后期深入民间,了解到新法的好处,转而赞成新法好的方面。),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再迁至密州(今山东诸城),移至徐州。元丰二年(1079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署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二品),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州市区),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四岁,御赐谥号文忠(公)。 苏轼生平 他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嘉祐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其只得第二。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

唐宋词鉴赏课后习题24、25章

唐宋词鉴赏课后习题24、25章

1.陆游,字__务观____,号___放翁___ 。又晚号龟堂老人。有《___剑南诗稿_____》、《渭南文集》、《南唐书》行世。 2.古代有“ _幼名_ __ ,_冠字_ __ ”的制度,即幼小取名,二十岁左右定字。 3.陆游一生志在恢复,坚持抗金,以“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不拘礼法”、“嘲咏风月”等罪名多次遭弹劾免职,晚年心境转而消沉、凄凉。正确错误 4.陆游曾有《梅花绝句》,中有警句“何方可化身千亿? __一树梅花一放翁_____________ 。” 5.《卜算子》是词人以梅花精神自喻,借梅花表达了自己凌霜傲雪,不同流俗的情操。正确错误 6.多选题 (1 满分) .《卜算子》一词采用了以下哪一种或几种修辞手法? A. 夸张B. 拟物 C. 拟人D. 象征 7.陆游《卜算子?咏梅》的上阕写出一种寂寞愁苦的境界,写梅花受世俗的冷落,为下阕申发议论作铺垫,关键词为“__寂寞__”二字。下阕则重在刻画其志趣高洁,不同凡俗,即便遭受再大的挫伤打击也不改其本质,关键词为“____香如故__”三字。 8.陆游写作《秋波媚》时,正在南郑(今陕西汉中市)任 _四

川_ __ 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 9.多选题 以下哪一项或几项是《秋波媚》一词的艺术特色? A.充满悲壮之情,极具鞭挞之力 B.笔墨形象,感情饱满 C.具浪漫主义情调 D.运用大胆想象与拟人法 10.词的上阕,诗人正面出场,通过“ _悲歌击筑_ __ __ __ ”和“凭高酹酒”这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展示出诗人热爱祖国而又无比乐观的襟怀。 11.“灞桥烟柳”、“曲江池馆”都是古代都城()的名胜。 A. 开封 B. 杭州 C. 北京D. 西安 12 《钗头凤》是陆游写给前妻 _唐婉_ __ 的一首词。其时陆游在游览 _沈园_ __ 之时,与偕夫同游的唐氏相遇,有感而发。 13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是作者以乐景写哀情,同时为词作增添了明丽而又和谐的色彩感。正确错误 多选题 14作者连用三个“错”字表达了何种情绪?

古典诗词书目

一、原典: (书名,作者,注释者,出版社(推荐版本);附,即次级推荐版本)(按:打下划线为简体,加粗为重点推荐。)《诗经译注》(附名物图) ,陈俊英,上海古籍《诗经今注》,高亨注,上海古籍《诗经注析》(上下),陈俊英、蒋建元注,中华书局附《毛诗正义》(上下),隋·陆德明音义,唐·孔颖达 疏,北大出版社《楚辞补注》,东汉·王逸注,宋·洪兴祖补注,中华书局《楚辞集注》,宋·朱熹 注,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文选》(6册),梁·萧统编,唐·李善注,上海古籍《乐府诗集》(上下),宋·郭茂倩编,中华书局《陶渊明集》,东晋·陶渊明,逯钦立校注,中华书局《鲍参军集注》,南朝宋·鲍照,钱仲联集校,上海古籍《李太白集》(上中下),唐·李白,清·王琦注,中华书局《杜诗镜铨》,唐·杜甫,清·杨伦注,上海古籍附:《钱注杜诗》(上下),唐·杜甫,明末清初·钱谦益注,上海古籍《孟浩然诗集笺注》,唐·孟浩然,上海古籍《王右丞集笺注》,唐·王维,清·赵殿成笺注,上海古籍《岑参集校注》,唐·岑参,陈铁民、侯忠义校注,上海古籍《高适诗集编年校注》,唐·高适,中华书局《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唐·李贺,清·王琦等评注,上海古籍《玉谿生诗集笺注》,唐·李商隐,清·冯浩笺注,上海古籍《白居易诗选》,唐·白居易,顾学颉、周汝昌 选注,人民文学《南唐二主词校订》,南唐·李璟、李煜,王仲闻校订,中华书局《二晏词笺注》,北宋·晏殊、晏几道,张草纫笺注,上海古籍《王荆文公诗笺注》(上中下),北宋·王安石,宋·李壁笺注,上海古籍《苏轼诗集合注》(6册),北宋·苏轼,清·冯应榴注,上海古籍《东坡乐府笺》,北宋·苏轼,清·朱孝臧编年,龙榆生校笺,上海古籍《李清照集笺注》,宋·李清照,徐培均笺注,上海古籍《稼轩词编年笺注》,宋·辛弃疾,邓广铭笺注,上海古籍《陈子龙诗集》,明·陈子龙,上海古籍《纳兰词笺注》,清·纳兰性德,张草纫笺注,上海古籍附:《饮水词笺校》,清·纳兰性德,赵秀亭、冯统一笺校,中华书局《瓯北集》(上下),清·赵翼,上海古籍《两当轩集》,清·黄景仁,上海古籍《人境庐诗草笺注》(上下),清·黄遵宪,钱仲联笺注,上海古籍《散原精舍诗文集》(上下),清末民国·陈三立,上海古籍《樊樊山诗集》(上中下),清末民国·樊增祥,上海古籍(附丛书:)《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78 种,人民文学出版社(入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80 种,上海古籍(入门)《中国古典文学丛书》,153种,上海古籍(精读)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101种,中华书局《中国近代文学丛书》,22种,上海古籍二、 现代大家的欣赏著作: 《唐诗杂论》,闻一多,北京出版社《诗境浅说》,俞陛云,北京出版社《唐宋词欣赏》,夏承焘,北京出版社《宋词赏析》,沈祖棻,中华书局/北京出版社《唐人七绝诗浅释》,沈祖棻,中华书局《诗词例话》,周振甫,中国青年出版社《诗词散论》,缪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文学欣赏举隅》,傅庚生,北京出版社《迦陵论诗丛稿》,叶嘉莹,中华书局《顾随诗词讲记》,顾随,人民大学出版社《晚唐风韵》,葛兆光,中华书局(附丛书:)《古典诗词漫话》,15册,中华书局(都是小册子,读起来很舒服)《迦陵说诗》,8册,叶嘉莹著,中华书局三、古代诗话举隅:《六一诗话》,宋·欧阳修,凤凰出版社《沧浪诗话》,宋·严羽,凤凰出版社《艺苑卮言》,明·王士贞,凤凰出版社/齐鲁书社《随园诗话》,清·袁枚,凤凰出版社《人间词话》,清末民国·王国维,中华书局《历代诗话》,清·何文焕辑,中华书局(繁体)《唐诗纪事》(3册),宋·计有功撰,上海古籍/中华书局(繁体)(附丛书:)

苏轼简介

苏轼简介 导读: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母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

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

唐宋词鉴赏课后习题9到12

九 1. 北宋词人柳永,字耆卿,排行第七,故称柳七,因当过屯田员外郎的官职,所以也称他为柳屯田。其词集名为《乐章集》。 多选题(1 满分) 2. 柳永在词学史上的贡献有(ABCD) A. 发展了慢词,善以铺叙的手法说物言情,翻开了宋词发展的新一页。 B. 多用赋体。吸收辞赋和骈文的长处,极善铺叙,并在铺叙中渲染情感。 C. 雅俗并陈。俗者以口语入词,吸收民歌养分,雅者则可以熔铸前人诗句,气象宏大。 D. 柳永扩大了词的表现题材。除男女恋情外,柳词还反映都市风貌、羁旅行役等较丰富的内容。判断题(1 满分) 3.柳永《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巧妙地把飘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 正确 文字填空题(24 满分) 4. 《凤栖梧》词牌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所以又名《鹊踏枝》、《蝶恋花》等。双调,六十字,仄韵。 5. 填写所缺的词:“伫倚危楼风细细_____。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_残照____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6. 王国维《人间词话》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被他借用来形容“第二境”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它出自柳永的《凤栖梧》。语本《__ 古诗十九首》:“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7. 柳永《八声甘州》善用领字,请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领字。“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上述各句中的领字是对、渐、望、叹、想。 8. 苏东坡认为《八声甘州》中“不减唐人高处”的三句是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认为这三句词可和唐诗中的佳句比美。 9.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极为简洁地勾画出一幅深秋时节的暮江雨景。其中“洗”字体现了炼字的特点。 10. “是处红衰翠减”,指花木凋零,套用唐代诗人李商隐《赠荷花》中的诗句:此荷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11. 写出与“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相同诗意诗景的古人诗句。谢朓诗句:“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温庭筠诗句:“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多选题(1 满分) 12. 对《八声甘州》一词分析正确的是(_abcde______ ) A. 柳永词“尤工于羁旅行役”,《八声甘州》是这一题材的代表性词作。 B.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启首三句定下全词阔大苍凉的感情基调,为下文写相思的寂寞制造了抒情气氛。 C. 《八声甘州》写的虽是羁旅行役,但所选景物空阔超远,所以调子高亢苍劲。 D. 词境广阔深远,在博大而开阔的背景之下抒发相思之感与失意之悲,便显得气势沉雄,兴象

苏轼简介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国北宋大文豪。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宋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宋仁宗景祐三年生,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神宗时苏轼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元丰二年,四十三岁时,发生了著名的李定“乌台诗案”,他因此事入狱,几死,应为写文章称赞朝廷,朋友出手相救,而神宗亦爱其才,终得以保全,翌年被贬至黄州。 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被章惇贬谪至惠州、儋州(海南岛)。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终年六十六岁。南宋时追谥文忠。 他在政治上较偏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他在各地居官清正,为民兴利除弊,政绩颇多,口碑甚佳,杭州西湖的苏堤就是实证。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答谢民师书》中曾自谓:“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

文本细读范例

日本读书会文本细读式鉴赏案例 文本细读通常分为解体、解题、注释、翻译、赏析五大部分。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姜夔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解体(词调+词体+词韵+韵字,建议在PPT 展示时,将韵字直接在词作中标示出来)此词以《鹧鸪天》为调。《鹧鸪天》为 双调小令,五十五字,前后片各三平韵,前片第三、四句与过片三言两句多作对偶。姜夔此词叶词韵第三部:平声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通用,韵字为期(四支)、思(四支)、啼(八齐)、丝(四支)、悲(四支)、

知(四支)。 (解体部分知识点参看《唐宋词格律》) 解题(作者生平简单介绍+本作品创作情况,如:写于何时?为何而作?写了什么?注意首先把握住这首作品的内容,再注意把握题目中出现的人名、地名等) 此词为南宋姜夔所作。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人。姜夔妙谙音律,善自度曲。庆元中,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得免解讫,终身未仕。有《诗说》、《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等著作存世。 此词作于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年)。据词题可知,词人于元宵之夜有所梦,所梦当为词人在合肥所遇的女子。夏承焘、吴无闻《姜白石词校注》云:“白石遇合合肥恋人时,约二十岁。宋绍熙二年(1191)年,白石两次到合肥,作《浣溪沙》?《摸鱼儿》、《凄凉犯》诸词。到宋庆元三年(1197)作此词,距离合肥初遇,已有二十来年。” (解题部分知识可查阅《二十四史》、《中

国文学家大辞典》、《四库全书》、《全明词》、《清词钞》、地方志等资料) 注释 [1]肥水:水名,即淝水,在今安徽省。肥水源出合肥市西北将军岭,为今东肥河和南肥河的总称。肥水出县西南八十里蓝家山东南,经合肥市流入巢湖。 [2]相思:树名,又名红豆树,木质坚硬。唐王维《相思》诗云:“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3]丹青:指画图。 [4]红莲夜:红莲喻灯,红莲夜借指元宵夜放灯。宋周邦彦《解语花·元宵》云:“露浥红莲,灯市花相射”,即以红莲喻灯。(可参阅《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 翻译(自主,请尽量用诗意的语言和韵律进行翻译,大白话的散文式翻译效果可能不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