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古典名家散文鉴赏期末作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名家散文鉴赏期末课程论文
课程编号:B1280270
任课教师:张静
学生姓名:
学号:
课堂序号:
目录
一、曾国藩简介 (3)
(一)个人简介 (3)
(二)生平经历 (3)
(三)历史评价 (3)
二、写作背景 (4)
(一)太平天国运动 (4)
(二)湘军的建立 (4)
三、文章赏析 (4)
(一)原文 (4)
(二)翻译和内容赏析 (5)
(三)修辞赏析 (7)
四、结语 (8)
镇压太平天国的斗战檄文
——浅析曾国藩《讨粤匪檄》
一、曾国藩简介
(一)个人简介
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旧属湘乡县)。

曾国藩是晚清重臣,是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曾国藩是集众于一身的大成者。

他不仅是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还是清朝有名的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的创始人。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二)生平经历
曾国藩早年出生于清代的一个地主家庭。

虽然小时候比较笨不聪明,但是十分勤奋好学,努力刻苦。

他6岁入塾读书,8岁就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在同年参加长沙的童子试中,成绩列为优等。

他的父亲麟书,家中虽有大量的田产,但是却无心管理耕种而醉心于考取功名,童试17次后才中第,之后他的父亲便父设立书馆教授学生。

曾国藩从小就和他的父亲学习。

道光十三年(1833)入县学为秀才。

翌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同时在当年中举人。

此后赴京会试,一再落榜。

十八年,始中第三十八名贡士,旋赴殿试,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

朝考选翰林院庶吉士。

自此供职京师,结交穆彰阿、倭仁及唐鉴等。

二十七年任四川乡试正考官,明年升侍读,后年升侍讲学士。

二十七年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

二十九年任礼部右侍郎,旋兼兵部右侍郎。

三十年兼署工部右侍郎。

咸丰二年(1852)兼署吏部左侍郎。

最后升至总督,官居一品。

直到同治九年(1870年),正在直隶总督任上的曾国藩奉命前往天津办理天津教案,因处理不当引起朝廷人士及民众的强烈不满,名声遭到极大的破坏。

不久于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正历: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病逝。

(三)历史评价
曾国藩在历史上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众人对其评价也褒贬不一。

单从其历史功绩来说,曾国藩在世时就兼有“中兴第一名臣”的桂冠和“曾剃头”、“增屠户”、“卖国贼”的徽号;曾国藩死后,清政府称他“学有本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然而也有人说他倡“就地正法之制”,兴“抽离聚敛”之风,“以夷狄攻中国”,“杀人割地”,取媚洋人,实为祸国殃民的“罪魁戎首”。

而从其为人文化修养上说,有人认为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者,毛泽东年轻时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曾公乃国人精神典范”;也有人认为他是个思想保守,只尽愚忠的伪君子。

笔者认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他不可能事事都符合人们传统观念的某种评判标准。

在特定环境下,作出不符合人们评判标准的一些事情,也是无可非议的。

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事情给予客观的判断和评价。

二、写作背景
(一)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之间,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组成的领导集团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是19世纪中叶中国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

1当时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高额的赔款和续城费使农民的税收激增,导致农民饥寒交迫,纷纷揭竿而起,于道光三十年末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大规模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二)湘军的建立
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的母亲去世。

曾国藩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便辞去官职决定在家守孝三年。

当时太平军起义的范围已经扩展到了半个中国。

当时清政府心急如焚,调用各种手段从全国各地调集了众多的八旗、绿营等官兵,希望用他们来对付庞大的太平军。

但是当时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办事效率极低,多次临时组装起来的军队都不堪一击,后果可想而知败仗连连。

清政府更加着急,多次颁布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农民革命势力的燎原之势,这就为曾国藩“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机会。

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一边应着清政府的招兵请求,一边应着镇压太平天国这一时机,在他家乡湖南一带,用尽一切办法获取人力物力支持,依靠与师徒、亲戚、好友等之间的复杂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性的团练军,称为湘勇军。

1854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

《讨粤匪檄》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发表的。

三、文章赏析
(一)原文2
为传檄事:
逆贼洪秀全杨秀清称乱以来,於今五年矣。

荼毒生灵数百余万,蹂躏州县五千余里,所过之境,船只无论大小,人民无论贫富,一概抢掠罄尽,寸草不留。

其掳入贼中者,剥取衣服,搜括银钱,银满五两而不献贼者即行斩首。

男子日给米一合,驱之临阵向前,驱之筑城濬濠。

妇人日给米一合,驱之登陴守夜,驱之运米挑煤。

妇女而不肯解脚者,则立斩其足以示众妇。

船户而阴谋逃归者,则倒抬其尸以示众船。

粤匪自处於安富尊荣,而视我两湖三江被胁之人曾犬豕牛马之不若。

此其残忍惨酷,凡有血气者未有闻之而不痛减者也。

自唐虞三代以来,历世圣人扶持名教,敦叙人伦,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履之不可倒置。

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

自其伪君伪相,下逮兵卒贱役,皆以兄弟称之,谓惟天可称父,此外凡民之父皆兄弟也,凡民之母皆姊妹也。

农不能自耕以纳赋,而谓田皆天王之田;商不能自买以取息,而谓货皆天王之货;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

自古生有功德,没则为神,王道治明,神道治幽,虽乱臣贼子穷凶极丑亦往往敬畏神祗。

1选自《失稳的帝国》,邢超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7月
2选自《曾国潘全集》,唐浩明著,春风文艺出版社,2009年2月
李自成至曲阜不犯圣庙,张献忠至梓潼亦祭文昌。

粤匪焚郴州之学官,毁宣圣之木主,十哲两庑,狼藉满地。

嗣是所过郡县,先毁庙宇,即忠臣义士如关帝岳王之凛凛,亦皆污其宫室,残其身首。

以至佛寺、道院、城隍、社坛,无朝不焚,无像不灭。

斯又鬼神所共愤怒,欲一雪此憾於冥冥之中者也。

本部堂奉天子命,统师二万,水陆并进,誓将卧薪尝胆,殄此凶逆,救我被掳之船只,找出被胁之民人。

不特纾君父宵旰之勤劳,而且慰孔孟人伦之隐痛。

不特为百万生灵报枉杀之仇,而且为上下神祗雪被辱之憾。

是用传檄远近,咸使闻知。

倘有血性男子,号召义旅,助我征剿者,本部堂引为心腹,酌给口粮。

倘有抱道君子,痛天主教之横行中原,赫然奋怒以卫吾道者,本部堂礼之幕府,待以宾师。

倘有仗义仁人,捐银助饷者,千金以内,给予实收部照,千金以上,专摺奏请优叙。

倘有久陷贼中,自找来归,杀其头目,以城来降者,本部堂收之帐下,奏受官爵。

倘有被胁经年,发长数寸,临阵弃械,徒手归诚者,一概免死,资遣回藉。

在昔汉唐元明之末,群盗如毛,皆由主昏政乱,莫能削平。

今天子忧勤惕厉,敬天恤民,田不加赋,户不抽丁,以列圣深厚之仁,讨暴虐无赖之贼,无论迟速,终归灭亡,不待智者而明矣。

若尔披胁之人,甘心从逆,抗拒天诛,大兵一压,玉石俱焚,亦不能更为分别也。

本部堂德薄能鲜,独仗忠信二字为行军之本,上有日月,下有鬼神,明有浩浩长江之水,幽有前此殉难各忠臣烈士之魂,实鉴吾心,咸听吾言。

檄到如律令,无忽!
(二)翻译和内容赏析
第一段:
【译文】从逆贼杨秀清、洪秀全举兵造反以来,到今天一共有5年了。

他们残忍的杀害了数百万的人民,蹂躏了方圆5000多里的州县。

所经过地方,无论是大大小小的船只,还是贫贱富贵的人民,全部抢夺一空、寸草不留。

但凡是被俘虏到贼匪中的人,都被剥光衣服,搜刮银两。

如果拥有超过五两的银子而不自动呈给匪贼的,立刻就会被被斩首示众。

给男人一合的米,驱使他拚命向前,上战场打仗,或是驱使他们修筑城墙、疏通城濠;给妇女们一合米,驱使她们在城墙上担任夜间巡逻的工作,还让她们运送粮食、挑运煤炭。

妇女若有不肯放小脚的,就立刻斩下她们的小脚以警告其他妇女;若有船家想偷偷跑回家的,就倒抬他们的尸首杀鸡儆猴,以示其他船家。

粤匪们自己生活在平安富足、尊贵荣耀的景况中,而将我们两湖、三江被胁迫的人民,看得连猪狗牛马都不如,他们这种凶残惨酷的手段,只要是有血性的人,没有人听了之后而不感到痛恨的。

【赏析】开头一段,曾国藩先生先是批评洪秀全、杨秀清等人的恶劣行径,“於今五年矣”描述行恶时间已久,其次“荼毒生灵数百余万,蹂躏州县五千余里”夸大了洪秀全杨秀清的滔天罪行,“所过之境,船只无论大小,人民无论贫富,一概抢掠罄尽……胁之人曾犬豕牛马之不若。

”,然后又列数对方罪行,确立了自己替天行道的地位。

第二段:
【译文】自从唐尧、虞舜和夏、商、周三代以来,历朝的圣人都极力维护名教,十分讲究伦理道德以及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的关系,秩序井然得像鞋子和帽子一样,不能颠倒过来穿戴。

粤匪剽窃外国洋人的思想崇信天主教,上自虚伪的君主和虚伪的丞相,下至战士和仆役,都以兄弟相称,说什么只有天可以称为父亲,其他所有人的父亲都只是兄弟,所有人的母亲都只是姊妹。

农民不能自己耕种田地来缴纳税款,说什么田地都是天王的田;商人
不能从事买卖以赚取利润,说什么所有的东西都是天王的财产;读书人不能读孔子和孟子的书,而另有所谓耶稣的教义和《新约全书》等,将中国数千年流传下来的关于礼仪、人伦类似于《诗经》《书经》的典制都一举扫除殆尽。

这不只是我大清朝的巨变,实在也开天辟地以来名教的奇变,我们孔子、孟子在九泉之下也会感到痛心的事,凡是读过书、认识字的人,又怎么可以袖手旁观,不对此有所作为呢?
【赏析】本段“自唐虞三代以来,历世圣人,扶持名教,敦叙人伦,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履之不可倒置。

”指责在太平天国政治框架内,没有任何读书人阶层的位置。

而曾国藩认为维护士大夫阶层,或者说维护读书人阶层的利益,维护他们在这个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是十分重要不可颠倒的。

“自其伪君伪相,下逮兵卒贱役,皆以兄弟称之”本是指责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军破坏了儒家的人伦理念,却又可笑的指出太平军在当时是有很强的平等观念。

“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此处曾国藩避开敏感的民族矛盾,而是从礼教教化这个层面上主动出击,针对太平军尚未成熟的宗教信仰问题,树起自己卫孔孟的大旗,把其内部矛盾上升为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冲突。

指责洪秀全杨秀清等人破坏礼制和礼法,在当时是指其罪行,不过在现在就难说褒贬了。

又以“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也。

”来义正词严地号召的读书人去捍卫自己的信仰,保护人民的利益。

第三段:
【译文】自古代以来,在世时立有功德之人,死后就会被人尊敬地奉为神氏;由皇帝王者之道治理阳间,而用神道治理阴间。

虽然是乱臣贼子,穷凶极恶到了极点,也往往会敬畏神明。

叛军李自成到曲阜,但是不敢侵犯孔子庙;贼子张献忠到梓潼,也要祭祀文昌帝君。

而粤匪太平军却焚毁了彬州的学舍、毁坏孔子的神位,两廊屋中的十位哲人被捣毁得满地都是。

自此以后,只要是他们所经过的郡县,一定先烧毁庙宇,即使是像关羽、岳飞等忠臣义士且神圣不可侵犯的神,也都神像被砍庙宇被毁;其他的佛寺、道院、城隍庙、土地庙更不用说,没有一个不被烧毁,神像没有一个不被破坏的。

这是鬼神所共愤,希望能在冥冥之中雪耻复仇的啊!
【赏析】本段指出洪秀全等人极其不尊重神灵,来鼓舞自己湘军的士气和拉拢人心。

“以至佛寺、道院、城隍、社坛,无庙不焚,无像不灭”,说明本土宗教和外来宗教文化冲突之剧烈,侧面反映出当时太平军对庙宇神像的毁坏很干净彻底。

痛斥太平军毁污庙宇,以神道观念打动普通百姓,体现出了檄文比较常见的一个特点——批评对方。

第四段:
【译文】我奉了天子的命令,统率两万人的军队,由水、陆二路同时进发。

发誓要以卧薪尝胆的精神来消灭这些凶悍的盗贼,救出被俘虏去的船只,抢救出被威胁强迫的人民。

不仅要缓解皇上宵衣旰食的辛劳,而且还要抚慰孔子孟子伦理道德的隐忧;不但为千千万万的人民报冤枉被杀的仇恨,而且要为天地神明雪洗被侮辱的恨事。

所以我传布檄文于远近各地,使大家都能够知道这件事。

倘若有具有血性(正义)的男子,起来发动义军协助我征贼剿匪的,我一定会将他作为我的心腹之人,酌量给予粮食。

如果有怀持正道的君子,痛恨天主教在中国的横行,赫然震怒以维护正道的,本部堂将以厚重之礼聘之于幕府中,以宾客及老师的礼节对待。

倘使有仗义相助的好人,愿意捐钱以助军粮的,如果是在一千两银子以内,发
给实际收到的吏部凭照;一千两以上的,我会单独奏请朝廷优先录用。

如果有长久陷入匪贼之中,自动起义归顺我的,杀死匪首献城投降的,我将收他为部下,奏请朝廷授予官职。

如果有被胁迫了好几年,头发已长了数寸而能在作战时放下武器空手来降的,一律免死并给路费送他回家乡。

【赏析】本段曾国藩申明他的使命始终是在救民卫道,解救被掳船只、人民,纾君父之忧,慰孔孟人伦之痛,报生灵之仇,雪神祇之憾,并没有私心。

第五段:
【译文】从前汉、唐、元、明朝的末年,盗贼多得就像牛毛一样,都是由于君主昏庸无能,政治十分混乱,所以不能够将其消灭平定。

但现在我们的君主日夜勤政爱民,谨慎小心,敬畏上天,体恤人民,田地不加税,户口不抽壮丁。

以历代贤明君主所积累下来的深仁厚泽,去讨伐那些残酷暴虐的无赖匪寇,他们早晚终会有消灭的一天!这是无须智者说明就可以明白的。

假如你们这些被胁迫的人,甘心服从叛军而抗拒上天的惩罚,等到大军压境,你们将会玉石俱焚,到时候是来不及多作分别的。

【赏析】本段曾国藩通过慷慨的陈词号召忠义之士,一起奋起,被胁迫者自拔来归。

对内部许下承诺,给以封爵嘉赏,同时又在心理上打击敌人士气。

第六段:
【译文】虽然本部堂道德浅薄,能力贫乏,但我唯独依靠“忠信”二字作为指挥作战的根本。

在上有日月,在下有鬼神;阳间有浩浩荡荡的长江水,阴间有过去殉节的忠臣烈士的英魂,都可以洞察我的诚心。

希望大家都能听从我的劝告。

檄文所到的地方,就像是我下达了法律命令一样,千万不要轻忽!
【赏析】最后自谦自己“德薄能鲜”,但无愧于忠义诚信。

【总结】这篇檄文中的游说可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一方面充分抓住“粤匪”的弱势,巧妙避谈清政府,宣扬湘军的正义之道,形成鲜明的对比;另一方面,巧用民众的逐利心理,以粮食为诱招纳武装力量。

当然,文中涉及到的一些关于太平天国的具体问题与事实并不完全符,如《天朝田亩制度》虽有很多地方因为各种因素而不能具体实施,但它仍代表一个时代的诉求;而《讨粤匪檄》则是一篇主要针对知识分子发起的动员令,并没能起到调动整个湖南百姓一起对抗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

但是这是一篇斗战檄文,一篇战帖,具有浓厚的军事色彩和鲜明的政治立场,这方面的缺陷是可以理解。

(三)修辞赏析
【对比】文章中多处使用对比的修辞手法。

第三段中将洪秀全等人带领的太平军与李自成、张献忠等“历史叛臣贼子”做对比,李、章等人虽是“逆贼”,但任旧尊敬神灵,而太平叛军所到之处庙宇皆毁,突出了太平军对传统宗教的极大不尊重,引起民众对太平军的进一步反感。

【夸张】在文章的第一段中,“百余万”、“五千余里”、“寸草不留”等词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使太平军的形象极大的残暴化,使看到这篇檄文的人对太平军深恶痛绝,彻底磨灭太平军救苦救难的正义之师的形象,成功的离间太平军与民众的之间的感情。

【排比】第二段中“农不能·······商不能······士不能······”用排比句式,极言太平军政策的腐败,气势汹汹,批判有力。

四、结语
《讨粤匪檄》作为剿灭“太平天国”的动员令,是影响历史的一百篇名作之一。

它与骆宾王的《讨武氏檄》并列为中国历史上檄文中最优秀的文章,尤如千军万马之势锐不可挡,深深地影响和蛊惑着那一代民众的思想。

这篇文章不仅是曾国藩个人意志和精神的体现,更是尊崇孔孟之道的理学经世派“湘军”集团意志的公开表达和立场的坚定表现;檄文不仅仅是湘军集团坚定不移的誓师,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向异端“太平天国”文化的战争武器。

它的产生有着深厚的特定经济基础和社会文化环境,比较适应近代的中西文化交流初期的发展规律,我认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一方面,《讨粤匪檄》指导湘军同叛军太平天国进行了激烈的文化论争。

另一方面,它作为理学经世派用来对付敌对阶级进行文化反击的精神武器,深刻地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檄文文化内涵的深刻实质在于理学经世派在其务实学习的精神指引下,从维护传统到逸出传统开展洋务自强运动,揭开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序幕,为中国的近代化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从而发展、维护了传统,是一篇比较难得的佳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