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分配制度改革

合集下载

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分配制度的演变及影响

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分配制度的演变及影响

单一的按劳分配机制(1978--1987)一

这一阶段是我党摒弃传统观念,克服“左”的思想影响, 开始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针对改革开放前平均主义分配 方式所造成的弊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要“克 服平均主义”,并以农村为突破口,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开 始从根本上打破农村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接着,党的十二届 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该 《决定》深刻剖析了平均主义的思想根源及其危害,指出平均 主义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一个严重障碍”,第一次提出要 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然后带动更多的人走向共同富裕。在理论上重新界定了社会主 义按劳分配原则,在个人收入方面引入和体现利益机制,否定 了在分配体制上的的高度集中和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在实践 中全面恢复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多元化分 配体制(1987至今)一
这一阶段,我党不断探索和完善既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而又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1987 年10 月召开的党的十三 大,在分配问题上第一次提出了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 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指出,非劳动收入“只要是合法 的,就应当允许”。这是我国收入分配理论的巨大进步。1992 年10 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年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 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 定》,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分配框架。突破了十 三大提出的“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提法,第一次提出了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分配制度 的演变及影响
我国分配制度的演变
一.平均主义分配机制(1949--1978) 二.单一的按劳分配机制(1978--1987) 三.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多 元化分配体制(1987至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化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论文论文题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化研究组长:小组成员:班级:院系单位:完成时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论文评阅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化研究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同时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与此同时,收入分配差距却不断扩大,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其中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关键词:收入分配改革开放生活水平1.前言在经济发展的21世纪,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收入分配差距却不断扩大。

2004年全国的基尼系数达到0.4387,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基尼系数0.4的警戒线水平。

收入差距的扩大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由于收入分配不平等,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仍有大量的城镇、农村居民处于贫困之中,其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

并且,收入是居民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

由于收入不平等已经导致居民在医疗、教育等其他方面的不平等。

久而久之,将会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形成社会分层,引发社会阶层间的对立,有损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危害社会安定团结的大局。

因此,必须对收入分配问题高度重视。

2.1三大改造时期的收入分配要解决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问题,首先我们要追溯到三大改造时期。

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

到1956年,基本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在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但是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1978年改革开放的20多年间,生产资料所有制只存在单一的公有制,其存在形式为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分配制度的演变及影响

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分配制度的演变及影响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多元化分 配体制(1987至今)四
2007 年10 月召开的十七大特别强调“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是社会公平的体现”,并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作了具体部 署,到2020 年,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 局。党的十七 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 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 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 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单一的按劳分配机制(1978--1987)二
这一阶段,我国平均主义分配机制基本得到了制止,按劳 分配的原则基本得到贯彻,较大限度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 创造性,激励人们努力工作,创造了更多的社会财富。但随着 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 成,社会主义经济日益按商品经济规律来运行,纯粹的按劳动 量分配的单一的按劳分配机制已经容纳不了日益丰富的利益分 配主体,这个矛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愈显尖锐。探求社会 主义市场 经济条件下分配机制新格局的问题已迫在眉睫。
如何让解决现存分配制度的分配制度弊 端
加强政府调节,构建和谐社会
(一)充分重视分配差距拉大,对社会和谐与稳定带来了严重的 压力 (二)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分配制度 (三)要充分认识当前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
要把抑制通货膨胀置于优先的政策议程。 想方设法,扩大就业。就业问题,是我国将来一段时间内比较棘手 的问题。 创新政府预算制度。
分配制度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在改革前和改革之初,我国分配制度总的特点是平均与不平均分配 并存,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对分配性质的认识和分配制度的变迁,我国收 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的特点是平均分配被打破,不平均分配 出现新的特点。收入差距过大不仅会造成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影响我国经 济的发展,而且也会影响各经济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诺贝尔经济学 奖的获得者阿瑟·刘易斯认为:“收入分配的变化是发展进程中最有政治意 义的方面,也是最容易诱发嫉妒心理和社会动荡混乱的方面。”因为过大 的收入差距会影响人们工作和生产的效率,甚至会成为社会不安定的根源。 收入差距过大会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损害了公众对社会公共秩序的信任, 对改革和政府的信心,甚至引发劳动者的一些过激行为,威胁到社会的稳 定。阿瑟·奥肯说过:“源于机会不均等所造成的经济不平等,比机会均等 时出现的经济不平等更加令人不能忍受。”我们要特别关注老百姓对收入 差距的承受能力。

中国分配制度的伟大变革

中国分配制度的伟大变革

中国分配制度的伟大变革30 年前,中国改革选择了“分配”为突破口,分配制度经历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讲效率,再分配讲公平”的改革过程。

“改革”在改革进程中不断成熟起来。

2003 年,中国人均GDP突破了1000美元,国家进入了特别发展阶段。

在这一特别阶段,我们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给社会稳定带来的压力。

目前,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分配制度的改革再一次成为改革的聚焦点。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党的十七大关于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最新主张,无疑是我们进一步推进分配制度改革的依据与指南。

汪玉奇( 1 953 ―) ,男,江西省社联副主席,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等。

( 江西南昌330077)中国经济改革已经走过了30 年的历程。

实践让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改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当前,分配制度改革又一次紧迫地摆在人们的面前。

“摸着石头过河”,是中国经济改革的一大特色。

30年前,改革正处于发端的时候,我们是不可能先作好改革的整体设计的。

当时,为什么会选择分配作为改革的突破口?破解这一问题,绝对是很有理论旨趣的事情。

现在看来,至少有以下原因:――“贫困不是社会主义”。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普遍存在的贫困现象促使中国的社会主义者们深感耻辱,渴求富裕正成为人们最迫切的要求。

以分配为改革的突破口,顺应了这一要求。

――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们曾在“大跃进”运动失败之后,开始了具有改革意义的“调整”。

“大包干”、奖金制度的试验在较大范围内推开,并取得明显的成效。

“文化大革命”粗暴地中断了这些试验。

当这场运动归于失败,进入历史博物馆的时候,这些试验也就很自然地重新启动起来,引发分配制度的改革。

――当时所进行的改革,不管是农村的“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全是自己的”,还是企业的扩大分配自主权,都是不涉及产权制度的浅层次改革,比较容易启动。

简述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分配制度_概述

简述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分配制度_概述

简述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分配制度概述1. 引言1.1 概述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体制成为各国关注和研究的焦点之一。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两个基本要素,其相互作用对国家经济谋划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对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进行定义及背景介绍,然后对不同形式的所有制进行分类,并梳理历史发展过程及现状。

随后,将重点讨论分配制度,在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个阶段下的变革情况。

接着,我们将探讨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分配制度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进行说明。

最后,通过总结观点、研究意义以及展望未来,对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分配制度进行综合评述。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概述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分配制度,并探讨其相互关系、发展历程以及未来趋势。

通过深入分析和归纳总结,旨在加深对我国经济体制的认识,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同时,也希望能够促进经济改革和发展的进一步探索。

2. 生产资料所有制:2.1 定义及背景: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对一国或一社会的生产要素进行管理、占有和支配的制度安排。

在中国,生产资料所有制主要包括公有制和非公有制。

公有制是指国家、集体(农村居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合作企业等公共经济部门拥有和管理生产资料的形式,而非公有制则是指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民营经济部门占有和管理生产资料。

2.2 所有制形式分类:根据中国宪法规定,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分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和其他各种非社会主义所有制。

其中,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是指由全体人民共同占有和支配的所有财富;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是指由农村居民集体经济组织或工厂、矿山等集体组织掌握的财富。

其他非社会主义所有制包括个人家庭的私人财产以及其他法律规定许可的各种不同形式的非公有财产。

2.3 发展历程与现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所有制形式主要是以公有制为主体。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演变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演变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演变石庆华经济1103摘要:自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经济体制却发生着重大转变,由传统自然经济进入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分配制度也随着发生变化,这一切的改变都是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进行的,本文主要是探讨中国经济体制转变下分配制度的演变。

关键词:经济体制的改变分配制度的演变正文:一、1949年以前经济体制转变下的分配制度变化从清政府沦陷之后,中国陷入中国由传统的封建自然经济进入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混乱状态,国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食不果腹。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形态的主要特征是:生产力多层次结构与发展水平的落后性,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充分性,所有制结构的复杂性对发达国家及其控制的世界市场的依附性,发展的不平衡性;历史地位的过渡性。

经济体制则由传统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和皇族所有制,向多种所有制转变,不再是天下之大莫非王土。

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包括八种所有制:氏族主所有制、奴婢主所有制、领主所有制、地主所有制、资本家(雇主)所有制、国家所有制和在华外国资本所有制。

这些体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一人独大,控制所拥有的一切资源的分配,所有的劳动者只能听其指挥做事。

其劳动成果全部归所有者,再由其固定分配。

在这种比较混乱的经济体制下,并没有形成一定的收入分配理论和收入分配制度。

二、向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转变这是发生在1949-1952年间的转变,1947-194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在全国内转入反攻,即将取得全国胜利时,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待着他们,即夺取政权后建立怎样的经济体制?1921-1948年28年间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和理论的发展,特别是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为解决这个问题准备了条件。

并在1949年末完成了新中国经济体制的构思。

新中国经济体制构思基本内容如下:(1)基本依据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抗日战争前夕,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得比重约10%,农业和手工业占90%,这就是中国在革命时期和在革命胜利后相当长时期内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忽视这个出发点,就要犯左倾或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必须具有充分发育和完善的市场体制。

计划和市场是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而市场方式配置资源要比计划方式配置资源更为有效。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而世界经济的主体是市场经济,我国实施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的基本国策,就是要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尽快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就必须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使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紧密接轨。

否则,我们就会落后,落后就会挨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时期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以及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们生活水平持续上新的台阶,充分证明,党的十四大确立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完全正确的。

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逐步形成。

这种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曾起过积极的作用。

如在经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高度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来医治战争的创伤,克服恶性通货膨胀,摆脱贫困状态,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都起到了显著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规模日益扩大,经济联系日益广泛,经济活动日益频繁,经济结构日益复杂,社会需求日益变化,技术进步日益加快,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深入发展,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

其表现主要有:一是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的过多过死,企业成为国家机关的附属物;二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企业,排斥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三是分配方面“吃大锅饭”,平均主义严重;四是所有制形式和经济方式单一化,一味追求“一大二公”等。

这种经济体制使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使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压抑,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活力,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必须对这种传统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改革才是必由之路。

中国分配制度

中国分配制度

请问,您们知道我昨天晚上是几点睡的吗?呵呵,如果老师没有在这个地方,或许还真会有人暴怒说道:“管我毛事”。

没错,我几点睡觉不管大家的事,但我下面要讲的东西一定和大家紧密相连。

那好,我下面就简单的讲一下分配制度的概念解析,国家近30年来分配制度的发展历程,以及我的一点小小的感悟。

或许你又忍不住要问,人生幸福不幸福那要看有没有一个漂亮的媳妇,一个能干的爱自己的好老公,一个舒适的小窝和一辆能够载着全家一块旅游的小车吧。

呵呵,你说的也没错,因为你说的是结果,而我谈的是过程。

那好,下面咱们继续废话说起分配制度,我想大家不会陌生的。

或许有人会说,关于分配制度的事情有很多的,昨天老板给我发的工资发少了,这一定是分配制度不合理。

也或许有人会说,我周末加班了可是老板没有给我加班费,这也一定是分配制度的问题。

工资发少了,如果公司的工资制度是底金加奖金再加上补助的话,我想可能是你那天一不小心吸了一根烟被监控到了吧,亦或许是你工作完成不到位呢?没有加班费,首先你要看看是公司要求加班还是你主动加班的,要是你主动加班的话,老板说不定会你给发额外奖励的,但是在公司没有要求的情况下加班是没有加班费的,其次,即使真是公司要求加班的,那也是国家法律落实不到位,公司侵犯了你的合法利益,你完全可以向上级反映嘛。

你可能忍不住要问,为什么不是公司分配制度的问题呢。

首先,关于公司收入分制度的制定那可不是轻而易举的,或许制定过程和制定一部法律一样繁琐。

其次,公司的分配制度针对的不是一个人而是针对全体员工来说的,如果大家都说不合理那才真的不合理啊。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很多工作了很多年的员工,虽然每年的工资也在涨,但是有一点,基本工资基本上没有变,变得就是分红增多了,为什么呢?简单一点来说,你可以这样理解,基本工资就相当于国家的宪法,定好的就是定好的,而红利就相当于依据宪法而制定的法律,这种法律是要适应社会的发展的,不合理的法律就会被再次修订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分配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分配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分配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变革【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分配制度经历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变革。

在理论上,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得到了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配理论也逐渐形成。

实践中,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收入分配制度进行了改革与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也得到创新。

这些变革不仅使我国分配制度不断完善,还促进了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基础。

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我国的分配制度正逐步走向更加科学、公平的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助力。

【关键词】改革开放、分配制度、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收入分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完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变革、实践变革、基础。

1. 引言1.1 改革开放背景改革开放是我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步入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

改革开放的背景是我国经济长期落后、困境深重,亟需改革开放以突破经济发展的瓶颈。

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是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反思和对国际环境的认识的结果,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伟大创举。

改革开放的主要动力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改革开放的基本思想是稳定国内经济,推进改革开放,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

改革开放的基本任务是把我国经济搞上去,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改变颓势,实现经济的振兴。

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是要打破封闭状态,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发展国内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改革开放的核心是推行市场化经济改革,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为依托,以市场为准绳,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

改革开放的原则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坚持与时俱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2 分配制度的重要性分配制度的重要性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分配制度是社会经济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水平、社会公平与正义、国家的社会发展和稳定。

关于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分析研究

关于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分析研究

2.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拉大了地区之间收入差距
居民收入呈东、中、西递减现象,这固然有区位环境、基础条件 等历史因素,但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的由东向西的经济推进 序列和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有着直接关系。这些年来,国家出台 了大量向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特区倾斜的政策以及税收优惠政策, 客观上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 3.行政垄断行业收入大大高于其他行业,拉大了行业间的收入差距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许多行业陆续走向市 场,既得利益和职工个人收入主要由其市场竞争力所决定。而一 些因政府限制市场准入造成的行政垄断行业,诸如电力、电信、 烟草、金融、保险、民航等,凭借其垄断特权而获取高额垄断利 润,职工的收入水平是其他行业无法相比的。
中国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
第三大阶段(现阶段):1993年至今。党的十五大在收入分配问 题上提出:“继续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 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 顾公平;要“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 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 与收益分配。”。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将“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 参与分配”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实行的个人收 入分配的基本原则。党的十七大延续了按老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 配相结合的思想,但在具体表述上提出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 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同时,进一步明确指出初 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 平,并强调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 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党的十八大强调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这一阶段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趋势为多元化分配政策的推进 和完善阶段。

我国三次分配制度

我国三次分配制度

我国三次分配制度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我国的三次分配制度是指国家对全国居民的收入进行分配的三个环节:市场分配、政府再分配和个人再分配。

这一制度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社会公平、提高公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市场分配环节,居民通过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以劳动力和资本为基础,通过劳动、投资等方式获取收入。

在这一过程中,各个市场主体根据自身的劳动生产力和资源配置情况,获得相应的经济收益。

市场分配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大大激发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有利于形成有效的资源配置和完善的产业链条。

在市场分配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贫富差距过大、收入分配不均等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实行了政府再分配制度。

政府再分配是指国家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对社会收入进行再分配,以达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目的。

政府再分配通过税收调节个人和企业的收入,通过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基本生活保障,通过福利政策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

政府再分配不仅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提高社会公平,还有利于增加社会福利,促进社会稳定。

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制定各种扶贫政策,积极推动收入再分配,极大地改善了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除了政府再分配,个人再分配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个人再分配是指家庭和个人在拿到收入之后,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生活方式对收入进行再分配。

比如个人之间的亲朋好友间的互助、家庭成员之间的经济支援等。

通过个人再分配,可以更好地满足个人和家庭的生活需求,增加了社会的凝聚力。

我国的三次分配制度是相互衔接、互为补充的。

市场分配是经济活动的基础,政府再分配是调节分配不公平的手段,个人再分配是人际关系的延伸。

这三个环节共同构成了我国分配制度的基本框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第二篇示例:我国的三次分配制度是指国家对社会总收入进行分配的过程中,将社会总收入分为工资收入、利润收入和财产收入三个部分进行分配的制度。

探析我国深化改革分配制度的举措

探析我国深化改革分配制度的举措
植入 分配 领 域 。
社会主义开展 以生产要素分配 、市场经济体制 ,这在构建社 会主 义的实践道路 与理论 上皆是 史无前例 的。市场经济可 以也应该 在社会 主义进 行,通过 实践人们 已达 成共识 然而 在理 论认识层面我们 非常 排斥施 行唯一与市场 经济相 适的生产 要素分配方式。按劳或按生产要 素分配是其争论焦点,有些人依旧认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决定因素就是 按劳分配,它是根本属性。按劳分配对公平化社会有利 ,用生产要素 分配便是资本主义化 ,一定会引发两极分化 。所 以不管是在行动上还 是思想上都对施行生产要素分配进行抵制 ,严重阻碍顺利实施该分配 方式 。 3 .我 国深化改 革分配 制度的路径选择
问题,收入差距被拉大 只是分配 问题 的一个表象 。改革开放后确立的 我国分配 制度与 国情基本 相符 ,经济 跳跃式 发展 ,大 为改善人 们生 活。然而伴随经济腾 飞,有 些问题 与矛盾 同槎存在 于分配领域 ,譬如 过大的收入差距、缺少增加 一次分配 的机制及传统分配观等缺陷 。所 以党中央开始在近些年开展以力推 和谐社会 ,加快转变发展经济方式 的分配制度深度改革 。然而调研分配 改革早在十年前就 已启动 ,具体 改革分配方案至今未颁发,改革分配制度的难度可 窥一斑 。因改革分 配制度牵涉各方利益群体,包括地 方与中央、企业 与政府 等,所 以该
项改革是极为复杂重要 的,决不可一蹴而就 。
更严峻 。其次 ,农村区域有着过大的收入差距 。近些年基尼系数在各 地 区的变化并不大 ,反映地区收入差距维持的平稳范围 内,但农村 区 域仍有过大的收入差距 。最后 ,行业间过大 的收入差距未根本变化 。 从2 0 0 8 年之后行业收入差距呈下降之势,虽然收入在各行业 的差距在 缩短 ,但未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差距 。这种差距部分属于合理差距 ,而 另一部分差距是因垄断所致 ,并不合理 。

分配制度改革

分配制度改革

分配制度改革
是一种旨在改善资源分配方式和促进社会公平的政策。

它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1. 收入分配改革:包括提高低收入群体和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现象,采取税收调节措施或直接收入分配政策,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

2. 资源配置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这包括改革自然资源开采和利用的制度,加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推动科技创新和技能培训,改善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的分配等。

3. 社会保障改革: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以减轻个人和家庭的风险负担,提高公民的福利和生活质量。

4. 公平竞争改革:打破垄断和其他不公平竞争现象,实行市场化和竞争性的经济体制,加强反垄断和反腐败工作,保护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

5.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实施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和流转,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分配制度改革方面,具体的改革内容和措施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

第 1 页共 1 页。

全面深化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全面深化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一”直接:“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三”紧密相关:“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 业创业体制机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九”基础:“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 场体系”“健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扩大对外开放”等;
“八”保障:“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强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强化劳动权工资力研运究所行制约和监督体制”等。16
(4)地区居民收入和财产差距偏大。2011年,居民人均最
高收入省与最低收入省的收入相差24264.92元,收入之比为
2.49:1。
(5)行业工资差距进一步扩大。从行业门类看,行业工资 差距由1978年的2.17 倍扩大到2011年的4.48倍。从行业大 类看,2010年证券业人均16.81万元,畜牧业人均1.42万元 ,二者相差11.86倍。
“九”基础:(1)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产权是所有制
的核心。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
的现代产权制度。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
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劳”动工资研究所
20
二(三)“决定”和“若干意见”的主 要政策解读
(2)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坚持权利平等、 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 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 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 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 业”。(3)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4)建立公 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5)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 格的机制。”(6)完善金融市场体系。(7)加快构 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8)放宽投资准入。(9)扩 大内陆沿边开放。

浅谈十八大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浅谈十八大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作者简介:王敏(1994— ),女,汉族,河北沧州人,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随着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不断改革,发展战略不断调整,收入分配差距逐渐拉大、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等问题也随之产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控制收入差距等问题有利于激发群众活力、缩小差距、最终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一、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一)收入分配差距逐渐扩大首先,我国城乡存在较大差距。

由于城乡户籍制度以及城乡二元化结构,我国农村部分劳动力流失,农民生活没有保障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1978到2018年间,调查显示,我国国民收入中农村居民收入始终低于总人口中农民的份额。

这表明,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不占优势,相比之下城乡居民收入远超农村居民。

其次,我国东、中、西区域差距逐渐扩大。

虽然我国相继实行了西部大开发、振兴老东北工业,但是由于历史和地理条件的影响,我国东中西等地区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东西部地区发展成为人民关注的焦点之一。

再次,我国不同行业之间差距也日益扩大。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行业之间的差距也在日益扩大,一些新兴行业挤压传统行业,例如电商行业,2020年公共卫生事件爆发以来,人们减少了外出购物,相反,电商购物方式逐渐火热起来,这种方式便捷、成本低、收益大,吸引了不少行业中的人士纷纷加入其中,同时,我国行业之间的经济也产生了一定的差距。

最后,企业内部收入差距也比较悬殊。

由于身份、地位、职业贡献不同,管理层、经营层、和普通员工之间的收入也存在相应的差距,甚至有些员工也会有部分外来收入,这部分收入不会被归纳在税收内,一般工薪阶层的员工在纳税后,与高收入者偷税、漏税后的收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收入差距有所拉大。

(二)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良好的收入分配秩序是维护社会公平的一道“防线”,这关系到全体居民是否能实现社会公平,实现发展成果全员共享。

一是收入分配秩序体系缺位。

我国建国以来收入分配制度

我国建国以来收入分配制度

我国建国以来收入分配制度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历史变迁与改革建议一、引言中国自建国以来,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伟大转型,收入分配制度也经历了深刻的变迁。

收入分配制度作为社会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人民福祉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回溯中国建国以来的历史背景,明确文章主题为收入分配制度,分析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建议。

二、中国建国以来的历史背景与收入分配制度变迁1. 土地改革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改革措施。

通过赋予农民土地所有权,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建立,打破了封建地主阶级对土地的垄断,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

这一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以农民为主体,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来源,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下的收入分配。

2.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国家对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和建设。

这个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强调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相结合,以劳动报酬为主,同时实行一定的福利制度。

3. 计划经济时期: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生产资料的控制和分配有着严格的计划性和管理性。

这个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同时实行一定的平均主义,以保障社会公平和稳定。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逐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

随着市场经济的引入,收入分配制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以下是几个主要的变化阶段:1. 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开始引入市场机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集体所有制下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

这一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农村家庭成为主要的分配单位。

2.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向多元化、多层次的方向发展。

国家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通过宏观调控来保障社会公平和稳定。

这个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强调效率与公平的统一,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同时通过税收调节和社会福利等措施来缩小收入差距。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分配制度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分配制度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分配制度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指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深化改革和保持稳定、应对当前挑战和完善体制机制之间的关系,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加快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有:
管理体制: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所有制: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分配制度: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

中心环节是扩大企业自主权。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要点是:
简政放权。

要使所有管理经济的政府机关同企业从直接的经济利益联系上脱钩,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敞开城门。

在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和由城市统一组织城乡的生产和流通的同时,打破封闭和分割。

搞活企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现有收入分配制度分析摘要:收入分配问题是我国现阶段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按劳分配制度不同于传统的按劳分配.在同一社会制度下,无论公有制企业还是非公有制企业都应当实行相同的分配制度。

初次分配应注重效率。

再分配应注重公平。

但目前还存在许多初次分配中的不公平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关键词:按劳分配;制度;分配问题凸显;成因错综复杂一、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收入分配决定于生产资料所有制,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

马克思指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

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

”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剩余价值按资分配;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按劳分配;而在多种所有制并存或共同发展的条件下,则既不能完全按资分配,也不能完全按劳分配。

公有制为主体我国决定了按劳分配为主体,这是毫无疑问的。

问题是我们应如何认识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形式以及在多种所有制并存条件下按劳分配的涵义。

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曾经是公有制一统天下,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才从无到有,逐步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中将出现混合所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和公有制企业并存的现象。

这样,以公有制为前提的按劳分配在所有制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

显然我们不可能还按马克思所提出的按劳分配理论指导今天的实践,而必须重新定义。

目前某些西方国家在协调劳资关系、激励劳动者积极性方面的一些举措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方面实行职工持股制度,另一方面实行利润分享制。

就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来说,主要的分配渠道是按劳分配,另一小部分是通过其他的方式进行分配:就大多数劳动者来说,其收入主要来自于劳动.同时也可通过其他的方式取得非劳动收入。

由此可见,连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尚且能让劳动者分享利润,更何况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

总之,在相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下,无论公有制企业还是非公有制企业都应当实行相同的基本分配制度。

当然,劳资双方按什么比例分享剩余价值以及采取什么形式进行分配,这是分配制度如何执行或者说分配原则如何实现的问题。

二、现有分配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是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和变革,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既要尽快行动、见到实效,又要着眼长远、统筹谋划。

当前,尤其需要进一步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收入分配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

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成因错综复杂,归结起来主要集中在一下两个方面:一是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普惠性不够,导致收入分配问题和经济结构问题伴生、交织;二是改革和体制转轨过程中存在诸多可以避免和难以避免的问题,导致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并存、叠加。

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是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和变革,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既要尽快行动、见到实效,又要着眼长远、统筹谋划。

当前,尤其需要进一步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收入分配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

劳动者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是虚位的因而是残缺的,他既不能通过“用手投票”约束使用者,也不能“用脚投票”转让所有权,因此资产的收益性对劳动者来讲是不具备或不完整的。

在我国目前劳动力总量供给过剩、资本供给短缺的情况下,劳动力在要素市场中自然处于不利的地位。

尤其是在低端劳动力市场中,以农村转移劳动力为主的非熟练、非技术劳动力的劳动报酬更是被压低到极限,并且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长期处于被资本剥夺的境地。

现行的工资制度,工资水平偏低,工资增长机制僵硬,缺乏制度性保障,致使工资外收入膨胀,助长国有单位职工收入的不规范;工资结构设置不合理,岗位绩效工资和年工资比重过低,不能体现合理的工资级差,缺乏激励和约束作用。

在我国,由于收入分配不公平现象引发的对公平分配问题的研究和讨论由来已久,对分配不公的原因亦有多种解释。

随着改革实践和相关研究的日渐深入,收入分配的相关制度性原因愈加显露。

三、社会上分配问题的成因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计划经济,干部职工实行统一工资制,农民实行工分制,平均主义盛行,个人收入差别很小。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分配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尤其是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明确参与分配,社会上收入差距明显拉开。

由于实行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个私经济获得了发展,新的财产关系开始出现,收入分配方面的矛盾变得越来越突出,并开始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自2000年末起,中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期,1998—200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多处在七上八下的状态。

全国的经济结构不均衡不断突出,尤其是在社会收入分配方面呈现出哑铃结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1997年,20%的高收入户占全国居民收入的34%,而20%的低收入户占全部收入的11%。

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自90年代中期以来不断扩大,1991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282,1998—2000年分别是0.456、0.457、0.458。

收入分配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关系及其变动在财富分享方面的一种反映,我们应从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长过程和大格局中来研究和把握。

目前我国的收入分配问题突出表现为居民收入低、收入差距大。

从发展和改革的角度看,其成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市场竞争带来收入分配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在收入分配中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明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人们所拥有的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存在差异,把握机会、利用资源的能力有所不同,必然会出现收入差距扩大。

如果缺乏法规制度的调整和制约,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就会出现企业利润侵蚀劳动工资的问题。

改革不到位导致收入分配问题。

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不可能立刻就带来一个完美的体制,也不可能使所有人均等受益。

目前,不仅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尚未完成,直接制约了合理收入分配关系的形成,其他方面改革不平衡、不到位的情况也在深刻影响着收入分配。

此外,在医疗、教育、住房等民生领域曾不同程度存在的泛市场化问题,也对收入分配带来不良影响。

收入调节机制还不能有效缓解收入分配问题。

在快速发展和转型时期,旧的收入分配制度被打破,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还不成熟、不健全。

在分配领域,税收制度“提低、扩中、调高”作用发挥还不明显,公共财政体制需要继续完善,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仍然偏低。

乐善好施的社会风气还不够浓厚,企业回报社会的责任意识仍需加强。

收入分配调节机制不健全、执行不到位,就难以充分发挥调节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

不合理不合法收入加剧收入分配问题。

在新旧体制交替的过程中,存在比较多的制度和法律漏洞,为少数人捞取不合理不合法收入提供了可乘之机。

对于这些不合理不合法的收入,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堵塞制度漏洞,通过完善法制、加大执法力度坚决取缔和打击。

归结起来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普惠性不够,导致收入分配问题和经济结构问题伴生、交织;二是改革和体制转轨过程中存在诸多可以避免和难以避免的问题,导致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并存、叠加。

四、改革是唯一出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得到了长足地发展。

自1980年到2002年,我国的GDP在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年均增长速度为9.5%。

然而,,与此同时也伴随着极其明显的地区间的不平衡,,尤其反映在区域间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之间的反差相当突出,而且差距越来越大。

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更需要我们改革旧有的分配制度体系,也缓解东西部地区的贫富差距。

温家宝总理曾2010年在“两会”召开前夕对网民说过“分好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就是政府的良知。

”因为分配不公,会招致民怨沸腾,“危及到社会稳定以致政权巩固”。

在接下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他用了相当段落阐述了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性。

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也在之前的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指出,在2010年的工作中,政协将就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困难群众的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等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以及相关的政府报告中,进行分配制度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既然是进行改革,我们就必须让所牵扯利益的各方广泛参与,必须给予利益相关者更多的知情权和表决权。

例如,国有企业工资制度设计,应该有代表广大职工根本利益的工会组织介入其中。

在确定国民经济预算时,全国人大要切实担负起责任。

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提出,今年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有保有压,把钱花在刀刃上。

这些措施和办法个个一语中的,但要让它落地,则必须有法律的约束和严格的监督。

如果由财政部门自行切割,很难保证把钱用在刀刃上。

全国人大在立法监督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民意。

至于哪些楼堂馆所、会议、庆典、论坛是慷纳税人之慨,行腐败之事,则必须加强舆论监督,充分调动网络、媒体等社会力量,公开信息,真正做到“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参考文献:[1]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合理性及制度路径.李太淼.中州学,2008[2]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与分配公平的认识.罗福群.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5[3]对我国现行分配制度的缺陷分析.李爽.人民网,2006[4] 科学认识和解决收入分配问题.任理轩.人民日报 2011[5]谁来主导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柏晶伟.中国经济时报 2010[6]研究宏观经济形势要关注收入分配问题.刘国光[J] 2003[7] 宏观经济调控研究.李一鸣.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8] 体制转轨中的宏观经济调控研究.匡家在.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9] 关于当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问题的探讨.陆百甫.财经研究.2002[10] 关于当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问题的探讨.陆百甫.财经研究.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