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后篇巩固提升

合格考专练

1.维新变法运动期间,有思想家主张:“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废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该思想家是()

A.林则徐

B.魏源

C.李鸿章

D.梁启超

,梁启超主张变法,故D项正确。

2.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主要是因为()

A.维新派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B.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

C.维新派把变法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D.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世纪90年代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将维新思想与甲午中日战争后的救亡图存结合起来,将其发展为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3.《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宣传了民主共和的思想

,并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A项错误;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失败了,所以并未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B项错误;戊戌变法的主要思想作用是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C项正确;戊戌变法宣传了君主立宪思想,故D项错误。

4.“瓜分豆剖燃眉急,扶清灭洋树大旗。”该诗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三元里人民起义

B.太平天国运动

C.台湾军民反割台

D.义和团运动

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故选D项;“三元里人民起义”是抗英斗争,A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的目的是推翻清朝统治,排除B项;“台湾军民反割台”主要是反对日本占领台湾,排除C项。5.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通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为“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由此可知,义和团运动() A.坚决捍卫了民族尊严

B.打击了清朝的统治

C.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

D.具有盲目的排外性

,把不同的人称为不同的“毛子”,这是不同程度的蔑称,体现不了捍卫民族尊严,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抵制洋货,拥护清政府,谈不上打击清朝统治,故B项错误;不同“毛子”的称呼不能阻止列强瓜分中国,故C项错误;这些称呼反映了义和团不能区分外国的侵略和外国的文明,带有盲目排外倾向,故D项正确。

6.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瓦德西这一说法主要是基于()

A.三元里人民抗英

B.反割台斗争

C.左宗棠收复新疆

D.义和团运动

,故A项错误;甲午战后台湾人民掀起反割台斗争,故B 项错误;左宗棠于1876年至1878年消灭侵占新疆的阿古柏势力,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故C项错误;由材料“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可知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企图,故D项正确。

7.中国近代某次战争善后谈判涉及使馆区的扩大、使馆卫队、武器禁运,以及在中国驻军等问题,随后通过条约加以明确。材料中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列强与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其中规定将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故D项正确。

8.清帝诏曰:“今兹议约,不侵吾主权,不割吾领土,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诏书中的“议约”是指()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故D项正确;其他三个条约都有对列强割让土地,故排除。

9.中国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凡发生反帝斗争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该条约签订后()

A.北京东交民巷成为“国中之国”

B.列强在中国的侵略势力开始渗入内地

C.列强在华办厂合法化

D.沙俄侵占中国一百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中国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凡发生反帝斗争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可知,这是禁止中国人民反帝的《辛丑条约》,该条约还规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禁止中国人居住,使其成为“国中之国”,故A项正确;《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商人可以在中国内地游历经商,表明列强在中国的侵略势力开始渗入内地,故B项错误;列强在华办厂合法化是《马关条约》的内容,故C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侵占了中国一百多万平方千米领土,故D项错误。

10.“北京之惨状,已臻其极。前门外大栅栏及东交民巷西什库等处,只是残砖破壁……独列国之兵士,恃威横行。”这次战争后()

A.外国商品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C.欧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北京”“东交民巷”和“列国”可以判断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的“惨状”,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故选D项;外国商品开始进入中国市场是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欧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C项。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他们所提出的维新主张有了明显的资产阶级特征。这体现在……具有了比较明确的国家主权观念,反对外国侵略和维护民族独立,这是鸦片战争以来所有中国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为稍后而起的戊戌维新运动做了重要准备。

——《中国全史》材料二1895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如此,可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的富强指日可待……

——张岂之《中国文明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戊戌变法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维新派在制度设计上有何创新。又有哪些保留?

(3)有人认为,戊戌新政颁布的一切法令,除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得以保留外,其余全部被废除,是失败的;也有人认为中国近代化过程中,戊戌变法有特别的意义,为中国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功不可没。你同意哪种观点?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兴起与传播。

(2)创新:实行立宪政治(君主立宪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保留:保留了君主的权力和地位。

(3)示例:赞同第一种,没有实现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初衷。赞同第二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冲击了中国传统政治体制。

等级考专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