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

合集下载

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

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

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一)关于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作用的不同观点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各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一问题是近代和现代教育史上争论激烈的一个问题。

总的来说,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着两派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派是“学生中心论”,一派是“教师中心论”。

为了正确认识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与学的关系,我们有必要对这两派观点作一番考察和分析。

1.“学生中心论”“学生中心论”以卢梭、杜威等人为代表。

他们首先把学生的发展视为一种自然的过程,认为教师不能主宰这一过程而只是“自然仆人”。

同时他们还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种主动过程,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个人需要,而不是直接干预学生的学习。

他们还认为学生只能从个体经验中获得发展,由直接经验获取所需知识。

因此,教育过程不应由教师直接进行,而应放手让学生自己经验或体验。

例如,杜威就主张,教师在教学中只应充任“看守者”(watcher)和“助手”(helper),他不应站在学生面前的讲台上,而应站在学生背后。

“学生中心论”者一般都把学生看做教学过程的一称自变量,看做能够完全决定教育、教学过程及其结果的主体。

从哲学观来分析,他们较多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内因的作用,贬低甚至否定外因的作用。

从心理观来分析,他们比较倾向于人本主义,认为学生具有一种内在的潜能,不需外力帮助便可展现出和谐的社会行为。

他们的学习理论极为重视学生的需要、态度、情感等动机系统或内部机制等因素,认为主要是这些内部因素的变化才引起学习行为的变化。

他们主张教学应尽力排除包括教师在内的各种外部条件,创造一种能最大限度允许学生作出个人选择并主动活动的教学环境。

这些人大多对教育问题持理想主义态度,一般不是来自教学第一线的实践家而是教育思想家。

2.“教师中心论”“教师中心论”以赫尔巴特等人为代表。

赫尔巴特坚决反对18世纪启蒙时期出现的“自然教育”思想,认为“把人交给自然,甚至引向自然,并在自然中锻炼只是一种蠢事”。

浅谈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

浅谈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

浅谈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一)关于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作用的不同观点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各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一问题是近代和现代教育史上争论激烈的一个问题。

总的来说,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着两派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派是“学生中心论”,一派是“教师中心论”。

为了正确认识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与学的关系,我们有必要对这两派观点作一番考察和分析。

1.“学生中心论”“学生中心论”以卢梭、杜威等人为代表。

他们首先把学生的发展视为一种自然的过程,认为教师不能主宰这一过程而只是“自然仆人”。

同时他们还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种主动过程,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个人需要,而不是直接干预学生的学习。

他们还认为学生只能从个体经验中获得发展,由直接经验获取所需知识。

因此,教育过程不应由教师直接进行,而应放手让学生自己经验或体验。

例如,杜威就主张,教师在教学中只应充任“看守者”(watcher)和“助手”(helper),他不应站在学生面前的讲台上,而应站在学生背后。

“学生中心论”者一般都把学生看做教学过程的一称自变量,看做能够完全决定教育、教学过程及其结果的主体。

从哲学观来分析,他们较多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内因的作用,贬低甚至否定外因的作用。

从心理观来分析,他们比较倾向于人本主义,认为学生具有一种内在的潜能,不需外力帮助便可展现出和谐的社会行为。

他们的学习理论极为重视学生的需要、态度、情感等动机系统或内部机制等因素,认为主要是这些内部因素的变化才引起学习行为的变化。

他们主张教学应尽力排除包括教师在内的各种外部条件,创造一种能最大限度允许学生作出个人选择并主动活动的教学环境。

这些人大多对教育问题持理想主义态度,一般不是来自教学第一线的实践家而是教育思想家。

2.“教师中心论”“教师中心论”以赫尔巴特等人为代表。

赫尔巴特坚决反对18世纪启蒙时期出现的“自然教育”思想,认为“把人交给自然,甚至引向自然,并在自然中锻炼只是一种蠢事”。

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课堂与昂则文档

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课堂与昂则文档

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中心论一、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在我国,外语教学历来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的。

自17世纪,捷克的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提出班级授课制度开始,便开创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几百年来,教师中心论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此后,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美国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论”,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以及20世纪后半叶奥苏贝尔的教学理论等虽然都有创新,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始终未变。

20世纪中叶,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m psychology)在学术界渐渐兴起。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天赋人性,Rogers发表了许多教学论的观点,“学生中心论”就是其主要的观点之一。

此后,学生中心论还得到了Chomsky语言学理论和认知教学理论的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Chomsky提出了转换生成语法,认为人有天赋的语言习得装置,学会外语应是由学生的语言装置在起作用,学生自然应该是教学的主体或学习的中心。

认知教学理论从Choresky的观点出发,把学生的语言能力当做认知的核心结构(schema),主张学习外语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生活实际和交际情景中进行操练。

认知教学理论推出的教学原则之一,就是以学生为中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交互”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论给予了充分肯定。

这样,就出现了“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两种教学论。

二、两种教学模式的比较基于这两种教学论,也就自然地产生了相应的两种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这两种教学模式都包含教学的基本要素,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

但在这两种教学模式中,四要素之间的关系却有不同。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动机”理论和“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的主要理论基础,它给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全面支持。

名词解释 学生中心论

名词解释 学生中心论

名词解释学生中心论学生中心论(Student-centered Theory)是一种社会学理论,旨在解释社会结构、文化和教育制度如何影响学生的发展和学习。

该理论认为,学生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群体之一,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和才能,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就感。

学生中心论主张教育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参与:教育应该让学生充分参与,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估和奖励等方面。

学生应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主性。

2. 学生需求: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例如,学校可以提供多元化的学科和活动,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学生发展: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发展,包括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的课程和活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4. 学生互动:教育应该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和沟通。

这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沟通技巧,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学生中心论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和建议,如:1. 教育公平:教育应该公平地分配资源,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来学习和成长。

2. 个性化教育: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就感。

3. 教师培训:教师应该接受专业的培训和发展,以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兴趣。

学生中心论认为,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就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竞争力。

该理论对于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论述题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论述题

1谈谈你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理解。

答: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地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点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曾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试论述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

答: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a学生认识的主要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b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a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b 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a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以掌握知识为基础b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a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b学生具有主动作用。

3教师对于教育研究有何意义?答:1)教育科学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的研究,提高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认识,养成研究的态度和习惯,掌握研究的方法,可以提升教师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增强教师的专业乐趣和价值感。

2)教育科学研究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学生与教育》考点强化练习最新版(二)_2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学生与教育》考点强化练习最新版(二)_2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学生与教育》考点强化练习最新版(二)1、单选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反映了教师职业角色中的_____A : “传道者”角色B : 示范者角色C : “授业、解惑者”角色D : “研究者”角色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答案:A【解析】“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意思是说无论 (地位) 高低贵贱,无论 (年纪) 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体现了教师职业“传道者”角色。

2、多选题现代师生关系的特点包括_____。

A : 教育内容上的授受关系B : 人格上的平等关系C : 课堂上的商家与客户关系D : 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参考答案: ABD本题解释:参考答案:ABD师生关系的内容: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3、判断题教师专业化是指获得教师资格证。

_____参考答案: 错误本题解释:参考答案:错误【解析】教师专业化是教师教育教学发展和内在素质提升的过程。

获得教师资格只是专业化进一步提升的前提。

4、单选题对学生的发展最有利的是_____师生关系。

A : 管理型B : 放任型C : 专制型D : 民主型参考答案: D本题解释:答案:D【解析】在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兴趣广泛,能独立思考,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5、单选题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突发性事件做出迅速、恰当的处理被称为“教育机智” 。

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_____A : 复杂性B : 示范性C : 创造性D : 主体性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答案:C【解析】教育机智是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是教师娴熟运用综合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映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6、简答题教师的一般角色有哪些?参考答案:答题要点:①传道者角色;②授业、解惑者角色;③示范者角色;④管理者角色:⑤研究者角色。

⑥朋友的角色。

7、简答题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什么?参考答案:【答案要点】 (1) 本体性知识; (2) 条件性知识; (3) 实践性知识; (4) 一般文化知识。

教育学简答题

教育学简答题

教育学简答题1、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和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学校教育的三个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3、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有三种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

4、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答:(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5、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

答:(1)教育终身化(2)教育全民化(3)教育民主化(4)教育多元化(5)教育技术现代化。

6、当代著名的教育理论主要有: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赞可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

美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提出了早期学习和发现学习的理论,苏联赞在《教学与发展》中,提出了高难度教学、高速度教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和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五大教学原则,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

7、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变化过程。

这个变化既有连续的、渐进的量的变化,又有质的飞跃;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增长和单纯的量变,而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从旧的质到新的质的为断变化的过程。

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两个方面。

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承的,身体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学生与教育》必看知识点最新版(二)_2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学生与教育》必看知识点最新版(二)_2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学生与教育》必看知识点最新版(二)1、单选题师生关系体系中最高层次的关系形式是_____A : 社会关系B : 伦理关系C : 心理关系D : 教育关系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解析】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构成一个特殊的道德共同体,各自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履行一定的伦理义务。

这种关系是师生关系体系中最高层次的关系形式,对其他关系形式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

2、多选题《教育法》规定,受教育者应当履行的义务有_____。

A : 遵守法律法规B : 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C : 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D : 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E : 保持身心健康参考答案: ABCD本题解释:参考答案:ABCD 解析: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3、单选题教师的表率作用主要体现在_____A : 言行一致B : 衣着整洁C : 举止端庄D : 谈吐文雅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答案:A【解析】教师劳动的特点具有示范性,身教重于言教,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一定要身体力行,言行一致,才能起到示范作用。

4、单选题学生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是_____A : 学生的个性发展B : 学习成绩的提高C : 升学D : 终身学习的能力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答案:A【解析】学生的个性发展是自我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5、单选题以下哪种角色是教师职业最显著的标志_____A : “家长代理人”角色B : “学生楷模”角色C : “知识传播者”角色D : “户格管理者”角色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答案:C【解析】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知识传播者”角色是他们最显著的标志。

6、单选题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表明,教师任职期间应接受_____A : 高等教育B : 在职培训C : 继续教育D : 终身教育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答案:C【解析】继续教育是指已经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

教学论的主要关系是教师活动(教)同学生活动(学)之间的关系

教学论的主要关系是教师活动(教)同学生活动(学)之间的关系

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摘要:在现代教育史上,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教学观,一种是“教师中心论”,另一种是“学生中心论”,这两种教学观都狭隘地阐述了教与学的关系,导致教学工作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

教与学各有特点,但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二者关系从本质上而言是主导与主动的关系;从内因和外因的关系看,学生的学是教与学矛盾的主要方面。

关键词: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主导与主动,主要矛盾教与学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

对二者关系的正确认识有利于教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更有利于建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建立正常的师生关系,乃至正确处理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矛盾。

为此对于他们之间的关系,学者们进行了长期的探讨,有较大影响力的是“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

由于这两种教学观念各有优劣,在近现代教育史上,二者长期处于对峙状态。

为了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更好地开展教育活动,我们有必要对这两派观点作一番分析。

一、“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一)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提出的“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坚决反对18世纪启蒙时期出现的“自然教育”思想,他认为学生的身心智力的成长全依赖于教师对教学形式、阶段和方法的刻意加工和固定模式的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他十分重视和强调教师权威的发挥以及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绝对支配作用。

(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提出的“学生中心论”这种理论与“教师中心论”的观点完全相反,提倡教学重心应该由以“教师为中心”转移为“以学生为中心”。

他们首先把学生的发展看作一种自然发展的过程,认为教师是不能主宰这一过程,而是“自然仆人”。

同时他们还认为,学生的发展仅仅是一种主动过程,教师的作用只在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和迎合学生的个人需要,而不是直接干涉学生的学习过程。

他们甚至认为学生只能从个体经验中获得进步与发展,由直接经验获取所需知识。

可见“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都极端片面地看待教与学的关系,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对立起来,只承认其中一个方面而否认了另一个方面。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学生与教育》考点预测最新版(二)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学生与教育》考点预测最新版(二)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学生与教育》考点预测最新版(二)1、简答题年轻的张老师是某名牌大学的优秀毕业生,现任教于一所中学。

工作之初,他刻苦钻研教育教学理论,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全身心的投入到班级管理中。

由于他平时对学生不苟言笑,在班级管理中要求非常严格,学生对他敬而远之。

渐渐的,张老师发现自己与学生之间有了无形的屏障,课堂变得越来越沉闷,学生不愿意主动发言,自己讲课越来越缺乏激情,班级管理越来越困难。

在老校长的启发帮助下,张老师意识到问题所在,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找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兴趣,倾听他们的心声,与他们探讨人生等,不知不觉中,学生有心事愿意向他倾诉,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积极为班级活动出谋划策,班级面貌焕然一新。

(1)试述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过程中的意义?参考答案:参考答案:该老师对待提出质疑的学生,一棒喝退,严重挫伤了该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这种行为违反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同时,该老师的行为也违背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而非利用教师“权威”压迫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这样做不但不会起到好的教学效果,更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打击学生自尊心、自心信,丧失学习兴趣2、多选题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包括_____A : 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B : 精深的学科知识C : 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D : 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E : 宽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管理学知识参考答案: BCE本题解释:参考答案:BCE【解析】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包括:政治理论修养、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3、填空题教师专业发展分为“非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____、____、“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从《放牛班的春天》浅探师生关系

从《放牛班的春天》浅探师生关系

从《放牛班的春天》浅探师生关系作为经典的教育主题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蕴含了众多教育现象与教育思想。

其对教师与学生形象的刻画也比较全面地揭示了教育学领域的一些普遍命题与思考。

本篇影评主要从师生关系的角度出发,简要探讨影片中围绕师生相处、教学的片段中所表现出来的教育学案例与其中蕴含的教育理念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教育的狭义内涵,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的活动。

简而言之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过程。

随着教育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逐渐成为教育学中不可规避的论题。

贯穿影片始终的核心命题便是行为主义与人本主义在教育方法应用的矛盾。

代表行为主义教育的以拉齐校长为首的“池塘之底”教师,提倡着action-reaction的刻板教育理念,认为人是通过纯粹的外部干涉而改变的,在教育过程中,进行干涉的主体就是教师;代表人本主义教育的马修学监则更加注重的孩子的引导与开化,他充分地肯定学生们的潜能,调动学生们进行自发地学习,逐渐地影响、改变了学生们的行为与态度。

在影片中,两个阵营针锋相对,在形成鲜明对比的同时也将两种思想的核心内容完整地体现了出来。

“池塘之底”教师对学生们实施着冷酷的军事化管理,体罚与禁闭都是家常便饭,如此极端机械化、压迫式的行为主义管理方式所带来的后果便是表面上的卑躬屈膝与背地里的肆意妄为,最终甚至让学生产生报复心理。

相比之下,马修学监则采取更为柔和的诱导式教育,利用音乐合唱来使孩子们体会纯洁自然的心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与孩子们保持相对平等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态度与行为的性质并自发地转变。

但值得注意的是,两个相互对立的阵营也产生了相互渗透与融合的趋势,拉齐校长也曾放下长官式的威严,与孩子们一同游戏,而马修学监即使在惩戒措施上多施包容态度,也没有完全地舍弃禁闭与体罚。

由此可见,行为主义教育与人本主义教育并非是完全对立的,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应当将二者的理念与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针对不同的案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与“教师教”的关系

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与“教师教”的关系

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与“教师教”的关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完整的教学过程,然而对于教师和学生所处的地位存在不同的观点。

在教育史上,曾经形成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的“教师中心论”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的“学生中心论”。

前者认为,教师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等教学活动中起到支配作用,重视教师的权威在影响学生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则被认为是妨碍教学顺利进行的不利因素。

后者主张转移教学的重心,把学生变成教学的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育的一切措施都应围绕着学生考虑。

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的兴趣,满足他们的需要,不能对学生的活动多加干涉。

这两种鲜明的观点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片面地和绝对地看待教与学的关系,对于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何种关系形成了三种观点。

一、客体观客体观认为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客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唯一主体。

作为培养学生的主体,教师负有教学之责,体现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主体特点,学生作为受教育的对象,尽管有一定的自学活动,但主要是处于客体的地位。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培养活动。

具体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

这一观点的代表性说法是: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它产生的背景是教师整体水平不高,缺乏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学生知识基础不稳固,因此教师要提高知识和能力的水平,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教学的主要任务,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教师整体专业水平的提高,这种客体观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还要指导、促进学生的学,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在实践关系中究竟谁是主体,谁是客体呢?教师主体论认为: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为教育的客体。

因为教师对学生的改造是一种按照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改造,教师对学生施加积极主动的影响,以促使学生的身心发生合乎社会需要的变化。

试分析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

试分析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

试分析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关于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关系,教育史上存在着“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争论,这也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根本分歧之一。

(1)教师中心论。

(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

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在学生中的权威作用,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都应以教师为中心。

在教育过程中,不能把学生的自由当作手段,而应当作过程的目的和结果.)教师中心论把教师放在绝对主体的地位,片面强调了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忽略了学生作为主体的地位,压制了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2)学生中心论。

(“学生中心论"是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的认识的一种理论,代表人物是卢梭和杜威。

“学生中心论”首先把学生的发展视为一种自然的过程,认为教师不能主宰这种自然发展的过程,而只能作为“自然仆人”。

同时还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引导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个人需要.而不是直接干预学生的学习;学生只能在个体经验中获得发展,由直接经验获取他们所需要的知识。

)因此,教育过程就不应当由教师直接来进行,而应放手让学生自己经验或体验.(学生中心论极为重视学生的需要、态度、情感等动机系统或内部机制等因素,认为主要是这些内部因素的变化才引起学习行为的变化;主张教学应尽力排除包括教师在内的各种外部条件,创造一种能最大限度允许学生做出个人选择并主动活动的教学环境。

)学生中心论把学生放在绝对主体的地位,片面强调教育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忽略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3)教师中心论强调教育活动要以教师为中心,抹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地位;学生中心论强调教育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抹杀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因而都是错误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

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建立在否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之上,同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能排斥教师的主导的作用。

小议教师中心说、学生中心说和学科中心说

小议教师中心说、学生中心说和学科中心说

小议教师中心说、学生中心说和学科中心说在课程与教学系统的研究中,不仅存在对课程与教学构成要素的认识不统一,而且,即使是对其中最根本的最基础的要素——教师、学生、内容各自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也存在着分歧,这导致产生了三种不同主张:教师中心说、儿童中心说和学科中心说。

一、教师中心说(一)教师中心说的内涵教师中心说,又称为教师中心论、教师中心主义,是一种主张教师在教学中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教学理论。

教师中心说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肇事于古巴比伦。

在古希腊、古罗马有了比较大的发展,在中世纪宗教学校中得到强化,在文艺复兴中及以后被发扬光大,然后赫尔巴特才构建出理论基础。

(二)教师中心说的理论基础及基本观点教师中心说的理论基础包括:职能主义的教育目的观、教育工具价值取向、小大人的儿童观、选择传递文化的教育功能观、联想主义心理学。

在有力的理论基础上,教师中心说形成了其有着重要意义的基本观点为:教师是社会的代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教师是中心、课本是中心、课堂是中心的教学过程的“老三中心”。

重点知识传授、教法和教学结果。

(三)对教师中心说的评价教师中心说强调学生的学习要以教师的教学为依据,把学生完全置于被动的地位,容易忽视学生本人的兴趣要求和远大追求,不利于发挥学生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

尽管教师中心说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我们也不可忽略它的优点。

从另一个角度看,教师中心说有利于系统地传授知识。

二、学生中心说(一)学生中心说的内涵在批判传统教育理论的过程中,针对教师中心论,学者们提出了学生中心说。

学生中心说又称为儿童中心论、儿童中心主义,它是一种以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中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教学理论。

学生中心说的诞生虽说是20世纪的事,但是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从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思想,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昆体良的重视演说能力的培养等文化遗产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学生中心说”的基本意蕴。

教师职业理念

教师职业理念

材料分析1:小学新教材教师杨洋在谈教育感受时,有些无奈地说:‚刚走上教育岗位时,我坚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一直对学生充满着爱心,希望用自己的爱来感化学生,代好班级。

促使他们成长。

但很快发现,在管理班级时一定要严格要求,有时用简单命令的方式反而更加奏效,这使我对这一教育信念产生了困惑……‛请结合材料回答以下问题:(1)谈谈你对‚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理解。

爱是教育学生的基础,富有爱心是对教师的要求;并不是有了爱就有教育。

(2)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应该如何处理‚爱‛与严格管理之间的关系?爱和严格要求并不矛盾;教师要有一定的权威性,但并不等于简单要求;教师要学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材料分析2:陈老师正在上地理课,却发现课代表王超这几天心不在焉,还不耐烦地把书翻得哗啦作响。

这次陈老师忍不住了,便用提问法来‚警告‛他一下,没想到一连十来个问题没有难住他,陈老师增加了难度,涉及到他们未学的内容和课外知识,可王超还是能流畅地答出来。

怎么办?陈老师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能否让他不随堂上课,节约出的时间,自己去查阅资料,研究问题,学习更多的知识呢?学校非常支持陈老师的想法,对王超实行了单科免修。

从此,每当上地理课时,学校图书馆里多了一位小读者,查阅地理资料,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全球气候的变迁、环境污染等等。

陈老师呢,工作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更重了:给王超提供相关的课题,指导他查阅相关资料,解答他提出的各处问题,教他撰写小论文。

一个学期下来,王超的小论文《植被保护与资源开发》一文获得全国中学生小论文评比优胜奖。

问题:1.联系案例说明陈老师的做法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陈老师让‚吃不饱‛的学生王超单科免修,上地理课时他可以查阅地理资料,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这一做法体现了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合全班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需要,又要注意个别差异,以便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特长。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风格优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风格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风格优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风格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风格优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风格一、两种教学结构的发展历史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及学习理论指导下,在特定环境中推进教学活动进程的一种稳定结构形式[1]。

目前学校中采用的教学结构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在我国,教学历来以课堂形式进行――以教师为中心。

课堂教学有着悠久历史。

早在17世纪,捷克的夸美纽斯就发表了《大教学论》,文中提出班级授课制度,创造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几百年来,教师中心教学理论得到了不断发展完善。

19世纪,德国的赫尔巴特在心理学基础上构建了教育学学科制度,确立了“课堂、教师、教材”的传统教育学“三中心”的教育理念,提出了“五段教学理论”――预备、提示、联系、统合、应用。

20世纪,前苏联的凯洛夫在赫尔巴特的“五段论”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提出新的“五段理论”,即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

此后,还有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美国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论”,以及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等等。

这些理论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但“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导和控制教学)的宗旨未变。

事实上,在19世纪末以前,西方的教育均以教师中心为主,强调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

19世纪中期,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学术界崛起。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天赋人性,要求从人的主观意识出发,从整体上解释人的动机和人格特征,从而说明人的本质特性、内在情感、潜在智能、目的和兴趣爱好,等等。

人本主义反对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反对精神分析的无意识动机决定论,反对任何割裂整体的分析或还原[3]。

人本主义心理学特别强调人的内在意识所具有的主动性和自主选择性,认为人能根据自己的意向,确定自身存在的价值。

这些观点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奠定了基础。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欧洲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对传统“三中心”教育理念进行了猛烈抨击[4]。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参考卢梭“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的教育理念,在《民主主义与社会》中提出“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反对“以教师为中心”,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从做中学”。

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

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

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摘要:20世纪末,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在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建议也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些建议明确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虽然近些年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所加强,但在全国大部分地区,仍是简单的“教师滔滔不绝的讲,学生悄无声息的听”,教师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本文根据我国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缺失的现状,借鉴历史上关于教师在教学中地位与主导作用的体现,探索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缺失的因素以及改善的方法,为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提出建议。

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问题提出的原因,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我国古代、近代一些教育思想的综述等等。

第三部分主要介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体现。

第四部分主要介绍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主体性的重要性。

一、问题的提出虽然新一轮课程改革有关建议明确提出要教师做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但这个建议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就我个人受到的教育而言,仅初二时学校盛行新课改,学生上课时分小组讨论,然后给大家分享讨论结果;或者学生上去给大家讲题,老师只是充当教学活动的点睛者。

这种新课改活动并没有在我们学校持续多久,半年以后,老师和学校领导发现这种方法并不利于考试分数的提高,且有些学生的天马行空也会拖慢教学的进度,所以新课改暂时被叫停,我们又恢复到了学生一节课45分钟听老师讲课的节奏。

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并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健康发展和自主性的培养,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也完全是本末倒置,不利于教育体系的健康发展,所以,本文试图通过探讨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体现,找到一些影响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性的因素,从而促进大家对这个教育问题的反思以及改进的方法。

学生中心论 名词解释

学生中心论 名词解释

学生中心论名词解释
学生中心论是一种教育理论,强调将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置于教学的中心位置,以提高学习效果。

它认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扮演主导角色,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安排。

学生中心论的核心理念是:理解并满足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交等方面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认知需求指学生对知识的获取、理解、组织和应用的需求。

学生中心论强调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情感需求指学生对情感支持、归属感和自我肯定的需求。

学生中心论认为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归属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个人发展。

社交需求指学生对与他人合作、交流和互动的需求。

学生中心论倡导教师组织合作学习活动,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师中心论辩论发言稿范文

教师中心论辩论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关乎教育事业的重要议题——教师中心。

在这个信息爆炸、知识更新迅速的时代,教师的作用愈发凸显,而教师中心的原则更是我们教育工作的灵魂。

以下是我对教师中心的一些思考,愿与大家共勉。

首先,教师中心是教育工作的核心。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而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们是知识的传播者,是人格的塑造者,是心灵的启迪者。

教师中心意味着,我们要充分尊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他们在教育实践中发挥最大潜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其次,教师中心体现了教育的专业性。

教育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工作,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知识、高超的教学技艺和深厚的教育情怀。

教师中心强调,我们要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让他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所作为、大有作为。

再次,教师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兴趣、特长和需求各不相同。

教师中心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成长,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那么,如何实现教师中心呢?首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社会各界要充分认识到教师的重要性,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师待遇,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其次,我们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培训、交流、考核等手段,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使他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再次,我们要优化教育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要注重过程,关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教师能够专注于教育教学工作,而不是为了应付评价而忙碌。

最后,我们要构建和谐的教育生态。

学校、家庭、社会要形成合力,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让教师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教书育人。

总之,教师中心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我们要始终坚持教师中心的原则,关注教师的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谢谢大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分析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
关于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关系,教育史上存在着“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争论,这也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根本分歧之一。

(1)教师中心论。

(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

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在学生中的权威作用,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都应以教师为中心。

在教育过程中,不能把学生的自由当作手段,而应当作过程的目的和结果。

)教师中心论把教师放在绝对主体的地位,片面强调了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忽略了学生作为主体的地位,压制了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2)学生中心论。

(“学生中心论”是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的认识的一种理论,代表人物是卢梭和杜威。

“学生中心论”首先把学生的发展视为一种自然的过程,认为教师不能主宰这种自然发展的过程,而只能作为“自然仆人”。

同时还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引导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个人需要。

而不是直接干预学生的学习;学生只能在个体经验中获得发展,由直接经验获取他们所需要的知识。

)因此,教育过程就不应当由教师直接来进行,而应放手让学生自己经验或体验。

(学生中心论极为重视学生的需要、态度、情感等动机系统或内部机制等因素,认为主要是这些内部因素的变化才引起学习行为的变化;主张教学应尽力排除包括教师在内的各种外部条件,创造一种能最大限度允许学生做出个人选择并主动活动的教学环境。

)学生中心论把学生放在绝对主体的地位,片面强调教育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忽略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3)教师中心论强调教育活动要以教师为中心,抹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地位;学生中心论强调教育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抹杀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因而都是错误的。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

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建立在否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之上,同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能排斥教师的主导的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的重要内容就在于充分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个体社会化的培养目标。

而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正是教师自发诱导、鼓励帮助的结果,亦即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结果。

二、双主体观
“双主体观”的提出,是对教师主体地位的一次回归性认定。

但这种回归,绝不是简单的身份的重新认定,而是在“双主体角色互换”背景下的崭新界定。

“双主体观”认为,教育教学活动分为“教师的活动”和“学生的活动”。

在“教”的对象活动中,教师是活动的设计者,学生是他设计、塑造的对象,学生与教育的内容一起构成教育活动的客体;而在“学”的活动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则成了学生学习所必须的条件和客体之一。

三、“平等中的首席”
“平等中的首席”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多尔对教师角色的界定,他指出:在教师与学生的反思性关系中,教师不要求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相反,教师要求学生延缓对那权威的不信任,与教师共同参与探究,探究那些学生正在体验的一切。

教师同意帮助学生理解所给建议的意义,乐于面对学生提出的质疑,并与学生一起共同反思每个人所获得的心照不宣的理解。

这就要求我们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转变教育观念,在新的教育观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要求相互理解,进行平等对话与共同探究;师生学习的对象不是预设的,是由教师和学生所共同探究的,并在探究过程中共同创造知识,创造自己;课程就是探究的过程。

多尔不仅仅认为教师和学生是平等关系,教师还是一个“领导者”,但是作为学习者团体中是一个平等成员。

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他本身的作用并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生的情境转向与情境共存。

权威也转入情境之中,教师是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

但是在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还起着主导的作用,所以教师不仅是平等者,而应该是“平等中的首席”,而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包办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