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诗歌赏析专题02-望岳(思维导图+知识梳理+试题精练)
《望岳》ppt课件
分有情。C.“齐鲁青未了”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
青色,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D.“会当凌绝顶”中,“会当”是唐人口语,意思是“一定要”,从中
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家世背景 年少优游 困守长安 战乱流离 蜀中漂泊 舟中长逝
出身于京兆杜氏,北方 的大士族。祖父杜审言 (初唐诗人)。青少年 时因家庭环境优越,生 活安定富足。
生活艰苦,仕途失意, 观民生疾苦车行》 《丽人行》等作品。
四处漂泊,穷困潦倒, 疾病缠身,这期间是创 作高峰期,《茅屋为秋 风所破歌》《秋兴》 《登高》等作于此时。
指泰山
指山色 古人以山
不尽
(它)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
指大造天 自化地然、。钟神秀北阴水,水,北阴南山为阳为南阳割。昏晓。
连绵不断。 译文: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
聚集
黄昏和早晨。 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
极言泰山之
高,山南山 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北因之判若
清晓与黄昏,
明暗迥然不
同。
心震荡胸荡胸生曾云,决大眦决眦眼:眦:睛眼入张眶归鸟。 同“层”
1.诗中表现作者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
是
课 堂 随 练,
。
2.诗人直接赞美泰山风光秀美,巍峨高峻的诗句是
,
。
3.诗中集眼前之景,心中之情的诗句是
,
。
4.当我们登上东狮山顶,极目远眺,周围美景尽收眼底,我们不禁会
回想起杜甫的那句诗 “
,
。”
5.诗中写泰山之大,连绵不断、树木葱郁的诗句
是: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
中考语文复习:望岳知识点
中考语文复习:望岳知识点本文导航1、首页2、望岳练习题及答案这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
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详细望岳知识点如下:原文呈现望岳[1]【作者】杜甫【朝代】唐岱宗[2]夫如何?齐鲁[3]青未了。
造化[4]钟神秀,阴阳[5]割昏晓。
荡胸生曾[6]云,决[7]眦入归鸟。
会当[8]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的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注释(1)岳:此指东岳泰山。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3)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4)造化: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指山色的奇丽。
(5)阴阳:这里指山北山南。
割:划分。
这句是说,泰山横天蔽日,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
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
(6)曾:通“层”。
(7)决:张大。
眦:眼眶。
决眦形容极目远视的样子。
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
(8)会当:一定要。
凌:登上。
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朝河南府巩县(河南郑州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集为《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第21课《望岳》知识点梳理+++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望岳》知识点梳理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文学常识1、体裁:五言古诗五言古诗,是汉、魏时期形成的一种新诗体。
它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韵也相当自由,但每句五个字的句式却是固定不变的。
因为它既不同于汉代乐府歌辞,也不同于唐代的近体律诗和绝句,故称五言古诗。
唐代的五言古诗虽源于汉、魏,但决不因袭模拟,呈现出自己的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唐初陈子昂、张九龄等力追建安风骨,通过自己的感遇,表现出自己的性格,开启了一代有思想、有个性、有艺术特色的诗风。
继后李白、杜甫勃兴,或抒发性灵,寄托规讽;或缘事而发,忧国伤时;而王维、孟浩然等又以其清谵婉约的作风参与其间,在繁星丽天的盛唐诗歌中,闪烁着耀眼的光彩。
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
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
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3、作者: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望岳》知识点全扫描(含答案)
《望岳》知识点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问统领下文,写惊叹仰慕之情,以一望无际的青翠之色烘托泰山高耸入云,蕴含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未了:不尽。
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
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给了它,山南山北的天色分成明暗两部分。
“造……秀”,表现泰山景中、汇聚。
用字精当,言简义丰,极富神韵。
拟人,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拟人,用字精当,炼得极好,用词精准,言简义丰,极富神韵,形象地写出了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利剑把山南山北的阳光分割成明暗两部分,形成不同的景观的样子,从侧面表现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和高耸陡峭、挺拔险峻、高大雄伟的特点。
该联虚实结合,突出了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的特点。
层云叠起,不禁心胸激荡。
目送归鸟入巢,眼眶几乎睁裂。
“荡胸……归鸟”,写细望,夸张,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对泰山迷人景色的陶醉,表现对祖国山河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要等上泰山的最高峰,放眼望去,所有的山就显得矮小了。
“会当……山小”,写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高峰,俯视一切的精神和气概。
再次突出泰山高峻,表现诗人广阔的心胸和非凡的气魄,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壮志情怀,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顶峰、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会当:一定要、终要言简义丰,它表现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决心和壮志,充满乐衬托,它不仅从侧面形象地写出泰山巍然高耸的气势,同时也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豪情壮志。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俯望。
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高大雄伟气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1.描绘“造化……昏晓”画面。
答:大自然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初中语文知识积累之望岳整体把握-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初中.doc
初中语文知识积累之望岳整体把握|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ﻭﻭ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
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
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ﻪﻭﻪ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
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
未了,绵绵不尽之意。
这里,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
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
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
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
ﻪﻭﻭﻪﻭ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
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
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诗人早年就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自任,没有这样的情怀,是写不出如此动人的诗句的。
《望岳》PPT优秀课件
(1)读书、壮游(35岁以前)
(2)长安求职(35-44岁)
天宝十四载(755)十月,44岁的杜甫才被任 命为河西尉,后改右卫率府曹参军。
自主学习
(3)陷贼与为官(44-48岁) 公元755年11月发生安史之乱,次年六月长安陷落,杜甫流亡,被判军俘获, 次年四月,逃归凤翔肃宗行在,被任命为左拾遗,不久就因上疏营救房琯 而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次年(759)七月,杜甫弃官,先往秦州(甘肃天 水),十二月又往成都。
04 识文本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读出感情。
2.根据注释,疏通诗意。
自主学习
04 识文本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自主学习
04 识文本
第21课 望岳
杜甫
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 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 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 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 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 归来不看岳”。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品读诗歌,鉴赏诗人形象和诗歌语言特点。 3.背诵诗歌,评价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
自主学习
云海玉盘是岱顶的又一奇观。夏天,雨后初晴,大量水蒸气蒸发上升,加之 夏季从海上吹来的暖温空气被高压气流控制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高度时,如果无 风,在岱顶就会看见白云平铺万里,犹如一个巨大的玉盘悬浮在天地之间。远处 的群山全被云雾吞没,只有几座山头露出云端; 近处游人踏云驾雾,仿佛来到了天外。微风吹来, 云海浮波,诸峰时隐时现,像不可捉摸的仙岛, 风大了,玉盘便化为巨龙,上下飞腾,倒海翻江。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课件(30张PPT)
不畏艰险 勇于攀登
望岳-杜甫
七 年 级 语 文 ·下 新 课 标 [ 人 ]
课堂检测
⑵诗中“割”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割”的意思是划分。从山的背面看来,那阳光就象被一 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课堂检测 ⑶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
泰山
泰山,被誉为五岳之首,古称东岳,另有岱山、岱岳、岱宗、泰 岳等别名。它巍然屹立于齐鲁丘陵之上,山势绵延长达二百公里。主 峰突兀高耸,山体险峻,峰峦层叠,展现出“一览众山小”和“群峰 拱岱”的恢宏气势。泰山遍植松柏,更彰显其庄严巍峨、葱郁苍翠; 山中溪水潺潺,泉瀑众多,为其增添了几分灵秀与缠绵。变幻莫测的 云雾缭绕,使泰山平添了几分神秘与深奥。在汉族传统文化中,泰山 享有“五岳独尊”的美誉。自秦始皇封禅泰山后,历朝历代帝王纷纷 仿效,在此封禅祭祀,并兴建庙宇、塑造神像,留下大量刻石题字, 彰显了泰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望岳
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杜甫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山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南山北阴阳分解,晨昏不同。
造化钟神秀,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
阴阳割昏晓。 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荡胸生曾云,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最高峰,举目四望,矮小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的众山都会一览无遗。这句化用了孔子的名言
课堂检测
望岳知识梳理
《望岳》知识梳理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文学常识: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
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一生经历了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巨大转折,诗作思想深刻,境界广阔,风格沉郁顿挫,其诗真实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其人忧国优民,被誉为“诗圣”。
著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
二、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一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
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
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三、解词1、岱宗:泰山2、夫:语气词3、如何:怎么样4、青未了:青,指山色。
未了,不尽5、造化:指天地、大自然6、钟:聚集7、阴阳: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8、割:分9、曾:同“层”10、决眦:张大眼睛。
眦,眼眶。
11、会当:终当,终要12、凌:登上。
四、诗歌大意: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灵秀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泰山是什么样子的?它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望飞鸟归林。
我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一眼望去,四周重重山峦都显得渺小了。
五、赏析(一)整体感知: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第一句是远望,第二句是近望,第三节是细望,最后是愿望俯视。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表现出青年诗人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
这首诗扣住“高大”二字进行描写,前六句写望中所见,直接描写泰山的景物,表现泰山高大雄奇之美,后两句用众山“低小”进一步反衬泰山之“高大”。
(二)赏析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表面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表现出雄伟阔大的气势和历史悠久,表达诗人初见泰山时的兴奋、惊叹与仰慕之情。
杜甫《望岳》古诗词PPT
作者生平
客死舟中
大历四年(769)正月,杜甫离开岳州,沿湘江南下投靠亲友,临行前,再登 岳阳楼,写了一首《陪裴使君登岳阳楼》。三月,到达潭州,又至衡州。第 二年春,仍泊舟潭州,遇到李龟年,作《江南逢李龟年》。四月避臧玠乱, 往衡州。又想去郴州投靠舅舅崔玮。因遇到发大水,船只无法前进,一家人 在船上饿了五天五夜。幸亏耒阳聂县令送来白酒牛肉。后返回潭州。一路上 看到各种凄惨景象,写下了《湘夫人祠》《过洞庭》等诗。770 年冬,杜甫 自潭州赴岳州,作绝笔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死 于舟中,终年59岁。
第三部分
诗词赏析
诗词赏析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 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 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 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 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 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第二部分
诗词内容
诗词内容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词内容
注释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 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 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夫:就是语气助词,补充音节的作用,无实 义。 如何:怎么样。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原是春 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青:指苍翠、 翠绿的美好山色。未了:不尽,不断。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课件(共26张PPT)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D.诗中五、六句由动景到静景,写诗人仰见层云涌动、飞鸟还林,内心
激荡不已。
静景到动景
3.下列诗句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所抒之情相似的一项
是( D )
A.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C.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D.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典型考题
1.根据提示默写古诗名句。 (1)《望岳》中表现杜甫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精神的诗句是: ___会__当__凌__绝__顶____,__一__览__众__山__小______。 (2)杜甫《望岳》中用“__造__化__钟__神__秀_____,__阴__阳__割__昏__晓____” 两句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北一明一暗,景色截然不同。
颈联“凝望细看泰山”。半山腰云雾缭绕,云团浮现
航 如一片汹涌的海洋,太阳升起,将云海染成一片赤色;鸟
拍 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
泰
山
尾联“俯瞰众山小”。登上泰山之巅,阳光普照,天
空湛蓝;俯瞰脚下的群山,青烟缭绕,那曾经巍峨的山峰
此时也显得如此渺小。
“阴阳割昏晓”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考点 描绘诗歌画面
[答题思路]①找形象,从诗句中找出描写的具体形象,一般找出事物名词即 可;②析特点,结合形象的特定含义分析其特点;③明情感,理解诗句直接 或间接抒发了什么情感;④绘画面,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简练生动地描 述画面,突出营造的氛围特点。
[参考答案]描绘了泰山南面阳光灿烂,北面幽暗昏黑,山的两面明暗分明的 奇丽画面。
[解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抒的是豪迈乐观之情。A项, 抒发了轻松愉悦的心情;B项,阐述了观察事物应客观全面的哲理; C项,营造了一种静谧的意境;D项,抒发了豪迈无畏之情。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课件(共22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 望,指远远地看;岳,高大的山,这首诗特指东岳泰山; • 杜甫《望岳》共三首,分别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和南岳衡山。
•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到洛阳考进士,落第而归。 • 第二年开始,杜甫开始放飞自我,进行不羁的漫游生活。 • 《望岳》就是杜甫在漫游期间所作。
作者简介
诗人
晚年穷 困潦倒
详细解读
③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颈联写细望泰山。山中层云缭绕,诗人张大眼睛看归鸟入
林,表达了诗人对大好河山无限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详细解读
④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尾联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想法。 • “会当”“凌”表现出登临的决心和
豪迈的气概,贴切传神,是诗人乐观 自信、积极向上的表现。
书法 家
出身 优越
杜甫(712——770) 男 唐代诗人
仕途 坎坷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文章浅析
古诗文朗读、诗文解释 及翻译
诗文朗读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17:43
5月6日 周四 下午
望岳
——杜甫
诗文翻译
指泰山
指山色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指天地、大自然
不尽 古时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聚集
分
译 泰山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大
文
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
同“层”
眼眶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译 层云升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终要登上泰山的
语文古诗文之《望岳》知识点归纳
语文古诗文之《望岳》知识点归纳
语文古诗文之《望岳》知识点归纳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知识点归纳:
1、远眺泰山的诗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近望泰山的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细看泰山的诗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表现诗人胸怀崇高理想的诗句;望岳产生登岳想法的句子;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点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全诗紧紧围绕诗题中的“望”字着笔,依次写了(远望、近望、凝望、展望)的情景,答:以简劲的诗句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气势),显示了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
6、颔联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好在何处?答:一个“钟”突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
“割”字运用夸张写出了泰山的高峻绵长。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
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答:写出了诗人不怕艰险、勇攀高峰、俯视万物的雄心和壮志,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读来催人向上,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望岳》《泊秦淮》课件(49张PPT)
·
第
内
二
容
·
章
理
解
西岳华山 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
岳? =高大的山
中哈! 我终于上来了!
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
《望岳》 杜甫
fú 岱宗 夫 如何?齐鲁 青 未了。
造化 钟 神秀,阴阳 割 昏晓。 cénɡ zì
荡胸 生 曾云,决眦 入 归鸟。
会当 凌 绝顶,一览 众 山小。
出门测: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蕴含了怎样的哲理?(4分)
今天送给你的小确幸:完成课本4-5页练习!
作业:
1. 少 年 时 , 我 们 总 有 梦 想 , 请 以 《 望 岳 》 中 的 “ 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来鼓舞自己勇于攀登的雄心和气概。(2分)
总结
泊秦淮 写景 烟笼寒水月笼沙, 叙事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抒情 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主旨
·
第
三
问
·
章
题
探
究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怎 样理解“后庭花”?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2.这首诗表面上是斥责歌女,其实是在借 题发挥。请分析。
出门测:
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作业:
2.(1)请赏析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2分)
3.如何理解诗题中的“望”字?(2分)
作业:
4.请用自己的话描述“烟笼寒水月笼沙”所展现的场景。(2分)
望岳古诗文PPT课件
四、作者了解
唐代诗人 杜甫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四、作者了解
人物信息
四、作者了解
家世背景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 父杜审言。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 预之后。
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 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 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二、作品赏析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 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 奇绝的。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 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
三、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 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 中所作。
二、作品赏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译文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为传 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 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 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部编版八下诗词:望岳
知识点梳理
浅岸
目录
CONTENTS
01 作者与作品 02 释义与背文 03 赏句与炼字 04 情感主旨 05 写作特色
所在版本及河北考情
•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 河北中考考过此篇
作者与作品
作者与作品
(背景提示: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杜甫曾在齐、赵漫游,故有此 作) 1、.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 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 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 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代表作有《茅屋为 秋风所破歌》《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
Hale Waihona Puke 谢谢欣赏!写作特色写作特色
1、观景角度:远观---仰视 2、虚实结合
1. 诗人想象登上泰山之巅,抒发豪情,活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表现诗 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积极进取精神的名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小测试
重点句理解默写
2.通过一问一答,写乍一看到泰山的兴奋仰慕之情 ,抒发对泰山赞美之意的句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赏句与炼字
以问答的形式从远观的角度写泰山的高大(空间)与历 史悠久(时间),表现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
写仰望泰山所见。“钟”、“割”运用了拟人修辞,这 两句分别表现了泰山神奇秀丽和 巍峨高大的特点。运用 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由静景转为动景,写作者胸中云气回荡,无比开阔。以 鸟的翱翔,勾勒出泰山的广阔背景,“决眦”描写诗人 极目仰望时的神态。衬托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令人震 撼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诗歌赏析专题——
【㈠雄心壮志篇】
02《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文学常识】
㈠作者资料
1.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2.诗歌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他被称为“诗圣”。
㈡写作背景
杜甫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
《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写成的。
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基础知识】
㈠注释
①选自《杜诗详注》卷一。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曾在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漫游,故有此作。
②[岱宗]指泰山;
③[齐鲁青未了(liǎo)]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齐鲁,春秋时的两个诸侯国,在今山东一带。
泰山以北为齐国,泰山以南为鲁国。
青,指山色。
未了,不尽。
④[造化钟神秀]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钟,聚焦。
⑤[阴阳割昏晓]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阴阳,古人以山北为阳。
割,分。
⑥[荡胸生曾云]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
曾,同“层”。
⑦[决眦(zì)入归鸟]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眦,眼眶。
⑧[会当]终当,终要。
⑨[凌绝顶]登上泰山的顶峰。
凌,登上。
㈡译文赏析
【思维导图】
【诗歌主旨】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瞻远瞩,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显示
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写作特色】
1.角度新颖
一般来说,写名山胜水,我们大多会选取移步换景之法。
而此诗却别出机杼,不写山门、山脚、山腰山顶所观的景象,而是借一“望”的姿态来写,由远及近,自朝至暮,来写泰山之奇。
2.虚实结合
首句发问:泰山怎么样啊!接着就写自己所看到的实景。
二、四、五、六写实,后两句为虚写,虚实结合,诗人所感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前面所见的实景上。
3.善用修辞
运用了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泰山的奇绝,表达诗人的惊喜、赞美之情。
如“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运用拟人的手法,既写出了了泰山的险,又写出了泰山的一种主宰力量。
再如“决眦入归鸟”中的“决眦”则是运用夸张,这风景太迷人了,我一直睁大眼睛去观看,眼眶都有要决裂的感觉。
你看,这多夸张啊,那为何眼眶都要决裂了,我还要登上山顶了,因为泰山太迷人了,这就暗含作者对它的赞美之情。
【重点知识精练】
1.理解性默写。
⑴诗中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在杜甫的《望岳》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用孔子的名言,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
⑶杜甫的《望岳》中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课后题)你有过登山的经历吗?当你登高纵目,与云朵、飞鸟、山峦融为一体时,也许就会心气清朗。
反复诵读《望岳》,体会结尾两句的含义。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4.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5.描述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呈现的画面。
6.请赏析“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中“决眦”一词的作用。
7.请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诗的理解。
8.杜甫写诗“语不惊人死不休”,请从炼字角度简析“会当凌绝顶”中“凌”的妙处。
9.从全诗看,诗人是如何表现泰山之高的?
10.古诗文中某些名句往往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衔生出新的意义。
请解释下面诗句在原作中的意思,以及后来的衔生的意义。
1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天末怀李白①
凉风起天末,君子②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③,魑魅④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⑤。
【注释】①这首诗为诗人客居泰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
当时李白因受牵连而被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
天末:天边。
②君子:指李白。
③文章憎命达:意为文才出众者总是命运多舛。
④魑魅: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
⑤汨罗:指屈原在汨罗江含冤投水自尽。
⑴下列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古代一些物象常常被寄予特定的含义,例如“鸿雁几时到”中的“鸿雁”就因为有借雁足传信的说法,常常被用来借指书信。
B.物象与意境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元素,这首诗在“风”“水”物象前分别添加“凉”和“秋”两字形成意象,构成了共同的意境。
C.“知人”是一种诗歌鉴赏的方法。
诗人视李白为知己。
首联在看似不经意的寒暄中表现出诗人对李白的关切。
D.“论世”也是一种重要的鉴赏方法。
诗人在动乱年代与李白一起被流放,所以才由李白遭遇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感慨万千。
E.诗歌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一“憎”一“喜”的对比,主要写出了诗人对自己命运坎坷的无尽感叹。
⑵诗人为什么说“应共冤魂语”?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⑴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⑶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青年杜甫决心有朝一日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而小天下。
“会当”“凌”表现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贴切传神。
这是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精神的形象体现。
3.运用市况修辞,通过诗人的自问自答,既写出了诗人对泰山的神往之情,更写出了远望泰山苍翠、连绵不断、雄拔于齐鲁大地的特点。
4.示例⑴:“钟”是聚集之意,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
示例⑵:“割”是分割之意,写出了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把山南山北的天色划分为明、暗两部分,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特点。
5.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在胸中荡漾;定睛凝望,鸟儿飞归,眼眶也似乎要裂开。
6.“决眦”将诗人极目仰望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
写“望”时的这种全这刘贯注,浮想联翩,衬托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令人震憾的景象。
7.①表达了诗人希望登上绝顶,俯视群山的意愿;②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③抒发了诗人攀登人生顶峰的凌云壮志。
8.一个“凌”字,表达了诗人登临泰山绝顶,俯视群山的愿望和自豪之情。
9.①远望泰山苍翠的山色掩映着齐鲁大地,借此烘托泰山参天矗立的形象。
②通过泰山遮天蔽地,实写泰山雄伟高矗。
③细望泰山腰间层云,凸显泰山高峻。
④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以“众山小”衬托泰山之高。
1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句原意:当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衍生意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
11.⑴DE。
⑵①这一句是诗人想象之词,李白亟思平定安史叛乱,一清中原,结果获罪远谪,虽遇赦而还,但满腔的怨愤,会与投身汨罗江的前贤屈原有相似的心境,这是对李白内心的揣摩。
②全诗抒发了对李白身世的同情以及对他的牵挂与思
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