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过劳死”现状及分析
浅析我国“过劳死”法律问题

浅析我国“过劳死”法律问题近年来,我国“过劳死”事件屡有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在这个问题背后,涉及了法律、劳动关系、人权保护等多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就我国“过劳死”事件中的法律问题进行浅析,以期引起更多人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讨论。
我们需要了解“过劳死”是什么。
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过度劳累、长时间工作可能导致由于超出正常身体承受力而导致的死亡现象被称为“过劳死”。
这类情况在一些工作环境中比较常见,尤其是在一些高强度、高压力的行业中,如互联网、金融、医疗等。
而在我国,也存在着不少“过劳死”事件,很多都发生在年轻白领身上,给他们的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那么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对于“过劳死”有哪些相关法律规定呢?我国的《劳动法》对于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休息和休假有着明确的规定。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我国的劳动者每天工作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4小时。
我国的《劳动合同法》也明确规定了劳动者的休息权利和用人单位应当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的责任。
还有一些相关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对于特定行业和特定情况下的工作时间和安全保障进行了更详细的规定。
尽管有这些法律规定的存在,但在实际执行中,“过劳死”事件仍然频发。
这主要是因为现实中存在一些用人单位以及个别领导者忽视法律规定,对员工进行超时加班、强制加班等违法行为。
在一些行业中,劳动者自身也存在一定的抱怨心态,为了升职加薪或者其他原因,自愿加班、自觉放弃休息时间。
由此可见,解决“过劳死”问题,既需要用人单位和上级领导的积极配合,也需要劳动者自身的自我保护意识。
对于“过劳死”事件的赔偿问题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法律问题。
根据我国的《侵权责任法》,用人单位对于员工因工作原因导致的意外伤害和死亡,需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在实际案例中,一些用人单位常常以各种理由推卸责任,拒绝给予员工合理的赔偿。
由于“过劳死”事件的认定和赔偿标准存在争议,很多受害家庭对于赔偿数额和时间等方面都感到有些不满。
过劳死问题的法律规制的完善

论“过劳死”问题的法律规制的完善摘要当前,我国的经济水平发展迅速,随之而来的是对大量劳动力的需求,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愈渐激烈,“过劳死”维权问题难以解决的现象日益凸显,而我国目前对“过劳死”还没有系统的规定。
过度劳动不但严重影响劳动者自身的身心健康,还会对其家庭产生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打击,更甚者,过度劳动会减损人力资源,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延缓,降低经济生产水平,法律救济与预防“过劳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梳理“过劳死”现象在我国的现状,分析关于“过劳死”法律问题的劳动立法缺位,参照日本、美国对“过劳死”问题上的处理经验,提出完善我国“过劳死”问题的法律规制的建议,维护劳动人民的合法权益,形成良好的劳资关系。
关键词:过劳死,工作时间,工伤,劳动监察前言“过劳死”最早源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本,当时的日本经济繁盛,对劳动力的需求竞争激烈,劳动者因加班等工作压力的原因而死亡的现象频频发生。
现如今,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作为一个世界经济大国的崛起,加班对于中国职场人而言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而过度加班正是导致过劳死的首要原因。
自2010年起,人们的休闲时间开始呈下滑状态,而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中,有近70%的受访者把原因归结为“生活压力大、工作太忙、可以自由分配的时间变少”。
在1988年8月14日,上海市静安区第六粮油食品公司职工唐英才在上班路上突发疾病死亡。
两年后,其家属以静安区粮油食品公司为被告向法院提起诉讼,诉讼理由为唐英才是由于长期加班过度劳累所导致的死亡。
2000年11月28日法院对此案做出一审判决:唐英才由于生前自身患有多种疾病,因内外环境的变化至其机体丧失代偿功能而衰竭死亡,其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其自身的疾病所致,且由于当时我国对“过劳死”暂无规定,法院对原告主张的唐英才是过劳致死的意见不做采纳。
1其家属不服提起上诉,最终通过二审法院的判决得到了相应的补偿。
这就是我国第一例以过度劳累为由提起诉讼的案例,经报道后引起全国各界1胡喜盈、端木正阳.国内首例‘过劳死’案纪实[J].《政府法制》,2001,(33):15.对该案件的争议,“过劳死”一词因此才开始正式进入人们的视线。
中国“过劳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动强度 ,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 最终的后果只
能是导致越来越多的员工累死在 自己的工
【 文章摘要 】
“ 劳 死 ” 是 一 种 过 度 劳 累而 死 亡 过
已经成为我 国的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 , 作岗位上。 且呈现出向年轻人蔓延的态势。据上海科
2
.
用人单位 原因 “ 过劳”能产生 巨大的经济效益。迫使
为主要特征的症候群命名为 “ 。 陧性疲劳综 构改变, 这些都要求人们必须尽快地适应现 即便不是由于用人单位直接的、超 负荷的 合症” 现在美国己经将这种病与艾滋病等 实生活, 。 加快 自己的步伐跟上经济增长的速 工作要求 ,同样存在着劳动者为了能够获
量齐观,视为 “ 世纪人类最大的敌人” 2 1 。
五 十八九岁已降到五十三四岁 ,这是一个 在一定时期 内获得经济利益 ,并取得市场
复杂,有社会原因,劳动者 自身原 因还 值得替惕的信号。我 国最近的一项调查显 竞争优势 ,或者可以保证单位按时或超额 示,已经有超过 7 亿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占 完成工作任务 。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
的社会现 象。我 国劳动者过劳死呈现 出 增长的趋势。劳动者过劳死的原 因比较 有法制不健全等因素 ,这些原因都可 能 导致劳动者过 劳死。 【 关键词】
“ 劳 死” 过 ;现 状 ;原 因
学 院最近公布 的 “ 知识 子健康调查” 显
示,北京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从 l 年前的 劳动者超时超量的劳动 ,可 以使用人单位 0
做粗浅的探讨 ,以请教同仁。
一
在着严重 的 “ 过劳死”现象 。社科院社科
劳动保 障监察条例 规定 : 对于违反法律 ,
、
中国 “ 过劳 死 ”现 状
浅析我国“过劳死”法律问题

浅析我国“过劳死”法律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起,“过劳死”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由于职场压力加大,许多人的工作量和工作小时数越来越高,导致不少人死于过劳而引起公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这其中存在着许多法律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即何为“过劳死”。
一般来讲,“过劳死”是指因长时间的工作、过度的劳累、高强度的压力等因素导致的身体机能衰竭而死亡的现象。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属于工伤保险范畴的工伤,包括因工作导致的职业病、工伤事故以及因劳动过度、劳动强度大等原因所致的健康损害,因此,“过劳死”也应归属于工伤保险的范畴。
然而,在现实中,“过劳死”案例中的法律责任问题却常常十分模糊不清。
根据我国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员工的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但是实际落实效果常常难以保障。
如果员工死于过劳,用人单位是否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或刑事责任?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些人认为,用人单位在雇佣员工时应当考虑到员工的身体状况,不能过度压榨,否则就应当为员工的“过劳死”负责。
然而另一些人认为,由于员工自身存在不同程度的身体素质差异,其耐受程度和反应能力也不同,因此法律难以对用人单位作出笼统的界定。
同时,如果将“过劳死”定义为刑事犯罪,是否会对用人单位和员工的创造性和生产效率造成负面影响?这也是需要面临与解决的挑战。
要解决“过劳死”问题,还需要加强立法和完善法律体系,并落实法律的执行。
具体地说,应当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为员工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和合理的工作时间。
同时,员工应当合理安排工作、保护自身安全与健康,并积极监督用人单位落实工作保障措施。
此外,应当落实资金投入和用人单位的责任制,加强工作环境卫生、安全教育与职业病防治,以降低或避免“过劳死”的发生。
最后,公众应当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增强自身安全意识和健康知识,避免过度压榨自己。
总的来说,解决“过劳死”问题需要加强法制建设和落实工作保障措施,倡导全社会建立健康的劳动文化,提高公众对劳动安全、健康的关注和重视。
浅析我国“过劳死”法律问题

浅析我国“过劳死”法律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岗位的不断增加,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心理状态也在不断变化。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出现了“过劳死”这一严重社会问题,严重地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并引发了社会对“过劳死”问题的广泛关注。
在我国,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法律体系中对于“过劳死”问题的法律规定非常严格,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首先,我国现行劳动法律体系把“过劳死”定义为一种舆论现象,而非法律定义。
在劳动法律体系中,对于“过劳死”的权利,法律规定了明确的保护规定,如规定工资、工时、休息等方面的权利,但并没有明确将“过劳死”的概念作为法律定义纳入到劳动法律中。
由于“过劳死”并无法明确的法律定义,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这一问题的审查和处理常常出现困难。
其次,我国现行劳动法律制度对于“过劳死”赔偿标准的规定存在差距。
当前,我国的“过劳死”赔偿标准主要包括直接经济赔偿、抚恤金和精神赔偿三部分,但在具体的标准制定上存在差异。
例如,一些地区的赔偿标准很低,无法满足对于“过劳死”家属的实际需求和承受能力。
第三,当前我国的劳动法律规定对于减轻“过劳死”问题的根源问题考虑不足。
当前社会,很多单位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和利润,不断加强员工的工作强度和工作时长,而导致了员工的过劳现象不断加剧。
然而,当前我国的劳动法律规定并未针对这种现象作出明确的规定,从立法内容上仍存在着不完善的问题。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的劳动法律制度对于“过劳死”问题的规定还存在不足。
针对这种不足,我们应该在完善法律目录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并规定“过劳死”的法律定义和对于“过劳死”的处罚机制,同时应该进一步加强行业监管,及时调整和规范企业管理模式,防止“过劳死”现象的进一步恶化。
同时,需要共同努力,提高社会的法治意识,自觉维护社会公正和公平,让社会变得更加健康、稳定和有序。
浅析我国“过劳死”法律问题

浅析我国“过劳死”法律问题“过劳死”是指在工作中因长期超负荷工作、长时间加班等原因导致的死亡。
这种死亡通常在年轻、职场人群中较为普遍,给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在我国,存在着“过劳死”法律问题。
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目前已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但仍需要进一步明确“过劳死”的定义、范围和责任,以便更好地惩罚违法行为并保障受害者权益。
其次,应加强监管力度。
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强对企业的监管,确保企业遵守法律法规,不允许在员工的身体健康面前以经济利益为导向。
同时,也要建立仁爱企业的价值观、营造明智用人的环境,提高职工工作积极性,不仅能保证职工的健康福利,也能为企业长久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第三,要激发对“健康至上”的意识。
对于员工来说,应该重视工作与健康之间的平衡。
要16小时的工作,最后都是以身体的衰老代价来换取的。
企业和员工应该共同推崇健康至上的工作观念,积极探索职业健康管理体系,使健康成为企业的一项核心价值之一。
当员工感到自己的身体不适时,也应该主动地向单位或公安机关等部门求助,以免造成过劳死的悲剧。
最后,要建立起完善的法律援助、赔偿机制。
一旦企业因虐待职工、荒废职业健康而导致职工过劳死,特别是此类事件的时效小于3年,夫妻和家庭可以追求劳动争议赔偿,但死者本人的亲属可能需要求助法律援助和赔偿以解决自身的生活和教育问题。
应该建立起完善的法律援助、赔偿机制,为受害者提供更加全面而有针对性的服务。
总之,解决“过劳死”法律问题需要加强监管、营造健康工作环境、提高职工应对“过劳死”的意识、健全相关法律援助、赔偿机制等多重手段。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职工的健康权益,并为我的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过劳死数据

过劳死数据引言: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竞争压力的增加和工作强度的增加,过劳死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过劳死是指因工作过度导致身体和心理疲劳,最终导致死亡的情况。
本文将以数据的形式分析过劳死的现状、原因和防范措施。
通过深入了解过劳死数据,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个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现状数据:1. 过劳死的全球现状:-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全球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过劳工作。
- 在亚洲地区,过劳死情况尤为严重,尤其是日本和韩国等国家。
- 此外,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和德国也存在过劳死问题。
2. 过劳死的国内现状:- 根据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我国每年有数千人死于过劳工作。
- 过劳死主要集中在一些高强度、高压力的行业,如金融、IT和制造业等。
- 占据过劳死人数的大多数是青壮年劳动者。
原因分析:1. 工作强度过大:- 过劳死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工作强度过大,长时间超负荷工作使人体无法充分恢复。
- 公司追求高效率和高产量,导致员工需要长时间工作,甚至加班加点。
2. 心理压力:- 高强度工作往往伴随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如工作任务的紧迫性、工作内容的复杂性等。
- 长期承受心理压力容易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进而影响身体健康。
3. 缺乏休息和运动:- 过劳死通常与通宵工作、长时间久坐等不良生活习惯相关。
- 缺乏充足的休息和适当的运动,会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容易发生疲劳和疾病。
防范措施:1. 政府法规和监管:- 政府应加强劳动法规的制定和监管力度,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 减少工作时间、限制加班等措施应得到更好的执行和强制。
2. 公司责任:- 公司应该重视员工的身心健康,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适当的工作负荷。
- 提倡员工合理用餐、适量运动和休息,提供相应的健康管理服务。
3. 个人自律和保护:- 劳动者应保持良好的工作和生活平衡,避免过度工作和过度压力。
- 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保持身心健康,不随意加班。
结论:过劳死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公司和个人共同努力来加以解决。
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探究

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探究——“过劳死”现象的社会学分析一、现代化进程中的“过劳”现象现代化是发展中社会为获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而经历的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全球性过程。
一般而言,现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领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以及文化上的人性化等。
但面临这种急剧变化的大环境,社会各阶层却很难在其中调整好自己的角色。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也在无形中被放大。
正处于职场上升期中的80后、90后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焦虑感和不安全感。
一方面是生活支出的增加,一方面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社会生存法则,他们只有选择加倍努力才能为自己和家人赢得更好的未来,但这也酿成了一个个因“过劳”而死亡的悲剧。
“过劳死”是指在非生理的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正常工作规律和生活规律遭到破坏,体内疲劳蓄积并向过劳状态转移,使血压升高、动脉硬化加剧,进而出现致命的状态。
在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高速阶段,都曾经或者正出现“过劳死”现象。
二、不同国家的“过劳”现象(一)美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蓬勃发展,对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大大提高,工作压力加大,超时工作再度成为焦点议题。
据统计,自1976年以来,每周加班9小时的美国人达6%以上。
若以全年计算,美国人比大多数欧洲人多工作350小时。
专家指出,如今员工之所以觉感觉工作压力大,是因为他们即使下班,但随身携带的手机、电脑使他们人虽未在办公室,但神经仍处于工作状态。
(二)韩国“加班为荣”一直是韩国上班族恪守的准则,不到八点绝不下班成为韩国典型的职场文化。
韩国人的年平均工作时长为2112个小时,高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其他成员,但其过长的工作时间却未转化成额外的生产力,反而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离婚率上升、生育率下降,因压力过大而自杀甚至是过劳死的情况也不断出现。
(三)日本“过劳死”一词源自日本,最早出现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繁荣时期。
“过劳死”工伤认定研究

“过劳死”工伤认定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不断扩大,劳动者的劳动强度与压力也在不断增加,导致“过劳死”现象愈发普遍。
据统计,每年全球因过劳致死的人数高达百万,而在中国这一数字更是呈上升趋势。
对于过劳死的工伤认定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本文将从法律、医学等多个角度,对“过劳死”工伤认定进行深入探讨,以期能为相关立法与司法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过劳死”概念及其影响“过劳死”是指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和过度竞争所造成的慢性疲劳、精神紧张、免疫力下降等现象,从而导致死亡的一种社会现象。
通常表现为白天疲劳、夜间睡眠不良、体重减轻、食欲减退、情绪不稳定等。
而在临床上,过劳死主要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癌症等。
“过劳死”不仅给个人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增加了个人紧张焦虑,影响了个人生活质量。
过劳死还会导致家庭破裂,给孩子造成心理困扰,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过劳死”工伤认定的法律依据及现状在中国,关于劳动者过劳死的工伤认定主要依据《工伤保险条例》以及《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
《工伤保险条例》明确规定了过劳死可以纳入工伤范围,而《劳动合同法》则规定了用人单位应当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为劳动者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
在实际操作中,过劳死的工伤认定却面临诸多困难。
劳动者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内容上的过度压力往往难以量化和证明。
因为相关法律对过劳死的认定标准不够明确,导致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往往发生纠纷。
一些用人单位可能会通过与医保关系医生的关系、篡改工作记录等手段,规避对劳动者过劳死的责任认定。
过劳死的工伤认定程序繁琐,导致劳动者在丧失劳动能力后难以及时获取工伤保险赔偿。
从医学角度来看,“过劳死”通常表现为多种慢性疾病和器官功能障碍的综合症状。
通过对过劳死者尸检可以发现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多个系统器官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
[现象,论文,劳死]简析遏制过劳死现象的思考论文
![[现象,论文,劳死]简析遏制过劳死现象的思考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cb17cac168884868662d67b.png)
简析遏制过劳死现象的思考论文近几年来,我国过劳及过劳死案例多见诸于新闻媒体,本文选取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一视角,就过劳死现象的原因做了深入分析,以下就是由为您提供的简析遏制过劳死现象的思考。
一、过劳死现象超时劳动在我国的严重现状透视如今现实生活中,各种违法的加班加点、超时劳动的现象在我国企业中已经日趋严重。
曾经一项对天津劳动者工作现状的调查表明:8小时工作制已经离职场越来越远,能够按时下班已经成为劳动者的奢望,加班加点已经成为职场的潜规则。
该调查还显示,每天工作8小时或者不足8小时、工作比较轻松的劳动者仅占24.41%,而工作时间在8小时以上的占75.59%,其中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的劳动者超过30%,这一人群感觉工作非常累,他们是在咬牙坚持。
在这当中更有8%的人每天工作超过了12小时,他们感觉已经坚持不住了。
此外,企业变相强迫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
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尤其是实行计件工时制的中小企业,把劳动定额定得很高,即使是熟练工人也难以在8小时内完成劳动定额,劳动者只好被迫自愿接受较长时间的加班;有的公司以完成订单为借口,强令劳动者每天工作14至15个小时;更有甚者,一些企业甚至把加班加点作为一种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将加班加点与员工的工资待遇、职务升迁、续签劳动合同等挂起钩来,把员工超时劳动作为赢得市场竞争优势、获得利润最大化的基本手段之一。
超时劳动泛滥的极端表现为劳动者的过劳死,而过劳死现象在我国职场近几年已经屡见不鲜。
2006年,25岁的华为公司员工胡新宇因肺炎转为脑膜炎于5月28日不治身亡,据知情人士透露,他是长期连续加班累垮的;同年5月30日,广州海珠区年仅35岁的女工甘红英在企业连续加班后猝死,在她离开这个世界的前四天,工作时间达54小时25分钟,累计加班25小时,每天工作长达14小时;还有发生在2010年上半年的富士康公司13连跳事件,其后面也有挥之不去的超时工作的阴影。
浅析我国“过劳死”法律问题

浅析我国“过劳死”法律问题我国《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都明确规定了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
《劳动法》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并且规定了加班工资的支付标准。
《劳动合同法》也对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做出了具体规定,强调雇主应合理安排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保障其休息时间。
我国还颁布了《职业病防治法》,对因工作引起的疾病和伤亡进行了规定。
虽然我国法律法规对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做出了规定,但在实际执行中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就是加班现象普遍。
由于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会强制员工加班,甚至存在长时间的连续加班情况。
而在一些特殊行业,比如互联网、金融等,加班文化更加普遍,劳动者常常需要长时间工作,这就容易导致劳动者出现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增加了过劳死的风险。
加班补偿不足也是一个问题。
虽然《劳动法》规定了加班工资的支付标准,但在实际执行中,一些企业往往以各种理由拖欠或者少发加班工资,导致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这会进一步影响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和生活质量,加剧了过劳死的风险。
监督执法不力也是一个问题。
尽管我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劳动时间和休息时间做出了规定,但在实际执行中,监督执法部门对于违反劳动法的企业并没有给予足够的惩罚,导致一些企业不法行为屡禁不止。
这就容易导致一些企业忽视劳动法规定,长时间强制劳动者加班,增加了过劳死的风险。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国应该加强对劳动者的保护。
应该加强对劳动法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法律意识,让劳动者懂得自己的权利,便于及时维权。
应该加强对劳动法的监督执法,对违反劳动法规定的企业给予足够的惩罚,形成震慑效果,减少违法行为。
对于长时间加班的企业,可以加大曝光力度,通过舆论监督来推动企业改善加班文化,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还可以通过立法的方式,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劳动者的权利和保障措施。
我国面临的“过劳死”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的社会问题,需要在法律、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综合施策。
中国“过劳死”问题探析

中国“过劳死〞问题探析中国“过劳死〞问题探析【摘要】我国每年平均有60万人过劳死,而且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根据美国和日本对过劳死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当前实际,探讨过劳死的本质、发病规律、我国过劳死的原因和开展趋势,有助于对过劳死有更清晰的认识,对更深入的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过劳死规律原因开展趋势一、前言自从2004、2005年开始,我国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过劳死现象。
2006年,连续加班30多天的深圳华为公司研发人员胡新宇猝死,近年来我国过劳死案例更是激增,仅2021年5月就发生两起过劳死事件,分别为5月13日奥美中国北京公司一位年仅24岁的员工突发疾病猝死,去世之前已经连续加班一个月,去世时工作QQ还亮着;5月15日,福州一位年轻的IT公司员工因过劳引发病毒性心肌炎意外死亡。
大家熟知的过劳死案例还有25岁电台女主持郭梦秋猝死、将要结婚的24岁淘宝女店主“@艾珺Aj〞猝死、24岁女模特艾薇薇积劳成疾猝死……调查显示,当前我国每年过劳死人数到达60万,也就是说平均每天就有1600多人死于过度疲劳,我国已经超过美国、日本成为过劳死第一大国。
二、过劳死问题概述“过劳死〞一词源于日本,英语中Karoshi表示过劳死,也是日语的音译。
它最早由日本的上畑铁之丞首先提出,并将过劳死定义为“被用于与脑血管疾病、心脏疾病等循环器疾病的工作内外认定相关联的社会医学用语,由于过重的劳动,使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恶化,使脑出血、蛛网膜下出血、脑堵塞等脑血管疾病以及缺血性心脏疾病、急性心力衰竭等急性发病,永久性丧失劳动能力,最终导致死亡的状态〞。
过劳死是过度劳动现象产生的极端结果,过度劳动现象在世界各个国家均有出现,十九世纪西方工业时代中的“血汗工厂〞,描述的就是工厂中的许多工人被工厂主压榨过度劳动致其死亡的状态。
具有现代意义的过劳死开始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过劳死〞现象的爆发也引起了日本民众、政府的广泛关注和学术界对过劳死问题的研究。
浅析我国“过劳死”法律问题

浅析我国“过劳死”法律问题“过劳死”是指因长时间劳动过度或过分劳累,导致身体机能障碍或器官衰竭而造成死亡。
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程度高的国家,过劳死逐渐成为社会问题。
我国对此也作出了相应的法律规定,在法律上对过劳死进行了一定的定义和规范,但这一问题仍存在较大的解决难度和争议。
首先,我国法律对过劳死的定义较为模糊。
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条文中对用工单位应该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进行了规定,但是并没有明确将过劳死列为一种特殊情况加以特别定义。
这使得相关法律条文在实践中容易被操作,使得用工单位和劳动者很难在发生过劳死情况时得到应有的保护和支持。
其次,在实践中,用工单位和劳动者是否应该为过劳死负责存在一定争议。
一方面,过度劳动和过劳死往往有很大程度上是由工作性质所决定的,用工单位和雇主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包括提供合理的工作时间和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等方面。
另一方面,个人的生命和健康也是个人的责任,如果劳动者在工作中不注意身体保健或不按照合理的工作安排来进行工作,过劳死风险会显著上升。
最后,劳动法律的执行力度需要在进一步提升。
当前,在我国许多企业存在加班费不足、强制加班、上下班途中不支付工资和通常情况下不保留劳动者健康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很容易导致过劳死问题的发生。
因此,政府和劳动监管机构需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力度,加强对用工单位和工人的教育和指导,从而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综上所述,解决过劳死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包括政府、用工单位和劳动者。
政府应加强法制建设和监管力度,加强对用工单位和劳动者的教育和指导,以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用工单位应更加关注员工的身体健康,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提供相应的福利和财务支持。
劳动者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做好身体保健和工作安排,避免过度劳累和过劳死的风险。
浅析我国“过劳死”法律问题

浅析我国“过劳死”法律问题“过劳死”是指因长时间、过度工作而导致工作者死亡的现象。
近年来,我国“过劳死”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舆论讨论。
我国在法律层面上对“过劳死”问题的处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我国的劳动法对“过劳死”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
目前,我国的劳动法仅规定了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的工时标准,但并未对工作时间过长对员工健康的影响作出具体界定。
很难根据现行法律找到对“过劳死”行为进行惩治和赔偿的依据。
我国的法律对劳动者的劳动权益保护还不够完善。
尽管我国法律规定了劳动者有权获得劳动报酬、休息和休假等权益,但工作强度大和工作时间长的情况时有发生。
一些雇主为了提高效益,常常加班加点,甚至强制员工超时工作。
这导致了员工身心俱疲,容易出现“过劳死”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员工的权益没有得到充分保护,需要法律加强对雇主的监管。
我国的法律对雇主的责任追究条款也相对含糊。
在一些“过劳死”案件中,由于法律的空白或解释不明确,很难进行追责。
虽然我国有《劳动合同法》、《刑法》等法律对雇主的责任做了一定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案件的胜算很低,导致雇主很少被追究刑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加强法律制度建设,明确雇主的责任和追究标准。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需要完善。
由于一些雇主对员工提供的社会保险不足,导致员工在发生“过劳死”时无法得到足够的赔偿和医疗保障。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需要加强雇主对员工社会保险的支付监管,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员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我国在处理“过劳死”法律问题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明确责任和追究标准,并加强对雇主的监管,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我们还需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员工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和处理“过劳死”事件,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和健康。
【推荐下载】简析遏制过劳死现象的思考

简析遏制过劳死现象的思考 近几年来,我国过劳及过劳死案例多见诸于新闻媒体,本文选取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一视角,就过劳死现象的原因做了深入分析,以下就是由为您提供的简析遏制过劳死现象的思考。
一、过劳死现象超时劳动在我国的严重现状透视 如今现实生活中,各种违法的加班加点、超时劳动的现象在我国企业中已经日趋严重。
曾经一项对天津劳动者工作现状的调查表明:8小时工作制已经离职场越来越远,能够按时下班已经成为劳动者的奢望,加班加点已经成为职场的潜规则。
该调查还显示,每天工作8小时或者不足8小时、工作比较轻松的劳动者仅占24.41%,而工作时间在8小时以上的占75.59%,其中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的劳动者超过30%,这一人群感觉工作非常累,他们是在咬牙坚持。
在这当中更有8%的人每天工作超过了12小时,他们感觉已经坚持不住了。
此外,企业变相强迫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
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尤其是实行计件工时制的中小企业,把劳动定额定得很高,即使是熟练工人也难以在8小时内完成劳动定额,劳动者只好被迫自愿接受较长时间的加班;有的公司以完成订单为借口,强令劳动者每天工作14至15个小时;更有甚者,一些企业甚至把加班加点作为一种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将加班加点与员工的工资待遇、职务升迁、续签劳动合同等挂起钩来,把员工超时劳动作为赢得市场竞争优势、获得利润最大化的基本手段之一。
超时劳动泛滥的极端表现为劳动者的过劳死,而过劳死现象在我国职场近几年已经屡见不鲜。
2006年,25岁的华为公司员工胡新宇因肺炎转为脑膜炎于5月28日不治身亡,据知情人士透露,他是长期连续加班累垮的;同年5月30日,广州海珠区年仅35岁的女工甘红英在企业连续加班后猝死,在她离开这个世界的前四天,工作时间达54小时25分钟,累计加班25小时,每天工作长达14小时;还有发生在2010年上半年的富士康公司13连跳事件,其后面也有挥之不去的超时工作的阴影。
我国“过劳死”工伤认定问题研究

我国“过劳死”工伤认定问题研究“过劳死”一词起源于日本,最初日本学者从社会医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定义,“过劳死”指的是由于过度劳动加重高血压动脉肝硬化等症状,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或是引发急性心律不齐等疾病,引起死亡。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劳动者劳动强度逐渐加大,“过劳死”现在也在我国相继出现。
标签:过劳死;工伤;法律规制“过劳死”的定义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劳动者长期超强度工作;2.劳动者死亡;3.死亡与超强度工作之间的关系。
一般是指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的有关规定,致使劳动者长期处于超时间加班或长期处于超强度劳动的状态,过度透支身体,或用人单位违反有关劳动安全卫生的规定,最终导致劳动者死亡的情形。
一、我国对“过劳死”现象的工伤认定现状我国现行法律并没有将“过劳死”纳入立法范畴,只是在《劳动法》第36条和第41条中对劳动时间作了规定。
目前,我国应对工伤及职业病问题的规范性文件主要包括《工伤保险条例》和《法定職业病目录》。
《法定职业病目录》列举了一些病种以及多数“工伤”的情形,但并不包含“过劳死”。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应当认定为工伤中“患职业病”情形,第十五条视同工伤中“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这一情形对于“过劳死”的认定均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根据对该条款的解读,可以发现我国对于职业病的认定采用的认定原则是法定原则,即只有收录到职业病目录中的类型才能纳入因患职业病而认定为工伤的范畴,在有关我国劳工保护的立法中价值判断出现偏差的情况下,尤其在执法人员素质尚未与法律发展进程完全匹配的现实下,方便执法的立法理念会使职业病目录及认定原则成为排除患职业病而认定为工伤的最权威的依据。
过劳死在现有的法律制度下被认定为职业病的可能性很小。
劳动者处于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的状态下突发疾病死亡符合过劳死的构成要件,毫无疑问应当认定为过劳死,同时符合工伤的认定标准,属于视同工伤的情形,在此情况下将此种情形的过劳死认定为工伤适用《工伤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规制合法合理。
中国“过劳死”现状及分析

浅析我国“过劳死”法律问题

浅析我国“过劳死”法律问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增长,我国的劳动力市场逐渐成熟,劳动者的工作强度和压力也在不断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过劳死”现象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过劳死是指因过度劳累或者长期过度的工作压力而导致的突然死亡现象。
过劳死不仅严重影响了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也给社会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如何通过立法加强对过劳死问题的规范和管理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1. 过劳死的法律定义和认定标准在我国法律中,对于过劳死的定义和认定标准并没有统一的规定,这也给相关部门的执法和处理带来了不便。
目前,一般认为,过劳死是指劳动者因长时间过度劳累、长时间工作、超负荷工作而导致的突然死亡现象。
在认定过劳死时,需要考虑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工作强度、工作环境等因素。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一般是通过对劳动者生前的工作情况和死亡原因进行核实,来认定是否属于过劳死。
在具体的实践中,过劳死的认定标准并不明确,导致了一些灰色地带的存在。
需要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规定和标准,来明确过劳死的定义和认定标准,从而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 过劳死与劳动法的关系过劳死问题与劳动法关系密切,劳动法对于过劳死问题也做出了相关的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一条和第四十三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保障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合理安排劳动时间,减轻劳动者的身体负担。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也规定,用人单位不得违反国家的劳动时间和休息休假的规定,安排或者强迫劳动者超过法定工作时间。
这些法律规定旨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避免过度劳累导致的意外伤亡。
在实际执行中,一些用人单位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存在着违反劳动法规定的情况。
一些劳动者长时间超负荷工作,甚至出现了因过劳死的悲剧。
这就要求对劳动法的监督和执行进行加强,严惩违法用人单位,加大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力度。
3. 过劳死的社会责任和合理防范在过劳死问题上,除了法律的规范外,用人单位和社会也有相关的社会责任和合理的防范措施。
加班、工作压力大每年60万人过劳死

加班、工作压力大每年60万人过劳死原标题:加班、工作压力大每年60万人过劳死据北京晚报报道“有一个老板叫大卫,下午六点出现,眼神恰似黑背,手里端着一壶热腾腾的咖啡,嘿嘿嘿我们要不要来开个会……求你不要说出那句话,宝贝加班吧,感觉身体被掏空,我累得像只狗。
”前段时间,这首神曲《感觉身体被掏空》横空出世,迅速刷遍朋友圈。
原因之一是歌词唱出了当前许多上班族的心声——过度劳累,透支健康。
加班常态化、工作压力大,如今正在威胁着许多年轻人的生命。
表面强壮,实已过劳“过劳”似乎已成中国职场的常态,过度加班又是导致过劳死的首要原因。
有资料显示,巨大的工作压力导致我国每年“过劳死”的人数达60万人,已超越日本成为“过劳死”第一大国。
“过劳死”的威胁对象已从体力劳动者转向脑力劳动者,且呈年轻化趋势。
而这已不是哪个行业独有的现象,广告、媒体、医疗以及金融等行业都没有幸免。
2015年3月,深圳36岁的IT男张斌,被发现猝死在酒店马桶上,凌晨1点,他还发了最后一封工作邮件。
据悉,为赶项目,他常常加班到早上五六点,又接着上班。
2015年7月,江苏省某演艺集团员工王某,被单位同事发现死在了宿舍,后公安机关认定为心源性猝死。
王某去世前最后一次演出工作时间长达十余小时。
为养家“自愿”加班从医学上解释,“过劳死”是因为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加重,心理压力大,存在精疲力竭的亚健康状态,由于积重难返,将突然引发身体潜在的疾病急性恶化,救治不及时而危及生命。
直接促成“过劳死”的五种疾病依次为:冠状动脉疾病、主动脉瘤、心瓣膜病、心肌病和脑出血。
除此以外,消化系统疾病、肾衰竭、感染性疾病也会导致“过劳死”。
然而,看似是个体原因导致的过劳死,当变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时,就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比如,经济社会转型的压力增大、竞争加剧、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
事实上,许多员工常常为了养家糊口的薪水,常常选择“自愿加班”;而一旦发生“过劳死”的悲剧,我国法律上也没有对疾病发作与工作之间关联性的明确规定,导致“过劳死”处于无法律保护的尴尬境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作者:
———————————————————————————————— 日期:
ﻩ
中国“过劳死”现状及分析
“过劳死”是最早源自日本的一种现代特殊病,因为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加重、心理压力过大、存在精疲力竭的亚健康状态,最终导致积重难返,突然引发身体潜藏的疾病急速恶化,因救治不及而丧命。“过劳死”最简单的解释就是超过劳动强度而致死,是指“在非生理的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正常工作规律和生活规律遭到破坏,体内疲劳蓄积并向过劳状态转移,使血压升高、动脉硬化加剧,进而出现致命的状态”.最近这几年里因为职业压力等原因造成的"过劳死"的现象已经频频出现,使的中国人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一个现实。。二、 “过劳死”现象产生的原因2.“过劳死”的成因2. 1.过度劳累是主因。人体在运动或工作一定时间后,会产生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的现象,称为疲劳。无论是脑力还是体力疲劳都是大脑皮层的保护性抑制作用,是大脑皮层细胞的警戒信号,它使人体得以及时休息,免致过劳。人在工作时除大脑皮层紧张工作外,许多器官也都紧张地工作,特别是肌肉,所以各器官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疲劳。忽视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导致“过劳死”的主要因素。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三方面:规律的作息、规律的饮食和学会放松。健康的四大基石是: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 心理平衡。许多严重影响人群健康和生命疾病的病因就存在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中。“过劳死”的人群有一个共同点, 他们几乎都是在持工作或连续熬夜后突然引发疾病的。他们的生活、工作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 睡眠不足、压力巨大、正常休闲得不到保障。这种状态得不到及时地调整, 人的精神和体力处于透支状态, 于是“过劳死”屡屡出3. 缺乏自我保健意识。“过劳死”所引发的疾病在30- 40岁的年轻人中具有相当的隐蔽性, 大多是急性、猝发的, 危险性极高, 很难抢救。这一时期, 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只要遇到过度疲劳等诱因, 就容易产生严重的后果, 年轻人对疾病的早期信号又非常漠视, 而疾病在无声无细地吞噬着他们健康的肌体; 困扰着他们正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
1、社会原因从社会转型层面上来看。我国正处在社会加速转型时期,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结构改变,这些都要求人们必须尽快地适应现实生活,加快自己的步伐跟上经济增长的速度,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效率、加大工作量和任务难度。生存、升职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不完成工作就会面临被解雇或是升不了职,但要高效、按时完成工作就必须加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用人单位更容易在更大的程度上加大劳动强度,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最终的后果只能是导致越来越多的员工累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2、用人单位原因“过劳”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迫使劳动者超时超量的劳动,可以使用人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经济利益,并取得市场竞争优势,或者可以保证单位按时或超额完成工作任务。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普遍通过低薪高强度劳动来获取利润。。3、法制不健全劳动监察部门有义务监督用人单位执行《劳动法》的情况,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劳动法》执法不力己是不争的事实一些用人单位存在严重不合理甚至不合法使用劳动力的情况。由于我国现有法律法规还没有关于“过劳”、“过劳死”的明确规定,这直接导至了维权难、索赔难、监管难。4、劳动部分劳动者“过劳”是被迫的,即便不是由于用人单位直接的、超负荷的工作要求,同样存在着劳动者为了能够获得业绩、提升职位、提高待遇、获得更大成功等多方面的思想因素。养家糊口的压力、房价暴涨、老人赡养、子女就学、疾病医疗等等,这些问题在当今社会对大多数家庭而言都是沉重的负担。当前,高消费文化也是催生“过劳”的重要动因。,现在“自愿加班”是职场上的一个怪现象,企业不提倡加班,而由于分配的工作量在8小时内根本不可能完成,员工不得不负荷的工作量设置“自愿加班”。要么“自愿加班”,要么面临辞退。中国“过劳死”现象越来越严重。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过劳死”现象越来越困扰着当代劳动者,我们必须正视劳动者“过劳死”现象总之,“过劳死”已经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全社会必须要慎重对待。企业有不容推卸的责任采取得力的措施去预防该现象的蔓延。政府也应该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特别是把过劳死纳到职业病的范畴;加大执法力度,加大企业的非法成本,严厉打击违法劳动法,侵害职工权益的行为;采取多渠道扩大就业,完善劳动力市场。员工也应该加强自我调节,缓解工作压力;定期进行身体健康检查, 防患于未然。3.“过劳死”的预防很多疾病的早期症状千万不要忽视, 最好能到医院请医生诊断。尤其社会群体中有事业心、特别是称得上“工作狂”的人,超时间工作的人, 夜班多、工作时间不规律的人, 长时间睡眠不足的人更应以预防为主。3. 1. 心理调节法: 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 当一个人感到烦恼、苦闷、焦虑的时候, 他身体的血压和氧化作用就会降低, 而人的心情愉快时, 整个新陈代谢就会改善。烦闷、焦虑、忧伤是产生疲劳的内在因素。因此, 要防止疲劳, 保持充沛的精力, 就必须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情, 学会调节生活, 增加精神活力, 让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3. 2. 消除脑力疲劳法: 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 积极休息。如果是心理疲劳, 千万不要滥用镇静剂、安眠药等, 应找出引起感情忧郁的原因, 并求得解脱。病理性疲劳, 应及时找医生检查和治疗。3. 3. 饮食补充法: 注意饮食营养的搭配, 多吃含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食物, 如豆腐、牛奶、鱼肉类, 多吃水果、蔬菜, 要保证适量饮水, 约2000 毫升/ 天。3. 4. 科学健身方法: 研究表明, 人到30 岁以后, 每过10 年心脏排血能力就下降6%—8%, 血压上升5%—6%, 肌肉组织减少3%—4%, 每天脑细胞递减以千万计。这是人体生理发育的必然规律。而经常锻炼身体的人, 肌肉的萎缩和力量的减退可推迟10—20 年, 血压可保持稳定的正常水平; 推迟神经细胞的衰老。每天都要留出一定的休息时间, 听音乐、绘画、散步、聊天等有助解除生理疲劳, 多参加一些有氧活动, 如: 打球、骑车、爬山跑步等, 其心率控制在120—140 次/ 分钟。3. 5. 规范用药法: 知道自己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 平时要按照医生的嘱咐规范用药, 没有发现健康出状况的人, 如果工作强度过大, 也要定期体检, 以便及时发现疾病进行治疗。3. 6. 科学饮食法: 人的精力与体力的能量来源是食物, 并多吃一些如动物肝、血以及蛋类、紫菜等高铁食物。另外, 当你出现疲劳感时, 宜增加蔬菜、水果、奶类等碱性食物, 以便中和体内过多的乳酸, 不宜多吃肉、糖等酸性食品, 以免加重疲劳感。3. 7. 适度休息法: 长期通宵达旦地工作或熬夜, 会使体内产生许多毒素, 加速能量的消耗, 使身体快速疲劳。一旦有疲劳感觉, 就应该及时进行调整和休息, 做到劳逸结合, 张弛有度。3. 8. 定期体检法: 30- 40 岁的人, 最好每年做一次体检, 并保持体检的连续性以便早期发现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特别是隐性冠性病, 防患未然。对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动脉硬化者, 要多留意自己的身体状况, 要定期体检。“过劳死”没有特效药, 要避免或防止“过劳死”最重要的还是预防。切记, 避免长时间的极度紧张和精神负担过重, 是预防“过劳死”的最佳方法与途径。四、对“过劳死”研究的意义1.是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要求我们所提倡的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劳动者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是有很多劳动者在为社会作贡献的同时却因为过度劳累而处在过劳死的边缘。我们必须重视“过劳死”现象,否则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在推动小康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将会遇到重重障碍。2.是保护我国人才资源的客观需要新世纪新阶段,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如若对人才资源一味的开发而不加保护,那么最后带来的肯定是人才“沙漠化”,这样不利于增强我国的竞争力与综合国力。3.是规范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我们的用人单位尤其是一些私营的中小企业,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忽视了劳动者应该享有的权利,致使劳动者在不良的工作环境下从事着过度的劳动,进一步导致了“过劳死”的产生。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人权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工作中也更应该体现出“以人为本”,因此,不管是社会,企业还是个人都必须对 “过劳死”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它将成为我成功路上的绊脚石。我国现行法律对用人单位的责任规定模糊。因此,法律制度的漏洞造成劳动者权利的漠视。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制定健全的法律规范用人单位行为,避免“过劳死”问题的产生。第四,是落实公民劳动权、休息权、生命健康权等宪政权利的客观需要。众所周知,劳动权、休息权、生命健康权是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而这些权利能否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