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或理想——浅析《青春之歌》中的三段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情或理想——浅析《青春之歌》中的三段恋情
摘要:小说《青春之歌》通过林道静与三个的男人的恋情,反映了女主人公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者的的过程。
爱情与革命纠结交织在一起,三个不同的男性代表着不同的政治立场和人生道路选择。
与其说林道静三次与三个男人邂逅,不如说林道静是和三种不同的生活理想相爱。
关键词:爱情革命理想林道静
通读《青春之歌》,不难发现,作者在这部作品中将革命与恋爱交织在一起,在叙述林道静个人的奋斗史,从挣扎到最终走向革命的道路的同时,将她的恋爱贯穿其中,将不同身份的人物作为不同社会理想的化身——"余永泽,作为一位骑士英雄,他拯救了林道静的肉体生命,唤醒了林道静生命中爱与美的意识和对人性、人道主义的思考;卢嘉川,作为一位革命知识分子,他是在精神上拯救林道静的英雄,是林道静革命的启蒙者,他唤醒林道静的阶级意识;江华,作为工人阶级的代表,是一位革命的英雄,他与林道静并肩战斗者,在卢嘉川精神拯救的基础上唤醒了林道静的斗争意识和女性意识。
①",并将这两条线索联系在一起,描写了她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向无产阶级革命者转变的三个阶段:
一
第一个阶段是从封建家庭出走,寻求个人肉体上的解放。
林道静是地主强占贫农家女儿的私生女,是一个身上有着“黑骨头”和“白骨头”的人。
她在地主父亲和后母身边长大,却过着步入下人的“童养媳”一般的生活“一件破棉袄,里头的虱子滚成蛋;头上几根干柴一样的头发也长满了虱子;小手冻得像个紫萝卜;两脚烂的提不上鞋②”。
家道中落,父亲破产失踪后,后母又打起了她的主意,想把她嫁给“有财有势的阔人”胡梦安。
面对恼人的命运,林道静做出了她生命中第一次抗争——逃婚离家出走。
此时的林道静,正是标准的“五四”青年:与旧式家庭决裂,追求个性解放,谋求婚恋自主。
这完全是“五四”式的文
①《女性文学第五讲可见与不可见的女性——“十七年”女性文学(1949-1966)》
学传统,我们分明在此时的林道静身上看到了“娜拉”和“子君”的影子。
然而离家出走的日子并不好过,表哥张文清无迹可寻,校长余敬唐又和养母打着一样的主意,当生活在象牙塔中的林道静第一次因现实生活的无奈而感到万念俱灰,打算投海自尽,以死控诉这黑暗的社会时,她生命中的第一个恋人到来了。
北戴河水”黑得像墨汁“的夜晚,余永泽“传奇故事中的勇士侠客一般”出现了。
他救下跳海寻死的林道静,给了她活下去的温暖。
余永泽与林道静谈托尔斯泰,谈雨果,谈海涅、拜伦,甚至谈到反抗传统道德和妇女解放:“林,你一定读过易卜生的《娜拉》;冯沅君写过一本《隔绝》你读过没有?这些作品的主题全是反抗传统的道德,提倡女性的独立的。
可是我觉得你比她们还更勇敢、更坚决。
你才十八岁是不是?林,你真是有前途的、了不得的人。
……③”这些都是当时传入中国的启蒙主义思想。
对于被封建家庭抛弃,无路可走的林道静而言,余永泽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正是一股吹进心头的春风,使林道静对生活又重新燃起了希望。
“对余永泽除了有着感恩、知己的激情,还加上了志同道合的钦佩。
短短的一天时间,她简直把他看作理想中的英雄人物了。
④”林道静简直找不出理由来不爱余永泽,月光遍洒的海滩,海涅的诗句,满腹诗书的青年,能够摆平当前危机的家世。
但是这样的爱情并不长久。
当余永泽的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无法再促使成为林道静成长时,余永泽身上浪漫的光环也就渐渐褪去了。
林道静的成长之路才刚刚开始,余永泽却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渐渐趋于保守主义,政治立场的不同就注定了这场婚姻的失败。
二
于是顺理成章地有了林道静成长的第二个阶段——参加无产阶级运动,为争取民族解放,与小家庭决裂,也迎来了林道静的第二次爱情。
卢嘉川和林道静在北戴河的偶遇让林道静对时局的认识有了“茅塞顿开”之感。
卢嘉川的广博见识、他的勇敢和能力使林道静“心理油然生出一种钦佩、爱慕、甚至比这些还要复杂的情感”。
她渴望和卢嘉川见面,也希望从他那了解更多关于外面的世界,关于革命的东西。
在林道静眼中,余永泽不关心时政,提倡胡适先生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他自私、平庸,只重琐碎生活,一心要奔着个人的远大前程去,骑士兼诗人的超人的风度在时间面前已全部消失。
用小说里的话说,就是:“迷人的爱情幻成了绚丽的虹彩,随着时间渐渐退去了它完美的颜色。
林道静和余永泽
③《青春之歌》第五章
两个年轻人都慢慢被现实的鞭子从幻觉中抽醒来了⑤”。
“她的生活整天是刷锅、洗碗、买菜、做饭、洗衣、缝补等琐细的家务,读书的时间少了;海阔天空遥望将来的梦想也渐渐衰退下去。
她感到沉闷、窒息。
⑥”正在林道静对于小家庭琐碎生活感到烦闷痛苦的时候,卢嘉川作为马克思主义化身再一次众星拱月般地出现了。
这时的林道静对共产党人的事业充满了好奇和憧憬,但又不明所以。
记得道静初遇到卢嘉川时告诉他,她在斗争,在反抗,可是却又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去斗争。
当卢嘉川告诉她要和大家一起团结起来,一起斗争时,无疑是帮助道静从“小林”走向了“森林”。
这是一个质的变化,立刻让道静茅塞顿开,她终于明白了自己革命的方向。
爆炸性的时事变化,高昂的革命热情,激进的学生运动,这些余永泽所退避三舍的东西,正是林道静所追求的。
余永泽是旧式的才子,林道静却不是传统观念上“无才是德”的大家闺秀,他们注定分道扬镳。
从社会历史层面看,余永泽和卢嘉川就像是胡适和李大钊的缩影,正与当时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契合“,这场婚姻的结束也暗示了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的应用是行不通的。
毫无疑问,卢嘉川是林道静心里永远的英雄,他太过完美,又或者他本应该就是这样的形象,高大英俊一脸正义。
卢嘉川的完美总让人怀疑,究竟是爱情促使她改变了理想,还是理想令她放弃了爱情。
林道静是爱卢嘉川的,这种爱是男女之爱的升华,它是美好却无法触及的。
正如林道静真正憧憬的是卢嘉川所描绘的共产主义社会,苦闷的知识分子也仿佛从中找到了个人与革命的出路。
但共产主义社会毕竟是无产阶级追寻的最高目标,是“乌托邦”式的,这与实际的革命道路的结合还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
这样的爱情必然是没有结果的,就像马克思主义在这时只是个理想,美好如卢嘉川,却只能组织学生运动,示威喊口号发传单,并不能真正地改变什么。
所以卢嘉川恰如其分的牺牲也促使林道静走向第三个阶段。
三
第三个阶段是为争取整个无产阶级的解放,与“旧我”决裂。
林道静生命中的最后一个男人,也是指引她真正意义上从事共产主义事业的男人出现了,他就是江华。
江华说“与其说自己是大学生,还不如说是工人更合适”这是有政治寓意的。
工人阶级在当时的共产主义者看来是最先进的阶级,是革命事业的领导者。
以“五四”运动为例,学生是先锋队,而工人阶级是主力军,革命只有和广大的工农兵结合才能取得胜利。
余永泽还是卢嘉川对于林的影响,起的都是学生的先锋作用,这时候作为主力军的江华的登场就顺理成章了。
⑤《青春之歌》第十章
“平日,道静自以为读的大部头不少。
辩证法三原则、资本主义的范畴和阶段,以及帝国主义的灭亡、共产主义的必然胜利的理论,她全读的不少。
可是当江华突然问到这些中国革命的具体问题……她却蒙住了。
⑦”在江华经验丰富的指导下,林道静的思想转变也越来越清晰。
在江华的指引下,林道静开始与农民接触,开始学习劳动者的“实际精神”。
在与劳动者的交往过程中,林深刻意识到阶级的对立,也亲眼目睹了地主阶级的剥削与罪恶,在与工农群众的共同战斗中,在监狱中经受严刑、利诱和死亡的血与火的考验中,林道静终于从一个充满幻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一个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江华对林道静的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革命理想上的,“静,今天找你来,不是谈工作的。
我想来问问你——你说咱俩的关系,可以比同志关系更更进一步吗?””真的,像江华这样的布尔塞维克同志是值得她深深热爱的,她有什么理由拒绝这个早已深爱自己的人呢?道静抬起头,默默地盯着江华。
沉了一会儿,她用温柔的安静的声音回答他:‘可以,老江。
我很喜欢你。
’⑧“江华与林道静之间只是志同道合而激发的好感,只是”可以喜欢“,与其说是伴侣,不如说是同志。
此时的林道静,已经与那个寂寞地守着南胡、萧、笛等这些玩意儿,一袭白衣眼神单纯的十七八岁的女学生判若两人。
她不再憧憬余永泽那骑士般的英雄救美,也触及不到卢嘉川的完美无瑕,对于林道静,江华是布尔塞维克的化身,而并不仅仅是单纯的一个男人,他是触手可及的,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爱情上。
到这里,革命与爱情真正结合了,林还是江华都在爱情的欲望和革命的信仰上找到了契合点。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以林道静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在不断的自我改造之后,终于走上了正确的革命道路,他们的人生与革命联姻了。
四
透过文本,《青春之歌》体现的不仅是林道静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分子群体的成长过程,也是国家革命道路转变的象征。
这部小说通过对小知识分子林道静从不屈从于命运,对家庭和社会的个人反抗到最后走上革命道路的“苦难历程”的叙述,形象地展现“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
林道静成长道路上所遇到的这三个男性,他们不同的身份、出身和政治立场,可以看作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不同人生道路的象征。
如果把林道静看作是中国,那么余永泽就象征西方
⑦《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章
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卢嘉川、江华则代表马克思主义,它们一起参与了对旧中国的改造。
林道静抛弃余永泽,卢嘉川半路夭折,最后,江华拥有了林道静,意味着资产阶级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与农民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拯救中国。
爱情与革命纠结交织在一起,我们总是看不清感情本来的面目。
————————————
参考文献:
[1]梁远帆:《浅析<青春之歌>中林道静形象塑造中的双线并进》《作家·下半月》2009年第6期
[2]张洁琪:《为了信仰,我无法再爱你——浅析<青春之歌>中林道静与余永泽的爱情》
[3]任亚娜:《新时期战争小说中爱情与事业关系模式的审美特征》《作家》2009年第12期
[4]和讯博客:《爱情与政治的结合——解读<青春之歌>》
[5]佚名:《从<青春之歌>林道静形象看人性与阶级性关系》
[6]佚名:《分析<青春之歌>中林道静——国难背景下的知识女性》
[7]佚名:《蝶与蛹——<青春之歌>中林道静人物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