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已有的研究
1、杨红君、周世杰对卫校女生成人依恋及父母教养方式与自尊的关系研 究表明,个体成人依恋和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相关,二者存在一定交 互作用,但是却不能相互替代,两者都对自尊的形成有独立而显著的影 响。(2008年) 2、安全感的获得与父母教养方式有密切关系:父母对儿童负面的教养方 式,会刺伤儿童情感,损害儿童的自我价值感,一直到成年期都摆脱不 了。如果父母采用积极的教养方式,能够给孩子足够的情感温暖和理解, 孩子就会体验到安全感,并延伸出对于他人及世界的信任,并且感觉到 自尊、自信以及对现实和未来的确定感和可控制感。(王芹,2009年) 3、依恋焦虑在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和抑郁间起到部分中介作 用,即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可以通过依恋回避间接的影响到 子女抑郁,也可以直接对子女的抑郁产生影响。(王倩倩,2008年)
Hazcll和Shaver最早将这种假设用于考查成 人依恋关系的研究中,并且发现成人依恋类型 及各种类型的比例与婴儿的非常相似,之后出 现了大量与成人依恋有关的研究。 Berman,Sperling认为成人依恋是指寻求和
保持在生理上和心理上能提供稳定安全感的依 恋对象的一种个体倾向。
我国的吴薇莉定义成人依恋是指成人对其童
2、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
父母教养方式量表采用瑞典Umea大学精神 医学系C.Perri s(1980)等人编制,中国医科 大学岳冬梅等人(1993)修订的中文版本的EMBU, 用以评价父母的教养态度和行为。本量表共有66 个题目,其中包括父亲教养方式六个因子:情感 温暖、理解(F1),惩罚、严厉(F2),过分干涉 (F3),偏爱被试(F4),拒绝、否认(F5),过度保 护(F6);母亲教养方式五个因子:情感温暖、理 解(M1),过份干涉、过度保护(M2),拒绝、否认 (M3),惩罚、严厉(M4),偏爱被试(M5)。量表 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O.9280,分半信度为 O.8087。
3. 安全感的概念
1、依恋以及成人依恋的概念
依恋(attachment)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精神病学家 Bowlby 提出的,他把依恋定义为“一种个体与具有
特殊意义的他人形成牢固的情感纽带的倾向,它能为个 体提供安全和安慰”。
Bowlby提出的依恋理论最早是用来解释婴儿与其 养护者之间的情感联系,他相信依恋在人的一生中都起 着重要的作用,即依恋理论是终生发展的理论。 在依恋理论中的一个中心发展性假设是早期父母与 孩子的关系是随后恋爱关系模式的原型,这是弗洛伊德 之精神分析的见解。
年早期依恋经验的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童 年依恋经验的评价。
2.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传达给儿童的对儿 童的态度以及由父母的行为所表达出的情 感气氛的集合体。 父母教养行为既包括父母履行其职责的 专门的目标定向的行为,又包括非目标定 向的教养行为,诸如姿势、手势、语调的 变化或是情绪的自然流露。 岳冬梅(1993)等对父母教养方式量表 (EMBU)进行修订,得出父亲教养方式的六 个因子: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 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 保护。母亲教养方式的五个因子:情感温 暖、理解,过多干涉、过多保护,拒绝、 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
3. 安全感的概念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最早提出了安全感的概念, 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安全感有独特的观点,马斯洛将这种 心理的安全感解释为“是从焦虑和恐惧中分离出来的, 是一种充满信心、安全和自由的体验,是一种能满足个 体现在与未来的已有和可能有的各种需要的感觉。” 我国研究者安莉娟和丛中在对安全感综合研究的基 础上,又采用访谈的方法,对神经症及健康人群做了研 究,最后对安全感的概念进行了明确阐释,即 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 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置时的有力或无力感,主要 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制感。 这是对安全感概念的一个比较明确而准确的解释。
四、我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从现有文献看,以往学者大 都是对三个变量中的其中两个进 行的研究,几乎没有对三者进行 研究。有且仅有一篇只涉及到父 亲教养方式、安全感与依恋关系 的关系研究。但是,没有一篇文 献研究过, “成人依恋”在“父 母教养方式”和“安全感”之间 是否起中介作用 。
五、我的研究假设
1、研究思路
六、我的参考文献
1、吴薇莉,简渝嘉,方莉.成人依恋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131—134. 2、杨红君,周世杰.卫校女生成人依恋及父母教养方式与自尊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 杂志.2008,16(2):189—191. 3、安莉娟.丛中.安全感研究述评.Chinese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al Science, 2003,12(6):698~699. 4、王倩倩.大学生依恋在父母教养方式和抑郁间的中介作用.2008 5、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6). 6、王芹.职中幼教专业女生父亲教养方式、安全感与依恋关系的研究.2009 7、岳冬梅.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问卷.中国心理卫生杂志[J].1993,7(增刊):122— 129. 8、丛中,安莉娟,安全感量表的初步编制及信度、效度检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18(2):97—98. 9、李同归、万露等.大学生的依恋类型、社会支持与孤独感.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8年12 月第17卷第12期 10、郭庆童.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人格特质及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2007 11、王欣,阮新,阮军,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尊的相关研究中国[J],临床心理学杂 志,2004,12(3):309-310. 12、李菲茗,傅根耀.成人依恋问卷AAQ31的初步试用.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Vol.9 No.3 2001
本研究沿用Baron和Kenny提出的三步法探索依恋的 中介作用(1986)。
首先,自变量与中介变量显著相关;(父母教养方式、成人依恋) 第二,自变量与因变量显著相关;(父母教养方式、安全感) 第三,在回归方程同时包含自变量的情况下, 中介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显著。(成人依恋、安全感)
如果这三个条件都满足,则说明至少存在部分中介作 用。而在第三步中如果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回归系数不显著, 那么就证明了完全中介作用是存在的。
2、我的研究假设模型
父母教养方式 父亲教养方式 母亲教养方式
依恋 回避 焦虑 安全感
3、研究过程
被试:选取深圳大学大学生400名,每个年级100人,男 女各半。
研究工具:成人依恋问卷(AAQ3.1),父母教养方式评价 量表(EMBU),安全感的量表(Security Questionnaire, SQ)。 数据统计和分析:采用SPSS16.0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结论:预想结论为“成人依恋”在“父母教养方式”和 “安全感”之间起中介作用,但最终结论有待研究。
二、常用的测量工具
1、成人依恋问卷(AAQ3.1)
2、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EMBU)
3、安全感的量表
(Security Questionnaire,SQ)
1、成人依恋问卷
成人依恋问卷(AAQ3.1)
常用的有: 成人依恋问卷(Adult Attachment Questionnaire)、 成人依恋类型(Adult Attachment Styles)、 成人依恋量表(Adult Attachment Scale)、 关系问卷(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RQ)、 亲密关系体验量表 (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Inventory, ECR)。
3、安全感的量表(Security Questionnaire)
安莉娟和丛中编制的适用于 评价和检验神经症、正常人群的 安全感的量表(Security Questionnaire,SQ),共16题, 由2个因子构成:人际安全感因 子。主要反映的是个体对于人际 交往过程中的安全体验;确定控 制感因子,主要反映的是个体对 于生活的预测和控制、确定感。 采用1—5级记分法,得分越高, 安全感越强。
大学生成人依恋 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安全感间的中介作用
报告人:李华 指导老师:杨青
内容提要:
一、概念的界定 二、常用的测量工具 三、已有的研究 四、我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五、我的研究假设
一、概念的界定 1、依恋以及成人依恋概念的界定 2.父母教养方式概念的界定 3. 安全感概念的界定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一、概念的界定
1、依恋以及成人依恋的概念 2.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
包括13个因子:F1母亲不爱、F2父亲 不爱、F3母亲嫌弃、F4父亲嫌弃、F5母 亲角色倒置、F6父亲角色倒置、F7母亲 消极纠缠、F8父亲消极纠缠、F9对母亲 愤怒、F10对父亲愤怒、F11对母亲理想化、 F12对父亲理想化、F13记忆。 AAQ3.1 是一个五点量表,共90个 项目,每六个项目组成一个分测验,共15 个分测验。这15个分测验分别是:母亲不 爱,父亲不爱,母亲嫌弃,父亲嫌弃母亲 角色倒置,父亲角色倒置,母亲消极纠缠, 父亲消极纠缠;对母亲愤怒,对父亲愤怒, 对母亲理想化,对父亲理想化;对死者悼 念,对失去亲人恐惧,对父母影响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