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古代语法学探究有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中国古代语法学探究》有感
·书名:《中国古代语法学探究(增订本)》
·作者:孙良明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05年11月
《中国古代语法学探究》是孙良明教授在十多年(1988-2001)来发表的关于中国古代语法学研究的文章基础上写成的。本书基本涵盖了先秦至清代的语法分析。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中国古代语法学的萌芽(先秦至汉初),中国古代语法学的产生(汉魏晋南北朝),中国古代语法学的发展(隋唐宋元明),中国古代语法学的大成(清代)以及总结语。前四个章节,列举了每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从句法结构,语义关系,虚词用法,修辞表现,句式句型等方面全面又细致地来进行语法学的分析,向读者展示了中国古代语法在各个时代演变发展的姿态。在第五章的“总结语”里,孙良明教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作为中国古代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中国古代语法学。然后从它的传统着手,将古代语法学与“古汉语语法变化”、“古汉语语法研究”以及“现代语法学建设”的关系一一向我们列举。最后又结合具体著作来分析看待了古代语法学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其成就。并同时指出,在看到古代汉语的成就的同时,也要认清其缺陷,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正确对待中国古代汉语。
由于《中国古代语法学探究》这本书中涉及的古代语法的内容很多。因此,在我读这本书时,将重点放在了书中所涉及的“虚词”部分。又因为我们在学习古代汉语的时候,虚词的掌握也是很重要的,所以也希望通过对此书“虚词”部分的阅读,能带给我不一样的理解程度。和感受。
正如书中所讲:汉语的语言类型属孤立语,即“词根语”,“无形态语”。它缺少形态变化,词同词的语法关系依靠词序和虚词来表示。因此,词序和虚词便成为汉语的重要语法手段。在本书中,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代语法学的萌芽、产生、发展、大成四个不同时期,对虚词的语法作用进行认识。
“三月,公及邾娄父盟于眛。”“及”者何?与也。“冬,齐高固及子叔姬来。”“及”者何,及吾子叔姬也。这是《公羊传》和《榖梁传》里德两句话。这里,“及”字的用法同“与”。“王使荣叔归含且赗。”“含”,一事也;“赗”,一事也。兼归之,非正也。其曰“且”,志兼也。这里的“且”,表示连接前后两项。
但是在那个时候,并不是所有的虚词,作者都能给出比较符合字意的解释的。比如“而”、“乃”。“冬,十月已丑,葬我小君项熊,雨不克葬。庚寅,日中而克葬。”“项熊”者何?宣公之母也。“而”者何?难也。“乃”者何?难也。曷为或言“而”,或言“乃”?“乃”难乎“而”也。这两个字虽然未讲清楚,但说明二者用法相同而又有差别。
因此,在萌芽时期,便表现出了对个别虚词用法及其在句中分布位置的认识,但对虚词语法作用的认识却是朦胧的。进入汉魏之际,随着语法意识的产生,汉人已经注意到义训词与非义训词的区别,具有了词的类别观念。而虚词,虽然没有提出名称,但是从大量的注释书中事实上已表述出诸类虚词的特征,特别是在句式句型的分析中阐明了某些虚词的具体语法作用。比如《颜氏家训》中有了具体虚词用法的辨析。《文心雕龙》按虚词在句首、句中、句
末分布位置的不同,将虚词分为发端、扎句、送句三种,并说明其作用,这是汉语虚词的最早明确分类。这些,都表示着虚词的发展演变。
由于汉文佛典对梵文语法的大量介绍,随着语法观及语法规范观的明确树立,隋唐宋元明时期,对虚词的认识和研究,又有了明显的长进。
比如《伯夷列传》“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里的“倘”解释为:未定之词也。盖天道不敢的言是非,故云“倘”也。在《太史公自序》里有这样一句话:“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这里的“唯唯”是谦应的意思,而“否否”是不通的意思。
在唐人的注释书中,能具体解释虚词的用法、含义以及句法功能力,并进一步分析虚词的类别及特点。宋人更是阐明了语助词的历史发展,提出了虚字的术语,分析了虚字的来源,看到了虚词在诗词中的巧用。
宋代首用虚字的例子有:“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无人花色惨,多雨鸟声寒”“以吾为世旧,怜尔继家风”……这里面的“虚”指名词以外的动词、形容词等。魏庆之在《诗人玉屑》中说“句中当无虚字”。这里的“虚字”是将动词、形容词排除在外的。这说明南宋时代是汉语词虚,实得变动、分化时期。
清代集中国古代语法研究之大成。虚词专著不下20种之多,最具代表性的则有袁仁林的《虚字说》、刘淇的《助学辨略》、王引之的《经传释词》三种,在中国古代语法学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纵观整本书中的讲解虚词的部分,可以发现,除了说明虚词对造句的重要性外,更是广列句例证实虚词用法。从时间发展的这条纵轴上,向我们展示了虚词一步步发展分化的历史。而我们,也在这些的变化发展中,逐渐摸清了虚词的规律,从来更加清晰明确掌握虚词的用法,这对于我们学习好古代汉语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通过对《中国古代语法学探究》的阅读,我了解到了中国古代语法学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容。但不避免的是,它也存在着一些缺陷。所以,我们应该用一种正确的态度来对待中国语法学。而这种态度,概括起来就是:实事求是,不要拔高,也不要贬低。可以从现在的眼光、用现在的语法理论去看待、分析古人的分析时间,给予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