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学如何培养青少年品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培养青少年品德?

青少年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

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进行。如果没

有正确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就

不可能产生正确的行为;如果没有

道德行为,则道德认识、情感和意

志就无法得到检验和发展;如果没

有情感的支持,则道德认识就很难

发展到成坚定的道德信念,“意”

与“行”就缺乏内在的力量;如果

没有坚定的道德意志,则“知”易动摇,“情”难控制,“行”不能坚持。由此可见,知、情、意、行的培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机统一,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对学生开展的品德教育必须遵循这一规律。

一、青少年道德认识的培养

(一)青少年道德认识的形成

道德认识的形成是品德形成的第一步。一个人只有形成了道德认识,懂得什么是善与恶,知道应该怎样行动,为什么要这样行动,才能自觉的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青少年道德认识的形成,主要反映在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评价的发展和道德信念的确立等方面。

1.道德概念的掌握

道德概念是人对社会道德现象一般的、本质的、特征的反映。它是道德认识的理性阶段,是在外部环境的推动下,在感性道德表象的基础上,经过道德知识学习和思维加工而形成的。道德概念的掌握,有助于青少年对道德准则中“是什么”的问题的理解。

2.道德评价的发展

道德评价是运用已掌握的道德准则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所作的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它是运用道德概念进行道德推理、做出道德判断的思维过程,是解决道德认识中“应当怎样”的问题。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是青少年道德品质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道德认识的外部表现。青少年的道德评价往往带有很大的片

面性,容易受情境和个人情绪的影响,爱做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评价。

3.道德信念的确立

道德信念是指个人认为自己一定要遵循的、在人的意识中根深蒂固的道德观念,如规范、原则、理想等。它是个人道德活动的理性基础,也是个人品德结构的核心。道德信念的强度不取决于道德认识的正确与否,而是取决于主观体验的强度。道德信念一旦确立,就保持相对的稳定,不轻易的改变。

青少年道德信念的确立大约是从15岁时开始的。研究表明,中国青少年形成道德信念,并知道自己行动原则的,初二(上)是0%,初三(下)是37.7%,高中毕业后则是41.5%。所以,15岁以后是道德信念开始确立的时期。同时,个体道德信念的确立也具有很大的差异。

总之,青少年的道德概念、道德评价和道德信念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共同反映着个体的道德认识水平。道德概念的形成解决道德标准的掌握问题;道德评价的发展解决道德标准的运用问题;道德信念的确立解决对道德标准的信仰问题。道德表象至道德信念的确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是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化、反复提高的过程。

(二)道德认识的培养

道德认识的掌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育者要根据青少年道德知识与道德评价的发展特点,有针对性的加以培养。

1.营造向善的道德氛围

学校教育要关注学生道德认识的有效转化,首先必须重视对学生道德行为进行及时的鼓励或者奖励,对学生不道德的行为进行批评指正,在学生中形成一种向善的道德氛围。在这种道德氛围中,学生体验到从事善行的愉悦,受到鼓励或者奖励时会产生荣誉感。相反,当受到批评甚至惩罚时学生则产生羞耻感,从而表现出强烈的向善愿望。青少年向善愿望的形成,需要教育者在着眼于全体学生时,做好个别学生的启发诱导工作。对道德行为稍差的学生,教育者要进行正面教育并及时掌握其思想动态,摸清其错误认识产生的根源,对症下药,使其认识到自身言行的错误,并在内心产生一种对道德关系、道德行为爱与憎的情感体验,积淀成向善的道德情感。有研究表明,学生的道德认识愈深,其对自身道德需要的认识就越深刻,为满足道德需要而产生的向善行善的道德情感也就愈强烈。

2.保持道德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

道德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对学生掌握道德知识也有重要作用。如果学校和家庭持完全相反的道德准则,或教育者做的和说的相互矛盾都不利于学生产生明确的道德概念。譬如对“捡到东西要交公”这一行为,在学校,学生经老师教育后知道“捡到东西要交公”,于是在他们的头脑中已初步形成“捡到东西要交公”这一道德意识。可是,回到家里,父母又对他们说:“以后捡到好的东西,都要交给妈妈。”此时,青少年还不能明确判断自己的行为,往往会否定老师教的“捡到东西要交公”这一正确的道德意识,而形成“捡到东西要交给妈妈”这一错误的道德判断。因此,只有当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道德要求相一致时,学生才能形成稳固的道德观念。

3.加强道德实践

青少年要真正领会道德概念,就必须具有一定的道德经验和道德行为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他们才能真正理解社会道德规范的实质和意义,真正懂得哪些是道德的,哪些是不道德的;才能培养自己正确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把道德伦理的“知”,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言论和工作中,用“行”来检验“知”,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所选择、接受的道德知识是否正确,并意识到自己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上存在的问题,从而才有可能改正自己在实践中不道德的行为,进而塑造自己的道德品格。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被师生广为接纳的道德实践方法主要有四种:第一,寓教于乐,积极开展校园文体活动。这是校园文化建设活跃生活、陶冶情操的需要。第二,组织学雷锋,开展上街便民服务活动。这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向社会价值转化的需要。第三,组织学生义务植树和生产劳动活动。这是增强劳动观念,进行爱劳动教育的需要。第四,组织社会调查活动,了解民情和国情,这是爱人民、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教育的需要。

二、青少年道德情感的培养

(一)青少年道德情感的形成和发展

青少年在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认识各种道德现象、实施道德行为时,会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表现出特有的道德情感特征。这种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道德情感的社会性,二是道德情感的形式。

1.道德情感社会性的发展

青少年道德情感社会性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对自己的羞耻感、荣誉感,对他人和工作的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对社会的集体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情感和国际主义情感。

青少年道德情感的发展是在多层次、多水平、多维度上展开的。在道德情感的发展中,个体的社会性情感的成分逐渐增多,具体体现在荣誉感、责任感、义务感、良心等方面。李怀美等人用“书面情感表达的方法”研究了爱国主义情感、义务感、良心、荣誉感、幸福感等几种道德情感。结果发现,从小学六年级到初二,青少年的道德情感水平一直在提高,到初二时达到顶峰。小学六年级学生与初二学生在道德情感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很多初中生的道德情感能以内化了的抽象道德观念为依据。此时,他们不仅自觉地遵守道德行为准则,而且道德行为准则也已成为的一种激励力量。初、高中学生的这几种道德情感依其成熟水平顺序排列如下:义务感、良心、幸福感、荣誉感、爱国主义情感。

2.道德情感形式的发展

根据道德情感产生的原因、道德情感与道德认识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把道德情感分为三种形式:第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它是由于对某种情境的直接感知而引起的一种情感体验,自觉性较低,具有迅速的道德定向作用。第二是想象性的道德情感体验。它是在联想起某些有道德意义的人或事物的形象时被激起的较自觉的情感体验。第三是伦理道德的情感体验。它是一种把道德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结合在一起,对道德要求及意义有较深刻认识的最概括、最自觉的情感体验。

这三种形式的道德情感体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于青少年的道德认识及行为之中,且每种形式本身又有程度与水平的等级差异。在初三以前,青少年的道德情感容易受情境影响,容易冲动,而且很难控制。初三以后,青少年直觉的情绪体验明显减少。到了高中阶段,青少年的道德情感大多建立在道德观念、意图、信念的基础之上,伦理道德的情感体验逐渐占优势,情绪体验不断地受到自我意识的控制。

3.道德情感的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