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点中华圣贤经_第五章 学习有捷径可走——苟子教你迅速进步的学习窍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体系是在批评、吸收、继承各家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正如清人汪中在《荀子通论》中所说:“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

在《劝学》篇中,荀子集中论述了他关于学习的见解。文中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博学才能“知明而无过”,同时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一,坚持不懈。

把别的人或事当镜子,对照自己,以便吸取经验或教训。古人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学习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并非投机取巧,而是开明、聪明之举,是一条走向成功的捷径。这是因为,学习借鉴必须冲破门户之见的思想樊篱和自以为是的偏狭心障,对别人成功的经验应采取明智的选择,取长补短,为我所用,进而使自己的胸襟更加宽广,眼界更加开阔,思路更加多元,认识更加深刻。只有这样,才能在探索和实践中少走弯路,少受挫折,少交学费,进而提高成功的概率,加快进步的步伐,缩短与先进的距离。创新和发展更需要学习借鉴,而学习借鉴本身也是一种创新和发展,只有学习别人长处才能弥补自己的短处。只有敢于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站在更高的起点上登攀,才能在更新的领域中有所突破。

第二十七节择师而从——找对老师终身受益

“莫便乎近其人。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

——荀子

荀子一生非常重视向良师益友学习,以此来培养自己高尚的思想品德。荀子认为,学习圣贤之道最方便的办法是能够接近贤人,以贤人为楷模和榜样,处处向贤人学习,之后才是去学习那些礼法条文。荀子说,如果一个人不愿接近贤人,爱慕贤人,向贤人学习,又不能学习礼法,以礼法约束自己,那么他不过是学了些杂乱的知识,会训释《诗》、《书》的句子罢了。这种人一辈子不过是“陋儒”而已。我们由此可见,荀子的《劝学》,主旨并不是只讲文化知识的学习,包括着重阐发对思想道德与修养的提升。

在先秦诸子中,荀子提倡尊师,对师道问题的论述也最系统、详明。他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可以说是荀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次把教师与天、地、君、亲并提,并把能否做到尊师重傅提到关系国家兴衰的高度来,加以论述。

荀子认为,为人之师是崇高而伟大的职业,只有儒者和君子圣人才能承担。按现在的话来说,师者是以礼义来教化士农工商的职业工作者。

择良师而从,事半功倍。连鸟儿也会选择理想的树木作为自己栖息的地方。人也应该选择那些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的好老师,求学。

南方有一种鸟,习惯编织羽毛作窝,窝很牢固,却把它系在嫩芦苇上,导致风一吹就坠落了,把准备孵小鸟的蛋全部摔烂。而西方有种叫“射干”的植物,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并不是因为树干长得高,是它生长的位置高。让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让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也不能变白了,有一种植物兰槐的根叫香艾,可一但浸入臭水里,

味道会让人避之不及,这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的发臭了。所以人们在选择居住地时要选择好的环境,人们交朋友时要选择有道德的人,这样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古人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早在三国的时候这句话就被所有的名人义士所牢牢谨记,从而也因为这句话,让很多文才武将选择了英明的君主而达到了自己所要追求的济世境界,他们后来或名留青史,或让人世代敬仰。如诸葛亮,郭嘉,甘宁等。

俗话说“矮人看戏何所见,都是随人说短长”(清·赵冀《论诗绝句》)。学习和借鉴离不开独立思考。如果在学习中不动脑筋,一味地机械模仿,或浅尝辄止,就只会使自己永远生活在别人的背影之下,永远落后于时代的潮流后。吸取别人的长处,无非是为了弥补自己的短处。《孟子·滕文公上》曰“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是说战国时期,滕文公从楚国路经宋国时会见孟子,孟子给他讲了一些人性本是善良的道理,勉励他要以尧舜之道治理天下,还要他截长补短,发挥优势,以仁政来治理天下,这样滕国就可以成为一个强国了。滕文公听了孟子的言论却未置可否,只是微笑应付而已。所以滕国在后来的纷争中,并没有什么出色的表现。

史上,也有许多贤士因为一时选错了君主而最终沦为附庸,或成为阶下之囚,甚至最后不知所终。像田丰,沮授等。他们应该说当时是有德有才,如果遇上明主,势必能大展宏图,大有作为。只可惜一时眼拙或身不由己跟了袁绍,到最后都被无声无息地淹没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

师者,身先正也。关于老师的作用,荀子曾经做了高度的概括。荀子认为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性本恶,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化性起伪”,拔乱反正。他说:“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二是为实现礼法兼治的社会,离不开教师的“正礼”作用。荀子说:“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

宋朝有一个神童叫方仲永,相传五岁能出口成诗,可惜他的父母为人师表启蒙老师你没有做好,早早不让他进一步学习,带领他游走江湖四处卖弄,结果十三、四岁时,诗艺却大不如从前,又过几年,则“泯然众人矣”,完全销声匿迹了。这样的家长绝不可能是一位好老师。还不如历史一位普通的织妇。

当年贞明夫人一面为丈夫戴正头上的官帽,一面说:“有道是: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她所引的“良禽择木”是孔子在卫国时说过的话。有一次卫灵公寻问孔子关于布阵打仗的事,孔子是儒家,只能回答:“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意思是说,祭祀礼仪之类的事,我听说过;用兵打仗的事,我没有学过。”之后,伤了自尊心的孔子便带领学生准备离开游学栖身的卫国。学生们不知其故,孔子说:“鸟择木,无木择鸟。”此言后来演变为“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孔子认为,君子遇事之时,应看清楚,在哪才能使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大程度的运用。

师者,德才兼备也。对老师一职,荀子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他说:“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意思是说,教师必须具备这样一些基本条件:要有尊严,能够使学生们肃然起敬;还要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解说问题时表达问题条理清楚、逻辑严密、语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