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的隐私保护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近年来我国网络暴力问题研究综述

近年来我国网络暴力问题研究综述

近年来我国网络暴力问题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普及,网络暴力问题在我国日益凸显,对个体权益和社会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学者和实务界对网络暴力问题的研究逐渐深入,旨在揭示其成因、特征、危害及防治策略。

本文旨在对近年来我国网络暴力问题的研究进行综述,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以期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首先对网络暴力的定义和类型进行界定,明确网络暴力的内涵和外延。

在此基础上,综述了我国网络暴力问题的研究现状,包括网络暴力的成因分析、影响评估、防治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同时,本文也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研究方法单研究视角局限等。

通过综述分析,本文认为,网络暴力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对网络暴力行为的监管和打击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到网络暴力的防治工作中,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个人应提高网络素养和道德意识,自觉抵制网络暴力行为。

本文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包括加强跨学科研究、拓展研究视角、丰富研究方法等,以期为我国网络暴力问题的防治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网络暴力的类型与特点网络暴力作为一种新型的暴力形式,近年来在我国社会中呈现出愈发严重的趋势。

其类型多样,特点鲜明,对社会和个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类型上看,网络暴力主要包括网络谩骂、网络谣言、网络人肉搜索、网络欺凌等多种形式。

网络谩骂表现为在网络空间中对他人进行恶意辱骂、攻击,严重损害他人名誉。

网络谣言则是指通过网络平台散布虚假信息,误导公众,对他人或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网络人肉搜索则是指通过网络技术手段,非法获取并公开他人的个人信息,侵犯他人隐私权。

网络欺凌则主要表现为在网络空间中对他人进行恶意恐吓、威胁,造成他人心理压力。

从特点上看,网络暴力具有匿名性、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等特点。

匿名性使得网络暴力行为者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从而逃避法律和道德的制裁。

社交网络环境下的隐私保护问题研究

社交网络环境下的隐私保护问题研究

社交网络环境下隐私保护问题研究【摘要】社交网络是目前研究热点, 正影响着大家日常生活方法、工作习惯及思索模式, 但现在社交网络在搜集、存放和使用个人信息和敏感数据过程中面临着很多隐私泄露风险。

本文分析了社交网络中隐私保护所面临技术挑战, 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社交网络隐私保护信息一、引言伴随互联网普及, 围绕用户和用户关系社交网络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

社交网络是为用户提供信息分享和信息交流平台, 关键关注用户爱好、行为、功效等社会关系。

这些社会关系是有向, 如博客中关注关系, 不一样方向传达了不一样爱好信息。

社交网络中通常都要求使用真实资料注册, 包含姓名、邮箱、手机号等个人信息和敏感数据。

首先, 搜集和利用这些数据含有巨大商业和科研价值;其次, 在存放与挖掘这些敏感数据过程中, 可能会产生个人隐私泄露风险。

所以在大数据时代, 社交网络隐私保护成为信息安全与数据挖掘领域一个研究热点。

二、社交网络潜在威胁与隐私类型社交网络包含社会个体组员和网络个体组员之间联络, 是一个复杂网络结构, 其目是实现虚拟社交行为和社会经验等信息共享。

社交网络是利用图结构来模拟现实社会中组员关系, 其中, 节点表示社会个体组员, 边表示组员之间社会关系或交往活动。

隐私信息可能会包含社交网络中各类元素, 如节点、边、图性质等。

比如: 假如两个人之间亲密关系不期望他人得悉, 那么她们之间联络频率就是个人隐私。

在社交网络中, 潜在隐私信息含有广泛类型, 所以, 可能隐私泄露方法复杂多样。

采取传统关系数据隐私保护技术不能确保社交网络数据安全, 原因是已经相关系数据隐私保护方法针对是数据库中存在每条统计属性值, 没有考虑挖掘得出网络中节点之间相关性、图结构、节点位置等相关信息。

假如不能保护好社交网络中大量数据, 被恶意人员加以利用话, 会侵害到用户个人隐私。

社交网络中隐私有很多个, 依据拟保护信息不一样类型, 能够将其隐私保护问题划分为空间地理位置信息隐私保护、个人身份信息隐私保护、个体之间关联信息隐私保护等。

网络空间安全综述

网络空间安全综述

网络空间安全综述网络空间安全综述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网络空间安全问题的日益凸显。

网络空间安全是指通过各种措施,保证网络系统、网络数据和网络应用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网络空间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网络空间安全关乎每个人的个人信息和隐私安全。

在如今数字化的时代,人们通过网络进行各种活动,包括购物、社交、金融等。

个人信息被传输和存储在网络中,如果没有足够的安全保护措施,这些个人信息就有可能被黑客窃取或滥用。

其次,网络空间安全涉及到国家和政府的安全利益。

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它不仅关乎国家安全,还涉及到经济、国防和社会稳定。

网络攻击、信息泄露等安全问题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和危害。

再次,网络空间安全是企业和组织的核心利益。

现代商业活动已经与互联网紧密结合,企业通过互联网进行销售、推广、沟通等各项业务活动。

网络空间安全问题的出现可能导致企业业务中断、商业机密泄露、品牌声誉受损等严重后果。

网络空间安全问题的种类繁多。

首先,网络攻击是网络空间安全的主要威胁之一。

网络攻击者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入侵他人的计算机系统或网络,窃取有价值的信息、破坏系统运行、散播恶意软件等。

网络攻击手段多种多样,包括病毒、蠕虫、木马、钓鱼等。

其次,网络间谍活动对网络安全构成了威胁。

各国之间进行网络间谍活动是常见现象,利用网络技术获取和窃取他国的机密信息,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再次,信息泄露也是一个严重的网络安全问题。

在互联网上,各种类型的信息被大量传输和存储,如金融信息、个人数据、商业机密等,一旦这些信息泄露,就会给个人和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和困扰。

最后,恶意软件(如病毒、木马、蠕虫等)的传播也是网络安全问题的焦点。

恶意软件可以通过邮件、下载、浏览网页等方式传播,一旦感染计算机系统,可能导致数据丢失、系统瘫痪、个人隐私泄露等问题。

为了保障网络空间安全,各国和组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网络安全攻防技术研究综述

网络安全攻防技术研究综述

网络安全攻防技术研究综述摘要:网络安全攻防技术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

本文通过研究和总结现有的网络安全攻防技术,对其进行了综述和分析。

文章从网络攻击的类型、攻击者和目标、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网络安全防御技术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

最后,本文对未来的网络安全攻防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1. 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社会变得越来越依赖于网络。

然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许多安全隐患和威胁。

网络安全攻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成为了保护网络安全的关键。

本文旨在总结和分析现有的网络安全攻防技术,以期为今后的网络安全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2. 网络攻击类型网络攻击是指以非法手段侵犯网络系统的安全,目的是获取或破坏数据、信息和资源。

常见的网络攻击类型包括:计算机病毒、木马、网络钓鱼、拒绝服务攻击(DDoS)等。

这些攻击手段多种多样,攻击者可以通过利用系统漏洞和社会工程学手段来实施攻击。

3. 攻击者和目标网络攻击者可以是个人、组织或国家,他们有不同的动机和目标。

个人黑客可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或获取不正当利益,而组织和国家可能是出于商业或政治目的进行攻击。

网络攻击的目标也多种多样,包括企业的商业机密、个人的隐私信息和政府的重要网络系统等。

4. 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为了更好地理解网络安全威胁,我们需要了解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类型。

恶意软件是指通过植入病毒、蠕虫或木马等恶意代码来感染计算机系统的软件。

网络钓鱼是指攻击者假冒合法的机构或个人,诱骗用户泄露个人敏感信息。

拒绝服务攻击(DDoS)是指攻击者通过使网络或系统过载,使正常用户无法访问服务。

5. 网络安全防御技术网络安全攻防技术包括各种方法和手段来预防、检测和应对网络攻击。

其中,防火墙是最常见和基本的网络防御工具,它可以监控和控制网络流量。

入侵检测系统(IDS)和入侵防御系统(IPS)是用于监测和阻止恶意网络流量的技术。

网络加密技术可以保护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我国公民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问题分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3300字》

《我国公民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问题分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3300字》

我国公民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问题分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1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1课题背景从十多年前的2G网到如今正在普及的5G网的一个升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带给人们日新月异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发现已然到来。

既给国家治理提供了新技术,为公民获取各种信息提供了更加便利的途径,但也因其庞大的数据量及其快速的流通速度等特点给公民的网络隐私造成严重的泄露问题,从而引发人们忧虑和深思。

1.2研究意义多方面分析和研究我国公民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问题,对于如何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合理保护我国公民的网络隐私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此外,对促进于社会的和谐发展,生活秩序的稳定,以及公民保护个人隐私权,追求幸福安宁的生活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2文献综述2.1国外研究进展美国是一个向来注重对个人自由的保护的国家,而这种理念也体现在美国法治的方方面面,美国从建国开始就十分崇尚自由、以及对个人尊严的保护,因此美国对于隐私权的保护研究开始时间较早,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美国对网络隐私权的研究渐渐也走在世界前列。

20世纪初,美国就已经形成有体系的以行业自律为主,法律规范为辅的模式来保护个人网络隐私。

而后设立的诸如1974年《隐私法》,1980年《隐私保护法》等都对隐私保护作了更加详细的规定。

丰富和完善了美国隐私法律保护体系。

《信息自由法》的制定最初是为了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后来经过时代的发展隐私权制度也得到了发展和完善,该法又把公民的私人信息也包括在隐私权的范围内加以保护。

《隐私权法》则是对公民网络隐私权进行直接保护的法律依据,公民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公开或者不公开自己的隐私。

《有线通讯政策法》是为了保个人隐私不被有线服务商侵犯而制定的。

《在线隐私权法》则对在线1 / 5商业公司的行为进行了规范。

颁行于2001年的《儿童网上隐私保护规则》则针对13岁以下的儿童这一特定的权利主体,规定了网络服务提供商在未经监护人同意的情况下不得对13岁以下的儿童进行隐私数据的收集。

解释水平理论视角下的社交网络隐私悖论研究

解释水平理论视角下的社交网络隐私悖论研究

解释水平理论视角下的社交网络隐私悖论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社交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隐私问题也日渐凸显。

在社交网络中,用户既希望分享个人信息以建立和维护社交关系,又担心个人隐私被泄露。

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被称为社交网络隐私悖论。

本文旨在从解释水平理论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社交网络隐私悖论的内涵、成因及其影响,以期为用户提供更合理的隐私保护建议,同时为社交网络平台的隐私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将阐述解释水平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社交网络隐私悖论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分析社交网络用户的隐私关注与隐私披露行为,揭示社交网络隐私悖论的表现形态及其影响因素。

接着,本文将深入探讨社交网络隐私悖论对个体隐私保护意识、社交网络使用行为以及社交关系的影响。

基于解释水平理论,本文将提出针对性的隐私保护建议,以期帮助用户更好地平衡隐私保护与社交需求,同时促进社交网络平台的健康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深化对社交网络隐私悖论的理解,为社交网络用户隐私保护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同时也为社交网络平台的隐私政策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文献综述社交网络已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伴随着的是关于隐私问题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近年来,解释水平理论(Construal Level Theory, CLT)逐渐被引入社交网络隐私研究领域,为理解用户的隐私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研究将基于解释水平理论,对社交网络隐私悖论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提供新的启示。

解释水平理论是由心理学家提出的一种认知理论,主张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会受到心理距离(如时间、空间、社会距离和假设性)的影响,进而影响其行为决策。

在社交网络隐私背景下,用户对于隐私的认知和态度可能会因心理距离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从而产生隐私悖论现象。

目前,关于社交网络隐私悖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方面,学者们从隐私关注、隐私保护行为和隐私泄露风险等方面入手,探讨了用户在社交网络中的隐私决策过程。

网络行为研究现状一个文献综述

网络行为研究现状一个文献综述

网络行为研究现状一个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行为也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网络行为研究,作为探究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模式、心理特征和社会影响的重要领域,近年来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多个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系统梳理网络行为研究的现状,以期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本文首先对网络行为研究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网络行为的内涵和外延。

接着,从网络行为研究的理论框架、方法论、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成果等方面展开综述,重点分析当前研究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同时,本文还将关注网络行为研究在不同领域(如心理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的应用情况,探讨其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在综述过程中,本文将注重文献的质量和代表性,力求全面反映网络行为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前沿动态。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的异同点,本文试图揭示网络行为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

本文将对现有研究进行评价和展望,提出未来研究的建议和方向。

本文旨在通过系统梳理和分析网络行为研究的现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也期望能够推动网络行为研究的深入发展,为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网络时代的挑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网络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网络行为研究作为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其理论基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等。

这些学科的理论为网络行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工具,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网络行为背后的动机、过程和影响。

心理学理论在网络行为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例如,认知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个体如何处理、存储和回忆网络信息的框架。

社会心理学则帮助我们理解网络行为中的社会影响,如群体压力、从众行为等。

动机理论也可以用来解释个体为何选择某种网络行为,如寻求信息、娱乐或社交等。

社会学理论同样对网络行为研究有着重要影响。

网络与新媒体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网络与新媒体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网络与新媒体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与新媒体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探讨网络与新媒体相关研究的进展和现状,同时也回顾了相关领域的经典研究成果。

基于对相关领域的文献综述,本文分析了网络与新媒体在社交媒体、传播学、教育和政治等方面的应用情况,并总结了现有研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和研究趋势。

一、网络与新媒体在社交媒体领域的应用社交媒体作为网络与新媒体的重要应用领域,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我们发现社交媒体在个人交流、网络营销和品牌形象塑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社交媒体也带来了信息传递的便捷性和信息效应的广泛影响。

然而,社交媒体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信息过载、言论自由和信息安全等问题,这些问题也成为未来社交媒体研究的热点。

二、网络与新媒体在传播学领域的应用传播学作为一个跨学科领域,早已将目光聚焦在网络与新媒体的研究上。

通过对传播学领域相关文献的综述,我们发现网络与新媒体在传媒效果、信息可靠性和舆论影响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新媒体技术也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如大数据分析和网络实验等。

然而,网络与新媒体也给传播学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信息真实性、隐私保护和数据使用等,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三、网络与新媒体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教育领域一直在探索网络与新媒体的应用,通过文献综述我们可以看到网络与新媒体在课堂教学、远程教育和终身学习等方面的广泛应用。

新媒体技术为教育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工具,如在线课程、教育游戏和电子书等。

然而,教育领域的网络与新媒体应用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数字鸿沟、教育不平等和技术依赖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得到关注和解决。

四、网络与新媒体在政治领域的应用政治领域也受益于网络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我们可以看到网络与新媒体在选举、政治参与和舆论监督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国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研究

我国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研究

我国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研究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二、网络隐私权概述 (6)2.1 网络隐私权的定义 (7)2.2 网络隐私权的内容 (8)2.3 网络隐私权的法律属性 (9)三、我国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现状分析 (11)3.1 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 (12)3.2 相关部门职能的履行情况 (13)3.3 公民网络隐私权保护意识的分析 (15)四、我国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 (16)4.1 法律法规的滞后性 (17)4.2 执法力度不足 (19)4.3 网络服务提供商的责任不明确 (20)4.4 公民自我保护意识的薄弱 (21)五、我国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完善建议 (22)5.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23)5.2 加大执法力度 (25)5.3 明确网络服务提供商的责任 (26)5.4 提高公民自我保护意识 (27)5.5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28)六、结论 (29)6.1 研究成果总结 (30)6.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1)一、内容概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隐私权已成为当下社会亟待关注的问题。

网络隐私权是指个人在网络环境中对其个人信息、行为习惯、网络活动等享有保护其不被他人侵犯的权利。

虽然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完善,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将对我国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现行法律体系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本文将概述网络隐私权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法律中的地位,对我国现行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法律法规进行梳理,包括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多个层面。

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法律的优点,如立法层次较高、覆盖面较广等;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如法律规定不够明确具体、执法力度不足等。

针对现有法律体系的不足,本文将提出完善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法律的建议。

包括: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层次,确保法律规定的明确性和可操作性;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率,严厉打击侵犯网络隐私权的违法行为;强化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公众的网络隐私权保护意识;以及推动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跨境网络隐私权侵权问题。

隐私保护中K_匿名模型的综述

隐私保护中K_匿名模型的综述

black 64/09/27 F 94139 single
obesity
பைடு நூலகம்
white 64/09/27 F 94139 single chest pain
white 64/09/27 F 94141 window short breath
表 2 非“匿名化”的公开数据表
Name Address
City
为 了 解 决 以 上 3 种 方 法 的 不 足 , 1998 年 Samarati P 和 Sweeney L[15, 16]提 出 K- 匿 名 技 术 , 它 要 求 公 布 后 的 数 据 中 存 在 一定数量的不可区分的个体, 使攻击者不能判别出隐私信息所 属的具体个体, 从而防止了个人隐私的泄密。K- 匿名自提出以 来, 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国内外很多学者都从不同层面 研究和发展了该技术。2001 年, Samarati P[15]采用泛化和隐匿技 术实现 K- 匿名来保护个体隐私信息, 并给出了 K- 最小匿名化
t7 black 64/0*/** F 941** never- married obesity
2.1 K- 匿名定义
定 义 1( 准 标 识 符) 给 定 实 体 集 U、实 体 表 T( A1, A2, … , An) , fc: U→T 以及 fg: T→U′, 其中 U"U′。表 T 的 准 标 识 符 QI ( Quasi Identifier) [9]为 属 性 组( Ai, … , Aj) ,( Ai, … , Aj) "( A1, A2, …, An) , 其中#pi∈U 且满足 f(g f(c pi) [QI]) =pi。
为了解决该问题, 人们提出了 K- 匿名模型。

个性化位置隐私保护技术综述

个性化位置隐私保护技术综述

个性化位置隐私保护技术综述1. 个性化位置隐私保护技术概述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位置信息服务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随之而来的是对个人位置隐私保护的关注度日益提高,个性化位置隐私保护技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旨在平衡用户位置信息的共享需求与隐私保护之间的矛盾。

个性化位置隐私保护技术的核心在于通过一系列算法和策略,对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进行脱敏、加密和处理,从而在确保用户便利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用户的隐私安全。

这些技术通常包括基于位置的多因素认证、基于地图的遮罩技术、基于概率的隐私保护算法等。

基于位置的多因素认证是一种常见的方法,它结合了用户的位置信息和其他生物特征(如指纹、面部识别等),以增强身份验证的可靠性。

而基于地图的遮罩技术则通过掩蔽或模糊处理用户所在位置的精确坐标,来降低位置信息被泄露的风险。

基于概率的隐私保护算法则是一种更为高级的方法,它通过随机化和扰动技术,使得攻击者难以准确推断出用户的位置信息。

个性化位置隐私保护技术是当前解决位置隐私保护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位置信息服务将更加安全、便捷,同时也更加注重用户隐私的保护。

1.1 个性化位置隐私保护技术的定义地理位置隐私保护是指通过技术手段,防止未经授权的用户获取、使用或泄露他人的地理位置信息。

这些信息可能包括用户的经纬度、海拔高度、附近设施等。

地理位置隐私保护技术可以帮助用户确保他们的行踪不被恶意追踪,从而保护个人隐私。

行为轨迹分析是指通过对用户在网络环境中的行为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和挖掘,以预测用户可能的行为模式和兴趣爱好。

这种技术可以用于广告定向、推荐系统等场景,但同时也可能导致用户位置信息的泄露。

行为轨迹分析技术需要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应用。

位置模糊化技术是指通过对原始位置数据进行处理,使其无法直接识别具体位置的技术。

可以通过对经纬度数据进行加密、扰动等操作,使得攻击者无法准确推断出原始数据的真实位置。

网购平台个人信息安全研究文献综述

网购平台个人信息安全研究文献综述

网购平台个人信息安全研究1.前言网购在带给人们丰富的商品和便捷的服务的同时,也带来了个人信息安全的问题。

现代社会,尤其是在网购环境下,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具有了商品化的性质。

对于任何一个商家来说,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可以说都是一笔无形的财富。

谁拥有了更多的消费者信息,谁就有可能获得更大的市场和发展。

因此,一些商家就会利用网络平台的虚拟性、及时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借助信息技术对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进行收集、利用、传输。

孟利兵认为在网购过程中,电子商务网站会收集消费者在注册、浏览、订单填写及支付过程中所留下的信息,商家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得出如不同消费者的喜好、对相关商品的评价等信息促使其做出相应的调整,生产或采购更多对路的商品,推动其自身更好的发展。

这些都体现出了消费者个人信息对商家的价值。

但也正是由于消费者个人信息对商家的巨大价值,使一些商家和个人对消费者个人信息进行不合理的收集和使用,从中牟取暴利,给消费者带来损害。

个人信息安全及保护问题已经成为互联网的社会信息化带来的最大困扰之一,给网民的购物安全及财产安全造成了直接的威胁。

(孟利兵,2015)2.网购平台个人信息安全的相关概念网购包括以下两种形式:B2C(Business to Customer)及 C2C(Customer to Customer)。

B2C 与 C2C 是电子商务中的概念,B2C 中的B是 Business,意思是企业;2 则是 to 的谐音;C是Customer,意思是消费者。

所以 B2C 是企业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模式。

这种形式的电子商务一般以网络零售业居多,主要是利用互联网开展在线销售活动,即企业与个人进行交易,如天猫商城。

在 B2C 模式下,个人信息的控制人便是企业。

C2C 即是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交易,比如一个消费者有一台电脑,通过网络进行交易,把它出售给另外一个消费者,此种交易类型就称为 C2C 电子商务,如淘宝网。

社会网络数据发布隐私保护技术综述

社会网络数据发布隐私保护技术综述
Ab s t r a c t : Th i s p a p e r s u r v e y s t h e s t a t e o f t h e a r t o f p r i v a c y p r e s e vi r n g f o r p u b l i s hi n g s o c i a l n e t wo r k d a t a . Fi r s t , t h e r e s e a r c h b a c k g r o u n d
刘向 宇 ,王 斌 ,杨 晓 春
( 东北大学 信息科 学与工程 学 院, 辽宁 沈 阳 1 1 0 8 1 9 )
通 讯作 者:王斌, E — ma i l : b i n wa n g @ma i l . n e u . e d u . c n , h t t p: / / www. n e u . e d u . c n
o f p r i v a c y p r e s e r v i n g f o r s o c i a l n e t wo r k d a t a i s p r e s e n t e d . Th e n, f o u r i mp o r t a n t a s pe c t s o f p r i v a c y p r e s e r v i n g or f s o c i a l n e t wo r k d a t a a r e
o r g . c n / l O 0 0— 9 8 2 5 / 45 1 1 . h t m
英文 引用格 式: L i u X Y , Wa n g B , Y a n g X C . S u r v e y o n p r i v a c y p r e s e vi r n g t e c h n i q u e s f o r p u b l i s h i n g s o c i a l n e t w o r k d a t a . R u a n J i a n X u e Ba o / J o u ma l o f S o f t wa r e , 2 0 1 4 , 2 5 ( 3 ) : 5 7 6 - 5 9 0( i n C h i n e s e ) . h t t p : / / www. j o s . o r g . e n / 1 0 0 0 - 9 8 2 5 / 4 5 1 1 . h t m S u r v e y o n Pr i v a c y P r e s e r v i n g T e c h n i q u e s f o r Pu b l i s h i n g S o c i a l Ne t wo r k Da t a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内外研究综述范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内外研究综述范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内外研究综述范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从20世纪中叶开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发展,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最重要的技术领域之一。

国内外学者们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也日益深入,不断推动着这一领域的发展。

本文将综述国内外关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人工智能二、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国内外学者们在物联网技术领域的研究中,提出了各种创新的理论和方法,推动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

国外的物联网技术主要应用于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领域,融合了传感技术、通信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多方面的技术。

国内的物联网技术发展也日益活跃,各种创新应用不断涌现,为我国的工业生产、城市管理等方面带来了巨大改变。

三、大数据技术大数据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另一个研究热点。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为决策者提供了更准确的数据支持。

国外的大数据技术主要应用于金融、医疗、电商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国内,大数据技术也获得了快速发展,各种大数据平台和工具不断涌现,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公共管理等方面提供了强大支持。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领域,国内外学者们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众多重要成果。

希望未来国内外的研究者们能够继续积极探索,共同推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发展。

【字数满足要求,结束撰写】。

第二篇示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门涉及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学科,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影响。

本文将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探讨其发展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在过去几十年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国内外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在该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在人工智能领域,美国的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一流院校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他们在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文献综述报告中的重点研究领域

文献综述报告中的重点研究领域

文献综述报告中的重点研究领域引言:文献综述报告作为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某一领域的研究动态、发展趋势以及未解决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六个方面展开论述,分别为:生物医学领域、环境科学领域、教育心理学领域、信息技术领域、经济学领域和社会学领域。

通过对这些领域的重点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学者提供参考,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发展和科研进步。

一、生物医学领域1. 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详细论述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的原理、发展历程和应用情况,包括基因编辑在疾病治疗、基因组学和农业等方面的应用。

2. 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综述肿瘤免疫治疗的基本原理、主要方法和前沿研究,重点关注肿瘤免疫抑制剂的研发和肿瘤免疫细胞治疗的前景。

二、环境科学领域1. 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综述气候变化对全球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讨论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如减排、适应性措施和国际合作等。

2. 新型环境污染物的监测与治理论述新型环境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重点讨论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监测和治理措施,如大气污染物、塑料微粒和农药残留等。

三、教育心理学领域1. 学习动机的研究与应用综述学习动机的各种理论和模型,讨论学习动机对学习成绩、学习焦虑和学习满意度等方面的影响,以及提高学习动机的方法和策略。

2. 个体差异对教育成果的影响详细探讨个体差异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包括智力、性别、家庭环境、文化背景和学习风格等方面的影响,提出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教学策略。

四、信息技术领域1. 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综述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诊断、个性化治疗和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情况,包括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

2. 数据隐私与信息安全的保护论述数据隐私和信息安全在数字社会中的重要性,详细介绍信息加密、身份认证和防御策略等方面的研究内容和技术手段。

五、经济学领域1. 新兴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挑战综述新兴市场经济的特点、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分析政府政策、企业竞争力和国际环境等因素对新兴市场经济的影响。

关于网络欺凌的研究综述

关于网络欺凌的研究综述

三、校园欺凌的成因
2、家庭因素:家庭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情感支持等因素也会影 响孩子是否会成为欺凌的受害者或实施者。
三、校园欺凌的成因
3、社会因素:社会文化、媒体影响、社区环境等也会对校园欺凌产生影响。 例如,媒体对暴力和攻击行为的过度渲染可能会使年轻一代更容易接受和模仿这 些行为。
四、校园欺凌的干预
四、校园欺凌的干预
5、社会支持:社会各界应共同参与解决校园欺凌问题。政府机构、社区组织 和非政府组织可以提供支持和资源,帮助学校和家庭应对校园欺凌。
五、结论
五、结论
校园欺凌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的问题。理解其概念、成因和现有的干预策 略对于预防和处理这一问题至关重要。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如何制定更全面、更 有效的干预策略,以保护每一个学生的安全和健康成长。通过不断提高对校园欺 凌的认识和教育水平,我们能够为所有的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平等和尊重的学习 环境。
2、网络欺凌的原因和动机
2、网络欺凌的原因和动机
网络欺凌的原因和动机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因素:一些网络欺凌者存在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通过网络进行宣 泄和寻求安慰;
2、网络欺凌的原因和动机
(2)社会因素:部分网络欺凌者受到家庭、学校或职场等环境中的负面影响, 通过网络进行报复或发泄不满;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研究机构开始区块链技术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应用。 研究内容包括区块链技术的安全性、效率、去中心化等方面。然而,仍存在一些 问题,如性能瓶颈、隐私保护等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四、区块链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四、区块链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1、去中心化:未来,区块链技术将更加注重去中心化,以实现更加公平、透 明的网络环境。

【《浅析大数据时代公民隐私权的保障》开题报告1300字】

【《浅析大数据时代公民隐私权的保障》开题报告1300字】
开题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
年级
班别
联系
方式
电话
指导教师
姓名
邮箱
论文
题目
浅析大数据时代公民隐私权的保障
开题申请:(包括选题的意义与目的、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论文提纲、参考文献等)
选题的意义与目的:现如今信息网络技术发展迅速,人类社会已经身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用手机应用、网络购物、浏览网站、发朋友圈等我们日常生活经常地行为无时无刻都在透露着我们的个人信息,相应的手机应用,网站、购物平台也时刻收集着我们的个人信息,我们隐私被泄露的风险也日渐提高,个人信息、网络隐私保护的重要也日渐突出,但现在相应的保护制度还不完善,民众权利意识觉醒还不彻底。如何在这网络大数据的背景下更好的保护我们的隐私权是我们现下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
在网络隐私权保护问题上,崔华强在《网络隐私权利保护之国际隐私法研究》这一专著中创新性的提出了建立一个涉外民事保障体系,全方位、多角度、整体系统地对网络隐私权利进行保护。吴亮出版的《网络时代的个人隐私权及行政法保障》一书中探究了如何从行政法上寻找在网络时代隐私权所受到的新型侵害的保护模式。申琦在《中国网民网络信息隐私认知与隐私保护行为研究》这一专著中通过实证研究法对中国网民网络信息隐私认知、网络信息保护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网站网络隐私保护政策进行了调研。
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案例研究、对比研究等方法,对大数据下的隐私权保护进行研究分析。通过案例以及理论分析,发现隐私权保护制度或者说是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目前存在的漏洞,进一步地提出相关完善建议、制度措施,更好地完成立法目的。
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网络隐私权定义研究上有,以殷丽娟为代表的从广义角度定义网络隐私权,在他的《专家谈履行网上合同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护网上隐私权》一文中将网络隐私权定义为“公民在网上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也指禁止在网上泄漏公民相关的敏感信息,如图像、事实及诽谤的意见等等。”有些学者主张网络隐私权是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传统意义的隐私权进行侵犯,譬如吴歧春在他所写的《艳照门后的网络之殇网络隐私权侵权》中认为通过网络侵害他人的隐私权,是一种特殊侵权行为。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模式文献综述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模式文献综述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模式文献综述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互联网技术迅速开展,计算机在民众中得到普及,我国的网民数量也迅速增加到今天的5.13亿左右。

由于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开展,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网络影响力的增加,我国公民和网民越来越多的通过网络表达对公共事件的看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虽然我国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关于网络治理的相关问题我国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

从总体上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政府网络治理的开展现状分析。

从文献中,我们发现网络治理越来越受到政府重视。

当前,加强执政能力建立、提高执政水平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加强舆情信息工作、建立舆情信息机制。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就如何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和掌控能力方面提出了三点明确要求;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平安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以及“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建立,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立、运用、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

〞如在谢金林的?网络舆论的政府治理: 理念、策略与行动?、?网络空间政府舆论危机及其治理原那么?、郑曙村和张勇的?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政府治理?、刘良的?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政府治理模式变迁?、姚引良.刘波和汪应洛的?网络治理理论在地方政府公共管理实践中的运用及其对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等文章中都详细阐述了政府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方法及策略,表达出政府对网络治理的重视。

但在网络治理如火如荼开展的背后也存在写缺乏与缺陷。

根据近两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统计数据看,2021年排名前20位的网络热点事件中,与政府直接相关的有15件,负面事件有14件,占政府事件总数的93%;2021年排名前20位的网络热点事件中,与政府直接相关的负面事件6件,占政府事件总数的75%。

说明当前网络热点事件往往反映的是政府的负面信息,直接影响了政府公信力及领导干部的形象。

ICT环境下个体隐私感知与保护行为研究

ICT环境下个体隐私感知与保护行为研究
2 0 1 3 年 第1 期
/ I C T环 境 下 个 体 隐 私 感 知 与 保 护 行 为 研 究/
I C T 环境 下个体 隐私 感知 与保护行为研究
侯 瑾 任 利 成
太原 0 3 0 0 2 4) ( 太原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要 :信 息通讯技 术 ( I C T)的迅速发展使得人 们可 以通过微博 、 即时通信软件 ( I M )、手机 终端应用
简单 的手 机通讯号码 就能够查 询到对方 的社交 网络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碎 片信 息 ,而是 全面 的、完 整的 、关联 性强 的个体信
号 ,继 而在 其 社 交 网络 或 者其 他 应 用 中 ,获 取更 多 息 。人 们在享受 科技进步 带来 的便利 的同时 ,也 为个 的个体信 息 ,包 括年龄 、学 历 、照 片 、工作情 况 、家 体 隐私信息安全感到担忧 。
达 到4 . 1 5 亿 ;微 博用 户 年增 长率 为2 9 6 %;手机 应用 或 被人盗取 后牟取暴利 的链条 。如今 ,在 信息通讯技
使用 年增 长率最 高依 次为微 博 ( 5 2 . 2 % )、即时通信 术 的网络 环境下 ,各 式各样 的手 机应用软件 、即时通
( 4 4 . 2 % )、手机社 交 ( 3 5 . 7 %) 】 。 以上数 据表 明 ,
科 学 与 管 理 0
/ 发 展 战 略/
传统环境下相 比,由于I C T 环境的开放性 ,个体隐私信 用过程 中 ,个体 会通过软件构 建虚拟的关系 网络 ,并 息泄露 的可能性也 愈大 ,个体 隐私信息安全 已经 成为 与朋友进行聊天 ,信息会被记 录下来 ,而且通过个体
社会 的关注焦点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bi igm ycuep t t r ayl k B teerho r et gue r ayhs ut t td T ip pr uvydad u lhn a as o ni p vc a . u sac npo c n sr i c a s s r . hs ae ree n s e a i l e r t i pv j ae s
罗亦军 ,刘
成都 6 0 5 ) 10 9 摘 要 :某 些 网站将 匿名 处理后 的社 会 网络数 据公 开发布 , 或者 提供 给科研 机 构 、 学或 者 其他 组 织和 个 人使 大
强 ,王

(. 1 重庆 大学 输配 电装备 及 系统安 全与新技 术 国家重点 实验 室 , 重庆 4 0 4 0 0 4;2 成 都理 工 大学 网络教 育学院 , .
用, 而这 些数 据往 往侵犯 了用户 的隐私 , 有 关社会 网络 中个人 信 息 安 全 和 隐私 保 护 的研 究却 处 于起 步 阶段 。 但
综述 了 当前在 线社会 网络 的研 究成 果 , 主要就 社会 网络及 其 隐私漏 洞 、 息 泄露 、 信 再识 别攻 击 、 集攻 击 、 理攻 聚 推

了巨大的商业 成就 和社会 影 响 , 给相关 群体 带来 了新 的挑 也
战。由于用 户数量 巨大 , 量的个人 信息 在 网络上 随处可 及 , 大 使用者的个 人隐私是 否得 到安全保 障显得 至关重要 。很多研
d i1 . 9 9 ji n 10 —6 5 2 1 .0 0 1 o :0 3 6 /.s . 0 13 9 .0 0 1 .0 s
Ov r i w fp o e t g u e rv c n s c a ewo k e ve o r t c i s r p ia y i o i ln t r s n
Ab t a t S me s c a ew r i sp b ih a o y z d s c a n t r aa frs e ilp r o e .Ho v r u h k n f aa s r c : o o iln t o k st u l n n mie o il ewo kd t p c a u p s s e s o we e ,s c id o t d
近年来 , 各种在线社会 网络产 品被引入 因特 网 , 随之带来
著 名研究是 16 97年米尔 格拉姆 ( l a 的连锁 信实验 和六 Mirm) g 度分 隔理论 (i dges f eaai , s ere prt n 也称 为六度空 间理论 、 x os o 小 世界现象 ) 。实验 中, 米尔格拉 姆要求 来 自美 国 中部堪 萨斯州 和内布拉斯 加州的志愿者将一 封信转 交给美 国东北 波士顿 的
L O Y - n , I i g ,WA G Y U iu LU Qa j n N u
( . tt KyL brtyo o e rnmso qim n &跏 抛 eui n e eh ooy C ogigU i rt, hn q g4 0 4 1Sae e a oao r fP w rTa s iinE u et s p m ScryadN w Tcnlg , hn q nv sy C og i 0 04, t n ei n C ia . oeeo N tokE uai C eg uU i r o ehooy hn d 10 9 hn ) hn ;2 C lg e r d ctn, hnd nv s f Tcnl ,C eg u6 0 5 ,C ia l f w o e g
atc t k,ma s a a k,lg c atc a s f c o i t k,ec h ril r d t r d c tr r n sa d p it d o tsu y d r cin rt e s ca a t .T e at et e o p e itf u ete d n on e u t d i t sf h o il c i u e o o n tok . ew r s Ke r s s ca ewo k ;I t me ;p v c r tc in;at c y wo d : o iln t r s n e t r a y p o e t i o t k a
ds us e x si gr s a c n p v c r tc in i o i ln t r sa d isp v c e k,i f r ain e ea in,r i e tfc t n ic s d e itn e e r h o r a y p oe to n s ca ewo k n t r a y la i i n om to r v lto e d n i ai i o
22 第1 0 0年 第 1 7卷 1 0期 0月
. 计 算 机 应 用 研 究
Ap l ai n Re e r h o o u e s p i t s a c f C mp t r c o
Vo _ 7 No 1 l2 . 0 0c . 2 0 t 01
社 会 网 络 的 隐 私 保 护 研 究 综 述
击等进行 了分 析 , 并对今 后 的发展提 出 了预测 , 为社会 网络 的科研 指 出 了可行 的研 究 方向 。
关 键 词 :社 会 网络 ; 互 联 网 ; 隐 私 保 护;攻 击
中图分类 号 :T 3 3 4 P 9 .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编 号 :10 —6 5 2 1 ) 0 30 - 4 0 1 3 9 (0 0 1 . 6 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