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著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谈谈异化概念与理论。
答案要点:“异化”在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异化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的创造物与人相脱离、相独立,反过来奴役人、支配人。
哲学上的异化是指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己的力量。
黑格尔用以说明主体与客体的分裂、对立,并提出人的异化。
马克思认为,异化是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其产生的主要根源是私有制,最终根源是社会分工固定化。
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制度下,劳动不是普通的劳动,而变成异化劳动,人丧失能动性,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甚至畸形发展,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达到最严重的程度。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简称为异化理论,他的异化劳动的出发点是“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异化劳动理论包括四个基本规定:
第一,工人同他们劳动产品相异化。
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劳动产品应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和确证,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产品却同劳动者相对立: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就越贫穷,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劳动的现实化表现为非现实化,劳动产品反过来成了统治工人的力量。
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他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
也就是说,“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
马克思这一论述可以看作是对异化劳动的基本概括。
第二,工人同他的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
异化不仅表现在劳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和劳动过程中。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的聪明才智和肉体力量都体现在劳动产品上;通过这种活动,人的智慧和体力都获得了发展,同时劳动者还在劳动实践中感到一种创造的幸福和愉悦,劳动是人的本质,是人的内在需要的实现。
但是,在异化劳动中,劳动的性质则完全改变:“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劳动的异己性完全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它强制一停止,人们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
”这就是说,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从人的内在需要变成了外在的、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劳动不是人的需要,而是一种满足资本家追逐利润的目的手段;是一种被迫强制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不属于劳动者自己,而属于别人,甚至在劳动过程中连他本人也不属于他自己,而属于别人。
这种异化劳动的直接结果就是“工人的劳动活动是不依赖于他、不属于他、转过来反对他自身的活动”,也就是工人丧失了自己的人性(自我异化)。
第三,工人同他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这里说的“自由”,是指人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是指人能“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的能力;而“自觉”则是指摆脱了本能冲动和肉体需要的状态以后,能在理性支配下自愿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状态。
然而异化劳动则使人的自由自觉的特性丧失,变成了像动物一样的生存。
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的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马克思在这里借用费尔巴哈的术语并加以改造,认为人是“类存在物”,并指出,人的劳动实践根本上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劳动的异化,人的自由活动、自觉活动的类本质就被贬低为维持自己肉体生存的手段,人的生活降低到动物的水平,从而使人丧失了自己的类本质。
第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马克思认为:“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的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
”这就是说,产品、劳动及人的本性的异化,必然导致人与人的异化,马克思实质上把阶级对抗的存在看作是人同人相异化,他把这种阶级分化叫做人与人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劳动产品和劳动过程的异化,必然给另一个人带来享受和欢乐,这个跟劳动格格不入的、统治工人的异己力量,就是资本家阶级。
在这里,马克思已认识到:生产中的物质关系实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形式上表现为物的异化、劳动的异化,归根到底是人同人相异化,异化劳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
以上四个的异化之间有着必然的逻辑关系:第一个异化是直接的经济事实,第二个异化是前一个异化的深入,第三、四个异化是前两个异化的结果。
马克思还分析了异化劳动与私有制的关系,他认为异化劳动同私有制有内在的联系:从起源上看,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产生的根源;从既成状态上看,二者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在国民经济学那里,私有财产是(占有他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而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首先是他人异化劳动的结果。
“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
”劳动异化的性质是由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所决定的。
“工资是异化劳动的直接结果,而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
”
2、论社会主义的本质。
答案要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指社会主义制度特有的根本属性,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主要标志。
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既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也是我们正确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依据。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邓小平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人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为基础,总结建国几十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特
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丰富的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在科学社会主义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概念,并作了完整的论述。
1980年,邓小平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一概念,1986年9月,邓小平在回答美国记者关于“致富光荣的口号同社会主义的关系”时说:“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这两大原则是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
1992年初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完整的表述和科学的概括,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又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
这一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同时又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
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的创造,也是他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具有更高概括性范畴的重要原因。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述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这两个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建设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的统一,建设社会主义的手段和价值的统一。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各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缺一不可,构成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解放生产力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前提,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没有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将失去物质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就是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最根本的经济特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最根本的体现。
3.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在理论上,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第二,在实践上,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道路。
3、论马克思主义是立场、观点与方法的统一。
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就是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高度统一。
(1)立场(价值目标):通过无产阶级的解放实现全人类解放,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永恒主题。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共产主义的学说,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开创性之所在。
马克思主义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从其阶级属性上讲,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2)根本观点: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从文明的内在分裂来理解)等观点是其根本观点。
(3)根本方法:实事求是和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
辩证法思维方法、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等诸多方法都是其具体方法。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源于它的方法论。
坚定维护和发展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对资本主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批判态度、坚定不移地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之所在。
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体现,三者统一于社会实践,实践是三者统一的基础和中介,而三者也正是在实践中、在同一切旧的理论的斗争中,达到了高度统一:立场是观点和方法的可靠基础,观点和方法是立场的生动体现,只有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
4、如何理解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答案要点:“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这是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起点,异化劳动是以人的本质的抽象的预设为基础,人的自由自觉活动被规定为人的本质,这种本质是人的根本特点,它不是在历史中生成的,而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被历史
活动所异化。
克服这种异化并使人的本质得到直接的呈现,就是共产主义的运动过程。
马克思的这一论断说明“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或实践)是人的类本质,它包含了两个方面的规定性:即“有意识的性质”和“自由的性质”。
“有意识的性质”就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它是人之为人的最本质的特征,是人的生命活动具有的特殊方式,动物的生命活动处于一种无意识的状态,是盲目的,因而也是片面的和简单重复的;而人则是在有意识地、有目的地积极改造自然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
人的生命活动的“自由性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有意识性的自然延伸,人的生命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地,并且不断地调整他的生活,因而这种生命活动是自由的;动物是在消极地、本能地和被动地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生存的,与动物的本能活动不同,人的生命活动不是消极地顺应自然,而是运用自己的创造性活动积极地利用自然界为自己服务,这种创造性的活动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自由性、自觉性和自主性。
“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作为人的类特性,是主体的自由,是在自由自觉地、能动地积极改造自然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
不仅把人与动物从根本上区别开来,展示了人的本质力量。
它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的自我实现的必然前提之一,是“真正的人的劳动”。
“有意识的活动”把人同动物区别开来,使人的发展成为可能,而“自由的活动”为人的持续和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人类的自由性、自觉性和自主性不能脱离人的劳动实践而存在,它内在于劳动实践之中,而又通过劳动实践的对象化所体现和确证,从根本上说它是劳动实践的一种本质属性,离开了劳动实践它既不能存在,也不能发展。
因此,人作为一个有生命的类存在物,他的类特性就在于这种生命活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但是,也应该看到:马克思《手稿》中人的本质、类本质的规定继承了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既有成果,还受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马克思在此借用费尔巴哈旧范畴表达自己思想的同时,也在努力寻找新范畴。
5、《新民主主义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地位。
答案要点:《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1940年1月9日在抗日战争时期为批驳国民党顽固派的反攻喧嚣而写的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纲领的重要著作。
他科学地总结了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深刻地论述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一次重大飞跃。
主要内容有:
第一,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中国社会的性质,阐明了中国革命的
对象、步骤和任务。
第二,实事求是地正确解决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第三,实事求是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为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创造条件提出了具体的行动纲领。
《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对中革命、社会发展规律进行长期探索所取得的重要成果,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社会革命论分析和解决中国民主革命问题的光辉典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
《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创立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适合中国革命道路过程中的一次历史性飞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完美结合,它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完成。
它作为中国革命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提高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水平。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
”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毛泽东所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
他还指出了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即理论联系实际。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始的,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而作为毛泽东思想体系基石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它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航向。
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作了最重要的理论建构,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新篇章。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地位:
1、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分析中国问题。
2、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辩证统一的重要思想。
3、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
4、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形态的理论。
5、奠定了毛泽东思想体系的基础。
6、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并且取得胜利。
7、实现了跨越“卡夫丁峡谷”。
8、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航向。
6、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答案要点:在1845年《关于费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从科学实践观的高度,针对费尔巴哈的把人的本质抽象化的错误,彻底清算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对自己的影响,并科学地阐释了人的本质,深刻地阐明了唯物史观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主张把人放在现实的具体的社会关系中去认识和考察。
为此,他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就是说,要解释人的本质,就必须把人作为从事实践活动并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去理解,而不能仅仅从人的自然特性和精神性去说明,这一科学论断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的科学理论基础,具体地说,马克思这一思想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第一,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本主义:(1)“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只是从生物学意义、从人的自然属性方面去理解人的本质。
(2)撇开历史的进程,把所谓的宗教感情,即理智、意志和感情看作是每个个体与生俱来的、永恒不变的本质的东西,完全否定了人的社会性。
第二,人的本质并不是它的自然特性,而是它的社会性,人主要应是社会人,而不仅仅是自然人。
因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的社会本质。
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区别,也不在于他们的自然生理特点的差别,而在于他们的经济、政治地位等社会关系和社会属性的差别。
离开社会关系,不具有社会属性的人,就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第三,人的本质不是由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决定的,而是由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
因为现实的人,都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每一个人都在社会关系中生活,是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的。
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行生产劳动,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又必须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家庭、阶级、国家、伦理、法律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所以,人本身就是实践的产物,人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者,正是这些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了人的本质。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人的本质就主要表现为阶级本质。
所以,费尔巴哈离开人的社会关系去抽象地考察人的理智、意志和感情,是无法说明人的本质的。
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主要的社会关系,是“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
第四,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人的本质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化的。
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而一定的社会关系都是在一定的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这些历史条件是不断发生变化的,这就决定了社会关系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历史地、不断发展变化的。
所以,人的本质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根本不存在费尔巴哈所说的那种永恒不变的、抽象的人的而本质。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命题,即是唯物史观的一个根本观点,也是研究、探索人的本质的一个根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