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海洋污染和赤潮现象

合集下载

赤潮PPT

赤潮PPT
东海原甲藻 东海原甲藻 7.59×106个/ 升 具齿原甲藻 1.1×107个/升
4
2004.05.17 嵊泗监控区嵊山、 500枸杞以 600
5
2004.05.22
桃花岛以东
100
具齿原甲藻 1.25×107个/ 升
7. 赤潮的预防:
① 控制污水入海量,防止海水富营养化 ② 建立海洋环境监视网络,加强赤潮监 视 ③ 加强海洋环境的监测,开展赤潮的预 报服务 ④ 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 ⑤ 搞好社会教育和宣传
③某些特殊物质参与作为诱发因素,已知的有 维生素B1、B12、铁、锰、脱氧核糖核酸;
④环境条件,如水温、盐度等也决定着发生赤 潮的生物类型。发生赤潮的生物类型主要为 藻类,目前已发现有63种浮游生物,硅藻有 24种,甲藻32种、蓝藻3种、金藻1种、隐藻 2种、原生动物1种。
光照
温度
潮流
底部沉积物
d.
2000年8月,黄海北部庄河—大洋河发生夜光虫赤潮,致使附近 滩涂养殖业遭受巨大损失
2005年5月24日~6月19日,东海浙江沿海发生 了7000多平方公里的有毒米氏凯伦藻赤潮,网箱养 殖鱼类相继发生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971.62万元
2)对人类健康与安全的危害:
a. 赤潮毒素的富集与传递:
2)中国: 近年来我国近海 赤潮发生次数呈明显 增加趋势。 1990年到1999年 间,我国近海累计发 现赤潮200起; 2000年,我国海 域共发现赤潮29余起;
2001年,我国海域赤潮发生次数增多、发生 时间提前、影响范围扩大。全年共发生赤潮77次, 累计面积达15000平方公里。 2002年,我国海域共发生赤潮79次,累计面 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与2001年相比,东海增加 17次, 赤潮造成的灾害损失显著降低,但有毒 赤潮的发生次数略有增加。 2003年,我国海域共发生赤潮119次,累计 面积约14550平方公里。 2004年5月,浙江舟山附近海域发生面积约 8000到10000平方公里的特大赤潮造成严重危害。

大班社会课教案《可怕的赤潮》

大班社会课教案《可怕的赤潮》

大班社会课教案《可怕的赤潮》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赤潮,赤潮对环境的危害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掌握赤潮发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防止赤潮的发生。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懂得爱护环境,预防赤潮的发生。

教学内容:一、赤潮的定义赤潮指海洋中水产动物过多繁殖而引起海水变红的现象,是海洋中大量浮游生物不断繁殖和死亡的结果。

二、赤潮对环境的危害赤潮会造成沿海海水变红、漂游生物死亡,引起大量氨和硫化氢等有毒气体释放,这些物质会对人类以及大量海洋生物造成危害。

赤潮对水产业造成极大的损失,影响海洋生态平衡,对全球气候和大气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

三、赤潮的原因造成赤潮的原因有多种,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海水温度升高,导致浮游生物繁殖速度加快; 2. 海水富营养化,大量的营养物质让浮游植物有足够的食物,进而加剧了浮游植物的繁殖; 3. 海水流动不畅,地理环境影响导致海水流动不畅,浮游生物密集程度上升,结果引起赤潮; 4.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废水中的有机物、磷、氮等营养物质都会让海洋富营养化,从而形成赤潮。

四、防止赤潮的发生主要步骤有以下几点: 1. 加强对海洋环境的监测,及时发现赤潮,避免疫情扩散; 2. 严格控制废水排放,提高废水处理的效率; 3. 科学合理发展水产业,避免对水环境造成污染; 4. 加强公众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让大家共同参与赤潮防治。

教学模式与方法:一、分组讨论法1.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进行讨论,降低课堂压抑感,增强学生的参与性;2.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渐进式地掌握与赤潮有关的知识点,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多媒体演示法1.利用多媒体设备,将赤潮的课程内容呈现在大屏幕上,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视频,全面理解赤潮的概念和意义;2.利用多媒体演示,学生在观看与听课的同事,增强其学习效率。

三、互动问答法1.让学生分为两组,每组各选出一位代表,进行互动问答;2.通过互动问答,促进学生彼此之间知识的交流,在互相协作并竞争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赤潮的理解。

赤潮是什么赤潮成因原理 (1)

赤潮是什么赤潮成因原理 (1)

赤潮是什么_赤潮成因原理导语:赤潮(akashiwo,red tide,red water, dis-colored water)又名红潮,是一种水华现象。

它是海洋灾害的一种,是指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提供到的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赤潮是什么_赤潮成因原理基本介绍“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赤潮又称红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

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

海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植物。

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

一是大量赤潮生物集聚于鱼类的鳃部,使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二是赤潮生物死亡后,藻体在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鱼类及其它海洋生物因缺氧死亡,同时还会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和毒素,严重污染海洋环境,使海洋的正常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

三是鱼类吞食大量有毒藻类。

四是有些藻类可分泌有毒物质使水体污染导致鱼类死亡赤潮发生后,除海水变成红色外,同时海水的pH值也会升高,粘稠度增加,非赤潮藻类的浮游生物会死亡、衰减;赤潮藻也因爆发性增殖、过度聚集而大量死亡。

赤潮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相关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

大量含有各种含氮有机物的废污水排入海水中,促使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藻类能够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质基础,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海洋浮游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在全世界4000多种海洋浮游藻中有260多种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

他们分泌的毒素有些可直接导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有些甚至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造成人类食物中毒。

目前,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地受到过赤潮的危害,日本是受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赤潮的危害与防治

赤潮的危害与防治

赤潮的危害与防治浅谈赤潮的成因、危害及防治王树友赤潮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海洋浮游生物在短时间内暴发性繁殖或高密度聚集,引起海水颜色变化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

赤潮是一种严重的海洋灾害,发生时常使海水变为红色或褐色,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对海洋养殖业构成极大威胁。

近几年来,由于气候条件及环境污染等因素,在我国的部分海域中都出现了大面积的“赤潮”,而且发生的范围、面积及频率都在不断扩大和提高。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赤潮的频繁发生?它对海洋环境和海洋养殖业到底有哪些危害?怎样预防和治理赤潮灾害?笔者就这些问题作一粗浅的分析和回答。

1.赤潮发生的主要原因1.1 气候原因春夏温暖季节,水温较高,海流缓慢,利于赤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导致赤潮的发生,如气候异常是厦门海域赤潮发生的主要原因。

1.2 生物原因引起赤潮的生物主要是甲藻、硅藻,也包括一些原生动物、细菌等。

这些生物的暴发性繁殖或大量聚集产生赤潮。

在适宜的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赤潮生物以几何级数繁殖,在2d~3d内即可形成大规模赤潮。

从1986年至今,厦门海域已发生十几次赤潮,除了1987年5月11日~25日在厦门西海域发生的短角弯角藻赤潮,由“厦门赤潮调查研究”协调组预报并自始至终跟踪监视、监测外,其余十几次赤潮都是待赤潮发生并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才被发现。

1.3 化学原因赤潮的发生与海域的富营养化密切相关,海水中的营养盐(主要是N、P)以及一些微量元素的存在,直接影响赤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这些化学因素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

厦门海域属轻度富营养化海域,海水中无机氮和无机磷年平均比值约为45︰1(原子比),由于大多数浮游植物生长繁殖过程中基本是以16︰1的恒定比值自海水吸收无机氮和无机磷,因此,对于厦门海域来说,无机氮比较丰富,而无机磷相对较贫乏,无机磷成为厦门海域浮游植物繁殖的限制因子。

理论上讲只要控制无机磷的排海量就可减少海域赤潮的发生,但由于厦门海域底泥中含有较丰富的有机磷和无机磷,在适宜的理化条件下,有机磷可转化为无机磷并溶入海水中,以满足浮游生物繁殖的需要。

赤潮的发生情况与危害

赤潮的发生情况与危害

02
赤潮的危害
对海洋生态系破坏海洋生物
赤潮的发生会导致海洋生 物大量死亡,破坏海洋生 态系统的平衡。
影响海洋微生物
赤潮的发生还会影响海洋 中的微生物,进而影响海 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 能量流动。
污染水源
赤潮的发生会导致海水中 的有害物质大量增加,污 染水源,对人类和其他生 物造成危害。
法规制定
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限制污染源排放,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对破坏海洋生态的 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04
赤潮的研究进展
赤潮的成因研究
生物因素
赤潮是由多种生物因素引起的,包括浮游生物、细菌和病 毒等。这些生物因素会在适宜的条件下大量繁殖,从而引 发赤潮。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也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包括水温、盐度、水 深、水流等。这些环境因素会影响浮游生物的繁殖和分布 ,从而影响赤潮的发生。
赤潮治理和防控手段有限
针对赤潮的治理和防控手段相对有限,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和措施 来控制赤潮的发展和扩散。
公众对赤潮的认识不足
许多公众对赤潮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对其危害和影响也缺乏足 够的重视和警惕。
未来的研究方向与期望
1 2 3
加强赤潮监测和预警研究
通过加强赤潮监测和预警系统的研究和建设,提 高赤潮预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防范和治理赤 潮提供科学依据。
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引起呼吸系统疾病:赤潮的发生会导致 空气中产生大量有害物质,引起人类呼 吸系统疾病。
影响旅游业:赤潮的发生会导致海滨景 观受到破坏,对旅游业产生极大的影响 。
影响渔业:赤潮的发生会导致海洋生物 大量死亡,对渔业产生极大的损害。
污染水源:赤潮的发生还会导致水源污 染,饮用后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海洋污染和赤潮现象共28页文档

海洋污染和赤潮现象共28页文档

海洋污染和赤潮现象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西塞 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海洋污染和赤潮现象

海洋污染和赤潮现象
• 生物可以用作污染指标? • 1对污染物质有敏感反应的生物:用海胆的受精卵判断海水
中滴 某滴 些涕 重) 金 属 污 染 的 程 度 。 利 用 牡 蛎 高 度 富 集 海 水 中 的 有 机 氯 农 药 ( 如
• 2ca耐pi污ta染ta)的。生一物些浮:游多生毛物在类有的机小污染头(虫富(营养Ca化p)i条te件ll下a 暴发性繁殖而 引的 起一 海个 水指 变 标 色。 的 现 象 , 因 此 可 以 把 发 生 赤 潮 的 范 围 及 频 率 看 成 是 环 境 污 染 程 度
erythracum)、中缢虫、红硫菌等 3. 黄色、茶色或茶褐色赤潮:裸甲藻 4. 绿色赤潮:绿色鞭毛藻类 5. 土黄、黄褐或灰褐色赤潮:硅藻类
① 赤潮是各种色潮的统称 ② 单相型赤潮和双相型赤潮 6. 发生赤潮时赤潮生物只有一个种占绝对优势的称为单相型赤潮 ① 发生赤潮时有两种共存的赤潮生物占优势,就称为双相型赤潮
(三)毒性试验和残毒测定
1. 急性毒性试验:
• 测定高浓度污染物在短时间(一般不超过几天)内对海洋生物所产生 的急性作用。
• 在试验中使受试生物半数死亡的毒物浓度称为半数致死浓 度(median lethalconcentration),用LC50表示,并 在其前标明生物暴露在毒物环境中的时间,如 24 小时 LC50、48 小时LC50和 96 小时LC50等
(2)急性中毒与慢性中毒:
高浓度或剧毒性污染可引起海洋生物个体的直接中毒致死。 污染物质对生物的生理、生化影响,主要是改变细胞的化学组成、
抑制酶的活性,影响渗透压的调节和正常的代谢功能,从而影响 生物体的生长、生殖和行为。
2.种群―群落的生态效应
受污染的海域其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会相应产生改变。通常是某些耐污生物种类的个 体数量会猛增起来,而对污染敏感的种类个体数会大量减少甚至消失,结果导致群落物 种多样性指数明显下降。

海洋污染之赤潮袭来

海洋污染之赤潮袭来

海洋污染之赤潮袭来山东省烟台市四十里湾是我国北方开展海水养殖最早的海域,90年代以来,四十里湾海域赤潮频发。

2005年5月5日,山东烟台近海养殖区四十里湾海域,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海浪由正常的黄绿色逐渐变为浅褐色,最后竟变成了红色,赤潮面积达25.7平方公里……赤潮不仅给所到海域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而且影响人们生产生活,造成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

“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它是海洋中某一种或某几种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繁殖或高度聚集,引起海水变色,影响和危害其它海洋生物正常生存的灾害性海洋生态异常现象。

赤潮爆发时,因赤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可呈现红、黄、绿等不同颜色。

一、赤潮的形成原因1.化学原因有:海水中的营养盐类是浮游植物生长的物质基础,赤潮的发生与营养盐含量的多少关系密切。

专家分析认为,四十里湾东、西各有一处城市污水排海区,日排放量达10多万吨,加上海洋水产养殖自身的污染,污水排放导致大量营养盐进入湾内,营养盐含量的突然增加,是发生这次赤潮的主要原因。

2.生物原因有:赤潮生物是引发赤潮的内在因素,全球海域中已发现能引发赤潮的浮游生物有300余种,并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四十里湾海域存在十分丰富的赤潮生物,且每年都有新的赤潮生物种类出现。

赤潮生物的生理生态特征决定了其生长过程,单细胞藻类快速新陈代谢和生殖是形成爆发性赤潮的最重要因素。

3..物理原因有:(1).气象因素。

影响赤潮的气象因素包括降雨、风向、风速、光照、气温和气压等,其中降雨对赤潮发生的影响最大。

(2).水文因素。

包括浪、潮、流、锋面及水体稳定性等方面的物理海洋因子,其对赤潮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受地理环境的限制。

养殖区的海水难以同邻近水域进行交换,赤潮发生海域海水交换能力较差,潮流不畅大大降低了海域的自净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容易形成大规模赤潮。

二、赤潮的危害1.对海洋生态平衡的破坏。

海洋是一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章节题库 第12章 海洋污染)【圣才出品】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章节题库 第12章 海洋污染)【圣才出品】

第12章海洋污染一、名词解释海洋环境自净能力答:海洋环境自净能力是指海洋环境通过自身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而使污染物质的浓度降低乃至消失的能力。

影响海洋环境自净能力的因素主要有地形、海水的运动、温度、盐度、酸碱度(pH)、氧化还原电位(Eh)和生物丰度以及污染物本身的性质和浓度等。

二、简答题1.海洋污染的特点?如何控制海洋污染?答:(1)海洋污染特点①污染源广。

人类活动产生的废物由于风吹、雨淋和江河径流作用,最后都有可能进入海洋。

因此,海洋有“一切污染物的垃圾桶”之称。

②持续性强。

海洋只能接受来自大气和陆地的污染物质,很难再向其他场所转移污染物。

一些未溶解的和不易分解的物质就长期在海洋中积蓄,降解缓慢。

③扩散范围大。

工业废水排入海洋后,由于密度差异,需通过潮流和其他涡流的作用,才能逐渐与海水混合,然后通过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和由深层流向赤道的海流,被带到很远的海域。

④控制复杂。

上述三个特点决定了海洋污染控制的复杂性。

(2)控制污染的对策①油污染的控制海洋受石油污染后的防治工作,首先是利用油障,把油包围起来,然后再利用回收船只或回收装置收回油障内的油,最后用油吸附材料和油处理剂等对那些剩余的油进行处置。

②塑料垃圾的防治使用可降解塑料。

另外,可通过制定法规,严格禁止向海洋倾倒塑料垃圾。

③赤潮问题的管理对策及时发现,迅速采取行动措施。

另外,对赤潮的预报也正在研究中。

2.什么是海洋污染,它有哪些主要污染源?答:(1)海洋污染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排入海洋的有毒物质和能量,超过了海洋的自净能力,改变了海水及底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的现象。

(2)海洋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有:①工业废水、废渣直接或间接地(经江河)排放和倾倒;②生活污水、垃圾、农药等直接或间接排放或倾倒;③船舶、油船排放的废水和废物;④海底石油开采渗漏的石油及其他有害物质;⑤投弃海洋中的放射性废物;⑥大气降落的有害灰尘和有害气体。

3.简述海洋污染物质与污染途径。

海洋生态学复习重点

海洋生态学复习重点

海洋生态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生态系统及其功能1.生态系统的概念(P9):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自然整体。

2.正负反馈的判断(P16):正反馈是系统中的部分输出通过一定线路又变成输入,起到加强和促进作用;负反馈是输出反过来削弱和减低输入的作用。

3.生态系统服务的基本特征(P21):①生态系统服务是客观存在的;②生态系统服务是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③自然生态系统在进化发展规程中,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

第二章: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生态类群1.海洋环境的三大梯度(P26):①从赤道到两极的维度梯度;②从海面到深海海底的深度梯度;③从沿岸到开阔大洋的水平梯度。

2.海洋环境的特点(P27):①由于海洋水体大,海水有较高的比热,加上混合作用,使得热量分布相对均匀,因而海洋温差小,温度变化缓慢;②海水组分稳定,缓冲性能好,即使有生物活动,其pH也相对稳定;③由于海洋表面与大气接触,加上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所以表层氧气含量基本上饱和,高纬度表层海水冷却下沉冰箱低维度运动,就把氧含量高的表层水带到底层。

3.海洋生物生态类群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游泳动物。

4.浮游生物(P31-P32):按体型①小型(<500um)②中型(500~1000um)③大型(>1000um);按浮游时间①终生②阶段性③暂时性。

5.很多海洋游泳生物有周期性的洄游,鱼类洄游通常包括三个类型(P37-P38):产卵洄游、索饵洄游、越冬洄游。

6.海洋浮游生物针对海洋环境的进化特征:P31-P36总结。

第三章:海洋主要生态因子及其对生物的作用1.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P48):如果某一因子的量增加或降低到接近或超过这个界限,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就受到影响,甚至死亡。

生物只能在耐受限度所规定的生态环境中生存,我们把这种最大量和最小量限制作用称为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

海洋灾害-赤潮

海洋灾害-赤潮
关于生物防治有人建议投放食植性海洋动物如贝类以预防或清除 赤潮,但有毒赤潮的毒素也可能因此而富集在食物链中并产生令 人担忧的后果。 而利用微生物如细菌的抑藻作用及其对赤潮毒素的有效降解作用, 使海洋环境保持长期的可靠的生态平衡,从而达到防治赤潮的目 的,就可以避免这些缺陷,这也是细菌防治独特的优越性。
Chattonella,
Heterosigina
akashiwo 和 骨 条 藻
Skeletonema costatum 均 无 效 。 这 表 明 该 细 菌 对 Gymodinium nagaskiense的杀灭作用是专一的。
食菌蛭弧菌对赤潮消亡的作用
★ 蛭弧菌的分布自被发现后的大量研究表明它广泛分布于近海洋环 境,是以海洋微型生物为寄主的寄生菌,对水环境中的微型生物 寄主具有“高速碰撞、高速钻孔、高产量胞壁酸形成”等生物学 特性。
★Bratbak(1993)等研究表明:病毒在由海洋藻类Emiliania hualyi引 起的赤潮消亡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们在溶解细胞内和周围环 境发现游离态病毒颗粒和病毒类似颗粒的存在,同时,赤潮在消 退过程中伴随着病毒数量的增多。
★Nagasaki等也从日本Nomi海湾分离到一种病毒,这种病毒能够感 染赤潮引发种Heterosigma akashiwo,该病毒颗粒可以感染并裂 解两株H.akashiwo, 该病毒对H.akashiwo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不 会导致Chattonella antiqua, C.verruculosa, Fibrocapsa japonica 等 15 种 其 它 种 类 的 浮 游 植 物 细 胞 裂 解 。 而 且 , 三 株 从 日 本 Hiroshima 湾分离到的 Heterosigma akashiwo 具有对该病毒的抗 性,表明这种病毒并非种特异性而是具有株特异性。

赤潮的生物学起因和生态影响

赤潮的生物学起因和生态影响

赤潮的生物学起因和生态影响赤潮是指海洋中大量浮游生物密集集聚形成的群落现象,这些浮游生物会消耗大量的氧气,繁殖过程中还会产生有毒物质,导致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受到严重影响。

这种现象在全球范围内都比较常见,一旦发生,就会对海洋生态和人类社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本文将讨论赤潮的生物学原因和生态影响。

赤潮的生物学原因赤潮的形成和发展与许多生物学因素有关,包括海洋和空气的温度、光照、盐度、营养物质等。

其中,营养物质的浓度是影响赤潮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通常情况下,海水中有限的营养物质会为不同种类的浮游生物提供生长和繁殖所需的全部元素。

而当生物密度达到一定水平时,它们会消耗完周围所有的营养物质,从而无法继续生长繁殖。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海洋中的某些区域会出现营养物质的过剩。

这些大量的营养物质通常来自于人类的污染,如化学肥料和污水排放,从而加速了海水中的浮游生物密度。

另外,温度、光照、盐度等生物学因素也会影响赤潮的发生。

例如,夏季高温和强烈光照会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同时海洋中不同水痕的盐度和温度差异也会影响浮游生物的分布。

赤潮的生态影响赤潮对海洋和人类社会都会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

其中,其最主要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大量浮游生物的消耗将会削弱海洋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

赤潮期间,水中的大量浮游生物会消耗周围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从而导致线虫、梭子蟹、虾和鱼类等底层生物的死亡。

这不仅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还会影响人类的渔业和水产养殖业,导致商家和消费者的经济损失。

2. 赤潮产生大量的有毒物质,对人类和动物的生命健康构成威胁。

一些微型浮游生物以及蓝藻等生物会分泌有毒物质,造成水质污染和海洋底层生物的大量死亡。

如果人类误食受污染的鱼类,也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

3. 赤潮会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和世界经济。

海洋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和能量平衡有很大的影响。

海洋生物的消耗和有毒物质的释放都会加速全球气候的变化,并对海洋运输和旅游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赤潮是什么赤潮成因原理.

赤潮是什么赤潮成因原理.

赤潮是什么_赤潮成因原理2018-01-08导语:赤潮(akashiwo,red tide,red water, dis-colored water)又名红潮,是一种水华现象。

它是海洋灾害的一种,是指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提供到的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赤潮是什么_赤潮成因原理基本介绍“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赤潮又称红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

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

海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植物。

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

一是大量赤潮生物集聚于鱼类的鳃部,使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二是赤潮生物死亡后,藻体在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鱼类及其它海洋生物因缺氧死亡,同时还会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和毒素,严重污染海洋环境,使海洋的正常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

三是鱼类吞食大量有毒藻类。

四是有些藻类可分泌有毒物质使水体污染导致鱼类死亡赤潮发生后,除海水变成红色外,同时海水的pH值也会升高,粘稠度增加,非赤潮藻类的浮游生物会死亡、衰减;赤潮藻也因爆发性增殖、过度聚集而大量死亡。

赤潮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相关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

大量含有各种含氮有机物的废污水排入海水中,促使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藻类能够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质基础,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海洋浮游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在全世界4000多种海洋浮游藻中有260多种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

他们分泌的毒素有些可直接导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有些甚至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造成人类食物中毒。

目前,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地受到过赤潮的危害,日本是受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第十二章海洋污染和赤潮现象

第十二章海洋污染和赤潮现象

(三)海洋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
1.物理过程 2.化学过程
1.海洋自净能力 (1)物理净化 (2)化学净化 (3)生物净化
3.生物过程
(四)海洋的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
2.环境容量 (1)绝对容量 (2)年容量
二、海洋污染的生物学效应和生物监测 (一)海洋污染的生物学效应
1.个体生物的生物学效应
(1)生物浓缩与生物积累: (2)急性中毒与慢性中毒:
第一节
海洋污染概述
一、海洋污染和污染物质的迁移与转化
(一)海洋污染的定义及其特点
1.污染源广
2.持续性强、危害大 3.扩散范围广 4.防治困难
(二)海洋污染物质分类
海洋污染物质按其来源、性质和毒性,有多种分类方法。 通常按污染物质来源分为以下几类:

1.石油及其产品(包括原油和从原油分馏出的许多产品) 2.重金属 3.农药 4.有机废物和生活污水 5.放射性物质 6.热污染
4.温度和盐度
南方海区的赤潮多发生在春、夏之交,而北方海区的赤潮多见于 7-10月, 都与水温升高以及因雨季而引起的海区盐度降低相符合。 应当指出,由于发生赤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的,目前尚未完全了解 清楚,需要今后继续进行更深入的现场调查研究和实验生态研究。
(二)赤潮发生的基本过程
1.起始阶段: 赤潮生物开始繁殖或胞囊大量萌发,竞争能力较强的赤潮 生物可逐渐发展到一定的种群数量。 2.发展阶段 赤潮生物呈指数式增长并迅速形成赤潮,同时原先的共存种 多数被抑制或消失,也可能有个别种随赤潮出现而有增长。 3.维持阶段 这一阶段的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水体的物理稳定性和各种营 养物质的消耗和补充状况。 4.消亡阶段 营养物质耗尽又未能及时得到补充,或遇台风、降雨等各种 引起水团不稳定性的因素,或温度的突然变化超过该种赤潮生 物的适应范围,造成赤潮生物大量死亡,赤潮现象就逐渐或突 然消失。

12第十二章海洋污染和赤潮现象30页PPT

12第十二章海洋污染和赤潮现象30页PPT

4.有机废物和生活污水:成分复杂的污染物,包括来自造纸、食品、印染
等工业生产的纤维素、木质素、果胶、糖类、脂类、生活污水、生物残骸以及围垦养殖区排放废水中的 有机物质和营养盐类。它们的显著特点是不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是消耗大量溶解氧和导致海区富营养 化,甚至产生赤潮。此外,生活污水中还含有寄生虫和致病菌。
变则称为污染物的转化。
迁移和转化的过程
1.物理过程:输送、蒸发、沉降、扩散、海流运输、重力沉降等 2.化学过程:氧化、还原、水解、络合等 3.生物过程:经海洋生物的吸收、代谢、排泄和通过海洋食物链的传递,以及尸
体分解、碎屑沉降与生物在运动过程中对污染物的搬运
(四)海洋的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
1.海洋自净能力 环境自净(environmental self-purification)
5.放射性物质 :来源于核武器爆炸、核工业和核动力船舰的排污。放射性核素种
类繁多,其中以239Pu、90Sr和137Cs的排放量较大。
6.热污染 :主要来源于各种工业的冷却水。热污染导致局部海区水温上升、溶解氧
含量下降,影响海洋生物的正常新陈代谢,甚至使动植物群落发生变化。随着原子能发电和常规发电的
迅速增长,热污染可能成为沿岸海域的一种重要污染源,导致群落结构的变化。
(三)海洋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
迁移的定义:污染物入海后参与物理、化学和生物过
程而产生空间位置的移动,或由一种地球化学相(如海水、 沉积物、大气、生物体)向另一种地球相转移的现象称为 污染物的迁移。
转化的定义:污染物由一种存在形态向另一种形态转
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生物浓 缩(bio-concentration)或称生物富集(bio-enrichment)。生物都有从 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如重金属、有机农药和放射性 物质),并随生物的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加,这种现象称为“生物积 累”(bio-accumulatio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污染的特点
1.污染源广:
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质多种多样,所有这些污染物质除直
接排放入海外,还可通过江河径流、大气扩散和雨雪沉降而进入海洋,所以有人称海洋是陆上一
切污染物的“垃圾桶”。
2.持续性强、危害大:
海洋是最低的区域,只能接受来自大气和
陆地的污染物质,很难再从海洋转移出去。一些不能溶解和不易分解的物质(如重金属和有机氯 农药)会长期在海洋中蓄积着,由海洋生物的摄取而进入生物体内,并通过海洋生物的富集作用 使得生物体内的污染物质含量比在海水中的浓度大得多。海洋生物还能把一些毒性本来不大的无 机物转化为毒性很强的有机物(如无机汞被转化为甲基汞),污染物质还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和 放大,对人类造成潜在威胁。
生物可以用作污染指标? 1对污染物质有敏感反应的生物:用海胆的受精卵判断海水中
某些重金属污染的程度。利用牡蛎高度富集海水中的有机氯农药(如滴滴涕)
WQ = WS-B(以浓度单位表示) 或WQ = M(WS-B)(以重量单位表示,
M为某环境介质的重量)
年容量
年容量(WA):是某一环境在污染物的积累浓度 不超过环境标准规定的最大容许值的情况下,每 年所能容纳的某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如果某污染该污染物在这一环境中 的年净化率K =(A'/A)×100%。
即利用海洋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海洋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 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 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监测手段主要有:
1.利用指示生物进行监测
有些污染物质在海水中的含量甚微而不易检出,因此可以利用生物与水质污染的关系以及生物 富集某些污染物质的特殊性间接监测水质。污染指示生物(indicator organism)是指对环境中 的污染物质产生各种反应或信息而被用来监测和评价环境质量的现状和变化的生物。
(2)急性中毒与慢性中毒:
高浓度或剧毒性污染可引起海洋生物个体的直接中毒致死。 污染物质对生物的生理、生化影响,主要是改变细胞的化学组成、
抑制酶的活性,影响渗透压的调节和正常的代谢功能,从而影响 生物体的生长、生殖和行为。
2.种群―群落的生态效应
受污染的海域其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会相应产生改变。通 常是某些耐污生物种类的个体数量会猛增起来,而对污染敏 感的种类个体数会大量减少甚至消失,结果导致群落物种多 样性指数明显下降。
(三)海洋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
迁移的定义:污染物入海后参与物理、化学和生物过
程而产生空间位置的移动,或由一种地球化学相(如海水、 沉积物、大气、生物体)向另一种地球相转移的现象称为 污染物的迁移。
转化的定义:污染物由一种存在形态向另一种形态转
变则称为污染物的转化。
迁移和转化的过程
1.物理过程:输送、蒸发、沉降、扩散、海流运输、重力沉降等 2.化学过程:氧化、还原、水解、络合等 3.生物过程:经海洋生物的吸收、代谢、排泄和通过海洋食物链的传递,以及尸
体分解、碎屑沉降与生物在运动过程中对污染物的搬运
(四)海洋的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
1.海洋自净能力 环境自净(environmental self-purification)
定义:是指环境受到污染后,在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下逐渐消除污染物达到自然
净化的过程。
(1)物理净化:通过稀释、吸附、沉淀或气化等作用而实现的自然净化,其中 海流的输送和稀释扩散是快速净化的重要途径。
年容量与绝对容量的关系为: WA = K·WQ
WQ:绝对容量
二、海洋污染的生物学效应和生物监测
(一)海洋污染的生物学效应
1.个体生物的生物学效应
(1)生物浓缩与生物积累:生物能从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
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生物浓 缩(bio-concentration)或称生物富集(bio-enrichment)。生物都有从 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如重金属、有机农药和放射性 物质),并随生物的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加,这种现象称为“生物积 累”(bio-accumulation)。
(2)化学净化 :包括氧化还原、化合分解、交换和络合等化学反应实现的自然
净化。
(3)生物净化:通过生物类群的代谢作用(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使环境中污 染物质的数量减少、浓度下降,毒性减轻甚至消失的过程。
2.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environmental capacity)定 义:是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
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沿海内湾进行鱼虾人工养殖将要考虑环境容量。
决定环境容量的大小的因素:环境空间的大小、
环境要素的特征(如内湾的潮流和其他水交换条件)、污染 物本身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1)绝对容量 (2)年容量
绝对容量
绝对容量(WQ)由规定的环境标准值(WS, 如各种水质标准)和环境背景值(B)所决 定:
例如,有机污染较严重的水域,小头虫数量明显增多
“生物放大”(bio-magnification):海洋生物对
污染物质有很强的富集能力,这些污染物在有机体内的浓度 随着食物链营养级而逐步增大,这种现象称为“生物放大” (bio-magnification)
(二)海洋污染的生物监测
什么是海洋污染的生物监测?
3.扩散范围广:
浩瀚的海洋是一个互相连通的整体,进入海水的污
染物在海流的携带下,可从一个海区迁移到另一个海区,从沿岸、河口迁移到大洋。
4.防治困难:
1、2、3,加上海洋污染有很长的积累过程,不易被及时发现,
一旦形成污染,需要耗费巨资、经过长期治理才能消除。在治理过程中,必须牵涉到工业布局、 资源开发等具体问题,增加海洋污染防治的复杂性。
第十二章海洋污染和赤潮现象
第一节 海洋污染概述
一、海洋污染和污染物质的迁移与转化
(一)海洋污染的定义及其特点
海洋污染的定义: 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
造成或可能造成损害海洋生物资源、危害人类健康、妨碍海 洋活动(包括渔业)、损坏海水和海洋环境质量等的有害影 响,称为海洋污染(marine pollu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