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语录(完整)

合集下载

中医保健之扶阳治病三步曲(增注)

中医保健之扶阳治病三步曲(增注)

中医保健之扶阳治病三步曲(增注)扶阳治病三曲人秉一点阳气而生,阳盛则体健,阳衰则疾生。

佛曰:善护念。

吾说:善护阳。

得一份阳气,多一分生机;失一份阳气,少一分生机。

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疾病发生,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在耗损阳气。

故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扶助阳气与祛除邪气同等重要,在有些情况下扶阳即是祛邪。

在扶助阳气的过程中,患者常会出现一些“上火”症状,于是,医者束手,患者生畏。

在此,首先要明白“上火”的原因。

人之五脏六腑之阳皆根于肾,换个说法,肾是藏阳的地方,肾阳通达五脏六腑、上下内外。

正常之人服用扶阳药物及食物后,经脾胃运化传输,纳阳归肾;肾阳旺盛,炼精化气、炼气化神,温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上火”的原因(1)若有人脾胃功能失常,不能纳阳归肾,阳浮于上,上火症状即出现;(2)若有人下焦寒甚,阴阳隔拒,隔阳于上,上火症状即出现;(3)若有人局部经脉瘀阻,阳气渐盛,经脉未通前则气血运行受阻亦更甚,郁而化热,上火症状即出现;(4)若有人太阳经脉受寒,阳气渐盛,机体散热障碍,郁而化热,上火症状即出现。

扶阳第一步,就是要解决上述四个问题,要让机体能纳阳归肾。

解决方法:温脾阳、引阳入肾,用砂仁、石菖蒲等;温肾阳、驱寒邪,用制附片、肉桂等;通瘀阻、清郁热,用桂枝、知母等;开太阳、驱寒邪,用麻黄、桂枝、羌活等。

在打通道路的过程中,有些人也会出现一些“上火”症状,如口苦、口干、咽痛、流鼻血等,但这都是暂时的,一般坚持服完几剂药后,上述不适症状会逐渐减轻或消失。

服药之人,切勿因噎废食。

在打通道路后,接下来第二步就是扶助阳气。

扶助阳气,首选药物就是制附片,其次就是巴戟天、仙茅、仙灵脾、补骨脂等。

附子(加工后为制附片),自古至今被誉为扶阳救逆第一要药。

《本草汇言》载:附子,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

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升,咽喉不利,饮食不入,服寒药愈甚者,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原,则浮游之火自熄矣。

德道扶阳,扶阳得道

德道扶阳,扶阳得道

德道扶阳,扶阳得道一、何谓“德道扶阳”?“万物道生德养”。

得到道生德养,是谓得道。

得道,中医之道也。

“合于道者,谓之理”。

合于道,中医之理也。

“理之所在,谓之顺”。

顺地、顺天、顺道、顺自然,中医之法也。

“如何合于道”?扶阳,合于道,得其造化,无为而成,中医之绝学也。

何谓扶阳?如何扶阳?人活一口气。

扶阳就是扶这口气。

扶阳医学立“这口气”为极,治之极于一,以“一气先后生立”为旨归,燮理阴阳,帮助生命这口气建立“先后生立”的气立系统,以期通达“与天地合德,与道合真”的神机系统,从而得到“道生德养”,是谓得道。

简而言之,扶阳得道!扶阳之真义也。

郑钦安祖师恒曰人活一口气之医理,确辨阴阳之真传,善用大剂姜桂附之医法,圆通仲景伤寒之方法,以阴虚门和阳虚门统一天下医学,卢太师尊钦安祖师为仲景后第一人也,咸尊郑钦安为“火神派”鼻祖;卢铸之太师以“一”立极,以“一”贯医之理法方药脉,以“一”医天下,以“一”统天下医。

卢太师所创的医学,上承太古断层的道原,下启千年失传的中医。

卢铸之太师以法演道,还原了中医立法思想,创立了中医的立法次第、层次和体系,“辨证立法”、“不背方不套方”,发展了郑钦安医学。

传世绝学,百年传承。

师父承继卢永定师爷,倾其一生心力,融合郑钦安医学和卢铸之医学,尊这门医学名之曰“郑卢医学”。

师父如同“六祖慧能”,传法有争,且弘法有难,及后德音远播,“凡言郑卢,皆归重善。

”大道自然。

万物道生德养,扶阳合于道,得其德道造化,是谓得道,这门医学自然而然名曰“德道扶阳医学”。

德道扶阳,以冀扶阳得道,以期正扶阳,振中医,复中华。

“扶阳+德道”,“若合符节”。

“若合符节”,比喻两者完全吻合。

“扶阳+德道”,如同《孟子·离娄》所言:“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

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德道扶阳,扶阳得道。

一语道破中医真谛。

德道扶阳的标志为⊙:〇为道,〇中一点· 即为⊙,为德。

道生一,通天下一气耳,在人,即人活一口气。

扶阳中医大师郑钦安经典语录

扶阳中医大师郑钦安经典语录

扶阳中医大师郑钦安经典语录1、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

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

诊候之际,犹多似是而非之处,辨察不明,鲜有不误人者也。

2、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此坎离所以为人生立命之根也。

天一生水,在人身为肾,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

一阳落于二阴之中,化而为水,立水之极(是阳为阴根也),水性下流,此后天坎卦定位,不易之理也。

3、若虚火上冲等症,明系水盛(水即阴也),水盛一分,龙亦盛一分(龙即火也),水高一尺,龙亦高一尺,是龙之因水盛而游,非龙之不潜而反其常。

故经云:阴盛者,阳必衰,即此可悟用药之必扶阳抑阴也。

4、乃市医一见虚火上冲等症,并不察其所以然之要,开口滋阴降火,自谓得其把握,独不思本原阴盛(阴盛二字,指肾水旺)阳虚(阳虚二字,指君火弱),今不扶其阳,而更滋其阴,实不啻雪地加霜,非医中之庸手乎?余亦每见虚火上冲等症,病人多喜饮热汤,冷物全不受者,即此更足见滋阴之误矣。

5、按君火,凡火也;相火,真火也。

凡火即心,真火即肾中之阳。

凡火居上以统乎阳,阳重而阴轻也,故居上为用(离卦二阳爻是也);真火居下以统乎阴,阴重而阳轻也,故居下为体(坎卦一阳爻是也)。

6、人身虽云五脏六腑,总不外乎气血两字,气有余便是火,火旺者阴必亏;气不足便是寒,寒盛者阳必衰。

凡阳虚之人,阴气自然必盛。

7、如上之君火弱,即不能统上身之关窍精血,则清涕、口沫、目泪、漏睛、鼻齿出血,诸症作矣。

如下之相火弱,即不能统下身之关窍精血,则遗尿,遗精、滑精、女子带下、二便不禁,诸症作矣。

8、凡视听言动,及五劳等情,莫不由心感召。

人若心体泰然,喜怒不能役其神,忧思不能夺其柄,心阳不亏,何内伤之有乎?凡属内伤者,皆心气先夺,神无所主,不能镇定百官,诸症于是蜂起矣。

9、阳气弱一分,阴自盛一分,此一定之至理也。

阳气过衰(即不能制阴),阴气过盛(势必上干),而阴中一线之元阳,势必随阴气而上行,便有牙疼、腮肿、耳肿、喉痛之症,粗工不识,鲜不以为阴虚火旺也。

山翁:扶阳不要伤阴

山翁:扶阳不要伤阴

山翁:扶阳不要伤阴
最近全球火有点大……
伤寒论,如用六个字总结:保胃气,存津液。

发而不过散,收而不过敛,升而不过亢,降而不过沉,清而不过寒,温而不过燥,补而不过腻,攻而不过破。

补阳当于阴中求阳,补阴当于阳中求阴。

阴进阳退,阳进阴退,阴阳一气,不可分,分则亡。

保得一份津液,留得一分生气。

因阳附阴,阴育阳。

阴阳不可只顾一头。

扶阳,没阴津了,生命物质基础没有了,你扶哪门子阳?要开出有水准的方,必脱不了这些原则。

扶阳本为脾肾寒湿而设,脾肾寒湿则人体寒毒水有余,而津液不足,最终会被大龙潭里的臭水溏溺死回炉。

当此之时,温阳救逆没错,错就错在今人不分个体差异,动不动就用大剂姜桂附。

当人阳虚时,阴津也严重不足,阴阳两虚,怎可只顾扶阳而更伤阴津?水都烧干了,还妄谈多一分阳气,多一份寿命,实千古谬论。

炮附子10克(不能用市面黑顺片,不能用云南附子冒充江油附子,用江油附子去皮破八片炮制的那种),无硫云苓15克(要小米丁茯苓,这种可以煮透,药店那种煮不透,还硫磺熏的太过),无硫白芍15克,无硫野生白术10克,川芎20克,去皮桂枝15克,生姜片15克。

抓6剂。

吃两天。

每天三剂一起煮(制附子一次用超过15克就违反药典,只能把一剂药分成三剂抓),9碗水煮成3碗,一天三次一次一碗。

一碗水按200毫升。

艾灸的最高境界——扶阳阴自回,读懂此文你才称得艾灸高手!

艾灸的最高境界——扶阳阴自回,读懂此文你才称得艾灸高手!

艾灸的最高境界——扶阳阴自回,读懂此文你才称得艾灸高手!中医认为没有阳气就没有生命。

古人云:从养生治病的角度看:阳萎则病,阳衰则危,阳亡则死;所以救阳,护阳,温阳,养阳,通阳,一刻不可忘;治病用药切切不可伤阳。

万病不治求之于肾。

求之于肾就是救阳气。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医大家李可先生对“阳气”的一些看法供大家日常养生参考!1、不只“春夏养阳”,四季皆需养阳记者:中医有句话叫“春夏养阳”,如果说您和卢火神治病的时候都是从阳论治,那可不可以理解为,在春夏两个季节把阳气“养”足了,很多病就不会发生了?李可:《内经》里面有“春夏养阳”这么个提法,这个春夏养阳的养生方法,对于避免很多的疾病有效。

这是古代几千年实践得出来的一个非常正确的结论。

我们中医讲究治未病,治未病并不是说治那个没有病的人,而是在疾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遏制它。

因为人是自然界大气所生万物的其中一种,人的身体和自然界是同步的。

自然界的规律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所有的动、植物都要遵循这个规律。

那么冬天,积蓄了大量的能量以后,到来年开春,阳气慢慢升华,这个时候冬天的动物也醒来了,一些植物开始慢慢生长,萌芽、发育,这是一个阶段。

然后到了夏天,阳气又进一步生发。

所以春天和夏天,耗费的阳气最多。

人的生命,以及动、植物的生命,也是依据这样一种情况生长、发展,也要消耗很多阳气,所以在这个时候特别要强调养阳了,要不断地补充、保护阳气,就是因为阳气消耗特别大,你不要再伤害它。

其实阳气这个东西,不仅是春夏要养阳,一年四季任何时候你都不要伤害它。

2、阴阳平衡是在阳气主导下的阴阳平衡记者:我感觉您特别强调阳气的作用,但是一般人都认为,一个健康的人,阴阳要平衡。

李可:这个观念不完全对。

为什么呢?从《内经》开始,从《易经》开始,就特别强调:人的阳气乃是生命的根基。

阴这个东西,阴是包括你人体的所有器官,你所吃进去的食物,各种营养成份,这些东西是属于阴的。

那个阳气是居于统帅地位的,是一个主导。

中医扶阳学说集锦

中医扶阳学说集锦

中医扶阳学说集锦(1)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内经》(2)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曰;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

《类经附翼·大宝论》(3)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

《景岳全书》(4)气血俱要,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养阳在滋阴之上。

《医宗必读》(5)欲求长生,必扶阳气,扶阳之法,当于气血之中培其根本。

人知气之为阳,而不知其实含阴精,知血之为阴,而不知其实抱阳气。

《玉楸药解》(6)高体三认为:肾中之水,寒则病生,暖则病愈,阳主阴从,机体机能正常,必须元阳充盛,即水暖是也。

脾胃气机升降正常,则全身气机调达,则百病不生,则为土和也。

肝木调达,疏泄正常,则为木达也。

形成“水暖土和木达”的学术思想。

《中医临床家·高体三》评按:本人认为扶阳不是一味地大剂量运用附子,肉桂,干姜,细辛,川椒,吴茱萸等大辛大热之品,温其阳气。

治病当求其本。

阴不足而舌红而干者,滋阴降火,随其多寡而处方用药,舌质淡水滑或胖大,温其阳气。

脾胃弱者助其脾土,脾胃中气为气血化生之源,不可徒温肾气。

补肝之血宜温,补心之血宜清。

阳气因痰浊,瘀血堵塞不通,当运用二陈,温胆,瓜蒌,莱菔子,白芥子,丝瓜络,薏苡仁,丹参,延胡索,桃仁,红花,水蛭等,随痰瘀之所在选用对症之品,不可拘泥固有思维。

气虚为阳虚之渐,有些人怕冷补气即可,过早扶阳反生不适症状。

气虚,阴虚,虚冷虚热症状可以选用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清热补气汤,清热补血汤等加减斟酌用之。

气郁者,四逆散之类等疏达肝郁,条达肝气。

其他种种不胜枚举,滋不赘述……。

中医扶阳略谈

中医扶阳略谈

导读:阳气者,宇宙之能量也,发于天日,伏藏于水土,吸附于兑金(阴精),弥散于天地万物之中,人一身之阳,由东南而升散,经西北而敛藏。

从天地万物而来,归天地万物而去。

其扶阳之法,下乘者相盗而得,中乘者相引、相感而聚;上乘者舍小就大、舍我合道。

缘起而聚,缘尽而散,终无所得,毕竟是空。

近世有“火神”一派,擅用温热药以疗百病,温守、温通则扶阳而逐阴;温潜、温化则益阳而生阴。

极尽阴阳对抗、转化之能事,颇得小中见大,一法含藏万法之神妙。

然其法虽妙,亦仅近道之阶,与医圣体用圆明之气象,终不可比!阳气者,宇宙之能量也,发于天日,伏藏于水土,吸附于兑金(阴精),弥散于天地万物之中,人一身之阳,由东南而升散,经西北而敛藏。

从天地万物而来,归天地万物而去。

其扶阳之法,下乘者相盗而得,中乘者相引、相感而聚;上乘者舍小就大、舍我合道。

缘起而聚,缘尽而散,终无所得,毕竟是空。

世传扶阳之法,多相盗而得。

《阴符经》有言,“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

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然盗亦有道,境界有大小,法门分高下。

阴阳本互根互用,互生互化,阳生阴长,阴敛阳降。

脾居中土得阳气之运化而生营阴,营阴由东南上奉于肺而为肺金(精),肺金降则敛天阳而下,藏之少阴。

是以扶阳之妙,在阴不在阳,滋阴之妙,在阳不在阴。

故人盗天阳,由鼻入肺而降,当首重吐纳,次在饮食,末以医药。

太阴肺吸敛天阳,皆阴精之功,降于阳明,伏于少阴,运于厥阴。

吐纳要旨,贵心息相依,息息归根,归根则静,阳气乃密。

此扶阳之法,源出道家,汉唐以上,医出道家,吐纳之法,道医常用之疗疾。

汉唐而后,医出于儒,不习道术,吐纳扶阳,遂弃而不顾,专于药食,舍大而就小,惜乎!饮食扶阳,由口而入,味重而气轻,五味出乎地,四气出乎天,煎炒蒸炸,四气离散,唯可补阴精,故饮食扶阳之理,不在补阳,而在补阴敛阳,伏阳,藏阳也。

饮食要旨,一在以阴精克阴(邪),二在其生用,三在于知量。

扶阳之要,首在道路通畅。

李可老中医“扶阳是真理八法不可废”临床应用

李可老中医“扶阳是真理八法不可废”临床应用

李可老中医“扶阳是真理八法不可废”临床应用《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故人之生也,得大气五行圆运动之全,气机的运行同样遵循着天地四季之规律而显现着生长化收藏。

人之运动全在先天一团真气的鼓动,即郑钦安所言“坎中一点真阳,乃人身立命之根”之理。

立足后天坎卦二阴抱一阳之理,人体之阳气藏于土下之水阴中,藏得越深,元气越强,阳根越深固,则生生之原越充足。

此火充足则四维升降各循其道,此火一熄,阳根被拔,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伤寒杂病论》中治病诸法皆以恢复正常的一气周流为要,生生之原自然增强,因此李可老中医提出“扶阳是真理,八法不可废”。

吾师吕英教授临证立足气一元论,宗经方要旨,时时顾护元气,圆融无碍运用八法,随证灵活选方化裁,以恢复每个患者失常之圆运动,疗效颇佳。

现将师父教授之大法结合自身之体悟整理成文,以就高明。

1 气一元论气一元论乃吾师临床大法。

“气”是宇宙天地的本原,如《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所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故万物皆由无极而化生。

气含阴阳,天地自分,天覆地载,万物方生。

人为天地之子,当效天清地宁之理,力争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状态,即吾师所倡的“一团和气,不分阴阳”。

2 扶阳为本《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人之所以奉生而不知死者,惟赖有此先天一点真气耳。

真气在一日,人即活一日,真气立刻亡,人亦立刻亡,故曰人活一口气,气即阳也,火也[2]。

先天真一之气,对应北方坎卦中一点真阳,才是医者所求“治病必求于本”的本源。

立足先天真一之气,则“凡病皆为本气自病”。

《灵枢·决气》曰:“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

”就人的生命而言,是先天真一之气这一本原在人身上的现象而已,气血精津液皆由先天真一之气所化生。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有:病皆运动不圆,凡病之愈,皆不圆者仍复其间。

治之但扶其真元——火神派之扶阳理念

治之但扶其真元——火神派之扶阳理念

治之但扶其真元——火神派之扶阳理念郑钦安有“万病一元论”:“总而言之,万病起于一元伤损”(《医法圆通·卷二》)。

强调万病皆因元阳受损引起:“外感内伤,皆本此一元有损耳。

”“病有万端,亦非数十条可尽,学者即在这点元气上探求盈虚出入消息,虽千万病情,亦不能出其范围”(《医法圆通·卷三》)。

“总而言之,元阳为本,诸阴阳为标”(《医法圆通·卷二·敬云樵批语》)。

既然万病“皆本此一元有损”,那么顺理成章,治疗就应从扶助元阳着眼,由此,他提出一个重要的治疗大法,即“治之但扶其真元”。

“此处下手,便是高一着法。

”反之,若头痛医头,见症治症,跟着症状跑,用方愈多而旨归愈乱,疗效反而更差。

“至于受病,浅深各有旨归。

然分类以治之,未始不当,但方愈多而旨愈乱,若不再行推醒,拈出旨归,将来后学无从下手。

当今之际,谁非见肿治肿,见胀消胀者哉?”(《医法圆通·卷二》)“名目愈多,旨归即晦。

今为之总其大纲,括以阴阳两字为主,余不足录。

”“总之,病情变化非一二端能尽,其实万变万化,不越阴阳两法。

若欲逐经、逐脏、逐腑论之,旨多反悔,诚不若少之为愈也”(《医法圆通·卷一》)。

他以中风为例,突出表达了这种观点:“众人皆作中风治之,专主祛风化痰不效。

予经手专主先天真阳衰损,在此下手,兼看何部病情独现,用药即在此攸分。

要知人之所以奉生而不死者,恃此先天一点真气耳。

真气衰于何部,内邪外邪即在此处窃发。

治之但扶其真元,内外两邪皆能绝灭,是不治邪而实以治邪,未治风而实以祛风,握要之法也”(《医理真传·卷二》)。

也就是说,并非见风祛风,见痰化痰,而是“专主先天真阳衰损,在此下手”,“治之但扶其真元”。

又如治肠鸣泄泻:“凡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有肠鸣如雷、泄泻不止者,此乃命门火衰,脏寒之极,急宜大剂回阳。

若以利水之药治之,必不见效。

予曾经验多人”(《医法圆通·卷二》)。

扶阳三段:百年传承的力量(三)

扶阳三段:百年传承的力量(三)

扶阳三段:百年传承的力量(三)扶阳三段:百年传承的力量——扶阳三段:以“心法”为旨归,无为而成。

以“脉”统法,法无定法,精准狙击,学习扶阳第二阶段也。

即得扶阳二段也。

按“脉”辨证立法遣药处方,扶阳真功也。

——德道扶阳学堂扶阳三段:以“心法”为旨归,顺势而为,无为而成。

过去拜师为徒,分入门弟子和入室弟子。

扶阳医学,人类共享。

海路师兄曰:徳馨学高为师。

凡言郑卢,皆归重善。

扶阳学人如何分层次?按“形气神”问诊立法,扶阳入门矣。

按“脉”立法,扶阳入室矣。

按“心法”立法,扶阳入道矣。

一气先后生立,破译生命这口气的运行奥秘,破译“生命这口气如何合于道”的中医道原。

卢铸之心法,扶阳之心法也,中医之心法也,德道之心法也。

自铸之后,中医言必一气先后生立。

扶阳远程治疗癌痛2018年5月10日接到永康师姐伶俐的电话,说有一危重病人,万分紧急,需支持。

病人已住院,正在放疗,小细胞肺癌,全身转移,癌痛一月多,已使用吗啡止痛;现小便不利,用尿袋,大便不通,需开塞露或灌肠。

周某,男,69岁,去年7月检查小细胞肺癌,到香港治小细胞肺癌最好的医院治疗,化疗6个疗程,靶向治疗4个疗程,头上放疗二次,肺放疗25次。

因全身转移,香港医院放弃治疗,今年4月回金华,化费200多万。

经检查,又发现脊柱、脑脑转移。

头部脑瘤,香港放疗消一个,现又长二。

脊柱T7-L3放疗,已第5次,需8-10次。

人活一口气。

这口气在,人就活;这口气病了,人就病了;这口气断了,人就没了。

那么,周某这口气的运行是病在阳者还是病在阴者?为什么二窍不通?什么邪致癌痛?明内而知外。

切而知之。

轻取:微紧短气滞、微湿滞欠缓膀胱:稍紧-带弦稍欠缓沉取:稍洪大气滞带紧左尺:波及紧短甚乏力神微紧胆脉:气滞微紧欠缓肝脉:稍逆稍浮微欠柔+心脉:脉位稍沉稍紧带弦、稍气滞稍乏力神肺脉:脉位沉稍紧- 稍湿滞乏力神+ 短胃脉:湿而不滞、乏力神脾脉:脉位稍沉- 稍湿微紧+带微弦短-命门:微紧- 稍乏力神短舌诊:左歪,苔黄白夹杂卢铸之脉位图,就是一幅“一气先后生立”的气机图。

倪海厦扶阳医论53条

倪海厦扶阳医论53条

倪海厦扶阳医论53条01.正常脉象,阳脉(寸)应大于阴脉(尺),男人应气脉(右)大于血脉(左),女子相反。

02.肝病的人最怕大小便不出。

03.心火要下达必须靠肺水之助,若肺功能不佳且心火不足则热会反逆,肺水会无法下降而从汗出。

04.金铃子、延胡索合用治胁痛。

05.肝是血脏,要活血化瘀,用白芍、茜草。

06.想让病人蜕皮就用蝉蜕,蝉蜕除止痒外,还可以让新皮取代旧皮。

07.肝脏就像过滤器,可以过滤人体毒素。

病人只要有睡好,吃好,拉好,则表示一切都好,最好不要再到医院去做是否有癌细存在胞检验,以免再度打开潘朵拉的黑盒子。

08.要多运动以刺激“阳”的生长,多出汗。

09.炮附子能护心阳,但当里寒盛要用生附将里寒去掉。

发生心脏衰竭时,要用生附子才有效。

10.女子停经后,一定要保持大便一天1~2次。

11.手掌皮干脱落,摄护腺癌患者常有此症状,师曰若治到此人手掌皮肤湿润则代表病好了。

12.治脑瘤常用麝香矾石散喷鼻,因脑与鼻相通,此散喷鼻可以把脑部积水排出。

13.女人脚肿并不会要人命,若是男人脚肿命在旦夕,所谓“男怕穿靴,女怕戴帽”。

14.任何症状,一过性的问题都不太大,持续性的一定小心。

15.里寒就是心脏搏动力量不够,心脏产生的热不够,心火不够。

此里寒不除,则病因不除,女人会得乳癌也就是因为如此,就是因为心脏的博动力量不够,所以奶水才无法完全的下达子宫成为月经排出来,如此淤积日久才会造成乳癌的。

当心火足,小肠温度增加,月经自然会正常,而子宫里的淤积就会通通的排出来。

16.乳癌,所有能制造或分泌乳汁的食物均应忌用,勿吃肉类,肉类多含类固醇或荷尔蒙,会剌激奶水分泌,奶制品及人工糖制品均勿食,多食素食蔬果类。

17.心脏管月经。

月经第一天头痛,一般偏于血虚的,开补血的药会慢慢减轻。

生理期会反胃,胃比较寒,生理期前,要靠肠胃的阳吸收食物转换成能量及奶水,所以肠胃工作就加倍,就会有反胃的情形。

18.绕脐痛无屁是为大便堵在大肠,大承气汤证。

扶阳医话扶阳气

扶阳医话扶阳气

扶阳医话扶阳气
我们要理解:扶阳气有两大法门:一是,辛温升散法选择姜桂附,旨在令阳气升上去,以实现:阳生阴长!一是,凉降收敛法(如果阳气未升至天空最高点(钟表的12点))我们要让它先升至最高处再降下来一一半夏就有如此功能),选择大小阴旦汤,以实现阳杀一一阳杀了才能阴藏!换句话说:让阳气升上去是扶阳,让阳气降下来亦是扶阳……不可偏颇呦!……阳生阴长,比较好理解…阳杀阴藏则有所难领会:我们知道,夏至一阴生…太阳 从此开启了离开北回归线向远离我们(北半球)走去。

“天制气(地成形)”…它开始“制气秋天”了…这是天主动削弱(阳杀)自己…来实现的…依然是“天行健…(阳有足够的能力)”历代经方家们多有感悟:《伤寒论》辩证论治的要旨在于:一是扶阳气,一是存津液!清.陈修园说过:整部《伤寒论》就是教会我们要保胃气、存津液。

我们"扶阳经方"最倡导:扶阳气、保胃气、存津液。

……好多学习了《伤寒论》的人,没悟出来扶阳气(怕附子有毒…)……其实《伤寒论》的第一方桂枝汤,就是针对太阳中风一一表受了风寒、方中用桂姜温表寒的。

《伤寒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因为过汗在亡阴津液的同时,也亡失了卫外之阳气一一在原有桂姜的基础上,再增兵附子以扶阳气…!
扶阳医话:
麻杏石甘汤
阴阳的常与变
阴虚与阳虚
当归四逆汤
桂枝茯苓丸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心主脉脉舍神
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2
炙甘草汤3
扶阳经典:
《伤寒论》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学苑出版社中日录音增补版本)
《思考中医》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刘力红著)。

性理扶阳学习班文字资料

性理扶阳学习班文字资料

性理扶阳学习班文字资料三界外三界:天地人天三界:日月星地三界:水火风人三界:性心身外三界:天地人天:清轻上浮者为天,纯阳无阴,光乐无愁,有昼无夜,谓之佛世界。

地:重浊下凝者为地,纯阴无阳,光愁不乐,有夜无昼,谓之鬼世界。

人:有阴有阳,有愁有乐,有昼有夜,谓之人世界。

地之三宝:水火风。

人身三宝:精气神。

内三界:性心身性:天赋以明性,居于脑海,散布于四肢,知痛知痒,知饥知寒,是谓良知,无所不知。

心:地府授予命,藏于心窍,心有七孔,是谓良能,无所不能。

身:父母生身,尽孝尽悌,存理载道,是行道之具,载道之器,应答万事。

三界所生,不违背三界所管:不动性,天不降灾;心不起恶念,地府不降病;身不妄动,不受人世间管辖。

服爱让:性得服人,不服人伤性;心得爱人:不爱人伤心;身得让人:不让人伤身。

三和:性存天理,要柔和;心存道理,要平和;身尽情理,要矮和。

三理:性理,道理,情理性理:即是天理也,心内无有一点隔,即是推开性理;道理:即是伦常大理,务要推至极处;情理:事事容人,即是推开情理。

此三理不容易推开,三理要旋转无碍,其人非凡也。

三阳:性能服人是善,心能爱人是德,身能做活是功。

三阴:性不服人不善,心不爱人无德,身不做活无功。

三养:德能养性,服人;理能养心,爱人;艺能养身,让人。

修三界:性是斗,心是称,身是尺。

修性得福,修心得禄,修身得寿。

三大:性理宽,福大;心理宽,命大;身子诚,人缘大。

三灾:上火有神灾;生气有鬼灾;亏伦常有天灾。

三界分九品性三品:去习性,化禀性,圆满天性;心三品:去争心,了贪心,实现良心;身三品:去假身,了罪身,实现真身。

三界的漏性界的漏:怒恨怨恼烦,去掉怒恨怨恼烦,补上仁义礼智信;心界的漏:贪嗔痴慢疑,去掉贪嗔痴慢疑,补上温良恭俭让;身界的漏:吃喝穿戴阔(吃喝嫖赌吸),去掉吃喝穿戴阔(吃喝嫖赌吸),补上勤劳工苦做。

三界分清性界:性中没有脾气;心界:心中没有私欲;身界:身界没有不良嗜好。

清三界立志:用天理捉拿性中的贼(禀性),用道理捉拿心中的贼(私欲),用情理捉拿身上的贼(不良嗜好),三界自然清平。

阳气是健康长寿的根本——自古扶阳,灼艾第一

阳气是健康长寿的根本——自古扶阳,灼艾第一

阳⽓是健康长寿的根本——⾃古扶阳,灼艾第⼀1阳⽓是健康长寿的根本80%的现代⼈都阳⽓不⾜。

周围不少⼈各种妇科病,⿐炎、⾼⾎压,三天两头往医院跑,常年被这些慢性病困扰。

其实就是典型的阳虚症状。

《黄帝内经》说:⼈体有抵御外邪的能⼒,这种能⼒就是阳⽓。

阳⽓好⽐⼈体的卫兵,它们分布在肌肤表层,负责抵制⼀切外邪,保卫⼈体的安全。

任何⼈,只要阳⽓旺盛,就可以百病不侵。

《中藏经》:“阳者⽣之本,阴者死之基”...。

意思是说阳⽓主宰着⼈的⽣死、决定⼈的健康程度、是⼈体的动⼒!阳⽓不⾜的表现:怕冷、⼿脚冰凉、消化不良、精神不振、⽆精打采、⾆淡⽽胖、或有齿痕、脉象沉细。

2疾病的来路,就是去路——中医治病之本:⽤阳⽓去邪⽓简单说呢,就是阳⽓赶⾛致病的邪⽓,让它哪来的死哪去。

中医⼤师李可说:“最初侵犯⾝体的病邪,没有及时驱出去,它就会内藏,成为⼀种伏邪。

伏邪会在⾥⾯损伤⼈体的阳⽓,阳⽓⼀弱,病越好不了,越缠绵难愈。

现在都是⽤消炎的⽅法,消炎的头孢这类药都是很寒凉的东西,⼀消炎,外邪冰伏于内,只会⼀次⽐⼀次藏的深,⼀层⼀层的,五脏都受到影响了。

如果⽼是好不了,时间久了,太阳、少阴这两个⽅⾯都会受到很⼤的影响,这就已经深⼊到根本了。

”(太阳是指⾜太阳膀胱经,少阴是指⾜少阴肾经)中医治病的根本就是扶正祛邪,调和阴阳,让⾝体⽤⾃⾝的阳⽓把邪⽓赶出去就好了。

那有⼈会疑惑,已经打过好多次点滴,吃过⽆数消炎药了,是不是邪⽓已经进了脏腑,没救了?当然不是,扶阳要趁早,不然到⽼因为阳虚,就是⼀⾝病。

3⾃古扶阳,灼艾第⼀古⼈认为,⾃古扶阳有三种⽅法,灼艾(即艾灸)第⼀、丹药第⼆、附⼦第三。

“阳精若壮千年寿,阴⽓如强必毙伤”。

⽽古书也载“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灸之”。

⾄于附⼦,不在医家指导下千万别乱⽤。

艾是极阳之物,配合灸⽕扶肾阳,补元阳。

灸⽕的温和热⼒和药物的作⽤、腧⽳的功能,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透达经络、扶正祛邪的作⽤,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的⼀种外治法。

蔡长福论扶阳:冷了就扶阳,扶阳必然耗阴!要回阳,升阳不补阳,要少火生气,不能壮火食气

蔡长福论扶阳:冷了就扶阳,扶阳必然耗阴!要回阳,升阳不补阳,要少火生气,不能壮火食气

蔡长福论扶阳:冷了就扶阳,扶阳必然耗阴!要回阳,升阳不补阳,要少火生气,不能壮火食气作者:蔡长福蔡长福,男,安徽淮南人,生于1946年,从医四十余年,现行医于安徽马鞍山市。

师承民间中医并潜心钻研经典,博涉经史百家,学验俱富,治病慎思明辨,在学术思想上,崇古而不泥古,在临床实践上擅用经方,独具心得,众多疑难杂症,多应手而愈,对腰椎病,乳腺疾病,胰腺病等等都有很深入的造诣。

患者敬重,学生赞扬。

所收弟子众多。

创办江南蔡氏经方医馆,自编中医歌诀如《热病一百问》、《太阳表证歌》等等,撰有《蔡长福经方锦囊》,并集《伤寒杂病论》与《黄帝内经》之精华自创《六经辨证图谱》,使读者可以更好的通伤寒之理,临床上见病知源。

解决健康我们要用好桂枝汤,人饿了要吃饭,天冷了要加衣服,不加衣服冻得冷,衣服穿好就不冷了,衣服穿上还冷怎么办,那就知道脏腑虚,那就知道脾胃弱,那就知道吃饭不正常,那就知道好出汗,那就知道出汗怕冷,他吃点热饭热汤马上就不冷了,这种吃饭不冷就知道脏腑虚,就知道脾胃弱,这种怕冷不是一朝一夕的。

这种怕冷太普遍,人类一生几十年都要经过这个怕冷。

这种怕冷是体虚怕冷,在医学文献上金元四大家从来没有论过,你知道误治了多少人,还不知道哪个方子能治疗这个怕冷,很多医生怕冷就用附子干姜来扶阳,他认为是对的,其实是错的,错了还不知道,冷了就扶阳,扶阳必然耗阴,阴是什么,阴是脏腑最宝贵的津液,简单说一句,那就是营卫吧,这个营卫都是脾胃化生出来的,过量用热药耗脾阴,耗脏腑的阴,特别脾阴被损最狠,损了脾阴就是损了阳明,阳明本性是热,就怕热来耗,阳明胃阴被耗,必然阳明长期生热,热更热,热还耗太阴,热药耗太阴,阳明热耗太阴,太阴是五脏六腑的主宰,它阴不能缺,太阴藏阴保液维护脏腑,脏腑阴不亏就能藏阳,阳是阴生出来的,阴不生阳,整个脏腑全毁了,好比一棵大树,栽到水源很近的地方,这树长得又粗又大又高,能长成参天大树,同时栽的树,一个在水源处,一个在高岗,我们看看三五年后哪棵树高,肯定是水源处的那一棵树茂盛,长在高岗的那树又矮又细,虽说不死很难活下去。

欲入扶阳大门,先识先后二天

欲入扶阳大门,先识先后二天

欲入扶阳大门,先识先后二天欲入扶阳大门,先识先后二天——扶阳心法:夑理先后,无为而成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

传一气先后生立,切一气先后生立,用一气先后生立。

——德道扶阳学堂欲入扶阳大门,先识先后二天。

不知先后,道原断层,中医失传。

道生法。

卢太师以法演道,以法医之,旨在合于道,以期道生、道治、道统。

夑理先后,合道得真,顺势而医,无为而成,还原了中医的临证立法思想,破译了太古道原之“道法”奥秘,改变了中医“套方背方”的千年传承流弊,从此中医人将进入一个“人、地、天、道、自然”的太和境地。

这是卢太师对中医的最大贡献。

德道扶阳·线下学堂(黄埔)第十四期周均师兄学习心得分享这次我有幸能够参加4月6号三天的德道扶阳·线下学堂卢铸之脉法学习,收获满满,不仅打开了之前对郑卢医学的认识困惑,而且获得相关非常丰富的知识与相关治疗经验,在此与师兄们分享,不对之处,还请老师与师兄批评指正!1、对“归藏”的作用和具体实施有更深的认识。

归藏,简单形象来理解,就如手机充电。

如果总是在释放电源(手机总处于使用状态),手机将会很快处于断电,而不能工作。

人体的一气的归藏,同样有这样的作用,生命很快就会断气。

原来,阴精所奉者寿也是这个道理。

人是天地造化的产物,其气的归藏之理更加复杂。

这里的归藏,不仅是用相关药物,如人参、伏龙肝、龙骨牡蛎和肉桂等,归藏天地人一气,更主要的应该是做好与天地相应条件下,比如守住一天的子午,守住一年二至的时空条件下的归藏,才是真正的归藏。

一气造化,神机归藏。

2、加深了生命“一气先后生立及作用”的认识与理解。

生命“一气先后生立”,是人活一口气的基础。

人这口气不足、不畅,是这口气的先后“生”和“立”这两个环节(过程)出了问题。

就是说,生命“一气先后生立”是产生疾病的根本病机,也是治疗疾病的着眼点。

生命“一气先后生立”的认识,是站在非常高的高度,也就是一种俯瞰人体病机的认知方式,是一种整体与宏观的方式来认知人体的气运行,也就能够更好地把控治疗方向。

阳气与扶阳(建议收藏)

阳气与扶阳(建议收藏)
寒邪伤人,百病之长健康必需有合适的体温,人有体温,即是阳气所化;而寒邪袭人,最伤阳气。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把伤寒作为百病之源,其因概原于此。寒邪入体,与阳气交争,或正胜而邪去,病体康复;或正弱而邪进,由表及里,而有六经传变。仲景以六经钤百病,探索寒邪致病的规律,亦即阳气在六经不同层次的强弱盛衰。
生命是运动着的,我们的身体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每天都需要饮食,也会代谢出“垃圾”,需排出体外。若身体阳气不足或脏腑功能减弱,则排浊功能会减退,结果就是垃圾蓄积在了体内。若一段时间之后身体阳气恢复或脏腑功能正常了,则会把以前蓄积的垃圾统统排出体外。——肿瘤的发生与治疗也正是此理。
人的生命即是一团阳气,阳气旺则生命力旺,阳气弱则生命力弱。心神是生命的表现形式,生命力旺,其心神必旺;反之,生命力弱,其心神亦弱。心神内则由心所主,心火明亮则心神足;外则显示于眼睛,眼睛明亮则心神足。小儿阳气旺盛,因此能整天蹦蹦跳跳而不觉疲劳;其心神充足,背诵东西最不容易忘记。
生命是一团阳气,要想生命力旺盛,就要养好这团阳气。人生在世,籍此一团阳气而能有所作为。因此,阳不能妄耗,需保阳扶阳扶阳。睡眠是扶阳的最好方法,需适时休息,夜则入眠,晨则起床,使起居合乎天地规律。夜晚睡觉是敛藏阳气,让阳气休息,至早晨一觉醒来,人体阳气随太阳而升发,充满朝气与活力。
阳气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过分。一网友说的非常好:
“阳虚是现代人普遍的问题,百病之源。众多男性耗损过度、饮食不节、压力山大、四体不勤,所以脾湿不化、肠胃积弱、虚胖难抑、畏寒惧热。许多女性爱美虚荣、衣不蔽腹、盲目减肥、多食寒凉,是故气血不调、寒邪经痛、子宫肌瘤发病率暴增。”
阳气与治病
中医治大病,重在扶正,次在祛邪,因为扶正才能救命,祛邪才能治病。正气就是生命,正气也是一团阳气。要保命,就要保住这一团阳气,因此不可滥用寒凉而浇灭阳气,亦不可滥施攻伐以釜底抽薪。只有养得阳气,才足以保命。若为了治病反而剥夺了尚可延续的生命,这不是可供依赖的医学,而是盗贼,是恶魔。

阳过之后,务必扶阳,从阳化阴。心...

阳过之后,务必扶阳,从阳化阴。心...

阳过之后,务必扶阳,从阳化阴。

心...致力于儿童体质全面恢复过敏性鼻炎诊治中心阳过之后,为什么这么累,怎么补都不管用。

因为这是瘟疫,不同于一般的邪气伤人,瘟疫邪气直伤肾根。

瘟疫出现,不动点血都不错了,虽然这个阶段没动血,但耗气的比比皆是。

实际上这个疲劳感,心率快就是劳累伤肾。

很多人认为心率失调就是心脏的事,其实不对的,不能总以为是心脏的事了。

心脏没事,是其它脏腑,机体亏损拖累了,影响到了心脏。

所以不会出现心血管问题,原有心血管病的可以诱发出来,一般人只是会诱发以心气不足,相火妄动为主的心率(心律)问题。

人是一个整体,很多这个脏的问题,实际上跟其它脏腑牵连着。

做心电图顶多心率快,根本看不出其它问题来。

这次瘟疫直伤肾气,所以心肾不交导致心率快着较多。

通过治疗也验证了这个病机,患者多表现为体倦,乏力,一动就虚的不得了。

一定要从肾入手,收敛肾气。

这次不只是体倦乏力。

畏寒怕冷的很多,典型的肾火不足。

邪气犯人,必伤其气。

其气即为气化之力。

邪气就是一股外来的与人体不同的可以致病的能量,邪气也可以是自身气化失调内生的致病能量。

外感内发是疾病发作的基础,但瘟疫邪气比一般邪气伤人至深。

而所伤之气,即为人体正气。

正气由先天生,后天长养,如果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那么正气就容易不足。

而此次邪气相比较三年前会减弱,但也超过平时的流感邪气,所以伤人还是很明显的。

从近二十多天诊疗分析,此邪气虽不至伤人直中,也就是大规模出现重症感染。

但对于机体的正气损耗是比较明显的。

这也就导致了很多人,感染发热没多久,但后期恢复却很长时间。

我们应该重新通过诊疗的经验,从中医角度思考此阶段邪气的特点,实际上还是在于“截断扭转”,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感染高热阶段,积极辨证退热。

过后,积极扶正固本。

瘟疫邪气,人体正气,本质上是能量的转化形式不同。

邪气伤人,伤之正气,就是把我们原有的机能给破坏了,是一种能量强加于另一种能量的转变过程。

这个过程会因体质差异,出现不同的结果。

道医有句名言“阳气不到就是病”,一语道破天机

道医有句名言“阳气不到就是病”,一语道破天机

道医有句名言“阳气不到就是病”,一语道破天机道医有句名言“阳气不到就是病”,一语道破天机。

阳气是人身上最好的治病良药,养生治病首先要扶阳,80%的现代人都阳气不足。

什么是阳气我们常听人提到要补阳,壮阳、扶阳,那么究竟什么是阳气呢?人体的阳气充斥于全身无处不在,按分布及特点不同,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中气五气,这些统称阳气。

在几千年的道医文化中,阴是指人的身体,阳是指人体具有的能量。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阳气衰减的过程。

如果身体没有了阳气,就成了一幅空的躯壳,就会死亡。

《黄帝内经·素问》里说:“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就是指人体有抵御外邪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阳气。

古人把阳气比作天空与太阳的关系,如果天空没有太阳,那么大地都是黑暗不明的,万物也不能生长。

所以天地的运行,必须要有太阳。

而人身的阳气要调和才能巩固它的防护功能,不然就会招致病邪的侵入。

《黄帝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所以,养护阳气是养生治病之本。

阳气是如何消耗掉的阳气既然这么重要,大家一定很想知道,身体内的阳气有怎样的脾性?又是怎样被损耗掉的?专家表示,阳气有升降出入的规律,春天阳气开始生发,夏天生发至极限,秋天开始收敛,到了冬天则潜藏起来。

若以一天来算,白天相当春夏,夜晚相当秋冬。

也就是说,每天早上当我们醒来睁开眼睛时,体内阳气开始生发。

到了中午,阳气生发到极限,然后渐渐衰退。

傍晚时阳气入阴,到了夜晚则潜藏起来。

阳气入阴,人就准备睡觉了。

人的生物钟实际上就是根据阳气规律来运转的。

1【个例一】作息紊乱伤阳气一位因为生物钟紊乱导致阳气不足的患者,她是一位实习护士,23岁,主要症状是“不管睡多长时间,每天醒来人总是很困倦”。

经医生细问之后,找到了女护士的病因:三天两头上夜班,每天总要忙到凌晨两三时才睡。

作息时间与阳气升降出入规律相违背,体内阳气就消耗得快,而阳气不足,人就没精神,所以女护士即使每天睡到快中午才起床,还是会感到疲倦困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教育所存在的本质问题就是能教之人的问题,师资的问题,另外就是共性教育的模式不适应于这样一门个性化的学问。
我以为中医治病的理念,中医治病的方法,都是值得现代科学研究的。这面面有很多的奥秘,如果揭示出来,应该可以推动科学的发展,而这个工作应该是由搞现代科学的人去做,这样才有可能作出成绩来。当然中医可以配合这个工作,但绝不是由中医承担这个工作,如果由中医承担这个工作,就会搞成像现在这样,东不成西不就,一团糟。
现在的教科书上没有肝阳不足这个概念,实际上,肝阳太重要了!
我祖父那一辈老中医们…始个毒,正是它救命回阳之所在。
桂技法已经不是单纯的解表法。用在外证,她可以起到解表的作用,用在内证上,它可以协调阴阳。
四逆法的运用那就太广了,它的作用不仅在于回阳救逆,还在于温肾纳下,临床上大多数慢性病人和危重病人最后都要从这个法上去收工,也可以说这个法才是治疗的真正目的,而其它的法都只是手段,手段是为了达成这个目的,达不到目的,要想真正治愈病,真正收工,是很困难的……以四逆法作为诸病收功之法,可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心法,也是卢氏在钦安思想指导下的一个大的跨越。
阴阳之气,妙用无穷,人之一身,阴阳而已,二气之中,阳气更尊,气盛者强,气衰者病,气聚则生,气散则死,人之阳气,犹天之日,仰观乎天,可悟乎人。
7.郑钦安:
天一生水,在人身为肾,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
人身立命,就是这一个火字,火即气,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是寒。
夫人身一点元阳,从子时起,渐渐而盛,至午则渐渐而衰,如日之运行不息。
有形之躯壳,皆是一团死机,全赖这一团真气运用于中,而死机遂转成生机。
气者阳也,阳行一寸,阴即行一寸,阳停一刻,阴即停一刻。
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无滞。
阳者,阴之根也。阳气充足,则阴气全消,百病不作;阳气散漫,则阴邪立起。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4清.陈修园——宁事温补,勿事寒凉。
5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人得天地之气以生,有生之气,即是阳气,精血皆其化也。
6清.杨西山《弄丸心法》——
兴趣将你引入某门学科,而信念则是决定你在这门学科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作为中医的学人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信念,尤其是传统文化的信念。
将一切事物的文化,生杀都归结到阴阳里,所以就归纳的角度而言,天下没有比阴阳更完美的归纳法了。
术数所表述的显然就是推演的一面,显然就是传统意义上的逻辑的一面。
12.李可《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
下焦一点命门真火发动,十二经循行不息,五脏六腑气化周行,生命欣欣向荣。此火一衰,诸病丛生,此火一灭,生命终结。先天之本肾,生命之本原,所凭者,此火,后天之本脾胃,气血生化之源,所凭者,此火。养生若损此火则折寿,治病若损此火则殒命。
阴阳之道,阳为阴根,阳生,阴始能长。阳气——命门真火,乃生命之主宰。命门位居下焦,乃人身真火,气化之本原。
9.吴佩衡:
壮火乃邪火,而非真火也。……邪热之壮火,必须消灭,真阳之少火,则决不可损也。
切无终身行医,而终身视附子为蛇蝎,若医而遇附子之证,何以治之?于临证时,应分清阴阳,辨明虚实寒热,当用则用,有是病用是药,定能指下生春,活人无量,切无以人命为儿戏也。
10.祝味菊《伤寒质难》:
附子一药,辛以润之,致津液,通气化,可使肾中五液蒸腾敷布,阳生阴长,此即阳中求阴生化无穷之理。
13.卢崇汉《扶阳讲记》:
人生立命在于以火立极,实际上也就是以阳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实际上就是以温热药消阴。治病的立法与人生的立命是紧扣着的,这里面的渊源很深,可以说整个中医的经典,乃至于传统文化的其它经典都能够作为它的支撑。所以说不是卢门喜用扶阳,喜用姜附,而是立命之需也。
卢氏医学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崇尚“阳气宜通”,始终保持在通的状态。卢氏认为,很多疾病的病因病理,都是机体阳气的虚损、郁结导致的。
在人体生理的阴阳关系上始终是以阳为主导的,虽然阴阳两者是动态平衡,但是阴平阳秘是在以阳为主导的前提下达到的。
在临证上,阴虚的本质仍然是阳的不足,这是由于阳气化生阴精的功能受到影响,才会出现阴阳两者关系失调……姜桂附不但不会伤津耗液,反而还能够促进津液回生,从而起到阳生阴长的作用。
1
8.卢铸之、卢永定:
人生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
病在阴者扶阳抑阴,病在阳者用阳化阴。
人之生成,纯在天地之中,阴阳之内,五行之间,一切动静都随阴阳之气机而转,业医者,须识得《内经》所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等奥义,说明阴阳之虚实,变化之盈缩,刻刻都随五行运化之中,上下内外息息相通,无一刻停滞,随日月昼出夜入,昼作夜息,为养生治病之一大纲领也。
故善养阳者多寿,好戕阳者多夭。阳常不足,阴常有余。
抗力之消长,阳气实主持之。阳气者,抗力之枢纽也。
阴不可盛,以平为度,阳不患多,其要在秘。
良工治病,不患津之伤,而患阳之亡。所以然者,阳能生阴也,是故阴津之盈缩,阳气实左右之。
11.徐小圃《名老中医之路》:
阳气在生理壮态下是全身的动力,在病理壮态下又是抗病的主力。
业医者,果能细心研究,即从真龙上领悟阴阳,便得人身一付全龙也。
学者苟能于阴阳上探求至理,便可入仲景之门也。
仲景一生学问,即在这先天之极之元阴、元阳上探求盈虚消长,揭六经之提纲,判阴阳之界限,三阳本乾元一气所分,三
阴本坤元一气所化,五脏六腑,皆是虚位,二气流行,方是真机。
元气为人生阴阳之主宰。人生立命全在坎中一阳。万病皆损于一元阳气。
学者若欲在仲景这门学问里真正的深入进去,那就必须把阴阳的问题放在首位。
第一个主导,是阴阳之间协同为主导,而非对立制约为主导。第二个主导是阴阳之间阳为主导,这个主导实际上已经包含在第一个主导里。这个主导说明在阴阳之间,阳的变化起主导的作用、决定的作用。作为阴它是随着阳的变化而变化。
真阳、命火为什么要潜藏呢?因为潜藏了才能温养生气,才能让生气旭旭而生,煦煦而养,煦煦而养,如此生命乃得久长。
就医学而言,运用人体以外的东西,如用大白兔,小白鼠或其他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实验,的确没有。但是,在传统文化里存在很细微、很精深的内证实验,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正是因为这个内证实验和理性思考的结合,才产生了传统文化,才构建了中医理论。
……为什么中医的有些问题我们不容易弄明白?为什么我们总是很难正视经典的价值?对中医的很多东西总是抱有怀疑,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少了内证这双眼睛
扶阳语录精彩集粹
1《周易.彖辞》——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2《周易.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3《黄帝内经》——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14.刘力红《思考中医》
中医讲究治未病,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的开首就指出“上工治未病”,我们这门医学的出发点,它的宗旨是治未病,是未渴而穿井,未斗而铸锥。
中医是人类文明史中的长城,而只有当我们看到它的整体结构,看到它那富有力量和气魄的完美理论,看到它那不可思议的实际运用,我们才会体会到它的真正意义。
……从张仲景开始直到清代,在这长长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凡是在中医这个领域有造诣的医家……大多数都是从经典中走出来的,大多数医家是依靠经典而获得了公认的成就。
目前在中医界有一个怪现象,也是一个可怕的现象,就是对中医经典的教育逐步在减弱。
门确实是需要师父领进的,这一点非常重要。没有领进门,你始终是在门外兜圈子,有的人为什么努力一辈子还是摸不到“火门”,有的人为什么在学问之道上坚持不下来,很可能就是因为缺少这样一个关键环节。
……中医的医学模式除了强调生物一心理一社会,还强调一个自然的因素,天地的因素。这是在医学模式上的一个区别。从根本上讲,中医的医学模式更值得现代医学的借鉴,这样的借鉴,将会是未来医学的一个福音。
搞中医的一定要分清本末,主次,不要被西医的一个病名牵着你到处跑,这一牵着跑,那中医的本性就迷失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