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漫画的大众传播与文化传承

合集下载

中国古诗词文化传播与动漫画的融合

中国古诗词文化传播与动漫画的融合
2 . 动 漫 画 文 化 的 大 众 化 和 国 际化 成 为 跨 文 化传 播 的 主要 途 径
新媒 体时代 ,动漫画强大 的吸引力 、亲
动漫画是集文学 、美术 、音乐、影视、 计算机 图形图像学等为一体综合性艺术门类。 它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多元性、延展性等 特点 ,其文化生命 力极强 ,它几乎可以和任 何一种文化形式相融合。同时动漫画文化具 有较强 的商业性 , 其工艺特征十分明显。 然而 , 正是 由于这一特点使之成为 当代潮流文化。 在商业利益 的推动下 ,动漫画产业不断革新 和发展 ,尤其是 电脑数码技术 、网络技术 、 视昕技术在动漫 画中的深度应用 ,动漫画产 业功能 “ 神力”大增 ,成为当代文化传播重 要平台支持。 二、 中国古诗词在动漫画创作 中的应用 与传 播 I . 中国 古诗 词 与动 漫 画 的 “ 嫁接 ” 中国古诗词是一种具有高度美学价值 的 文 学体裁 ,凝聚着 丰富的文化 内涵。其文化 意境抽象 、游动 、不确定等特性 ,使之成为 其 文化传播 的障碍。而动漫画能够抽象 的文 字转 变成 具象的画面,能够把游 动和不确定 性 意境界定 到一定的时空 中。因此,中国古 诗词与动漫画的融合具有天然 的基因吻合。 中国古诗词是动漫画创作重要题材来源 , 意境美是动漫画表现的基本内涵。动漫画用画 面讲述故事 ,用情节展现内容 ,它可以把古诗 词文化意境美转化为动漫画作品予以展现。 2 . 中国古诗词在动漫画作品中的应用 动漫 画具有 开放的文化特性 ,中国古诗 词文化可以轻松 的融合动漫画产 品中。 《 木 兰诗 》能改编成动 画电影 《 花木 兰》, 《 桃 花源记 》 能改编成网络游戏, “ 唐诗三百首” 也有动漫版 的图书 , 《 长恨歌 》的动 画片段
传播重要媒介,中国古诗词与动漫画的融合是 现 实的需要 ,二 者可 以相 互融合 ,互 为共 生。

浅析中国动画结合中国传统艺术资源提升核心竞争力

浅析中国动画结合中国传统艺术资源提升核心竞争力

《戏剧之家》2018年第10期 总第274期83影视观察浅析中国动画结合中国传统艺术资源提升核心竞争力许建康,刘煜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4)作者简介:许建康(1965-),男,安徽人,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院长,美术学,中国画创作与艺术设计教学研究方向。

刘煜文(1993-),女,贵州人,研究生在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动画方向。

【摘 要】中国动画作为世界动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技术还是艺术价值,曾经走在世界动画的前端。

然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中国动画开始发展缓慢,呈现疲态。

缺乏原创,缺乏特色,主题偏向低幼种种问题逐渐出现,动画大国风采不再。

面临这样的情况,中国动画必须进行反思,如何继续发展,如何提升中国动画的核心竞争力。

本文分析了中国动画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方法——与中国传统艺术资源相结合,从水墨画、剪纸与皮影戏、京剧、汉字书法、神话故事、传统音乐上简析了中国传统艺术资源与动画结合的艺术价值和方法。

【关键词】传统艺术;动画创作;核心竞争力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0-0083-02一、动画简介动画,英文表述为“Animation”,动画就是用绘画创造生命的艺术。

动画的原理来自1824年,英国人皮特·马克·罗葛发现的视觉暂留原理,是指人的眼睛在看到画面后的0.34秒内不会消失,而动画就是将运动的物体分解成多个瞬间的动作,再将其连续拍摄成画面。

动画按照技术可分为:二维平面动画、三维立体动画、真人结合动画、虚拟生成动画;按动画性质可分为:实验动画、商业动画;按媒介可分为:广告动画、科普动画、影院动画、电视动画。

动画是汇集绘画、漫画、电影、数字媒体、摄影、音乐、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身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众多人的喜爱。

二、中国动画发展历程动画在中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早,汉武帝时期的皮影戏,将静态的剪纸人物通过艺人的手操控运动,配以音乐和人声对话,实现了由静转动的变化。

大众传媒的文化传承与缺失

大众传媒的文化传承与缺失

浅析大众传媒的文化传承与缺失【论文摘要】传媒传播信息的过程也是传播语言的过程,现代传媒传播现代信息的过程也同时传播了现代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词语。

2007年8月,教育部第一次公布了171条汉语新词语,引起轩然大波。

2008年年末,各种媒体争相公布新的年度新词。

这些词语的产生的特殊性与传播的高速性,反映了大众传播媒介文化传承的积极功能,即能及时地丰富我们的语言生活,但同时也反映了媒介的缺失。

【论文关键词】流行词汇大众传媒文化传承一、年度新词的出炉2002年春晚,小品大师赵本山的台词“忽悠”被观众得知,第二日这个词便红遍大江南北。

2005年,借助《超级女声》的传播,“粉丝”一词拥有了全新的意义并走向大众。

同时,自2005年开始,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对我国的语言资源进行监测与研究,并且以年度为单位,定期公布监测结果。

2007年8月16日,教育部举行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

报告列出了171条汉语新词语,房奴、晒客、学术超男等收录其中。

据悉,这是国家语委第一次尝试公布新词。

2007年年度新词是从10 亿字(含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新闻语料)语料中通过计算机提取出来的。

报告编委会将去年国内30多种报纸中出现的“疑似”新词选出后,根据搜索引擎搜索,确定每个词最初出现的时间,将真正在去年才出现的新词送交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验证核实后,选出了171条新词语。

如今,2008年年度新词也在网上被传得如火如荼。

如下是谷歌搜索的十大新词,在网上流传甚广:山寨、囧(jiong)、很黄很暴力、叉腰肌、三个俯卧撑、槑(mei)、打酱油、泡良族、凤凰男、做人不能太cnn。

众所周知,“囧”是一个比较生僻的古汉字,韩愈在《怀秋诗十一首》中就有一句“虫鸣室幽幽,月吐窗囧囧。

”“囧囧”在这里通“炯炯”,意思是窗户明亮。

“囧”在网络的使用,最初的启示来自日本,orz是一种源自于日本的网络象形文字(或心情图示),并且在2004年时在日本、大陆与台湾地区俨然成为一种新兴的次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智慧,具有极高的价值和影响力。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挑战,如何通过“可视化”传播手段让更多的人了解、认知和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展开研究,探讨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文化内容转化为形式多样且富有感染力的可视化作品,从而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及传播现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美学价值,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诗词歌赋、书法绘画、传统音乐舞蹈、戏曲艺术、民间工艺等诸多方面。

传统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理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对于维护国家的文化认同和社会的精神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时代变迁和社会快速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困境。

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播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受众群体相对狭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单一、传播渠道受限等。

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力与吸引力相对较弱,急需寻找新的传播方式与手段。

二、“可视化”传播的概念及特点“可视化”传播,是指利用视觉、图像等形式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一种传播方式。

它是一种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传播形式,可以将抽象、复杂的信息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形象,使受众能够迅速理解和接受信息。

在当今信息时代,“可视化”传播已成为一种流行的传播方式,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包括教育、科普、艺术、商业等,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可视化”传播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它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能够让受众通过视觉感知和认知信息;它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通过色彩、图像、动画等形式引起受众的共鸣与情感共鸣;它具有互动性和参与性,能够激发受众的主动参与和交流,增强传播效果和互动体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复杂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传统文化内容相对晦涩,难以直接被大众所理解。

传统文化传承与美术教育之间的关系

传统文化传承与美术教育之间的关系
在课程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营造出充满民族传统文化特 色的课堂氛围。教师可以准备许多民族庆祝节日所用的一些有 特色的物品,或者模拟某节日的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这样学 生就能够体验许多民族的节日习俗,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特色,进
(下转第 164 页)
162
有数字娱乐设计领域,有传统媒介延伸设计领域,对这些内容进 行有效分析与研究,继而构建出数字媒体艺术应用的可视化模 型,有效建立数字媒体学科体系。在时基媒体设计领域中,有数 字电影、电视广告、动画、动态媒介、Flash 等内容,这一领域中包 含的知识内容也比较多,如视听语言、蒙太奇、角色造型、场景、 表演以及剪辑等,有着较为明显的大众性、商业性、观赏性以及 娱乐性。交互产品设计范畴的研究内容有网络媒体、电子出版 物、多媒体产品以及交互、信息、UI 界面的设计,其中的网络媒体 有丰富的内容,如博客、购物网站、视频网站、游戏社区等。这一 领域的设计比较注重用户的实际需求,在创意与设计流程上,还 需要学习工业设计方法,明确交互产品的设计范畴,部分与时基 媒体、数字互动娱乐内容是重叠的,如交互动画、交互电影、电子 出版物等内容。也有新媒体设计专有领域,如手机、网站、信息 设计等内容。
在现代课堂上,师生可以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共同完成范 画,为学生的感知和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教师才能更有 效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才能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从 而对传统文化产生热爱之情。
传统文化传承与美术教育之间的关系
□牛 晔 李思影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科技的日新月异,中国传统文化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如何使我国的传统文化源源 不断地传承下去,成为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而学校能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的重要场所。该文研究传统文化传承与美术教育之间的 关系,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讨如何在美术课堂中传承传统文化,并以人美版《绘画中 的节日》为例,阐述如何在课堂中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以此探寻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浅析中国传统动画电影的传统文化、艺术元素

浅析中国传统动画电影的传统文化、艺术元素

浅析中国传统动画电影的传统文化、艺术元素中国动画的发展共经历了5个阶段,中国传统动画,应该包括从20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末期的四个阶段。

这一时期创作出了大量极具民族特色的优秀动画作品,中国传统动画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传统民族艺术风格的成功表达。

由于中国传统动画是一门综合艺术,它的产生和成熟较之其他艺术门类都最晚,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便综合地体现了中国的艺术审美意识。

它的成功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是分不开的。

中国传统动画从创作题材、表现形式到情感表达,都汲取了大量的民族元素,在世界动画舞台上独树一帜。

一、动画题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传统文化经由各种媒介和艺术样式留存,五千年中国文明史,留存了浩瀚丰富的创作素材,当电影、电视成为传播媒介时,自然而然地会从以往的媒介留存中寻找文化的血脉和创作的素材。

中国传统动画,作为一种新的影视形式,影片的题材主要来源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传统文学、寓言故事等。

如我国动画史上的经典之作《大闹天宫》就是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名着《西游记》中的一个章节,《西游记》原着是一部极具艺术性和思想性的伟大作品,是中国最优秀的古典神话小说之一,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可谓家喻户晓。

又如:王树忱导演的动画片《天书奇谭》,选材于明代小说《平妖传》。

《平妖传》是一部明代的章回体小说,是由民间神异传说故事收集整理而成,民间的传说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演绎出的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往往反映了百姓的愿望,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题材。

再如阿达导演的动画影片《三个和尚》,便是取材于中国民间的一句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并在此谚语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颠覆了原来的结局,创作了全新的立意。

中国传统动画影片的题材,总是和中国传统文化和故事在一起。

其中,取自古代寓言故事的还有《愚人买鞋》《猴子捞月》《南郭先生》等;取自民间传说的有《神笔马良》《骄傲的将军》《九色鹿》《葫芦兄弟》《一幅僮锦》《蝴蝶泉》等;取自古典神话小说的还有《铁扇公主》《哪吒闹海》等。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国家,其中包含许多具有独特特色的传统文化。

在现代社会中,这些传统文化正以不同的方式得到传承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一、传承与保护传承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

在现代社会中,为了保护文化遗产,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诸如博物馆、图书馆、文物保护部门等各种文化机构的建设,让人们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和欣赏文化遗产,同时也强化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此外,各地政府还鼓励民间文化保护和传承,在保留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

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成为了另一条传承保护之路,许多文化遗产在这样的背景下获得焕发新生的机会。

例如,北京的颐和园、故宫博物院,还有很多古镇古村落都成为了旅游的热点。

这一领域的发展将中国文化传播到全球,为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现代科技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是另一种传承方式。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哲学、美学、思想和价值观念等许多鲜明特色。

现代科技给这些传统文化特色注入了新元素,使之进入了全新的平台。

例如,在互联网与移动端应用的技术下,中国传统文化得以更便利、更广泛地传播。

许多神话传说、诗歌、音乐、绘画等元素以更加优美、互动的方式传达给人们,成为了生涯教育学习的形式之一。

三、文化的新生在现代社会,文化的新生也是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方式。

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正在发生着变化,自然也要求文化内容得到更新和创新。

现代文化产品需要融合传统文化的元素,满足人们渴望了解传统文化的需求。

中国传统文化在电视剧、电影、音乐、动画等类型中呈现出了不同的形式。

例如,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电视剧《白鹿原》等大众文化产品,涵盖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内容,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文化认识角度。

此外, 传统文化也被融入了中国当代漫画作品,例如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借鉴了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的表现手法,同时也推动着跨文化的交流。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传播——以《上新了窑故宫》为例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传播——以《上新了窑故宫》为例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传播——以《上新了窑故宫》为例作者:王席席来源:《声屏世界》 2019年第6期王席席摘要:文物背后的精英文化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文化价值,《上新了·故宫》转变了节目呈现形式,拓宽了传播渠道并赋予了受众收视自主权,使得赋有精英文化气息的故宫改变了高深、肃穆的姿态,从而以其通俗性的特点、平民化的拍摄视角和年轻化的姿态呈现在屏幕上,成功实现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的整合。

关键词:《上新了·故宫》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在当下转型时期,大众文化的盛行,精英文化需要同大众文化相互融合,利用大众媒介进行传播,更多地传承优秀文化。

《上新了·故宫》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节目形态,点燃了受众的收视热情,将蕴含精英化气息的故宫,以一种平民化的视角进入大众视野。

内容上的融合:选题背景精英化,呈现形式通俗化故宫作为中国经典传统文化符号中的一种,所代表的皇家文化给受众带来肃穆的形象。

《上新了·故宫》通过年轻化的方式讲述故宫的文物与历史,以年轻受众喜闻乐见的明星作为传播纽带,通过他们的“眼睛”对故宫进行探索,充分展现年轻群体的视角。

节目中周一围与邓伦作为故宫文创开发员,跟随故宫专家一起进宫寻宝,探寻故宫博大精神的历史文化,用接地气的表现形式,向大众展示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和传承,让更多受众接受文化熏陶和洗礼。

节目改变了之前一贯的纪录片的形式呈现,虽然是以严肃的故宫题材为背景,但是在内容呈现上则让故宫“活”了起来。

《上新了·故宫》在内容上的设定也有突破,让观众更深层次地了解故宫、走进故宫,将之前未公开的区域呈现在屏幕前,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受众对故宫的好奇和窥视心理得到满足。

在探索乾隆皇帝秘密花园那期中,将皇帝内心的秘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不是用解说词的方式进行呈现,而是向观众呈现了一个多姿态的乾隆。

此外,在讲述康熙皇帝的故事中,向人们解密了康熙不仅是一位皇帝,而且还是名副其实的学霸。

大众文化与艺术的传播

大众文化与艺术的传播

发挥媒体的作用
利用社交媒体:如 微博、微信、抖音 等,扩大传播范围
制作高质量的内容: 如纪录片、电影、 音乐等,提高传播 效果
举办文化活动:如 艺术节、音乐会、 展览等,吸引更多 人参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利用传统媒体:如 电视、广播、报纸 等,扩大传播影响 力
案例分析
成功的大众文化与艺术传播案例
迪士尼:通过电影、主题公园、衍生品等方式,成功传播其文化与艺术 漫威:通过漫画、电影、电视剧等方式,成功传播其超级英雄文化与艺术 故宫博物院:通过展览、文创产品等方式,成功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 音乐节:通过音乐、艺术、文化等方式,成功传播音乐文化与艺术
大众文化与艺 术的关系
大众文化对艺术的影响
推动艺术创新:大众文化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灵感和素材
改变艺术形式:大众文化使得艺术形式更加多样化,更加贴近大众 影响艺术价值:大众文化使得艺术作品的价值更加多元化,不再局限于传 统艺术价值 促进文化交流:大众文化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得以交流和融合
艺术对大众文化的推动作用
大众文化与艺术的 传播
汇报人:
目录
01 大众文化的定义与特点
03 大众文化与艺术的关系
05 如何提升大众文化与艺术的传播效 果
02 艺术的传播方式与途径 04 大众文化与艺术传播的未来发展 06 案例分析
大众文化的定 义与特点
大众文化的概念
大众文化:指广泛传播于社会各个阶层的文化形式,具有普遍性、通俗性、娱乐性等特点。
艺术的传播方 式与途径
传统艺术传播方式
口口相传:通过口头讲述、歌唱等方式传 播
艺术品展览:通过展览、博物馆等方式展 示和传播
书籍记载:通过书籍、文献等方式记录和 传播

中国漫画传播“断层”现象研究

中国漫画传播“断层”现象研究
中国漫画传播 “ 断层 ’ 象研 究 ’ 现
白志如 ’ ,王 志标
(1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 学院 河南 开封 4 50 2 河 南大学 国际经济研 究所 河南 开封 4 50 、本 文研 究 了 中国 漫 画 “ 层 ” 象 的 缘 起 , 出 断 现 提 大 陆 、 港 、 湾 都 在 五 、 十 年 代 有 了进 一 步 的 发 展 。 香 台 六 连 环 画 在 中 国漫 画 发展 断 层 中的 关 键 作 用 , 讨 连 环 画 败 落 但 是 大 陆 因 为政 治 的 原 因 , 日 本 漫 画 影 响 较 小 , 香 港 和 探 受 而 的 原 因和 影 响 , 然后 分 析 “ 层 ” 的 中 国漫 画传 播 和 发展 状 台湾 则 不 存在 这样 的 限制 。尤其 是 台湾 受 日本 风格 的影 响 较 断 后 况 。 早, 因此 受 冲 击 也 较 早 , 省 和 发 愤 图 强 的 意 识 也 相 应 先 行 反 关 键 词 :动 漫 产 业 漫 画 现 代 漫 画 断层 步。 ( )十 年 文 革 ” 二 “ 期 中国漫画发展的源头可以上溯到遥远的古代。但是 , 漫 大陆在 16 9 6年 到 1 7 9 6年 间 处于 “ 年 文 革 ” 期 , 十 时 漫 画 的 流 行和 普 及 是 伴 随 着 大 众媒 体 的兴 起 而 进 行 的 。笔 者 以 画 发 展 陷 入停 滞 。 中 华 人 民 共和 国 建 立 为 界 , 中国 漫 画 发 展 分 为前 后 两 个 大 将 台湾 在 1 6 3年 实行 漫 画 审 查 制 度 ,使 漫 画刊 物 相 继 停 9 的 历 史 时期 , 后 再 梳 理 中 国 漫 画 发 展 脉 络 , 结 其 “ 层 ” 刊 、 才 流 失 , 画盗 版 却 更 加 恣 意 妄 为 。1 7 然 总 断 人 漫 9 6年 , 日本 漫 对 的 经 验和 教 训 , 发现 其 传 播 规 律 。 画 实 行 的 全 面 开 放 政 策 , 台湾 漫 画 市 场 被 日本 漫 画 快 速 占 使 中国漫画传播“ 断层 ” 的历史阶段研究 领 。 香 港 漫 画 呈 现 多 元 化 的局 面 。 香 港 本 土 漫 画繁 荣 昌 盛 : 第 一 时 期 主 要 是 指 从 清 末 民 《 叔》 《 财 、 老夫 子》 《 、 十三 点》 初 到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建 国 之 间 的 等 作 品 广 受 欢 迎 , 女 漫 画 等 少 历 史 阶 段 。 清 末 民初 , 代 漫 画 迅 近 也 开 始 出现 。国外 漫 画 风 气 渐 速 兴 起 , 直 到 中华 人 民 共和 国 正 一 盛 :香 港 无 线 电视 大 量 播 出 式成 立 , 报刊漫画为主流 漫画。 《 铁臂 阿童 木》 《 、超人 》 等国外 笔 者 发 现 以 下 几 个 特 征 第 动 画 片 。 黄 玉 郎 、 官小 宝 等 上 从 2 O世 纪 初 期 到 2 0世 纪 中 批 青 年 漫 画 家 也投 奔 新 潮 。 期 , 国 大 陆 漫 画 把 社 会 政治 功 能 中 黄 玉 郎 以 《 虎 f 》 最 初 叫 龙 - ( 1 发 挥 得 淋 漓 尽 致 。在 形 式 上 , 单 以 《 流 氓 》 开 创 香 港 武 侠 漫 画 小 ) 幅漫 画为 主 , 美 国、 而 日本 、 国 、 英 的潮 流 。 法 国 等 已经 开 始 连 环 漫 画 , 并成 为 2 0世 纪 六 、 十 年 代 , 七 对 大 众 生 活 的 一部 分 。 第 二 , 港 本 香 于 大 陆 和 台湾 漫 画 来 说 , 劫 是 土 的 政 治 、 济 特 色 使 其 漫 画 存 在 经 难 。而对于香港 漫画而言 , 正 市 民化 、 俗 化 的倾 向 。另 一 方 面 , 庸 是 新 旧 交替 的 时代 。这 为香 港 漫 画进 入繁 荣 期 奠 定 了基 础 。 作 为 英 国 殖 民地 , 港 漫 画得 以 保 香 存 独 立 的 生 存 空 间 , 为其 后 来 的 发展 提供 了 宽 松 的 环 境 和 这 ( ) 复 发 展 期 三 恢 八 、 十 年 代 的 大 陆 处 于 改 革 开 放 初 期 , 环 画 也 开 始 九 连 氛 围 。第 三 , 台湾 漫 画 初 期 发 展 十 分 薄 弱 , 随着 国 民 党 入 台 伴 才有起色。加上台湾殖民色彩较重 , 台湾 漫 画 亦 受 到 多 方 面 复苏 。 连 环 画 报 》 刊 物 出现 。 是 连 环 画 的繁 荣 在 1 8 《 等 但 9 5年 的 影 响 , 其 是 日本 。 尤 落 下 帷幕 , 量 的连 环 画被 作 为废 纸 处理 。 日本 和 欧 美 漫 画 大 3年 , 9 漫画杂志《 画书大王》 为中国漫 第二时 期主要是指从 中国人 民共和国成 立至今 的历史 开始 主导 大陆市场。1 9 阶 段 。 依 据 漫 画 发 展 的 连 续 性 和 阶 段 性 特 征 , 以大 致 分 为 画 觉醒 竖 起 了一 面 大 旗 。 1 9 可 9 5年 , 中宣 部 和 新 闻 署 实 行 中 国 儿童 动 画 出版 工 程 。从 此 , 中国 大 陆 漫 画 开 始在 困境 中 突围 。 三 个 阶 段 18 9 3年 , 台湾 “ 画 清 洁 运 动 ” 台 湾 漫 画 的 复 兴 开 拓 漫 为 ( ) 环 画繁 荣 时期 一 连 大陆在 2 O世 纪 5 、O年 代 ,单 幅 和 四格 漫 画发 展较 为 了道 路。敖幼祥的{ 06 - q龙院》 郑 问的《 周英雄传》 朱德庸的 、 东 、 平 淡 , 是 连环 画却 进 入 了空 前 发 展 时 期 。 图 书 连 环 画 由 上 《 但 醋溜族 》 蔡志忠的《 、 唐诗说》 等一批优秀 的作品开 始闯入 台 海世界 书局 首创 , 以陈 丹旭 绘制 的《 西游记 》 《 、 三国演 义》 等 湾和 大 陆 甚 至是 世 界 漫 画 的舞 台。 古 典 名 著 系 列 为 前 锋 , 速 打 开 了 中 国 连 环 画 市 场 , 且 一 迅 并 香港黄玉 郎创 建漫画帝国 , 完成 了由漫 画家单打 独斗 的 直 保 持 良好 的 发展 势 头 I 。 模式到集团制作模式 的成功转变 。《 如来神掌》 《 、 醉拳 》《 、中 台 湾 漫 画在 2 O世纪 5 0年 代 后 期 到 6 0年 代 初 进 入 了 漫 华英雄》 等著名作品涌现。《 风云》 《 、 中华英雄》 等也被 改编 为 画杂志的兴盛期。《 画大王》 《 画周刊》 《 漫 、漫 、 少年世界》 等广 同 名 影视 作 品 。 立 文 、 家 碧 的 麦 唛 系列 漫 画 也于 1 B 谢 麦 9 B年 受欢 迎 。香 港 漫 画 在 解 放 后 以 1 5 9 9年 出版 的《 画 世 界 》 漫 半 开 始 流行 。 月 刊 为标 志 进 入 了再 度 兴 盛 时 期 , 不过 这 个 时 期 漫 画主 要 以 八 、 十 年 代 对 于 整 个 中 国来 说 是 一 个 漫 画 发 展 较 快 的 九 单格 或插 图等 形 式 为 主 I 。 年代 。中 国漫 画 经 历 了仰 慕 国 外 漫 画 到 国 产 漫 画逐 步 振 兴 的

【11】U2:文化传承与创新(知识归纳)

【11】U2:文化传承与创新(知识归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 、 2.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社会实践 文 √ 化 创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新 的 √ 作用、意义 (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源 泉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动 力 文化工作
者的使命 职责
(4)对待文化的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 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相互尊重,在发展本 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B
本框主观题练习
《作业册》 P11
第7题
注意: 4.1与4.2合并讲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的发展
一、什么是传统文化【WHAT】 (一)传统文化的含义及其表现形式(习俗、建筑、文艺、思想) (二)传统文化的特点(相对稳定性、鲜明民族性) √ (三)传统文化的作用(“二重性”) √ 二、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HOW】 √
1.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 2.我们应投身于社会实践,向人民群众学习
源 泉
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五课 文 化 创 新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作用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1.文化发展的实质: 文化创新 P48 第①段 2.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社会实践 P48-49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L3】
文化继承
【L4】
文化创新
【L5】
第二单元内容结构
人 类 文 化 的 发 展
见《课本》
文化的传播【L3】 文化的继承【L4】 文化的创新【L5】 文化具有多样性 文化传播的 方式和媒介 文化具有继承性 文化继承与 发展的过程

对于漫画的理解

对于漫画的理解

对于漫画的理解漫画是一种以图像和文字相结合的艺术形式,通过连续的图画和对话,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达故事、情感和思想。

它是一种通俗的大众艺术,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漫画是一种娱乐方式,能够带给人们快乐和轻松的心情。

漫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通过生动的图画和幽默的对话,能够引发观众的笑声和欢乐。

漫画的幽默风格常常让人捧腹大笑,它通过夸张、夸张、滑稽和讽刺等手法,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情境和人物形象进行夸张和扭曲,使得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一种轻松和愉悦的情绪。

漫画是一种表达思想和观点的方式。

漫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很强的表达能力。

通过图画和文字的结合,漫画能够直观地传递信息和观点。

漫画艺术家们常常运用夸张、象征和隐喻等手法,将复杂的思想和观点通过简洁的图像和对话进行表达。

漫画不仅可以表达作者的个人观点,也可以反映社会问题和时事热点,引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漫画还是一种文化传播的方式。

漫画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形式,能够跨越国界和文化差异,传播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

漫画作为一种视觉语言,不受语言的限制,能够通过图画和对话直接传达信息和情感。

因此,漫画在国际间具有很强的交流和传播能力。

许多优秀的漫画作品通过翻译和出版,得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并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欢迎。

漫画是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漫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美学特点。

漫画艺术家们通过绘画和构图等手法,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画面效果,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漫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场景和色彩等元素都能够引发观众的审美情感和共鸣。

漫画艺术不仅具有艺术性,也是一种文学形式,通过对话和文字,能够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漫画是一种以图像和文字相结合的艺术形式,通过连续的图画和对话,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达故事、情感和思想。

它具有娱乐性、表达性、传播性和艺术性等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无论是欣赏漫画作品,还是创作漫画,都能够给人们带来无限的乐趣和启发。

漫画创作的流行文化特点

漫画创作的流行文化特点

漫画创作的流行文化特点姓名:舒坦班级:学号:一、动漫作品与流行文化的关系流行文化是时装、时髦、消费文化、休闲文化、奢侈文化、物质文化、流行生活方式、流行品味、都市文化、次文化、大众文化以及群众文化等概念所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成分复杂的总概念。

这个总概念所表示的是按一定节奏、以一定周期,在一定地区或全球范围内,在不同层次、阶层和阶级的人口中广泛传播起来的文化。

流行文化包含的元素非常丰富,现今社会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沟通渠道的增多,流行文化的传播越来越迅速、层面也越来越广泛。

每一个时代都有着不同特点的流行文化,随着社会主要消费群体的变化,流行文化也随之改变,迎合消费群体的喜好。

现如今,年龄在20到30岁之间的年轻人,正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主流消费群体。

这个年龄层的人们,基本上是伴随着动漫、游戏等成长起来的,就像“蓝志脱口秀”中的说的“我们那代90后80后的人啊,几乎没有几个是因为看NBA 而喜欢上篮球的,都是因为看《灌篮高手》才喜欢上看篮球的。

”可见动漫作品在青少年娱乐生活中的重要性。

流行文化的内容主要由散播文化的传媒来塑造并传播,例如电影、电视、出版社等媒体。

事实上,流行文化是由大众和传媒间互动长生的,即:大众影响传媒,传媒又反过来影响大众。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动漫作品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动漫作品不再是单纯的娱乐,而成为流行文化影响下的商业现象。

与此同时,流行文化也为动漫作品提供养分,创造全新的文化形式。

二、动漫作品与电影近年来,动漫作品改编的电影受到了广大影迷的欢迎,甚至掀起了新一轮的动漫品牌热潮。

动漫作品成为了商业化大潮中不可忽视的一股生力军。

变形金刚与惊奇漫画电影季《变形金刚》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商业动画之一,80年代一度风靡全球,在亚欧美等多个国家都兴起了一股“变形金刚”热。

擎天柱的那一句著名台词:“汽车人,变形出发!”,成为了一代人记忆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2007年,随着迈克尔·贝导演的真人版电影的上映,《变形金刚》再度红遍全球,掀起了新一轮的《变形金刚》热。

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动漫化传承与传播研究

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动漫化传承与传播研究

而作 为 当代 新兴 的 文化 产业之 一 的数 字动 漫 艺术 , 则汇 聚 了 当代 文化 的诸 多元素 , 创 造 了一 种 全新 的 文化 表 达形 态 和传 播 交流 方式 。本文通 过从 当代 中国传 统茶 文化 的视 角, 探 讨 以具有 当代 文化 特 征 的数 字动 漫 方式参 与 和促进 传 统茶 文化
质 文化 生活 也提 高 了人们 的精 神境 界 。 但 是在 传统 文化 价值 观念 不断受 到 冲击 、传 统文 化 的原 始生 态 环 境 大为 改变 的今 天 , 随 着科 技 的发 展 , 时 代 的变迁 , 外来 多 元文 化 的冲击 以及 人们 传统 生活 方式 、 审美 需求 、 文化 消 费观念 的 改变使 传 统茶 文化所 处 的文化 生态 环境 日趋 恶化 :当代 喝茶 的年 轻人 越来 越 少, 他 们 对 老 一 辈 人那 个“ 早 起 开 门七 件 事 , 柴 米 油盐 酱 醋 茶 ” 的年 代, 距 离 也越来越 遥 远 。在他 们的成 长环 境 中, J 咖啡 、 啤酒、 饮 料 充斥 着他 们 的生活 , 茶给 他们 的 印象就 是属于 过去 的 , 是传 统 , 守 旧, 繁文 缛节 , 夹 杂 了太 多 的教条 和道 理 , 一 提 茶就 觉得 的是 老气 、 过 时 的 东 西, 更 有 一些 年轻人 觉得 , 茶 就是 中老年 人 的保健 饮品 , 年轻 人 喝茶 , 会给 别人 一种 自己 己经 提 前步入 老年 生活 的感觉 。 他 们认 为 , 只有 咖 啡、 啤酒 、 饮 料等 饮 品才 是 能与 之年 龄 和 身份 特 点相 符合 , 更 能体 现 出年 轻人 特有 的 充满 活力 、 性格张 扬 、 争强好 胜 、 敢 于 尝试 、 追求 刺激 等特 点。 这 也 导致 中国传 统茶 文化在 当今 社会 随着 老年人 的离去 , 年 轻 人选择 喝 咖啡 而不 愿意 喝茶 ,使得传 统茶 文化 的受 众基 础 正逐 步

政治必修3同步练习:政治必修3全册同步练习:3-2-4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政治必修3同步练习:政治必修3全册同步练习:3-2-4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3-2-4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一、选择题1.“中国是个书法大国,拿起鼠标以后,也不能忘了笔杆。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完全继承B.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财富,应该加以继承和发展C.中国书法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D.现代文化不可能从根本上动摇传统文化的地位[答案] 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材料强调要传承我国的书法文化,故选B。

A说法错误。

C说法错误,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在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时,如果犯“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就会动摇传统文化的地位,故D 表述不正确。

2.中国孔子基金会策划组织、梁国典主编的《儒家文化大众读本》丛书已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该丛书努力发掘儒家文化中富有时代价值的内涵,使之成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宝贵精神财富。

这说明()①承袭传统文化是文化继承的客观要求②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③文化继承必须坚持取其精华、古为今用④当代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材料强调,要努力发掘儒家文化中富有时代价值的内涵,进而推动现代文化的发展,故②③④符合题意。

对待传统文化应该坚持批判地继承,故①说法错误。

3.2011年4月17日,“历史文化名城的继承与发展论坛”在北海举行。

与会者对认识中国的社会变迁和历史文化发展,尤其是发掘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环境品质的重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这说明()A.传统文化总能顺应社会变迁而发展B.优秀传统文化能提升人的思想境界C.要顺应社会变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D.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推陈出新[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A项观点错误,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发展。

B与题意无关,材料没有说明优秀文化对人的影响。

C项符合“与会者对认识中国的社会变迁和历史文化发展,尤其是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等信息。

中华传统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对外传播

中华传统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对外传播

中华传统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对外传播一、引言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珍贵财宝,凝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面临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中华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的状况和影响。

二、新媒体时代下的对外传播特点1. 规模化和快速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与传统媒体不同,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平台,信息能够马上传递到全球各地。

从而形成了一种规模化和快速的传播方式。

2. 双向互动新媒体时代,传媒平台提供了用户评论、点赞等交互功能,使得传播成为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

不仅传递信息,也能接收到用户的反馈和意见。

3. 多元化和个性化新媒体时代下的传媒平台繁多,不同的平台有不同的特点和用户群体。

传播者可以依据不同平台和用户需求,接受不同的传播方式和形式。

三、新媒体时代中华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机遇1. 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借助新媒体的便利,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传播到世界各地的用户中。

2. 传播成本降低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对传播者的门槛较低,传播成本也较低。

通过自媒体平台,个人和小团体也能够发声,使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加多元化。

3. 自主管理和呈现新媒体时代,传播者可以自主选择传播内容和形式,不再受传统媒体的限制。

中华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传达,更好地展示其奇特魅力。

四、新媒体时代中华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挑战1. 信息过载新媒体时代,用户可以接收到大量的信息,而且往往存在虚假和低质量信息。

中华传统文化在信息过载中要抢占用户注意力,需要有奇特的内容和方法。

2. 文化沟通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到外国用户,可能面临文化差异和沟通障碍。

传播者需要对目标用户有深度的了解,接受适当的语言和传播方式。

3. 文化认同在新媒体时代,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保持其奇特性和原汁原味,同时也要与当代价值观相结合,以保持用户的认同和吸引力。

五、中华传统文化在新媒体时代对外传播的策略1. 多样化的传播形式中华传统文化可以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播。

漫画传播与时事评论的创新结合——以《新华日报·漫说快评》专栏为例

漫画传播与时事评论的创新结合——以《新华日报·漫说快评》专栏为例

Media Practice媒体实战传媒∷MEDIA 2021.4(下)71漫画传播与时事评论的创新结合——以《新华日报·漫说快评》专栏为例文/徐 宁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阅读的不断发展,用户阅读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媒体过去的“厚报时代”逐渐被颠覆。

以《新华日报·漫说快评》专栏为代表的创新形式,从小切口深入发掘,阐发事件背后的根本原因,发人深思。

《漫说快评》专栏赢得了受众信任与青睐,也给报社带来了品牌化效应,媒体传播力和影响力在实践中不断强化。

一、漫“话”+“议”术:栏目创新,内容赋能新的媒体环境下,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如何才能在一众媒体报道中突出重围,抓住受众眼球,成为当下新闻媒体最应关注和探索的问题之一。

为推陈出新,不少新媒体将更多创作重心由“文字”转移到了“图画”上,将“厚报”事件报道版面压缩成为极简的漫画。

例如,《新华日报》就开设了专题栏目《漫说快评》,将不良现象、社会热点等内容创作成漫画,配以“一句话”或“对话式”的犀利总结,给受众以启发,给百姓以启迪,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

1.紧追社会热点,“对话”讲述现象。

新闻漫画虽然版面小,篇幅短,却极其吸引人。

但要真实呈现新闻内容,还需要创作者运用独到的批判性眼光对新闻事件进行艺术性的再加工。

这就要求创作者不断对生活进行观察和思考。

《新华日报·漫说快评》始终紧跟社会热点事件,发声直指事件内核。

通过独特的新闻视角对新闻进行拆解,让受众能够在第一眼就将漫画与相关事件联系起来。

例如,2019年8月,《新华日报》发布了一篇名为《“上帝”也不能为所欲为》的“漫画快评”,针对当时网络上热议的广东省博物馆观众留言一事进行了评论。

一位家长给博物馆留言,投诉博物馆管理人员,称其不允许自己的小孩在馆内奔跑和触碰馆内展品,质疑此举干摘要:新闻漫画在传统媒体报道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既具有视觉艺术的美感,又具有时事评论的功能,是一种深受读者喜爱和认可的“可视化”新闻评论形式。

漫画介绍ppt课件

漫画介绍ppt课件

在美国,漫画产业在20世纪30年代开 始起步,随着超级英雄漫画的出现, 漫画逐渐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漫画的现状与未来
漫画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的文化产品,不仅在青少年中受到追捧,还吸引 了越来越多的成年人。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漫画的传播和阅读方式也在不断变化,网络漫画和电子书成 为新的趋势。
漫画的色彩与光影运用
漫画的色彩与光影运用是影响画面视觉效果的重要因素, 它能够表现角色的情感和营造氛围。
漫画的色彩与光影运用包括色彩搭配、光线处理、阴影效 果等,通过巧妙的色彩与光影运用,能够增强画面的视觉 冲击力,引导读者的情感共鸣。
04
漫画的阅读与欣赏
如何阅读漫画
了解漫画的基本构成
漫画通常由图像、文字和色彩等元素构成,读者需要了解这些元素 在漫画中的作用和意义。
社会现象的反映
漫画可以反映当时社会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读者可以通过 漫画了解社会现实和文化背景。
个性解放与思考
漫画中的角色通常具有强烈的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这反 映了现代社会对于个性解放和思考的追求,读者可以通过 漫画体验这种追求。
05
漫画的影响与价值
漫画对青少年的影响
01
02
03
培养想象力
漫画中丰富的画面和情节 能够激发青少年的想象力 ,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在中国,漫画可以追溯到汉代的石刻 画像和隋唐时期的佛教壁画。
在欧洲,漫画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 期的讽刺画和幽默插图,而现代漫画 则起源于19世纪的英国。
漫画的发展历程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漫画在欧洲得 到迅速发展,其中英国的《笨拙》杂 志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幽默漫画杂 志。
在日本,漫画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快 速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类 型,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中华文化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中华文化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中华文化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是一种优秀的文化,它涵盖了古代历史、文化艺术、哲学思想、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在现代社会里,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从文化内容、文化载体以及文化教育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中华文化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一、文化内容的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内容丰富,这其中涉及到了很多方面的内容。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种文化,它强调礼、义、廉、耻的思想,也提倡诚信、雅量、宽容、谦虚的做人之道。

在当今社会,儒家文化被广泛传承和发扬。

通过各类书籍、影视作品、演讲、论文等各种途径,儒家文化得以广泛传播。

例如,拜读当代儒家学者、国学大师们的著作,可以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重温《论语》、《大学》等古代儒家经典,可以体验传统文化的精华。

此外,儒家文化还通过各类活动的形式向大众传播,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文化节日,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以及各地的文化展览等。

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儒家文化得以更好地传递。

二、文化载体的传承和发展文化载体是中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古代文化载体主要有石刻、青铜器、陶器、书法、绘画、崇拜神像等;现代文化载体则包括书籍、音像制品、数字媒体、艺术作品、文物等。

目前,文化载体的传承和发展也得到了极大的重视。

传统文化载体除了通过文化遗产保护和文物修缮活动外,还推广了许多数字化、电子化、虚拟化的手段进行传承。

许多博物馆、数字图书馆、文化遗产保护网站等,通过网络、电子媒体等手段,将传统文化移植到现代载体中进行传播,以期达到更广泛的传播效果。

三、文化教育的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与文化教育密不可分。

从小学到大学,以及社会各类培训班等教育机构中,中华文化都是必修的课程。

在文化教育领域,也逐渐出现了创新型的教育模式。

例如,校园小博物馆的建设,让青少年从小接触文化载体,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诸如国学馆、儒学社等非盈利性组织的建设,让更多人对中华文化产生兴趣。

中国民俗文化在漫画创作中的应用探索

中国民俗文化在漫画创作中的应用探索

中国民俗文化在漫画创作中的应用探索摘要:生活中,我们耳熟能详的一般都是国外的漫画,其中美国、日本的漫画最为常见,人们在潜意识中认为中国漫画作品比较乏味。

对比国外,中国在漫画领域的技术以及作品品质相当薄弱。

我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

新时代的漫画应将中国的民俗文化融入创作当中,创作出展现中国特色的漫画作品,以独特的民族文化为基石,用中国风带领中国漫画登上世界漫画领域的殿堂。

本文首先分析中国漫画创作的发展处境,其次从三个方面讲述中国民俗文化在漫画创作中的实际应用策略,以供相关人士交流参考。

关键词:中国民俗文化漫画创作应用探索漫画作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细心的人会发现,中国的漫画行业完全是处在多座高山的夹缝中生存。

中国漫画市场被发达国家所控制,如何打破这个牢笼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为世界上的泱泱大国,从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下来的璀璨文化就像挂在夜空中的星星一样数不胜数。

因此,将中国特色民俗文化融入漫画创作当中能使国内漫画行业得到巨大提升。

一、现阶段中国漫画发展处境(一)市场定位错误,无法正确分清受众群体漫画供多个年龄段人观赏,但国内市场多数以儿童漫画为主体,忽视了漫画的主要市场,少年和青年两个主体年龄段,导致漫画呈现幼龄化、描述内容幼稚的特点。

漫画内容过于幼稚、没有内涵,无法登上大雅之堂。

优秀的漫画应该是多样的,应以丰富的内容来填充,不再受传統模式的束缚,创作出丰富多彩的新漫画以供大众共同欣赏。

(二)国内漫画市场占比太低,在世界舞台上缺乏竞争优势随着互联网的极速发展,漫画市场在国内娱乐方面占据了大量比重,存在大量的潜在市场。

而观察国内现状可以发现,巨额的漫画市场多被日、美、韩等国家占据,大众会潜意识地选择国外的漫画,中国的漫画行业令人担忧。

从全球漫画行业来看,其作品更多偏向于成人化、产业化,中国传统儿童漫画比重大幅度降低,导致国内原创漫画在市场上缺乏竞争优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漫画的大众传播与文化传承南通大学杏林学院机102 钱莉39【摘要】中国传统漫画自20世纪初期以独立的画种出现以来,以报纸为媒介,一直与政治运动和社会现象紧密相关,为大众所理解和喜爱.今天,美国和日本文化对中国的渗透造成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漠视和不理解,曾经普及于世的时政和世象漫画逐渐式微,而盲目模仿他国文化的创作已失去了其大众传播的功能。

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建议中学和大学开设中外文化的相关课程,使青少年在以西方文化为主流的媒介全球化情况下,正确和积极地了解本国传统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发展过程,进而培养他们的比较和借鉴能力。

【关键词】中国漫画国外漫画发展比较与借鉴中国漫画伴随着中国由封建王朝进展为现代社会经历了各时期的斗争、冲突和变革。

而这一敏感的艺术形式,从产生、发展到成熟、壮大,都紧贴着中国的时事政治和社会状况。

因此,中国漫画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紧扣现实的讽刺和批判观点。

中国漫画的大部分作品产生于近代中国社会,严峻的民族危机现实使中国漫画内容蕴涵着争取民主自由与和平的渴望。

一、中国漫画的独立发展中国漫画的特色孕育于悠久而厚重的历史,以及绘画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至清末民初崭露头角。

随着报刊的出现,漫画直观的讽刺及对社会政权的辛辣批判内容,成为一种特殊的“武器”而发展为一独立的画种。

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漫画”的名称还未被正式使用,多数仍被称为“讽喻画”、“寓意画”等,但这并不影响漫画的迅速发展和壮大。

国际及国内的政治形势是导致漫画大规模发展并最终形成独立画种的根本原因。

随着列强的肆意侵入、清政府的崩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风起云涌,中国社会的复杂混乱达致无以复加的地步。

以针砭时弊为己任的漫画,将矛头对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揭露了他们贪婪蚕食中国的丑恶面目。

当然,现代印刷术的引进和应用,使报刊、画报迅速兴起,也为漫画的创作和流传提供了技术条件。

随着一项又一项的签订,被欺压已久的中国人民终不再忍气吞声,国内的反帝反封建情绪愈为高涨,终于在1919年促成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在爱国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同时,这时期的漫画紧密配合着革命运动,成为空前活跃的一种艺术形式。

接着,1925年五卅运动和1926年国共合作的重大历史转折,给文艺界注入了一支强心针,们的爱国革命热情再一次被点燃。

漫画在文艺界发起的革命宣传运动中充当前锋,对帝国列强、封建军阀进行讽刺和抨击,成为20年代漫画的主要内容。

这一期间不但成立了最早的漫画团体,也出现了一批漫画大师,为30年代的漫画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漫画发展到30年代,出现了新的高潮,不但数量丰富,形式风格也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

从1934年9月到1937年6月,短短两年半的时间,仅上海就出版了约20种以漫画为主的期刊,其中尤以《时代漫画》和《漫画生活》最有代表性。

同时,第一届全国漫画展在1936年于上海顺利开展,作者遍及全国,约有二百多人,这在当时可是个了不起的数字,为中国漫画史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与此同时,苏区的革命根据地在反对国民党军事围剿中,群众性的漫画宣传活动亦非常活跃,十分突出。

在1937年到1945年的八年艰苦抗日战争中,漫画不仅成为唤醒中国民众奋起救国的,也间接成就了抗击日本侵略的壮举。

“七七芦沟桥事变”后,在前方战士与日本侵略者殊死抗争之时,漫画界的也纷纷投身于救亡宣传战线,发挥漫画的战斗性,为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年8月,日军进攻上海。

作为漫画运动的中心,上海漫画家以抗日救国为旗帜,在漫画家协会的领导下,成立了上海漫画界救亡协会,开始出版会刊《救亡漫画》。

抗战后期,漫画宣传工作受到当局的压迫和限制,但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漫画家们仍通过举办漫画展览揭露了“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黑暗现实,道出群众的心声。

抗日漫画作品明显的特征是:主题鲜明,一针见血,简洁而醒目。

这些漫画与杂文一起,承担起八年抗日战争时期民族民主革命宣传、舆论的重要任务。

八年艰苦的抗日战争胜利后,开始了三年的内战。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社会从鸦片战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了。

这一时期的漫画配合解放战争,以地域为分界,形成了解放区和国民政府地区各有特色的漫画作品。

解放区的漫画成为一种艺术武器,配合解放区的人民斗争。

在极其艰苦的物质生活条件下,漫画家仍创作出大量兼备民族特色及大众化的优秀作品。

在国民政府地区内,漫画作品配合着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民主运动,体现了鲜明的主题。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成立,中国人民从此不必在战乱中流离失所,可以安居乐业了。

艰苦战事的结束,使50年代初期的漫画创作出现了新的高潮。

各地的漫画家纷纷回到了家乡,开始了新的漫画事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人欢欣鼓舞,除了反美和歌颂类漫画的蓬勃发展外,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的漫画也迅速兴起,漫画由原本主要揭露和批判敌人的内容,转移至新增的以人民自省内容为主。

一时间漫画作品几乎成为报刊不可缺少的部分。

1950年,《漫画》月刊创刊,由漫画界主力米谷担任主编。

该刊创办历时十年,发表了无数优秀的漫画作品,并致力于提高漫画的思想表达和艺术水平及培养青年漫画作者。

1957年,随着“反右”运动的开展,一些漫画作者被错划为“右派”,漫画创作一度陷入低谷。

60年代后期,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不少漫画作者遭受了迫害和批判,漫画创作无法开展。

1976年后,在“粉碎四人帮”的斗争中,漫画发挥了特有的战斗作用。

随后,漫画发展迅速,出现了崭新局面。

21世纪的中国漫画主要流传于,由于21世纪的漫画人才短缺和一些错综复杂的原因,中国漫画正处在瓶颈期。

21世纪的中国漫画主要为仿的风格,这也说明中国漫画正在艰难的探索,但是今天,仍然有非常不错的漫画,包括的《》、张小盒系列、的《》等。

网络上以默的《》、羊角狼毛的《》最为出名。

当今中国漫画正经历人才空白期,总有一天,中国漫画会复兴。

二、中国漫画的断层现象也许对外国人来说,只要中国还在,中国人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就会永久地存在甚至发展着,希望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到中国来就可以了。

可是现在的问题恰恰是,如果年轻人对我们的四大名著以及其他传统文化都是认为“上不了桌面的东西”的话,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正面临“无以为继”的重大危机并不过分。

中国古人曾把道德修养视为人生的终极追求,而在全球化的今天,个人的快乐和自由被视为比道德更重要的现实需要,现在的年轻人还有很多别的事要忙着去做。

看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过明显影响的文化是否得以存在和发展,主要看它是否还活在某个民族或社会的现实生活中。

有人归纳了四个具体标志:第一,这个文化是否还有严格意义上的传人,即一些以团体的方式、用自己的生命实践在自觉地传承它的“道统”的人们;第二,它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否还存在;第三,它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否还能影响人们在生活中做出的重大选择;第四,它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感情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o。

如果其中的某一方面或所有方面削弱或不存在了,说明这个文化出现了问题或不复存在了。

仔细对照一下目前的状况,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而且在媒介全球化过程中进一步受到影响。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日本漫画及海外动画片大量涌人中国,刺激了大陆的卡通漫画市场,也吸引了一大批年轻读者。

在新漫画刊物上发表作品的作者大都是在电视机前长大的年轻人,许多人没有受过专业的美术训练,阅历又较浅,无论是创意还是画风都深受日本漫画的影响。

但是,日本原版卡通漫画的动漫高手们都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能从高层次创作出通俗的作品来吸引读者。

相比之下,国内动漫创作除了在大眼睛、长头发、尖下颏的卡通外形上模仿得很好外,在人物造型、故事编写、传达思想等方面还相差甚远。

近年来,以动漫、音乐、美食、时装、广告等为代表的日本流行文化在中国日渐风行,日本人还将中国文化加以包装,使之以日本文化的风格在世界各地登堂入室。

日本漫画作家上田宏发布了他的漫画作品《武神戏曲》,从人物舞台造型到武打动作,上田宏都做了认真的研究,并在章节之间穿插了京剧趣味知识,以读图时代最流行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地道中国传统文化。

在运用现代手段开发自己的传统文化资源方面,中国人落在了日本人的后面。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以中国文化为题材改编的海外动漫和其他作品中,存在着扭曲中国文化的问题,影响了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木兰”就是一个绝好的例子我国人才的创新能力弱,此外剧情比较简单,不吸引人。

其次是职业漫画家少,技术差,漫画家的收入水平相对低的多,因此大多的漫画家都是业余的。

我们生活中离我们越来越远去了,报纸上的幽默、清新的漫画几乎看不到了,街头有趣的宣传品变成了广告栏,那些充满善意的批评、引人思考的讽刺小品在现代生活中更加少见。

当传统漫画失去其特有的尖锐性和讽刺性时,它的大众传播功能衰退,它的大众凝聚力也就烟消云散了。

漫画作者们摒弃中国传统的画风和中国传统构思以及艺术表现手法,在作品中不同程度地显露了西方美术中的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表现主义和各种抽象派对他们的创造思维留下的烙印,但至今尚无突破性发展。

他们的作品在中国国内很难得到对西方美术史或文化发展史不甚了解的广大民众的承认和欣赏,出现了连他们自己也不满意的“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

三、结语中国传统文化出现的断层现象也不只是在此文提及的漫画和文学方面,在各个文艺领域中(比如影视作品和广告)都有盲目模仿的表现。

导致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艺术创作的原因有多种,我认为,最基本的因素还是由于系统学习的不足。

因此,建议是,在初中开设中国文化艺术史课程,在高中开设世界美术(艺术)史,后者必须是在结合同期中国文化发展史的基础上进行的比较性学习,在大学开设的美术(文化)史课程面向那些将来要成为中学美术史教师或到博物馆以及担任考古工作的学生。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上务必将外国与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以比较学的方式进行对比,通过学习与比较,不仅会加深中国学生对优秀的中国民族文化的认识并对之感到自豪,同时也会使青年人懂得造成某一时段的文化和历史滞留现象的致因。

基础教育阶段系统的学习和理解势必能够帮助防止文化断层现象的出现,并有助于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和社会的道德风尚。

参考文献[1]朱松青.廖冰兄与中国漫画之演变.南京艺术学院学报[J],2006-10-30[2]白志茹.中国漫画传播“断层”现象研究.东南传播,2009-12-30[3]梅兰芳.走进日本漫画[J],2007—01一1[4]张建生.近现代中国漫画艺术及思想文化探源.艺术百家,2008-10-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