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业调研报告
法学专业调研社会实践报告

法学专业调研社会实践报告一、调研目的与意义法学专业是一门以法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其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法律规范、法律制度和法律运作等方面。
通过法学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法律规范,提高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养,为法律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本次调研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社会实践进行深入了解和调查,探索与法学专业相关的实践案例,为学生提供更为直观和具体的法学实践案例,以便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加深对法律实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为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和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调研方法与步骤本次调研采用了多种方法和途径,包括文献资料查阅、访谈调查、实地观察等方式。
主要步骤如下:1. 文献资料查阅:通过查阅相关法学专业的教材、专业期刊、学术论文等资料,了解法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2. 访谈调查:通过对一些从事法律实践工作的律师、法官、检察官等专业人士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在法律实践中的工作经验和案例,对法学专业教育的见解和建议。
3. 实地观察:通过参加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单位的实习活动,亲身感受和了解法律实践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1. 文献资料查阅结果通过查阅相关的法学专业教材和学术期刊,了解了法学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法律规范、法律文书、法律制度、司法解释等方面的知识。
了解了法学专业的基本研究方法,包括法学研究的基本原理、理论框架和方法论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还了解了一些相关的法律实践案例,为后续的调研工作提供了一些理论基础和实践案例的参考。
2. 访谈调查结果通过对一些从事法律实践工作的专业人士进行访谈,了解了他们在法律实践工作中的一些工作经验和案例。
他们向我们介绍了一些具体的法律案件和实践活动,包括民事诉讼、刑事辩护、行政诉讼等方面的案例。
他们还向我们介绍了一些具体的法律实践工作流程、程序和技巧,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工作经验和实践指导。
3. 实地观察结果通过参加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单位的实习活动,我们亲身感受并了解了法律实践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
法学专业人才社会需求调研分析报告

法学专业人才社会需求调研分析报告本文旨在对法学专业人才社会需求进行深入调研分析。
通过收集、整理、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和社会调查数据,对现阶段法学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就业形势、薪资待遇等方面进行了探究和总结。
一、法学专业市场需求情况1.岗位数量与需求专业根据人社部数据统计显示,2019年全国法学专业的岗位数量共计10.8万个,其中司法机关公务员是法学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
另外,与法学专业相关的岗位还包括律师、法务经理、企业律师、公证员、仲裁员、法律顾问等。
2. 层次和职称需求司法机关公务员、省市县法院法官和检察院检察官都需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学历背景,其中,硕士和博士学历被视为申请公务员、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高端职称的标准条件。
而在招聘企业、事务所等民营机构,更看重实际工作经验和专业能力,因此从事法律工作的实践经验和业务水平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二、法学专业就业形势调查1.招聘数量与薪资比较从人社部数据统计来看,2019年法学专业的就业人数为46.4万人,其中未就业的毕业生人数为9.2万人,占比高达19.8%,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
就业市场需求中,司法机关公务员和大型律师事务所的招聘数量较多,较容易获得高薪职业。
2.就业行业和单位调查按照就业的行业来观察法学专业的就业形势,首当其冲的是司法体系内的法官、检察官和公证员,但大多数毕业生都选择了从事律师工作。
除此之外,金融、保险、房地产、国企、大型私企和外企等企事业单位也是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热门选择。
三、法学专业薪酬待遇分析1.就业薪酬水平调查根据人社部关于2019年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显示,法学专业的平均就业薪资为5861元/月,高于全国普通大学平均薪资水平。
2.薪资待遇差异法学专业就业薪资的差异主要取决于行业和单位的不同。
例如,从事公务员、法官、检察官等政府机关的人员薪资待遇普遍较高;而律师事务所的薪资会受到行业发展情况和律师实际工作经验的影响,各部门工资额度有较大差异。
法学专业人才社会需求调研分析报告

法学专业人才社会需求调研分析报告一、调研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化,法学专业人才在社会中的作用愈发凸显。
近年来,我国法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但与此相对应的是,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的一定的不匹配现象。
针对这一现状,我们进行了法学专业人才社会需求调研,旨在全面了解法学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情况,为法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和文献资料搜集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收集了大量的社会需求数据;通过访谈方式,我们深入了解了企业用人单位对法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和期望;我们还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搜集和分析,以便从多个角度全面地了解法学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情况。
三、调研结果分析1. 法学专业人才需求情况据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我国法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随着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化,涉法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对法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
特别是在涉及合同法、企业法务、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对法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更为旺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对外贸易、国际商事纠纷解决等领域对于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法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
2. 法学专业人才的就业领域调研数据显示,法学专业人才的就业领域主要集中在政府法制部门、律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法律部门、司法机关等领域。
政府法制部门和律师事务所是法学专业人才就业最为集中的领域,而企事业单位法律部门虽然相对就业数量较少,但是对于法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却愈发迫切。
调研发现,企业用人单位对法学专业人才在专业知识基础上,更加注重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他们普遍认为,法学专业人才应该具备较强的法律逻辑思维能力、文书撰写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跨学科综合能力。
根据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了以下对法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建议:(1)加强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扎实的法律知识;(2)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模拟法庭、法律实践课程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3)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如知识产权法、国际商法等,以满足不同就业领域的人才需求;(4)加强人文素养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综合素质。
法学专业社会调查报告(10篇)

法学专业社会调查报告(10篇)法学专业社会调查报告 1调查目的:为了了解当前县城管执法状况,以便更好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调查时间:20__年__月__日调查地点:调查对象:县姑孰镇各社区居民和相关资料调查方式:走访、问卷调查为了完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发教育试点”法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加强对国情、民情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尤其是对我国司法实践的了解;培养和训练认识、观察社会的能力以及运用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我对当涂县整体城管执法状况进行了调查,现就调查情况做如下报告:一、我县城管执法状况的总体评价(一)调查问卷中的评价。
外部对本县城管执法的总体评价:满意32.35%,比较满意44.12%,不满意23.53%。
其中,对城管执法实施前、后效果比较,认为明显好的20.53%,较好54%,不明显25.45%;对城市管理难点问题处理的满意度,满意32.44%,基本满意41.34%,不满意26.17%。
参加调查的人大代表的评价:比较满意。
城管大队内部的自我评价:满意56%,比较满意44%,不满意没有。
从调研情况看,调查问卷中的评价与座谈和访谈中的评价基本一致,外部与城管内部对综合执法的总体评价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二)城管执法的作用和成效。
县镇总面积110平方公里,人口15万,辖区内有企业20__余家。
当涂县在新旧产业更替中,产生了大量下岗和失业人群,加上地处城乡结合部,各类市场集中,流动人口和外来暂住人口较多,经济落后,造成环境卫生、公共服务,社区治安等发展参差不齐,与其它区相比稍显滞后,因此流动摊贩、乱贴乱画、乱搭乱建等现象严重,治理城市“八乱”的压力较重。
近年来,县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管理工作,把加强城市管理工作作为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综合功能、保障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城市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当前城管执法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我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管理相对滞后的问题比较突出,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建设效益的发挥,影响了城市化总体水平。
法学就业调研分析报告

法学就业调研分析报告法学就业调研分析报告一、调研背景随着中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法学专业的就业形势备受关注。
本调研旨在了解当前法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就业趋势,为相关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1.问卷调查:通过制定在线调查问卷,向法学毕业生进行调查,包括就业情况、就业地区、就业行业、薪资水平等方面的内容。
2.深度访谈:对于一些有代表性的毕业生进行深度访谈,了解他们的求职经历、职业发展规划以及对法学就业形势的看法。
三、调研结果1.就业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法学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约有80%的毕业生找到了工作。
其中,有15%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5%的毕业生选择出国留学。
2.就业地区法学毕业生的就业地区分布比较广泛,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在一线城市及省会城市就业,占比超过60%。
而二线城市和发达的县城则吸引了约30%的毕业生就业。
只有少数毕业生选择回到家乡就业。
3.就业行业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法学毕业生选择了与法律相关的行业就业,如律师事务所、法院、检察院等。
而在金融、企业、政府等相关机构及部门就业的比例也较高,分别占到20%、15%和10%。
4.薪资水平法学毕业生的薪资水平相对较高,调查结果显示,约有60%的毕业生薪资在8000元以上,其中有20%的毕业生薪资在15000元以上。
而只有少数毕业生的薪资低于5000元。
五、深度访谈通过深度访谈,了解到一些法学毕业生的求职经历。
其中,许多毕业生表示,虽然法学专业就业面广阔,但追求更好的职业发展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如法律素养、沟通能力、创新思维等。
在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时,培养一些特殊的专业技能或者取得专业资格也能够提升就业竞争力。
六、结论与建议1.法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广阔,但毕业生需具备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才能在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2.法学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省会城市和二线城市,因此,对于毕业生来说,选择就业地区需要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进行综合考虑。
法学调查报告5篇

法学调查报告5篇法学又称法律学、法律科学,是以法律、法律现象以及其规律性为研究内容的科学,它是研究与法相关问题的专门学问,本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法学调查报告,仅供参考。
法学调查报告篇一:关于离婚案件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一、前言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离婚的增多就意味着家庭的不稳定,家庭的不稳定则会带来社会秩序的混乱。
由此可见,离婚不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
昔日曾共同生活、亲密接触乃至有过甜蜜时光的夫妻,今日何以曲终人散、分道扬镳。
作为法科学生,我们除了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之外,还需要在真正的实践中得到学习的提高,了解到更多的实务方面的问题。
鉴于此我在盐湖区法院禹都法庭实习期间对离婚纠纷案件审理情况进行了认真调查和分析研究。
调查人:乔鹏调查时间:xxxx年9月2日-xxxx年12月28日调查地点:禹都法庭调查方法:旁听案件二、事实部分结婚一直是国人心目中的人生头等大事,古来就有“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说法,可见婚姻在国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婚姻观念和现状却在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中不断变化。
现如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大幅度提高下,人民生活水平好过以往任何时期,为何离婚的势头反而越来越高?究竟是什么促使了人们提出离婚呢?有人说,当初选错了,不该娶她或不该嫁他;有人说,是因为性格不合,感情不和;有人说,为财产,起纠纷了;有人说,是生理缺陷,不过,也有夫妻在申请离婚时,很坦诚地写出离婚原因:第三者介入。
随着社会的进步国人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不断变化,人们对家庭的依赖程度反而变得越来越少,不少人仅把家庭看成是个吃饭睡觉的地方。
很多年轻人认为,现代社会的恋爱、婚姻是两个人的事,门当户对、听父母的话之类统统过时了,自己的感觉最重要,如果不合适就散伙,互不拖累,婚姻观念比较淡薄。
对于近年来离婚情况的分析统计如下:1、离婚者年龄结构为:30岁以下离婚人数占35.62%,30-40岁之间离婚人数占55.62%,40-50岁离婚人数占6.88%,50岁以上离婚人数占1.88%。
法学调研报告范文

法学调研报告范文法学调研报告范文:一、引言法学是研究法律规范和法律制度的学科,其研究内容涉及法律理论与法律实践的各个方面。
本次调研旨在对当前法学研究的发展状况进行调查,以便了解法学发展的趋势和问题。
二、调研目的和方法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法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当前法学研究的问题和挑战。
调研采用的方法主要是文献研究和实地访谈。
三、法学研究的现状1. 法学研究领域广泛目前,法学的研究领域已经非常广泛,包括宪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行政法学等各个方面。
而且,法学的研究对象也逐渐从国内拓展到了国际,涉及到国际法、国际商法等领域。
2. 法学研究方法多样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法学研究的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
传统的法学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而如今还出现了基于数据、模型和计算机技术的研究方法。
3. 法学研究成果丰富多样近年来,法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涉及到宪法改革、刑事司法改革、国际合作等方面。
此外,一些学者还在国际刑事法、环境法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
四、法学研究的问题和挑战1. 细分领域重视过于细碎在当前法学研究中,一些学者过分注重细分领域的研究,导致整体研究的薄弱。
虽然细分领域的研究可以推动学科的进步,但也应与整体研究结合,形成有机的整体。
2. 缺乏创新性一些法学研究缺乏创新性,重复性研究比较多。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学研究的发展和推进。
3. 国际化程度不高虽然法学研究已经逐渐与国际接轨,但国内学者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相对较小,还需加强与国际交流和合作。
五、对法学研究的建议1. 深化细分领域研究并注重整体研究在细分领域研究的同时,注重整体研究的推进。
细分领域的研究应与整体研究相结合,形成有机的整体。
2. 加强创新性研究提倡法学研究者进行创新性研究,推动法学研究的发展和进步。
3. 加强与国际交流和合作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国内学者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4. 支持多样化的研究方法鼓励研究者尝试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包括数据研究、计算机模拟等,以推动法学研究的创新。
法学专业调研报告

法学专业调研报告1. 引言法学专业是培养法律人才的重要专业之一,其培养的目标是为了满足社会对法律方面人才的需求。
本次调研报告旨在对法学专业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探讨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评估其教学质量及就业情况,并提出建议以进一步提高法学专业的教育质量和培养效果。
2. 法学专业培养目标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两个方面。
专业知识方面,法学专业培养学生掌握法律基本理论、法律法规和法律实务知识;专业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法律理论分析和法律实践操作能力,能够独立进行法律研究和法律咨询工作。
3. 法学专业培养模式法学专业的培养模式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和法学实践教育模式。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堂教学、案例教学和模拟法庭等形式,培养学生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发展。
法学实践教育模式通过实习、实验、社会实践等环节,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 法学专业教学质量评估4.1 课程设置法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涵盖法学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应当加强对法律实务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法律职业素养。
4.2 师资队伍法学专业的师资队伍应当结构合理、专业水平高。
教师应具备扎实的法学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教授相关的法学知识并指导学生进行法律实践工作。
4.3 教学方法法学专业的教学方法应当灵活多样,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
教师应当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4 教学评估法学专业的教学评估应当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
评估方式可以包括考试、论文、实习报告等多种形式,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
5. 法学专业就业情况分析法学专业的就业情况主要分为宏观环境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
宏观环境包括国家法律政策、经济发展状况等;个体差异包括个人能力、学历水平、专业实践经验等。
法学专业社会实践报告(7篇)

法学专业社会实践报告(7篇)法学专业社会实践报告(精选7篇)法学专业社会实践报告篇1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学生,一年的学习下来,说实话,我并不清楚,我在学什么,学这为了什么。
而这次的经历——一个月的法院生活,我体会到了公平与正义的真正价值。
有时候,我在想我会不会就是传说中那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小孩。
因为我发现,真的,我依然年少轻狂,不识“愁的滋味”。
为了能通过面试,顺利地进入法院实习,我前一天在家反复忖度他可能涉及到的问题的答案。
比如:“你为什么想进法院实习?”那我会亳不犹豫地说:“定纷止争,维护正义,成就一个法律人应有的价值。
”第二天,我一路紧张而兴奋地到达法院。
仔细端看,大门庄严肃穆,旁边的二尊石狮巍然矗立,整个法院笼罩在一层等级与森严的暮纱下。
不禁,一阵畏然。
看到“门口禁止停放一切车辆”的告示牌后,我好容易才找了个地方把我的爱车给安顿下来。
刚往大门方向走去,门卫就远远地问我,“干什么的?”“我找院长!”我底气十足地回答。
“你找哪位院长?”“啊…”哑然。
“哦,一个法院会有几个院长么?”我纳闷。
“那你有什么事啊?”“我是个大学生,来这儿实习的。
”“哦,这样啊,那你先过来坐吧。
我们这儿下午是三点上班,现在还没到时间,你在这儿等会儿。
”没办法,只能这样咯。
没过一会儿,一位领导模样的人从大门经过,门卫告诉我“这是我们季庭长,你去找他看看”。
看他走远,我忙奔过去,他显然觉察到什么,回过头来,我急急地上去,一下子却不知说些什么。
“季庭长,您好。
”“你好,有事吗?”他温和地回答。
“我是来这儿实践的。
”“哦,这事,你去找政治处吧。
”“好,谢谢。
”我不得不重新回到传达室。
终于,在两点五十左右,政治处有人上班了。
门虚掩着,我敲门进去,说明情况后,他说:“好,我跟领导汇报一下,可以的话,我这两天打电话通知你。
”而我想象中那些求职应聘的问题,竟只字未提,不禁黯然。
什么可以的话打电话通知,这明明就是委婉的拒绝嘛。
哎,没戏,歇菜般我离开了法院。
法学专业人才社会需求调研分析报告

法学专业人才社会需求调研分析报告【摘要】本文通过对法学专业人才社会需求进行调研分析,探讨了法学专业人才的概况、市场需求、供需情况、培养现状以及产学研结合对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结合趋势预测,提出了法学专业人才培养建议,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
研究表明,法学专业人才在社会中的需求呈现增长态势,培养机制需要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和前沿技术发展。
在未来,法学专业人才应具备更强的跨学科能力和实践经验,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和法律制度需求。
通过深入分析与调研,有助于对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与提升。
【关键词】法学专业人才、社会需求、调研分析、市场需求、供需情况、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社会需求趋势、培养建议、发展方向、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法学专业是一门涉及社会法律规范、法制精神和法律适用的学科,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实践价值。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迅速增长,对法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在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都需要具备法律素养的人才来规范行为、维护权益,使整个社会运行更加有序和稳健。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对法学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现阶段,法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需求状况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如何有效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法学专业人才,如何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法学人才的需求,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拟对法学专业人才社会需求进行调研分析,深入探讨法学专业人才的概况、市场需求、供需情况、培养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为关注法学专业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相关部门和机构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和决策参考。
通过对法学专业人才的研究,也有助于为法学专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当前法学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情况,探讨法学专业人才市场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对法学专业人才供需情况的调研和分析,可以为相关高校和教育机构提供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发展策略,促进法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
法学专业人才社会需求调研分析报告

法学专业人才社会需求调研分析报告随着近些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法律环境也逐渐变得复杂和多元化,这使得法学专业人才在现代社会中显得越来越重要。
法律专业毕业生不仅可以从事法律职业,还可以在政府、企业、教育和媒体等领域开展工作。
因此,本文将对法学专业人才社会需求进行调研分析。
一、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100份问卷,其中50份发放给企业和政府单位,50份发放给大学生和社会公众。
问卷调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法学专业人才的认识,希望从事哪些职业,对法学专业人才的素质和技能要求等。
二、调研结果1.对法学专业人才的认识(1)企业和政府单位64%的受访者认为法学专业人才是指具有法律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22%的受访者认为法学专业人才是指具有独立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的人才。
剩余14%的受访者认为法学专业人才是具有表达和沟通能力的人才。
(2)大学生和社会公众2.希望从事哪些职业46%的受访者认为法律服务行业最需要法学专业人才,18%的受访者认为企业或政府机构的法务部门需要法学专业人才。
17%的受访者认为法学专业人才可以在媒体、出版、广告等行业从事与法律有关的工作。
42%的受访者希望从事律师职业,29%的受访者希望从事企业或政府机构的法务工作。
16%的受访者希望从事公正、审判等工作。
三、分析讨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的受访者都认为法学专业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法律知识和实践能力,这是法律人才最基本的要求。
同时,独立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在企业和政府单位中也受到了广泛的认可。
此外,具有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在法律相关行业中显得尤为重要。
这一点也得到了大部分受访者的认可。
从企业和政府单位的角度来看,他们更需要具有实践能力和应用价值的法学专业人才。
这一点也反映在了调研结果中。
然而,从大学生和社会公众的角度来看,他们更多的选择了律师职业,这可能与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相关。
因此,法学专业在培养学生时,也应更关注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职场竞争力。
法学就业状况的调研报告

法学就业状况的调研报告法学就业状况的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方法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当前法学专业的就业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通过对不同渠道的数据收集和个别访谈,综合分析法学专业的就业形势及其发展趋势。
调研方法:1. 收集大学生就业情况统计以及相关调查报告,包括政府部门、高校和研究机构发布的相关数据。
2. 通过网络调查,针对法学专业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3. 进行个别访谈,与毕业多年的法学专业的从业人员进行深入交流。
二、实证调研结果1. 大学生就业情况统计: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法学专业的就业率相对较高。
近年来,法学专业的就业率保持在85%以上,并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许多法学专业的毕业生选择在政府、律师事务所、法院和企事业单位等领域就业。
2. 网络调查结果:通过对100位法学专业的大学生进行的网络调查显示,62%表示大学期间已经确定了就业方向,只有12%的人表示对未来的就业方向不确定。
调查结果还显示,61%的被调查者面试成功,46%的人成功入职。
3. 个别访谈结果:与多位法学专业的从业人员进行的访谈显示,个别企业或律师事务所对法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仍然高涨。
有些企业更愿意录用有实习经验的毕业生,并给予相应的薪资待遇。
同时,一些从业人员表示,法学本科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素养较强,但需要在实践中加以培养。
三、问题分析1. 就业速度较慢:尽管法学专业的就业率较高,但是一部分毕业生就业速度较慢。
原因之一是法学专业就业方向相对较窄,而岗位供求不平衡,特别是在一些三四线城市。
另外,部分法学专业毕业生对就业市场的了解程度不足,缺乏就业规划和准备。
2. 实践经验较少:一些企业普遍表示,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在理论知识上有一定优势,但对实际工作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缺乏实践经验使得一些毕业生在求职时面临竞争压力。
因此,在校期间,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习机会是必要的。
四、对策建议1. 加强就业指导和咨询:学校可以加强对法学专业的就业指导,提供就业市场的信息和数据,引导毕业生合理选择就业方向。
法学调研报告范文

法学调研报告范文一、选题背景及意义法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对于社会治理和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特定领域的法律规定、法律实施和法律效果的调研研究,可以了解和评估现有法律制度的运行情况,为完善和改进法律制度提供依据和建议。
本次调研选取了劳动法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劳动法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法律领域,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通过对劳动法领域的调研,可以了解劳动者权益受到的保障程度,评估劳动法实施的效果,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劳动法制度提供参考。
二、调研目的和方法1.调研目的(1)了解现行劳动法的法律规定和实施情况。
(2)评估劳动者权益受到的保障程度。
(3)分析现行劳动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4)提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劳动法制度的建议。
2.调研方法(1)文献调研:查阅相关法律、法规、文件和文献,了解劳动法的法律规定。
(2)案例调研:分析一些典型案例,评估劳动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实施效果。
(3)采访调研:对一些从事劳动法实践的专家、律师和劳动者进行采访,了解他们对劳动法实施的看法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和分析1.劳动法的法律规定和实施情况经过对相关法律和文献的调研,我们了解到劳动法主要涉及劳动合同、工资保证、劳动时间和休假等方面的规定。
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劳动者权益,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2.劳动者权益的保障程度评估通过案例调研和采访调研,我们评估了劳动者权益受到的保障程度。
结果显示,在一些领域和行业,劳动者权益得到了较好的保障,但在一些地区和行业,劳动者的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较为普遍。
3.现行劳动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根据采访调研的结果,我们发现在现行劳动法实施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例如,一些劳动者并不清楚自己的权益和义务,劳动争议处理过程复杂,用工单位对于劳动法规定的了解不足等。
四、建议和措施针对劳动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和措施。
1.加强劳动法宣传教育通过加强劳动法宣传教育,提高劳动者对自己权益和义务的认识,以及用工单位对于劳动法规定的了解,减少劳动争议的发生。
法学专业人才社会需求调研分析报告

法学专业人才社会需求调研分析报告法学专业作为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社会需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法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本文将对法学专业人才社会需求进行调研分析,为相关专业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提供参考。
一、法学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1. 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的需求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对法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这些部门和机构需要大量的法学专业人才从事法律法规的制定、解释、执行和监督等工作。
而且,法学专业人才在行政执法、公共管理、涉外事务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的需求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
2. 企业和社会组织的需求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法治化进程的推进,企业和社会组织对法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
企业需要法学专业人才从事合同管理、知识产权保护、劳动关系协调等工作;社会组织需要法学专业人才从事公益法律服务、社会治理、人权保护等工作。
企业和社会组织也成为法学专业人才的重要用人单位。
3. 法律服务机构和律师事务所的需求随着法律服务市场的逐步开放和扩大,法律服务机构和律师事务所对法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这些机构和事务所需要大量的律师、法务人员和法律顾问等专业人才,从事诉讼代理、法律咨询、合同审查、法律风险评估等工作。
法律服务机构和律师事务所也成为法学专业人才的重要用人单位。
4. 教育和科研机构的需求随着法学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学科建设的不断完善,教育和科研机构对法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这些机构需要大量的法学专业人才从事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工作,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法学人才。
教育和科研机构也成为法学专业人才的重要用人单位。
二、法学专业人才的就业形势分析1. 大学生就业形势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法学专业人才的不断增加,法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面临一定的挑战。
一方面,传统的政府部门、公共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等用人单位对法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有所增加,但是竞争也很激烈;新兴的企业、社会组织和国际组织等用人单位对法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但是对于大学生来说,要适应这些新的用人需求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经验积累。
法学专业人才社会需求调研分析报告

法学专业人才社会需求调研分析报告一、调研目的和意义法学专业是培养法律人才的重要学科,其在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法学专业人才在社会中的需求情况,本次调研旨在全面、深入地分析法学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情况,为高校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依据,促进高校和社会需求的对接,推动法学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我们设计了一份针对社会各界人士的问卷,调查了他们对法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对当前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看法和建议。
我们还深入到了一些单位和企业开展了实地访谈,了解了他们对法学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和对人才培养的期望。
三、调研结果1. 法学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情况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我们了解到,当前社会对法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一方面,政府机关、法院、检察院等公共机构对法律专业人才的需求依然较为稳定,但对人才的要求更加注重专业素养、扎实的法律基础和实践能力。
各类企业和民营机构对法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尤其是在公司法律事务部门、合规部门等领域,对法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较大。
2. 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问题在了解了社会对法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后,我们也对当前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
调研结果显示,当前一些高校在法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与实践脱节。
一些高校在法学专业人才培养中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实际能力。
(2)专业设置不够贴近社会需求。
部分高校的法学专业设置滞后于社会需求,无法及时调整和更新课程内容,导致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无法和社会需求有效衔接。
(3)师资队伍建设不够完善。
一些高校在法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问题,师资力量不够强大、结构不够合理,无法满足教学需求。
四、结论和建议。
法学专业调研报告

法学专业调研报告
《法学专业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法学专业的发展现状,包括就业前景、专业设置以及学生认知等方面的情况。
二、调研方法
1. 网上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法学专业的认知和选择原因;
2. 实地走访:前往当地高校法学院进行实地走访,了解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
3. 专家访谈:采访相关专业教师和从业者,了解就业前景和专业需求;
三、调研结果
1. 学生认知:调研发现,大部分学生选择法学专业是因为对法律事务感兴趣,也有部分学生是看中法学的就业前景;
2. 专业设置:绝大多数高校都设置了法学专业,并且有不同的方向和专业课程;
3. 就业前景:根据专家访谈的结果,法学专业的就业前景良好,政府部门、法律事务所、企业等单位都对法学专业毕业生有需求;
4. 学科发展:随着社会对法治的需求增加,法学专业的发展势头良好,相关学科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四、建议
1. 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加强法学专业的宣传和认知,吸引更多具有法学兴趣和能力的学生选择法学专业;
2. 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应该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加强对法学专业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法学人才;
3. 推进法学教育和研究的国际化,并加强与国际先进法学教育机构的合作,提升法学专业的国际竞争力。
五、结论
法学专业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专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法学专业的地位和作用将会更加突出。
希望通过这次调研,能够更好地推动法学专业的发展和提升。
法学专业研究报告

法学专业研究报告1. 背景法学作为一门涉及法律原理、法律制度和法律实践的学科,对于社会的发展和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法学专业的研究也日益受到关注。
本报告旨在对法学专业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指导。
2. 分析2.1 法学专业的意义法学专业的研究对于法律制度的完善和法治建设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法律规则、法律原理和法律实践的研究,可以为社会提供合理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解释,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2.2 法学专业的研究内容法学专业的研究内容包括法律理论研究、法律制度研究和法律实践研究。
在法律理论研究方面,主要包括法律哲学、法律逻辑和法律伦理等内容;在法律制度研究方面,主要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民商法等各个法律领域的研究;在法律实践研究方面,主要包括司法实践、律师实践和法学教育等方面的研究。
2.3 法学专业的研究方法法学专业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等。
在文献研究方面,研究者可以通过查阅法律文献和相关资料,对法律理论和法律制度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在实证研究方面,研究者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等方法,对法律实践进行观察和验证;在比较研究方面,研究者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制度和法律实践,寻找共同点和差异,为法律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提供参考。
3. 结果通过对法学专业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法学专业的研究对于法律制度的完善和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法学专业的研究内容包括法律理论研究、法律制度研究和法律实践研究;•法学专业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等。
4. 建议基于以上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加强法学专业的研究力量,培养更多的法学研究人才;•拓宽法学专业的研究领域,注重法律实践和法学教育的研究;•推动法学专业的研究方法创新,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实证性;•加强法学专业与实际工作的结合,促进法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法学职业调研报告

法学职业调研报告法学职业调研报告一、选题背景及目的近年来,随着社会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法学专业逐渐成为广大学生的热门专业之一。
然而,作为广受关注的热门专业,我国法学领域目前的就业情况如何?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前景如何?本调研报告旨在对法学职业进行调研,了解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为学生和社会提供相关的参考和指导。
二、调研方法本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大学法学专业的在校学生进行调研。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毕业生去向、就业情况、就业岗位满意度、薪资情况等方面的问题。
调查对象为就读于不同法学院校和不同年级的学生,以全面了解法学职业的现状。
三、调研结果1. 毕业生去向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法学专业毕业生主要集中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律师事务所、法院、公安等领域就业,其中政府机关成为法学专业毕业生的首选就业方向。
2. 就业情况在调查中,绝大多数法学专业毕业生能够在毕业后的一年内找到相应的工作,就业率较高。
然而,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度相对较大,竞争激烈。
其中,政府机关是最理想的就业单位,而在其他行业内找到法学相关工作较为困难。
3. 就业岗位满意度对于已就业的法学专业毕业生来说,大部分人对自己的岗位表示满意,认为自己有充分的发挥空间和提升空间。
然而,也有一部分人对自己的岗位不太满意,认为岗位发展前景有限,且工作压力较大。
4. 薪资情况调研发现,法学专业毕业生的薪资相对较为稳定,且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逐渐提升。
然而,与其他专业相比,法学专业毕业生的薪资水平相对较低,且晋升速度较慢。
四、建议根据本次调研结果,我们向即将或已经选择法学专业的学生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实践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
通过参加法学相关的实习和实践活动,积累相关经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增强竞争力。
2. 多方面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
除了法学专业的知识外,还要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拓宽自身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法学调研报告

法学调研报告一、引言法学调研是指对法律领域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调查,以获得客观的数据和信息,为法律实践和立法提供依据。
本报告旨在对法学调研的目的、方法和意义进行分析。
二、调研目的1.了解相关法律政策的执行情况:通过对特定法律政策的实施过程进行详细调查,了解其具体执行情况,为政府和立法机构提供参考依据,旨在改善现行法律政策的制定和完善。
2.探索法律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深入调研,研究法律问题的根源和症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促进法律实践的创新和发展。
3.分析判例和相关法律文书:通过对案例和文书的分析,了解法庭判决和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为相关法律改革提供依据。
三、调研方法1.实地调查: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走访相关机构和个人,了解特定问题的背景和实际情况,获取真实的调研数据。
2.文献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法律文献、法规文件和学术研究成果,了解相关法律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情况,为调研提供理论依据。
3.数据分析:通过收集和整理大量的实证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和分析工具,对调研结果进行科学和客观的分析。
四、调研意义1.提供依据和参考:通过对法学问题的调研,可以为政府、立法机构等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和政策建议,帮助他们制定更好的法律政策和措施。
2.推动法治进程:通过深入调研,可以解决实践中的法律问题,推动法治理念的深入贯彻,加强法律实施的效果。
3.促进学术研究:通过调研,可以提供新的案例和实例,为学术研究提供新的素材和思路,促进学术界对法律问题的深入研究。
五、总结法学调研作为一种方法论,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
通过对法学问题的调研,可以获得客观的数据和信息,为法律实践和立法提供有效的依据和参考,推动法治进程和学术研究的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法学调研的支持和重视,为其提供更好的研究环境和资源,以促进法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业调查报告
姓名:***
年级:2010级
专业:法学
班级:6班
学号:************
关于在家庭中不和谐的调查报告
一、家庭中的不和谐的基本情况
通过社区座谈、问卷调查、上门约访等方式就家庭暴力问题进行了调查。
一是有歧视倾向的恶性辱骂,经常批评或诋毁使其在众人面前难堪的有68人;二是受到伴侣经济控制的有12人;三是利用发怒或“发脾气”要挟你去做他要你做的事情有73人;四是不允许跟亲人或朋友交往,或恶意攻击你的家人或朋友的44人;五是遭遇肉体暴力现象较为严重,其中冲突中遭殴打的有36人;六是毁坏个人财产或乱仍东西的有83人;七是威胁伤害你,你的孩子,宠物,家庭成员,朋友或他自己的有22人;八是逼迫你在不情愿的情况下与他发生性行为的有19人。
二、家庭不和谐的主要特点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由于家庭暴力多发生在家庭的内部,受害者往往无力或不愿公开,加之公众的漠视和司法机关的介入不够,从而使家庭暴力与发生在社会上的暴力相比更具有隐蔽性,复杂性和持久性。
主要表现为以下五大特点:一是家庭暴力的家庭性和违法性。
家庭性是指暴力行为发生在具有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的家庭成员之间,正是家庭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具有隐蔽的特点,也使得人们对于家庭暴力的态度同对于其他暴力行为的态度具有很大的不同。
有人认为,如果是
出于合理的目的和动机,对家庭成员实施的暴力不属于家庭暴力犯罪。
比如丈夫因为妻子的婚外恋而对妻子的毒打,父母出于教育的目的而对子女的肉体惩罚等。
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误解,我们反对家庭暴力,是因为暴力行为本身侵害了家庭成员的生命,健康和人格尊严。
家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段来进行解决和救济,但是决不能诉诸暴力的手段,否则就具有违法性。
二是施暴者多为丈夫。
根据我们调查统计,在目前的家庭暴力事件中,丈夫对妻子实施暴力的占绝大多数,家庭暴力的受害者90%以上是女性。
三是家庭暴力具有隐蔽性。
从调调查情况看,大多数受害人认为,家庭暴力系个人隐私,“家丑不可外扬”,如果反映到司法机关,会使家庭矛盾激化,影响婚姻和家庭的稳定,因而受害者大多采取忍耐态度。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家庭暴力行为除杀人和重伤外,司法机关大多作为自诉案件处理,采取“不告不理”的做法。
因此,家庭暴力案件中,真正由司法机关介入处理的较少。
四是家庭暴力具有复杂性。
由于家庭内部关系的复杂性导致了家庭暴力发生的原因、实施的手段、产生的后果以及造成的危害各不相同,使家庭暴力具有复杂性。
五是家庭暴力具有持久性。
通过对已暴露的家庭暴力进行分析,我们能够发现这类案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家庭暴力实施的时间上具有持久性。
由于受害者对家庭暴力无力反抗或不愿公开,导致实施暴力行为者更加为所欲为,长时间地对受害者施暴。
三、导致家庭不和谐的主要原因
在调查问卷中,我们经过认真分析后认为产生家庭暴力大致有以下原因:
一是没有经济地位是产生家庭暴力的主要原因。
女人没有了经济地位,就成为男人的附属,男人在家庭中就有了绝对的权威,这种没有制约的权利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膨胀,男人为金钱而困惑,而把更多的不快发泄给女人。
因为女人没有为其直接创造价值,而女人在社会生活中为孩子,为丈夫,为家庭同样也尽到了抚养,赡养的义务,女人也感觉不公平,于是处理不好两者的矛盾就会发生家庭暴力。
二是大男子主义加上女人的软弱是产生家庭暴力的重要原因。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男人是一家之主,封建的“三从四德”等封建思想观念根深蒂固,男人不可动摇的地位滋长了男人的霸气。
女人的软弱,体现在几个方面:在家庭中缺少决策意识;封建的男尊女卑意识;整天忙于家务不愿参与社会的意识;对男人的错误经常采取迁就的方法。
久而久之,男人的大男子意识加上女人的软弱给家庭暴力提供了一个滋生的土壤。
三是社会环境的污染是产生家庭暴力的外部原因。
一些人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负面影响而失去道德伦理,贪图享乐,追求金钱和美色,在外包“二奶”,养情妇,对婚姻和家庭毫无责任感,最终导致夫妻关系恶化,反目成仇。
四是基层社会防范控制乏力。
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家庭暴力是家庭内部的私事,他人不好干预也难以解决,即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致使家庭暴力的施暴者很少得到制裁,
从而助长了家庭暴力事件的增长。
五是施暴者的文化教育水平低、素质差。
一些人存在着“打是亲,骂是爱”错误认识和生活陋习,形成不把施暴“当回事儿”的心理疾病以及性格缺陷。
四、家庭不合理的危害
一是家庭暴力侵犯妇女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因男性体力上的优势,家庭暴力一旦发生,轻则表皮红肿发青,重则致残、重伤,甚至是闹出人命,严重损伤妇女的身体健康。
身体上的损伤是外在的,家庭暴力还伴随着对妇女的精神摧残,精神的创伤往往比身体上的创伤更难以愈合,遭受暴力的妇女长期生活在恐怖、紧张的气氛中,心里充满了恐惧与悲哀,在一定程度上丧失自信和自尊,导致心情抑郁或精神分裂。
在找不到正当的解脱途径的情况下,她们只好采取回娘家、出走,甚至自杀等消极反抗方式。
二是家庭暴力破坏婚姻家庭。
美满幸福的婚姻需要夫妻双方共同经营,是建立在沟通协调基础上。
家庭矛盾一旦演变成家庭暴力,这种和谐也就失去了平衡,双方关系转变成施暴者和受害者的关系,夫妻感情必然会出现裂痕,即使受害妇女可能还爱着丈夫,但是她们最容易想到和选择的方式就是通过离婚来摆脱家庭暴力。
因此,家庭暴力是导致离婚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是家庭暴力严重危害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家庭暴力时常被人们认为是“两口子”的事而坐视不管,但事实上因家庭暴力导致妻子伤残或死亡的事件屡见不鲜,这本身就是一种违法犯罪的行为。
对受害者来说,当虐待超过了她们肉体、
精神的承受能力时, 她们不懂得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采取“以牙还牙、以暴制暴”报复手段,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从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变成了害人者。
有资料表明:我国五成以上的女性犯人是因为不堪忍受家庭暴力而走上犯罪道路的。
另一方面,妇女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也是物质生活的创造者。
而那些受家庭暴力侵害的妇女,在其人身权利、生命、人格、尊严等这些做人最基本的权利都被暴力所侵害、所剥夺的情况下,在身心受到严重伤害的情况下,又如何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生产、发展中去呢?家庭暴力不仅严重侵害了受害妇女的人身权利,而且影响了她们参与社会生产的积极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也直接间接地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四是家庭暴力不利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在一个充满暴力、充斥吵骂、怨恨和悲愤的家庭中成长的子女,其生理、心灵上必然会受到较大的伤害, 大多数患有恐惧、焦虑、孤独、自卑、不相信任何人等心理障碍,对家庭和婚姻缺乏安全感,对父母失去尊敬,影响其学习生活。
长大后有暴力倾向的比其他孩子比例要高的多,有的甚至会有厌世心理,结果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目前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断上升,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五、预防和制止家庭不和谐的主要对策
家庭暴力是一个社会问题,要从根本上制止和消除家庭暴力,必须全社会共同努力,提高认识,加大措施,完善立法,形成有效机制和网络,才可达到标本兼治。
一是加大《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
教育广大妇女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法律保护
意识,并能用法保护自己的权益,在社会中有弘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爱”的精神,在社会的大舞台中不断地提升在家庭中的地位。
二是加强家庭美德建设,规范社会秩序,净化社会空气,扫除各类色情服务。
加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广泛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和“好媳妇、好丈夫”等优秀家庭角色的评选活动,引导家庭成员科学调适家庭关系,增强科学文化和道德修养,提升家庭的文明程度。
三是加强对家庭暴力的惩治力度。
我国现行法律对于家庭暴力的处置。
只是在《婚姻法》中有所规定:“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受害人提出请求的,公安机关应当依照治安管理处罚的法律规定予以行政处罚”。
显然,对于实施家庭暴力只按照治安管理规定处罚是十分不够的,特别是受害者在遭遇家庭暴力后,由于证据不足或取证困难而不得不妥协时,使人感到法律的无力。
虽然刑法中有对虐待家庭成员行为的处罚规定,但还不能完全适应家庭暴力问题。
因此,尽快对家庭暴力行为进行立法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总之,家庭暴力问题的解决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各级政府组织和社会团体均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把消除家庭暴力,维护妇女合法权益当作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来抓,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制止家庭暴力的发生,促进社会和家庭的文明进步和妇女权益的保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