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理性决策模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理性决策模型
同学们好,刚刚我们用考研决策这个例子,初步回顾了一下生活中我们是如何做决策的,下面我们将进入到本节课程的第二个部分:理性决策模型。

我们将学习何为理性决策,它的步骤以及它的前提假设。

理性决策源自传统经济学,亚当斯密提出了“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假说”,他认为人都是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所以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追求最佳决策结果,就是理性决策。

其实经济学中,对于人的理性的假设,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或者说有3种不同的看法。

1870年代后,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亚当斯密,他认为人的理性是完全的,也就是人是全知全能的,这个也是古典经济学的一个基本的前提假设。

到了20世纪50年代,决策理论的创始人,西蒙,提出了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也就是人们所获得的信息和资源都是有限的,并非全知全能的,所以他不可能追求最优解,只能追求满意即可。

到了20世界80年代,行为金融学的创始人希勒,基于对股票市场的研究,提出人是非理性的。

我们都知道,所谓股神应该是在低点买入,高点抛出,但现实情况是,人们往往是在股票涨起来就喜欢买,股票跌了喜欢卖。

但是同学们这里要注意,虽然是三种截然不同的关于人的理性的假设,但第一个是关于人动机的假设,后两种是关于人行为的假设。

也就是每个人都是想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这个动机谁都一样,只是表现出来的行为,有的是有限理性,有的是非理性。

我们再来看一下理性决策的步骤,还记得我们刚刚一起分析的考研决策吗,它正好遵循了我们理性决策的4个步骤,即第一步,决定决策目标,两点,考得上,考得好;第二步,提出备选方案,列出哪些学校哪些专业;第三步,对方案的结果进行评估,结合自身的情况评估;第四步,比较选出最佳方案。

听起来,天衣无缝,完全没问题,对吧。

但是理性决策好苛刻哦,每一步都有一个前提假设。

首先,确定目标,你必须要有明确并且一致的目标;其次,提出备选方案,你要有高的信息搜集以及识别能力;第三,评估方案结果,这个结果应该是确定的;第四,选择最优方案,选择时应该是完全理性的,不能收到非理性因素的干扰。

我们一条一条看。

第一,明确并且一致的目标,要求有一致的价值观,但是公共政策的决策和个人决策的最大不同在于,决策者一般都是以委员会的形式出现,委员会是群体,而非整体。

群体会出现价值观冲突的情况。

比如问一个群体,你们觉得是否该把好朋友老王作弊的事情告诉班主任?群体间就会出现两种价值观,即忠诚VS诚实,认为忠诚更重要的人会说,忠诚很重要,朋友们间应该忠诚,所以,不应该告状;认为诚实更重要的人会说,诚实很重要,做人更应该诚实,所以应该告状。

你看群体间会存在各种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就会导致不同的决策目标。

好,即使你能够有明确的标准,但是到了第二关,提出备选方案阶段,还会出问题。

完全理性决策模型要求我们,你必须要有很高的信息收集与识别能力,但是却很难啊。


策者对于信息收集与感知往往存在:视而不见以及所见相同,而结论不同的情况。

首先,视而不见,举个例子,说是有一群美国科学家,他们想看看现代文明对于原始部落的冲击,于是,他们制作了一个时常为20分钟的录像带,里面涵盖了一些现代文明的元素,包括香奈儿、LV、奔驰、美国国旗、圣诞老人等等,他们带着这个录像带来到了一个原始的印第安人部落,他们把这个录像带放给这群印第安人看,印第安人一开始都静静的看着,不讲话,直到第12分钟,印第安人看到了一个画面,于是开始窃窃私语起来。

美国科学家很纳闷,到底第12分钟发生了什么呢?他们把录像带倒回去的时候,发现屏幕上出现了一只火鸡。

我们都知道,火鸡和美国的感恩节有关。

那印第安人为什么只对火鸡感兴趣呢?因为他们只见过火鸡啊。

其他的都没见过。

这个在我们课堂教学时很常见,老师讲到一个大家都熟悉的点,于是同学们就看到了自己的火鸡。

为什么呢?因为,人们对不熟悉的信息容易视而不见。

另外,即使大家所见相同,而结论也可能不同。

话说管理学家西蒙等人在1956年曾对23名参加培训的企业管理人员进行了一次心理试验,首先让他们阅读一段反映某公司经营状况的案例材料,然后请他们分析和判断该公司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结果发现所作的判断差异很大。

比如,在从事营销工作的管理人员中有83%的人认为该公司的主要问题是
市场营销问题,而从事非营销工作的管理人员中只有29%的人持同样的看法。

西蒙从这次
心理试验中发现受试者的专业经验对他们判断问题有很大影响,这些受试者的看法大多与他们最熟悉或所从事的工作有关。

所以,人们的信息识别与搜集的能力有限。

第三步,对方案的结果进行评估的前提一定是方案可评估。

但是往往会出现难以货币
化以及政策结果会因时因势发生变化的情况。

评估政策一般要看政策的成本和收益,以推行“武汉市文明城市建设”,这一政策为例,成本好计算,花了多少钱嘛。

拉横幅,拍街头志愿者、打扫卫生等等,都是可以计算的;但收益如何计算呢?是以武汉市最后是否能够评上为是否有收益?还是以武汉市的文明程度是否提高了看收益。

如果是前者好办,评上了就有收益,没评上收益为零。

如果是后者呢?文明程度的提高如何衡量?很难。

即使能够衡量,很多政策的结果会因时因势发生变化,比如我国2000年高校扩招,当时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解决高中生就业问题,当年的扩招使得高中生就业率提升了,所以扩招政策好,但是过了4年,大学生就业成难题了,于是又有很多人抨击,但是这条政策从长远来看,是从整体上提升了我国公民受教育年限,提升了整体素质的,所以扩招又是挺不错的。

所以说,对方案的评估很难。

最后一步,选择最优方案。

即使前面3条你都能保证,但是你也不一定能够选得出最
佳方案,因为人不是完全理性的,会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干扰。

即成本陷入倾向以及损失厌恶倾向。

沉没成本是指已发生的、无法回收的成本支出。

既然无法收回,就不应该考虑,然而我们却很容易受到沉没成本的影响,如大家都知道QQ的开心农场吧,就是每天种菜、
收菜、偷菜的,玩家数是世界上最大网游魔兽世界的4倍,其实并不好玩,趣味性几乎为零,也不锻炼智商,更不增加收入,但为什么人们玩了之后容易上瘾呢?因为你已经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啊,这些时间就是你的沉没成本,让你在决定不玩的时候,非常舍不得。

人为什么会受到沉没成本的影响呢?因为每个人都有损失厌恶倾向,也就是如果你知道自己将永远失去某样事物,你会倍感痛苦。

为消减这种感觉,你会做出些荒谬的事。

即使你明知道这样是不理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