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东校区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荀子·富国》载:“故天子朱裷衣冕,诸侯玄裷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封建礼制
2.周初实行分封制,其根本目的是为了()
A.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B.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C.巩固周王朝统治
D.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3.“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这说明周朝政治的本质特点之一是( )
A.神权政治 B.分权政治 C.族权政治 D.官僚政治
4.阅读下列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分布表,从中得出的正确信息有()
部
①分封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同姓诸侯分布在经济富庶地区
③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
④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混战
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5.据《齐鲁晚报》载:“十五”期间,山东省西部一些地区出生人口性别比和全省二孩性别比达到1∶20左右。
这说明重男轻女观念仍然存在,从历史角度看,这种观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宗法制 B.科举制
C.近代新式教育的推广 D.郡县制
6.《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
……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
”据此可以说明我国古代的宗法制( )
A.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B.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
C.“国”与“家”的结合
D.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7.《红楼梦》中贾宝玉和贾环(宝玉之弟,为贾政的妾室所生)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地位却有天壤之别,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形成 B.个人素质的差异
C.宗法制的影响 D.封建家长的喜好
8.如图是陕西省长安县普渡村出土的编钟,它是周朝贵族在举行祭祀、宴享等活动时使用的主要礼乐器。
周朝制定各种礼乐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A.作为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
B.作为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
C.作为惩罚违礼贵族的依据
D.作为统治阶级的娱乐享受
9.著名历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曾提出“历史三峡论”,将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大阶段。
从封建到帝制的第一次转型是指( )
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C.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D.君主立宪制取代封建君主专制
10.下面的图示充分反映了秦代( )
A.形成以县统郡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
B.世袭的郡守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
C.开始形成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D.在分封制基础上建立起中央政权组织
11.秦统一后,“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一区域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这些官员()
A.定期朝觐皇帝 B.监督监察百官
C.负责地方行政 D.拥有世袭权
12.下列官职,其职责为“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的是()
A.秦朝初年的御史大夫
B.汉朝初年的丞相
C.明朝初年的内阁大学士
D.清朝初年的军机大臣
13.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避讳制度,即晚辈对长辈、臣下对皇帝不能直书、直呼其名。
此制度旨在()
A.维护皇权独尊 B.倡导尊老爱幼
C.强化尊卑等级 D.凝聚血脉亲缘
14.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指出:“中国从公元前一直到20世纪,中央政府能向每个农民直接征税,是世界上唯一的国家。
”能做到这一点的根本原因在于( )
A.分封制 B.三省六部制
C.中央集权制 D.行省制
15.刘邦认为“(秦始皇)为皇帝,而弟子为匹夫,内亡(通“无”)骨肉根本之辅,外亡尺土藩翼之卫。
”
由此汉初统治者( )
A.废除郡县制
B.设置中朝
C.实行察举制
D.分封诸侯王
16.柳宗元认为,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七国之乱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17.“始皇帝赢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全国范围内推广察举制
18.《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
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
A.皇权的独尊 B.中央集权的强化
C.等级的森严 D.文化专制的扩展
19.“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选自《旧唐书》)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
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20.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
……(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21.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
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22.加强对官吏的监察是实现吏治清明的重要措施。
历史上,下列机构或官职具有监察职权的是( )
①御史大夫②通判③御史台④军机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3.欧阳修这样描述一位官员的言行:“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汝’”。
这位北宋官员应该是()
A.通判 B.枢密使 C.三司使 D.转运使
24.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夫专制之黑暗所笼罩者。
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
”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明朝废宰相造成了政治的极度黑暗
B.在明朝以前政府并不完全直接统属于王室
C.明朝以前的中国社会并非专制社会
D.明清两代都是极端专制集权的社会
25.对下表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
B.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
C.察举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表现
D.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
26.《起居注》是职业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
汉时,不允许皇帝看《起居注》;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朝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撰《起居注》。
这最能说明()
A.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权力不再受到制约
D.记注官的设立削弱了相权
27.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
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
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A.军机处易于保密
B.军机大臣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
D.军机大臣按才德标准遴选
28.自秦以后,君权逐步加强,曾有一些大臣说:“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
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部。
”这些大臣应是( )
A.秦代的三公
B.唐代的三省长官
C.明代的内阁大学士
D.清代的军机大臣
29.清嘉庆皇帝说:“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大权从无旁落。
”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行省制的推行B.丞相制度的废除
C.内阁地位的上升 D.军机处的设立Array 30.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
”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31.春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
”朱元璋始令春联用朱砂纸作底,用黑墨写字,取名为“万年红”,因“红”与“朱”义同。
朱元璋此举用意在于( )
A.强调“朱”姓的尊贵显赫 B.营造红红火火的新年气氛
C.祈盼专制政权的长治久安 D.改革节日的风俗习惯
32.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
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 )
3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下列史实与这一制度紧密相关的是Array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4.“衣冠禽兽”原指朝廷官员,在衣服上绣以飞“禽”走“兽”区别文官、武官及其品级。
上述
服饰的功能是()
A.御寒功能 B.遮羞功能
C.装饰功能 D.标识功能
35.史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直接史料;二是间接史料。
凡是未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史料;凡是已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间接史料。
下列属于直接史料的是()
A.《史记》 B.姜子牙助周灭商神话
C.商朝的卜辞 D.孟姜女哭长城传说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36.(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
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
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
(5分)
材料二“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 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
”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
(6分)
材料三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
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
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
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9分)
37.(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备得任其职焉。
——《史记·陈丞相世家》材料二
(2)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的成熟,据材料二加以说明。
(6分)
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A[提示:这段话的意思是:天子穿戴赤色画龙的衮衣和冠冕,诸侯穿戴黑中带红的衮衣和冠冕,卿大夫朝觐或祭祀时穿戴裨衣礼冠,位次于大夫的士则穿皮弁之衣。
材料体现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不同的等级序列,反映了分封制的特点。
]
2.C。
A、D均与周初分封制的内容不相符合,B只是分封制的目的之一。
只有C是周初实行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是正确答案。
3.C[提示: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兄弟之国、姬姓之国”说明分封的主体是同姓亲族。
] 4.B。
①的表述错误,分封制的主体是同姓亲族,宗法制的核心才是嫡长子继承制。
从表格姬姓贵族分封的地理位置看,②正确。
③反映的是分封制的作用,从地理位置来看正确。
西周初年分封制巩固了统治,故④说法错误。
5.A[提示: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能力。
宗法制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一种政治制度。
在此制度下,人们特别注重家族的血缘传承,普遍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它的现实影响就是重男轻女,从而造成男女比例失调,造成出生人口性别比增高。
B、C、D三项与重男轻女观念无关。
]
6.B[提示: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从题干中看,宗人有事情的时候,族人一起来承担,可以看出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
A、C、D三项,题干中并没有涉及。
]
7. C。
题干所示“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妾室所生”可判知是宗法制导致二人地位悬殊,C正确。
8. B。
礼乐制度严格规定各等级所需要符合的规定,维护宗法分封制形成的等级差别,根本目的是维护周朝的政治统治。
9.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制。
因此从封建到帝制的第一次转型是指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
10.C[提示: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
图中所示是“以郡统县”,A项不正确;秦代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且官位不得世袭,B项不正确;秦代推行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否定,D项也不正确。
]
11.C [提示:本题考查学生迁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材料描述的是郡县制,在这种制度下,地方官员主要是负责地方行政事务,不需要定期朝觐皇帝、监督百官,也没有世袭权。
]
12.B。
“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表明丞相有很大的实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秦朝和汉初的丞相有实权。
故选B。
13.C。
A仅局限于对皇帝名字的避讳,不正确;避讳制度可以看出“尊老”,但没有“爱幼”的体现,故B不正确;避讳制度对“凝聚血脉亲缘”没有帮助,D不正确;避讳制度强调“晚辈对长辈、
臣下对皇帝”,即强化尊卑等级制度,所以C正确。
14.C[提示:“中央政府能向每个农民直接征税”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中央对地方管理的加强,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而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的组成部分。
]
15.D[提示:刘邦认为秦朝亡于没有实行分封制,但是,这并不等于刘邦反对郡县制。
为此,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分封诸侯王。
]
16.C。
相对于“七国”判断,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因此“有叛国而无叛郡”,C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出A、B、D。
17.B。
可以采用排除法解题。
郡县制开始于战国时期,各地诸侯在新征服的地方设郡县管辖,排除A;分封制度确立与西周,排除C;察举制始于西汉,排除D。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为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框架,答案为B。
18.A。
材料中宋代将赵姓作为百家姓的第一位,明代将奉朱姓为“富有万方”,联系到赵、朱分别是宋明两代的国姓,反映封建社会中的皇权独尊的特点。
19.B。
唐朝安史之乱后,地方节度使权力不断膨胀,他们在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其实质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故选B。
20.B[提示: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史料的能力。
解答本题应对题干中“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进行分析理解。
A项不能从材料反映出来,也不符合行省制的特点,可以排除。
元朝行省的行政长官完全由朝廷任命,权力受中央的控制,故C、D均有误。
“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表明元代的江浙行省获得了“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的紧急事务处置权。
]
21.D[提示:隋唐时期,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官府考定门第现象就逐渐消失了,所以选D。
A 宗法制盛行于周朝,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春秋战国逐步瓦解,不符合题意。
B察举制是汉代地方向中央推举人才,不符合题意。
C三省六部制是隋唐出现的中央官制,主要体现的是相权一分为三,分工明确,对皇帝负责,与题意不符。
]
22.A[提示:秦御史大夫负责兼理国家监察事务;通判是北宋的地方官员,负责监督知州;御史台为元朝最高监察机关;军机处是清朝中央机构,只负责传达皇帝旨意,不具有监察职能,故排除④。
] 23.A[提示:本题考查北宋监察制度、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注意“北宋”、“常与知州争权”、“监郡”、“朝廷使我监汝”,分析材料信息,可知为通判。
]
24.C[提示: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材料的意思是自明朝废除丞相直至清朝,国家权力便集于王室,这种“独夫专制”造成中国社会的黑暗。
A、B、D三项符合此意。
由明清的专制并不能表明明朝以前不是专制社会,C项表述错误C。
]
25.A。
材料中“察举制”下选官的依据是“品德、学问、议政能力”,可以判断A项正确;BCD三项与史实不符。
26.B。
本题考查君主专制的演变。
由材料可以看出,从汉到宋再到清朝,皇帝对《起居注》的控制力越来越强,以至于最后取消。
从本质上反映的了皇权的不断加强。
故选B。
27.D。
从材料“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可得出军机处易于保密,而且便于皇帝宣召,故A、B正确;“行走”即临时任命之意,可见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D正确;材料未体现出遴选军机处官员的才德标准,故选C。
28.C[提示:从材料“本无相名”“票拟”“六部”中可推断出其为明代的内阁大学士。
]
29.D[提示: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注意材料的时间信息,“朝纲独揽,大权从无旁落”反映君权空前加强,应为军机处的设立,因此,正确选项为D;A、B、C三个选项的时间上与题意不符,A选项为元代,B、C两个选项为明代。
]
30.D[提示:钱穆主张政府和王室应该分离,政府的代表是丞相,王室的代表是皇帝,两者相互牵制,明清时期,丞相被废除,与钱穆的观点相悖。
]
31.C[提示:朱元璋用“万年红”的用意很明显,即期盼朱明王朝的世代相传。
本题名考春联知识、实考用专词的政治含义,不能仅看表面而误选A。
]
32.C[提示:西周的分封制度造成东周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周朝政权也因此被推翻,选项A与史实不符;中央集权的基础是郡县制,削弱地方势力,而非封王子弟,中央集权否定分封血缘,选项B错误;周代的主要制度是分封制与宗法制,而封建时代的中央集权制否定分封制,排除D。
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之所以长期实行血缘分封,主要是维护皇帝的特权。
] 33.C[提示:本题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长城、大运河的修筑需要强有力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其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完成,而军机处的出现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
③票号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排除带有③票号的选项。
]
34. D。
文臣服饰为飞禽类,武将服饰为走兽类,主要是区别,标识功能。
35. C。
直接史料一般包括古迹、遗迹、卜辞等;史书记载、文献资料、传说等属于间接史料,故选C。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36.【点拨】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概括。
第(2)问,“矫秦县之失策”的意思是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材料认为秦朝灭亡在于实行郡县制,故汉初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又恢复了分封制。
内容和后果的回答,只要结合教材知识即可。
第(3)问,依据材料中“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这句话,可以得出推恩令的答案。
“国除为郡”回答措施,意义的回答可从削弱地方割据、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角度来回答。
【答案】(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承袭秦制。
(2)措施:分封诸侯王国。
内容: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
后果: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
(3)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
加强对诸侯的防范。
意义: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
37.【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
第(1)问,材料突出了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要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弊端;第(2)问,实际上要求回答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作用。
【答案】(1)辅佐君主,位高权重。
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易造成政局动荡。
(2)分工明确,提高效率;三省相互牵制,避免了权臣专权,加强了中央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