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城市概况及路桥区规划
台州市路桥区峰江、南山东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台州市路桥区峰江、南山东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规划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台州市路桥分区规划(2004-2020)》(编制中)、以及台州市各相关专项规划而制定。
第二条本规划是台州市路桥区峰江、南山东片区建设和开发的法定指导性文件,自本规划批准公布之日起,本片区范围内的一切建设和土地利用活动,均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下一层次规划(详细规划、城市设计等)也应遵循本规划的原则和具体要求进行编制。
第三条规划范围本片区规划范围位于路桥城区东南部,北起院路金快速路,南至南环路;东起路泽太路,西达花卉路,规划用地面积864.24公顷。
第四条控制规模本片区规划居住人口控制规模为7.26万人,建设用地控制规模为767.99公顷。
第五条本规划的解释权属台州市建设规划局,如需调整,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规定。
第六条本规划经当地规划主管部门批准后,自公布之日起开始实施。
第二章土地使用性质分类及控制第七条本片区土地使用性质分类和代号采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DJl37-90)规定的标准,并参照《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SZB01—97)。
一般应按照本规划所标定的性质进行控制。
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见下表。
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和规划要求确定允许或不允许设置;未列入“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的建设项目,由当地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对周围环境影响和基础设施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
第八条本片区总用地864.24 公顷,含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绿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共设施用地等类型。
规划各类用地规模详见附表1。
第九条在以街坊、地块为整体成片开发时,城市干道所限定的街区不得进行变更。
次级道路所限定地块的变更,须经城市规划主管部门批准。
次级道路所限定地块内的细分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允许调整,但其规模必须符合本规划中所规定的指标总量控制要求。
台州路桥地理环境介绍
台州路桥地理环境介绍
台州市路桥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位于浙江省东部沿海,
台州市西部。
路桥有“东海名邑”、“海滨邹鲁”之美誉。
路桥是
浙江省人口最多的县(市),也是浙江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县(市)之一,具有海洋、港口、海岛、山区等多种地形地貌。
路桥地处
东经120°52′-123°27′,北纬28°45′-29°10′之间。
东
与台州市区及三门县交界,西与温岭市接壤,南连仙居县和永嘉县,北接黄岩区和三门县。
路桥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早在6000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
繁衍生息。
据文物考古专家考证,距今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
期已有先民在路桥生活居住,迄今发现的遗址达数十处。
早在新
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路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
纽和东方海外贸易的起点之一。
路桥是中国著名的侨乡、著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著名的
中国长寿之乡、全国十大宜居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
路桥是全国首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之一和浙江省小城市培育试点地区之一。
—— 1 —1 —。
台州市城市总体布局
台州市城市总体布局城市规划091109053006项悠悠一.城市性质台州市是"浙江沿海区域性中心城市,现代化港口城市。
"同时也是山水型生态城市。
二.城市形态集中式组团式城市。
台州由于受自然条件因素(如山地、河流阻隔等)的影响下,建成了具有一定独立性的众多团块状城市地域形态,即环绿心组团式城市。
三.城市结构台州市城市空间结构为:以"一心六脉"为城市空间区划的自然界限,以"一心四组团"为台州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主要内容,建立多组团、网络式的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图1(1)"一心":即"绿心"(如图1),是城市开敞空间体系的核心,是城市"六脉"的汇聚地,是城市山水结构特征的标志性主体,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举足轻重。
"绿心"作为一个以生态旅游为主的发展片区,包括九峰山风景区、旅游服务区、农业地区和部分居民点。
"六脉":指中心城区各组团之间,城市外围山体、水体与绿心相连的绿色开敞空间,构成城区之间的主要生态廊道,称之为绿脉。
它们分别是:1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洪家之间生态廊道--心海绿脉;2黄岩城区和江口之间生态廊道--双浦绿脉;3江口和椒江城区之间生态廊道--三山绿脉;4黄岩和桐屿之间生态廊道--五峰山绿脉(鉴洋湖绿楔);5黄长复线南部生态廊道--十里铺绿脉6路桥老城区与桐屿之间生态廊道--中央山绿脉(2)"四组团"(如图1):除绿心以外,台州城市发展空间布局还分为椒江组团、黄岩组团、路桥组团、滨海工业组团。
四大组团以"绿心"为空间上的中心,以对外交通线、河道水系为界限,以水系及其沿海绿带贯穿各个组团,使城市空间结构体现了较强的生态环境观念,并反映了台州中心城区的自然地理、地貌特征。
四大组团之间分别以快速路、交通性干道系统及规划轨道交通联系,以加强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性。
路桥区城市发展现状
路桥区城市发展现状路桥区是浙江省温州市的一个城区,作为温州市的中心城区,路桥区的城市发展现状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路桥区的城市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一、经济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路桥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目前,该区经济已经从传统的制造业转向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体系。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路桥区的电商产业迅速崛起,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同时,该区还积极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创新创业,促进就业增长,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二、城市规划路桥区的城市规划紧密结合了当地的实际情况,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
通过科学规划,该区实现了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和空间的优化利用。
近年来,路桥区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建设质量,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
同时,该区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建设了一批城市公园和生态园区,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娱乐空间。
三、基础设施建设路桥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巨大,使得城市交通更加便捷高效。
该区修建了一批高速公路和快速城市道路,缓解了交通拥堵问题。
此外,该区还加大了对公共交通的投入,完善了公交线路网,提高了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
同时,该区还加大了对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设施的建设力度,方便了市民的生活。
四、产业升级为了推动城市发展,路桥区积极引导企业进行产业升级。
该区注重发展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通过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企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的提高。
此外,该区还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为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持。
五、城市文化建设路桥区注重城市文化建设,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艺术展览,推动了当地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该区还积极保护和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开展了一系列文化保护和修复工作。
同时,该区还加强了文化设施的建设,建立了一批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艺术中心,提高了市民的文化素养和生活品质。
解读台州市域总体规划讲解
解读台州市域总体规划台州是中国股份合作经济发祥地、浙江省制造业重要基地、我国主要渔区、新兴旅游城市等。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台州又摘得了“中国最佳商业城市”、“中国金融生态城市”、“中国品牌经济城市”、“最具幸福感城市”等多项荣誉桂冠。
2月10日,《台州市域总体规划》(2007-2020)在市城市规划委员会2009年第一次会议上原则性通过,为我市确定了今后的发展框架。
该规划除总报告之外,还分城市群发展策略、台州城市特色、空间产业布局、市域环境容量、综合交通体系等多个专题,对我市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昨日,笔者采访了相关部门,为市民对该规划内容进行解读。
打造“三张名片”“台州的发展定位是: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重要节点和世界制造业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长三角城市地区承接上海、辐射外围的重要轴心和纽带;成为浙江省域经济强市和省域沿海经济带的中核。
”根据规划,打造“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东南沿海现代化港口大城市、中国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三张名片,是我市今后的发展目标。
台州有着地处长三角和挟据浙江沿海的区位优势,今后要北连宁波,南接温州,向西拓展浙中腹地,进行多层次区域合作,构筑临近区域的联系,扩大城市对外的辐射力,成为长三角南翼经济次中心和浙江省的副中心城市之一。
重点推进城市群发展以中心城市为核心,规划将台州市域整体框架概括为“一带二轴、一核二圈、四副五极”。
“一带”即依托规划的沿海高速公路形成台州沿海城镇、产业密集带,“二轴”即分别贯通市域南北、东西的呈“十”字型分布的沿104国道和沿灵江这两条城镇发展轴线。
“一核”即在现状椒黄路三大组团基础上促进东扩、东进和北上,“二圈”即以台州中心城市为核心,构筑内外、两个城市圈层,“四副”即临海城区、临海东部新城、温岭城区、温岭东部新城,“五极”即将玉环全岛、天台城关—平桥—白鹤、仙居城关—下各、三门海游至健跳、浦坝港新城作为台州市域的五个重点发展的次区域中心城市。
台州城市规划 (-2020年)
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年)方案1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1 市域人口和城镇化水平根据未来发展趋势预计和已编制的上级规划,确定台州市域范围2010年常住总人口为618万人,预计城镇化水平为52%;2020年台州市域常住总人口为672万人,预计城镇化水平为67%。
1.2 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1.2.1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台州市域城镇体系空间发展结构为“一个发展核、三条发展带”。
(1)“一个发展核”——指台州城市群,是台州城市与产业发展的核心地带,包括椒江、黄岩、路桥及温岭市区等重点发展城区;(2)“三条发展带”——城镇群空间的联系轴“北部城镇发展带”:以天台、三门为依托,形成沿上三高速、326省道、224省道的东西向北部城镇发展带;“西部城镇发展带”:通过322省道,沿永安溪(椒江上游)河谷形成以仙居、临海为依托的西部城镇发展带,其中,临海是该发展带上的核心城市;“东部沿海城镇发展带”:以规划台州沿海大通道和各港口为依托,以东部沿海产业带的建设为导向,形成南到玉环大麦屿港口、北到三门健跳港(含椒江大陈岛)的大中小城镇相结合的城镇密集发展带,这是台州市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和重点建设内容。
1.2.2 城镇体系职能及规模结构规划城镇体系职能划分:规划台州市域城镇体系职能分为五级,依次为市域中心、市域副中心、县(市)域中心、重点镇与一般建制镇。
规划市域中心为台州市区;市域副中心为临海市区;县(市)域中心为温岭、玉环、天台、仙居及三门市区;另外还规划确定10个中心镇。
城镇体系规模等级划分:按各城镇的发展条件与职能,规划5级城镇(市)规模等级。
其中,人口100万以上的大城市一个(台州市区);20-50万中等城市三个(临海市区、温岭市区、玉环县城);10-20万小城市五个(天台县城、仙居县城、三门县城、临海杜桥镇、温岭泽国镇);5-10万人口小城镇10个(金清镇、白水洋镇、大溪镇等);其它为人口在5万以下的小城镇。
台州
编辑本段基本概况
历史
路桥,秦时(公元时222年)属会稽。东汉建武(25—36年)后属章安县(后改临海县), 路桥区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由临海析出永宁县,路桥属永宁县。唐武后天授元年(690年)改永宁为黄岩,路桥属黄岩县,以后历代相沿。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台州撤地设市,路桥从黄岩析出成为地级市辖区,城区为台州市城区之一。
气候
气候具有明显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冬夏长,春秋短,四季分明,雨水充足,光照适宜。全年气温最低月在1月,平均气温6.6℃,气温最高月在8月,平均气温27.7℃,年平均气温16.9~17.3℃,无霜期达241~270天。春、秋两季各占2个多月,夏季4个多月,冬季约3个月。 本区受海洋性季风影响,降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l480~l530毫米,从东南沿海向西部递减,降水年际变化较大,降水季节分配不均,每年3个雨季(3~4月的春雨、5~6月的梅雨和8~9月的台风雨)的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 气候温暖,适于多种作物、果树生长,利于多熟制农业的发展;光、热、水三者配合良好,能满足农作物对水热的需求。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台风、暴雨、洪涝、寒潮、冰雹等。
海岸
路桥区沿海海岸曲折,大陆海岸线总长26公里;港湾众多,剑门港是天然深水良港;岛屿星罗棋布,有黄礁、白果山、道士冠等大小岛屿15个;浅海滩涂宽广辽阔,面积达21.33平方公里。旅游资源山海兼备,景区众多。土壤肥沃,物产丰富,是全国闻名的柑橘、枇杷之乡。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路桥古称灵山乡。到了东汉开基者刘秀统一中国后,开始发展江南,始称“新安”。 南宋初年,高宋赵构被金兵追赶,航海南逃至台州。据《台州外书·遗闻》:“上以章安镇不可居”,建炎四年(1130)正月里半个月大多在江南椒、黄、路一带活动。传说当时恰遇大雨滂沱,到了马铺地段,所骑的马疲惫不堪,怠然扑倒(因此这里就叫马扑,后转音为马铺)。赵构心中十分焦急,后经一当地老者引领,架了不少便桥,才得以出去。赵构问起此处地名。当地的官员立刻抓住机会说:“请皇上赐名吧!”赵构想了一会说:“此地的路即桥,桥即路,就叫‘路桥’吧。”就这样,“路桥”的地名传开了。而赵构走过的新安桥,也顺理成了“路桥”的本命桥了。 路桥区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1990年在路桥小人尖建亭取土时,发现西周文物78件,证明西周时期路桥附近就有人居住。
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
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编制目的为统筹安排台州城市各项建设事业,指导城市合理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建设部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的法定效力本规划经台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同意并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即成为台州市开展城市建设规划管理的法定性文件,由台州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第三条适用范围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台州市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都必须遵守本规划,服从城市规划管理。
第四条规划修改因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确需对本规划进行局部调整时,应由台州市人民政府主持修改,报台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备案。
涉及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总体布局等重大调整的,须经台州市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审议同意后报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
调整本规划的强制性内容,须经台州市人民政府组织论证,向浙江省人民政府提出专题报告,经审查批准后方可进行调整。
第五条规划期限本规划中规划期指批准实施年份至2020年;在各项文件的表述中,近期指2004?2010年,远期指2011?2020年,远景指2020年以后。
第六条城市规划区本规划所称城市规划区与台州市市区行政管辖范围一致,共1536平方公里,分为中心城区和郊区。
中心城区是具体布局城市各项功能用地,平衡城市建设用地的范围。
中心城区含规划建成区和近郊区,面积约900平方公里,具体包括:椒江区陆域范围;黄岩区的江口街道、北城街道、东城街道、西城街道、南城街道、新前街道、澄江街道、高桥街道、院桥镇和沙埠镇;路桥区陆域范围。
第七条规划原则(一)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原则。
(二)坚持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原则。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优先原则。
(四)坚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优先原则。
(五)坚持市区一体化和整体性原则,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规模效益,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台州市城市概况及路桥区规划
第一部分项目概况1.1城市背景台州,位于浙江省沿海中部。
全市陆地面积9411平方千米,浅海面积8万平方千米。
市区由椒江、黄岩、路桥3个区组成,辖临海、温岭2个县级市和玉环、天台、仙居、三门4个县。
大陆海岸线745千米,占浙江省的28%。
有6个县市区濒临东海。
台州市路桥区东濒东海,南接温岭,西邻黄岩,北连椒江,内陆面积274平方公里,浅海面积平方千米。
水陆海岸线长26千米,港湾众多,拥有大小岛屿15个。
境内地势以平原为主,河网密布,旅游资源丰富,是粮、棉的高产区、全国闻名的柑橘、枇杷之乡。
.1.2城市经济概况台州是股份制经济的发源地,是中国当前两大经济模式之一的“温台模式”的创始者。
其中,台州民营经济的比重占了台州经济总量的97%以上,高于同省的宁波70%,绍兴96%的比重水平。
高程度的私有化也促使台州拥有了雄厚的民间资本和发达的金融放贷业。
据十年前有关部门统计,仅路桥小小一个区的私人企业,总资产上亿元的有18家,上千万的有2800多家,至于那一些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更是多如牛毛。
台州虽然是个新兴的城市,名气不大,但起点高,发展迅猛。
仅2002年,台州就以13.8%的增速名列浙江省首位。
2003年,台州的人均收入水平超过杭州、宁波、上海、北京,跻身浙江省上半人均收入第二,全国人均收入前十名的位置,成为了继杭州、宁波、温州后的浙江又一大城市。
200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列长三角地区第一位。
据初步测算,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415.1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1%,增幅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9.99亿元,增长4.4%,增幅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262.66亿元,增长14.6%,增幅提高6.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992.47亿元,增长12.4%,增幅提高2个百分点。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1582元,比上年增长12.3%,按年平均汇率折算已达6143美元。
路桥区简介
路桥区简介
路桥区位于浙江东南沿海,是台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面积628平方公里。
2015年末户籍总人口106.45万人,常住
人口122.73万人。
路桥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早在六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
三国吴黄武二年(224年)建县,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
这里自古是商贾云集、物阜民丰的鱼米之乡,是全国有名的“中国珍珠之乡”、“中国桥都”、“中国门都”。
改革开放以来,路桥
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台州市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
路桥区境内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路桥黄岩寺、江南第一家—百丈飞云、道教圣地—安阳山道观—福严寺等人文景观;有“中国首个国际路桥节”“中国黄岩香海节”“中国·路桥(国际)旅游节”等特色文化品牌;有亚洲最长的跨海大桥—台金高速大桥、全国首座公路铁路两用桥—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大桥和国内最长的跨海客运专线桥梁——台金高速公路桥等交通优势。
—— 1 —1 —。
路桥区提出的三大目标
路桥区提出的三大目标
路桥区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它提出了三大目标,旨在为社区的发展和居民的幸福做出贡献。
这三大目标是: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繁荣,保护环境和资源。
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是路桥区的首要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路桥区将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医疗服务和社会福利。
通过建设现代化的学校和医院,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设施,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此外,路桥区还将加强社区治安,提供安全稳定的居住环境,确保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促进经济繁荣是路桥区的另一个重要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路桥区将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鼓励创新创业,培育新兴产业。
通过建设现代化的产业园区和创新中心,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创新平台,吸引优秀的企业和人才。
同时,路桥区还将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帮助其发展壮大,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保护环境和资源是路桥区的第三大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路桥区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动可持续发展。
通过加强环境监管和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和水质。
同时,路桥区还将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资源,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通过这些措施,路桥区将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为居民提供美丽的家园。
路桥区提出了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繁荣和保护环境和资源三大目标。
通过实施相关政策和措施,路桥区将为社区的发展和居民的幸福做出积极贡献。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路桥区将成为一个宜居宜业的美丽社区。
台州简介介绍
台州方言属于吴语系,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传承了 较多的古汉语词汇。
人文景观
1 2 3
风景名胜区
台州有许多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如天台山、神仙 居、长屿硐天等,以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相融合 而闻名。
古城古镇
台州拥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古城古镇,如临海、黄 岩、温岭等,这些地方保留了大量的历史建筑和 传统文化。
山水景观
台州有着众多山水景观,如天台山、 神仙居、三门蛇蟠岛等,这些景点以 奇峰怪石、峡谷溪流等自然景观为主 。
文化古迹
现代城市景观
台州作为一个现代化城市,也拥有许 多城市景观,如台州中心广场、椒江 大桥等,这些景点以现代建筑、城市 公园等景观为主。
台州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临 海古城、黄岩孔庙等,这些景点以古 建筑、石刻、寺庙等人文景观为主。
01
台州市的制造业基础雄厚,涉及领域广泛,包括汽车零部件、
机械设备、电子电器等。
服务业
02
近年来,台州市的服务业发展迅速,尤其是电子商务、金融服
务和旅游业。
农业
03
作为沿海城市,台州市的农业以海洋渔业和特色农业为主,拥
有丰富的海产品资源和独特的农产品。
重点企业与产品
重点企业
台州市拥有许多知名企业,如吉 利汽车、万向集团、伟星集团等 。
05
台州的未来发展和规划
台州的未来发展和规划
• 台州是中国浙江省的一个城市, 位于浙江省东部沿海地区。它是 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 蕴的城市,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活 力和机遇的城市。
06
台州与其他城市的比较和 竞争优势分析
台州与其他城市的比较和竞争优势分析
• 台州是中国浙江省的一个城市,位于杭州湾南岸,宁波、温州两个发达城市之间。台州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 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闻名。近年来,台州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台州市路桥区行政中心区城市设计方案,全套图纸
1.方案的形成(1)总体概念以路桥区行政中心的组织模式与尺度为基础,结合行政中心形象要求,规划提出:人本、人和、人气——活力城区的规划理念。
人本:(1)与中央政府的施政理念一致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先后都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写入了国家的发展目标,这是非常具战略意义的转折。
目前,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都逐渐认识到,发展经济的目的不仅是要为了让城市更漂亮,让就业机会变多,……更是要让人民能在漂亮的城市置业安家。
在一个城市、一个国家里,当每个人都能自由发挥潜能地追求个人的幸福时,无数个人的行动最终将聚合起来变成一种群体行为,这实质上就变成了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在追求自己的幸福与前途。
所以个人的发展是城市、国家发展的基础,当“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日益深入人心时,人的潜力,社会的活力将被释放,整个国家将因此充满希望。
(2)提供良好的办公环境办公环境1 办公环境2(3)舒适的居住空间构思的要素:水系:通过水系的贯穿与整合,形成良好的水网,优化城市住区的空间与景观关系绿地:利用城市绿地与滨水绿地的组织,形成绿色格网,引导城市开敞空间空间:通过多种类型空间组织,营造不同体验的场所,体现人本、人气、人和的政府形象(4)非对称布局:对称布局过于严肃庄严,而非对称空间能来达到空间稳定而不肃穆的气氛,规划通过总体布局的均衡,参与性设施的安排等,营造良好的亲民空间。
居住环境一居住环境二(4)完善的配套设施配套设施一配套设施二人和:交往路径、交往场所、防卫性与属地感①交往路径:规划通过对交往路径的有意营造,使居民增加见面率,增进小区居民交往,并能区分小区本地居民,因此也能增强小区的可防卫性。
交往路径图概念图②交往场所:根据居民不同的交往需求,在交往不同层面设置不同的交往场所,组团设置邻居交往空间、小区设置邻里交往空间,居住区设置住区交往空间,城市设置市民交往广场等空间。
最新-路桥区城市化发展调查报告 精品
路桥区城市化发展调查报告——确立“四高”目标加快城市化进程1998年底,省第十次党代会不失时机地作出了加快推进城市化的战略决策。
2000年底,路桥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路桥城市化的实施意见》。
几年来,路桥的城市化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世纪之初,路桥面临着更为艰巨的发展任务。
本文针对路桥区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路桥城市化进程的一些看法。
一、路桥城市化发展的基本现状路桥自1994年4月撤镇建区以来,经济和社会获得了迅猛发展。
1995年底全区国内生产总值4320亿元,2001年已达9643亿元;财政收入从235亿元提高到813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分别达到10680元和5710元。
路桥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省各县(市、区)的位次已从1995年的第41位升至2000年的第31位。
经济的迅猛发展有力地推进了城市化进程。
全区非农人口由1995年底的376万人增加到2001年底的571万人,按城镇常住人口计,我区实际城市化水平达35%左右,初步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以金清镇为次中心,以新桥为重点镇,横街、蓬街为一般镇,中心村五个层次的体系等级结构,形成了以104国道、白金线、机金线、机新路为骨架的城镇体系基本框架。
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区建成区面积从352扩展到162。
各类生产要素向城区集聚的速度不断加快,资源配置日趋合理,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
虽然建区以来我区城市化进程有所加快,城市化水平略高于全市水平,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区“农民变市民”这种本质意义上的城市化进程并不快,城市化发展不仅速度不够快,而且质量也不高,与工业化发展水平相比,更是滞后。
国际上同等工业化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至少比我们高15-20个百分点。
二、当前路桥城市化发展面临的几个问题(一)区域集聚度低,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拉力不足与一些沿海省份、地区相比,我区城市化的速度和质量明显落后,尤其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未能形成一批强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我们城区的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弱,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不强。
台州市城市总体布局
台州市城市总体布局城市规划0916项悠悠一.城市性质台州市是"浙江沿海区域性中心城市,现代化港口城市。
"同时也是山水型生态城市。
二.城市形态集中式组团式城市。
台州由于受自然条件因素(如山地、河流阻隔等)的影响下,建成了具有一定独立性的众多团块状城市地域形态,即环绿心组团式城市。
三.城市结构台州市城市空间结构为:以"一心六脉"为城市空间区划的自然界限,以"一心四组团"为台州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主要内容,建立多组团、网络式的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图1(1)"一心":即"绿心"(如图1),是城市开敞空间体系的核心,是城市"六脉"的汇聚地,是城市山水结构特征的标志性主体,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举足轻重。
"绿心"作为一个以生态旅游为主的发展片区,包括九峰山风景区、旅游服务区、农业地区和部分居民点。
"六脉":指中心城区各组团之间,城市外围山体、水体与绿心相连的绿色开敞空间,构成城区之间的主要生态廊道,称之为绿脉。
它们分别是:1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洪家之间生态廊道--心海绿脉;2黄岩城区和江口之间生态廊道--双浦绿脉;3江口和椒江城区之间生态廊道--三山绿脉;4黄岩和桐屿之间生态廊道--五峰山绿脉(鉴洋湖绿楔);5黄长复线南部生态廊道--十里铺绿脉6路桥老城区与桐屿之间生态廊道--中央山绿脉(2)"四组团"(如图1):除绿心以外,台州城市发展空间布局还分为椒江组团、黄岩组团、路桥组团、滨海工业组团。
四大组团以"绿心"为空间上的中心,以对外交通线、河道水系为界限,以水系及其沿海绿带贯穿各个组团,使城市空间结构体现了较强的生态环境观念,并反映了台州中心城区的自然地理、地貌特征。
四大组团之间分别以快速路、交通性干道系统及规划轨道交通联系,以加强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性。
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年)
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年)方案公示1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1 市域人口和城镇化水平根据未来发展趋势预计和已编制的上级规划,确定台州市域范围2010年常住总人口为618万人,预计城镇化水平为52%;2020年台州市域常住总人口为672万人,预计城镇化水平为67%。
1.2 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1.2.1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台州市域城镇体系空间发展结构为“一个发展核、三条发展带”。
(1)“一个发展核”——指台州城市群,是台州城市与产业发展的核心地带,包括椒江、黄岩、路桥及温岭市区等重点发展城区;(2)“三条发展带”——城镇群空间的联系轴“北部城镇发展带”:以天台、三门为依托,形成沿上三高速、326省道、224省道的东西向北部城镇发展带;“西部城镇发展带”:通过322省道,沿永安溪(椒江上游)河谷形成以仙居、临海为依托的西部城镇发展带,其中,临海是该发展带上的核心城市;“东部沿海城镇发展带”:以规划台州沿海大通道和各港口为依托,以东部沿海产业带的建设为导向,形成南到玉环大麦屿港口、北到三门健跳港(含椒江大陈岛)的大中小城镇相结合的城镇密集发展带,这是台州市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和重点建设内容。
1.2.2 城镇体系职能及规模结构规划城镇体系职能划分:规划台州市域城镇体系职能分为五级,依次为市域中心、市域副中心、县(市)域中心、重点镇与一般建制镇。
规划市域中心为台州市区;市域副中心为临海市区;县(市)域中心为温岭、玉环、天台、仙居及三门市区;另外还规划确定10个中心镇。
城镇体系规模等级划分:按各城镇的发展条件与职能,规划5级城镇(市)规模等级。
其中,人口100万以上的大城市一个(台州市区);20-50万中等城市三个(临海市区、温岭市区、玉环县城);10-20万小城市五个(天台县城、仙居县城、三门县城、临海杜桥镇、温岭泽国镇);5-10万人口小城镇10个(金清镇、白水洋镇、大溪镇等);其它为人口在5万以下的小城镇。
建设台州方案
循环经济发展:
-推广节能减排技术,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
-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
3.3生态环境保护
环境治理:
-严格执行环保法规,加强环境监测和污染源治理。
-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改善水环境质量。
生态建设:
-加大绿化力度,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市民福利水平。
四、实施保障
4.1政策支持
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台州发展的政策,包括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4.2组织协调
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负责方案的组织实施和协调推进。
4.3资金保障
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项目资金需求得到满足。
4.4监督评估
建立项目监督评估机制,确保方案的有效实施。
建设台州方案
第1篇
建设台州方案
一、背景与目标
1.1背景
台州位于中国浙江省沿海中部,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为响应国家发展战略,推动台州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方案旨在制定一系列合理、可行的措施,以提高台州的城市竞争力,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1.2目标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一、前言
台州,地处浙江省沿海中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优势。为实现台州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本方案旨在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促进台州城市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发展目标
1.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水平,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2.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附加值。
-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率。
台州市路桥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基础资料
府第、河桥树影,路桥老城内体现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除此之外,路桥沿袭至今的民俗文化、社会习俗都是老城风貌特色的重要体现。
南官河横贯路桥的主要水系为南官河,它记载了路桥千百年来的发展历程。
南官河属西江水系,它自黄岩城关东禅桥南行,至十里铺、药山滩,再东南至璜山头,过坝(已入路桥区域),复东至桐屿街、马铺桥、后於,入河西(进入十里长街),折南经福星桥、中桥、三桥,至卖猪桥,鉴洋湖水自三水泾东流来会,复至石曲塘桥,与东官河会合,最后向南直到温岭街。
其经过白枫桥部分称白枫河。
东官河进入路桥区的龙头王、李家洋、长浦后,分向东流,复南至塘桥,与南官河会合,复东南流入金清港。
在新安改称路桥后,此河被叫作“潞河”,后又称“月河”。
十里长街依河而建的街衢记述了路桥发展变迁的历史,它包含了河西街、邮亭街、路北街、路南街、下里街、新路街、石曲街等七个街区,总长达3公里以上,民间称为“十里长街”。
十里长街人类活动的起源可上溯至3000年前的西周时代,石浜山的出土文物提供了先民活动的可靠佐证。
有史籍可据的当推东汉时在河西建灵山乡乡主庙为最早,时路桥尚称灵山乡,已在河西一带聚居了相当人口,先民充分利用这里得天独厚的水网,赋予其交通、灌溉、生产、生活诸多功能,民居也就因势利导,沿河构建,向南延伸,于邮亭一带开设了驿站,投递、传送政府和民间文书。
宋代,路桥“人物渐繁,商贾渐盛”,在路北街三桥边崛起了繁华商铺“廿五间”,“百货麋集,远通数州”’十里长街初具规模。
后以“廿五间”旁边的新安桥而改“灵山”为“新安”,又因路多桥多、路路有桥而得名“路桥”。
宋朝祖建隆元年,街市已具初雏形,后逐渐沿河向南北分头发展,与石曲街和河西街相衔接,街市初具规模。
路桥街大规模的发展是在南宋时期,这在杨晨的《路桥志》中有明确记载。
“十里长街”在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渐成今日规模。
“十里长街”是街、巷、市、河、埠、桥浑然一体,建筑、园林、雕刻、文学等多种文化与艺术交相辉映的综合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项目概况
城市背景
台州,位于浙江省沿海中部。
全市陆地面积9411平方千米,浅海面积8万平方千米。
市区由椒江、黄岩、路桥3个区组成,辖临海、温岭2个县级市和玉环、天台、仙居、三门4个县。
大陆海岸线745千米,占浙江省的28%。
有6个县市区濒临东海。
台州市路桥区东濒东海,南接温岭,西邻黄岩,北连椒江,内陆面积274
平方公里,浅海面积平方千米。
水陆海岸线长26千米,港湾众多,拥有大小岛屿15个。
境内地势以平原为主,河网密布,旅游资源丰富,是粮、棉的高产区、全国闻名的柑橘、枇杷之乡。
.
城市经济概况
台州是股份制经济的发源地,是中国当前两大经济模式之一的“温台模式”的创始者。
其中,台州民营经济的比重占了台州经济总量的97%以上,高于同省的宁波70%,绍兴96%的比重水平。
高程度的私有化也促使台州拥有了雄厚的民间资本和发达的金融放贷业。
据十年前有关部门统计,仅路桥小小一个区的私人企业,总资产上亿元的有18家,上千万的有2800多家,至于那一些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更是多如牛毛。
台州虽然是个新兴的城市,名气不大,但起点高,发展迅猛。
仅2002年,台州就以%的增速名列浙江省首位。
2003年,台州的人均收入水平超过杭州、宁波、上海、北京,跻身浙江省上半人均收入第二,全国人均收入前十名的位置,成为了继杭州、宁波、温州后的浙江又一大城市。
200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列长三角地区第一位。
据初步测算,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增幅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增幅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增幅提高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增幅提高2个百分点。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1582元,比上年增长%,按年平均汇率折算已达6143美元。
城市规划发展
》
规划总体:三到五年内,基本完成传统集贸型商贸中心向现代城市型商贸中心的转变。
城市规划发展——近中期规划:
市场规划:路桥批发市场分三个区块布局,即新城商贸区、东市场区块和西市场区块,分别分布于城区北部、东南部郊区和西部。
同时在西市场区块和台州铁路货站相邻处建设物流基地。
交通组织体系规划:(1)各市场区块分布于以路桥大道—泰隆街—公园路、文化路—文化路、南山街所围成的城区内环线。
(2)外环由腾达路、双水路—104国道复线—路院路高速连接线—财富大道所形成的快速道。
金清镇规划:规划为路桥商业次中心,与金清滨海工业新城规划相衔接,逐步完善商业设施,商圈覆盖黄琅、下梁和蓬街东南片及温岭滨海、横河等地。
新桥镇、横街镇、蓬街镇规划:以集镇建设、人口集聚带动商业发展,按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推进商业设施向农村延伸,巩固完善“千镇连锁、万村放心店”工程,现有的专业市场要加快就地整合、改造、提升,形成二级商业中心。
城市规划发展——长期发展规划
预计 2010年路桥区总人口68 万,城市人口为 41 万(不含金清)。
规划重点开发的居住用地为路桥北居住片区,路桥桐屿居住片区、金清居住片区等大型居住片区。
台州市居住用地布局,应充分体现台州市的山水型生态城市特色,围绕绿心和沿江布置生活居住区,形成“居住在山水之间”的居住生活圈。
区域属性
]
西市场区块:依托甬台温铁路和 104 国道,以生活资料类市场为主,建立集商品展示、交易储运为一体的现代化商贸区。
例如香樟湖畔、泰隆苑以及东方翡翠苑及玫瑰园等,集小高层、别墅、排屋等为一体。
东市场区块:该区块依托现有的方林汽车城等,连接峰江街道,形成以生产资料类市场为主的东市场区块。
集中了汽车市场、设备市场、特种设备市场等。
例如秀水铭苑。
新商贸区块:着力打造集会展、市场、特色街区、商务办公、星级酒店、购物中心于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商务区。
涌现了玉宏世纪大厦、半岛花园、金宸大厦等小高层建筑。
高档写字楼的将会是该区块的又一亮点。
金清镇商贸板块:规划中将黄岩机场前往该板块,发展黄琅海岛旅游开发建设,依托台州新机场及剑门港,将其作为台州重要的物流节点。
目前的项目有黄金海岸、金都雅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