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全国新高考历史备考:感悟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合集下载

【推荐下载】高中高三历史知识点: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推荐下载】高中高三历史知识点: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键入文字]
高中高三历史知识点: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学无止境,高中是人生成长变化最快的阶段,所以应该用心去想,去做好每件事,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中高三历史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助到更多学子。

 1、近代化的含义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从过程上看,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及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

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2、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⑴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

这一时期,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其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
1。

专题02 中国近代化的启动(1860—1895)-2021年高三历史总复习之通史复习

专题02 中国近代化的启动(1860—1895)-2021年高三历史总复习之通史复习
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意在考查考生提炼有效 信息,迁移教材所学知识,判断分析获取历史结论的能力。联系近代洋务 派举办的军事企业的特点,洞悉题干史料的核心信息,“一切生产技术大 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体现出洋务企业在技术领域过度依赖西方的现象, 可判断B项正确。 答案 B
2、目的: 自强求富——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3、时间: 19C60-90年代
一、经济:
(一)洋务运动
4、企业: (1)创办军用企业---(自强)
创办者 代表 地位 企业
经营方 性质 式
军 曾 安庆内 第一家官办军用
用 国 军械所 企业,标志着中国
带有浓
企藩
近代工业起步

厚封建

李 鸿 章
❖ 民族工业
❖ 广义:中国人投资兴办的运用机器化方式进 行生产的工业。
❖ 狭义:一般民族工业是在我国近代半殖民地 半封建时期由中国私人资本(民间资本)投 资创办的运用机器生产的工业,又叫民族资 本主义企业。
2.早期民族工业兴起的概况
时间:Leabharlann 贻来牟机器磨坊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地点:
上海广州天津等沿海地区
解析:洋务派的军工企业属于官办企业,产品无偿调拨,后来由订购方提供资金(“协造 ”)说明官办企业的经费出现困难,后来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为缓解其资金压力进一步证 实其经费压力的增大,故选B项。各省用船方“协造”,并不是商办,A项错误;军工产 品不可能市场化,C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也无从体现,排除。
四、社会生活:
(二)教育
起步: 洋务运动 (1)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科技人才、翻译人才、 军事人才

感悟中国近代化历程

感悟中国近代化历程

第二编感悟中国近代化历程单元六晚清的近代化转身【考情报告】本单元在近五年广东新高考中知识点分布一览表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单科·27]晚清时代特征[文基·22]甲午战争[文基·23]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理基·64]近代先进知识分子救亡图存[单科·29]中国近代史的两个过程[单科·9]自然经济的瓦解[单科·7]民族主义[文基·23]甲午战争的影响[单科·11]辛亥革命爆发背景[单科·27]中国形象的变化[单科·6]维新思想[单科·7]近代民族企业发展[文基·22]鸦片战争政治背景[文基·23]改良维新思想[文基·24]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单科·26]中体西用思潮[单科·27]近代民主革命重大实践[文综·16]辛亥革命的影响[文综·38]近代留学生群体、工人群体的产生[文综·15]晚清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文综·38]梁启超新史学考情分析:由于近代史所占分值比重较大,故本单元为重点复习内容之一。

近五年涉及本单元的广东高考试题有以下特点。

从考试内容看,政治、经济、文化都是考查的重点,且侧重综合考查。

从史学理念看,偏重用现代化史观分析晚清的转型特征。

从命题技巧看,侧重对晚清宏观特征的考查,不拘泥于细微具体的知识。

从材料来源看,近代史材料丰富,年年都出现新颖别致的材料,尤其侧重从社会史角度选择材料入题设问。

从对历史事件以及人物的评价看,近几年在高考试题中体现了许多新观点,新角度,新看法。

如对义和团运动的新评价,对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新看法等等,体现了学术界的最新成果和多样化的观点。

备考策略:1.教师应以现代化史观教学,帮助学生利用现代化史观的方法理论分析近代历史事件。

要大胆从过去的革命史观和一味强调阶级分析方法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

高中高考历史复习 中国的现代化内容要点总结

高中高考历史复习 中国的现代化内容要点总结

中国的现代化(近代化)历程1800年中国是世界一流国家(世界大国)1900年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东方弱国)2000年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比较近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主要区别一、近代化(现代化)含义近代化,也称现代化,是指中国近代社会资本主义化的历史进程。

简言之,是指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

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

近代化的核心是工业化。

它发生于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近现代化是以商品经济为前提,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以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的一场革命,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意识、思维方式等全方位的社会大变革。

近代化是相对于封建化的一个历史观念。

封建化在古代史上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曾经也是一个令人神往的进步的代名词,其标志性的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无比的优越性取代奴隶制经济,推动历史前进的步伐。

从封建化与近代化的对比中,两者的根本区别是:科技发展水平的不同,引起了生产方式的本质的差别。

主要表现有:1、生产力从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变化。

2、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变化。

3、政治体制由封建专制向资产阶级民族共和的变化以及自由、平等、博爱等观念的产生。

具体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法制化;文化领域的理性化、科学化。

概括为:民主化和工业化。

贯穿两大主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二、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一)知识梳理1、起步阶段(1840——1895年)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后,传统受到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1)经济领域: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自然经济逐步解体①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高中高三历史知识点: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高中高三历史知识点: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键入文字]高中高三历史知识点: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学无止境,高中是人生成长变化最快的阶段,所以应该用心去想,去做好每件事,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中高三历史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助到更多学子。

1、近代化的含义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从过程上看,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及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

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2、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⑴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

这一时期,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其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想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⑵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也是最重要阶段。

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①在实业救国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一是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二是一战期间的短暂发展。

1。

中国近代化历程与阶段特征及启示

中国近代化历程与阶段特征及启示

民族独立与近代化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它 们各有各的特定内容:
民族独立是要改变国家民族被压迫的地位, 推倒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从根本上 说是要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 近代化则是要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 地位,发展近代工业,从根本上说是要解 决生产力的问题。
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1.先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 本主义的任务,中国的近代化才迎来新纪元 2.从闭关自守到对外开放,这是世界历史发 展的必然趋势。
138
139Biblioteka (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
1、主要表现: 经济:①外商在通商口岸设厂。 ②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运动的起步。 ③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政治:①《资政新篇》中国第一个近代化方案 思想:新思潮萌发
②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文化:洋务运动中近代教育的起步
军事:创建近代海军
第三次(20世纪四、五十年代 ) ⑴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⑵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的形成。 ⑶社会需要,特别是二战期间和战后各国对 高科技的迫切需求。 ⑷二战后,世界局势的相对稳定。
2、主要成就
第一次: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 纺织:珍妮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 动力:蒸汽机 交通:蒸汽汽船、蒸汽机车 第二次:电力广泛应用 ⑴电力:发电机、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 ⑵动力:电动机、内燃机 ⑶交通:汽车、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 ⑷能源:石油开采和石油化工工业 ⑸通讯:电话、无线电报 ⑹化学工业:火药、塑料、人造纤维
思想(理性化) :近代化长足发展:民主共和观念 深入人心,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向西方 学习已从经济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表现
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传播与论战
②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三民主义)的 传播与论战;南京临时政府的文教措施

2021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讲义:专题五: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2021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讲义:专题五: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专题五: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四)中国近代化的启示1、政治是前提:国家独立、政权巩固、秩序稳定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

2、农业是基础:必须解决农业问题,才能加快近代化进程,为近代化提供支撑。

3、对外开放、兼收并蓄是各国历史发展的经验。

4、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

中国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中国近代化的启动和发展过程,充满着前进与倒退,革新与守旧的斗争。

但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形态,顽固地阻碍着中国近代化的前进。

5、知识、人才是关键:科学技术为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发达的教育为近代化提供人才保障。

例题:㈠中国近代化,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中国的思想、经济、政治等方面开始摆脱封建桎梏,向大机器生产下的社会形态迈进的历程。

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法制化;思想文化上的近代化、先进化。

据此请回答下列问题。

(1)19世纪中后期,在近代化的过程中,清政府在“经济上的工业化”方面作了哪些尝试?(2)在“政治上的民主化”方面,资产阶级革命派取得了什么成果?(3)在“思想文化上的近代化、先进化”方面,具有空前影响的是什么运动?任列举两个此次运动的代表人物。

(4)在近代化过程中,中国主要向西方学习,但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改革开放后,中国富强起来,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答案:(1)①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开办军事和民用工业;②戊戌变法中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2)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3)①新文化运动。

②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4)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状态,加之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旧中国无法富强起来。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富强起来,主要是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㈡鸦片战争后,中国在沦为半殖民地的同进也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概括指导在19世纪中叶至1919年的近代化的历程中,中国天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社会阶级结构以及教育、科技诸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两次鸦片战争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两次鸦片战争
专题二 近代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专题二 近代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两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新民主主义革命
后的中国
后的中国
时期的中国
19 世纪中期,西
19 世纪末 20 世纪 初,西方列强先后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美日成为侵华的主
方列强先后发动
发动了甲午中日战 力。日本侵华步伐不
知识 了两次鸦片战争,
专题二 近代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鸦片战争 1.背景 (1)世界资本主义高速发展,清王朝_闭__关__自__守___。 (2)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__出__超__地位,为扭转贸易逆差,英国 等向中国走私鸦片。 (3) __虎__门__销__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__成为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 2.经过:1840 年 6 月,英国发动侵华战争。1842 年 8 月,清 政府战败议和。
栏目 导引
专题二 近代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解析:选 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的原意。据“中 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并联系所学 可知,英国通过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反映了近 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强调 了近代中国和世界的融合,故选 B 项。西方列强的侵华对中国 近代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并非由西 方主导,故 A 项错误。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但并非按照西方 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故 C 项错误。D 项表述有误且不是材料 的主旨,故排除。
栏目 导引
专题二 近代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5.(2014·高考江苏卷)下图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 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
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中国近现代史的感悟。

中国近现代史的感悟。

中国近现代史的感悟。

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段历史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回顾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这些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认识历史、思考现实、把握未来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强大的国家意识和民族精神。

在近代以前,中国是一个曾经辉煌的文明古国,但在近代史的洗礼中,中国陷入了危机和落后。

这给我们一个警示:只有坚定的国家意识和民族精神,才能保卫国家的独立和尊严,才能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近现代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振兴需要革命的精神和勇气。

在近代史的洪流中,中国人民经历了无数的斗争和牺牲,不断地寻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道路。

从太平天国运动到辛亥革命,再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国人民以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和敌人,最终取得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中国近现代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科学的理论和现代的思想。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现代思想,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库,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从洋务运动到五四运动,再到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国人民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命,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持。

中国近现代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正确的领导和良好的制度。

在近代史的发展中,中国人民经历了君主制、民主制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变迁,不断寻求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建设。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为中国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为中国人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和宝贵财富。

通过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一个国家的强盛需要强大的国家意识和民族精神,需要革命的精神和勇气,需要科学的理论和现代的思想,需要正确的领导和良好的制度。

只有坚持这些原则,我们才能不断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近现代史学习心得

中国近现代史学习心得

中国近现代史学习心得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通过学习这门学科,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现代中国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把握。

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过程中,我结合教材内容和相关资料,以及老师的讲解和引导,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习心得。

首先,我认识到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近现代化进程的写照。

通过学习近现代史,我了解到了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背景、历史事件和人物,这些都是中国近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现代史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对中国社会发展、政治变革、经济转型、文化变迁等各个方面的了解和思考。

其次,中国近现代史强调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追溯和复述,更需要我们思考历史对现实的启示和影响。

通过学习近现代史,我深刻认识到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变革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我们需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认清现实中的问题,并积极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

另外,近现代史学习给予我了开拓思维的能力。

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各种历史事件和人物,都需要我们通过逻辑思维和历史分析方法进行理解和解读。

通过学习近现代史,我锻炼了自己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培养了独立思考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这些能力对于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我还了解到了中国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国,历史变迁的过程中涌现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这些都是我们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内容。

近现代史的学习帮助我掌握了一些历史事件的线索和关键人物,使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最后,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我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和价值。

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更好地面对现实和未来。

在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中,我深深感受到历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教育和引导作用。

历史不仅仅是一个过去的故事,更是我们前行的指南。

综上所述,中国近现代史学习给予了我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思考。

中国近现代史学习心得范文4篇

中国近现代史学习心得范文4篇

中国近现代史学习心得范文4篇中国近现代史学习心得【篇1】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说:"当过去不再昭示未来,心灵便在黑暗中行走。

”本学期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史》,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无知和浅薄,才知道历史的发展史多么的曲折和不易。

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多姿多才的绚烂文化,周边国家的景仰朝拜,让我们中国人在谦和的外表下有着一颗深深自傲的心。

我们是多么的聪明和强大啊!从羊脂白的陶瓷到精致的唐三彩,从华美的丝绸到碧绿沁心的茶叶。

中国的画卷是那样的多彩和绚烂,是那样的华丽和闪耀,然而,从1840年开始,中国的画卷开始变的灰白,伴随着鸦片的缕缕白烟,变成了带着沉重的灰暗,带着伤癌的苍白。

1840年,外国资本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

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场场强加给中华民族的灾难。

近百年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对中国发动过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战争。

有公然入侵,也有不宣而战有单独入侵,更有合伙劫掠,强迫中国签订了数以千计的不平等条约。

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资本主义列强扶植封建势力作为统治中国的丁且:蚕食和鲸吞中国领十:出兵控制。

窃取中国军事要地:划分势力范围:控制重要通商口岸和建立租界施行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通过战争勒索巨额赔款:在中国进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推行的殖民主义,引起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巨烈动荡,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此,中国人民为摆脱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进行了长时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好在,灰暗没有压倒反抗,我总能在黑暗中寻找到希望的色彩和光明。

太平天国将士的红头巾,抵御了多少多来的侵略者爱国人士的公车上书,白纸黑字满是爱国壮志长征路上,雪山草地记住了红军军装的颜色。

国人爱国的心让黑暗中有前进的方向。

战十革勇的反杭计里暗中充满光明。

经历了屈辱,便知道了灾难的沉重。

现在,我们的祖国走出了阴霾,我们的人民,正在把伤口轻轻的掩埋我们日益的强大,但绝不狭隘,我们尽力的丢掉过去,但绝不忘记历史我们的民族,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但绝不去奴役我们的人民,有着博大的胸怀,但也绝不会一味的容忍。

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及历程的感悟

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及历程的感悟

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及历程的感悟一、历史认识及启示(初三历史组)1、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中中国失败结果的认识: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一个国家的尊严要靠实力来维护。

2、中国近代化的主题线索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及历程的感悟: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心理,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

感悟: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近代化所经历的的艰辛探索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和结论?①实现近代化的首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民主。

②实现近代化的首要条件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要真正实现现代化,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因为清朝的闭关锁国给中国带来了长期的贫穷落后,因此只有对外开放才能使中国吸取和借鉴欧美等先进国家的生产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

③社会进步是近代化的核心和源泉,科学和教育是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基本内容,欧美近代化过程贯穿了三次科技革命,科技的进步为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科技兴国是实现国家真正强大的、正确的科学决策。

3、近代史上国共关系变化的启示: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4、抗日战争的胜利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5、劝戒日本“历史不容忘却”、“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一个勇于承认错误,承担责任的民族会得到全人类的谅解;违背民意,逆潮流而上,必将遭到世界人民的唾弃;正视历史,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

6、如何才能促进中日之间的世代友好:日本政府应教育国民正视历史,反思历史;中日之间应建立互信机制,加强经济、军事、文化和人员间的交流、对话和协商等。

7、重庆谈判体现中共的精神:为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顾个人安危,深入虎穴,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重庆谈判中中共的努力让人们从中感悟到的基本认识:表明中共是中国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是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领导者。

8、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结论:社会主义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艰辛的、曲折的。

简述中国近现代史以及个人的体会

简述中国近现代史以及个人的体会

简述中国近现代史以及个人的体会简述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这是一段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在中国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

第二阶段是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的现代史。

这是中国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并且还在不断的继续之中。

1840年,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进入近代史。

在那个时期,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人们的负担加重,主权完整、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自救运动,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使近代中国慢慢醒来。

在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个时期,工人阶级则代替资产阶级成了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

这三十年中主要经历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为新中国而奋斗的中国革命。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完全独立解放。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也进入现代史。

此后进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一直到文革前夕,十年文革出现了各种错误,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直到现在,中国各方面在不断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史是坎坷、曲折的,但是中国始终没有放弃奋斗,坚持自己特色的道路。

个人体会“落后就要挨打”在我看来,这个道理贯穿着整个近代史。

回顾过去,无论是鸦片战争还是日寇侵华,无一不在印证着:昔日的中国因为懦弱而受尽欺凌。

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变得强大,也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但却不能轻易忘记这些灾难深重的屈辱史,在那段时间里,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

高三历史复习资料 中国近代化

高三历史复习资料 中国近代化

中国近代化(现代化)问题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

它将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具体来说,政治上是建立起近代的政治制度(政治民主化),经济上是建立起工业化的国家,思想文化上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文化和其他意识形态,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前提是政治的民主化。

由于中国的历史发展比较特殊,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国家,政治上不完全独立,而中国的独立都没有实现。

因此中国要实现近代化,就必须有两个前提:一个是实现国家的独立;另一个是实现政治的民主。

传统教材或者说传统的史学理论将之概括为反帝、反封建。

这也是近代中国人民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民族民主革命任务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富裕,完成近代化任务。

中国政治的近代化经历了这样一个历程:推翻封建势力统治,建立近代化国家政体民族民主革命的开展过程,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不断受到打击的过程,是中国由封建专制统治到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再到人民民主专政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过程。

经济上,由独立的封建经济—外资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完全确立。

1840年的鸦片战争把古老的封建帝国拖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便开始了艰难而漫长的探索历程,近代化的大幕也由此拉开。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开始了近代化的实践,一直贯穿着两大主题:一是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争取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但政治现代化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建国初期,我国经济落后,但在民主政治建设上却先行一步。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历史一共是109年。

在这109年当中,前80年的近代化可称为资本主义化,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后30年又有了新的内涵,即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奠定基础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高频考点复习梳理:高频考点五、全面理解中国近代化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高频考点复习梳理:高频考点五、全面理解中国近代化

高频考点五、全面理解中国近代化
1.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1)起步阶段(1861—1895年):主要是洋务运动。

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近代民用工业。

其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到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2)初步发展阶段(1895—1927年):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与变革社会制度相结合,是近代化最重要的阶段。

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出现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从政治上看,晚清政府推行新政、维新派领导变法、立宪派领导保路运动、革命派发动革命、中共制定民主革命纲领;从思想上看,“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学习西方的层面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观念。

(3)曲折发展阶段(1927—1949年):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交错的复杂环境中举步维艰,曲折发展。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政策推动了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出现却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化。

抗战胜利后,美国独占中国,中国近代化无从谈起。

2.中国近代化的特点
(1)深深地打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与中国人民对外抗争紧密相联;
(2)具有与西方明显不同的近代化特点,发展十分缓慢;。

如何正确理解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如何正确理解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如何正确理解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一、中国近代化的含义近代中国的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力从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变化;二是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变化;三是政治上由封建专制向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变化。

近代化的核心、本质是资本主义化。

所以,近代化可以叫做资本主义近代化。

二、中国近代化的阶段中国近代化运动可分为三个阶段:(一)起步阶段(1840-1895)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主要是学习以科技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阶段;这一阶段近代化还停留在经济领域,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工业到民用工业、由国营工业到民营工业的历程,并逐渐向教育领域国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从甲午战争到大革命失败,主要是政治制度的变革阶段;这一阶段经济工业化迈出一大步,政治民主化开始并有突破,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结合。

(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从国共十年对峙开始到解放战争胜利,主要是近代化的艰难发展时期。

这一阶段中国近代化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为尖锐复杂的情况下,缓慢发展。

三、中国近代化包含的具体层面1、经济的近代化:洋务运动时期开始引进西方的机器生产,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商企业刺激下,在洋务运动倡导下,中国资本主义民族工业产生,但发展缓慢;甲午战争后,由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民族工业到19世纪末才有显著发展;戊戌变法试图推进经济的近代化,但很快失败;到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后,中华民国鼓励和保护工商业,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加上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侵略和有识之士大力创办实业,一战期间,中国经济近代化出现一个高潮,民族工商业发展迅速;1927—1937年,由于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使民族经济有所发展;1937-1945年,国民政府借口抗战大力加强经济垄断,使发展中断;1945-1949年,美蒋勾结使近代化陷入困境。

高三复习专题《中国近代化的历程(1840—1949)》优选PPT课件

高三复习专题《中国近代化的历程(1840—1949)》优选PPT课件
2、政治体制近代化: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 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 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3、思想文化近代化:对旧思想的批判逐步深入,维 新派与顽固势力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激进派 领导新文化运动。 认识: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
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阶段性的成果, 政治上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 阶级共和国,经济上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思 想文化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知识、人才是关键:欧美等国凭借三次科技革命为工 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我们要抓住机遇,实施科 教兴国,这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科学决策。
5、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做出 科学决策,才是近代化的正确途径。
6、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 作用。近代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进步的社会思潮,而 进步的社会思想推动了社会变革。要摆脱传统观念, 解放思想,才能促进近代化的历程。
过了几年,这颗大石头留到下一代,当时的儿子娶了媳妇,当了爸爸。
有一天媳妇气愤地说:"爸爸,菜园那颗大石头,我越看越不顺眼,改天请人搬走好了。"
爸爸回答说:"算了吧!那颗大石头很重的,可以搬走的话在我小时候就搬走了,哪会让它留到现在啊?"
媳妇心底非常不是滋味,那颗大石头不知道让她跌倒多少次了。
有一天早上,媳妇带着锄头和一桶水,将整桶水倒在大石头的四周。十几分钟以后,媳妇用锄头把大石头四周的泥土搅松。
工厂数
江苏、 155 直隶、 455 陕西
3
上海
京津
浙江 42
山东 31
甘肃
1
福建 20
奉天 19
广西
1
广东 33

2021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5讲 晚清时期——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2021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5讲 晚清时期——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社会生活
(1)物质生活的变化:鸦片战争后,西装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流行,长袍马褂 与西装并行不悖 (2)交通与通讯的进步 ①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②1881 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通车。③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 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3)近代报刊的出现: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具 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
3.宗藩关系 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的差异,明清时期中国与周边一些国家间形成一种称为 宗藩关系的国家关系体系。一些周边国家向明清朝廷“纳贡称臣”,接受明清皇 帝的册封,使用明清皇帝的年号。宗主国不干涉藩属国内政。这种关系不是通 过武力形成的。朝鲜、琉球、越南、缅甸等国都与中国形成了这样的关系。从 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起,这种宗藩关系逐渐解体。 4.戊戌维新运动的作用和失败原因 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 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由于守旧势力仍很强大,而维新派缺 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又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 身上,导致这场运动未能实现预期的目标,以失败告终。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外交变化。材料反映了日本阻止琉球向中 国进贡,并没有反映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故A项错误;从题干来 看,琉球等地依然向中国进贡,这表明传统的朝贡体系并没有解体,故B项错 误;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地方督抚维护琉球向中国进贡的传统朝贡体系,并没 有干预朝廷的外交事务,故C项错误;从材料来看,地方督抚提出要邀请西方 各国驻日公使来评说日本行为的曲直,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外交受到了西方 近代外交观念的影响,故D项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元解读
多元史观下的晚清近代化 • 现代化史观:在西方的冲击下逐步实现政治民主化、法治
化,经济工业化、市场化,思想自由化、理性化的历史 • 文明史观: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农业文明及其上层向世界,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的
过程。 • 革命史观:摆脱外来侵略,实现民族独立的过程
宏观视野
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对中国的冲击: (1840—1949)
西方 工业文明
冲击
中国 农耕文明
过渡
工业文明
中国艰难地步入近代化
第一阶段:晚清的近代化转身(1840—1912年)
宏观视野
总特征
中华文明的近代化转型时期,西方工业文明与中国农耕文明碰撞、冲击及交流时期。
政治



经济

思想 文化
社会 生活
第一阶段:晚清的近代化转身(1840—1912年)
知识网络
1. 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经 济 结 构 的 2. 近代工业的起步
经 变动
3.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初步发展



化 、
1.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市 社 会 生 活 的 2. 报刊、电影大众传媒的出现
场 变迁
3. 西式建筑、饮食、服饰、礼仪在通商口
新视角看问题
洋务运动
2020/10/29
【视角一:重新看待“中体西用”思想】
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 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 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 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 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史思辩录》
西学东渐,先进中国人将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结合 中国向西方学习由“器物”层面深入到“制度”层面,维新思潮、民主共和思潮广泛 传播。
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和逐渐融合 西方物质和文化生活等影响中国,在衣食住行、交通通信、社会观念、大众传媒等出 现中西融合的趋势。
第一阶段:晚清的近代化转身(1840—1912年)

岸出现
第一阶段:晚清的近代化转身(1840—1912年)
知识网络

1.明清之际——传教士东来
想 自
西 学 2.学习器物——开眼看世界

东渐 3.学习器物——中体西用
化 、
4.学习制度——维新思潮、民主共和

5.学习思想——民主科学
性 化
6.学习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晚清政府的改革
1.洋务运动(1861--1895) 2.维新变法(1895--1898) 3.清末新政(1901-1911)
——吴永《“中体西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再审视》
第一阶段:晚清的近代化转身(1840—1912年)
“‘中体西用’,不仅不像许多人说的那样‘保守’, 反而在学西方的路上 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由这一观点,可见“中体西用”( )。
A.反映了封建顽固派的意识 B.遭到当时人们的极力反对 C.推动了向西方学习的实现 D.最早发出学习西方的号召
后来,郭嵩焘被迫辞职回到故乡长沙,全城遍
贴揭帖指责他“勾通洋人,讽刺他未能事人,焉能 事鬼”。光绪十七年(1891年)郭嵩焘病逝。李鸿章 奏请朝廷宣付史馆为郭立传,并请赐谥。朝廷降旨 曰:“郭出使外洋,所著书籍,颇滋物议,故不准 立传赐谥”。
——摘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能力考查】: 解读史料,获取 有效信息。
列强侵华,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运动兴起 (1)民族危机下,各阶级开展民族独立的斗争; (2)反对封建专制、追求民主政治的探索,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启动。
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变动 (1)列强加紧经济侵略,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2)新的经济因素出现: 洋务运动开启中国工业化进程(国营近代工业产生), 民族资本主义(民营企业)开始出现并得到初步发展。
汲取西学过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下起步的,又徐徐地 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 代谢。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第一阶段:晚清的近代化转身(1840—1912年)
洋务运动( 1861—1895 )
“中体西用”思想是近代以来中国学习和借鉴西方文明的一种政治文化理念。它折中 中西、兼容并包,与我们的民族文化精神相契合。它作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性思想,尽管没有 改变中国积弱积贫的面貌,但在某种程度上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随着时代的 发展和国际交往的加深,“中体西用”思想的价值逐渐凸显,为我们弘扬民族文化,维护民 族尊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可鉴范式。
(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9)1877年,清政府采纳 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 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 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2(2015·江苏单科·7)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 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 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 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 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 )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第一阶段:晚清的近代化转身(1840—1912年)
知识网络
列强侵略,传统政体动摇,民族危机加深
政 (从世界市场发展的角度理解列强对中国历次侵略的原因)



化 、
各 阶 地主阶级:晚清三次改革
法 层救
(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清末新政)
治 化
亡图 存 的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
探索
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视角二: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看洋务运动
郭嵩焘(1818年—1891年),洋务运动的积极倡 导者,中国首位驻外使节。 他在西欧的时候,努
力研究西洋的政治经济社会。他觉得不但西洋的轮 船枪炮值得我们学习,就是西洋的政治制度和一般 文化都值得学习。他常写信给李鸿章劝他扩大留学 范围,他的这些超时代的议论,引起了全国士大夫 的谩骂。
一、晚清的近代化转身 (晚清政府时期:1840—1912年) 二、民国前期的近代化转型 (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7年) 三、民国后期近代化的曲折历程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年)
时空定位
古代中 国
1840
晚清
近代中国 北洋政府
中华民国 南京国民政府
1912
1928
现代中 国
19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