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智能终端安全
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安全加密技术研究与应用
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安全加密技术研究与应用随着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我们不只是用于通信,更是用于存储重要的个人和商业敏感信息。
这些信息的泄露将可能导致用户的财务损失和个人隐私泄露,因此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安全迫在眉睫。
目前,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安全加密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本文将探讨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安全加密技术研究和应用。
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安全加密技术主要分为三类:数据加密、通信加密和存储加密。
数据加密即将敏感数据加密存储在设备中,只有授权用户才能查看;通信加密主要是指通过 SSL/TLS 等安全通信协议和 VPN 连接来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存储加密则是指加密存储设备上的敏感信息和文件,避免外界盗取。
一、数据加密技术数据加密是移动智能终端设备最基本的安全保障,它通过将敏感数据加密后进行存储,只有授权用户才能查看,实现数据的安全存储和传输。
一种常见的数据加密技术是对称加密算法,比如 AES 算法,通过将明文加密生成一串乱码并保存在设备中,在需要查看的时候,再通过特定的密钥解密即可得到明文。
这种算法加密解密速度快,并且可以对大量数据进行加密,但是密钥的管理和传递是容易受到攻击的。
而非对称加密算法则是通过公钥加密和私钥解密的方式实现数据加密。
例如RSA 加密算法,发送方需要获取接收方的公钥来加密信息,发送给接收方后,接收方使用自己的私钥来解密。
这种加密算法更加安全,但是加解密速度较慢,不适合对大量数据进行加密解密。
二、通信加密技术通信加密技术用于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
常用的通信加密协议有SSL/TLS 协议和 VPN 连接。
SSL/TLS 协议是现代网络安全的基础协议,它通过证书管理、密钥协商、加密和完整性校验等多种方式来保护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窃取、篡改或伪装。
VPN连接可以提供高度的安全性,因为它在传输层和应用层之间都建立了加密通道,可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三、存储加密技术存储加密技术用于保证设备存储的数据不会被未经授权的第三方窃取,只有在授权用户输入正确的密码或按照特定的方式操作才能访问。
移动智能终端安全问题分析与解决
移动智能终端安全问题分析与解决移动智能终端是我们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存在,它们成为了我们联系和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但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一系列的安全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
从这个角度来看,移动智能终端的安全问题已成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必须加以重视和解决。
一、移动智能终端的安全问题1. 病毒,恶意程序和流氓应用病毒、恶意程序和流氓应用是移动智能终端安全问题中最普遍的一种。
他们窃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导致信息泄露和经济上的损失,甚至成为间谍的工具。
很多人并不知道出现某些问题时,是病毒导致的,对于恶意软件也容易不经意通过各种欺骗和主观意识做出错误操作选择。
2. 破解和越狱破解和越狱是另一种安全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客户接受的硬件和软件工具,如修改系统设置,是无效的,因为破解和越狱会植入设备可拥有完全的 root 权限实现对设备的拥有。
破解和越狱可能会导致iOS和Android设备系统的完整性受到极大威胁,因此,改变设备的根权限、绕过受限区域、刻意修改数据等可导致疏忽、意志不够坚定和无知的行为会加剧安全问题。
3. Wi-Fi和蓝牙攻击Wi-Fi和蓝牙攻击也是一种安全问题。
攻击者可以轻松地通过未加密的Wi-Fi和蓝牙通信对用户信息产生未经许可的访问。
如果风险没有得到及时的识别和应对,轻则引起用户的不满,重则造成经济损失。
4. 信息泄露敏感信息的泄露也成为了移动智能终端安全问题的一个现象,可能使得用户的隐私信息暴露,也有可能造成财务上的损失。
这种情况显然是会影响规模更广的企业、政府机构。
二、解决移动智能终端安全问题1. 安全软件安全软件是通常用来解决移动智能终端安全问题的一种方法。
不过,一些恶意软件正正以隐藏诱导的方式伪装成安全软件出现在手机里面,直接危害工作、隐私等领域。
所以安全软件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
一些早期的移动设备会提供一些基本的防病毒和防务器,但这些特别是行业或手机厂商自带安全软件的东西往往都开放漏洞,并没有太大的实用性。
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安全性研究
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安全性研究随着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和大众使用率的不断提高,移动设备安全性也日益成为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
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安全性包括硬件安全、软件安全、数据安全等多个方面,因此,要保证移动设备的安全性,需要有一个综合的安全性保护机制。
一、硬件安全安全的硬件设施是保证移动设备系统安全的重要前提,包括数据信道安全、设备间通信安全以及存储安全等方面。
在硬件保护方面,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安全启动。
在移动设备硬件启动时,需要对代码进行签名验证,以保证代码的完整性和可信度。
此外,安全启动还需要验证设备的可信度,防止第三方恶意攻击。
2. 存储加密。
移动设备上的敏感数据必须加密存储,以保护数据不被未经授权的用户访问或修改。
3. 传输加密。
对于移动设备上的通信数据,需要进行加密传输,以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二、软件安全在移动设备的软件安全方面,需要建立一系列的安全措施,包括应用程序安全、系统软件安全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软件安全问题:1. 恶意软件的攻击。
在移动设备上,恶意软件通常利用漏洞进行攻击,获取用户隐私信息或实现其他恶意目的。
因此,需要安装有效的杀毒软件防护措施,以及保证软件及时更新。
2. 应用程序的权限问题。
移动设备每一个应用程序都有对设备及用户信息的权限获取。
应用程序的权限过高会对设备及用户信息造成潜在的风险。
应遵循最小特权原则,尽可能减少应用程序对设备及用户信息的权限获取。
3. 操作系统漏洞的利用。
操作系统是移动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漏洞的利用可导致安全性问题。
需要及时升级操作系统,更新补丁以及安装有效的防护软件。
三、数据安全移动设备中数据的存储、传输和访问需要特别关注,因为数据的泄露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包括用户的隐私信息泄露和商业机密的泄露等。
以下是一些数据安全保护方面的考虑:1. 数据加密。
对于敏感数据,需要加密处理,保护数据不被未经授权的用户访问或修改。
同时,加密的密钥也需要保证安全。
移动终端的安全管理制度
一、目的与意义为了保障公司信息资产安全,规范移动终端的使用与管理,防止信息泄露、病毒感染等安全事件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部所有使用移动终端的员工,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
三、职责与分工1. 信息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制定、修订和完善移动终端安全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
2. 部门负责人负责对本部门员工进行移动终端安全知识培训,确保员工了解并遵守本制度。
3. 员工应自觉遵守本制度,提高安全意识,确保移动终端安全使用。
四、移动终端安全管理内容1. 移动终端购置与登记(1)移动终端购置需经部门负责人审批,报信息安全管理部门备案。
(2)员工领用移动终端时,需填写《移动终端领用登记表》,信息包括设备型号、序列号、购置时间等。
2. 移动终端使用与管理(1)员工应确保移动终端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安全性,及时更新系统补丁和应用程序。
(2)不得在移动终端上安装非法、恶意软件,不得访问非法网站。
(3)不得将移动终端借给他人使用,禁止在移动终端上存储、传输涉密信息。
3. 移动终端数据安全(1)使用移动终端处理公司业务时,应遵循公司数据安全规定,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
(2)不得在移动终端上存储、传输、复制涉密文件,如需传输,应使用公司指定的加密通讯工具。
(3)离职或调离岗位时,应将移动终端上存储的公司信息删除,并交还至信息安全管理部门。
4. 移动终端病毒防护(1)安装杀毒软件,定期更新病毒库,确保移动终端安全。
(2)不随意打开来历不明的邮件、短信、链接等,防止病毒感染。
五、安全事件处理1. 发生移动终端安全事件时,员工应立即向信息安全管理部门报告。
2. 信息安全管理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及时进行调查、处理,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事件扩大。
3. 对违反本制度,造成信息泄露、病毒感染等安全事件的,公司将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六、附则1. 本制度由信息安全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移动智能终端安全
移动智能终端安全1.引言
1.1 目的
1.2 范围
1.3 定义
2.移动智能终端安全概述
2.1 移动智能终端的定义
2.2 移动智能终端的安全需求
2.3 移动智能终端安全现状分析
3.移动智能终端安全威胁
3.1 和恶意软件攻击
3.2 数据泄露和隐私问题
3.3 系统漏洞和安全漏洞
3.4 社交工程攻击
3.5 网络攻击
4.移动智能终端安全策略
4.1安全政策与管理
4.2 设备安全设置
4.3 应用程序安全
4.4数据安全
4.5 网络安全
4.6 物理安全
5.移动智能终端安全管理
5.1 设册和认证
5.2远程设备管理
5.3日志管理和审计
5.4漏洞管理和修复
5.5安全培训和意识
6.法律法规和合规要求
6.1 移动智能终端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概述 6.2 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概述6.3其他法律法规和合规要求
7.附件
7.1 移动智能终端安全检查表
7.3移动智能终端安全培训教材
附件:
1.移动智能终端安全检查表:包含检查移动智能终端安全的各项指标和要求,用于对移动智能终端进行安全检查和评估。
3.移动智能终端安全培训教材:包含移动智能终端安全培训所需的教材和教学资源,帮助提高用户对移动智能终端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的网络安全领域的基础性法律法规,旨在保护国家网络安全和维护公民合法权益。
2.《个人信息保护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的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基础性法律法规,旨在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和合法使用。
3.全文结束。
移动终端安全防护措施
移动终端安全防护措施在科技高速进步的今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已经成为了人们不可缺少的使用品。
而伴随智能终端的大量增加,终端恶意应用程序和终端的漏洞成为了一大安全隐患和安全威胁。
移动终端安全关系着我们最直接的信息和隐私安全,是不可忽视的安全要素。
一、移动终端安全的威胁(一)便携式硬件,如果发生丢失遗弃,只要被第三者拿到,无论有多少安全机制,最终都有可能被第三者攻克并取得权限。
这就会直接导致硬件里的资料泄露从而引起安全威胁。
(二)有多种无线接口和其关联业务,多种无线接口让病毒可以直接通过传输进入系统,这无疑不是大大增加了移动安全的威胁。
(三)应用程序,移动终端中的应用程序,因其攻击水平需求低,往往成为恶意攻击者的首选目标。
有很多“间谍软件”会在使用者可视范围内隐藏自身,加载到用户的设备上,窃取使用者的短信、网站浏览记录、通话记录、位置信息等,并保持对用户进行监听和监视。
使用用户毫无察觉的方式,将窃取的数据传给远端服务器。
”在就是银行恶意应用程序。
一些银行恶意软件会以木马的方式潜入设备终端,并以网络钓鱼类似的方式,伺机窃取使用者敏感的银行类信息。
如今,移动支付的变革为用户带了更大的潜在风险。
强大的移动终端使用户能够随时随地进行金融活动,这一变革某种程度上进一步吸引了新型致力于窃取交易信息和电子货币的恶意应用程序。
最后就是淘汰掉的应用程序:软件更新一般会对现在版本的安全漏洞进行修复,相对于最新的应用程序版本,旧版的应用程序由于发布已久,其本身存在的安全漏洞就会被恶意攻击者发现,恶意攻击者会利用旧版本中的安全漏洞,对仍然使用旧版本的用户进行攻击,使用户的隐私和应用程序的数据安全受到极大的威胁。
(四)是操作系统平台:应用程序均需要使用操作系统提供的使用终端物理资源的API 接口,应用开发者使用开放的API 接口开发应用程序,用户通过应用商店下载和使用。
如果一些敏感的API(如相机、位置等)被开发者恶意利用,就会带来隐私窃取、远程控制等安全问题。
移动智能终端APP安全设计标准
移动智能终端APP安全设计标准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和应用程序(APP)的快速发展,APP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为确保用户数据的安全和隐私,移动APP的设计与开发必须遵循一定的安全设计标准。
本文将介绍移动智能终端APP的安全设计标准,以确保用户能够在使用APP时获得安全保障。
1. 数据安全保障移动APP设计中,保障用户数据安全至关重要。
开发者应遵循以下几项标准:1.1. 数据传输加密APP与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传输应采用安全的加密协议,如SSL/TLS。
这可以防止恶意用户通过网络监听或中间人攻击来窃取用户敏感数据。
1.2. 存储数据加密用户敏感数据在存储时应使用加密算法加密存储,以防止数据被未经授权的访问者获取。
1.3. 用户隐私保护开发者应该明确告知用户哪些个人信息将会被收集,并征得用户的明确同意。
同时,个人敏感信息应该被合理的保护,不得被滥用或非法获取。
2. 身份认证与授权合理的身份认证与授权是确保APP安全的重要因素。
2.1. 用户身份认证APP应采用安全可靠的身份认证机制,如用户名密码、随机验证码、指纹、面部识别等,以确保用户身份的真实性。
2.2. 授权管理对于敏感操作或权限要求较高的功能,APP应设置明确的授权机制,确保只有经过授权的用户才能进行相关操作。
3. 漏洞修复和更新移动APP的开发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漏洞和安全问题,及时修复和更新至关重要。
3.1. 及时修复漏洞开发者应建立完善的漏洞修复机制,及时跟进并修复发现的安全漏洞,以确保APP的安全性。
3.2. 定期更新版本定期发布安全更新版本,修复已知的漏洞和提升APP的安全性能,以保障用户使用的APP不受已知的安全问题的威胁。
4. 安全审计与监控对于移动APP的安全性评估和监控,有助于确保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4.1. 安全审计定期进行安全审计以发现潜在的安全漏洞和问题,并及时修复。
4.2. 安全监控建立安全监控系统,对APP使用过程中的异常行为进行监控和识别,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移动智能终端安全问题研究
移动智能终端安全问题研究一、引言如今,移动智能终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设备。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和舒适。
然而,这些设备也存在着一系列安全问题。
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会对个人隐私和企业数据造成极大的威胁。
本文旨在阐述移动智能终端面临的安全问题,并探讨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二、移动智能终端面临的安全问题由于移动智能终端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因此安全问题也日益严重。
接下来,我们将会介绍移动智能终端主要面临的安全问题。
1.恶意软件恶意软件是一种可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进入设备并进行恶意活动的软件。
恶意软件可以通过下载应用程序、浏览垃圾邮件等方式进入设备。
恶意软件会导致设备运行缓慢、信息泄漏、设备变得不稳定等问题。
2.数据泄漏数据泄漏是指设备上保存的数据被未经授权的第三方获取和使用的行为。
数据泄漏可能来自设备失窃、恶意软件的攻击或使用不安全的公共Wi-Fi网络等。
3.网络攻击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使用推广,网络攻击的数量也在上升。
网络攻击可能会导致设备的瘫痪、数据泄漏、用户信息被盗等问题。
网络攻击可能来自黑客攻击、病毒攻击等的形式。
4.物理威胁移动智能终端的物理威胁包括意外丢失、设备被盗等。
如果用户没有进行必要的防护措施,这些威胁将导致用户数据和隐私泄漏。
三、解决移动智能终端安全问题的方法为了有效地解决移动智能终端面临的安全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些措施。
1.安装安全应用程序为了保护设备的安全,用户需要安装安全应用程序。
这些应用程序可以帮助用户检测恶意软件、加密设备上的数据等操作。
同时,为了确保应用程序的安全,用户需要从官方应用商店下载应用程序。
2.定期更新设备软件为了防止恶意软件的攻击,用户需要定期更新设备的软件。
这些更新能够修复设备上的漏洞,降低设备被攻击的风险。
3.加密设备上的数据用户可以通过加密设备上的数据来保证其安全。
移动智能终端系统安全设计
移动智能终端系统安全设计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人们越来越依赖于这些设备来进行日常生活和工作。
然而,移动智能终端的广泛使用也带来了安全风险和威胁。
为了确保用户信息和设备的安全性,移动智能终端系统的安全设计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移动智能终端系统安全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保护用户数据。
一、背景介绍移动智能终端系统安全设计是指通过合理的硬件和软件设置,确保移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数据和系统的安全性。
这种安全设计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思考,包括硬件设计、操作系统设计、应用程序设计以及用户教育等。
只有在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才能够有效地保护用户的隐私和设备的安全。
二、硬件设计移动智能终端的硬件设计是确保设备安全的基础。
硬件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防止物理入侵:采用可靠的外壳设计和安全锁定机制,防止设备被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操作;2. 加密存储:使用硬件级别的加密技术,保护设备存储的敏感数据免受恶意攻击;3. 安全芯片:集成安全芯片,能够对设备进行身份验证和加密解密处理,提高设备的安全性;4. 更新机制:提供可靠的硬件更新机制,及时修复设备中的安全漏洞;5. 物理接口保护:限制设备的物理接口访问权限,防止非法数据传输和设备的篡改。
三、操作系统设计操作系统是移动智能终端系统安全的重要一环。
在操作系统设计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强化权限管理:确保应用程序只能访问必要的权限,避免不必要的信息泄露;2. 安全启动:引入可信启动机制,确保系统在启动过程中不受恶意软件的篡改;3. 数据加密:通过加密技术保护存储在设备上的敏感数据,防止数据泄露;4. 安全更新:及时发布安全补丁,修复系统的漏洞和错误,保持系统的更新安全;5. 安全沙箱:采用安全沙箱机制,隔离应用程序和系统核心,防止应用程序对系统产生不利影响。
四、应用程序设计移动智能终端上的应用程序是用户最常接触到的内容,应用程序的安全设计至关重要。
移动终端安全问题及解决方案研究与实现
移动终端安全问题及解决方案研究与实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终端的普及,移动终端的安全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移动终端的数据安全性、网络安全性、软件安全性等问题逐渐成为用户和企业面临的重大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就移动终端安全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移动终端的安全问题1. 数据安全问题以智能手机为例,现在的智能手机都具有较高的硬件性能和存储能力,使得用户可以存储大量的私人信息和重要数据,如短信、通讯录、照片、银行卡信息等。
但是,这些数据非常容易受到黑客的攻击和盗取。
尤其是在用户的设备被黑客所攻击时,黑客可以轻松地窃取其设备中的各种个人隐私信息。
2. 网络安全问题现在的移动终端都能够通过WIFI或3G/ 4G网络连接到互联网,这使得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地使用各种网络服务。
但是,在使用不安全的公共WIFI时,黑客可能通过网络欺骗用户,窃取其网络账号和密码等信息。
3. 软件安全问题现在的移动终端上安装了大量的应用程序。
这些应用程序的质量和安全性各不相同,很多应用程序都可能含有恶意软件和病毒等,这样就会对移动终端的安全构成威胁。
尤其是在未经审核的第三方应用市场中下载应用程序时,安全风险更大。
二、解决方案1. 数据加密技术为了保障用户的数据安全,可以采用数据加密技术。
例如,可以通过开启手机的数据加密选项来保障手机上的数据安全。
在移动设备与云存储服务间进行数据传输时应该使用加密通信协议进行传输。
此外,在设置个人手机密码时,应避免使用过于简单的密码,以免被黑客轻易破解。
2. 使用安全网络在使用移动设备上网时,我们应该尽量使用安全网络。
例如,可以选择使用家庭或办公场所的私人wifi,或使用具有安全认证和加密的公共WIFI。
同时,在使用移动设备上网时,我们应循规蹈矩,避免访问不安全的网站和使用不安全的应用程序,尤其是在公共Wi-Fi上网时。
3. 安装安全应用为了提高移动设备的安全性,我们应该使用具有安全认证和信誉度的应用市场或官方渠道下载应用程序。
移动智能终端安全
移动智能终端安全1-引言1-1 目的1-2 范围1-3 定义、缩略语和缩写词2-移动智能终端的概述2-1 移动智能终端的定义2-2 移动智能终端的分类2-3 移动智能终端的应用领域3-基本安全要求3-1 硬件安全要求3-2 软件安全要求3-3 网络安全要求4-移动智能终端的安全威胁4-1 恶意软件和4-2 黑客攻击4-3 数据泄露和信息窃取4-4 无线网络攻击4-5 社交工程和钓鱼攻击5-移动智能终端安全保护措施5-1 密码保护5-2 数据加密5-3 安全更新和补丁5-4 两步验证和身份认证5-5 应用程序审核和权限控制6-安全策略和管理6-1 设备管理与监控6-2 数据备份和恢复策略6-3 员工安全意识培训6-4 安全审计与漏洞管理6-5 设备丢失和远程擦除7-法律和合规要求7-1 数据保护法和隐私法7-2 电子通信法和网络安全法7-3 个人信息保护法和知识产权法7-4 相关法规的适用范围和责任8-附件8-1 移动智能终端安全检查表8-2 移动应用授权及权限记录表8-3 安全事件记录表8-4 网络安全防护方案9-法律名词及注释9-1 数据保护法:指对个人数据的处理和保护进行约束和规范的法律。
9-2 隐私法:指保护个人隐私权的法律法规。
9-3 电子通信法:指规范和监管电子通信行业的法律法规。
9-4 网络安全法:指保护网络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
9-5 个人信息保护法:指保护个人信息的采集、存储和使用的法律法规。
9-6 知识产权法:指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
移动终端安全防护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确保公司移动终端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保护公司信息和员工隐私,防止移动终端设备被非法入侵、病毒感染和数据泄露,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移动终端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
三、职责1. 信息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制定移动终端安全防护管理制度,组织安全培训和检查,监督制度执行情况。
2. 部门负责人负责本部门移动终端设备的安全管理,确保制度在本部门得到有效执行。
3. 员工应自觉遵守本制度,加强移动终端设备的安全防护意识,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报告。
四、安全防护措施1. 设备管理(1)新采购的移动终端设备应经过安全检测,确保无病毒、恶意软件等安全隐患。
(2)禁止员工私自安装、下载、运行非官方应用,确保设备安全。
(3)设备丢失或损坏时,应及时报告,并采取措施进行数据恢复或备份。
2. 系统安全(1)安装并定期更新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确保系统安全。
(2)设置复杂的密码,定期更换,防止密码泄露。
(3)开启屏幕锁,防止他人随意操作设备。
3. 数据安全(1)重要数据加密存储,防止数据泄露。
(2)定期备份重要数据,确保数据安全。
(3)禁止使用公共Wi-Fi传输敏感信息,防止数据泄露。
4. 网络安全(1)使用安全可靠的VPN连接,防止数据被截获。
(2)禁止连接未知来源的Wi-Fi,防止病毒感染。
(3)使用杀毒软件,定期扫描设备,防止病毒感染。
5. 应用安全(1)安装并使用正规的应用商店,下载应用。
(2)禁止安装来历不明的应用,防止恶意软件感染。
(3)定期更新应用,修复已知漏洞。
五、安全培训与检查1. 信息安全管理部门定期组织安全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2. 部门负责人定期对本部门移动终端设备进行安全检查,确保制度执行。
3. 发现安全隐患,及时采取措施整改。
六、奖惩措施1. 对遵守本制度,在移动终端安全防护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给予奖励。
2. 对违反本制度,造成公司信息和员工隐私泄露的员工,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移动终端安全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保障公司移动终端设备的安全使用,防止数据泄露和非法侵入,提高公司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使用移动终端设备的员工,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
三、职责1. 信息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和修订移动终端安全管理制度,并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2. 各部门负责人负责对本部门员工的移动终端安全使用进行管理,确保本部门移动终端设备的安全。
3. 员工有责任遵守本制度,使用移动终端设备时确保信息安全。
四、管理制度1. 移动终端设备使用规范(1)员工使用移动终端设备前,需进行安全培训,了解并掌握移动终端安全使用知识。
(2)不得将公司敏感信息存储在移动终端设备上,如需存储,需经过相关部门批准。
(3)不得将移动终端设备带出公司范围,如因工作需要,需向信息安全管理部门申请。
(4)不得使用移动终端设备访问非法网站、下载非法软件。
2. 移动终端设备安全管理(1)移动终端设备需安装公司指定的安全软件,并定期更新。
(2)员工不得自行修改移动终端设备的系统设置,如需修改,需向信息安全管理部门申请。
(3)员工不得在移动终端设备上安装非公司指定的应用程序。
(4)员工离职或调离岗位时,需将移动终端设备归还公司,并确保设备内数据安全删除。
3. 移动终端设备数据安全(1)员工使用移动终端设备处理公司数据时,需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内部数据管理规定。
(2)不得将公司数据复制、传播给无关人员。
(3)不得在移动终端设备上随意存储公司数据,如需存储,需进行加密处理。
(4)不得使用移动终端设备传输公司数据,如需传输,需使用公司指定的加密工具。
五、监督检查1. 信息安全管理部门定期对移动终端设备安全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 员工在使用移动终端设备过程中,如发现安全隐患,应及时报告给信息安全管理部门。
3. 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公司将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六、附则1. 本制度由信息安全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移动智能终端的安全性研究
移动智能终端的安全性研究移动智能终端的应用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设备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这些设备在安全性方面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本文将对移动智能终端的安全性进行研究,探讨问题的产生原因以及解决方法。
一、移动智能终端的安全问题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安全问题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在日常使用中,移动智能终端存在以下安全问题:1. 隐私泄露:许多应用程序在用户下载和安装时会请求用户授权某些权限,如访问用户的通讯录、短信、位置等。
但是,存在一些应用程序会滥用权限,窃取用户的隐私信息。
2. 病毒感染:移动智能终端也会受到病毒、恶意软件的攻击,这些病毒、恶意软件会占用用户的存储空间、消耗电池电量、窃取用户隐私等。
3. Wi-Fi攻击:在使用公共Wi-Fi时,用户的数据容易被窃取或者中间人攻击,进而影响用户的隐私和安全。
4. 系统漏洞:由于移动智能终端与PC端不同,其系统更新频率低、用户安全意识不强等原因,也存在着系统漏洞,这些漏洞可能导致用户信息和隐私泄露。
二、移动智能终端安全保障措施针对移动智能终端的安全问题,一方面需要加强用户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措施,另一方面,更需要加强移动智能终端的安全保障,具体措施如下:1. 设备加密:通过给设备内部文件、数据进行加密,可以有效防止设备丢失或被盗后用户信息泄露的问题。
2. 多重认证:应用程序需要加入多重认证措施,例如:指纹识别、二次验证等,在用户登录或者进行敏感操作时进行限制,确保用户数据安全。
3. 应用审核:移动应用市场需要增强对应用程序的审核,特别是那些流氓软件和有恶意目的的软件,在应用程序上线前进行重点审查。
4. 数据备份:设备数据可以进行定期备份,以保障用户数据的安全性,并避免在恶意攻击、病毒感染、硬件损坏等问题导致数据丢失。
5. Wi-Fi保护:使用公共Wi-Fi需加入VPN、SS等网络工具,能有效增强用户的Wi-Fi网络安全性,对于安全性要求较高的用户,建议使用移动网络替代公共Wi-Fi。
移动智能终端安全
移动智能终端安全一、引言1.1 背景1.2 目的1.3 参考文件二、移动智能终端概述2.1 移动智能终端定义2.2 移动智能终端的分类2.3 移动智能终端的特点三、移动智能终端安全需求3.1 用户隐私保护3.2 数据安全保护3.3 设备安全保护3.4 应用程序安全保护四、移动智能终端安全威胁分析4.1 网络攻击4.2 恶意应用程序4.3 用户行为风险4.4 设备丢失与被盗风险五、移动智能终端安全防护措施5.1 用户意识教育5.2 强化身份验证5.3 加密与数据保护5.4 安全网络连接5.5 远程锁定与擦除5.6 应用程序安全审核5.7 定期更新与升级六、移动智能终端安全管理6.1 设备管理与追踪6.2 设备策略与合规性6.3 安全审计与监测6.4 事件响应与处置七、移动智能终端安全评估7.1 安全风险评估7.2 安全测试与验证八、移动智能终端安全法律法规8.1 相关法律法规介绍8.2 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法规8.3 网络安全相关法律法规8.4 广告与欺诈相关法律法规九、附件9.2 移动应用程序安全审核指南9.3 移动智能终端安全事件响应流程本文档涉及附件:●移动应用程序安全审核指南●移动智能终端安全事件响应流程法律名词及注释:1.个人信息保护:指个人信息的保密、安全和合法使用的相关法律法规。
2.网络安全:指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及对网络攻击、网络犯罪等进行防范和应对的相关法律法规。
3.广告与欺诈:指对广告行为、商业欺诈行为进行监管和处罚的相关法律法规。
《移动智能终端安全技术Ⅱ》教学大纲
附件2《移动智能终端安全技术Ⅱ》教学大纲课程编号:CE6019课程名称:移动智能终端安全技术Ⅱ英文名称:Intelligent Terminal SecurityⅡ学分/学时:2/32 课程性质:选修适用专业:信息安全、网络工程、网络空间安全建议开设学期: 6先修课程:操作系统、软件逆向工程开课单位: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基本的iOS应用逆向分析与反破解技术,熟悉多种相关软件工具的使用。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教学任务:通过课堂讲授、实验与实践等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基本的iOS应用逆向分析技术与反破解技术。
同时,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具体内容及基本要求(一)iOS 逆向工程简介了解iOS 软件安全的背景及iOS软件逆向工程的应用,形成初步的逆向思维。
1.基本要求(1)了解软件安全的发展与背景,知晓其对用户的危害性。
(2)了解基本的iOS软件逆向技术。
2.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基本的iOS软件逆向技术,形成初步的软件逆向思维。
难点:无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无(二)iOS 应用开发基础了解使用 Xcode 在 macOS 上开发 iOS 应用的方法及在设备上运行 iOS 应用的步骤。
1.基本要求(1)搭建开发环境:了解 macOS 的使用;掌握 Xcode 的安装方法。
(2)熟悉Objective-C 语言并且能够编写简单的iOS应用。
(3)修改向导生成的工程,输出 Hello World,掌握如何查看设备上的日志输出。
2.重点、难点重点:Objective-C 语言;使用 Xcode 在 macOS 上开发 iOS 应用。
难点:Xcode的使用。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自学Objective-C与Xcode。
(三)越狱插件开发基础掌握简单的 iOS 越狱插件开发。
1.基本要求(1)基本的越狱设备操作:基于 USB 的端口映射、SSH 登录、设备与电脑之间的文件传输等。
移动终端安全问题与解决方法
移动终端安全问题与解决方法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人们越来越依赖移动终端来处理各种事务。
然而,随之而来的移动终端安全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移动终端可能会遭受病毒和恶意软件的攻击,私人信息和敏感数据也可能被盗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移动终端安全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1. 安全问题的来源移动终端安全问题的来源很多,其中最显著的是以下三种:(1) 恶意软件: 恶意软件是指那些意在盗取个人信息或篡改设备数据的恶意软件,包括病毒、木马、蠕虫和僵尸网络等。
(2) 网络攻击: 由于移动终端设备一般都连接互联网,所以它们容易受到网络攻击。
这些攻击包括黑客攻击和拒绝服务攻击等。
(3) 不安全的应用程序: 用户下载并安装未经验证的应用程序时,可能会导致移动终端受到攻击和数据丢失。
2. 解决方案要保护移动终端的安全,您可以采取以下几个安全措施:(1) 选择正确的安全解决方案: 您可以选择一些针对移动设备的安全软件,例如杀毒软件、反间谍软件和防火墙等,来保护您的设备。
这些软件会提供实时防护和以上述恶意软件的检测功能。
(2) 积极更新操作系统和软件: 更新操作系统和软件能够修补已知的漏洞,提高防护,因此当您的设备提示您更新系统和软件时,尽可能快地进行。
(3) 加密您的设备: 当您加密您的设备存储时,即使有人获得了您的设备,他们也不会能够访问您的个人信息。
(4) 满意交易条件:如果你下载应用程序,确保确认下载应用程序前,删除掉不必要的应用程序,对权限进行定制。
留意用户评价,以减少安全隐患。
(5)定制密码锁:在个人手机中,一定要设置密码锁,可以防止其他人非法开机访问,进一步保护个人消息与隐私。
结论移动终端的安全问题仍然是一个盲区,随着移动应用和在线服务的普及,这个问题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正确的安全解决方案加上安全的应用程序是保护移动设备安全的一个关键步骤。
您可以通过以上几个解决方案来最大程度地保护您的移动设备的安全。
移动智能终端网络安全
移动智能终端网络安全移动智能终端网络安全700字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和应用,网络安全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加强移动智能终端的网络安全保护措施。
首先,移动智能终端用户要提高安全意识。
许多用户并没有意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经常在不安全的网络环境下进行敏感信息的传输和交易,容易被黑客攻击。
因此,用户应该加强自身网络安全知识的学习,妥善保护个人信息,不随意连接不安全的Wi-Fi网络,尽量使用信誉度高的应用和网站,定期更新软件和系统,及时处理安全漏洞,避免成为黑客攻击的目标。
其次,移动智能终端生产商应该加强产品设计,提供更安全的系统和应用。
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应注重数据加密技术的研发和使用,为移动智能终端用户提供更高级别的隐私保护。
此外,也应该及时发布软件更新和安全补丁,解决系统漏洞和安全问题,保证用户使用安全可靠的移动智能终端设备。
第三,网络服务提供商和应用开发者也应积极参与网络安全保护。
网络服务提供商应加强网络安全监控和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网络攻击和恶意软件传播。
应用开发者应在应用开发过程中注重安全设计,遵循相关的安全标准和规范,确保应用程序的安全性。
最后,政府部门也应加强对移动智能终端网络安全的监管和管理。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强制要求移动智能终端生产商和网络服务提供商加强网络安全保护措施。
同时,政府还要加强网络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网络安全的意识,共同维护网络安全环境。
总之,移动智能终端的网络安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来保障用户的网络安全。
用户要加强安全意识,生产商要提供更安全的产品,网络服务提供商和应用开发者要积极参与网络安全保护,政府要加强监管和管理。
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建立一个安全可信的移动智能终端网络环境。
个人移动终端安全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加强公司个人移动终端(以下简称“终端”)的安全管理,保障公司信息安全,提高员工信息安全意识,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员工使用的个人移动终端,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
三、管理职责1. 信息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制定、修订和完善本制度,监督、检查制度的执行情况。
2. 各部门负责人负责组织本部门员工学习贯彻本制度,确保制度在本部门得到有效执行。
3. 员工应自觉遵守本制度,确保终端安全。
四、终端安全要求1. 终端购买与使用(1)员工购买终端时,应选择正规渠道,确保终端硬件和软件质量。
(2)终端购买后,员工需向信息安全管理部门登记备案,包括终端型号、序列号、购买时间等信息。
2. 终端安全设置(1)员工应设置复杂的终端解锁密码或指纹、面部识别等生物识别解锁方式。
(2)终端安装系统更新和应用程序时,确保来源可靠,避免下载安装不明来源的软件。
3. 信息安全防护(1)员工不得将公司敏感信息存储在终端中,如需存储,应加密处理。
(2)员工不得在终端上安装与工作无关的软件,避免恶意软件入侵。
(3)员工不得在终端上传播、下载、传播违法信息。
4. 终端使用规范(1)员工不得在终端上安装、使用具有远程控制功能的软件。
(2)员工不得在终端上使用非法破解、破解软件。
(3)员工不得将终端借给他人使用。
五、终端安全检查1. 信息安全管理部门定期对终端进行检查,确保终端符合安全要求。
2. 员工在更换终端时,需向信息安全管理部门报备,并进行安全检查。
3. 信息安全管理部门发现终端存在安全隐患时,应及时通知员工整改。
六、奖惩措施1. 遵守本制度,为信息安全做出贡献的员工,公司给予表彰和奖励。
2. 违反本制度,造成公司信息安全损失的员工,公司根据损失程度给予处罚。
七、附则1. 本制度由信息安全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有相关规定与本制度不一致的,以本制度为准。
3. 本制度如有未尽事宜,由信息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修订和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
基于操作系统软件的安全防护措施成本低,对智能终 端的硬件不需要做任何改动,能够解决智能终端基础性安 全问题。
采用主动防护思路的操作系统加固方案能在终端使用 前就具备基础性安全防护能力。
第三方安全防护软件可以致力于恶意应用查杀技术。 基于硬件的安全体系架构,需要对智能终端的硬件系 统进行改进,能够解决智能终端软件系统完整性问题,具 备较高的安全防护能力,可以支持移动支付、移动商务、 数字版权等移动安全业务,进而促进移动互联网安全业务 的健康发展。
➢ 未来移动应用会涉及工业和国防等安全性更高的领域, 研究芯片级安全防护体系是今后智能终端安全防护技术 发展的方向。
★积极研究我国自主的智能终端芯片级安全 防护体系,对我国移动互联网长远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
19/21
➢ 智能终端安全和行业应用的结合
智能终端作为行业终端,承载行业应用。可以通过搭 建一个终端安全的统一管理平台,给终端按需、适度配置 各类安全措施,提供统一的安全策略,最大程度确保企业 终端的安全。
硬件安全威胁:终端的丢失或者故障造成隐私数据的泄露或者遗失,恶意软 件对硬件的破坏,对终端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损失
8/21
➢安全威胁分类(造成后果)
• 目前“安卓吸费王”恶意插件再 • 如:随身翻译机、血斩僵
度呈现泛滥趋势,最新数据显示, 尸、贪吃蛇等等。
已有超过500款热门应用成为其 • 这些恶意软件可能会搜集
10/21
被动式安全防护缺陷
没有能力保障用户 安全,如:手机病 毒的大规模爆发
网络承载大量恶意、有害的流 量,没有能力保障网络自身安 全,影响网络的效率,对用户 终端造成巨大的冲击和威胁
被动式
没有能力保障自有业务安全,自身业务 系统被黑客轻松闯入,仿冒运营商欺骗 用户,导致用户对终端进行错误操作, 给用户终端造成巨大威胁。
优点:可以提高智能终端自身的安全能力,主动防护绝大 多数恶意应用,有效提高智能终端的基础性安全,解决移 动互联网接入节点的基础性安全问题。
12/21
恶意应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在智能终端后台调用敏感API。 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是操作系统留给应用程序的一个 调用接口,应用程序通过调用操作系统的API而使操作系统 去执行应用程序的命令。
移动智能终端硬件为载体,通过丰富的应用、宽带网络、 向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2/21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智慧城市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的各行各 业之中,是基于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 态。智慧城市基于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
智慧城市作为未来城市 功能和品质提升的重要载体, 一方面促进城市的深入智能, 一方面使城市安全以及个人 隐私面临越来越严重的信息 安全威胁。
伪装对象。伪装成普通的应用软 用户电话本、定位信息,
件诱骗用户安装
位置信息,可能截获用户
• “手机骷髅”病毒和“僵尸”病 各种密码,为其它侵犯行
毒
为提供支持。
资费损失类
隐私窃取类
• “骷髅头”病毒是一个典型的对移动终端自身操作造成危害的恶意代 码。
• 病毒会大量占用手机资源,如果不对此进行防范,就会耽误用户对 手机的使用。
安全威胁可能出现在 生态系统的各个环节, 但最终的攻击目标都 集中于终端。
安全 现状
现在产业链是紧密结合在 一起的整体的生态系统, 一个环节受到威胁,会影 响系统中的其他成员。
如不对智能终端生态系 统的发展进行整体管理 和控制,则会影响整个 终端生态系统的发展。
7/21
二.智能终端安全隐患
➢安全威胁分类(接入端)
TEE是一套开放的安全体系架构,致力于低成本解决移动 安全应用问题,即针对移动支付、移动商务、数字版权等安 全业务提供适度安全解决方案。
15/21
可信计算整体技术方案 16/21
TEE的思路是在智能终端内部构建一个硬件可信环境, 这个可信环境与原有系统环境并行,实际是并行内嵌一个 嵌入式安全系统,该嵌入式安全系统通过安全API与原有操 作系统进行通信。
Trust Zone增加了一个并行区域,以便可信任的程序和 数据可安全地与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隔离开, ARM的设 计思路是把一些安全性要求高的代码放在Trust Zone安全区 域里执行。
18/21
四.智能终端安全发展方向
➢ 按照安全防护能力分级思路,制定满足市场有序健康发 展需要的安全防护技术标准,是今后智能终端防护技术 发展路线。
移动互联网安全 ----之智能终端安全
目录 一.智能终端安全背景
二.智能终端安全隐患 三.智能终端安全防护技术 四.安全防护技术发展方向
1/21
一.智能终端安全背景
➢ 移动智能终端生态系统 定义:由移动智能终端硬件、操作系统及其向外延伸
的网络、应用与服务等环节构成的综合系统。 特点:以用户为根本,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为核心,以
21/21பைடு நூலகம்
基于硬件的安全启动(Secure Boot)功能可以保护智能 终端软件系统的完整性,即在智能终端系统启动过程中, 如发现系统镜像被修改,那么就终止启动。 优点:这个机制可以有效解决系统镜像被恶意应用修改的 威胁,防止恶意应用获取操作系统最高权限。
14/21
可信计算是针对目前计算系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安全问题 提出的,通过在计算系统中集成专用硬件模块(TPM)建立 信任源点,利用密码机制建立信任链,构建可信赖的计算环 境,从而为从根本上解决计算安全问题成为可能。
功能损坏类
9/21
三.智能终端安全防护技术
➢软件防护技术
1. 被动防护: 对应用进行特征码扫描,并限制应用对智能终端资源
的访问。 存在的问题:
病毒的发现永远滞后于病毒的查杀,不能进行主动 防护,而且智能终端的安全防护能力依赖于安全防护 软件厂商的特征库更新,基于特征码扫描查杀的方式 不能起到实时防护作用。
采用比较可行的加固技术,使操作系统对所有应用建立访 问控制列表,对于被调用的敏感API进行实时监控,依据访 问控制列表限制应用行为。
13/21
➢硬件防护技术
在某些应用场景,如移动支付、移动商务、数字版权等, 对智能终端有着较高的安全性要求,基础性安全防护的能 力已经难于满足应用的安全性要求。基于硬件构建的智能 终端安全防护系统,能进一步增强智能终端的安全性。
这个嵌入式安全系统运行一个微内核操作系统,执行 限定的安全API,仅对智能终端原有系统的安全应用提供安 全服务。安全性基于嵌入式安全系统的硬件安全单元,例 如加密引擎、OTP存储、安全SD卡等。
17/21
Trust Zone的思路是将ARM处理器进行扩展,增加相应 的安全指令、安全配置逻辑,设立有别于核心态和用户态 的安全态。智能终端系统软件可以利用这一扩展提供安全 支持。
11/21
2.主动防护技术
智能终端是一个资源受限的计算系统,同时又是敏感信 息集合的个人终端,在处理能力和信息保护需求上完全处 于“不对称”状态,需要主动防护。
对智能终端操作系统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案进行加固,能 更好的保护用户的资费安全和隐私安全等基础性安全,而 高等级安全则由第三方安全防护软件解决。
无线技 术高速
发展
空中接 口带宽 不断增
加
移动智能终端 功能不断完善
和增强
3/21
➢智能终端安全发展需求
图1 移动终端用户规模
4/21
图2 移动互联网应用爆炸性增长
5/21
图3 终端操作系统市场份额
6/21
➢ 移动智能终端生态系统安全现状
移动恶意软件、网络攻 击、资源滥用等技术研 发能力和实施环境均已 具备。
应用安全威胁:应用中含有大量恶意代码和木马病毒,以及对应用商店的攻 击和恶意应用商店的存在,对终端生态系统造成吸费、窃取隐私的巨大损失。
Web安全威胁:Web2.0和HTML5的发展使得对基于Web环境的业务和应用的 攻击成为终端生态系统安全威胁的入口,对终端生态系统造成各种严重危害
操作系统安全威胁:操作系统存在的漏洞和后门使得终端操作系统很容易遭 受攻击,达到控制系统和破坏系统的目的,对终端生态系统造成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