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罪恶的母亲谈起_浅析张爱玲笔下的母亲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原欲; 金钱; 母爱
张爱玲这位有着“20 世纪 40 年代中国的月亮”传奇色彩的奇女子, 越 来越成为文学界的热点。如今的 21 世纪, 越来越多的作家、评论家对张爱 玲的研究与评论更为广泛也更为深入。纵观张爱玲的作品, 女性是被书写 的主要对象。在张爱玲笔下所呈现的女性是悲剧的, 是无主张的、异化的。 苍凉而又苍白, 安命而又怨命的女性悲剧, 在张爱玲笔下得到淋漓尽致的 艺术表现。然而, 在这些作为悲剧的女性中, 母亲这一形象似乎更让人感到 凉入骨髓。
3 生活经验的反映 张爱玲系出名门, 祖父张佩伦乃是满清大官李鸿章之女婿。不过她的 童年是黑暗的。生母流浪欧洲, 剩下她和弟弟在父亲和后娘的监管下成长, 或许这是导致张爱玲后来的作品充满悲观的主要原因。张爱玲在创作中写 其他女人, 以及角色的母女关系, 其实也象征地再现她身上的母女关 系— — —以及再现自己吧! 张爱玲二十岁以前, 母亲黄素琼长年不在国内, 而父亲张志沂又是个 遗老气息很重的世家子, 处于一个乌烟瘴气的大家庭里, 母亲恰恰代表她 所向往的自由空气。张爱玲四岁, 母亲就出国留学, 母亲走后, 父亲便把外 面娶的姨奶奶带回家。直到张爱玲八岁, 母亲才回国, 姨太太搬走, 一家团 圆, 接着父母又开始争吵, 猝不及防地协议离婚。后来, 母亲再次出国, 直到 张爱玲十七岁才回国, 留给张爱玲的只有思念。张爱玲的青春岁月中, 母亲 远在欧洲, 但凭一丝蛛丝马迹的印象, 张爱玲努力要记住母亲的形象。她在 后来的《流言》中写道: “我一直用一种罗曼蒂克的爱来爱着我的母亲。” 然而, 罗曼蒂克的爱恋终于受到现实的考验! 考验从她与母亲近距离相处开始, 她 17 岁那年, 她逃到母亲那里和母 亲同住, 跟母亲要钱用, 起先是亲切有味的事, 然而, 一天天下来, 在母亲的 窘境中三天两头向她拿钱“…为她的脾气磨难着, 为自己的忘恩负义磨难 着, 那些琐屑的难堪, 一点点毁了我的爱”, 在这样的考验中, 母亲务实的面 貌逐渐显露出来。在钱的压力下, 她的母亲也算计起来: “如果早早嫁人的 话, 那就不必读书了, 用学费来装扮自己, 要继续读书, 就没有余钱兼顾到 衣装上。”算算本身的资源, 母亲毫不假以辞色地拒绝了要来同住的弟弟。 留在母亲身边的女儿感觉出一种压力, 母亲做出的牺牲并不是完全的 心甘情愿。两个人的关系隐隐存在某种紧张, 现实的因素, 如金钱, 不容情 的阻隔在她与母亲之间。张爱玲看出了母亲的脆弱— — —一旦碰上现实的压 力, 母爱就成了不再纯粹的东西, 她对母亲的失望一点点毁了原先的爱, 母 亲不再是想象中的母亲。而继母则是那非常理的母亲的母本。因此张爱玲 不再标榜母爱, 在作品当中她塑造了诸如《半生缘》中的顾太太, 《第一炉沉 香》中的葛微龙的姑妈这样另类的“母亲”以及《怨女》中的银娣等。 我们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探求到母亲形象是区别于其他母亲的“罪恶母 亲”, 这不仅是因为作为女性的母亲本身是受虐的, 是受到原欲、物欲、金钱 欲的压抑和异化, 而且还因为张爱玲的生活经验使她失去了真正的慈祥 的、博大的母爱和对母爱的那种罗曼蒂克的希翼。也因此, 我们浅剖到张爱 玲之所以不标榜母爱的原因, 这些在张爱玲的生活中更是得以认证和反 映。张爱玲借着写作, 使真正的母亲在世上消失, 反而使她笔下的那些悲剧 式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母亲永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1 原欲的受虐 本应成为儿女的庇护神的母亲在张爱玲笔下却成为残害、损伤儿女的 罪恶的母亲。首先, 是因为她们本身也是被残害、被损害的对象。当她们一 旦成为一个残缺父亲或父亲无行为能力的家庭的统治者时, 近似于一种报 复的心理将她们异化成一个非正常的母亲。这一点在张爱玲的作品中表现 最为彻底的莫过于《金锁记》。曹七巧为了金钱甘愿嫁给残废的姜仲泽, 但 是她的正常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却得不到满足, 她的情欲在不断的嚣张, 恋 爱欲被迫的压制使得她的心理变态。爱情在丈夫身上得不到, 她便转向小 叔姜季泽身上。然而, 这份爱情不过是她的一厢情愿的暗恋, 情爱的需求越 压抑就越膨胀, 她的报复心理由变态中产生。她残酷扼杀了自己的情欲和 希望, 也无法容忍儿女的生命乐趣。她不只一次的再三盘问儿子长白, 逼他 说出床第之事, 并将儿子所招供的他媳妇的秘密加以渲染, 在麻将桌上宣 布出来, 以此折磨死儿媳。她诱使女儿长安吸毒, 并在女儿未婚夫面前诽谤 女儿, 破坏她的婚姻。 曹七巧在“原欲的折磨下, 毁掉自己又拉上子女作自己的陪葬品”。而 在《半生缘》中, 世钧的母亲沈太太在长年缺失丈夫的情况下, 一旦她的丈 夫从姨太太家重新搬回家时, 沈太太就成了父权的共犯, 妨碍了婚姻的自 主, 迫使世钧不得不在父权与母权的压力下放弃婚姻。对于世钧来说, 母亲 使他走上了死亡, 死亡的形式是结婚。 2 金钱的异化 在张爱玲的笔下的母亲的形象除了她们的人生本身是受虐的因素外, 有一些则是因为金钱的趋使。金钱对女性的异化, 最常见于“金钱婚姻”, 使 女性彻底的物化、俗化和非人化。为了生存, 很容易的就被金钱锁住。从而 导致女性自我的严重异化。当在这种异化中, 女性成长为母亲时, 横亘在母 亲和子女之间的常常是金钱问题。如中篇小说《十八春》和《半生缘》中的母 亲顾太太看起来恭谨平和, 但在关键时分, 在金钱的考验下, 同样眼睁睁地 看着女儿的幸福遭到断送, 曼桢的姐姐曼璐为抓住丈夫的心, 不惜以妹妹 曼桢做诱饵。结果姐夫祝鸿才逼奸成功, 夫妻俩事后更监禁了曼桢。那时 候, 能够援助曼桢的只有顾太太, 做母亲的此时却迟疑起来, 这全然是钱的 因素。譬如, 顾太太直觉感到女儿曼桢情况有些不对, “关在屋子里会不会 有什么差错, 顾太太本来还想要求和曼桢见一面, 当着小陶( 替鸿才跑腿的 茶房) , 也没好说什么, 只有就这样走了, 身上揣着曼璐给的那一笔钱”。当 顾太太面对世钧时, 本来想把曼桢遭到囚禁的实情告诉世钧, 恰巧手指碰 到口袋里那叠钞票时, 便打消了让女儿得救的念头。因为金钱, 曼桢的母亲 做了暴发户女婿女儿的帮凶, 抛弃了曼桢, 逃避到遥远的老家。这一点也正 是曼桢“最觉得痛心的, 想不到她的母亲对她竟然这样。” 罪恶的母亲无所不在, 理想的母亲则是缺席的。在《倾城之恋》中, 女主 角流白苏受到兄嫂的刺激后到母亲床前呜咽, 希翼母亲替她做主。而白老 太太却一味的避重就轻, 不痛不痒的劝解: “支持这个家, 可不容易, 种种地 方, 你得体谅他们一点。”遇到现实的压力, 甚至要流白苏回到离过婚的婆
家做寡妇, 却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你跟着我, 总不是长久之计, 倒是回 去是正经, 领个孩子过活, 熬个十几年, 总有个出头之日”, 说到底, 白老太太 宁可见到女儿受委屈, 重点还是钱, 在关键的时候注定了无法替女儿撑腰。
张爱玲的笔下的“母亲”, 使其成就为“罪恶”的多半或者可以说绝大部 分都是由于男性压迫, 在金钱压迫和自我压迫中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悲剧命 运。然而, 促进张爱玲写出这样的人物和她的童年生活以及写作经验又有 着紧密的联系, 越来越多的资料也在表明着小说中的很多情节都能和她的 生活对号入座, 她把她对母亲的希翼和失望都在作品中进行展现。
2007 年第 3 期
文化教育
从罪恶的母亲谈起——浅析张爱玲笔下的母亲形象
李景辉 ( 哈尔滨商业大学德强商务学院汉语言文学教研室,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摘 要: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 涉及到了很多母亲形象, 然而这些母亲却是失职的、甚至是伤害其儿女的形象。那么张爱玲为什么塑造了这样令儿 女极度失望的母亲, 为什么建构这样的残缺的母子关系呢? 通过作品和张爱玲的写作经验以及她的生活经验来探讨这些问题。
!7"6 MYKJ
Baidu Nhomakorabea
在中国文学史中, 母亲的形象与意义是有别于女性的。母亲终其一生 以无比慈爱与坚忍的毅力抚育子女, 她的牺牲成就了她的功德, 换来了尊 敬和仰慕。而被海外华人学者夏志清誉为“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的张 爱玲却另僻新境书写了“罪恶的母亲”, 以此改写了中国文学史中母亲的传 统形象。然而身为女性作家, 缘何如此不标榜母爱, 淡漠母爱, 这不禁使读 者对此种现象有着一种说不清的疑问。解答这个问题我们拥有两把钥匙: 一是作品, 二是生活, 即我们从张爱玲的小说世界探索她的生活经验, 从她 的生活去认证张爱玲小说中的“罪恶的母亲”这一形象。
参考文献 [1]张爱玲.金锁记[M].哈尔滨: 哈尔滨出版社 2003. [2]张爱玲.半生缘[M].哈尔滨: 哈尔滨出版社 2003. [3]张爱玲.十八春[M].哈尔滨: 哈尔滨出版社 2003. [4]张爱玲.倾城之恋[M].哈尔滨: 哈尔滨出版社 2003. [5]张爱玲.怨女[M].哈尔滨: 哈尔滨出版社 2003. [6]张爱玲.花凋[M].哈尔滨: 哈尔滨出版社 2003. [7]水晶.读张爱玲新作有感[J].三民, 1970. [8]谢冰.中国文化中的寡母抚孤现象[J].二十一世纪, 1997. [9]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M].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7. [10]周蕾.妇女与中国现代性[M].台北: 台北麦田出版社, 19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