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灵公不君导学案资料讲解

合集下载

晋灵公不君的教案

晋灵公不君的教案

晋灵公不君的教案教案标题:晋灵公不君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晋灵公的历史背景和相关故事;2. 分析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和影响;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晋灵公的历史背景和相关故事;2. 理解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和影响;3. 运用历史知识和批判思维进行分析和评价。

教学准备:1. 教材:包含晋灵公不君相关内容的历史教科书或参考书;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3. 纸张和笔:用于学生做笔记和写作。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晋灵公的画像或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2. 提问:你们对晋灵公有了解吗?他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位君主?请简单介绍一下。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晋灵公的历史背景和生平经历,包括他的统治时期、国家状况等;2. 分析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如他的荒淫无道、纵容奢侈等;3. 解释晋灵公不君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如导致国家衰败、民不聊生等。

三、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和影响;2.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3. 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鼓励他们进行批判性思考。

四、阅读理解(15分钟)1. 分发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2. 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笔记,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重要信息;3. 收集学生的答案,进行讨论和解释。

五、写作练习(15分钟)1.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晋灵公不君的文章;2. 提醒学生要包括晋灵公的历史背景、不君的原因和影响等内容;3. 鼓励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评价。

六、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写作成果,展示他们的观点和思考;2. 总结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和影响,强调历史教训;3. 提醒学生历史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晋灵公时期的其他历史事件和人物;2. 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活动,探讨晋灵公不君的合理性和历史评价;3. 引导学生思考现代社会中类似问题的存在和解决方法。

(完整word)语文高效课堂: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完整word)语文高效课堂: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用法。

2.理解赵盾、晋灵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学习重难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用法。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学法设计】互动法、分析法、讨论法【本章节概览】本单元主要学习史学著作及史学思想。

编写内容由经典原文、相关读物、大视野三部分组成。

“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文不甚艰,故事生动,剪裁得当,叙事流畅,人物形象饱满,性格鲜明,较鲜明地体现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学习内容及过程】一、文字层面质疑检查(一)、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胹_____________蹯_____________畚_____________饮____________ 嗾_____________ 獒_____________遗_____________箪_____________ 橐_____________(二)、指出下列活用现象并解释1.晋灵公不君2.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3.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4.食之,舍其半5.提弥明死之(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含义1.晋灵公不君。

厚敛以彫墙。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2.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3.斗且出。

提弥明死之。

4.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5.问其名居,不告而退6.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7.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8.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寸否。

9.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10.斗且出。

11.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12.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

(四)、解释下列相同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用法,并指出词性1.君能补过,袞不废矣。

”君知所过矣,将改之2.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

”食之,舍其半。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3.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资料讲解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资料讲解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晋灵公不君》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体例,体会《左传》的叙事风格。

2、掌握并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知识,如:患、过、舍、如等一词多义;君、过、饮、免、死等词类活用;以及本文中的特殊句式:宾语前置。

3、提高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4、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过程与方法:利用工具书独立梳理文中的重要文言知识,圈画疑难点,然后小组内合作释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领悟并正确认识文本所体现的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观念。

【学习重点】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用法。

2、借鉴本文的写人艺术。

3、全面理解本文所反映的儒家思想观念。

【学习难点】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学习方法】互动法、分析法、讨论法【学习内容及过程】【知识链接】1、《左传》的文学成就(1)作为编年史,《左传》的叙事艺术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晋•范宁《谷梁传集解自序》中说:“《左传》艳而富”,其“艳而富”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左传》生动地展示了春秋时期五彩缤纷的历史画卷。

作者不仅记载各国君位的嬗变、执政者的谋权夺势、政客的宦海升沉、贵族内部的倾轧火并、侯国之间的欺诈侵掠、辽阔战场千军万马的厮杀格斗、阴暗一隅数人的密谋策划,各种各样的矛盾、大大小小的动乱、五花八门的变故,无不网罗其中;而且作者采集了大量的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甚至于还有风俗遗闻、童谣民歌。

这些材料通过细心的组织编排,极大地丰富了《左氏春秋》的内容。

《左氏春秋》广采博取各种文字的、口头的资料进行编撰,从现代编年史的标准看,显得芜杂,说明历史科学尚在草创之中。

然而正是这一特点,才更体现了中国史传文学的特点。

《左氏春秋》的作者善于对庞杂的资料进行取舍与剪裁,全书所载历史前略而后详,后期更详于襄公与昭公,二公在位共63年,不足全书的三分之一,二篇幅却近于全书的一半。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预习课文结合注释能解释文中重点实虚词、句子的含义并概括主要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了解“春秋笔法”以及史家的实录传统。

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关于《春秋》、《左传》和“春秋笔法”。

《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儒家经典之一。

原为中国古代各国史书的通称。

现在流传的《春秋》相传是孔子删削《鲁春秋》而成。

该书极其简括地记载了上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共242年的历史事件。

因为《春秋》文字过于简约,犹如大事年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人们撰写了一些专门诠释《春秋》内涵,阐述圣人思想的著作。

《左传》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著作。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记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多十三年。

它与《谷梁传》、《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都是用来解释和阐明《春秋》的,都被列为儒家经典十三经。

《左传》继承和发扬了春秋笔法。

关于“春秋笔法”孔子修订《春秋》的原因:“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孟子·滕文公下》)孔子修订《春秋》的目的:“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为了实现匡救时弊,拨乱反正,宣扬王道,维护礼法的政治理想,孔子在编修《春秋》时,或直书善恶,或暗寓褒贬,后人称这种笔法为“春秋笔法”。

二、结合注释诵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注意下列加横线词的意思。

①晋灵公不君②晋侯饮赵盾酒③提弥明死之④食之,舍其半⑤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⑥赵盾弑其君2、翻译下列句子①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③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④其我之谓矣。

⑤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

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情感与态度: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方法与过程: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学习重难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学习时数】二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左传》作为一本具有文学价值的历史著作,既影响了先秦级以后的历史著作的创作,如《资治通鉴》;也以它“简而要”的语言和“详而博”的叙事特点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他所记录的史实还成为了后来创作的源头,如《赵氏孤儿》。

它不仅记录了历史的辉煌,也开启后人的精神世界。

现在就让我们管窥一斑,粗略地了解一下它的魅力吧!预习案【自主学习】1.朗读全文,扫清读音障碍。

结合教材助读部分,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观点。

请尝试着将“单元导读”和“阅读指南”中的文本解释和课文中的具体内容相联系,理解春秋笔法中“秉笔直书”“不避强御”“实录”的特点。

2.熟读课文,将课文下面的重点词语解释搬入课文中。

如常见的特殊句式、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3.回答:什么叫“春秋笔法”?“春秋笔法”,来源于据传为孔子编撰的《春秋》,也叫做“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与技巧。

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者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达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

它以合乎礼法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曲笔的一面。

【自主学习成果检测】(要求:请尝试闭卷答题。

)1.请给括号前面的生字注音:辟(bì)胹(ér)蹯(fán)寘(zhì)畚(běn)溜(l iù)箪(dān)衮(gǔn)鉏(chú)麑(ní)饮(yìn)嗾(sǒu)獒(áo)翳(yì)橐 (tuó) 与(yù)为公介太(tài)史为法受恶(è) 自诒(yí)伊戚2.请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

《晋灵公不君》教案及翻译

《晋灵公不君》教案及翻译

《晋灵公不君》教案及翻译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掌握故事中的重要词汇和成语;(3)能够运用文中的句式和语法进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提高口语表达能力;(3)学会对比分析,探讨古代君主的政治智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君主应该行君道、明法度;(3)培养学生勇于批判、敢于质疑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重要词汇和成语的掌握;(3)文中的句式和语法运用。

2. 教学难点:(1)对比分析古代君主的政治智慧;(2)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的运用;(3)勇于批判、敢于质疑的精神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介《左传》及《晋灵公不君》的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要求学生查找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成语,并进行解释;(3)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句式和语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对比分析古代君主的政治智慧;(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角色扮演:(1)让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进行情景模拟;(2)要求学生运用文中的句式和语法进行表演;(3)教师点评并指导。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思考君主应该行君道、明法度;(2)讨论君主如何成为明君,为人民谋福祉;(3)培养学生勇于批判、敢于质疑的精神。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巩固重要词汇和成语;2. 运用文中的句式和语法,写一篇小短文;3. 深入研究古代君主的政治智慧,准备课堂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重要词汇和成语的掌握情况;3. 学生对文中的句式和语法的运用能力;4. 学生在合作探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5. 学生对古代君主政治智慧的思考和分析。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详细描述
学生需要默写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解释,如“不君”、“厚敛”、“彫章” 等,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翻译重点句子
总结词
提升翻译能力
详细描述
学生需要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章,从台上弹人, 而观其辟丸也”等,以提高文言文翻译水平。
完成课后习题
总结词
应用所学知识
详细描述
学生需要完成课后习题,如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以检验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细节描写
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将晋灵公 的行为和性格特点刻画得淋漓 尽致,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 了晋灵公的形象。
人物对话
作者通过人物对话,展现了不 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修辞手法
比喻
对偶
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通过 比喻来形象地描绘人物和事物,使得 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古代历史和文化的了解。
《春秋》其他篇章
引导学生阅读《春秋》中的其他篇 章,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 会状况,加深对《晋灵公不君》的 理解。
其他古代文学作品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 如《诗经》、《楚辞》等,拓宽阅 读视野,提高文学素养。
阅读方法指导
精读与泛读结合
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将精读 与泛读相结合,对于重要和难以 理解的部分进行精读,对于较为
03
分析手法,鉴赏语言
语言特点
80%
语言简练
本文语言简练,用词精准,没有 过多的修饰和冗余,使得文章更 加紧凑有力。
100%
表达生动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表达手法,使 得文章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表 现力。
80%
语言质朴自然
本文的语言质朴自然,没有过多 的华丽辞藻,给人以亲切感。

《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课程思政”教案课题:《晋灵公不君》——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关于《左转》的基础知识、历史地位和文学地位;了解《晋灵公不君》的具体内容和历史背景;了解文中难认词汇和通假字。

技能与方法:掌握古汉语常用字词“厚”、“夫”(发语词)、“为”、“亡”、“反”等的含义与常见用法;重点虚词“而”、“以”、“之”的常见用法;掌握通过字典查询古汉语字词和自学文言文的方法;掌握通过阅读文章,挖掘思想内涵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文章体会赵盾等忠臣所体现的充满爱国之志与正义信念的“义士”精神;通过学习文章体会古人孝敬父母和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通过学习文章体会知错就改的重要性以及自省自检的必要性;通过学习文章挖掘古人在字里行间体现出的封建等级观念,并感受君主制的弊端和今天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体的优越性和建设法制社会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理解全文,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历史背景和《左转》基本常识2.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重难点词汇及文言文基本知识3.帮助学生理解并体会文章通过描绘人物形象所展现出的精神品质和文化内涵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2.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孔子对本历史事件的的评价3.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方式教学课时:2课时(100分钟)教学用具:多媒体PPT教学过程:一、旧课复习(5分钟)以提问的方式对上一节课程的重要知识点进行点名提问,并将结果计入平时成绩。

二、新课引入(1分钟)春秋时的晋国有一个大臣叫赵盾,他明明没有参与谋杀君王晋灵公的叛逆行动,满朝文武都可以证明他的清白,但是晋国的史官董狐却在朝堂之上,在文武朝臣面前,竟理直气壮地告诉大家:“作为史官,我已经写下‘晋赵盾弑其君’。

”而孔子在评价此事的时候,既赞扬了赵盾,还赞扬了冤枉赵盾的董狐,令人感到奇怪。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千古奇冤倒底是怎么回事。

晋灵公不君公开课教案文档

晋灵公不君公开课教案文档

晋灵公不君公开课教案文档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晋灵公不君的历史背景和相关史实。

(2)通过分析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从晋灵公不君的教训中,认识君主道德修养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和影响。

(2)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晋灵公不君为例,探讨君主道德修养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3)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认识晋灵公不君的严重后果。

(2)引导学生从晋灵公不君的教训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关注国家治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晋灵公不君的历史背景和史实。

(2)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分析。

(3)君主道德修养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晋灵公不君的具体原因和影响。

(2)如何引导学生从晋灵公不君的教训中,认识君主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查阅相关历史资料,了解晋灵公不君的背景和史实。

(2)准备案例分析材料,以便进行课堂讨论。

(3)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历史知识,了解晋灵公不君的背景。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晋灵公不君的具体原因和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晋灵公不君的历史背景。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内容与活动:(1)讲解晋灵公不君的史实,分析其原因。

(2)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晋灵公不君为例,探讨君主道德修养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3)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给予指导。

3. 总结与反思:(1)总结晋灵公不君的教训,强调君主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治理,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五、课后作业2. 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历史书籍,进一步了解晋灵公不君的背景和史实。

《高中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

《高中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

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晋灵公不君》这篇文章,使学生了解晋灵公的生平事迹和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历史的研究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习古代君主的道德品质,思考君主应该如何治国安邦,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晋灵公的生平简介。

2. 文章内容梳理:《晋灵公不君》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重要事件。

3. 文章主题分析:探讨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及其对国家的影响,思考君主应该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晋灵公的生平事迹、《晋灵公不君》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 教学难点: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及其对国家的影响,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出有益的启示。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晋灵公的生平事迹和《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及其对国家的影响。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其他历史君主的事迹,与晋灵公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君主应该如何治国安邦。

五、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及相关的历史资料。

2. 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3. 准备一些关于晋灵公和其他历史君主的图片、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展示和对比。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晋灵公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关注晋灵公在历史上的地位。

2. 讲解文章内容:详细讲解《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发展。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及其对国家的影响展开讨论。

4. 分享讨论成果: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及其对国家的影响。

5. 案例分析:通过对比其他历史君主的事迹,引导学生思考君主应该如何治国安邦。

七、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晋灵公的生平事迹和《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

2. 总结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及其对国家的影响,强调君主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

《晋灵公不君》教案及翻译

《晋灵公不君》教案及翻译

《晋灵公不君》教案及翻译教学目标:1. 了解《晋灵公不君》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3. 翻译并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寓意。

教学内容:第一章:课文导入1. 介绍《左传》的背景和地位。

2. 简要介绍晋灵公的历史背景。

第二章:课文朗读与解析1. 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

2. 解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

第三章:词汇学习1. 列出文章中的关键词汇,进行解释和例句展示。

2. 让学生通过造句的方式巩固词汇的使用。

第四章:句子分析1. 分析文章中的重要句子结构,解释句子的含义。

2. 让学生进行句型转换和句子仿写,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第五章:文章翻译与讨论1. 让学生独立翻译文章,对照原文进行检查和纠正。

2. 讨论文章的主旨和寓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句子和词汇的解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评价: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3. 翻译成果:评估学生的文章翻译质量和准确性。

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左传·僖公二十五年》2. 相关注释资料:对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的解释。

3. 翻译参考资料:提供一些参考翻译,供学生对比和学习。

教学安排:1. 每周一次课,每次课时长为90分钟。

2. 第一章:2课时3. 第二章:2课时4. 第三章:1课时5. 第四章:1课时6. 第五章:2课时第六章:文本背景与历史脉络1. 深入探讨晋灵公的历史背景,包括其家族、政治环境及时代特点。

2. 分析《左传》作为史书的史料价值,以及《晋灵公不君》篇章在其中的地位。

第七章:文学特色分析1. 引导学生欣赏《晋灵公不君》的文学表达,如修辞手法、人物描写等。

2. 通过对比分析,探讨《晋灵公不君》在《左传》中的独特性及其文学成就。

《高中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

《高中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

《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第一章:《晋灵公不君》的背景与文化价值1.1 教学目标了解《左传》及《晋灵公不君》的历史背景。

分析《晋灵公不君》在经典文化中的价值与意义。

1.2 教学重点《左传》的历史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晋灵公不君》反映的政治哲学与道德思想。

1.3 教学难点古代礼制与君臣关系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文中人物性格分析及与现代价值的对接。

1.4 教学准备《左传》原著或选读本。

相关历史资料及学术论文。

1.5 教学过程1.5.1 导入通过引入《左传》的简介,激发学生对古代经典的兴趣。

1.5.2 主体内容详细解读《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

分析晋灵公、赵盾等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行为背后的文化含义。

1.5.3 讨论与拓展组织学生讨论《晋灵公不君》中反映的道德与政治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故事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1.5.4 总结总结《晋灵公不君》的文化价值及其在经典文学中的地位。

第二章:文本细读-情节与人物2.1 教学目标掌握《晋灵公不君》的主要情节。

深入理解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发展变化。

2.2 教学重点晋灵公的不君之行及其后果。

赵盾的忠诚与悲剧命运。

2.3 教学难点文中复杂的情感关系和人物心理。

人物行为背后的文化背景分析。

2.4 教学准备课文文本。

相关人物分析资料。

2.5 教学过程2.5.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入对文本情节的深入探讨。

2.5.2 主体内容细读课文,分析晋灵公与赵盾的人物形象。

讨论人物行为及其性格发展对故事走向的影响。

2.5.3 讨论与拓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通过现代视角审视文中人物的行为和命运。

2.5.4 总结总结文中人物的特点及其对整体故事的作用。

第三章:礼制与政治-《晋灵公不君》的时代背景3.1 教学目标理解古代礼制在《晋灵公不君》中的重要性。

探讨礼制与政治制度在故事反映的时代背景下的关联。

3.2 教学重点古代礼制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政治中的运用。

晋灵公不君分页导学案

晋灵公不君分页导学案
【我的收获】
【知识链接】
1、后代也把敢于坚持原则、秉笔直书称做“董狐笔”。文天祥的《正气歌》中就有“在晋董狐笔”一句,认为体现了天地正气。
2、《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
3、《左传》的文学成就:作为编年史,《左传》的叙事艺术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晋•范宁《谷梁传集解自序》中说:“《左传》艳而富”,其“艳而富”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舍其半()箪食()寘诸橐()与为公介()倒戟()
弑其君( )大史( )自诒伊戚( )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10)虽猛何为
(2)宰夫胹熊蹯不熟:(11)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3)问其故,而患之:(12)舍于翳桑
(4)三进及溜(13)食之,舍其半
(5)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14)请以遗之
(6)寝门辟矣:(15)遂自亡也
(7)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16)赵盾弑其君
(8)趋登:(17)宣子曰:“不然。”
(9)公嗾夫獒焉:(18)书法不隐
(三)准确翻译下列句子(标出得分点)。
1、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2、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反复诵读课文,将课下注释的重点实、虚词标注到课文中,标记勾画重点字词。
2.限时认真、独立完成,书写规范,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1)《左传》生动地展示了春秋时期五彩缤纷的历史画卷。

晋灵公不君教学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学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学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晋灵公是晋国的一位君主,他在位期间,国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

晋灵公的行为和治国理念引起了当时士人的不满,他们通过诗歌、史书等方式对晋灵公进行批判。

本课程以晋灵公不君为主题,通过分析相关历史文献,探讨晋灵公的治国理念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目标了解晋灵公的生平事迹,掌握晋灵公不君的具体表现。

1.2.2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历史文献,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1.2.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晋灵公的教训中汲取智慧,提高道德修养。

第二章:晋灵公的生平简介2.1 晋灵公的即位晋灵公,名姬林,是晋国第20代君主,公元前620年至公元前619年在位。

他在位初期,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2.2 晋灵公的政治改革晋灵公在位期间,试图进行政治改革,以解决国家面临的困境。

他采取了减轻赋税、选拔贤能等措施,但改革并未能取得预期效果。

2.3 晋灵公的不君行为晋灵公在位期间,逐渐暴露出骄奢淫逸的本性。

他修建豪华宫殿,奢侈浪费,对百姓疾苦视若无睹。

他还宠信奸臣,排挤贤良,导致国家政治日益腐败。

第三章:士人对晋灵公的批判3.1 《诗经》中的批判《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收录了多篇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对晋灵公的不君行为进行了批判。

3.2 史书中的批判史书对晋灵公的记载也充满了批判之意。

如《左传》记载:“灵公不君,百姓苦之。

”《史记》中也提到:“晋灵公不君,多行不义,视百姓如草芥。

”第四章: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分析4.1 个人品质问题晋灵公奢侈、贪婪、好色,缺乏道德修养,这是他不君的主要原因。

4.2 政治制度问题晋国当时的封建制度存在缺陷,君主权力过于集中,导致君主易于滥用权力。

4.3 社会风气问题当时的社会风气败坏,奸臣当道,贤良被害,使得晋灵公得以沉迷于奢侈腐败的生活。

第五章:晋灵公不君的启示5.1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晋灵公的教训中,我们应该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君主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注重道德修养,为人民树立榜样。

《晋灵公不君》导学教案

《晋灵公不君》导学教案

《晋灵公不君》导学教案2019-12-25《晋灵公不君》导学教案常识简介1.《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

后又称《春秋左氏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2.《晋灵公不君》的故事在《春秋》中只有一句话“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3.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4.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学习过程一、预学检测1、正音靡()不有初奢靡()靡靡()之音衣冠()弱冠()冠()状动脉骤()然衮()职翳()箪()食()壶浆厌恶()恶()心恶()人宿舍()住一宿()星宿()2、通假字(1)弹人,而观其辟丸(通)(2)首山(通)(3)卿,亡不越竟(通)(4)贼(通)(5)阙(通)二、初步感知全文自读课文,学生自行疏通文意,质疑文中字词。

1、不君,不行君道。

厚敛以雕墙。

以--2、"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而--3、"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

过朝--4、则莫之继也"中"莫之继也"是什么句式?5、公嗾夫獒焉"中的"嗾"、"夫"、"獒"的意思各是什么?《晋灵公不君》导学教案常识简介1.《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

后又称《春秋左氏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2.《晋灵公不君》的故事在《春秋》中只有一句话“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3.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4.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学习过程一、预学检测1、正音靡()不有初奢靡()靡靡()之音衣冠()弱冠()冠()状动脉骤()然衮()职翳()箪()食()壶浆厌恶()恶()心恶()人宿舍()住一宿()星宿()2、通假字(1)弹人,而观其辟丸(通)(2)首山(通)(3)卿,亡不越竟(通)(4)贼(通)(5)阙(通)二、初步感知全文自读课文,学生自行疏通文意,质疑文中字词。

《晋灵公不君》教案及翻译

《晋灵公不君》教案及翻译

《晋灵公不君》教案及翻译第一章:教案简介1.1 课程背景《晋灵公不君》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左传》中的一篇,讲述了晋灵公不尊礼法,荒淫无度,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的故事。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礼法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晋灵公不君》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及其意义;(3)了解古代礼法制度及其在课文中的体现。

1.2.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2)学会运用文言文翻译技巧,准确理解课文含义;(3)学会分析古代历史人物形象,概括作者的观点。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礼法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第二章:课文翻译2.1 课文概述《晋灵公不君》讲述了晋灵公不尊礼法,宠信奸臣,残害忠良,导致国家政治动荡,最终被赵盾等忠臣废黜的故事。

2.2 课文翻译(1)晋灵公不君,多杀无辜,荒淫无度,百姓苦之。

(2)赵盾入谏,灵公不听,反信宠臣,疏远忠良。

(3)灵公宠信宦官,夺权篡位,国家大乱。

(4)赵盾等忠臣,废黜灵公,另立新君,国家得以安宁。

第三章:重点词语解析3.1 课文中的重点实词(1)君:国君,此处指晋灵公;(2)谏:劝谏,此处指赵盾劝谏晋灵公;(3)宠臣:受国君宠信的大臣,此处指晋灵公宠信的宦官;(4)宦官:宫廷中的太监,此处指晋灵公宠信的宦官。

3.2 课文中的重点虚词(1)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以:表示手段或方式;(3)其:代词,指代晋灵公;(4)则:表示转折或对比关系。

第四章:历史背景与文化常识4.1 历史背景《晋灵公不君》发生在春秋时期,这是一个诸侯割据、礼崩乐坏的时期。

晋灵公是晋国的一位君主,他在位期间,不尊礼法,荒淫无度,导致国家政治动荡,最终被废黜。

4.2 文化常识(1)左传:《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是《春秋》的三传之一,作者为春秋时期的史官左丘明;(2)礼法:古代中国一种社会规范,强调尊卑长幼之间的关系,以及言行举止的规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君公晋灵不》《学案.《晋灵公不君》导学案、全面理解本文所反映的儒家思想观念。

3【学习目标】【学习难点】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知识与能力:【学习方法】 1、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体例,体会《左传》的叙事风格。

、掌握并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知识,如:患、过、舍、如等一词多义;2互动法、分析法、讨论法【学习内容及过程】君、过、饮、免、死等词类活用;以及本文中的特殊句式:宾语前置。

【知识链接】 3、提高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1、《左传》的文学成就“4、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作为编年史,《左传》的叙事艺术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晋?范(过程与方法:1宁《谷梁传集解自序》中说:“《左传》艳而富”,其“艳而富”的特点具体利用工具书独立梳理文中的重要文言知识,圈画疑难点,然后小组内合作释疑。

表现为:《左传》生动地展示了春秋时期五彩缤纷的历史画卷。

作者不仅记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国君位的嬗变、执政者的谋权夺势、政客的宦海升沉、贵族内部的倾深刻领悟并正确认识文本所体现的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轧火并、侯国之间的欺诈侵掠、辽阔战场千军万马的厮杀格斗、阴暗一思想观念。

【学习重点】隅数人的密谋策划,各种各样的矛盾、大大小小的动乱、五花八门的变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用法。

故,无不网罗其中;而且作者采集了大量的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甚至、借鉴本文的写人艺术。

2.战、肴之战、邲之战、鞌之战、鄢陵之战等大战的描述历来被人们赞不于还有风俗遗闻、童谣民歌。

这些材料通过细心的组织编排,极大地丰绝口,战事的酝酿、起因,战前军事、外交的谋略,兵马的调遣、战时富了《左氏春秋》的内容。

激烈的搏杀,战局的变化,双方的进退,战后胜负的结局,各方面的反《左氏春秋》广采博取各种文字的、口头的资料进行编撰,从现代应,认识的处理等,都表现得迂徐有致、笔力纵横。

在战争描写中,战编年史的标准看,显得芜杂,说明历史科学尚在草创之中。

然而正是这争过程本身往往写得比较简略,但“疏而不遗,俭而无阙。

”作者常选取决一特点,才更体现了中国史传文学的特点。

《左氏春秋》的作者善于对定战争进程的关键人物来重点刻划,以展示战争的经过。

常以战场上这庞杂的资料进行取舍与剪裁,全书所载历史前略而后详,后期更详于襄年,不足全书的三分之一,二篇幅却近于全书些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来反映酣战中千军万马的心态和姿态。

63公与昭公,二公在位共)《左氏春秋》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的一半。

就各国诸侯来说,也各有侧重,晋国最详,所记占全书的四分(2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

这些行人和大夫,凭借十分讲究的言之一,晋国之事中又突出重点,详细记载晋文公的霸业兴衰。

记载较略辞折服对方,推行自己的一定主张,委婉而有力。

刘知几《史通?申之国,其事也不平均使用笔墨。

左》:“寻《左氏》载诸大夫词令、行人应答,其文典而美,其语博而《左氏春秋》不满足于《春秋》那种对历史史事做简单陈述的史笔笔奥,述远古则委曲如存,征近代则循环可覆。

”行人辞令委婉陈词,不亢法,它要展示那个动荡历史年代的全部过程,要展示各种历史人物在各不卑,慷慨激昂,显示了个性风采。

种事件中的各种表现,创造了在生动记叙史事的基础上显示各种人物形《左氏春秋》叙事能显能晦,能虚能实,因物赋形,事愈错综,辞愈象、心态,表达作者观点立场的方法。

纵横,声调的缓急随情而发,文笔的曲直莫不以肖为准。

有时笔法又出《左氏春秋》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人意表,写秽亵事笔反洁,写繁杂事笔反简,写紧张事笔反暇。

变化多战争的叙述尤为精彩。

《左氏春秋》的战争描写,全面反映了《左传》的叙事特点。

《左氏春秋》一书,记录了大大小小几百次战争,城濮之所谓“不露山水”,实指不显露那些不宜明说或不愿直说本意的语端,妙趣横生。

刘知几《史通》:“盖叙事之体,其别有四:有直纪才行句,宜与名家画山水一样,“妙在含糊,方见作乎”,或旁敲侧击,或含义者,有唯书其事迹者,有因言语而可知者,有假赞论而自见者。

”、“春秋笔法”:成语释义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自2模糊,或闪烁其词,或含蓄委婉,或意在言外,或从旁烘托,或虚掩伪饰,或上下暗示,总之不露本意。

当然也有涉及本意的,则往往从轻从己的态度。

宽,或隐隐约约,未见庐山真面日,或扑粉涂脂,顿使恶语变美言。

晋代杜预解释:一曰微而显;二曰志而晦;三曰婉而成章;四曰尽而不一、自学释疑(文字层面质疑检查)汙,直书其事。

“春秋笔法”既讲曲笔,又倡直书。

孔子所谓直书,具有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一)两重涵义:其一是史实的标准;其二是史义的标准。

即:凡是符合纲常_____________ 畚伦理道德的历史记述,即使与历史真实不相符合,也是直书。

蹯_____________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獒嗾据说孔子编写《春秋》,在语言平面上“不露山水”,但在表达平面_____________ 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箪上,自能见其“微言大义”,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

行文中虽然不直接_____________ 橐遗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二)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晋灵公不君1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

后世作者为.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2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3.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

.食之,舍其半4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5.提弥明死之扬。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含义)三()、找出通假字,并解释1.晋灵公不君。

厚敛以雕墙。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五2.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①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3.斗且出。

提弥明死之。

②三进及溜.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4③子为正卿,亡不越竟5.问其名居,不告而退④反不讨贼6.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⑤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7.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翻译下列句子、 (六)1.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8.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2.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袞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9、解释下列相同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用法,并指出词性.君能补过,袞不废矣。

3) (四1.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今近焉,请以遗之。

4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倒戟以御公徒。

526.我之怀矣,自诒伊戚。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合作探究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二、.晋灵公之“不君”反映在哪几件事上?1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3.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

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哪些事情可以体现?2..使鉏麑贼D 贼:刺杀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公嗾 B A.晋灵公不君?3.如何理解赵盾的“为法受恶”夫獒焉,明博而杀之...宣子田于首山,舍C倒戟以御公徒,而, D.既而与为公介于翳桑.之免.4.《晋灵公不君》是如何体现“春秋笔法”的?).下列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①君能补过A ②君知所过矣,将改之,衮不废矣..②夫轻诺必寡信B.①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拓展延伸三、.①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C 之.的思想观念的?在当分析文章是如何体现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②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代这种思想有什么现实意义?.①靡D②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不有初,鲜克有终.靡.).下列各句中与“其我之谓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4四、反馈矫正.今近焉,请以遗之B.不忘恭敬,民之主也.下列四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1 )(.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C.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D.靡不有初,鲜克A 克:能够有终.)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衮职有阙B ,惟仲山甫补之。

阙:空缺..①厚敛以A ②五亩之宅,树之以雕墙桑...宣子骤C 骤:多次谏,公患之。

..①谏而不入,则莫B 之继也②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开头就说“晋灵公不君”,定贬斥晋灵公的调子,并预示晋国将发生大D...①宦三年矣,未知母之C 归仁也,犹水之就下②民之存否..乱,国家要失去稳定。

文章从多个层面,以生动的材料集中表现晋灵公.①赵循弑其②望之俨然,即之也愠,听其言也厉君..的残暴和可悲的下场。

).以下六句话,全部与赵盾忠于职守、为人正直有关的一组是()8.下列各项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6.《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西汉初称《左氏春A ②三进及溜,而后视之①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③宣子骤谏,公患之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简称。

,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历史叙述方”“春秋笔法B.所⑥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⑤斗且出,提弥明死之.①③④.③⑤⑥D.②④⑤A.①②③ B C 式和技巧,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

.中国古代修史的传统非常悠久。

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是《尚书》和7.下列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晋灵公在杀害宰夫之后,能够接受大臣进谏,明确表态,“吾知所过A 《春秋》。

《春秋》是历史文献集,《尚书》是编年体史书。

这两部书后来列入经部。

史学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第一个高峰,流传至今的有矣,将改之。

”但未能有终,又先后企图谋杀忠臣宣子和士季。

.晋灵公请赵盾喝酒后的根本目的是要攻杀赵盾。

提弥明发现情况及时B 《国语》《左传》《战国策》等。

可见,他不是一个好“灵”D.本文题目是编者后加的。

晋灵公,从其谥号施救,最后提弥明为赵盾殉难。

.赵盾对君主尽忠,对他人行善。

在首阳山打猎,曾救过一个叫灵辄的C年,鲁宣国君。

晋灵公,历史上有名之暴君,鲁文公七年即位,在位14。

此为无道乱而不损曰灵”人。

“”“公二年被大臣赵穿所杀。

谥号曰灵,谥法称君隐讳的说法。

【学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