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者之歌》教案
《流浪者之歌》教学设计
《流浪者之歌》教学设计【教学年级】七年级【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歌曲《流浪者之歌》【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引导学生辨听印度音乐作品,初步理解印度音乐风格及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宗教文化等,增强对多元音乐文化的接纳与包容意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视听、唱谱及学唱歌曲等多种方式,积极探究印度音乐的特点,体验印度音乐即兴的内涵,并让学生以自己喜爱的节奏方式将即兴付诸实践。
3、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歌曲《流浪者之歌》中独特的装饰音--波音,识读乐谱,感知其风格特色,并实践即兴创编。
【教材分析】印度歌曲《流浪者之歌》是一首风格突出的印度民歌,歌曲结构工整对称,节奏多以八分音符为主,使用变化音及装饰音突出其风格,旋律轻快,走向多采用级进,歌曲下半局部逐渐下行的旋律,仗轻快之中略有伤感,像是“含着眼泪的微笑”。
印度歌舞音乐《蒙格尼》将印度独特的音乐与舞蹈结合在一起,印度歌舞的华丽富贵与热情奔放散发出了独特魅力。
【教学准备】课件、钢琴,小乐器【教学难点、重点】1重点:学唱歌曲《流浪者之歌》,感受体会印度民间音乐风格特点,理解印度古典音乐的两个基本因素:拉格、塔拉,以及印度传统乐器西塔尔与塔布拉2难点:装饰音—-波音,即兴为歌曲编配声势伴奏【教学过程】(一)课前:播放《神奇》--孙燕姿(二)导入:播放印度国家宣传片①通过视频请学生谈下对印度的印象。
②有请学生代表从印度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宗教文化等实行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视频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引发思考总结相关印度的各种文化。
(三)新课教学:①欣赏歌曲《流浪者之歌》,让学生讨论歌曲的旋律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音乐,使学生初步感受印度民族音乐的旋律特点。
②学唱歌曲的旋律(要求学生唱准装饰音和变化音),并导出音乐知识点波音。
③加入歌词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通过学唱歌曲体会印度歌曲风格,并让学生从歌词中理解音乐在印度人心中的地位。
④分析该曲的曲式。
流浪者之歌教案
流浪者之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流浪者之歌的背景和故事情节;2.学习流浪者之歌的歌词和旋律;3.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1.流浪者之歌的背景介绍;2.流浪者之歌的歌词和旋律学习;3.学生分组进行歌曲表演;4.学生自主创作歌曲并进行演唱。
三、教学过程1. 流浪者之歌的背景介绍教师通过讲解流浪者之歌的背景和故事情节,让学生了解这首歌曲的来源和意义。
同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相关的音乐视频,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流浪者之歌的情感和氛围。
2. 流浪者之歌的歌词和旋律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唱歌、演奏等方式,让学生学习流浪者之歌的歌词和旋律。
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合唱或合奏,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
3. 学生分组进行歌曲表演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首歌曲进行表演。
在表演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合理分配角色和任务,如何协作完成表演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4. 学生自主创作歌曲并进行演唱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创作歌曲,并进行演唱。
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如何选取主题和情感,如何构思歌词和旋律,如何运用音乐元素表达情感和思想。
在演唱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表达情感和意义,如何运用声音和动作表现歌曲的内涵。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演和听取学生的演唱,对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创作能力进行评价。
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评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问答、小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音乐知识和理解能力进行评价。
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水平,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和指导。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同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应该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6单元《流浪者之歌》教案1 花城版
第6单元《流浪者之歌》1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唱印度民歌《流浪者之歌》,了解世界艺术多元文化,感受体会充满神秘、诱惑色彩的印度音乐风格。
2、知识与技能:(1)学唱印度民歌,感受印度音乐运用装饰音(上波音)点缀旋律,曲调迂回曲折呈下行走向的体现的风格特征。
(2)初步感受印度音乐的两个要素:拉格—旋律的框架,用于表达音乐中的情绪与色彩;塔拉——音乐中强拍在1、5、7拍上的规律,用于计算音乐进行周期。
通过唱与律动体验印度音乐融歌舞于一体的艺术特点。
3、方法与过程:通过欣赏、聆听—学唱—感悟—实践等教学过程让学生感受、体验印度音乐风格。
2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阶段过渡到中学阶段性格多为活泼,愿意与老师交流,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在学习上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的方式较之1~6年段学生有明显变化。
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
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更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人教学中。
3重点难点准确、完整,感情的演唱歌曲《流浪者之歌》感受印度音乐风格。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预习﹒交流﹒评价1、音乐游戏2、聆听音乐辨别音乐风格,并说明选择理由。
(印度)3、展示课题《印度音乐之旅》活动2【讲授】新知﹒巩固﹒展示(二)学唱印度民歌《流浪者之歌》引导学生发现难点:装饰音——上波音2、解决难点:学唱上波音3、学唱《流浪者之歌》,感受体会迂回曲折,呈下行的旋律走向。
打手号视唱。
(注意:手号位置随着音的高低而变化)加快视唱速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随播放音频,画旋律感受旋律的走向。
出示线条图,选择相吻合的一幅线条图,并说明选择原因。
教师归纳印度音乐的两个特征:a、使用装饰音点缀旋律;b、旋律迂回、曲折,其曲调呈下行走向。
4、学唱歌词,感受体会歌词的意境与旋律特点的联系。
5、认识印度音乐两要素:拉格、塔拉。
1)“拉格”的概念:一种旋律框架,复杂的音节体系。
七年级音乐下册第6单元《流浪者之歌》教案1花城版
七年级音乐下册第6单元《流浪者之歌》教案1 花城版教案一:《流浪者之歌》教学目标:1. 了解《流浪者之歌》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 学习并掌握歌曲的歌词和旋律。
3. 能够用正确的发音和节奏演唱歌曲。
4.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白板。
2. CD或MP3,播放《流浪者之歌》的音乐。
3. 学生课本和笔。
教学过程:步骤1:导入新课 (5分钟)1. 让学生闭上眼睛,听一段《流浪者之歌》的音乐。
2. 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和氛围。
3. 提问:“你们觉得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步骤2:导入新课 (10分钟)1. 通过图片或课件展示《流浪者之歌》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 向学生介绍《流浪者之歌》是由哪位作曲家创作的。
3. 引导学生了解歌曲的主题和意义。
步骤3:学习歌词和旋律 (20分钟)1. 播放《流浪者之歌》的音乐,让学生跟随音乐的节奏抚摸旋律。
2. 逐句教学歌词,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意思。
3. 分段练习歌曲的歌词和旋律,让学生跟着音乐唱歌。
步骤4:合唱演练 (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轮流演唱歌曲。
2. 提醒学生注意发音和节奏的准确性。
3.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演绎歌曲,展示个人风格。
步骤5:欣赏评价 (10分钟)1. 分享一些学生演唱的精彩瞬间,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2. 鼓励学生谈论他们对歌曲的感受和理解。
3. 引导学生思考歌曲的意义和传达的情感。
步骤6:作业布置 (5分钟)1. 让学生回家练习并复习《流浪者之歌》。
2. 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演唱歌曲。
教学反思:本堂音乐课以《流浪者之歌》为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演唱技巧。
通过学习歌曲的背景和故事情节,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主题和意义。
学生分组合唱和个人演唱的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个人表现能力。
通过欣赏和评价环节,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歌曲的情感和艺术价值。
整堂课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表现力。
流浪者之歌-人教版九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流浪者之歌-人教版九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流浪者之歌的歌曲背景和意义,以及其音乐表现形式。
•熟悉歌曲节奏和旋律,并能正确演唱。
•掌握简单的合唱技巧,能与同学合唱。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能与同学协作完成创造性表演。
3. 情感目标•通过歌曲的理解和演唱,培养学生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热爱生命的良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歌曲的节奏、旋律、演唱技巧。
•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2. 教学难点•通过合唱展示歌曲的魅力。
•培养学生对于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三、教学准备•播放器和音乐软件。
•工作手册和音乐素材书。
•班级内设备:音箱、麦克风,准备好排练的环境。
四、教学步骤1. 情境创设(10分钟)•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介绍流浪者的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歌曲的主题和意义。
2. 歌曲学习(25分钟)•播放流浪者之歌,带领学生听歌并感悟歌曲的情感和意义。
•分析歌曲的节奏、旋律特点,让学生跟随旋律自由演唱。
可以逐句分组练唱。
•实践合唱技巧,引导学生学会合唱和对比。
可以尝试指挥学生调整音高和声部。
3. 表演设计(20分钟)•让学生自由运用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设计表演和演唱的形式。
•鼓励学生提高表演质量,体现歌曲的深刻情感和背后的人生感悟。
4. 班内表演(30分钟)•让学生在班内表演展示所设计的创意表演形式,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充分注重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表演中学习和感悟。
但是由于时间有限,表演质量平时难以控制,需要引导学生更加认真对待表演,提高自身的表演能力。
同时要加强学生对于歌曲的理解和感知,才能真正做到把流浪者之歌演绎得更加动人。
《流浪者之歌》教案
《流浪者之歌》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流浪者之歌》;使学生了解印度的特色乐器及其音色特点;学习印度舞蹈
2、通过影视片段欣赏、印度歌曲学唱、印度舞蹈学习等活动,体验、感受、探究印度地区音乐作品鲜明的民族风格及相关文化
3、体会印度地区的音乐魅力,提高学生对印度音乐的欣赏水平
教学重、难点:
感受印度音乐特点,将舞蹈和歌曲相结合进行表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学生比较熟悉的歌曲《天竺少女》导入,引导学生对印度音乐的兴趣,通过交流对印度有初步的认识。
二、学习歌曲
1、播放《流浪者之歌》,初步感受音乐形象。
2、介绍《流浪者之歌》的背景。
3、学唱歌曲《流浪者之歌》,在歌唱、节奏练习、视唱旋律中初步体验印度音乐的特点。
4、通过欣赏讨论,探索印度音乐中拉格与塔拉的特点,听辨印度典型乐器西塔尔和塔布拉的音色特点,进一步走进印度音乐。
三、小结
理解印度音乐的独特风格,明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含义,引发对本民族音乐的思考。
总之,这节课努力在让学生了解印度音乐的独特魅力之后,了解南亚音乐的风格特点,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流浪歌唱词教学设计方案
课程名称:流浪歌唱词教学设计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音乐课程标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流浪歌的起源和特点,培养学生对流浪歌的喜爱和欣赏能力。
2. 通过学习流浪歌唱词,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互相帮助、互相尊重。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流浪歌唱词的演唱技巧和音乐表现力。
2. 教学难点:流浪歌唱词的节奏感和旋律感。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播放流浪歌《流浪者之歌》,引导学生思考流浪歌的特点和魅力。
(2)介绍流浪歌的起源和发展,让学生了解流浪歌的文化内涵。
2. 教学流浪歌唱词(1)学习流浪歌唱词的基本知识,如节奏、旋律、歌词等。
(2)分析流浪歌唱词的演唱技巧,如咬字、吐字、呼吸等。
(3)讲解流浪歌唱词的音乐表现力,如强弱、快慢、高低等。
3. 演唱练习(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流浪歌唱词进行演唱。
(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演唱,纠正演唱中的错误。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回顾流浪歌唱词的特点和演唱技巧。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流浪歌唱词,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
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1)提问学生上节课所学知识,检查学生对流浪歌唱词的掌握情况。
(2)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2. 深入学习流浪歌唱词(1)学习流浪歌唱词的背景故事,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内涵。
(2)分析流浪歌唱词的歌词,引导学生思考歌词所表达的情感。
3. 演唱比赛(1)组织学生进行流浪歌唱词演唱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评选出优秀选手,给予奖励。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回顾流浪歌唱词的学习过程。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流浪歌唱词,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
三、教学评价1. 学生对流浪歌唱词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演唱比赛中的表现。
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四、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流浪者之歌》教案[样例5]
《流浪者之歌》教案[样例5]第一篇:《流浪者之歌》教案《流浪者之歌》教学目标1、欣赏歌曲,感受歌曲的风格、节奏和所要表达的情感。
2、认识小提琴。
3、了解吉普赛人。
教学重点体会小提琴在演奏乐曲时的旋律性和技巧性。
教学难点用小提琴演奏乐曲。
教学方法欣赏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小提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吉普赛人吗?了解他们吗?生:……师:吉普赛人是一个天生流浪的民族,总是给人一种神秘感。
他们内心有着很强的民族性格,他们拒绝其他文化与变化,保守着内心关于流浪的一些浪漫的向往和天生的特质。
他们用流浪抒写着一代一代的历史,出生时是起点,死亡时是终点。
他们中很多人在唾骂声中生活,过着只有自己民族才能理解的日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吉普赛人的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
三、新课教学1、作者简介。
帕布罗•德•萨拉萨蒂(1844~1908),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
幼年时即学习小提琴,八岁登台演奏。
1856年入巴黎音乐学院深造,毕业后在欧美各地巡回演出并大受欢迎。
其演奏技艺精湛,音色甜美纯净,因而它被后人称为“帕格尼尼再世”。
与他同一时代的著名作曲家如布鲁赫、圣-桑、维尼亚夫斯基、德沃夏克等人都曾创作小提琴作品题献给他。
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小提琴独奏曲和协奏曲,大大丰富了小提琴的表现力。
代表作品为小提琴独奏曲《流浪者之歌》、《卡门主题幻想曲》、《阿拉贡霍塔》等。
2、欣赏乐曲。
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乐曲的风格、节奏和所要表达的情感。
3、分段欣赏。
全曲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中板,C小调,4/4拍子。
由强而有力的管弦乐齐奏作为开始,然后主奏小提琴奏出充满忧伤的旋律。
这一部分很短,只是全曲的引子。
第二部分缓板,由小提琴奏出新的旋律,是一种美丽的忧郁,以变奏和反复做技巧性极强的发展,轻巧的泛音和华丽的左手拨弦显示出这一主题的丰富内涵。
在这部分,管弦乐并不太明显,始终是以小提琴的轻柔旋律为主题。
歌曲《流浪者之歌》-花城粤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编创-鲁教五四学制版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 掌握《安妮的仙境》的曲调和歌词,感受音乐中的情感表达。
1.2 掌握音乐元素中的节奏和旋律。
1.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编配音乐。
2.过程与方法通过歌曲学唱、歌曲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良好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1 学习歌曲的曲调和歌词,掌握音乐元素中的节奏和旋律。
1.2 学习并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编配音乐。
2.教学难点2.1 歌曲的情感表达和表演技巧。
2.2 音乐元素的合理运用和组合。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1.前置知识准备1.1 师生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1.2 练习声乐练习热身。
2.学习教材2.1 听歌学唱,学习《安妮的仙境》的曲调和歌词。
2.2 分析歌曲中的音乐元素,如节奏、旋律等。
2.3 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编配音乐。
3.巩固练习3.1 学生自由编配音乐,展示自己的创意。
3.2 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一首音乐作品,进行展示。
4.课后延伸4.1 学生自己动手在电脑上编写音乐,实现自己的创意。
4.2 常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估4.1 通过随堂测试,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初步评估。
4.2 通过学习作品的创作和展示,对学生的创造才能进行评估。
4.3 通过平时的课外练习,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总体评估。
五、教学反思本次课程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通过多种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创造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但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意创新,开发潜在资源,提升教学效果。
流浪者之歌-人教版九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流浪者之歌-人教版九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民歌《流浪者之歌》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内涵;
2.能够准确地演唱《流浪者之歌》;
3.培养学生的文艺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流浪者之歌》歌曲的结构、旋律和节奏;
2.学习歌曲的发音和技巧,培养良好的唱功。
三、教学难点
1.掌握歌曲中的转调、转调音程等技巧;
2.加强对歌曲的情感表达,创造良好的演唱效果。
四、教学过程
1. 歌曲欣赏
让学生在听《流浪者之歌》时,感受歌曲中流淌的浓郁民俗情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挖掘出歌曲背后的文化造诣,创造出艺术的共鸣。
2. 学习歌曲
1.给学生听整首歌曲,了解歌曲曲调和节奏,把握歌词歌曲的意义;
2.按照歌曲旋律学生可以跟随教师练习口型,注意发音和音准;
3.强化对歌曲的整体形式、曲调等方面的掌握。
3. 歌曲的练习
1.检验学生对歌曲掌握的情况,反复教唱歌曲;
2.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听歌,让他们尽情感受歌曲的声音和情感,提高他们的文艺素养。
4. 创造情境,演唱歌曲
1.将歌曲搭配合适的情境和背景,让学生自由演唱;
2.鼓励学生发挥良好的音乐才能和情感表达。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让学生深入了解到民歌《流浪者之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加强了学生的文艺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同时,本次课程教育了学生与文化内涵之间的联系,增强了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同感和情感认知。
但是,应该注重发挥音乐表现力和歌曲文化内涵的深入解读,以促进学生更加深入的音乐文化理解。
《流浪者之歌》教案
《流浪者之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流浪者之歌》的作者及背景,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
2. 通过分析《流浪者之歌》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人性的认识和理解。
3. 引导学生体验流浪者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力。
4. 通过对小说的阅读与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作者及背景介绍2. 小说情节梳理3. 人物形象分析4. 主题探讨5. 艺术特色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作者及背景、分析人物形象、主题探讨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体验流浪者的心情,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3. 案例分析法:以小说中的具体情节为例,进行分析与讲解。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流浪者之歌》原著及相关的参考资料。
2. 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3. 讨论指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流浪者之歌》的作者及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与讨论:学生阅读原著,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
3.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认识人性的复杂性。
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探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及对人性的探讨。
5. 艺术特色分析:分析《流浪者之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小组讨论评估: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交流与合作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估: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或相关话题的小论文,以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吸收。
七、教学拓展1. 比较阅读:推荐其他有关流浪者主题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探讨不同作者对同一主题的不同处理方式。
2. 影视作品欣赏:推荐与《流浪者之歌》相关的电影或电视剧版本,让学生在课后观看,对比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差异。
八、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评估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的反馈,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花城版音乐 七年级下册 6.1.1流浪者之歌 教案设计
《流浪者之歌》教学设计一、基本说明教学内容:(1)课题名称:《流浪者之歌》(2)教材版本:广东教育出版社、花城出版社(3)授课年级:七年级(4)课时安排:一课时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印度民族乐器及歌舞。
2、能力目标:总结出南亚印度音乐的基本特征。
3、德育目标:通过对他民族的音乐文化的学习及了解,进而激发学生对本民族本土音乐的特爱。
(二)教学重点:感受印度音乐风格(三)教学难点:理解印度古典音乐中的链各个基本要素(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印度宣传片。
1、提问:这是哪个国家的宣传片?2、提问:同学们对印度有哪些了解?3、老师对印度的社会文化作简要介绍。
(二)学唱印度民歌《流浪者之歌》1、初听:思考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2、学唱曲谱3、概括印度音乐的基本特征(1)上波音——装饰音的使用,点缀旋律(2)旋律线曲折迂回、呈下行走向4、演唱歌曲(1)完整演唱歌曲(2)介绍印度古典音乐的两大基本要素(3)组织学生用拉格音阶演唱曲谱(三)印度特色乐器1、西塔尔2、塔布拉3、加入塔布拉特色节拍齐唱全曲(四)印度歌舞1、欣赏传统印度歌舞片段《蒙格尼》2、学习印度舞蹈手势(五)谈收获1、印度音乐两大基本要素——拉格、塔拉2、印度的特色乐器——西塔尔、塔布拉(六)学生展示用塔布拉特色节拍伴奏演唱。
(六)小结,组织下课四、教学反思: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说过:“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窄的经验,只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并对后继教学行为产生影响。
”结合本节课的实践,我深刻地进行了以下反思: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能够做到教学目标清晰、明确,设计合理,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教学理念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学结构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我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唱、跳、弹等各种专业技能合理应用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我紧紧围绕着音乐不断深入展开,积极调动学生所有的感觉器官,学生在听音乐、听歌曲、看视频、打节拍的过程中,不断地感受音乐,完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流浪者之歌表格教案和反思
《流浪者之歌》表格教案和反思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流浪者之歌》,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2.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 学会使用表格整理和总结文学作品的内容。
4.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小说《流浪者之歌》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2. 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 表格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小说《流浪者之歌》的基本情节、主要人物和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表格的制作方法和技巧,以及对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阅读指导:引导学生阅读《流浪者之歌》,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 实践操作:指导学生制作表格,整理和总结文学作品的内容。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流浪者之歌》。
2. 投影仪或白板。
3. 表格模板。
4. 彩色笔。
教案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通过阅读指导法引导学生了解《流浪者之歌》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使用讨论法让学生深入探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在实践操作环节,我提供了表格模板和彩色笔,让学生动手制作表格,整理和总结文学作品的内容。
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小说情节和人物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能够较好地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但在制作表格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对表格的制作方法和技巧掌握得不够熟练,今后需要在实践中加强指导。
总体来说,本次教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学生在阅读、分析和总结方面都有所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流浪者之歌》的作者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指导:引导学生阅读小说,了解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4. 实践操作:指导学生制作表格,整理和总结文学作品的内容。
九年级音乐上册第4单元欣赏《流浪者之歌》教案新人教版同名
九年级音乐上册第4单元欣赏《流浪者之歌》教案新人教版(同名2678) 《流浪者之歌》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流浪者之歌》的音乐风格和背景故事;2. 能够分辨并欣赏《流浪者之歌》中的主旋律和伴奏;3. 能够通过歌曲表达自己的情感;4.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流浪者之歌》的音乐风格和背景故事;2. 能够分辨并欣赏主旋律和伴奏;3. 能够通过歌曲表达情感。
【教学难点】1. 能够分辨并欣赏主旋律和伴奏;2. 能够通过歌曲表达情感。
【教学准备】1. 《流浪者之歌》音乐录音;2. 教学PPT;3. 学生手册。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教师播放《流浪者之歌》的音乐录音,让学生先听一遍。
2. 提问:大家对这首歌有什么感觉?有什么想法?3.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听后感。
Step 2: 了解《流浪者之歌》的音乐风格和背景故事1. 教师介绍《流浪者之歌》的音乐风格和背景故事,可以使用PPT辅助讲解。
2. 学生跟读教师的介绍,理解歌曲的风格和背景。
Step 3: 分辨主旋律和伴奏1. 教师将《流浪者之歌》的音乐录音再次播放,让学生仔细聆听。
2. 教师将主旋律和伴奏分别提取出来,用手拍的方式示范给学生,让学生分辨主旋律和伴奏的不同。
3. 学生跟着教师一起分辨主旋律和伴奏,并进行练习。
Step 4: 欣赏歌曲并表达情感1. 教师再次播放《流浪者之歌》的音乐录音,让学生仔细聆听。
2. 学生用纸笔记录自己在听歌过程中的感受和情感。
3. 学生轮流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可以选择用语言或绘画的方式表达。
Step 5: 总结和拓展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学习了哪些内容。
2. 教师提问:在学习过程中有什么收获?对这首歌有什么新的认识?3.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思考:如果你是一个流浪者,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和情感?你会怎样用音乐表达自己?【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自己选取一首喜欢的歌曲,分辨并欣赏其中的主旋律和伴奏,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歌曲的情感。
流浪者之歌教案
流浪者之歌教案《流浪者之歌》教案教材概述:《流浪者之歌》是一本经典的文学作品,由美国作家约翰·史坦贝克创作。
小说讲述了在大萧条时期,一对青年旅行者乔治和兰尼在美国农场流浪的故事,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封建制度的束缚。
该作品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和真实的社会描写而受到广泛的赞誉。
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社会背景和主题,探讨作者想要传达的意义。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写作和表演等形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见解。
教学内容与方法:1. 人物形象分析:介绍小说的主要人物,包括乔治、兰尼、卡尔森等,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
2. 社会背景分析:介绍大萧条时期的美国社会背景,让学生通过阅读文中描写的情节,了解当时人们生活的困境和苦难。
3. 主题探究:让学生通过阅读文中的描写和对话,分析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如友谊、梦想和人的尊严等。
4. 创意写作:鼓励学生根据小说的情节和主题,进行创作。
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的梦想和追求的过程。
5. 表演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说的情节表演,让学生扮演乔治、兰尼等角色,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示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步骤:第一课:人物形象分析1. 导入:通过投影片展示小说封面和作者的照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预测乔治和兰尼的性格特点。
3. 阅读小说中乔治和兰尼的描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
4. 学生个别写一篇作文,描述自己对乔治和兰尼的印象和理解。
第二课:社会背景分析1. 回顾上节课学生的讨论结果,引入大萧条时期的美国社会背景。
2. 通过听读文中描写的情节,让学生了解当时人们生活的困境和苦难。
3. 学生个别写一篇作文,描述自己对当时社会背景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课:主题探究1. 学生阅读文中的描写和对话,分析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
流浪者之歌 音乐鉴赏教案
《流浪者之歌》音乐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流浪者之歌》这首音乐作品的背景和特点。
分析和描述《流浪者之歌》中的旋律、节奏、和声、动态和音色等要素。
培养学生欣赏和评价音乐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讲义或课件,介绍《流浪者之歌》的背景和分析要点。
音乐播放设备,播放《流浪者之歌》的录音。
笔和纸,供学生做听后感和分析记录。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对音乐鉴赏的经验和方法,提问如"你们曾经听过或参与过音乐鉴赏的活动吗?"引入今天的主题,《流浪者之歌》音乐鉴赏,解释它在音乐作品中的意义和价值。
二、介绍《流浪者之歌》(10分钟)介绍《流浪者之歌》这首音乐作品的背景和创作者,如作曲家、作词家等。
解释《流浪者之歌》的主题和意义,以及其在文化和艺术领域的重要性。
三、分析音乐要素(15分钟)播放《流浪者之歌》的录音,让学生仔细聆听。
引导学生分析和描述《流浪者之歌》中的音乐要素,如旋律的特点、节奏的感觉、和声的运用、动态的变化和音色的选择。
鼓励学生用他们的感受和表达来描述和分析音乐要素。
四、欣赏与讨论(15分钟)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流浪者之歌》的听后感和分析结果。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讨《流浪者之歌》在音乐表达和情感传递方面的效果。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培养他们评价音乐作品的能力。
五、总结与展示(10分钟)总结《流浪者之歌》音乐鉴赏的要点和收获。
邀请学生展示他们的分析和评价,可以是口头演讲、书面报告或小组展示等形式。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用他们学到的鉴赏方法分析和评价该作品。
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准备下节课的分享。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音乐会或演出,让他们亲身参与和体验音乐的演奏和鉴赏。
引导学生了解其他类似主题或风格的音乐作品,比较它们的异同,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备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用相关音乐理论知识,让学生对《流浪者之歌》的音乐要素有更深入的理解。
歌曲《流浪者之歌》-花城粤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歌曲《流浪者之歌》-花城粤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1. 歌曲介绍《流浪者之歌》是粤教版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中的一首歌曲,曲目由谷村新司作词作曲,林子祥演唱,歌曲讲述了一个年轻流浪者的人生经历。
整首歌曲节奏轻快,旋律优美动听,歌词深刻感人,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流浪者的生活,体味流浪者内心的苦涩和坚韧,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珍惜生活。
2. 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了解《流浪者之歌》的历史背景和歌曲创作背景;•学会欣赏《流浪者之歌》的旋律和歌词;•了解流浪者的生活,感受流浪者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
2.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价值观。
2.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珍惜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同情心和爱心,关注弱势群体;•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歌曲的欣赏和理解;•流浪者的人生经历和内心感受。
3.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歌曲的内涵和情感;•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流浪者的人生经验。
4. 教学过程4.1 创设情境在开始教学之前,老师可以先放一段短片或图片,让学生了解流浪者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现状,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共鸣。
4.2 欣赏和分析歌曲(1)让学生先听一遍歌曲,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情感;(2)再听一遍歌曲,让学生利用手中的乐谱跟谱,跟着歌曲的节奏和旋律演唱;(3)分组讨论,学生就下列问题展开讨论:- 歌曲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 歌曲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和价值观? - 歌曲中出现的“风雨中”的意象代表了什么?4.3 美术创作让学生利用画纸和彩笔,自由发挥,画出自己心目中的流浪者形象,或用图片和文字,描述流浪者的内心感受。
4.4 组织课堂展示老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音乐会演出,展示自己的成果,或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进行集体展示,共同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
人教版九年级音乐上册(简谱)第4单元《流浪者之歌》教学设计教案1000字
- 音乐表演技巧:提供音乐表演的相关技巧,如如何正确发音、如何掌握音准和节奏等,帮助学生提高音乐表现力。
- 音乐创作技巧:提供音乐创作的相关技巧,如如何构思旋律、如何编写和声等,帮助学生提高音乐创造力。
四、教学资源
1. 软硬件资源:钢琴、音响设备、多媒体投影仪、白板等。
2. 课程平台:音乐教学软件、在线音乐课程资源等。
3. 信息化资源:网络音乐资源、音乐教学视频、音乐理论书籍等。
4. 教学手段:示范教学、小组合作、音乐游戏、音乐表演等。
五、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流浪者之歌》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流浪者之歌》的音乐特点和情感表达。
-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首歌曲,了解匈牙利民间音乐的特点,感受流浪者之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歌曲的旋律、节奏、和声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了解到匈牙利民间音乐的旋律特点,如旋律线条的起伏和节奏的变化。同时,歌曲的和声处理也很有特色,通过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和声感知能力。
3. 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流浪者之歌赏析课教案
流浪者之歌赏析课教案《流浪者之歌》赏析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了解《流浪者之歌》的作者、背景和主题;(2)理解诗歌的结构和意义;(3)掌握诗歌的朗诵技巧。
2.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朗诵技巧;(3)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3.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关注人生、情感和社会问题;(3)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1)讲解《流浪者之歌》的背景和主题;(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义;(3)指导学生进行朗诵和表达。
2.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2)指导学生运用朗诵技巧表达诗歌情感。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引入《流浪者之歌》的课题,简要介绍诗歌的作者、背景和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习诗歌(15分钟)。
学生阅读《流浪者之歌》,了解诗歌的结构和意义,分析诗歌的语言、形式和情感表达。
3. 诗歌赏析(20分钟)。
教师讲解《流浪者之歌》的内涵和意义,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赏析和讨论。
4. 朗诵训练(20分钟)。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流浪者之歌》的朗诵训练,教授朗诵技巧和表达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和表达能力。
5. 情感体验(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让学生通过诗歌感受人生、情感和社会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6. 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激励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追求。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流浪者之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和朗诵技巧,激发了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学生也通过诗歌感受到人生、情感和社会问题,培养了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了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朗诵技巧。
流浪者之歌表格教案和反思
流浪者之歌表格教案和反思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了解《流浪者之歌》的背景和作者理解并分析《流浪者之歌》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掌握并运用表格技巧,整理和呈现文本信息1.2 教学内容《流浪者之歌》简介文本分析和解读表格设计和使用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流浪者之歌》的背景和作者,讲解文本分析和解读的方法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实践法:指导学生设计和运用表格,整理和呈现文本信息二、教学步骤2.1 导入播放《流浪者之歌》的片段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2.2 文本介绍简述《流浪者之歌》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2.3 文本分析和解读分段落阅读和分析《流浪者之歌》,引导学生关注主题和情感变化2.4 表格设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和使用表格,整理和呈现文本信息三、小组讨论和分享3.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段落进行讨论,分析文本内容和主题3.2 分享和展示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展示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四、表格制作和展示4.1 表格设计学生根据讨论结果,设计和制作表格,整理和呈现文本信息4.2 表格展示每组派代表展示制作的表格,解释表格内容和设计思路五、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反思学生对《流浪者之歌》的理解和感受,评估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5.2 教学改进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步骤,提高学生的参与和理解能力5.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的反馈和建议,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六、表格技能工作坊6.1 表格类型介绍介绍不同类型的表格,如列表、对照表、流程图等,以及它们在文本分析中的应用。
6.2 表格设计练习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表格,用以整理《流浪者之歌》中的关键信息或角色特点。
6.3 表格评估学生互相评估彼此的表格设计,讨论其有效性并进行改进。
七、创意表达与表格7.1 创意表达的重要性讨论创意表达在理解和传达文本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表格来激发创意。
7.2 创意表格设计学生尝试设计具有创意的表格,如将文本内容以故事地图的形式展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浪者之歌》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流浪者之歌》;使学生了解印度的特色乐器及其音色特点;学习印度舞蹈
2、通过影视片段欣赏、印度歌曲学唱、印度舞蹈学习等活动,体验、感受、探究印度地区音乐作品鲜明的民族风格及相关文化
3、体会印度地区的音乐魅力,提高学生对印度音乐的欣赏水平
教学重、难点:
感受印度音乐特点,将舞蹈和歌曲相结合进行表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学生比较熟悉的歌曲《天竺少女》导入,引导学生对印度音乐的兴趣,通过交流对印度有初步的认识。
二、学习歌曲
1、播放《流浪者之歌》,初步感受音乐形象。
2、介绍《流浪者之歌》的背景。
3、学唱歌曲《流浪者之歌》,在歌唱、节奏练习、视唱旋律中初步体验印度音乐的特点。
4、通过欣赏讨论,探索印度音乐中拉格与塔拉的特点,听辨印度典型乐器西塔尔和塔布拉的音色特点,进一步走进印度音乐。
三、小结
理解印度音乐的独特风格,明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含义,引发对本民族音乐的思考。
总之,这节课努力在让学生了解印度音乐的独特魅力之后,了解南亚音乐的风格特点,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