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上册五单元二次备课1
苏教版小学科学 四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表格式备课
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 课时总第(1)课时课题1、排序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声音在坚硬的物质中传播速度较快;●了解生活中常见塑料薄膜的基本性质。
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比较问题研究的可行性,找出问题的核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排序在科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重点知道什么是排序。
教学难点难点是能够用不同的方法对物体进行多方面的研究。
课前准备主要是要事先准备好一些记录表,三位奥运冠军的图片,还有三种不同的塑料薄膜,即保鲜膜、食品塑料袋和衣物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个性化备课一、理解“什么是排序”1 .出示三位奥运冠军的图片:你们认识照片中的这些运动员吗?2 .谈话:在奥运比赛中,有很多名运动员同时参加某一个项目的比赛,有时要经过多轮的角逐才能确定谁是最后的冠军。
介绍某一位奥运冠军夺冠的比赛过程资料。
3 .讲解:裁判员就是根据这些比赛成绩的高低来对运动员名次进行排序的。
谁的成绩最好,那他就是最后的冠军。
刘翔1、课前搜集1-3名运动员的图片2、学生交流。
跑得最快,他就是110 米栏的奥运冠军。
陈艳青举起的杠铃最重,他就是举重冠军,杜丽射得最准,她就是射击冠军。
4 .提问:假如让这三位奥运冠军同时参加某项比赛,你觉得谁能获得第一名呢?二、体会排序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1 .谈话:在你的生活或者学习当中,哪些地方曾经用到过排序?2 .交流:你觉得通过这样的排序之后有什么好处?3 .教师小结:排序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
4 .出示声音传播速度的数据,提问:从这些数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5 .讲述:请你将这些数据用排序的方法进行整理,将排序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学生排序、填写)6 .提问:现在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7 .讲解:排序对于科学学习来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我们要学会这个本领。
三、了解比较复杂的排序1、学生思考后回答。
2、共同交流,谈谈自己的见解。
3、自己设计一组排序。
板书设计 1. 认识什么叫排序? 2.排序的作用和意义?教学反思1 .谈话:塑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
部编版四上科学第五单元科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学历案)
部编版四上科学第五单元科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学历案)概述本文档旨在为部编版四上科学第五单元的整体教学设计提供指导。
该教学设计旨在以简单策略为主,避免复杂的法律问题,确保独立作出决策,不需寻求用户帮助。
请注意,不要引用无法确认真实性的内容。
教学目标- 理解科学第五单元的核心概念和知识点。
- 能够应用科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植物的生长与变化1. 研究目标: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变化。
2. 教学步骤:- 引入课程主题,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
- 研究植物的生长过程和需求。
- 进行实验,观察植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 总结实验结果,讨论植物的变化原因。
第二课:动物的生长与变化1. 研究目标:了解动物的生长过程和变化。
2. 教学步骤:- 复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 研究动物的生长过程和需求。
- 进行实验,观察动物的生长情况。
- 总结实验结果,讨论动物的变化原因。
第三课:力与机械1. 研究目标:理解力和机械运动的基本原理。
2. 教学步骤:- 引入力和机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 研究不同类型的力和力的效果。
- 进行力的实验,观察力对物体的影响。
- 探究简单机械的原理和使用。
- 总结实验结果,讨论力和机械的应用。
第四课:水与空气1. 研究目标:认识水和空气的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步骤:- 复水和空气的基本特征。
- 研究水的循环和地球上的水资源。
- 进行实验,观察水和空气在不同条件下的特性。
- 探究水和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 总结实验结果,讨论水和空气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以小组形式进行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定期进行课堂测验,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估,评价其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
结束语本文档提供了部编版四上科学第五单元的整体教学设计,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概述了教学目标、内容和步骤,以及教学评价方案。
小学科学第四年级第五章教学方案
小学科学第四年级第五章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物体的测量方法,了解并能够使用计量器具进行测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提高学生对科学实验的积极参与度。
二、教学内容第五章物体的测量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使用尺子、量杯等计量工具进行测量。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能够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尺子、量杯、钟表等。
2. 实验材料:不同大小的物体、水等。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玩测量游戏1.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并复习上一章所学的知识,包括长度、重量和时间的等概念;2. 教师出示不同长度的线段,要求学生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并用尺子进行测量;3. 学生分组进行竞赛,通过测量比较找出最长和最短的线段;4.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使用尺子测量长度的方法。
第二课时比一比1. 教师出示多个水杯,并向学生介绍量杯的用途;2. 学生分组进行比较尝试,用尺子测量并比较不同水杯中的液体高度;3. 学生记录并比较测量结果,找出液体最多和最少的水杯。
第三课时水果秤重1.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制作简易天平,将两个小框架用细绳连接起来;2. 学生将不同重量的水果放入小框架中,并通过观察天平的倾斜情况来判断水果的重量;3. 学生记录测量结果,并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析。
第四课时时间相对运动1. 教师告诉学生,我们身边的物体其实都在不断运动;2. 学生以两人同时从同一起点出发,进行不同速度行走的比较实验;3. 学生记录并总结实验结果,讨论不同速度行走的时间长短。
六、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在家庭环境中运用所学知识,用尺子测量家具的长度、用量杯测量水的容量等;2. 学生可以与家人朋友一起进行更多的测量实验,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七、教学反思本章教学利用了多种实验和观察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究的方法来理解物体的测量。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学习教案
1.排序【教学目标】1.能独立根据物体的同一特征和不同特征进行简单排序。
2.能辨别物体排序所依据的特征,深化“排序”概念。
3.了解排序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培养学生重视对科学证据的整理和思考的习惯,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利用物体的某一特征或多种特征进行排序。
【教学难点】找到物体所共有的特征进行排序。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PPT。
学生材料:排序材料、各种塑料袋。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初步感知,引出“排序”1.师:同学们,一个假期不见,老师发现不少同学都长高了,我统计了部分四年级男生的身高,请同学们认真观察5秒钟,回答我的问题。
(出示一组学生的身高数据)观察后提问:谁能说说这组数据中最高的同学是多高?最矮的是多高?2.点拨:(再次出示数据)为什么我们不能记住哪个最高哪个最矮?(数据没有规律)你觉得怎样做才能快速地找出我们需要的数据?(排好顺序)你打算按照什么来排?我们选择一种方法:按从矮到高排。
学生说出排序的结果。
3.导入:像这样按高矮的特征从矮到高或从高到矮排列起来,在科学上称为排序。
(板书:排序)二、明确重点1.强调:要给物体排序必须先确定物体的一种特征。
除了高矮外,你还知道物体有哪些特征?(大小、长短、厚薄、软硬、快慢等)三、开展活动,理解“排序活动一:小试牛刀,初尝“排序”1.师:同学们说的很好,那你们想不想尝试排序活动呢?2.师: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人们之所以可以听到声音是因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作用,其实,声音可以在很多物质中传播,出示课件,下面就请同学们完成这个排序活动生:小组活动3.师:你们太棒了,那老师还有一个小问题,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排序结果,你们有什么发现吗?生: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固体最快,其次是液体,最后是气体。
4.师:你们总结的太棒啦!鼓励自己一下四、开展活动,理解“排序”活动二:自主探究,再品“排序”。
1.师:刚才我们只是小小展示了一下自己的身手,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丰富的排序大餐,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排序活动,你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两种或更多的来完成,注意一定要合作讨论出你们是按照什么特征来排序的。
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电池的作用和分类。
2. 掌握电池的正确使用方法。
3. 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和合作研究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
2. 测验材料:电池样本、灯泡、电线等。
3. 实验器材:小灯泡、电池、电线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电池的作用和分类导入1.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物品需要用到电池?2. 与学生一起探讨电池的作用和分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研究1.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五单元的相关内容。
2. 分组讨论:让学生合作研究,回答教材中的问题,并记录下自己的观点和答案。
3. 小组交流:让每个小组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
实验1. 展示实验器材:电池、电线、小灯泡等。
2. 分小组进行实验:给每个小组提供实验器材,让他们亲自操作。
3. 实验记录:要求学生记录实验步骤和观察结果,并在实验结束后进行讨论。
第二课时:电池的正确使用方法导入1. 学生回顾第一课时的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的观察和发现。
2.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使用电池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事项?研究1.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五单元的相关内容。
2. 分组讨论:让学生合作研究,回答教材中的问题,并记录下自己的观点和答案。
3. 小组交流:让每个小组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
活动1. 角色扮演:准备一些场景,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示正确使用电池的方法。
2. 情景讨论:在角色扮演结束后,让学生自由讨论所演示的情景中是否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课堂总结和作业布置1. 整理学生的实验记录和讨论结果,进行课堂总结,强调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小作文,总结本单元的研究收获和体会,并将实验记录整理为实验报告。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深入了解了电池的作用和分类,以及正确使用电池的方法。
科学四年级第五章教学方案细致解析
科学四年级第五章教学方案细致解析第一节:引言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的重要途径。
在四年级的教学中,第五章是一个关键的阶段,它涵盖了多个重要的主题,包括植物、动物、天气等。
本教学方案将为教师提供详细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建议,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科学知识。
第二节:教学目标1. 理解植物的不同部分及其功能。
2. 认识和描述不同类型的动物及其特点。
3. 掌握天气和季节的基本知识,并理解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4. 发展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培养科学思维。
第三节: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a. 准备教学所需的课件和多媒体资源。
b. 查阅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准备教学素材和活动。
c. 准备实验器材和材料,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第四节:教学内容和方法1. 植物:a. 介绍植物的不同部分(根、茎、叶、花、果实)及其功能。
利用图片和示例来说明每个部分的作用。
b. 进行植物的观察实验,让学生近距离观察不同植物的外观和部分特征,通过观察记录来发现规律。
2. 动物:a. 引入不同类型的动物,如哺乳动物、爬行动物、鸟类等,让学生通过图片和简单的描述来认识它们,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b. 进行动物观察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动物的行为和外貌特征,通过观察记录和比较来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3. 天气和季节:a. 介绍四季的概念和季节变化的特点,通过图片和实际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
b. 进行天气观察和记录活动,让学生每天观察并记录当天的天气情况,通过积累数据来分析季节变化和天气现象的关系。
第五节:教学策略1. 启发性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自主探索科学知识。
2. 合作学习:组织小组活动和合作实验,让学生相互合作、交流和分享,培养团队精神。
3. 实践探究:鼓励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和实验,培养观察力和探究能力。
第六节:评估方案1. 课堂表现:a.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程度和发言质量。
b. 分析学生的观察记录和实验报告,评估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年级科学上册五单元二次备课1
沂南集体网络备课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时间2014年8月6日单位双语学校主备人徐艳课题杯子变热了课型实验课参与备课人员学情分析热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如在厨房中:做饭时,锅身、锅把会变热,炒菜时铲子会变热,盛饭时勺子、碗、盘子会变热。
因此,学生们对这些现象司空见惯,不用刻意的观察,就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这是学生探究热传递现象的重要基础。
但是,由于受知识、能力和习惯的局限,真正有目的、有计划地去观察这些现象,并进行深入探究的学生却很少。
所以学生的这些经验基本上还是浅层次的、杂乱无章的。
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来探究热传导现象,并用规范、科学的语言把获得的认识上升为科学概念表达出来,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我们对学习方法和过程进行精心设计和指导。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固体热传导的特点;热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
2、了解不同的物体热传导的能力不同,学会区分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
3、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固体热传导的特点教学难点能提出探究热传导现象的大致思路并实施探究试验课前准玻璃杯、不锈钢杯、塑料杯、瓷杯各一个;两只装满开水的暖壶;不锈钢棒、玻璃棒、细木棒、塑料棒各6根;酒精灯、细长铁丝、铝片、火柴、试管夹、凡士林、蜡等备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二次备课一创设情境感知问题1、老师准备了四个杯子,它们的.............材料不同,谁能准确的说出这四个...............杯子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2.、如果老师将热水倒入这四个杯..............子,同学们用自己的经验猜猜会有...............什么现象。
.....3、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来试试好不好?谁勇敢地上来摸一摸?给大家说说怎么样?4、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杯子变热的秘密。
(板书课题:杯子变热了)再找个同学上来试试,除了四个杯子都变热了,你还有没有其他发现。
小学四年级科学第五单元教案(湘科版)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物质的变化过程可以分成哪两种?
意图:根据实验初步发现变化特点,然后列举类似的变化过程,归纳建立概念,然后以此分类标准去检验其他的变化过程,发现某些变化过程被排除在这一系统标准的外面,在比较之中发现矛盾,完善概念体系,这也是一种科学的认识方法。
二、演绎应用
1、判断下列变化过程是否可逆
师(对全班同学):我的那个才切开还没吃呢,你们大家说说,它从一个变成两半,还能再变回来吗?
(估计学生会有争议,认为可以变回来的同学可能说出“胶水粘接”、“串起来”等方法,教师可让学生讨论,最后用“盐溶解后还能再变回原来的盐”的示意图检验“苹果切开后能否变回原来那个没有缝隙的苹果”,由此得出结论:这是一个不可逆的变化过程。)
(2)实验方法交流
师:现在,所有的盐都已经变“没了”,只看见盐水了(板书:盐—
—盐水)。说说,你们是用的什么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板书:加水溶解)请问,这盐是真的没了吗?
二、提取食盐
1、提出问题并设计实验
师:我们用加水溶解的方法将盐全给变“没了”,请问,这些盐还能再“变”回来吗?如果能,又有哪些方法?
3、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初步意识到物质的变化有利也有弊。
4、了解海水晒盐的有关知识,根据变化后是否能够逆变回来,知道可将物质的变化过程分成可逆和不可逆两种。
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将盐“变”来“变”去并由此引申,建立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
难 点
判、海水晒盐等有关资料(课件或图片)
6、学生提取食盐
教师巡视,发现有操作不当的及时指出来;对于完成任务较快的小组,鼓励他们想法子证明析出的白色粉末就是先前溶解的食盐。
7、填完变化过程示意图并确认食盐变回来了
师:现在所有的盐又都变回来了,是吗?(板书:——)再说说,刚才是用的什么方法呀?(板书:将水蒸发)
小学科学第四年级第五单元教学方案
小学科学第四年级第五单元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1. 理解动力机械的概念,能够列举常见的动力机械;2. 掌握浮力的概念,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和浮力与物体密度之间的关系;3. 理解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能够举例说明声音的传播媒介。
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本单元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动力机械、浮力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每个部分的学时分配如下:1. 动力机械(2学时)2. 浮力(2学时)3.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3学时)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动力机械的概念和常见的动力机械;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和浮力与物体密度之间的关系;理解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教学难点:理解声音的传播媒介-空气的概念;理解浮力与物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示范法:通过具体实物或实验演示来说明动力机械的工作原理和浮力的产生;2. 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现象,自主发现浮力与物体密度之间的关系;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不同的观点和理解。
五、教学准备1. 教学实物和模型:如滑轮组、电动风扇等,用于示范动力机械的运作原理;2. 实验器材和材料:如小石块、测量容器等,用于进行浮力实验;3.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音的传播原理的动画或视频。
六、教学过程1. 动力机械(2学时)a. 导入:通过观察电动风扇的工作,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动力机械。
b. 示范实验:利用滑轮组的实物,展示滑轮组的工作原理。
解释滑轮组如何将手动力放大。
c. 拓展探究: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其他常见的动力机械,并让他们动手体验这些动力机械的工作原理。
2. 浮力(2学时)a. 导入:通过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物体能够浮在水面上。
b.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浮力实验。
让学生用测量容器装满水,然后逐个放入物体进行观察和记录。
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密度与浮力的关系。
c. 深入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归纳浮力与物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2016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湘教版
2016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湘教版2016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湘教版第单元水的变化1.不翼而飞的水—烧开水【十三周二】科学研究1.会做水沸腾的实验。
2.通过观察测量记录获取沸腾实验中的信息,经过整理、分析解决问题。
科学知识1.认识沸腾现象。
2.知道水的沸点及沸腾时水会迅速变成水蒸汽。
情感态度价值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使学生意识到通过多次实验才能做出实验的结论。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发现水沸腾时的主要变化。
教学难点:观察记录,整理、分析实验中获得的信息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酒精灯、火柴、铁架台、试管、水、档记条、记录表、一次性纸杯。
一.导入我们天天喝开水,烧开水在家熟悉吗?请大家回想一下在烧开水的过程中水有哪些变化?指名让学生回答。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可是只有这样一些变化吗?在烧开水的过程中不会发生什么变化,水开时会产生什么现象?今天老师为各组准备了一些材料,我们也烧一次开水,好不好?(板书:烧开水)二.活动烧开水1.定性观察。
(1)明确实验目的(2)认识实验装置(3)动手前的提示:1、静静观察记录变化。
2、注意安全(4)学生实验()根据记录汇报2.定量观察(1)提出问题:水沸腾后温度是多少?温度会继续升高吗?水会少吗?(2)设计实验方案(3)交待实验目的:观察水沸腾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沸腾时的度数,水有没有变化,注意安全。
(4)学生实验()停止实验:水少了吗?少了的水哪儿去了?是不是真的不翼而飞了呢?三.分析析整理:1.教给学生分析方法2.学生讨论,交流3.总结:今天,我们烧了两次开水,知道水加热会变成水蒸汽,同时,我们也认识了沸腾这一现象,知道水沸腾后尽管再加热,温度也不会上升。
四.拓展:回家用纸杯烧开水教学反思:通过观察测量记录获取沸腾实验中的信息,经过整理、分析解决问题。
第二时不翼而飞的水【十四周一】科学探究能设计简单实验研究水的蒸发,能进行因果关系的判断得到通风、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的结论。
科学四年级第五章教学方案全面解析
科学四年级第五章教学方案全面解析科学是孩子们在学校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培养了学生们的观察、实验、分析和推理等综合能力。
作为一名科学老师,我们需要为学生们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案,以确保他们能够全面理解和掌握第五章的知识。
本文将全面解析科学四年级第五章的教学方案。
I. 教学目标本章主要教授天气现象和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描述不同的天气现象,如晴天、雨天、多云和阴天等;2. 认识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如地球自转和公转等;3. 理解季节变化的原因和特点。
II. 教学准备在进行教学前,我们需要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 图片、图表和实物,以展示不同的天气现象和地球运动;2. 地球仪和简易模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3. 多媒体设备,以播放相关视频和动画。
III. 教学过程本章的教学将分为以下几个环节进行:1. 热身活动通过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热身活动,如观察天气情况、听取学生对于天气现象的描述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引入新知通过展示图片、图表和实物等教具,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的天气现象,并与他们的日常经验进行联系,使他们能够准确地描述不同的天气状况。
3. 探究活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运动的知识,我们可以组织一些探究活动,比如使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或者利用简易模型进行辅助教学。
4. 知识巩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设置一些小组活动或个人练习,以确保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例如,设计一份选择题或填空题来检查学生对于天气现象和地球运动的理解。
5. 拓展应用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我们可以设置一些拓展应用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或者利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进一步探究有关天气和地球运动现象的规律和原因。
IV. 教学评估为了确保学生对于本章内容的掌握程度,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形式的评估:1. 日常观察: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对于问题的回答、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等,来评估他们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科学四年级第五章教学方案探究
科学四年级第五章教学方案探究一、引言科学课程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认知能力和好奇心高涨的阶段。
本文将探讨四年级科学第五章的教学方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和生长变化。
2. 探究和描述生物的需氧和需光特征。
3. 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种子的发芽过程。
4. 分辨和比较不同动物的外部特征。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幻灯片、图片、实验器材等。
2. 教学环境:宽敞明亮的教室,便于实验和展示。
3. 教学方法:情境体验法、实验探究法和讨论交流法。
四、教学内容1. 第一课:动物的生命周期a. 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引导学生探究动物从出生到死亡的变化过程。
b. 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选择一种动物,描述它的生命周期并做出展示。
c.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动物生命周期的意义,以及某些动物进化到现在的原因。
2. 第二课:生物的需氧和需光特征a. 通过观察和实验,引导学生发现生物的需氧和需光特征。
b. 进行实验活动,让学生观察不同植物在光照和氧气供应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并记录观察结果。
c.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需氧和需光特征对生物生长的重要性。
3. 第三课:种子的发芽过程a. 通过实验展示种子的发芽过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b. 进行观察和记录实验,让学生观察种子在适宜条件下的发芽情况,并绘制发芽过程图。
c. 学生对比种子在不同环境下的发芽情况,并进行讨论,总结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
4. 第四课:动物的外部特征a. 通过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辨认不同动物的外部特征。
b. 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选择一种动物,收集、整理该动物的外部特征,并进行展示。
c. 学生分享展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动物的外部特征,并讨论它们与生物环境的关系。
五、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1. 观察学生的表现,包括对课堂展示和实验的参与度。
小学科学四年级第五章教学方案
小学科学四年级第五章教学方案科目:科学年级:四年级章节:第五章引言:科学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帮助学生们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现象。
本教学方案旨在帮助四年级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第五章内容,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一、教学目标1. 理解第五章的核心概念和知识点。
2. 能够向他人解释科学现象,并且用简单的实验验证学到的理论。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五章:生物多样性与分类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趣味的小视频或图片来激发学生们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思考。
2. 理论讲解讲解生物多样性与分类的核心概念,并通过生动的故事和例子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
3. 讨论与互动组织学生们进行互动讨论,激发他们提问和思考的能力。
老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如:为什么要将生物进行分类?有哪些不同的分类方法?等等。
4. 实验环节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们亲自动手进行观察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例如,可以让学生们观察不同种类的昆虫,并记录它们的特点和分类信息。
5. 深化学习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生物图片或视频来加深学生们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
可以引导学生们研究并展示一种生物的特点和分类方法。
6. 总结与复习帮助学生们总结本章的核心知识点,并进行互动问答以复习所学内容。
四、教学评估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包括观察到的现象、实验步骤和结论。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归纳本章的核心概念。
五、课堂延伸鼓励学生们在课后进行更多的科学探究活动,例如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探索不同动物的适应环境等。
六、教学资源1.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视频和展示图片。
2. 实验器材:根据实验设计的要求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
七、教学反思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同时,鼓励教师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了解学生在课后的学习情况。
自然科学四年级第五章教学方案
自然科学四年级第五章教学方案一、教学目的本教学方案旨在帮助四年级学生掌握自然科学第五章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理解。
具体教学目标如下:1. 了解物体的颜色可以通过光的反射实现,并能就此发表自己的观点;2. 理解燃烧是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结果,并能阐述燃烧的过程;3. 了解酸、碱的概念和性质,并能通过实验判断一种物质是否为酸、碱;4. 掌握使用酸碱试纸测试物质酸碱性的方法;5. 能够就安全用电的措施进行讨论,并能正确使用电源插座和电器。
二、教学内容本章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光的反射和吸收1.1. 了解物体的颜色是通过光的反射实现的,探讨光的反射和物体颜色之间的关系;1.2. 分析为什么黑色的物体会吸收光,并观察黑色、白色、红色等物体的反射特点。
2. 物质的燃烧2.1. 介绍燃烧的定义及燃烧常见现象;2.2. 理解燃烧是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结果;2.3. 学习如何正确使用火柴,安全鉴别物体燃烧和未燃烧的状态。
3. 酸、碱及其性质3.1. 介绍酸碱的定义和常见性质;3.2. 分辨物质是否为酸、碱的方法;3.3. 进行简单的酸碱实验,观察物质的表现和变化。
4. 安全用电4.1. 分析电的使用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4.2. 探究安全用电的必要措施;4.3. 学会正确使用电源插座和电器,防止电触电事故。
三、教学重点本章的教学重点主要放在以下几个方面:1. 让学生理解物体的颜色是通过光的反射实现的;2. 帮助学生明白燃烧是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结果;3.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酸碱试纸测试物质酸碱性;4. 培养学生安全用电的意识,提醒他们正确使用电器。
四、教学方法在本章的教学中,我们将采取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实验、讨论等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1. 讲授法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向学生介绍光的反射和吸收、物质的燃烧、酸、碱及其性质、安全用电的相关知识。
2020新人教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5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2020新人教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5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第五第五单元教学方案单元教学方案一.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四年级上学期的第四个单元,这个单元浩及课程标地嫁表面有由各种水体组成的水圈”的中年级学习目标,同时,在完成课程标准学习内容“2.1水在自然状态下有三种存在状态”中年级学习目标的基础上,与第三单元共同完成课程标准学习内容“6.3.2加热或冷却时物体的体积会发生变化加热和冷却也可以改变某些物质的状态”中年级的学习目标,可见,本单元是一个高度综合.认知难度较大的单元。
二.单元教学目标二.单元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1.知道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情况。
2.知道地球陆地的表面有河流.副泊等水体类型。
3.知道水在加热或冷却时发生的状态变化,如水结冰冰融化.水蒸发和水鼎气凝结。
4.知道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或降低到0时,水会沸腾或结冰5.知道冰.水.水燕气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种物质。
6.知道冰.水.水蓝气在形状和体积等方面的区别,知道水结冰时体积会膨属7.知道国际上常用摄氏度作为温度的标准单位,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二)科学探究1.能从对水的分布.水的结冰与水的沸腾现象的观察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对关于水的分布.水的结冰和水的沸腾等探究。
提出假设,并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3.能在探究过程中,搜集证据,观察并描述地球上水的分市以及水沸腾过程中的现象.条件等。
4.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描述地球上水的分布水的结冰与沸腾的现象等,并能整理.陈述证据与结果。
5.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校.推理与概括等方法,得出地球上的水是如何分布的,以及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或沸脾等实验结论,(三)科学态度1.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研究地球上水的分布.水的结冰与水的速腾等现余感兴趣。
2.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思路.多样的方法完成探究活动,体会创新的乐趣。
3.能以事实为依据,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调整自己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变热了【教案设计】张萍【单位】临沂第二实验小学教学目标:1.会做热对流的实验;能用图形表示自己的研究结果。
2.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通过合作与交流能更好地完成认知;能利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
3.知道热在液体和气体中都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了解热对流的应用。
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酒精灯、三脚架的使用。
案例背景分析:《水变热了》是青岛版五四制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热与我们的生活》中的第二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由于水和空气都是能流动的物体,进一步推想出热在气体中的传递方式,最后是让学生了解热对流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课教科书包括三个板块: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拓展活动。
其中,活动准备提示了课堂探究所必备的典型的实验材料:木屑、卫生香等,此部分属于学生课前探究性准备材料的过程。
拓展活动是让我们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怎样让稀饭热得更快?怎样让炉火更旺?此部分属于课下对活动过程的延续。
本课探究活动共分两个部分,一是探究液体中发生的对流现象,二是探究气体中发生的对流现象。
同时,教材中还呈现了“木屑在水中运动的路线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研究画出木屑在水中运动的路线图。
在研究本课的过程中,我对教材稍做了一些改动。
将教材的导课游戏“开水养鱼”调整到了水对流的知识应用上,在研究水的对流实验中,又增加了纸屑、粉笔末,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知认识水的对流。
本课教科书在编写中体现了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并通过卡通人物的表情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显性呈现在教科书当中,使本课显得探究韵味丰足而又不失活泼、有趣、和谐,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过程描述:一、导入,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瓶水,最明显的不同是什么?(颜色不同)是的,一瓶加了红墨水,一瓶加了蓝墨水。
如果老师将这两个瓶口相对,猜猜看,会发生怎样的现象?生猜测可能发生的现象。
到底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呢?想不想看看?师演示(为了防止水流出,用塑料板把瓶口盖住)生观察现象有刚才大家猜测的现象吗?生回答。
如果把它们倒过来,又会怎样呢?(边说边做)仔细看,(稍停)看到了什么现象?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红色的水上升,蓝色的水下降,逐渐变成紫色的了)【将装有冷水(蓝色)和热水(红色)的两个瓶口相对,让学生猜想要发生的现象。
第一次是冷水在下方,没有任何现象发生,这时学生的思维已经出现了障碍;接着把装置倒过来,也就是热水在下方,则发生了对流的现象,依此引导学生思考现象发生的原因,继而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
】二、猜想假设: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稍停)这可能与什么有关呢?学生猜测。
看来大家都认为可能是一瓶是热水、一瓶是冷水,并且是热水上升冷水下降。
【由于在前面已学过热空气,知道热空气受热后会上升,所以学生根据所学,将知识迁移到这,猜测上升的可能是热水。
】究竟是不是这样呢?(稍停)看来,要想揭开这个秘密,我们应该怎么办?【有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既可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又激发了学生亲自做实验的兴趣,使下面的实验水到渠成。
】生回答做实验。
三、探究活动:热在液体中的传递方式:1.制定实验方案设计怎样的实验来证明呢?(稍停)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桌子上有哪些实验器材?(师提供的实验器材: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废物桶。
)生熟悉材料。
根据这些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证明你们的猜想,可以吗?那就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看哪个小组最先拿出实验方案?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研究方案。
【为了避免研究的盲目性,保证探究的效果,学生要想证明他们的猜想,就有必要让学生在实验前对实验方法进行设想。
】看来,大家都想加热一杯水,观察水受热后的变化,这个办法很好。
但你们想过没有,水是没有颜色、透明的液体,要想直接观察水受热后是否上升,现象会不会很明显呢?生回答。
要想清楚地看到水受热后的现象,该怎么办呢?生回答。
举例说说,放些什么好呢?生举例。
这个办法好不好?为了同学们实验方便,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些,请看大屏幕:都有什么?(师提供木屑、碎纸屑、粉笔末。
)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选用哪一种?学生讨论并取走所选物品。
【给学生提供纸屑、粉笔末、高锰酸钾等参照物,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知去认识水的对流。
】2.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都拿到实验用品了?你们认为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生回答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表述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有意培养学生的缜密思维和科学表述能力。
当然,学生不一定都能说好,但此环节也不求甚精,只要学生说得有一定道理就要鼓励,让学生的能力循序渐进地提高。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一、安全;二、先观察木屑、纸屑或高锰酸钾在水中的现象,再观察加热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并把看到的现象画下来。
听明白了?3.学生动手做实验学生进行实验活动。
4.汇报交流①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发现。
②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发现后,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出当烧杯里的水受热以后,水中的物体都是上升以后下降,然后再上升再下降,这样不停地循环运动。
【有意识地让学生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以不同形式反复地、不厌其烦地说,直至说透、说明白,既可锻炼学生们的实验表达能力,又为下面分析原因、建立对流概念打下基础。
】为什么加热之后就出现了水中物体上升以后下降,然后再上升再下降,这样不停循环运动的现象呢?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呢?小组同学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师指导并参与讨论。
生汇报热水上升,冷水下降。
非常正确。
热水上升,冷水下降,就形成了水的相对流动,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呢?请看大屏幕。
【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提炼科学概念的初步能力。
】板书:对流热水上升就是水在传递热,通过对流,烧杯里的水温度就升高了,温度升高,水就变――变热了。
(板书课题)水是通过什么方式变热的?简单地说,对流就是什么?同学们真不简单,利用实验认识了对流现象。
下面咱们休息一会,来做个小游戏,好不好?出示金鱼,问学生这种普通的金鱼生活在常温水还是热水里?生回答。
在日常生活中,它只能生活在常温下的水里。
如果把它放入开水里会怎样?学生猜测。
但是今天,老师就让这条金鱼在开水中游泳,你们信不信?到底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呢?咱们试试看?注意看!老师开始加热!要仔细观察,看谁最先发现现象。
师边说边操作。
水开了吗?鱼怎样?学生回答。
这是怎么回事呢?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回答上方的水开了,热水不容易向下流动,下方的水仍然是凉的,所以,鱼还能自由自在的游动。
如果在底部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生回答。
为什么在瓶口加热小金鱼还在游来游去,谁再来说一说?生回答。
你们的意思是说下面的水是凉的,谁敢上来摸一摸下面的水究竟是凉的还是热的?生摸。
看来,当热水在上面,冷水在下面时,不容易形成对流,尽管瓶口的水很热,但下面的水仍旧是凉的,所以,鱼还能自由自在的游动。
【做这个游戏目的有两个,一个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认识,二是活跃课堂气氛,放松学生的心情,调节学生的思维。
】回过头来想想开头的实验,哪瓶是热水?生回答。
究竟是不是这样?我们再来试一次?为了节约时间,我提前在瓶子里放上了颜色和冷水,仔细看。
(一瓶热水,一瓶冷水,热水在下,冷水在上。
)你们看到了什么?生回答看到的现象。
看来,只有在什么情况下才容易发生对流现象?这种情况呢?生回答。
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小结:通过以上的活动,我们知道热在水中主要是以什么方式传递的?生回答。
水属于液体,也就是说热在液体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四、迁移运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很多方面都巧妙地利用了热对流。
你知道有哪些?【让学生懂得科学概念来源于生活,最终还要服务于生活。
培养学生运用懂得的道理解释生活现象和解决生活问题的习惯。
】生举例。
地球周围的大气层里有没有对流现象呢?如果有,又是怎样的结果呢?请同学们课下查阅资料,继续研究热对流现象,看谁了解得多,好不好?【恰当引导学生课下进行拓展活动,活动主题即为课上探究活动中遗留下来的问题,利用了学生强烈的揭谜心理,既增强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又将探究活动持续到课下,达到使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及各项探究能力的持续发展。
】体会与反思: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热传递》单元中的一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由水和空气都是能流动的物体,进一步推想出热在气体中的传递方式,最后是让学生了解热对流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研究本课的过程中,对教材稍作了一些改动。
将教材的导课游戏“开水养鱼”调整到了水对流的知识应用上,在研究水的对流实验中,又增加了纸屑、粉笔末,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知认识水的对流。
在教学设计上,我遵照教学内容的实际,本着体现“探究——体验”的教学策略,一步一步地将教学内容贯穿在课堂教学中。
导课部分: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采用的是游戏的方式,将装有冷水和热水(当然颜色也是不同的)的两个瓶口相对,让学生猜想要发生的现象。
第一次是冷水在下方,没有任何现象发生,这时学生的思维已经出现了障碍;接着把装置倒过来,也就是热水在下方,则发生了对流的现象,依此引导学生思考现象发生的原因,继而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
本课的探究活动就是探究热在液体中的传递方式:首先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老师为学生提供部分实验器材,然后在学生的要求下出示观察现象的参照物:木屑、纸屑、粉笔末。
学生自由选择参照物进行实验,并汇报各参照物在水中的现象。
学生汇报的时候,有的学生我要求他用手势比划,有的则要求在黑板上画下来,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这种现象的认识和描述,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因为他们还只是四年级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不是那么的强。
在实验汇报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即所选择的参照物在水受热后都发生了上升、下降的循环运动,在受热前没有发生。
经过这种对比性的思考,学生很容易找到参照物上升下降的原因,水受热后会上升,即水的对流现象。
在总的探究活动之间,又设计了两个小活动,一个是做了游戏开水养鱼,学生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为什么瓶口的水开了,鱼还在游来游去?”其实这就是一个反例:当热水在上方,冷水在下方时,不容易发生对流的现象,尽管瓶口的水很热,可是下面的水仍旧是凉的,所以小金鱼还在游来游去;二个是对导课的游戏进行解释,有了前面的实验和开水养鱼游戏的铺垫,再问学生哪瓶水是热的时,学生自然而然的回答下面那瓶红颜色的水是热水。
设计这两个活动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认识,二是活跃课堂气氛,放松学生的心情,调节学生的思维。
拓展部分,目的是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课外的探究活动,为学生开展后续研究提供机会,同时也让学生知道知识来源于生活,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